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居总结
陕西关中农民住宅巨变 看幸福

陕西关中农民住宅巨变看幸福展开全文在陕西关中地区,中华民族母亲河最大支流渭河形成的平原,世世代代生存着的农民们,建国七十年来,居住条件翻天覆地的改善,就是我们国家好政策对农村人最有力的体现。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产队时期给我留有深刻地记忆,我们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南部地区,农民们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我清晰地记得曾经的一句经典“农谚”,当年的锅头(锅灶)、隔年的炕、十年的老墙一起放!源于生产队的土地需要大量的“农家肥”(有机肥),而锅头、炕、老墙的材质经过人工的碾碎,扬起的尘沫用鼻子嗅起来,真的是非常的“呛”人,经验丰富的农人就管这些“肥”称作“呛肥”,对于秋天植物玉米、大豆等,非常的有效。
因此,关中农民当年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十年内的新房!——曾经的农民就是这样的耕作土木结构的瓦房,院子里的大椿树、国槐树、榆树等,构成了关中民居曾经的标配,收工回家,圪蹴(ge jiu关中方言蹲着)在树下,听着“有线广播”或者“矿石耳机”里的样板戏,瞧着窗户纸上贴的窗花,在还没有网络的时代,就是关中农民最实惠的休憩和娱乐方式,农民们的愉悦感,不亚于欣赏着当下的大屏幕智能电视的快慰;土坯建造的房子,土坯外边的泥吧掉后,高处缝隙里经常有麻雀的窝,我们小伙伴动辄就垒人梯掏鸟窝玩;一家人大冬天挤在瓦房内,一个暖烘烘的火炕上过冬,就是当年最淳朴的记忆;盖房子也是生产队成员集体劳作的杰作。
时间步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逐渐富裕的关中农家,时兴起盖“砖木结构”的瓦房,窗户变大了、窗户框比曾经的窗棂大多了,安装着透明的玻璃,就是比土木结构的瓦房敞亮多了,不仅仅是房子结构的变化,室内固有的“板柜”也被新兴的“组合柜”“沙发”“茶几”等家具更新了,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大家的代步工具,崭新的“凤凰”“飞鸽”“红旗”自行车涌入寻常农家,丰富了农民们的物质生活,窗明几净一词实实在在的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们关中民居的真实写照,记得那个时候的生产队已经解散,盖房子的人家,只需给工匠付工资;其他人都是义务来帮忙做小工,主家招待大家的白面馍馍、手擀面和“宝成”牌香烟(陕西卷烟厂曾经的一种香烟),就是最实惠的馈赠。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关中地区位于我国中部,是一个气候多变的地区。
近年来,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备受关注,特别是对于民居建筑的影响。
本文将对关中地区民居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中地区的气候特点。
关中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由于地处内陆,受到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气候干燥。
这种气候特点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冬季的寒冷干燥。
由于气温较低,民居建筑需要更好的保温性能,以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夏季的炎热多雨。
高温和多雨容易导致民居建筑的潮湿和霉菌滋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首先,我们对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和材料。
其次,我们对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最后,我们针对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筑设计和改进方案。
在冬季寒冷干燥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在民居建筑中加强保温措施,采用保温材料和改进建筑结构,以减少能量损失,提高室内舒适度。
在夏季炎热多雨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加强通风设计,采用透气材料,以减少潮湿和霉菌的滋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改进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民居建筑的耐久性也得到了增强。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些方案,为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带来更多的改进和创新。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民居天气变化情况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筑设计和改进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带来更多的改进和创新,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以木材和砖石结合的方式搭建,主要包括四合院、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
在这些民居建筑中,四合院是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多以四合对称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进口。
四合院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空间利用率高,同时结构牢固、通风采光好。
同时,四合院在建筑设计上非常考究,主人公寓通常朝南,客厅朝北,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防止北风的影响;而且房屋一般各自相对独立,以便于私密性和生活空间的分隔。
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与四合院有不同之处,建筑不再是四合对称,而是以一个庭院或天井为中心分布,房屋则分布在庭院或天井的周围。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房屋与自然的融合更加紧密,同时也适合于透风透光等自然条件的利用。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不仅在布局上有其独到之处,在彩绘艺术上也属于独树一帜。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彩绘艺术源自唐代,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在建筑彩绘艺术中,主要表现了民间信仰和社会习俗,以及风景、鸟兽、花卉和书画等内容。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彩绘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和精致,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体现了当地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还体现了当地的节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传统的陕西关中民居建筑常常装饰着各种各样的木雕、石雕、铁艺和窗棂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大方,更让人感觉到它们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此外,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还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和工艺精湛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
总之,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它们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建筑技术、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传统。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应得到认真的保护和传承。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1,摘要:关中民居顺应自然气候,根植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由礼教而中正,因黄土而厚重。
尝试着从一个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去对三秦大地上这种特有的民居形式进行解析。
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空间再到更深层次的形成规律与礼教文化。
2·1外观特征2·1·1组织方式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落巷道较为笔直、宽阔,主、次街巷形成的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户毗连、密密匝匝、夹道布置、成片而居,形成居住群落、聚落,主要形态为集村。
2·1·2外观风貌从外观造型上看,关中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单坡屋顶,院落构成有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高大,封闭、厚重。
黄土和青砖、青瓦让院落甚至整个村落外观齐整,浑然一体。
虽然外观以实体墙面为主,但不同房屋组合成高低错落的轮廓线,简练而韵味十足。
2·1·3庭院围合临街封闭、院内通透。
倒座临街或两厢临街,沿街多不开窗或开小高窗,各房间向院内开门窗。
厅房、门房和厦房围合出工字形庭院。
庭院内很少种植桑槐,有的在院中点缀花木。
内院四周的房屋设檐廊称之为“歇阳”,形成回廊,方便交通,挡雨遮阳,丰富空间层次。
墙门出挑形成抱厦,可以划分内院、分隔空间。
这些构造方法打破了狭长空间,起到活跃居住氛围的作用。
2.2平面布局与空间尺度2·2·1平面布局平面布局严谨、规整、对称;纵轴贯通,庭院狭窄,简洁明了,经济适用。
东西向的厦房是主要居住空间,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寡设置厦房数目, 4~6间不等。
庭院与房屋的围合方式多样,有前院、内院和后院的分别,内院为主,但设置没有一定之规。
内院形态呈“亚”字形,暗含居中、择中的文化寓意。
2·2. 2空间尺度受窄长院落局限,室内空间狭小。
每户用地面宽9~10 m,南北长达20 m左右。
正房和门房开间多为3 m,居中一间也有扩大开间的做法,进深一般5~7 m。
厦房的开间和进深随地形变化而不同,但开间、进深多为3 m,空间更为狭小,往往火炕就占据大半间房。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

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及特色综述摘要: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形式较多,按照民居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窑居”村落和“房居”村落。
本文就关中传统村落的类型和各村落的空间环境特色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对比。
整理发现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深入到民居院落内部,对村落的整体结构、肌理研究不足。
关键词:关中地区;“窑居”村落;“房居”村落1.关中传统村落类型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形式较多,按照民居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窑居”村落和“房居”村落,“窑居”村落就是村落中建筑以窑洞为主,而“房居”村落则是建筑以“非窑洞”为主。
地域分布上大体以渭河为界,渭河以北的渭北地区以“窑居”村落为主,渭河以南的关中地区则以“房居”村落为主。
1.1.窑居村落关中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渭北台源,处于中国窑洞区划的陇东窑洞区,包括渭南市域北部、铜川市、咸阳市域北部、宝鸡市域西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
渭北台源的窑居类型,囊括了窑居的三种主要类型,即下沉式窑洞,靠崖窑洞及独立式窑洞。
从历史上看,该地区主要以下沉式窑洞最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其次是靠崖窑洞(主要分布在所有沟壑区及源区小型冲沟中),独立式窑洞略少。
1.1.1.下沉式窑洞村落在渭北旱原无土坡可依的平地型地貌,民居形式以下沉式窑洞为主,即在平地上挖方坑,再在壁面上挖窑,坑底即为院落,而院中砌水池,以储雨水。
这种窑洞的出现是由于所处地势平坦,无山可靠、无水可依,因此居民按照传统风水的思想在有限的自然条件里创造了理想住居的条件。
这种窑洞由于造价低廉且离生产区很近,曾在渭北住居历史上广泛应用,是渭北具有代表性的住居形式,其中以淳化县的最为人所知。
一般下沉式窑洞村落在选址上来说基本可以归类为平地村落类型。
1.1.2.靠崖窑洞村落这种窑洞是由于渭北旱原因其黄土厚度分布不均匀,从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在平原与台原的接壤地带存在着土崖这种地貌,由于黄土的垂直节理韧性强、土质坚硬,造就了这种土崖源壁几成90度角而不塌,因此在这里还依旧存在很多“靠崖窑”村落。
浅析关中民居的发展方向

浅析关中民居的发展方向摘要:关中民居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随着时代发展,关中民居正处于一个发展与转型的阶段,出现了规划混乱,民居风格杂乱、传统文化丢失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现代关中民居应从规划、技术、材料、历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形成关中新民居独有的特色。
关键词:传统关中民居、现代关中民居、关中民居发展方向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
合院式民居是关中地区居住的主要建筑类型,广泛分布于关中平原上,至今仍是村镇居民生活的主要载体。
一、传统关中民居关中民居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有北方建筑浑厚健硕之感。
传统关中民居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土坯、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承重方式。
主体建筑大多为单层坡屋顶,院落布局严谨、建筑做工正统、构件装修精美、用材考究。
位于南五台山的关中民俗博物院中有许多保留下来的传统关中民居。
其平面布局模式以独院式为主,由独院式又引申出多进式和横向联院式。
独院式院落空间由门房、庭院、正房、后院及庭院两侧的厦房围合而成形成内向型的四合院。
多进式布局为独院式民居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形成层层厅堂院落组成的序列空间。
横向联院是几个多进式宅院的结合,用数道墙门横向联通,使之变为仅供独户使用的民居类型。
功能上分为正房、门房、厢房、前院和后院等,正房为民居的核心建筑,位于院落中心,为我国传统的一明两暗布局,明间的功能为会客、起居,两暗房间是主人及长辈的住房。
门房可作为居室、书房、会客或贮藏等。
两边厢房一般供晚辈居住,或作为厨房、贮藏间。
前院也称为前庭或正厅,是主要的活动场所,供接待、婚丧、庆典之用。
后院一般供生活服务之用,设置厕所或养殖动植物等。
在大户人家中还有内院和偏院,主要作为起居生活空间,较为安静和独立,布局灵活,设置有亭、台、花厅等,用于装饰空间,增加趣味性。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陕西省宝鸡市一带,被称作关中西府。
这个地区的农家住宅,有四合院儿的特点。
几乎家家都有一个门楼子。
基本上每户都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
前门儿修的一般都是楼房或者大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多。
后门儿修的一般都是普通的老房子。
简称一名两岸,中间一个客厅,两边两个房子,可以做卧室,一般是家里老人住的。
院子的两侧,可以修建厨房,柴草房子,洗澡堂,厕所。
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大部分人生活使用的都是电器,很少烧柴了。
农村里的人,绝大部分的主要收入是外出打工。
因为城市化很快,工业集中在城里,农民转换不了自己的身份,只能背井离乡去打工挣一点钱回来修房子,然后为男孩儿娶妻子,再把姑娘嫁出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好多人的观念已经变化了。
给家里修房子的人少了起来。
打工挣钱,然后在城里买房,定居下来的人多了起来。
这几年生活条件好多了,修起来的房子也是越来越多相当漂亮。
遗憾的是,平常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孩子也被带到城里去了,房子里边空空荡荡的,留下来的只有一些老人。
这个也是社会的进步,谁也挡不住啊。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精品文档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1、关中概述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
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2、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条件2.1 自然条件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2.2 宗法等级观念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也决定了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运用等。
宗法制度制约了民居的方方面面:明确的轴线布局,房屋的面宽、进深与单体建筑开间及单体建筑的等级划分等。
3、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3.1 安全性、亲切性在现代建筑理论当中,围合是空间限定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而参与围合的房间,它的高低、长短对院落空间的属性及人的感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中传统民居的院落是由倒座、厅堂和抱厦围合的空间,院落横向的高宽比为1∶1,而纵向为1∶4;同时参与围合的厦间、倒座和围墙都没有开窗,不易人攀爬,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安全。
而内部的开敞也促进家族成员的相互交流,使人感到亲切。
3.2 生态性传统院落上见天、下着地,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生活起居就围绕院子来完成,从室内走向室外仅几步之遥,夏天房内闷热,可以到院子里乘凉;冬天房内阴冷,可以到院子里晒太阳。
同时院落还承担着实质的功能――起居、吃饭、游戏,种种的角色都可以扮演。
院落使得人可以自由地在户内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到季节天气的变化,触摸到大自然的脉搏【2】。
4、关中民居的现代化尝试面对传统建筑众多优点以及包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在人们心中产生对传统建筑的深深依恋。
弘扬传统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师不灭的情节,一直萦绕在心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房用途比较多,可以作居室、书房、会客或贮藏等用。两边厢房一般 供晚辈居住、厨房或作为贮藏等用。正房是这类住宅的主体建筑,正房 的建筑形式,多为我国传统的一明两暗的布局,明间供会客、起居及庆 典之用,两暗房间是主人及长辈的住房。后院用于饲养及厕所等杂用。 门房和正房的开间多为3米左右,个别的也有加大中间开间的作法。进深 一般为5~7米,厦房的开间和进深按地形要求,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 开间多为3米左右,进深在独院式平面中也多为3米左右,这种作法,与 正房开间统一,平面布置显得整齐。独院式平面布局,不仅可以单独使 用,还可以用它组成多进式或联院式的多种平面。因此,这种独院式平 面已成为关中地区民居的基本布局形式。 2 纵向多进式平面
为数众多的农宅是农村工匠或有条件的农民自己动手修 建的住宅,这些农宅受到经济条件及农村有限物质条件的限 制;但都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民居建筑地方色彩浓郁, 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例如关中、陕北的生土建筑,犹如在 黄土上生长出来的一样,与自然融为一体。陕南山区的石墙、 石板房也同赋予自然情趣。这些民居因物质条件差,不能持 久,但其做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延续至今,其设计观 念中的“场所精神”与“环境意念”均有其独到之处,它无 疑是我们建筑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中地区大型民宅,用地面积多,建筑规模大,多为昔日的高官、富 户所有。这种布局是由几个甚至十几个多进式宅院联片组合而成。其规 模不尽一致,多者有十余院相联通为一户。
5 传统农村住宅
传统农村住宅的平面,一般都比较简洁明,多数是厦房为主,房屋 类型少,经济、适用,而且布局灵活自由。其平面布局基本上也属于关 中窄院的传统形式。
这是关中常用的民居平面布局形式,这类布局多沿用 地四周布置房间,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正房和 后院。为了多争取使用空间,在庭院两侧布置两栋单坡顶 的厦房(在关中地区把厢房称作厦房),组成四合院。这种 独院式的用地面宽多为8米至10米,进深约20米,比较窄长, 其布局特点是占地少、面积利用充分。
关中民居中的三进式平面,是在二进式平面中增加一层退厅, 所形成的平面布局。退厅供招待亲友之用,为了使用方便, 其位置都紧联过厅布置。
3 横向联院式平面
横向联院式平面是将几个多进式宅院,用数道墙门横向联通,为独 户使用的民居类型。横向联院式宅院的各院之间,仍用高墙分隔,各院 都设有独立的对外出入口,因而使各院仍保持有独立的多进式宅院的特 点。各院之间的联系有通道门相通,这种布局都有正院和偏院之分。 正院:多居中布置,一般都具有建筑物尺度高大,庭院宽敞,建筑材料 和建造质量高以及装修精致等特点。正院具有主人起居,接待宾客等功 能要求。 偏院:居正院之侧,多为晚辈和家人生活居住的场所,其布置较灵活, 院内设有居室、餐厅、厨房及花厅等用房。有的偏院布置,是比较丰富、 灵活的,在花厅前后设有廊、亭、山石花草及各种树木,以美化庭院。 也有在偏院内开辟宅内花园的。 4 大型民宅
一 关中民居的平面布局
关中民居虽然具有自己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但其平面关 系与空间组织仍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的民居模式。它的主 要布局特点是多沿纵轴布置房屋,以厅堂层层组织院落, 向纵深发展的狭长平面布置形式。归纳起来,关中民居的 平面模式有:独院式、纵向多进式、横向联院式、以及纵 横交错的大型宅院。 1 独院式平面
这种布局是由独院式平面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关中地势平坦, 城镇街道平直,民居宅院多沿巷道两侧布置,宅门争取面街,很少考虑 方位朝向。关中地区地少人多,宅基划分多以十米左右的三开间面宽居 多,因此形成窄门面,大进深的宅基。其平面布局只能向纵深发展,形成 了层层厅堂院落组成的序列空间。这种平面布置,各厅堂院落的功能比 较明确,简洁适用,空间灵活,减少路网密度,节省用地,增加住户的 私密性和安静的要求。
内院:位置多在过厅的后面,这是家庭内部起居、生活使用 的空间,一般宾客不进入内院。由于它处在宅院的后部,便 于保持安静和独立的特点,内院的布置形式多为四合院。
后院:设在宅院的最后部分,其大小不一,供生活服务之用, 后院内一般设有厕所,并作为饲养、贮藏及种植蔬菜果木等。 后院在关中地区民居中不能算一进庭院。
关中民居的初步认识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目前在各城镇中还保存着不少明清 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尤具有代表 性。无论在土地利用、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及内部装修等方 面都不失为这方面的范例。关中民居一般都具有平面布局紧 凑、用地经济、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 以及装饰艺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迄今该地区一些新建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及建筑 造型等方面,不少还保留着传统民居的风格和特点。
二 关中民居的空间处理
1 窄院的形式和功能 关中地区民居的庭院形式及其空间尺度,是由平面布局所决定。因
用地狭长,又沿周边布置房间,故房屋之间的室外空间自然形成பைடு நூலகம்狭长 的四合院式的庭院。
这种窄院,代表了关中地区民居特有的深宅、窄院和封闭的地方特 点。这种窄院的优点是不仅节约用地,也解决遮阳、避暑、通风和室外 排水等。厦房的日照效果虽然差一些,但因采用倾向内院的单坡顶,故 早晚也能得到一定日照。厅房的采光措施,有的将厅房和厦房之间拉开 2~3米。
2 空间渗透
关中地区民居平面布局,虽呈现窄长、严谨和规整的形式,但是通过组合 变化,其各部建筑空间关系,既能满足生活使用要求,又能创造不同情趣和丰富 多变的生活环境。如果在狭长的庭院中,不去考虑扩大空间效果,势必造成呆板、 封闭、无生活气息的环境。然而关中地区民居,巧用檐廊、透花窗格等使空间相 互渗透,在檐廊和花窗中、组织多种外观精巧,内容丰富的图案,使狭窄的四合 院,处于淡雅、玲珑剔透的木装修之中。由于厅、廊、庭院相互贯通,不仅给室 内外空间互相延伸创造条件,也形成了一种有层次的通透和扩大空间的效果。如 图3—3l就是用柱廊和花窗贯通空间的。图3—32~36是用细木雕和透窗处理的, 地方特点和民间趣味十分突出。 3 空间组织
纵向多进式布局的厅堂院落的层次虽不尽一致,但是多数以 二、三进式为主。这种平面的一般处理方法,多以前庭、内 院组织各类房屋,最后部分是服务性的后院。
前庭:是大门进入宅院的过渡空间,具有外向性,它由门庭、 厦房和过厅围合组成,供接待、婚丧、庆典及家人团聚之用。 因此对前庭的处理,无论是平面形式,空间联系,装修和绿 化栽植,都有较高的使用和观赏要求。前庭的布局一般有四 合院、三合院和两合院几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