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关中民居建筑改造方案

关中民居建筑改造方案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关中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留传统文化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的发展,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改造和保护。
首先,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多是传统的四合院式结构,这种建筑形式在保证生活功能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丰富的社交空间。
然而,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居住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四合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因此,可以考虑在传统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增设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设施,以提高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其次,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多是木结构,这种结构在抗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
因此,需要对民居建筑进行结构加固和防灾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同时,可以考虑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如钢结构和混凝土等,来增强建筑的抗震性和耐久性。
另外,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在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上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这种独特的文化特征是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同时进行必要的修复和翻新,以保持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此外,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通常存在着老化、破损和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进行彻底的整修和保养,修复破损的部分,清除污染物,同时进行防水和防腐处理,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保护建筑元素的完整性。
最后,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改造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规划和发展需求,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在民居建筑周围建设公共设施和绿化景观,提升居住环境和城市形象。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旅游推广等,将民居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宣传和保护。
综上所述,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改造方案应该包括对建筑结构、设施、装饰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改进和保护措施。
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山合水易

一直以来,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做了很多关于古村落、古建筑改造 或修复的项目,我们遵循着保护与最大程度恢复原貌的原则。我公司在 这方面的项目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也有一定独到的见解。 在中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 忆的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的我国传统古村 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加强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呼声虽 然日益高涨,但实施工作却因产权、资金等问题难以开展,部分有旅游 开发价值的古镇、古村落在市场经济中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文化。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旅游咨询与创新设计专业机构
二、传统吉村落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传统古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正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在 不可逆转的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村落重新集聚,一部分正在衰退或萎缩, 一部分正在成为城市(镇)的一部分从而改变其社会存在的形式。 另一方面,农村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古村落 内居住的农民也有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权利,这种追求必然与原有的生活 方式产生矛盾。传统古村落的房屋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因素,部分老屋已经 损毁、老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村民热衷于建造宽敞明亮的新 房而不屑于对老屋进行修补,随着农村居住生活需求和方式的改变,传统 古村落原来的风貌也随之受到破坏。 传统古村落独特的建成环境和其历史文化遗产是极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 保护传统古村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迫切任务。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旅游咨询与创新设计专业机构
6.加强对古村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整治利用,营造与自然和谐 加强对古村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整治利用, 加强对古村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整治利用 融合的氛围 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反映了祖先在建村立围时的智慧。因此 古村落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也是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一个 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营造亲近自然的氛围,开 辟生态旅游对于古村落的开发也极具意义。 在过去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已经荡然无存, 古村落作为一个保护相对完整的历史载体,是难能可贵的宝贵 资源,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山合水易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 一定能够用记忆之经、特色之纬,编织出古村落更加美好的未 来。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以西安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工程为例摘要: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项目是在西安北院门历史街区内实施的第一个民宅保护工程,对西安传统民居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被评为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本文系统介绍化觉巷125号院建设前,建设过程,建设后以及目前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建筑特色,阐述保护所采取的技术方法,最后结合中挪合作的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指出传统民居保护应注意的问题:建设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保护后的维护与利用;传统民居保护中法律法规的缺失;多元合作方式。
Abstract: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 architecture in China. The protection of No. 125 courtyard in Huejue Alley is the first implemented project in Beiyuanmen Historic District of Xi’an. It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Xi’an and was granted Honorable Award by UNESCO for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implementation conditio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st-implementation stat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t analyze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buildings and discusses the techniques used in the protection process. Then according to the Muslim District Protection Project, the author points out some issues deserving consideration in protection process: communication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maintenance and utilization after protection;the lack of laws and guidelines for traditional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the need for multi-cooperation.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利用Key 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Protection, Reuse一、项目背景介绍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古都,但是,自198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人们对城市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西安的城市肌理发生了很大变化。
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一)扶贫开发投入不断加大。
各级政府建立了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扶贫开发投入体制。
20XX年,省财政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扶贫投入,统筹安排扶贫开发资金17亿元,比20XX年增长64.4%。
地方财政也加大了对扶贫开发的投入。
赣州市规定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扶贫开发投入占本级财政收入比例不低于2%,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自20XX年起,市本级财政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工作,20XX 年中央、省、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幼儿园校车安全管理难以规范。
近年来,全国各地校车安全恶性责任事故屡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幼儿的生命安全。
我市幼儿园接送车的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不少农村幼儿园接送车辆是前几年城里淘汰的用于出租的“黄包”车,为节约成本,争抢生源,超速超载,有的幼儿园接送车辆没有按规定喷涂校车标识。
据交警部门统计,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市共有接送儿童车辆1093辆,其中只有458辆属于办理了相关手续的专用校车,合格率仅为42%,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一)以增加收入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抓手,每年安排100多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支持贫困农户大力发展食用菌、果、茶等特色产业。
在扶持洋坪镇马渡河柑橘示范区等5个产业扶贫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全面启动了6个村的产业扶贫示范村建设。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柑橘基地4万多亩,茶叶2万余亩,食用菌发展规模达到1.1亿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6家(规模以上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5家,3.65万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2010年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880元,比2005年增长了2.07倍,年均增长15.7%,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带动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其次是完善措施健全机制,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

精心整理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姓名:李正松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中国传统民居概述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居作为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早、分布广,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特征、经济状况与人文背景各异使民居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样式与景观特征。
如: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住宅样式———木构架庭院式民住宅。
这类型的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住宅和山西一带的三合院住宅为典型代表。
通过合院民居的空间布局形式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中强烈的礼教思想。
房屋沿南北轴线建筑正房、正厅、东西两边为厢房,结合倒座房四周围合,房屋向内形成庭院,使形成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关系。
与四合院民居在空间布局中较为相似的有分布在我国江南一带的天井式民居。
天井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讲究对称,按照主次分明的伦理思想将主厅堂排列在主轴线上,但庭院内高而狭小,形成天井,形成“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向内排水系统。
与四合院不同,江南庭院利用天井排水、采光也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从而调节室内气候。
我国有一类以防御为主的住宅,来自于福建的土楼民居。
土楼民居为客家人的住宅样式。
由于客家人受战争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生存下来创建了此种独特的建筑样式。
土楼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
土楼向内形成庭院供人休闲,楼内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如遇到战事,以楼内的供给可以维持土楼内居短时间的生活要求,对外封闭,防御性极强。
在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用竹、木等材料建造的楼式,这种独特的建筑民居被称为干阑式住宅。
干阑式住宅将底架空,下层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
此种住适应了野外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可达到防虫蛇野兽的侵扰,提了隔潮性能以依山就势的方式满足了少数民族野外居住的条件。
同样受到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在我国陕北、陇东、晋中、豫西以及新疆吐鲁蕃等黄土层较厚地区建筑材料相对匮乏,为了节省建造成本利用黄土壁立而不倒的特性向内水平挖出拱形窑洞,形成了窑洞式住宅。
浅谈陕北传统民居的保护

浅谈陕北传统民居的保护摘要:“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窑洞是其中鲜明的代表。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荣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等多种。
对于陕北传统民居,我们需要保护的关键不是传统形式,而是产生这种形式的社会动力过程,从而使对传统的保护有坚实的社会和文化力量作为依靠。
它的本质在于创新而非固守传统。
研究民居,理解民居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解决以后所面临的问题。
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予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各类建筑空间环境。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
结合当地的固有经验,继承民族的,传统的,乡土的做法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陕北窑洞传统保护环境民居人类的祖先非常懂得选择好的人居环境。
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御寒和躲避野兽的侵袭,选择了“巢居”、“穴居”的居住环境。
人居环境的创造和改善,既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一个与人类生息并存的永恒主题。
民间也留下了许多因地制宜、纯朴典雅的民居形式,其强烈地域风土特点的传统作法非常值得挖掘学习和借鉴。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是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
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
其特点是冬暖夏凉。
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
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
一院一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得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
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者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我国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文化遗产众多,尤以民居建筑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更是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推进,传统的民居建筑逐渐陷入保护与开发的困境之中。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民居保护,同时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我们进行了关于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共计对10个省市进行了调研。
三、调研结果1.民居保护现状从调研结果来看,尽管我国各地的民居建筑数量众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民居建筑也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压力。
多数民居建筑装修更新,已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特色,令人遗憾。
仅有的几处保护得当的老宅子,更多的成为了旅游、娱乐、商业等用途,原始的居住环境面临严重破坏与生态问题。
2.民居开发利用状况在民居开发利用方面,尤其是旅游和商业利用方面表现活跃。
许多地方开始注重开发民宿、客栈等旅游小镇,同时在保护民居的同时发挥其旅游、文化等多种价值。
而一些优秀的老宅子在商业开发方面被打造成了一些文创园、艺术中心、创意产业等具有创意的新兴地标,为城市的文化发展和城市更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也有些民居建筑直接被商业化利用或者拆除重建,从而失去了传统的特征,导致了无法挽回的过去和现在巨大的空间隔阂。
3.保护措施和实践从保护措施和实践来看,大部分地方都建立了民居保护的工作机构,但是,这些机构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职权范围,导致民居保护工作常常停滞不前。
同时,政府对于保护民居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也相对不足,在许多地方保护效果并不明显。
4.民众参与和重视度民众参与和重视度是保护民居的重要因素,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民众对于传统的民居建筑保护比较关注,但并不了解具体的政策措施。
同时,处于改造城市,提高城市品位和吸引游客的需要,商业开发对于重要的民居往往采用的是直接拆除,从而导致民居保护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策略浅析

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策略浅析摘要:面对当前我国传统民居存在的文化保护和开发,以及如何开发的困惑,文章针对目前传统民居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旅游作为古镇开发的最好形式和保护手段,为国内其他古镇开发提供了参考意义。
关键词:国内传统民居;保护;开发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古国,随着城市化发展浪潮、房地产开发等冲击,古镇、古村落正面临着巨大的改变和难以抗拒的破坏。
传统民居环境作为以前人民生产生活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不仅是广大民众居住的建筑形式,还承载着当地民情、民俗和民族文化以及口手相传的营造理念,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其功能转换和演变具有内在规律。
1传统民居的背景研究1.1传统民居的内涵界定长期以来,城市人居研究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但在有限的传统民居研究中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定义却不统一。
从建筑规划学角度,是农户住宅建筑与居住有机结合的地表空间总称;从生态环境学角度,以人地和谐、自然生态系统和谐为目的,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从风水伦理学角度,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从形态学角度,人文与自然协调,生产与生活结合,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相统一。
1.2传统民居的开发和保护价值传统民居的三大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这些历史遗产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还有展示传统文明的意义。
旅游开发并不妨碍保护,有效的管理才是加强保护的根本途径。
因此,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旅游活动中更能发挥其宣传教育价值。
1.3国内传统民居开发的措施研究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应该先期编制概念性规划,这是编制实施性规划前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准备。
因为在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利用时,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某些无法弥补的失误。
2关于传统民居研究的均衡性问题当前,我国存在民居研究力度严重失衡的问题,对比云南民居和江西民居,便可清楚的发现这个问题。
江西省古村落民居从类型、数量、特征和完整性方面位于全国前列,成为庞大的自然建筑博物馆,同时渗透着明清时期的湘赣、徽派、客家等多种文化,其中江西进入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镇高达29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关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蒋巍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的现代规划与建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良好平台。
对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要加强保护和利用,较好的方法就是“易地迁建”。
同时,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采用关中地区适宜性技术,即使用改良后的地方材料、地方技术进行新住宅建设,降低建造成本,体现地域建筑传统风貌。
【关键词】关中地区;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
一、关中传统民居保护遇到的困难
中国的建筑文化在融入世界潮流的同时,同样不可避免的受全球化的冲击。
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协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
放眼全国,到处可见廉价的西方建筑仿制品,“欧陆风情”似乎成了中国大城市的流行外观,甚至在某些县、镇,我们也可以看到种种“表皮粗糙”的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建筑以及用石膏、假石柱和假青铜打造出来的希腊式城市墙体。
总之,由于全国各地简单化地复制西方式古典建筑,一味追求同样的东西,至少在城市建筑的外观和立面上导致了“千城一面”,从而使中国许多城市的特色在消失,地域特征在弱化,这已成为中国城市建筑的一大败笔。
诚然,传统民居是当时社会和自然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传统民居与现代社会之间出现了诸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传统民居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
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文化变革的时期,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古老的民居伴随这种变化正在飞速地消失。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房地产热的升温,许多旧城千百年幸存下来的民居正被成片地拆毁。
有的县城甚至连一座旧时完整的民居都找不到了,古老的传统民居正成为当前经济发展最直接的牺牲品。
2、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
传统民居所容纳的是封建家长制的大家庭,生活俭朴,所需设备简单。
现在的居住方式和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核心家庭是城市的主要居住单位,家庭日常生活所用的设备越来越多,生活的多样化使得风格纯朴的传统民居不再受青睐。
3、采用“限制“型的管理模式,使保护处于困难境地
传统民居,特别是名人故居具有旅游、观赏、学习等价值,如果这些价值能够被发掘利用,就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传统民居的保护长期以来一直未摆脱以“限制型”保护为中心的单一保护思想模式,其管理经费也是单纯依靠政府极为有限的行政事业拨款来维持的,这样往往造成保护经费紧张,管理力不从心。
二、关中传统民居的保护对策
1、抢救民居遗产,加强民居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优秀的传统民居,不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还有技术、艺术价值,并对今天的建设和旅游具有借鉴和实用价值。
因此,要保护它、改造它、发展它。
保护传统民居有很多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就地维修保护,可是经常因建设的需要,必须拆旧建新,在农村或一些城镇中,则因缺乏经费而无法维修。
为了保护这些优秀遗产,目前采取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易地迁建”。
如江西景德镇的明园、清园民居群、安徽徽州潜口区民居群就是较好的实例。
迁建后的民居形成一个新的建筑群体,既供考察,又是旅游景点,从而产生新的价值。
2、民居研究要与形态、环境相结合
研究民居要重视设计和营造。
民居的建成离不开社会条件,包括历史、文化、宗法制度、习俗、哲理观念等,这是民居形成的一般规律。
民居如何设计和营建,这是民居形成的自身特殊规律。
民居的营造,过去在史籍上甚少记载,匠人的传艺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有的靠技艺操作来传授,有的用口诀方式传授。
匠人年迈、多病或去世,其技艺即失传。
因此,总结老匠人的技艺经验是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传统民居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深入进行民居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史料、实物调查、经验、做法都属现象,要上升到理论,找到规律性,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
作为传统文化研究的民居学科除了为历史、文化服务外,也要为现代建设服务。
例如民居的地方特征、地方风貌的研究,它对今天新建筑的地方特色表现有一定关系。
因此,要探索新建筑的地方特征,深入到民间,到传统村镇、民宅中去调查考察,吸取其精华,不失为有效途径之一。
三、关中传统民居型制在新农村规划中的转型传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中传统民居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的现代规划与建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良好平台,其丰富的历史价值,是我国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关中传统建筑的型制也是研究者在探讨传统建筑适应现代社会,向新建筑、新文化的转型中不能忽略的一点。
笔者在参与关中地区多个新农村规划实际项目实践中,对关中地区新农村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注意。
如新乡土建筑的千篇一律,缺乏地域性特点;关中传统民居的大量拆毁,缺乏保护和修缮等措施。
村容整洁不是做面子工程,科学、合理的建设村庄不是简单的套用。
因此,在新型乡土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上要做好转型与传承工作。
目前,关中地区一些较富裕的农村,已开展了一些建筑地域特色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对于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大多还局限于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外观符号的模仿、拼贴,而对于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经验借鉴相对涉及较少。
今后对农村住宅建筑地域特色的研究重点应有所改变,单纯的形式研究要转向功能、文化内涵和生态可持续探索。
建议如下:
第一,重新认识关中传统民居,在对传统民居空间型制继承借鉴的前提下,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现代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创造符合现代人居住生活需求的新筑。
例如马清运设计的西安蓝田玉山井宇,就是在借鉴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型制前提下,大胆创新,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体现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意境的实例,这是一座旅游居住建筑,但它的创作手法对有关中地域特色的新农村住宅设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二,采用关中地区适宜性技术,即使用改良后的地方材料、地方技术进行新住宅建设,降低建造成本,体现地域建筑传统风貌。
例如,关中地区传统农村大量使用的土坯砖,取材方便,在使用多年后可回归农田,具有环保和可重用的优点,但传统的土坯砖墙厚重,易受雨水侵蚀塌方,而现在改良后的土坯砖克服了这些缺点,变得坚固耐用,完全可以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推广使用。
第三,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技术。
关中传统民居是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下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态内涵,新的农村住宅建设应在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合作,对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科学利用。
第四,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上因地就势,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建筑群体不拘一格,传统民居聚落中丰富变化的街巷空间形式和其所蕴涵的空间意境,是列兵式的农村住宅排列方式所不具备的,对传统民居聚落形态的深入研究对现代农村中存在的村貌千篇一律,村庄
缺乏领域感和归属感的缺陷起到一定作用,也将为有地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宝贵的创作源泉。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深入,在解决了农村住宅基本的经济实用、安全问题后,对建筑地域特色的体现必将成为今后农村住宅建设工作重点,而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继承与发展也将成为有地域特色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途径。
【作者简介】
蒋巍,西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