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居生态解析

合集下载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关中地区位于我国中部,是一个气候多变的地区。

近年来,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备受关注,特别是对于民居建筑的影响。

本文将对关中地区民居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中地区的气候特点。

关中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由于地处内陆,受到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气候干燥。

这种气候特点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冬季的寒冷干燥。

由于气温较低,民居建筑需要更好的保温性能,以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夏季的炎热多雨。

高温和多雨容易导致民居建筑的潮湿和霉菌滋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首先,我们对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和材料。

其次,我们对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最后,我们针对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筑设计和改进方案。

在冬季寒冷干燥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在民居建筑中加强保温措施,采用保温材料和改进建筑结构,以减少能量损失,提高室内舒适度。

在夏季炎热多雨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加强通风设计,采用透气材料,以减少潮湿和霉菌的滋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改进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民居建筑的耐久性也得到了增强。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些方案,为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带来更多的改进和创新。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民居天气变化情况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筑设计和改进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带来更多的改进和创新,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1,摘要:关中民居顺应自然气候,根植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由礼教而中正,因黄土而厚重。

尝试着从一个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去对三秦大地上这种特有的民居形式进行解析。

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空间再到更深层次的形成规律与礼教文化。

2·1外观特征2·1·1组织方式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落巷道较为笔直、宽阔,主、次街巷形成的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户毗连、密密匝匝、夹道布置、成片而居,形成居住群落、聚落,主要形态为集村。

2·1·2外观风貌从外观造型上看,关中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单坡屋顶,院落构成有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高大,封闭、厚重。

黄土和青砖、青瓦让院落甚至整个村落外观齐整,浑然一体。

虽然外观以实体墙面为主,但不同房屋组合成高低错落的轮廓线,简练而韵味十足。

2·1·3庭院围合临街封闭、院内通透。

倒座临街或两厢临街,沿街多不开窗或开小高窗,各房间向院内开门窗。

厅房、门房和厦房围合出工字形庭院。

庭院内很少种植桑槐,有的在院中点缀花木。

内院四周的房屋设檐廊称之为“歇阳”,形成回廊,方便交通,挡雨遮阳,丰富空间层次。

墙门出挑形成抱厦,可以划分内院、分隔空间。

这些构造方法打破了狭长空间,起到活跃居住氛围的作用。

2.2平面布局与空间尺度2·2·1平面布局平面布局严谨、规整、对称;纵轴贯通,庭院狭窄,简洁明了,经济适用。

东西向的厦房是主要居住空间,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寡设置厦房数目, 4~6间不等。

庭院与房屋的围合方式多样,有前院、内院和后院的分别,内院为主,但设置没有一定之规。

内院形态呈“亚”字形,暗含居中、择中的文化寓意。

2·2. 2空间尺度受窄长院落局限,室内空间狭小。

每户用地面宽9~10 m,南北长达20 m左右。

正房和门房开间多为3 m,居中一间也有扩大开间的做法,进深一般5~7 m。

厦房的开间和进深随地形变化而不同,但开间、进深多为3 m,空间更为狭小,往往火炕就占据大半间房。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陕西省宝鸡市一带,被称作关中西府。

这个地区的农家住宅,有四合院儿的特点。

几乎家家都有一个门楼子。

基本上每户都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

前门儿修的一般都是楼房或者大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多。

后门儿修的一般都是普通的老房子。

简称一名两岸,中间一个客厅,两边两个房子,可以做卧室,一般是家里老人住的。

院子的两侧,可以修建厨房,柴草房子,洗澡堂,厕所。

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大部分人生活使用的都是电器,很少烧柴了。

农村里的人,绝大部分的主要收入是外出打工。

因为城市化很快,工业集中在城里,农民转换不了自己的身份,只能背井离乡去打工挣一点钱回来修房子,然后为男孩儿娶妻子,再把姑娘嫁出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好多人的观念已经变化了。

给家里修房子的人少了起来。

打工挣钱,然后在城里买房,定居下来的人多了起来。

这几年生活条件好多了,修起来的房子也是越来越多相当漂亮。

遗憾的是,平常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孩子也被带到城里去了,房子里边空空荡荡的,留下来的只有一些老人。

这个也是社会的进步,谁也挡不住啊。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精品文档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精品文档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1、关中概述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

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2、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条件2.1 自然条件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2.2 宗法等级观念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也决定了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运用等。

宗法制度制约了民居的方方面面:明确的轴线布局,房屋的面宽、进深与单体建筑开间及单体建筑的等级划分等。

3、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3.1 安全性、亲切性在现代建筑理论当中,围合是空间限定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而参与围合的房间,它的高低、长短对院落空间的属性及人的感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中传统民居的院落是由倒座、厅堂和抱厦围合的空间,院落横向的高宽比为1∶1,而纵向为1∶4;同时参与围合的厦间、倒座和围墙都没有开窗,不易人攀爬,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安全。

而内部的开敞也促进家族成员的相互交流,使人感到亲切。

3.2 生态性传统院落上见天、下着地,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生活起居就围绕院子来完成,从室内走向室外仅几步之遥,夏天房内闷热,可以到院子里乘凉;冬天房内阴冷,可以到院子里晒太阳。

同时院落还承担着实质的功能――起居、吃饭、游戏,种种的角色都可以扮演。

院落使得人可以自由地在户内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到季节天气的变化,触摸到大自然的脉搏【2】。

4、关中民居的现代化尝试面对传统建筑众多优点以及包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在人们心中产生对传统建筑的深深依恋。

弘扬传统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师不灭的情节,一直萦绕在心头。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作者:郑鑫邸芃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7期【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

具有安全性、亲切性、生态性的特点。

其存在的精神文化价值已远高于它原本的使用价值,为当今的居住形态增加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空间形态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

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

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一、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关中民居平面布局方式与传统院落式相似,同时具有自己的地方风格和特点。

独院式平面这种布局形式多沿用地四周布置房间,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正房和后院。

为了多争取使用空间,在庭院两侧布置两栋单坡顶的厦房,组成四合院。

这种独院式的用地面宽多为8至10米,进深约20米,比较窄长,其特点是占地少、面积利用比较充分。

关中传统合院庭院的宽度,大都由正房中间的开间尺寸所决定,开间通常为3米左右;庭院的纵深长度,取决于两侧的厢房房间数,庭院的长宽比,多为3∶1到4∶1,形成狭长的庭院。

门房和正房的开间多为3米左右,个别的也有加大,平面布置显得整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学生:苏晨婷学号:20141010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也属于寒冷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且常年受到黄土高原西风的侵袭。

院落呈纵深方向布置,南北长,东西窄,形成狭长院落。

这种平面组织形式使得房屋和院内空间在夏季大部分时间处于其他房屋的阴影中,避免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

窄长的院落空间也形成了风的通道,可组织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

此外东西厢房和最南侧的倒座多为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顶,屋脊高度即为院墙高度。

高耸的厢房屋顶既遮挡了太阳辐射,也防止冬季寒冷西风吹入。

北方地区日照资源贫乏,对采光纳阳的需求较高,因此院落面积大,而且房屋之间互不遮挡,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采光和吸热,以抵御北方寒冷的气候。

这些特点与南方地区相反,南方地区日照条件较好,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气候炎热,因此民居平面形式紧凑,形成许多阴影空间,避免太阳直射。

另外,小而深的天井形式,会带来很好的热压通风效果,加大了室内通风量,可有力缓解过湿、过热等不利环境条件。

庭院形状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和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中民居则是南北纵长的窄院,开间和进深的比例可达1:3~1:4,有些东西两房檐口间只有 1 . 1 m ~ 1 . 2 m 宽。

这样纵长的平面形式可以缓解关中地区夏季严重的西晒问题,使院落和建筑处于阴影之中。

庭院围合以四周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连。

外墙的厚度、高度、所用材料和砌筑方式都因气候而异。

外墙厚度和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关系密切。

关中民居的外墙要考虑冬季防寒,往往使用热惰性较高的土坯墙、夯土墙,墙厚可达50cm,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为了收纳更多日照,避免院墙过高而遮挡阳光,民居院墙高度不超过屋脊高度。

关中地区夏季西晒严重,民居屋面半边盖,房屋后墙不开窗,高高的后墙刚好作为院落的围墙,屋脊高度即院墙高度,可达6m~7m,既可防止冬天寒风的吹入,也可遮挡夏季强烈的西晒。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因而这种独院式平面是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基本构成单元。
二 、 中传 统 民 居 的 空 间特 点 关
使得人可以自由地在户内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 感受到 季节天气的变化 , 触摸到大自然 的脉搏 。
关 中地区民居空间布局 , 由于呈现 窄长、 严谨 和规整 的形式 , 庭院 综上所述, 通过平面布局方 式、 空间 组织处 理、 院落 特点等 几个 方 比例较为狭长 , 通常用墙 、 倒座 、 门、 厦房、 厅堂围合窄长 的院 落空间 , 在 面对关中传统 民居 的形态 特征和空 间特色的分 析 , 我们 可以体会 到特

关 中传 统 民居 的平 面 布 局 方 式
侧布置两栋单坡顶的厦房 , 组成四合院 。这种独院式的用地面宽多 为 8 空间 , 院落横向的高宽比为 1 1 而纵向为 1 4 同 时参与 围合的厦 间、 :, :; 至1 , 0米 进深约 2 O米 , 比较 窄长 , 特点是 占地 少、 其 面积利 用 比较充 倒座和围墙都没有开窗 , 不易人 的攀爬 , 一切 都使人感到安 全。而 内 这

1安 全 性 、 、 亲切 性
院垣 也 ( 广 雅 》 。院 周垣 也 ( 玉篇 》 。有 垣墙 者 日院 ( 增 《 ) 《 ) 《 ) 。在现 代建筑理论当中 , 围合是空 间限定最简 洁最有效 的方法 , 关中民居平面布局方式与传 统院落式 相似 , 同时具有 自己的地 方 韵》 风格和特点。独院式平面这种布 局形式多 沿用地四 周布置 房间 , 前 而参与围合的房间 , 由 它的高低 、 长短对院落空 间的属性及人的感受 起到 向后 , 依次是门房 、 庭院 、 正房和后院。为了多争 取使用空间 , 在庭院 两 了决 定性的作用。关中传统民居 的院落是 由倒座 、 堂和抱 厦围合 的 厅

关中地区农村住宅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分析

关中地区农村住宅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分析

e l ial es hipa mak sonit s e coogc d i gn t s per e nen i v
r e es o r c ̄ oR Guan h ong G r x s i g r z eo s e i l n u a r I t e s f — ec j cd
是 住宅
奸效果 ,包括 住广 室内
热舒适 环境的 主观魅 曼、 产 岳 惯及燃料 使



‘ t i i
■敛■
■ i分
6 2

目 露 匣 骂 圆 目阉 s — 姻 图


广 1■ _ -
删 rj S 习一 I _J国厂 厂 I号 圈 ] ] 瞬
4非务农 娄
经济 条件和 家庭成 员文化程 度以厦 思想 意识
是 农 村 住 宅 投 资 规 模 和 建 造 形 式 的 主 决 目
* 犍
Ab t t sr ac
十№ Ⅱ
} 2 m 研 十 £
犬 战略举 措 7对 农村住 宅的节 能设计 殛 翦 。 造提 供 要 的参考依 据 ,本文课题 组对 陕 * 中
用者 的家麝背 景
= 是农村件 宅概况 ,包扦住 宅
建 筑 面 积 、 结 构 、 赞 月 建 造 年 代 等
洋细建 造恬况 ,包括 罄地选择 、件宅 朝向、 庭院 绿化 等
月 等
2 5 住宅 的 庭 院绿 化 在 所 调杳 的 1 6 中 多数 住 户 有庭 院绿 户 5 化 辑户进 行庭院 绿化的 初衷略 有 同 ,南 7琏 ,肯 的为 食 月 果实 ,还 打的 是 7美
地 现 有 农 村 住 宅 的 结 构 、 构 造 、 材 料 和 能 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坡屋顶(图 4)坡度在 1/5-1/4 左右,相邻两户正房并山连脊, 厦房靠背合建,院墙与房屋围护结构合并,具有收集雨水、防风、 防尘、防盗等综合功能。内院四周檐口出挑,称为“歇阳”和“歇 檐”,遮阳、挡雨,组织交通。大门直对,形成自然通风系统。这 种高敞屋顶、厚重墙体、湿度渗透、蓄热隔热,冬暖夏凉的建筑形 式是适应关中自然气候的必然选择。 4.3 水窖与涝池
预处理设施
预处理设施 根脉及介质 防渗膜 原地质土层
人工湿地池水处理技术构造图
湿地植物芦苇 出水分配
水位控制 出水管道
绿过处理的污水进入涝池
水生植物与陆地乔灌木绿化涝池
8m
2m
辘轳
入水口
筒子 0.4 × 2m
黄土
红垆土雨水轮头 3m来自雨水涝池剖面示意图
6 新型涝池
蓄积的雨水和净化污水
底直径 1m
7 新型水窖
因为黄土的湿陷性缺陷,产生了土墙的加固、防水等传统方 法。使用少量青砖砌筑勒脚、墙角、檐口和门窗洞口,俗称“金镶 玉”或“穿靴戴帽”,用来加固土坯墙墙身(图 2)。土坯墙草泥抹灰, 上部出挑 2-3 排小青瓦形成横向线条,形成防雨、排水的腰檐,同 时起到装饰作用(图 3)。关中民居不乏屋架高举的砖瓦建筑,色彩 与肌理勾勒出俊秀、硬朗的气质。富户人家将整个墙体用青砖贴面 增强房屋的耐久性,俗称“一砖到顶”。 4.2 会呼吸的单坡屋顶
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南依秦岭,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 渭 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关 中民居是这片土地独特的居住形式,从文化理念到建筑技术都蕴含 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1 现代民居的缺失与误区 当前我国的民居建设脱离地域优势,盲目仿造,施工简易,缺
乏保温隔热措施,单位面积采暖消耗是城市建筑的 1.5-2 倍,室内 温度仅能维持在 10℃左右[1],舒适度低。究其根源,一方面是资金 匮乏,建设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摒弃了地方建筑材料与传统构造 作法的传承,具有良性能量循环的民居空间系统逐步让位于依赖外 界输入的被动平衡系统。同时,单一选用价格高昂的煤、电等商品 能源,没有使用太阳能、秸秆、沼气等可再生生态能源,充分发挥 农村生态优势,走入了能源消耗的误区。
涝池一般为直径 40-50m 左右的圆形洼地,呈锅底状,也有矩 形和其他自然形态,一般选址在村落地势较低的位置,设有坡道引 入雨水。传统涝池底边用类似水窖钉红垆土的方式防渗,也有用砖
暗间
北坎 正房
暗间
西兑 西厢
东震 东厢
西兑 西厢
中心 天心石
东震 东厢
库房
厨房
南离

坤厕
倒座

门房


入口
1 传统关中民居平面
农业优势使关中人形成了难舍难弃、世代相守的家园意识,演 化为守土的性格特征,也昭示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力量,孕育 出厚重的黄土文明[5]。平直、方正的宅院格局及其组合方式,受《周 礼》、井田制的影响较为深远,是关中民居文化的重要渊源。“其民 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6]崇 尚辛勤耕作、注重“耕读传家”。经商意识薄弱,经济实力和生活 态度决定了关中民居风格内敛、质朴。
3 传统关中民居的绿色生态理念 3.1 传统风水理论与文化
中国风水理论初始于躲避天灾、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为寻找 理想洞穴而发展起来,并逐渐赋予了意识形态内涵。优选向阳、避 风、近水区域,反映了先祖对居住环境的朴素科学认识[3]。关中民 居选址与建造受传统风水、儒教礼制、哲学文化及朴素生态思想影 响最为深刻。
关中农村普遍使用旱厕,自来水普及后,有上水无下水使抽水 马桶和洗浴设施难以使用;其用水量大,丢失农家肥,在农村也不 是优选的解决途径“。不用水的堆肥坐便器”(Waterless Composting Toilet)[10]125在欧美国家广为传播。国内也陆续出现:张首鸣的“数 控无水包装式马桶”;台湾建筑谢师英俊在河北农村建造的生态厕 所。无水座便器处理技术逐步完善并推广,将极大改变农村卫生条 件,提高生活水平。 5.4 生土墙体与坡屋顶的新生
水窖依然是重要的蓄水节水措施之一,收纳、蓄积雨水提供家 庭浣洗和庭院种植灌溉之用,改善途径如下:改变雨水收集路径, 以屋顶雨水收集为主;提高水质; 提升水窖过滤、沉淀功能,增加 沉淀池净化雨水;恢复传统胶泥打窖工艺,替换水泥窖,生态环保 (图7)。水窖的利用将完善村落大雨水循环与民居小雨水利用系统, 成为村落水源的有效补充。 5.3 旱厕更新—水座便器
2 传统民居的生存现状 中国传统社会处于相对稳定、持续发展的状态,民居建筑在数
千年演进中不受外来干扰,一气呵成[2]。运用生土、砖木等地方材 料,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生态节能经验。现今社会文化和技术经济发 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民居及其绿色设计理念逐渐失去了土壤环 境。虽然各方专家从多角度肯定了乡土民居与聚落的历史价值、生 态优势和现代意义,但传统民居与村落仍在急剧减少,生存现状处 于劣势亟待拯救。
5 现代技术与应用改造 5.1 雨、污水循环利用—生态湿地型涝池
系统考虑雨水的综合利用,多样化水源是解决水资源匮乏切实
电子书仅供参考,用后请删,如果此杂志对你有用请购买正版纸书,淘宝4 9店:轻松做设计 独家制作 更多杂志请 联系QQ: 957719200 建筑学报
学术论文专刊 ACDEMIC ARTICAL ISSUE
水对于大部分关中村落是珍贵的,渭北旱原地区“无山川湖 泊,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9],打井取水相当艰难,收集雨水是 重要的补充方式。利用人工涝池提供洗衣和牲畜饮水,同时兼有排 涝功能,也形成难得的旱地水体景观。生活饮用水以水窖蓄水为 主,是雨水循环利用的发端。
水窖一般深约 10m,窖口直径 40cm,仅可容纳水桶进出,其 下是深约 2 m 宽度略大的筒子,再下为深约 8 m 的橄榄状空间,一 般轮头(直径最大处)约 3m 左右,窖底直径约 1m,位置选在院内或 大门外,收纳从屋顶、庭院汇集而下的雨水。窖体挖掘成型后,沿 窖壁间隔 20cm 左右凿直径 10cm、深度 15cm 的竖向小坑,用木棒 锤将 10cm × 25cm 的红垆土泥条打入小坑内。红垆土是土壤的一 种类型,致密、坚硬且具较大粘性,在窖壁形成 5cm 厚防渗层,不 易渗水而透地气,当地称为“打窖”或“钉窖”。20 世纪 80 年代后 出现用水泥砂浆抹面的水窖,水泥窖密封性好、强度高,促成水窖 在那个时期的普及,但其缺点是易造成水质变味。近年来农村饮改 水工程促进了自来水的普及,水窖的原始作用逐渐丧失,转而成为 存水的容器。
收稿日期:2008-07-09
建筑学报 电子书仅供参考,用后请删,如果此杂志对你有用请购买正版纸4书8 ,淘宝店:轻松做设计 独家制作 更多杂志请 联系QQ: 957719200
4.1 可调节温湿度的生态墙体 黄土作为生土墙体材料,一般沿沟畔坡地取用,材料制作过程
无燃料消耗与环境污染,具有可再生和可降解性,拆除后可作为肥 料使用。墙体厚度在 400mm 以上,属厚重型建筑围护结构。外墙 的传热量和热损失较小,利用较少辅助热源即可达到相对热舒适状 态,冬暖夏凉。生土属多孔材料,具有湿度调节能力,使室内处于 比较恒定的湿度范围[7]。
2 合阳灵泉村民居墙体
青砖墀头 土坯墙外粉白灰
青砖勒脚
3 腰檐
4 单坡屋顶
5 槐院
入口空间
槐树 街道
石铺砌。目前大多失修荒废,干涸、水质变差等现象较为普遍。 4.4 柿树、枣林与槐院
关中本地树种主要有槐树、杨树、桐树、榆树和椿树等,果树 主要有柿子、苹果、石榴、梨、核桃和枣树等。庭院内点缀花木, 通常有月季、腊梅、玉兰和夹竹桃等。每逢金秋,火红的柿子挂满 枝头,成片的枣林是孩童的游戏场所,门前的老槐树洒下阴凉,形 成关中人的前庭—槐院(图 5)。村落生活场景无不与树木花草有 关,为晚间乘凉、蔬菜食用、村落景观、经济果林和建房木材所需。
4 传统关中民居的生态解析 传统民居蕴含朴素的生态优化思想,以符合气候条件、经济实
惠的地方材料与构造作法,亲切宜人的尺度,独具特色的风格与田 野、山水等自然环境相融合,参与生态系统循环,实现能量流与物 质流的平衡。
作者单位: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710055) 2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安,710049) 3 陕西省渭南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渭南,714000)
关中四合院是四象、四方、四时和五行观念的集中体现,注重 中轴对称,体现八卦方位(图 1)。遵循“坎宅巽门”[4]原则,倒座北 向为堆杂物和男性仆役的居所;西厢为兑位卦象,为年轻女性居 所;东厢为震位卦象,为长男居所,符合左昭右穆、东尊西卑之制; 主房居正北“坎”位,属水,正中为堂,是院落核心,“六礼”1)的 场所。宅门置东南方,属木“巽”位,表示“水木相生”,巽为入, 寓意财源滚滚。 3.2 勤俭、守土的价值观
屋顶采用抬梁式木构架形式,其形制为“惟五架之房,俗称四 椽房”[8],建筑层高(梁底)约 4m 左右,屋脊高度可达 5-6m,和小 青瓦、芦苇篦子、草泥、椽子一起构成屋顶构造材料,保温作用较 好。因材料间存在缝隙和气孔,使屋顶具备“呼吸”功能,高大宽 敞的空间也提供了凉爽透气的条件。厨房因换气需求量大,局部摘 掉几页瓦片形成天窗。山墙上部一般也设有小气窗,强化空气流 通。利用屋架阁楼堆放杂物,是保温、隔热的过渡空间。
学术论文专刊 ACDEMIC ARTICAL ISSUE
关中民居生态解析
ECOLOGICAL RESERACH ON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GUANZHONG REGION
虞志淳 1,2 雷振林 3
Yu Zhichun, Lei Zhenlin
摘要 / 陕西关中传统民居是典型的地域性可持续生存居住模式,蕴含着基于环境协调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内涵。文章从生土墙体、半坡屋顶、土炕、水窖和涝池等要素解析其生态 技术与经验,研讨地方建筑材料、传统构造作法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更新与演进,进而探索关中新民居建筑的生态化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 关中民居 生态 建筑技术 地域性 ABSTRACT/ Guanzhong folk dwelling of Shaanxi Province is one of China's oldest types of vernacular dwellings, is based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sustainable living in a typical reg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contains the wisdom of coordination the cultural wi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is research on building materials, half grade roof, Kang and rain-pond, and other aspects of technique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technolo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houses. And then to find the way of the collection of rainwater, solar energy use, natural ventilation, Waterless Composting Toilet, traditional building materials application on new construction and then explore new residential techniques to realize new folk dwelling of Guanzhong region ecological evolution. KEY WORDS/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Guanzhong region, Ecology,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Region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