关中民居——厦子房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以木材和砖石结合的方式搭建,主要包括四合院、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
在这些民居建筑中,四合院是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多以四合对称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进口。
四合院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空间利用率高,同时结构牢固、通风采光好。
同时,四合院在建筑设计上非常考究,主人公寓通常朝南,客厅朝北,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防止北风的影响;而且房屋一般各自相对独立,以便于私密性和生活空间的分隔。
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与四合院有不同之处,建筑不再是四合对称,而是以一个庭院或天井为中心分布,房屋则分布在庭院或天井的周围。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房屋与自然的融合更加紧密,同时也适合于透风透光等自然条件的利用。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不仅在布局上有其独到之处,在彩绘艺术上也属于独树一帜。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彩绘艺术源自唐代,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在建筑彩绘艺术中,主要表现了民间信仰和社会习俗,以及风景、鸟兽、花卉和书画等内容。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彩绘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和精致,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体现了当地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还体现了当地的节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传统的陕西关中民居建筑常常装饰着各种各样的木雕、石雕、铁艺和窗棂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大方,更让人感觉到它们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此外,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还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和工艺精湛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
总之,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它们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建筑技术、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传统。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应得到认真的保护和传承。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徐永战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
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
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
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
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
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
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
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
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
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
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
陕北的门脸常设拱形门连窗做法,讲究的窑洞门脸还将花棂格窗嵌入,里面糊白纸,加上民俗文化的剪纸窗花,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1,摘要:关中民居顺应自然气候,根植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由礼教而中正,因黄土而厚重。
尝试着从一个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去对三秦大地上这种特有的民居形式进行解析。
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空间再到更深层次的形成规律与礼教文化。
2·1外观特征2·1·1组织方式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落巷道较为笔直、宽阔,主、次街巷形成的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户毗连、密密匝匝、夹道布置、成片而居,形成居住群落、聚落,主要形态为集村。
2·1·2外观风貌从外观造型上看,关中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单坡屋顶,院落构成有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高大,封闭、厚重。
黄土和青砖、青瓦让院落甚至整个村落外观齐整,浑然一体。
虽然外观以实体墙面为主,但不同房屋组合成高低错落的轮廓线,简练而韵味十足。
2·1·3庭院围合临街封闭、院内通透。
倒座临街或两厢临街,沿街多不开窗或开小高窗,各房间向院内开门窗。
厅房、门房和厦房围合出工字形庭院。
庭院内很少种植桑槐,有的在院中点缀花木。
内院四周的房屋设檐廊称之为“歇阳”,形成回廊,方便交通,挡雨遮阳,丰富空间层次。
墙门出挑形成抱厦,可以划分内院、分隔空间。
这些构造方法打破了狭长空间,起到活跃居住氛围的作用。
2.2平面布局与空间尺度2·2·1平面布局平面布局严谨、规整、对称;纵轴贯通,庭院狭窄,简洁明了,经济适用。
东西向的厦房是主要居住空间,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寡设置厦房数目, 4~6间不等。
庭院与房屋的围合方式多样,有前院、内院和后院的分别,内院为主,但设置没有一定之规。
内院形态呈“亚”字形,暗含居中、择中的文化寓意。
2·2. 2空间尺度受窄长院落局限,室内空间狭小。
每户用地面宽9~10 m,南北长达20 m左右。
正房和门房开间多为3 m,居中一间也有扩大开间的做法,进深一般5~7 m。
厦房的开间和进深随地形变化而不同,但开间、进深多为3 m,空间更为狭小,往往火炕就占据大半间房。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陕西“关中”地区,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便出现在这块土地上。
经过了千百年的变迁,关中民居以自己独有的古朴恢宏的建筑风格,在中国的民居建筑中自成一派。
有学者说,如果江南民居精巧优美,有如牙笏(hu)轻叩,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关中民居则更像是铁板击节高歌“大江东去”,恢宏雄壮。
关中传统民居的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
多数民居屋面为小式瓦作,屋檐加飞橼,多用雕砖或镂空瓦片来装饰。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雕刻了。
关中历代官甲富商在建造住宅时,不太追求建筑的色彩和材料的贵重,多通过雕刻来装饰。
一堵影壁、一段花墙、一扇门窗甚至一块方砖之上的各种精美绝伦的雕饰,均体现了主人的人生理想与道德追求。
现在,可幸运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这些古老的建筑艺术,许多古宅院被抢救修葺一新。
如今漫步在这些重新换发活力的古建筑群中,你可以亲身感受到关中民居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目前在各城镇中还保存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
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尤具有代表性。
无论在土地利用、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及内部装修等方面都不失为这方面的范例。
关中民居一般都具有平面布局紧凑、用地经济、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以及装饰艺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迄今该地区一些新建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及建筑造型等方面,不少还保留着传统民居的风格和特点。
关中民居典型平面关中民居虽然具有自己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但其平面关系与空间组织仍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的民居模式。
它的主要布局特点是多沿纵轴布置房屋,以厅堂层层组织院落,向纵深发展的狭长平面布置形式。
归纳起来,关中民居的平面模式有:独院式、纵向多进式、横向联院式、以及纵横交错的大型宅院。
1.1 独院式平面这是关中常用的民居平面布局形式,这类布局多沿用地四周布置房间,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正房和后院。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关中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原的西北部,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在设计上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融合了地域文化和当地气候环境的特点。
关中民居建筑主要利用红砖、木材和土坯等材料进行建造,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四合院、坊院、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是一个庭院式的建筑,分为前后两院,中间为厅堂。
前院通常是大门、花园、偏房等,后院则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合理,通风和采光良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居住舒适性的理念。
关中民居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重檐式,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风格。
屋顶瓦片常采用灰色的陶瓦或红色的琉璃瓦,给人一种朴素而古老的感觉。
屋顶上往往还有独特的装饰,如龙凤、花纹等,凸显了建筑的华贵和艺术性。
关中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合理,注重居住功能的实现。
主要由厅堂、卧室、客厅、厨房等组成,其中厅堂一般是空间最大、讲究最为豪华的地方,常用作接待客人和家族聚会等。
卧室通常在主屋后院,为主人提供私密空间。
厨房往往在院子的一角,利用烟囱排放烟雾,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关中民居建筑在装饰上也非常注重细节和色彩的搭配。
建筑外部的墙面常挂有红灯笼、彩带等装饰物,增添节日气氛。
室内的装饰包括壁画、家具、摆设等,常以优雅、简洁的风格为主。
红色常被运用于家具和装饰物中,代表着吉祥和喜庆。
而古老的木质家具则给人一种古老、典雅的感觉。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还要考虑当地气候环境。
关中地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
因此,在建筑方案中往往采用了温度调节的设计,如屋檐的深度、房屋的朝向等,以保护人们免受酷暑和寒冷的困扰。
总的来说,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还传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其设计中融入了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学生:苏晨婷学号:20141010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也属于寒冷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且常年受到黄土高原西风的侵袭。
院落呈纵深方向布置,南北长,东西窄,形成狭长院落。
这种平面组织形式使得房屋和院内空间在夏季大部分时间处于其他房屋的阴影中,避免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
窄长的院落空间也形成了风的通道,可组织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
此外东西厢房和最南侧的倒座多为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顶,屋脊高度即为院墙高度。
高耸的厢房屋顶既遮挡了太阳辐射,也防止冬季寒冷西风吹入。
北方地区日照资源贫乏,对采光纳阳的需求较高,因此院落面积大,而且房屋之间互不遮挡,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采光和吸热,以抵御北方寒冷的气候。
这些特点与南方地区相反,南方地区日照条件较好,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气候炎热,因此民居平面形式紧凑,形成许多阴影空间,避免太阳直射。
另外,小而深的天井形式,会带来很好的热压通风效果,加大了室内通风量,可有力缓解过湿、过热等不利环境条件。
庭院形状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和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中民居则是南北纵长的窄院,开间和进深的比例可达1:3~1:4,有些东西两房檐口间只有 1 . 1 m ~ 1 . 2 m 宽。
这样纵长的平面形式可以缓解关中地区夏季严重的西晒问题,使院落和建筑处于阴影之中。
庭院围合以四周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连。
外墙的厚度、高度、所用材料和砌筑方式都因气候而异。
外墙厚度和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关系密切。
关中民居的外墙要考虑冬季防寒,往往使用热惰性较高的土坯墙、夯土墙,墙厚可达50cm,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为了收纳更多日照,避免院墙过高而遮挡阳光,民居院墙高度不超过屋脊高度。
关中地区夏季西晒严重,民居屋面半边盖,房屋后墙不开窗,高高的后墙刚好作为院落的围墙,屋脊高度即院墙高度,可达6m~7m,既可防止冬天寒风的吹入,也可遮挡夏季强烈的西晒。
正在消失的关中民居

正在消失的关中民居土木工程0906 杨亮 0904050612陕西的地形是南、北高中部底,中部是八百里秦川。
关中民居的布局一般较紧凑、用地节约沿袭传统四合院的基本形式,但比北京的四合院略显窄小。
它的主要布局特点是沿纵轴布置房屋,组织院落,形成纵深狭长的的布局形态。
由于用地狭长,又沿周边布置房间,因而房屋之间的室外空间,自然形成了狭长的四合院的庭院(如图1)。
庭院的长宽比多是4:1。
深宅、窄院、封闭是关中地区民居的特点,这也反映了关中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
坡屋面形式以硬山居多,瓦屋面只作仰瓦,平面布局与构架与北京民居类同,受风水学影响多采用坐北朝南开户门。
由于夏季酷暑,因此较多的宅院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南北窄长的内庭,是内庭处于阴影区内,以求夏季比较阴凉。
图1 图2 图3 关中民宅在中国居民建筑中自成一派,风格独特。
户门贴有门神,窗户贴有窗花是关中一大民俗(如图2、图3)。
结构多是土木结构,梁柱为木,墙体为夯实的土砖砌筑而成,一般每隔四五米就有一根承重的柱,负责把梁上力传至地下,土墙只承受上方少量的力。
我小时候家乡还保存有由当地名门望族建于清末较为完整四合院,对我的感觉就是无论是窗户还是土炕都比现在的房屋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已被人们淘汰。
关中的大型民宅多是昔日豪门富商的住宅。
布局是由几个甚至十几个建筑风格一致的多进式院落连为一体,组成一个建筑群。
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及内外装饰等显示出较高的建筑水平。
在这些明清的民居中,经常看到精美的雕饰,规模、色彩和所用材料的贵重,雕刻技术的精湛,彰显着主人的身份、传统理念和审美情趣。
他们常常以龙、凤、龟、狮、鹿、鹤、松、柏、桃、竹、梅、兰、荷、菊等动植物作为民居的重要装饰题材,以此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
图4关中民居的平面关系与空间结构属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的民居模式,由门房、庭院、正房、后院、庭院两侧两栋单顶厢房组成四合院。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和阳民居。
厢房

(1)在关中,有一种直角三角形支撑的单斜坡房,关中人称之为厦子、厦房或者厢房,这种房屋结构在国—内外较为少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
由于是单面门窗,背靠高墙,冬可挡寒,夏可遮阳,因而冬暖夏凉。
每排厦房一般盖三间,一间厨房,一间住老人,一间住晚辈,加上室内纵深浅,采光也极好.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投资少,却非常实用。
家中人口增多,要么另起庄基,要么在已盖成的厦房对面,十分对称地再盖一排厦子。
如果在相对的两排厦房的后面,盖起人字梁支撑的前后双斜坡房,当地人称上房,或者安间,前面再盖上堂皇的门房,形成完整的四合小院,这一定是大福大贵有钱有势的人家了,这时厦房的用途除居住晚辈外,多为雇佣、来客、柴房、织房及堆放杂物所用。
(2)陕西八大怪之一的“房子半边盖”就包含了节约土地、节约建材、节能保温和邻里和睦相处的理念。
在陕西并不是所有的房子都是“半边盖”。
陕西人把房子分为“安间”和“厦房”二类。
院子中的“上房(厅房)”和“街房”属于“安间”,院子二侧的房子是“厦房(厢房)”。
只是“厦房”是“半边盖”的。
“上房”和“街房”一般是三开间,在陕西流行的设计是“一明两暗”。
中间的房子是客厅,门开向院子。
二侧是居室,门开在客厅里。
雨水是流向自己院内的,房子的两侧和邻里接壤。
这一点和外地并无大的差异。
“厦房”就会些特殊了,全都是“半边盖”的。
和二边盖比较,还是有点道理的。
首先,雨水流向自己的院子,不会发生邻里纠纷。
两边盖的房子为了避免这一点,会在两个院子中间留一个小巷子、或在房子和院墙间留一个夹道。
相比之下,“半边盖”的房子节约了土地,“半边盖”的房子可以和邻居的房子无缝连接。
其次,“半边盖”的房子,两个院子相邻的“厦房”共用一面墙,是“伙墙”或“借墙”,不仅可以节约建材,也将这个外墙变成了内墙,提高了保温性,居住的舒适性提高了。
在寒冷的北方,是可以节省不少能源的。
(3)中国各地的房子各有特色,在南方,房子上的房顶是高高耸起的,越到北京,耸起的角度就越小,因为南北的降雨量不同,同时各地的房屋特色也是很不相同的,广西的竹楼,湘西的吊脚楼无一不是各地气候地貌的反应,而在黄土高原上的三秦人民,盖房子就有了独特的半边盖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民居——厦子房
文/ 频阳刀客
厦子房,尤其是正儿八经的厦子房,现在是不容易见到了。
但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那么请允许我把时针向前拨那么七八年甚至十几年。
好了,那么,请把眼睛往关中大地上瞅瞅,在那些绿树掩映的村庄里,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一排又一排的厦子房。
不知是哪位智者发明了“厦子房”这种称谓,我亦无法考证“厦子房”三字的来历,反正,这种房子在我出生前的几百甚至几千里,就已经出现了。
在陕西八大怪里,有一怪就是说这厦子房,它说,房子半边盖。
就是的,厦子房就是半边盖的房子。
正宗的厦子房,一前一后,中间对半,门口,还要有一座照碑。
你进去过厦子房吗?如果没有,那请跟随我的脚步,一同参观参观厦子房。
一般的厦子房,都是坐北朝南,为啥?通风,向阳啊!好了,不说了,还是跟我走吧。
现在,正对着我们的,是一座照碑。
照碑不偏不倚,正好对准了大前门。
听老人说,照碑有保护风水,辟邪的作用。
我不信那玩意,甭管它,继续跟我走。
饶过照碑,就进了前门。
门为木门,做的厚重高大,门面有漆,或黑或红,对扇开,在门正中上方,坐门有几个锁眼,右门有一根锁杈,在它们下面,各有一只门环,均为铁制。
走过大门,就进入前门大房了。
前门大房为一东西方向拱顶高屋。
屋厅甚为宽敞,可以放置杂物。
如家里有老人的,厅下必辟有一独屋。
做甚?托人为大,当然是给老人住的。
过了前门房,就是院子了。
院子不大,但总是有一个牲圈,总是有一小块花草小地。
很可能,其间还有一口水窖,水窖上方,自然是辘轳了。
在离窖口下方不远的地方,有一水眼一进一出。
进者,下雨后里屋的积水可以排到窖里;出者,多余的雨水可以顺水眼排到前门大房外。
一定要排到前门大房外,因为,肥水不流外人田。
窖里的水,自然是用来喂牲洗衣了。
呵呵,不管这个水窖了,继续往里走。
里屋外围中央,是二门。
在二门东侧的厦房墙壁上,有一精致砖雕神龛,里面供奉着土地爷,关中乡党相信,土地爷会保佑风调雨顺,庄稼收获的。
进了二门,就是厦子房了。
果然是对半各一栋,东边一栋,下面是隔出的卧室,或一间,或两间,视家人多寡而定了。
这隔出的房子,不用说是家里其他人住了。
两边的厦子房,均依高墙而建。
两边很高,然后向中间逐渐倾斜,到一定程度,嘎然而止(这个词好象用的不恰当?),形成一或宽或窄的方形空格,仰头上望,白日可见蓝天白云,晚间可见月亮星辰。
空格下面,就是依空格大小而建的天井了。
天井深近
一尺,多为青石板铺就,四侧沿台,亦多为方石青砖垒就。
因为雨水长久冲刷,青石板青光闪闪,角落缝隙里,会看到不少青苔。
在天井的南侧左角下方,必有一水眼,通往二门外的水窖或干脆直通前门大房外。
在天井的正中或正北台沿上,必有一用砖或石支底的方形青石板,叫做捶衣石。
平日洗衣,可讲衣服放在上面锤洗。
厦子房如为三间对开,那两边会各有两个木柱。
厦子房的大部分重量,要用这两根柱子承重。
在关中,看一家境况如何,柱子与房廪、木椽的粗细与否是判断境况好坏的重要依据。
当然,两厢墙壁材料也是参考对象,家境差一点的,墙壁用胡基垒就,好一点的,不用说是用砖了。
厦子房下空间很大,加上比较高,中间又有空格,所以通风状况良好,住在下面,冬暖夏凉。
呵呵,你住过吗?我住过,确实如此!
沿天井边缘的过道继续往前走,没几步就是厨房了。
厨房很大,亦为一东西走向的拱顶高屋。
而且,厨房往往会比厦子房高一级,至于原因,抱歉,我也不晓得,呵呵。
厨房正中,是一片较为开阔的空地,也可能放一高脚四方桌。
平时吃饭可以在这进行。
与空地正面相对的,可能是一扇后门,也可能就是一面墙壁。
空地右墙角,就是灶台了。
灶台旁边的墙壁上,帖上灶神的画像,一男一女,画得慈眉善眼,让人看了很舒服。
而与灶台紧挨的,为一产自耀州的大瓷水瓮。
在厨房与厦房接触的那一边,是存放粮食、其他用具的地方,有的人家,这里还可能有一石窖,可以专门用来存放粮食以节省空间。
呵呵,走到这里,这座厦子房就算看完了。
一般这样一座房子,面积在二三百平方左右,也算不小了。
如果盖现在的楼房,那么空间又将扩大很多甚至成倍。
对了,你是不是要问:厦子房为什么要这么建?我查了一下资料,没找到,那我就结合关中地区的情况来给你解释一下,不知道对不对?
关中地区为渭河冲击平原,黄栌土到处都有,且该地自古为中国重要的农耕地区,在现在你还可能在一些地方看到“耕读传家”的门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多从事农业生产,就连他们自称也是“庄稼汉”。
这样的地方,农业生产发达,森林灌木就相对要少。
又关中地区为半干性温带气候,年降雨在500~800mm之间,相对江南,雨水比较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以江南那种纯木结构来盖房建屋是不大现实的,也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
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智慧的,他们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性地发明出了厦子房这种民居样式。
木头少,那就把房子分成两半,一半三墙,墙为砖(砖为土烧)砌,甚至就直接用胡基砌墙。
这样,就节省了大量木料。
而在院子里打水窖,就是充分利用雨水的体现。
厦子房结构紧凑而不封闭,线条流畅而进出自如,实为我秦人智慧之结晶也!
2005.4.21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