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统民居的形成要素探究

合集下载

浅析关中地区民居设计的历史成因与设计特色

浅析关中地区民居设计的历史成因与设计特色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关中地区民居设计的历史成因与设计特色高驰(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712000)摘要:陕西关中地区,素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

据专家考证,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便出现在这里。

经过了沧桑的历史的变迁,关中民居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恢宏,在中国民居建筑中自成一派。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与结构设计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院落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

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多数民居屋面为小式瓦作,屋檐加飞橼,多用雕砖或镂空瓦片来装饰。

有学者说,如果江南民居精巧优美,有如牙笏轻叩,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关中民居则更像是铁板击节高歌“大江东去”,恢宏雄壮。

关键词:关中地区;风水学;多进式院落;倒座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3-0200-01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

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

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以改善院内小气候,并节约用地。

这就形成了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整个窄院空间更加封闭紧凑,向心力强,体现出很强的防御性。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1,摘要:关中民居顺应自然气候,根植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由礼教而中正,因黄土而厚重。

尝试着从一个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去对三秦大地上这种特有的民居形式进行解析。

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空间再到更深层次的形成规律与礼教文化。

2·1外观特征2·1·1组织方式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落巷道较为笔直、宽阔,主、次街巷形成的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户毗连、密密匝匝、夹道布置、成片而居,形成居住群落、聚落,主要形态为集村。

2·1·2外观风貌从外观造型上看,关中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单坡屋顶,院落构成有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高大,封闭、厚重。

黄土和青砖、青瓦让院落甚至整个村落外观齐整,浑然一体。

虽然外观以实体墙面为主,但不同房屋组合成高低错落的轮廓线,简练而韵味十足。

2·1·3庭院围合临街封闭、院内通透。

倒座临街或两厢临街,沿街多不开窗或开小高窗,各房间向院内开门窗。

厅房、门房和厦房围合出工字形庭院。

庭院内很少种植桑槐,有的在院中点缀花木。

内院四周的房屋设檐廊称之为“歇阳”,形成回廊,方便交通,挡雨遮阳,丰富空间层次。

墙门出挑形成抱厦,可以划分内院、分隔空间。

这些构造方法打破了狭长空间,起到活跃居住氛围的作用。

2.2平面布局与空间尺度2·2·1平面布局平面布局严谨、规整、对称;纵轴贯通,庭院狭窄,简洁明了,经济适用。

东西向的厦房是主要居住空间,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寡设置厦房数目, 4~6间不等。

庭院与房屋的围合方式多样,有前院、内院和后院的分别,内院为主,但设置没有一定之规。

内院形态呈“亚”字形,暗含居中、择中的文化寓意。

2·2. 2空间尺度受窄长院落局限,室内空间狭小。

每户用地面宽9~10 m,南北长达20 m左右。

正房和门房开间多为3 m,居中一间也有扩大开间的做法,进深一般5~7 m。

厦房的开间和进深随地形变化而不同,但开间、进深多为3 m,空间更为狭小,往往火炕就占据大半间房。

传统民居形制生成诸因素的探讨5

传统民居形制生成诸因素的探讨5

(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天气和地理位置,总会影响到它们的建筑形式。

这种影响其实在远古时期的文化遗址半坡和河姆渡时期就有所反映了。

1、北方民居建筑特色形成原因分析:比如地处在北方的半坡遗址,因为那里气候较为干燥同时也是保温需要,所以房子是直接建在地面上或半地下。

(1)北方寒冷保暖成为民居首要解决的问题:北方各种民居在保暖方面的设计如:单面窗向阳开,建暖炕、暖墙、火墙、地炉等。

一般灶台连着暖炕,做饭时,炕就热了,节约能源。

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在黄土坡上挖洞,外砌砖墙显得厚重古朴;北京四合院(屋顶和墙体厚重,冬可挡风避寒,夏可阻挡热气);它们都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2)北方干燥缺水:需要造水窖,水井,山西乔家大院有的房子只有单边房檐,使水流入院内水窖(图7:西安半坡遗址)供人们使用。

同时外围形成高墙,起到防盗的作用。

(3)北方寒冷,干燥缺乏植被的颜色因此在建筑的色彩上加以弥补大红大绿孔雀蓝应用多了三、民居的建筑材料受环境的影响:民居的建筑材料都就地取材,节省运输费用,因此自然环境中能提供的材料,就当地民居建筑的主要用材。

有石头盖石屋,有竹子的盖竹楼,有树木的盖木楼,在干燥的地区用土盖土坯房和窑洞。

中国原来的森林面积大,木材南北方都有,因此中国民居主要以木结构为主,精确的榫卯技术,高超的雕刻,圆周率的发明,鲁班的细木工,使得中国的民居建筑美仑美奂。

四、人文环境中国民居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中国的家庭意识强,三代四代居住在一起形成四合院,二、三进的套院,以家族为中心的土楼;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体现儒家的文化。

现代民居多以小家庭为单元,以一代2~3口人为主,强调人的生活的个性化,象客家土楼这样的民居就不在适用,变成了历史博物馆。

(二)封建等级制度对民居的影响: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对于不同等级的官员住宅有着严格等级限定,如果超过规格建宅院,那面临杀身之祸。

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各等级的人员总是要求建造宅第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并以追求建造大宅院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以求光宗耀祖。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精品文档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精品文档

关中传统民居的过去和未来1、关中概述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

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2、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条件2.1 自然条件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2.2 宗法等级观念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也决定了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运用等。

宗法制度制约了民居的方方面面:明确的轴线布局,房屋的面宽、进深与单体建筑开间及单体建筑的等级划分等。

3、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3.1 安全性、亲切性在现代建筑理论当中,围合是空间限定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而参与围合的房间,它的高低、长短对院落空间的属性及人的感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中传统民居的院落是由倒座、厅堂和抱厦围合的空间,院落横向的高宽比为1∶1,而纵向为1∶4;同时参与围合的厦间、倒座和围墙都没有开窗,不易人攀爬,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安全。

而内部的开敞也促进家族成员的相互交流,使人感到亲切。

3.2 生态性传统院落上见天、下着地,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生活起居就围绕院子来完成,从室内走向室外仅几步之遥,夏天房内闷热,可以到院子里乘凉;冬天房内阴冷,可以到院子里晒太阳。

同时院落还承担着实质的功能――起居、吃饭、游戏,种种的角色都可以扮演。

院落使得人可以自由地在户内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到季节天气的变化,触摸到大自然的脉搏【2】。

4、关中民居的现代化尝试面对传统建筑众多优点以及包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在人们心中产生对传统建筑的深深依恋。

弘扬传统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师不灭的情节,一直萦绕在心头。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

关中地区的自然概况与民居特点陕西地理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中部为关中盆地,海拔320~800米左右。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很明显。

渭河以南的平原地区的民居,以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材料的单层坡屋顶建筑为主。

在台塬断续分布处也有少量生土窑洞民居,多半用于存放蔬菜、瓜果及柴草,一般不作居住之用。

渭河北岸二阶台地的后缘,分布着东西延伸的黄土台塬,北接陕北高原南缘的山地,黄土层厚由十多米至百余米,塬面广阔,一般海拔为460~850米。

塬上的一般民居与塬下相同。

在平原与台塬接壤处,台塬拔地而起,由于黄土质地坚硬,平原与塬地几成90°而不塌,多数民居就在向阳的塬壁上开挖窑洞;有的因地就势,背靠塬壁把生土窑洞与石砌窑洞或一般民居组合成院落。

关中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12°~13.6°,属暖温带。

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骤,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

西安市是本省夏季高温中心之一。

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其温差相差无几。

无霜期207天。

年降雨量604毫米,雨量集中在7~9月。

近年来冬季及夏季平均气温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从历史记载及现存民居的形式与布局看,还是属于北方类型。

民居的坡屋面形式以硬山居多,瓦屋面只作仰瓦,平面布局与构架举折与北京民居类同。

由于夏季酷暑,因此较多的宅院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南北窄长的内庭,使内庭处在阴影区内,以求夏季比较阴凉。

关中民居的细部与装修代代相传、精工细作的传统建造工艺在民居的细部装修中得到了充分反映,许多细部雕饰本身就是一种完美成熟的艺术品,它们极大地丰富和烘托了整个建筑造型,给朴实无华的民居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色彩。

入口门楼关中地处全省中部,物产丰富,交通方便,处出经商、做官者较多,反映在民居中木雕、砖雕、石刻兼容并蓄,尤其是明清官宦的深宅大院,精雕细刻,做工精致,受到京城匠师的工艺影响较深。

关中民居重点装饰的部位主要是入口门楼、檐部、壁面、马头墙、屋脊、门窗、及室内装修等。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学生:苏晨婷学号:20141010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也属于寒冷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且常年受到黄土高原西风的侵袭。

院落呈纵深方向布置,南北长,东西窄,形成狭长院落。

这种平面组织形式使得房屋和院内空间在夏季大部分时间处于其他房屋的阴影中,避免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

窄长的院落空间也形成了风的通道,可组织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

此外东西厢房和最南侧的倒座多为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顶,屋脊高度即为院墙高度。

高耸的厢房屋顶既遮挡了太阳辐射,也防止冬季寒冷西风吹入。

北方地区日照资源贫乏,对采光纳阳的需求较高,因此院落面积大,而且房屋之间互不遮挡,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采光和吸热,以抵御北方寒冷的气候。

这些特点与南方地区相反,南方地区日照条件较好,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气候炎热,因此民居平面形式紧凑,形成许多阴影空间,避免太阳直射。

另外,小而深的天井形式,会带来很好的热压通风效果,加大了室内通风量,可有力缓解过湿、过热等不利环境条件。

庭院形状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和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中民居则是南北纵长的窄院,开间和进深的比例可达1:3~1:4,有些东西两房檐口间只有 1 . 1 m ~ 1 . 2 m 宽。

这样纵长的平面形式可以缓解关中地区夏季严重的西晒问题,使院落和建筑处于阴影之中。

庭院围合以四周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连。

外墙的厚度、高度、所用材料和砌筑方式都因气候而异。

外墙厚度和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关系密切。

关中民居的外墙要考虑冬季防寒,往往使用热惰性较高的土坯墙、夯土墙,墙厚可达50cm,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为了收纳更多日照,避免院墙过高而遮挡阳光,民居院墙高度不超过屋脊高度。

关中地区夏季西晒严重,民居屋面半边盖,房屋后墙不开窗,高高的后墙刚好作为院落的围墙,屋脊高度即院墙高度,可达6m~7m,既可防止冬天寒风的吹入,也可遮挡夏季强烈的西晒。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与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与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与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丰富的建筑智慧和审美观念,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独具特色,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构造方式和装饰艺术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和历史渊源。

一、古老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四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最早的中国民居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以石器、土坯和木材等原始材料搭建简易屋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中国传统民居风格、结构和装饰艺术逐渐形成和完善。

二、建筑风格多样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多样,根据地域、气候和民族特点等因素的不同,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园林、广东的厝、山西的堡、云南的民族居住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建筑构造精妙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构造上非常精妙,注重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它们通常采用木质结构,通过檩条、榫卯等零件将木材连接起来,以增强整体的稳定性。

在地震常发的中国,这种构造方式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此外,中国传统民居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筑与周围的景观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四、装饰艺术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博大精深,以其精致细腻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形式感闻名于世。

传统民居的门窗、屋顶、梁柱等处经常以木雕、石刻等方式进行装饰,以增强建筑的美感。

同时,传统民居还注重色彩和材质的选择,使建筑更加富有魅力。

五、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表达。

它们是一个个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具有珍贵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价值。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精妙的结构和博大精深的装饰艺术。

它们富有历史渊源,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构成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构成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构成形态解析作者:徐兴娟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8期摘要:通过对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的考察,深刻感受到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引起的是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居住生活理念上我们已经迈入了新阶段,城市空间扩展,人口膨胀,城市不断提升建筑高度,日益减少公共交往空间,眼前这么好的传统院落文化正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民居是何物,更是一头雾水。

文章详细地解析了关中民居特点、关中民居的空间构成形态,从建筑学角度看随着民居历史文化不断的发掘与传承,建筑空间的形态与特色也不断地被人们所传承和研究,中国人的庭院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寄托着中国人浓浓的情思。

如何将这诗一般的居住空间真正融入到现代设计和生活中去,如何唤起当代人们头脑中残存的院落记忆,是当下建筑设计者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作为新时代高校研究生不仅应做传统民居文化的继承者,更应该做一名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关键词:建筑设计;关中民居;田野考察;院落一、关中民居(图1)中国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已经有四十多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以发现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建越来越重视了。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所具有的继承价值和研究空间也被国家所重视。

中国传统民居所具有的继承价值也不断地验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民居所具有的独特的色彩设计,并且与自然和谐统一至今被后人所重视和传承。

到关中民居考察第二天,导师带领我们到达关中民俗博物馆,天下着蒙蒙细雨,到处湿漉漉的,但依旧没有影响我们学习的热情,9点达民俗博物馆,第一眼被身边的建筑深深吸引,置身于民居古建筑中,寻找建筑的空间形态的源头与流变。

陕西民居有它独有的特色,关中地区,素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

据考证出现在这块土地上的就是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

独有的古朴恢宏的建筑风格,使得关中民居在中国民居建筑中自成一派。

南方和北方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传统民居的形成要素探究
通过大量的下乡调研、测绘、丈量和现场绘图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并采用了文献查阅与区域比较的方法来阐述了陕西关中传统民居的历史形成原因,分析关中地区合院式居住建筑的形成要素,并总结出关中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

旨为对关中传统居住建筑的进一步研究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及为现代乡土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标签:关中传统民居地域特色形成要素
关中地区是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1]。

民居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的生活场景舞台,其发展演化可以追溯到旧时期时代。

陕西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摇篮,自隋唐时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发展,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同时也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

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取了各族及友邦文化的有益部分,创造了灿烂的隋唐文化。

直到明清时期的再次腾飞,关中民居住宅也从早期的穴居文化一步步转变为一直延续至今的封闭性布局体系。

一、自然条件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关中民居的原型,首先是关中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及其产生的“天人合一”哲学的适应性建造表达,关中黄土高坡四关紧锁,沃野八百里,这种自然地貌“内化”关中人的心理结构。

于是,从周代开始,关中的民居就以“合院”(特别是“四合院”)为原型。

这一原型,同时表达了区别于“海洋文明”的“内陆文明”的封闭性和替惕性。

包括“四合院”充分利用了黄土地上的建材,充分适应了黄土地上的农耕生活和宗法家庭形式,一方面体现了“长幼有序”,另一方面则通过“庭院”显示了天伦之乐。

首先,关中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故院内部不需要太多的阳光,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关中地区的黄土地貌,属大陆季节性季风气候,受风沙影响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

因而为了使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并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防风沙的袭击,就形成了关中民居院落窄长、封闭的特点。

同时由于关中地区特殊的温带的气候和与台塬接壤的地质特点,造成了其土质和植被的差异性,是关中民居形成特定形态的必要条件。

关中的土壤土质坚硬易塑,非常适合夯土版筑。

因此,民居中主体的承重均是夯土墙和土坯墙为主。

而且这类夯土墙、土坯墙在经过多年使用被新墙替代后,仍能够作为优质的农家肥使用。

二、宗法等级观念
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也决定了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运用等等。

陆元鼎先生认为:“礼教是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

”宗法制度制约了包括民居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的方方面面[2]。

明确的轴线布局,房屋的面宽、进深与单体建筑开间及单体建筑的等级划分等等。

礼制作为古人的文化规范、行为模式、规章制度,其本质是体现一种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正是这种秩序,使民居的型制具有了明显的等级制度[3]。

比如在传统建筑发展至顶峰的清代,清朝大地主和富商的宅子多带有较精美的雕刻彩绘,门窗雕刻比较流行,整体规划布置也是由院落重重拼合起来,呈横向联排布局的较为广泛。

建筑的功能上一般皆设有客厅、饭厅、佣人房、车轿房等。

此外关中比较大的地主人家多用纵向多进院落配合联排院落使用,以增加院落的使用功能,即前为大门,街房,两侧客住厢房,内为厅房和家人居住的厢房以及上房,而厨房等则在偏院或后院。

婚丧嫁娶时厅房联合院落的天井(庭院)便成为待客的临时客厅[4]。

普通自耕农或富农小地主等则常用三合院,即正房和左右厢房拼成三合院;或是四合院——正房,左右厢房以及街房。

三、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条件在建筑形式演变过程中变化不大,但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给民居建筑带来不同层面的影响。

关中地区作为西北通向异族丝绸之路要道,受异族的侵扰也极其频繁。

自“安史之乱”以后,长安日益调敝,繁华不再而在随后唐末至宋元时期战乱频繁,逐渐演变为较为封闭、落后的地方经济军事中心地位,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建筑发展甚至出现倒退现象。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社会情况较为稳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传统民居建筑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潮。

这样的社会发展情况对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形态特点也产生很大影响。

另外,关中平原东南部由于产粮丰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清时更是在关中大荔县朝邑镇内建立了号称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从其建仓的选址和守仓城墙的高度以及墙体的炮弹孔已可见千百年来关中在历史政局变迁中的争夺地位,所以,关中地区的传统居住建筑亦呈现出强烈的防御性和内向性。

从位于西安以东,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就可以看到这种强烈向心性聚落在原始社会便已初现雏形。

明清时期的典型防御性聚居村落的例子更是在关中随处可见,如很多村落以“堡”、“寨”字命名,还有的村落有独立的寨门或堡门,如潼关县西北村文明寨,寨门以55cm×35cm砖体砌筑,门上有瞭望孔,寨内的主干道南北朝向,两侧民居入口均开至主干道上,并设有专门的排水系统。

还有的村落以黄土砌筑围墙,如合阳县坊镇灵泉村,村内民居街道整齐,朝北的围墙开出防御性的城门洞,靠村内部分围墙两侧有上墙阶梯。

四、民俗的影响
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承性。

民俗文化是社区与社区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
程。

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民俗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民俗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存在。

民俗的体现是全方位的,从衣食到住行,处处都有民俗文化的烙印[5]。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建筑的发展,关中地区所拥有的本地区的建筑文化内容,总是越来越丰富、复杂;于是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型制。

这其中包括屋顶形式、大门方位、门的形式、窗的形式、房屋开间、住房分配、道路设置、水塘设置等等。

如果说关中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关中民居的空间,院落的独特构成骨架,那么民俗文化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关中民居型制五光十色的生动内涵。

关中民居的型制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是那样密切,以致于民居的每一个细部都与当地人的习惯及爱好分不开。

今天,关中的地理、气候、建筑材料并没有太大变化,但传统民居却不适应现在人们的生活。

从这一点就可以反过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曾经广泛地影响过民居型制的形成,而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一旦改变,民居的型制就会紧随着改变。

五、结语
在关中民居中,还包含着居住方式、居住行为以及民居建筑中的各种技术、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

它就组成了民居建筑中的人文要素,这是民居中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6]。

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看,任何地域民居的原型,都是该地域自然条件、历史政治、民俗文化等应对外表因素而产生的一种综合结果。

笔者研究关中民居建筑型制的形成,希望能为研究关中民居建筑与民俗文化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创造符合关中平原地域特色的新的院落模式与乡土建筑提供可参考资料,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特色和文化传承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中-百度百科[EB/OL].http:///view/109674.htm.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7~23.
[3]朱向东,马军鹏.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其型制初探.山西建筑.2002.01(28):12.
[4]胡媛媛.山西传统民居形式与文化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2008.02.
[5]王其均.宗法、禁忌、习俗对民居型制的影响.建筑学报.1996.10:57.
[6]李宁.浅析西北民居及民居文化.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02:40.
储若男(1986-)女,汉族,陕西西安,西安工业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