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合集下载

浅析传统民居的中轴精神--雷畅故居中轴空间分析

浅析传统民居的中轴精神--雷畅故居中轴空间分析

浅析传统民居的中轴精神--雷畅故居中轴空间分析
童辉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
【年(卷),期】2004(024)004
【摘要】通过对四川乐山井研县雷畅故居的平面布局以及空间形态的分析,充分论述中轴空间在雷畅故居中的体现.由此来认识到中轴控制不仅仅存在于传统建筑的实体中,而且在传统建筑中已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精神.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童辉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0
【相关文献】
1.传统民居屋顶语言解析——以雷畅故居屋顶装饰为例 [J], 王果;周波;陈一;李旭东
2.川西民居天井空间的精神及其启示——乐山市雷畅故居天井空间分析 [J], 周洁;陈一;周波;李旭东
3.传统民居屋顶语言解析——以雷畅故居屋顶装饰为例(英文) [J], 王果;周波;陈一;李旭东;
4.从对称到礼制——浅析巍宝山道教建筑的\"中轴\"精神 [J], 徐应锦;王冬
5.北京中轴线与国外重要城市中轴线文化空间和功能比较研究 [J], 李建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保护系统方案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保护系统方案

第35卷第2期2021年3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35#No.2Mar2021DOI:10.16339/ki.hdxbskb.2021.02.020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保护系统方案"许建和12,柳肃1,毛洲2,侯倩倩#(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82;2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摘要]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以聚集态为主、分散态为辅,且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主要集中于西南、华东、华中片区°本研究从地形、坡向、河流、社会经济、交通等空间分布影响要素分析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系统的视角提出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统筹一分类一协作保护方案,即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加强政府主导的宏观统筹,做好结合地域与民族特征的分类、构建多方协同的合作机制°[关键词]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保护;系统方案[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21)02—0152—09A Study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System Schem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XU Jian-he1'2,LIU Su1,MAO Zhou2,HOU Qian-qian2(1.School of Architectur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2.School of Architecture,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Tech,Changsha410076,China;)Abstrac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mainly aggregation,supple­mented by dispersion,an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is unbalanced,I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southwest, east and central of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 and mechanism of Chinese tradi-tionalvi l agesfromtheaspectsofterrain#aspect#river#socialeconomy#transportationandotherfactors. Combinedwiththe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hinesetraditionalvi l ages#thispaperputsfor-wardtheovera l planningclassificationcooperationprotectionschemeofChinesetraditionalvi l agesfroma systematic perspective.The prot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 l ages needs the macro overa l planning led bythegovernment#theclassificationcombined withregionalandethniccharacteristics#andthecoopera-tion mechanismofstrengthening multi-partycooperation.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pace distribution;protection;system scheme一种人类聚居模式,其建设年代较为久远,至今仍保一中国传统村落概况留其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具有较丰富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景观,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的物质文明中国传统村落是指基于传统农业生产与生活的与精神文化的家园,也是我国农耕社会背景下的多"[收稿日期]2020—06—06[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区域分布与文化识别性研究(19YBA005)[作者简介"许建和(1978-),男,湖南汨罗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

冀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冀东是指河北省东部地区,这里是中国的传统农村地区,也是中华文化中丰富的民居类型地区之一。

冀东传统民居的特色在于其简朴、实用、大气的特质,以及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和精致的木雕工艺。

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一环。

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指在住宅群中的独立、封闭式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社交交往的场所和活动中心。

因此,院落空间的功能和形态必须符合农村居民的日常所需和文化传统。

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放松心情、享受生活、避暑避寒、团聚亲友和参与集体活动。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封闭性传统民居院落以封闭性为主要特征。

与城市居住环境不同,农村居住环境特点主要在于自然环境的质朴而又优美。

民居院落通过周边的墙、院门、户门、窗户等构筑物封闭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空间。

这样能够起到保护居民安全,隐私,以及阻隔外界噪音和人口流动的效果。

2. 集约性由于农村空间宝贵有限,院落通常采用“合院式”布局,即以一组合在一起的房屋,围合起来形成中央庭院的空间形态。

这样的布局可以使建筑物集中,但又能不影响个家庭的独立性。

同时,还能因此形成小巧玲珑的庭院和观赏景致,也显得更具有文化和艺术性。

3. 对称性因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规划需要体现对称性和协调性,尤其是对于大院采用规整对称式布局学思想。

大红门、靠山门以及分类的后廊房等都是为营造对称多样、协调和谐的环境而采用的。

同时,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雕刻、花窗、廊柱等结构也是为了强调整体的美感和协调性。

4. 明亮传统民居院落强调采光和通风。

中央庭院内常设有屋顶的小开口、小天花、采光井等建筑细节,使阳光透进室内,自然地将农村传统的采光和通风的优良环境氛围营造出来。

综上所述,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建筑特点,以封闭、集约、对称和明亮为主要特色。

这种空间特点有助于营造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还能满足农村居民文化和生活习惯。

西安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理水智慧与策略研究——以关中地区涝池为例

西安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理水智慧与策略研究——以关中地区涝池为例

西安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理水智慧与策略研究——以关中地区涝池为例理水历来是古人营村兴业的重要理念和举措。

陕西关中黄土台塬半干旱区传统村落的理水系统蕴含丰富的地方知识体系,彰显出古人因地制宜的营村智慧、趋利避害的生存之道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

这一智慧结晶不仅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更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

[1]然而,在历史的某些时期,随着城乡规划和建设的发展,理水系统并未始终得到充分的重视。

城乡规划往往未能考虑到地方知识和相应景观特征的针对性、地域性和适应性优势。

与此同时,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社会追求功能和市场经济效益的导向使得城乡建设对自然地形、水系及植被等进行了过度改造和利用。

这种城乡建设中的不合理行为导致了社会—环境“代谢断裂”,即城乡之间的关系不再和谐平衡。

过度的土地利用和环境破坏使得城乡格局、形态和肌理发生了裂变,生态功能也因此丧失。

这样的城乡建设模式无疑破坏了理水系统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疏离。

因此,对于城乡建设而言,重拾对地方知识的尊重、对自然环境的谨慎利用,以及对于传统理水系统的保护和传承,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综合考虑地方特色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城乡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现代城市化和农村发展中,重新审视和借鉴古代理水系统的经验,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有望开创一种更加可持续、更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乡发展模式。

传统村落理水确实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地形地貌、水系、生态、技术和人文等多个方面,它承载着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紧密的联系。

通过深入系统地梳理其蕴含的传统智慧,我们可以为乡村建设过程中重新建立人水和谐关系、保护传承传统村落、以及探索乡土绿色人居营建提供理论和技术的借鉴。

然而,目前的研究在几个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对于理水智慧及其背后深厚的思想理念的挖掘还不够系统深入。

传统村落理水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技术,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深层次的价值。

浅谈关中传统民居中的砖雕艺术

浅谈关中传统民居中的砖雕艺术

浅谈关中传统民居中的砖雕艺术作者:张引良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5期陕西的关中地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其是以长安为中心,历史上13个朝代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关中的砖雕艺术作为古代建筑装饰重要装饰手段广泛的应用于宫殿、寺庙、民居、陵墓的装饰上,其选用图案纹样作为文化的符号传递关中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古代建筑装饰的高超智慧。

关中民居中的砖雕艺术是关中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反映百姓的精神文化思想有形载体,关中民居包括有西安、韩城、旬邑、宝鸡等地,现存的古代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所建,体现出关中地区的美学思想,古朴、壮美,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建筑的屋顶、墙面等明显的地方都有所表现,各个部位的砖雕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对于关中地区的砖雕艺术从载体、题材、造型、技法几方面讨论传统民居砖雕的独特风貌。

关中地区的砖雕艺术制作工艺精湛,并且在装饰上也是极为考究,在装饰题材上比较丰富,在装饰技法上讲求精雕细刻,从而赋予建筑生命的气息,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建筑增加无穷的艺术魅力。

1 房顶的装饰特点关中地区民居的屋顶以坡屋顶为主的,从建筑的功能上讲屋脊是防渗漏和加固建筑物的,屋脊也是屋顶砖雕重要和集中的装饰部位,一般会选用吉祥花卉、博古等传统纹样进行满脊通饰,然后再安装不同寓意的砖雕脊兽。

房屋的脊兽可分为正吻、垂脊吻、蹲脊吻、合角吻、角戗兽、套兽等多种形式。

古代建筑大多是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房子,木材最害怕的是火,一般脊兽都具备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和水有一定关系的传说的兽类。

水是能灭火,而且在传统文化中水是财的征兆,屋脊上的砖雕脊兽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生动活泼,格外引人注目,起到非常好的装饰作用,同时脊兽也体现的是关中百姓祈望得到保佑和祝福而创造的祈福迎祥、驱邪避灾的象征手段。

脊兽的设置,不仅反映了民间的信仰习俗,更增添了建筑物的壮观和神秘感。

关中地区民居的屋面主要是由小青瓦组合成具有韵律的仰式瓦阵,形成了很强的韵律节奏。

徽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解析

徽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解析

第35卷 第2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 35 No.2 2016年4月 J. Xi'an Univ. of Arch. & Tech. (Social Science Edition) Apr. 2016【建筑文化】 DOI :10.15986/j.1008-7192.2016.02.011徽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解析王 惠 ,席俊洁(安徽工程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摘要:徽州传统民居中的灰空间贯穿了整个空间序列,并影响着空间序列的节奏,同时还具有功能、生态、美学等多重内涵。

试图从空间界面的角度对徽州传统民居中各类灰空间进行分析,探讨各类灰空间在“凹”型基本平面形式及其组合平面形式中的空间组合关系,解析灰空间在空间节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探析灰空间在徽州传统民居中的地位,旨在为徽州地域建筑的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发展地域建筑不仅是对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更在于对传统建筑空间的继承。

关键词:徽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界面;空间组合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192(2016)02-0062-06收稿日期:2015-10-13基金项目:2015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K2015A099)作者简介:王 惠(1988-),女,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席俊洁(1986-),女,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

E-mail:wangh163@一、引 言徽州传统民居汇聚了皖南地区地域文化的精髓,是地域性建筑发展的灵感源泉。

它以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为经济基础,在理学思想、宗族观念、风水学说等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孕育而成。

由徽州土著山越民居的干阑式木楼和北方四合院结构相结合发展而成的对称布局、两层楼居的“凹”型合院成为组合成徽州传统民居的基本单元。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风格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风格

明清时期民居的室内设计摘要:明清时期民居的室内设计主要由室内陈设和室内空间形态两大部分构成。

本论文主要的以明清传统民居徽州民居为例,讲述明清时期的室内设计风格,探讨室内空间形态和室内陈设两个不同体系对于民居的影响。

关键词:室内陈设明清民居室内设计一简述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家具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家具的发展方向。

在远古时期,人们在满足了正常的吃穿外,家具也开始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居住空间矮小,人们主要是席地而坐.为了避免潮湿、寒冷,在地面上铺设兽皮,干草.最早的家具—-席就产生了。

夏商周时期是家具的萌芽时期.在夏商周时期,人们最主要的方式是祭祀活动,通过祭祀活动来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所以部分礼器就起到了置物储存的作用。

青铜器达到鼎盛时期,并且出现了髹漆镶嵌家具。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呈现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家具一改商周时期的神秘庄重,春秋时期的家具精雕细琢,集绘画、雕刻于一身。

特别是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木材加工方面出现了鲁班这样高超的工匠,并且炼铁技术的发展也为家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家具的品种增多.生为漆器所代替,漆髹饰的出现,一则是为了美观,显示身份,二则是为了对家具的保护。

室内在中轴线上建有门堂两座主要建筑,没坐建筑的平面布置均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

两汉时期,仍然是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漆木家具占主导地位,汉时期,以床榻为中心,经济的发展使建筑技术日益精湛,出现砖木结构,居室才用了帷帐,出现了屏风.民居建筑在结构类型、单体和组合等方面都达到相当成熟的状态。

中型以上的住宅都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并以四合院组成的建筑群体为基本单位。

中型大住宅用回廊包围起来的封闭式四合院。

东汉时期,在技术上已经使用了砖墙,也出现了木构架的几种形式,包括抬梁、穿斗式、干阑、井干结构等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出现了新的起居习惯,为隋唐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础,与席地而坐并存,席地而坐仍占主导地位。

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特色

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特色

大 众 文 艺大278摘要:自古江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就在中国传统民居占有重要的地位,扬州作为江南古典的重要城镇,其传统民居有着江南传统民居的特征,又因为其在历史上发展的地位,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建筑空间特征。

本文想就研究扬州的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特征,总结出这种地域性的建筑空间的形成原因、特征和对今后建筑空间发展的影响。

现在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的研究还没形成一个体系,而更多的只是站在对扬州园林和盐商住宅上的研究,本文希望站在一个更大、更广泛和平民化的角度来看待真正的、大多数人居住的传统民居建筑。

关键词:扬州;民居;建筑空间Abstract : Jiangnan is always in a great importance when researching Chinese traditional house building .Yangzhou has became an important city of Jiangnan after a long time development .Those house buildings in Yangzhou have special 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features. In this thesis, I will summarize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construction , features and the effect of co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s so far , there is no systematized knowledge about Yangzhou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but only public gardens and house building of salt trader. I wish we could realize these traditional house building commonli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especially those constructions which are built to be live in.扬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邻长江、西接安徽,与南京相邻,并与淮安接壤,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争霸中原,同此开凿邗沟,建筑邗城,扬州便由此展开了她的城市发展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3·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郑鑫 邸 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

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 深宅 窄院 封闭 空间形态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

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

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

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

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以改善院内小气候,并节约用地。

这就形成了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如图1),整个窄院空间更加封闭紧凑,向心力强,体现出很强的防御性。

图1 关中传统民居示意图芃·414·1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关中民居平面布局方式与传统院落式相似,同时具有自己的地方风格和特点。

独院式平面是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最基本布局形式(如图1)。

这种布局形式多沿用地四周布置房间,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正房和后院。

为了多争取使用空间,在庭院两侧布置两栋单坡顶的厦房,组成四合院。

这种独院式的用地面宽多为8至10米,进深约20米,比较窄长,其特点是占地少、面积利用比较充分。

关中传统合院庭院的宽度,大都由正房中间的开间尺寸所决定,开间通常为3米左右;庭院的纵深长度,取决于两侧的厢房房间数,庭院的长宽比,多为3:1到4:1,形成狭长的庭院。

门房和正房的开间多为3米左右,个别的也有加大造,平面布置显得整齐独院式平面布局,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用它组成纵向多进式或横向联院式的多种平面。

因而这种独院式平面是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基本构成单元。

多进式院落布局方式在关中城镇中也较为常见,它由独院式民居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

关中地区地少人多,宅基划分多以十米左右的三开间面宽居多,因此形成窄门面,大进深的宅基。

形成了层层厅堂院落组成的序列空间。

这种平面布局,各厅堂院落的功能比较明确,简洁适用,空间灵活,减少路网密度,增加住户的私密性和安静的要求,这种形式的宅院最大的优点是节约用地。

假如,一户人家富裕起来后,将左右两个多进式宅院买下,平面上形成几个多进式宅院,用数道“墙门”横向联通(如图2),这就形成了横向联院式的空间布局方式(如图3)。

各院都设有独立的对外出入口,这样既可以使整个家族和睦相处,又可以保证互不干扰。

图2:横向联通的墙门 图3:横向联院式的空间布局2 关中传统民居的空间特点关中地区民居空间布局,由于呈现窄长、严谨和规整的形式,庭院比例较为狭长,通常用墙、门、倒座、厦房、厅堂围合窄长的院落空间,在狭长的庭院中用厅堂、正房、墙和门洞分隔大小不等几个庭院,既调整了庭院比例又丰富了空间层次。

2.1空间围合要素2.1.1院门院门是对外最具有观赏价值的建筑元素。

关中传统民居的大门都体现出砖雕精细、做工讲究的特点。

一般大门开在东南角,大门上均有牌匾,进门倚山墙砌影壁(如图4)。

影壁前往往放些太湖石,簇拥着花树,不仅仅是装饰作用,它可减少大风的直灌,更是遮挡外部视线的屏蔽,可以起到增加私密性的作用;同时,位于门内的影壁也被作为炫耀家门气派的一种手段,影壁上雕刻有丰富多彩的析求平安的图案。

它不仅有其精神方面的功能,同时也增加了空间意味和视觉层次感。

图4 倚山墙的影壁2.1.2倒座关中民居一般坐北朝南,倒座是院子最前面的房子,与正房相对,形成空间序列的开始。

一般院子会有3到5间的倒座,一般都是家里的仆人住着,有时候也会另作他用。

高培支故居的倒座,就曾是高培支的书房。

户县王文轩故居前院的倒座住的是家里的长工。

2.1.3厦房厦房在关中传统民居院落围合与划分中起非常大的作用,厦房的整体长度则控制了每个院落空间的尺寸。

在宅基地总体进深不变的情况下,每一进院落中的厦房长度比较灵活,传统建筑的间数均取奇数,按3、5、7、9依次增减,己成定制,四合院住宅中的厢房也不例外,关中地区厦房的间数却没有严格按照这个正统规律,而是有l、2、3间广泛并存,从而使得庭院的进深根据现实情况划分比较灵活,产生不同院落。

厦房的结构尺寸常见者多为开间2.4米左右,比其他房开间要小,进深因其单坡结构原因,不足3米。

厦房较为高耸,因而使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同时防风沙袭击,厦房相互独立,互不联通。

有时可以安排家族中需分寝的兄弟或姊妹,·415·并且可以根据家庭人口变化用作厨房,客房等其他功能,适应性强。

2.1.4厅堂和正房关中民居大多数房屋采用硬山式坡屋顶,正房建筑整体造型要求尤为突出。

许多老民居都在正房上再增加一层阁楼,仅作储藏物品用,主要起装饰作用,主要目的是使院落的外部形象显得高低错落。

厅房一般是前后开门,可以由中间通过厅堂走到后院。

过去的大户人家,前院是主要从事生产活动和一部分日常交往的功能空间。

在建筑用料、建造质量以及装修精致程度上厅堂和正房都高于其他建筑。

2.2空间处理手法2.2.1独特的窄院式空间在人们的心目中,院落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成单位[3]。

关中地区民居的院落形式及其空间尺度,是受到关中地区地少人多的外因决定的。

因而用地狭长,故房屋之间的室外空间,自然形成了狭长的四合院式的庭院。

这种窄院,代表了关中地区民居特有的“深宅,窄院,封闭”的地方特点。

这种窄院的优点是不仅节约用地,也解决遮阳、避暑、防沙尘、通风和室外排水的需求。

2.2.2庭院绿化绿化对丰富庭院空间、美化环境、调节院落小气候等方面都有较大作用。

由于关中地区民居庭院窄,面积小,无法像江南民居那样大面积绿化,多数是在窄院内点缀几株花木,通常有腊梅、玉兰、石榴及夹竹桃等小乔木。

有的还在窗台、檐下和栏杆等处布置花卉、盆景等,有的在庭院的一角开辟出一小块绿地供户主种植,这些处理手法增加了天井小院的舒适、安静的生活气氛。

2.2.3空间渗透关中地区民居平面布局,虽呈现窄长、严谨和规整的形式,但是房屋与庭院的组合变化,既丰富了民居内部空间关系,又满足了日常生活生活使用要求,同时还创造出不同情趣和丰富多变的生活环境。

由于厅、廊、庭院相互贯通,不仅给室内外空间相互延伸创造条件,也形成了一种有层次的通透的空间效果,使得宅院的空间更加宜人。

2.2.4空间组织和分隔由于门房至正厅距离较远,庭院比例狭长,在狭长的庭院中用厅堂、墙和门洞分隔大小不等几个庭院,既调整了庭院比例又丰富了空间层次。

当地人还在窄院四周设檐廊,称之为“歇阳”。

檐廊是室内外空间的交汇处,具有交通联系、遮阳、避雨等功能,也是人们文化活动和休息的场所,因而这种空间具有很强的功能性。

同时这种檐廊处于室内和庭院之间,具有室内外空间相互过渡和延伸的效果,扩大和丰富了窄院的空间感受,增加了庭院空间的层次变化,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

使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破了狭窄、呆板的气氛[4]。

·416·3 关中传统民居院落特点3.1安全性、亲切性“院垣也(《广雅》)。

院周垣也(《玉篇》)。

有垣墙者日院(《增韵》)”。

在现代建筑理论当中,围合是空间限定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而参与围合的房间,它的高低、长短对院落空间的属性及人的感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中传统民居的院落是由倒座、厅堂和抱厦围合的空间,院落横向的高宽比为1:1,而纵向为1:4;同时参与围合的厦间、倒座和围墙都没有开窗,不易人的攀爬,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安全。

而内部的开敞也促进家族成员的相互交流,使人置身其中感受到亲切。

3.2生态性传统院落上见天、下着地,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生活起居就围绕院子来完成,从室内走向室外仅几步之遥,夏天房内闷热,可以到院子里乘凉;冬天房内阴冷,可以到院子里晒太阳。

同时院落还承担着实质的功能――起居、吃饭、游戏,甚至读书,种种的角色都可以扮演。

院落使得人可以自由地在户内外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到季节天气的变化,触摸到大自然的脉搏。

4 结语通过平面布局方式、空间组织处理、院落特点等几个方面对关中传统民居的形态特征和空间特色做出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造就了关中民居浑厚、朴实的空间形态。

现存的优秀的关中传统民居,其存在的精神文化价值己远高于它原本的使用价值。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再现了当时的文化与居住环境,给人以对往昔生活的精神向往,为当今的居住形态增加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1] 虞志淳,雷振林.关中民居生态解析[J].建筑学报,2009,(z1):48-50.[2] 荆其敏,张丽安.中国传统民居[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12.[3] 李允稣.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27-158.[4]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27-63.·417·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作者:郑鑫, 邸芃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1.郑鑫.邸芃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2010(7)2.高林芳.GAO Lin-fang浅谈中式住宅设计[期刊论文]-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5)3.第五公园城市公寓,美国洛杉矶[期刊论文]-城市建筑2007(10)4.马婷婷陕西党家村的保护与发展考略[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11(23)5.白梅.刘立钧.BAI Mei.LIU Li-jun从"组团"到"院落"--住宅小区居住模式的探讨[期刊论文]-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0,17(3)6.霍伟.HUO Wei建筑元素整体感知[期刊论文]-肇庆学院学报2008,29(5)7.倪冶江苏农村传统建筑院落与群落形态特色初探[学位论文]20108.吕品.韩焕新.刘俊俊抚顺市古城子棚户区中心广场景观规划设计[期刊论文]-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0)9.柳飏.Liu Yang沙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探索[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11,29(6)10.刘雁妮现代大型居住区的住宅设计[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5)本文链接:/Conference_7393421.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