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虫纲是扁形动物门的一纲

吸虫纲是扁形动物门的一纲
吸虫纲是扁形动物门的一纲

吸虫纲(Trematoda)是扁形动物门的一纲。营寄生生活。按形态特征和生活史形态不同分为三个个亚纲:单殖亚纲(Monogenea)、盾腹亚纲(Aspidogastrea)和复殖亚纲(Digenea)。单殖亚纲的种类寄生于鱼类、两栖类的皮肤、鳃腔、口腔内;其他两亚纲,盾腹亚纲和复殖亚纲的种类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或其他器官内,少数种类寄生在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体内。

生活史趋向复杂,外寄生种类生活史简单,通常只有一个寄主,一个幼虫期;内寄生的复杂,常有2个或3个寄主,具有多个幼虫期,如从受精卵开始经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到成虫(在不同种吸虫、幼虫期有所差别),且幼虫期(胞蚴、雷蚴)能进行无性的幼体作繁殖,产生大量的后代,无疑它有利于几次更换寄主,这些都是适应于寄生生活的结果。

单殖亚纲的种类营内寄生或外寄生生活。生活史简单,直接发育,不更换寄主。主要寄生在体表和排泄器官或呼吸器官等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内,如口咽腔、鼻窦、眼、耳、泄殖腔、直肠腺等,少数寄生在膀胱内。最多在鳃室,有时在皮肤上。常缺少口吸盘,体后有发达的附着器官,其上有锚和小钩、眼点有或无。排泄孔一对,开门在体前端。生活史简单,没有无性生殖世代,亦无宿主的交替。常常是卵生,有的是胎生。从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为钩毛蚴,体上有纤毛,并有一个后端附着盘。

复殖亚纲的种类成虫是各类脊椎动物的体内寄生虫。生活史复杂,需要2个以上的寄主,由数个无性生殖世代和有性生殖世代相交替。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体披纤毛,称为毛蚴。无性生殖世代中的胞蚴、雷蚴及尾蚴寄生于水生或陆生的软体动物腹足类,有的种类寄生于瓣鳃类。囊蚴(metacercaria)因种类的不同可分别寄生于甲壳动物的虾、蟹、昆虫、软体动物、鱼类、人以及植物等生物体上。成虫有吸盘一个或2

个,体后部无复杂的固着器,成虫无眼点,而幼虫有退化的感光器。这类寄生虫寄生在肠内的一般称为肠吸虫,例如布氏姜片虫;寄生在肝脏、胆管内的称为肝吸虫如肝片吸虫;寄生在血液中的则称为血吸虫。

单殖吸虫引起的鱼病诊断及防治

1.指环虫病

[病原体] 为指环虫科、指环虫属的许多种。指环虫系雌雄同体的卵生吸虫,虫卵的孵化时间依温度的高低而定。在28~30℃的水温中,1~3天可孵化发育成纤毛幼虫,,附着于鱼鳃上发育成为成虫。虫体有可感觉光线明暗的眼点,如果遇到鱼的阴影出现,虫子就会追逐前往附着于鱼的体表,先期在表皮,l~2天可爬到鳃部。

[症状] 指环虫分布很广,在夏、秋季流行,病鱼一个鳃片上往往可以有60个以上的虫体。指环虫病在鱼种阶段发病较多,对幼鱼杀伤力颇大,但对健康的成鱼并无大害。病鱼初发病时症状不明显,随着寄生虫体的增多,鳃丝组织遭到破坏,鳃盖上的粘液不断增加,鳃部明显浮肿,鳃盖微微张开而难以闭合,鳃失血,鳃丝转为暗灰色或苍白色,精神呆滞,游泳缓慢;严重时停止摄食,呼吸困难,逐渐消瘦而虚弱,最终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

指环虫及拟指环虫本症病原体为单殖类吸虫,终其一生只有一个寄主。指环虫及拟指环虫后端都有大吸盘,盘上有大锚钩及小钩,二者可由这些后吸盘上的钩状构造来区分。指环虫常见寄生于鱼类的鳃、鳍及皮肤,而拟指环虫主要寄生鳃部。少量寄生尚不足危害鱼体,但若大量寄生时,则会刺激鳃部表皮细胞分泌黏液及鳃薄板愈合,导致呼吸困难。本症易合并感染其它传染性病原.大量寄生时,病鱼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鳃丝暗灰色,摩擦身体,收缩鳍叶,体色变黑,离群缓慢独游,不摄食,逐步瘦弱而死亡。发病原因是由于指环虫用锚钩和小钩钩住鱼的鳃组织,并不断在鳃上活动,破坏鳃丝的表皮细胞,刺激鳃黏液细

胞分泌过多的粘液,阻碍呼吸,呼吸急促,发生浮头,从而影响鱼的正常代谢作用,甚至缺氧死亡.

[治疗方法] 可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敌百虫溶液浸泡病鱼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三(3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一(o.1ppm)的敌百虫溶液泼洒,或用百万’分之二十五至四十(25~4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2~3天,或用百万分之一百八十(180ppm)的甲醛溶液浸泡l一1.5小时,或用百万分之二百五十至三百(250~300卯m)的甲醛溶液浸泡30分钟,2天后重复一次,或用百万分之一(1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泡3天,或用百万分之一百(100ppm)的三氯松溶液浸洗1小时,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2.三代虫病

[病原体] 三代虫没有眼点,据此特征,容易与指环虫区分开来。三代虫营胎生生殖,在每一个成虫的身体中部,可见到1个椭圆形的胎儿(第二代),而在胎儿体内,又开始孕育着下一代(第三代)的胚胎,故称之为“三代虫”。

三代虫繁殖的最适宜水温为20℃左右,因而4—5月为其繁殖最盛的季节,也是此病最流行的季节。

[症状] 三代虫在成鱼、鱼种和鱼苗体上都可寄生,而对鱼苗和鱼种危害最大。较大的鱼体上虽有三代虫寄生,但症状往往不明显,危害也较小。

患三代虫病的幼鱼,鱼体开始褪色而变得苍白无光泽,体表粘液增多;鱼鳍下垂,末端卷曲且逐渐裂开;呈现极度不安状态,时而狂游于水中或急侧游于水底,企图摆脱寄生虫的骚扰,继而食欲不振,游泳迟缓,逐渐消瘦,严重时引起病鱼死亡。鱼鳃上寄生三代虫后会造成呼吸困难,不久即窒息死亡。

[治疗方法] 与指环虫病的治疗方法相同。目前为止,治疗此类吸虫病最常用且有效的药物首推甲醛(福尔马林液)。用福尔马林液驱杀吸虫时,其剂量一定要足,否则会导致吸虫产

生耐药性,形成具有抵抗力的突变种,而使药物难于驱杀。一般用药有两种方法:一是低剂量长时间,如用百万分之二十至四十(20~40ppm) 药浴24小时后,进行换水二分之一以上;二是高剂量短时间,如用百万分之二百至二百五十(200~250ppm)药浴1小时后,进行换水90%以上。由于病鱼被吸虫寄生时需氧量较大,故在治疗中要不断打气增加溶氧。

单殖吸虫属扁形动物吸虫纲的单殖亚纲Monogenea,目前描述的虫种有3000种左右,张剑英等编的《鱼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描述了35科共168个属。单殖吸虫绝大部分是外寄生虫,宿主主要为鱼类.少数种类可寄生于甲壳类、头足纲两栖类及爬行类.其典型寄生部位为鱼类的鳃。但也可以寄生在皮肤、鲳和口腔、鼻腔、膀胱等处.有极少数寄生于鱼类的胃肠及体腔。锚首虫科、指环虫科、双身虫科和三代虫科是我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的典型种类。

3、片盘虫病

【病原体】病原体为片盘虫(Lamellodiscus)。

【症状及病理变化】片盘虫寄生于养殖的真鲷和黑鲷等鱼类的鳃丝上,鳃丝由于受到虫体的刺激和后固着器的损伤,分泌大量粘液,影响鱼的呼吸。大量寄生时,病鱼体色发黑,身体瘦弱,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

【流行情况】片盘虫属至今已报道约有15种,全部寄生在海水鱼的鳃上,主要危害鲷科鱼类,我国真鲷上寄生的一种是优美片盘虫(L.elegans)。广东网箱养殖的石斑鱼也经常发现有片盘虫寄生。

【防治方法】1、经常清出池底污泥,放养密度要适宜。

2、用晶体敌百虫(90%)全池泼洒,药物浓度为0.3~0.5mg/kg。

4、海盘虫病

【病原体】病原体为海盘虫(Haliotrema)。常见种类有:黑鲷海盘虫(H.kurodai)和石斑

海盘虫(H.epinepheli)。

【症状及病理变化】海盘虫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鳃上,大量寄生时,鳃丝粘液增多,颜色变淡,病鱼食欲减退,浮于水面,呼吸困难而死。

【流行情况】该病在我国主要危害养殖的石斑鱼、真鲷、平鲷等,是一种常见病,危害较大,通常与瓣体虫病并发,死亡率为5%~10%。

【防治方法】未见报道。

5、本尼登虫病

症状及病理变化】本尼登虫用后固着器和前吸盘寄生在鱼的皮肤上,不断的伸缩运动,有时用后固着器固定虫体,虫体前部左右摆动,有时前吸盘和后固着器交替固着,像尺蠖虫一样在鱼体上爬行。在头部和背部最为常见。

虫体以宿主的上皮细胞和粘液为食,在鱼体出血时也可吸食血细胞。寄生数量多时,鱼的皮肤受到刺激分泌大量粘液,体表粗糙,局部变白。病鱼焦躁不安,游动失常,往往在水中狂游,有像与其他物体相摩擦的感觉。食欲减退或停止摄食,营养不良或出现贫血,最后瘦弱衰竭而死。

【流行情况】鰤本尼登虫主要危害养殖的鰤鱼,此病是日本养鰤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我国水族箱中养殖的鰤鱼也经常发生,全年都可发生,春秋季较为流行。据报告,福建养殖的大黄鱼也流行鰤本尼登虫病,且危害较大。

石斑本尼登虫主要危害养殖的石斑鱼、真鲷、平鲷等鱼,在广东南澳网箱养殖的石斑鱼感染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80%。

【防治方法】

1、淡水浸洗病鱼5~10分钟,虫体可自行脱落。这是最安全、有效而又经济的方法,但卵对淡水的耐受力较强,最好半月后重复治疗1次。

2、用0.05%的福尔马林浸洗4分钟,或0.025%浸洗10分钟也有效。

3、用过氧化焦磷酸钠0.1%浸洗病鱼2.5分钟,或者0.25%~0.3%药物浓度浸洗2分钟。

1、生活史:单殖吸虫是单性l量代吸虫。生活史中没有世代交替.除三代虫为“胎生外,其他为卵生.成虫通过自体或异体交配而受精,产下的卵附着在宿主的寄生部位或落入水体之中.

2、感染方式相应的,单殖吸虫对宿主的感染有二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由自由游泳的纤毛幼虫从水体中直接吸附到宿主上而完成,这是绝大多数单殖吸虫的感染方式:第二种感染方式为鱼体相互接触时由已感染的宿主个体转移到新的宿主上,三代虫以此第二种感染方式感染宿主。Sproston发现在水族箱中,未感染的比目鱼Salea solea 和8.1asc-~'is 可以从感染的Ssolea。上获得鳎内吸虫;keam 用水族箱进行的试验中,通过使S.solea相互接触,也成功地使鳎内吸虫的成熟和未成熟个体感染到了新宿主之上。单殖吸虫的食物为上皮细胞、腺体分泌物、血液中的一种或几种。不少单殖吸虫.如坏鳃指环虫、四钩虫等主要以血为食;三代虫科几乎仅摄食粘液和上皮细胞。

三、单殖吸虫种群的季节变动

大多数单殖吸虫种群具有季节变动。变动的情况很复杂。即使是同一属的不同种类,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感染率与丰度的变化,并不一定一致。影响种群季节变动的原因有水体中溶氧、水温等非生物因子和宿主的种类、行为、迁移、免疫等生物因子以及这些因子的相互作用,在这些因子中.水温起主要作用。

姜乃澄等研究了钱塘江鲴鱼类的寄生单殖吸虫,其中l3种寄生高峰期均在春夏两季夏晓勤等研究了小鞘指环虫种群的季节变动.发现小鞘指环虫种群从每年的冬季开始出现,到次年春束(4月).其感染率与丰度均发展到高峰,此后丰度随着水温的上升而迅速下降.到6月上旬种群消失。姚卫建等嘲究了1995.-1996年问水生生物研究所水池内鲢和草鱼鳃上寄

生指环虫的种群季节动态。鲢鳃上的指环虫感染率全年基本稳定在较高水平.但出现两个高峰.2 月,9~I1月均为l00‰其他几月分别为75%—94%;从感染强度看,全年出现二次高峰.一次出现在4--5月.另一次出现在7月份。草鱼鳃上的鳃片指环虫感染率全年也稳定在较高水平.1~5月和8~12 月份为100%,其他月份分别为60-.-94%感染强度,全年也出现二次高峰.一次出现在l~4月份,另一次出现在l1月份。他们认为高峰期对鱼类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可见,不同的单殖吸虫有不同的季节变动规律,水温可能为主要因子。

四、由单殖吸虫寄生引起的疾病及防治

国内对鱼类寄生单殖吸虫引起的疾病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主要侧重于对药物防治技术方面,对其疾病的机理方面,除李文宽行了水库鲢鱼小鞘指环虫病的病理学研究外,其他人较少研究。据Thoney报道,鱼类感染单殖吸虫后,容易继发感染细菌或病毒.因而推测,单殖吸虫可能是传播细菌或病毒的介质,但其机理有待深入研究。目前,单殖吸虫疾病主要使用药物进行防治,如敌百虫、甲苯咪唑、福尔马林、高锰性,且有些药物(特别是敌百虫、甲苯咪唑)毒性较大,因而防治其疾病的高效低毒药物仍待研究。至于对单殖吸虫免疫防治技术研究方面.目前仍未见有报道.免疫方法是鱼病防治的根本途径和发展方向.在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史上,虽然仍未曾有利用鱼类的免疫系统免遭寄生虫侵害的成功范例,然而,近几年寄生虫专家对这方面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并在防治某些原虫病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抗鲑隐鞭虫(CryptobiasalmoMtica)从1989年开始已经有了常规的实验用疫苗.另外,对多子小瓜虫进行了大量的免疫研究,分离出了小瓜虫的固定化抗原.单殖吸虫比原生动物高等,笔者认为对于单殖呶虫免疫的研究比原生动物更为困难但随着免疫学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单殖吸虫的免疫研究将可能成为其病害防治的研究方向之一.

本亚纲动物绝大部分是外寄生虫。典型寄生部位为鱼类的鳃,但也可以寄生在皮肤、鳍和口腔、鼻腔、膀胱等处。有极少数种属则寄生于鱼类的胃肠及体腔。

单殖亚纲动物的宿主主要为鱼类,少数种类可寄生于甲壳类(如寄生于鲺上的后环指虫)、头足纲、两栖类及爬行类。

单殖亚纲动物大部分种类为卵生,仅有少数为“胎生”(部分三代虫类)。生活过程中不需更换中间宿主。受精卵自虫体排出后,由于卵上有其他附属结构,而使卵容易飘浮于水面或附着在其他物体或宿主鳃上、皮肤上。卵经一段时间发育后,幼虫自卵越出,落入水中。幼虫体披5簇纤毛(也有仅4簇的),前端具2对眼点,有咽及肠囊,后端有盘状结构。虫体出壳后,要经一段时间,后吸器上才开始出现几丁质的结构。据对一种似鲶盘虫Silurodiscoides sp.的观察,幼虫是先长出背中央大钩再长出背联结片,然后再长腹中央大钩,稍后再出现腹联结片。幼虫具有趋光性,作直线运动,遇到合适的宿主就附着寄生上去。虫体附着之后,脱去纤毛,各器官相继形成。一般幼虫的发育,是后固着器先于生殖器官完成。

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幼虫遇不到合适的宿主,就会自行死亡(这与鱼病防治有关,可用于鱼病的预防)。产卵和孵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是随水温的上升而加快的,反之则变慢。

单殖亚纲动物对宿主有明显的特异性,依据对Entobdella soleae所作的实验,推测幼虫可能是用化学方法辨别、选择宿主。

单殖亚纲动物寄生于皮肤和鳃,其寄生固着情况因种类而有不同。它们以表皮为食,寄生于鳃上则以血液或粘液为食。

危害:单殖亚纲动物通常以其后吸器(后固着器)上的钩插入寄生部位,造成寄生部位的病变,产生不良的后果,导致病重幼鱼的死亡;或破坏器官的完整性,引起其他病原生物(如细菌)的入侵,造成炎症,产生病变;或者吮吸鱼血、粘液,刺激宿主产生大量分泌物,破坏正常的生理活动。目前这类寄生虫不仅危害小鱼,同时亦可影响较大的养殖鱼类,如小鞘指环虫对鲢的危害。不仅淡水鱼受害,而且在海水网箱、滩涂养殖中均有相当的病例出现,

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如鳜鱼的锚首虫病、真鲷的双阴道虫病、大黄鱼的本尼登虫病、长吻鮠的拟似盘钩虫病等,均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对新养殖对象危害严重的单殖吸虫病。

(二)复殖吸虫引起的鱼病及其防治

复殖吸虫的生活史都需经历世代交替即有性世代(有性生殖,sexual generation)与无性世代(无性生殖,asexual generation)的交替。无性世代一般在中间宿主,如软体动物腹足类(gastropod)的螺蛳与斧足类的蚌中。有性世代大多在脊椎动物(终宿主)。复殖吸虫生活史虽较复杂,但基本生活史类型包括卵(ovum)、毛蚴(miracidium)、胞蚴(sporocyst)、雷蚴(redia)、尾蚴(cercaria)、囊蚴(encysted metacercaria)、后尾蚴(从囊中脱出的幼虫,metacercaria)与成虫(adult)。卵从成虫所寄生的器官排进宿主腔道并随排泄物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或被宿主吞食后才孵出毛蚴。毛蚴侵入螺蛳淋巴系统或其它器官发育为胞蚴。胞蚴体内胚团分裂发育成多个雷蚴。雷蚴中的胚团再分裂发育为多个子雷蚴。在形态上雷蚴与胞蚴不同,雷蚴前端已具口、肌性的咽及短的肠支。胞蚴与雷蚴均靠体表吸取其周围组织中的营养。雷蚴与子雷蚴中的胚团分裂发育为尾蚴。在不利环境,如寒冷季节,有些吸虫的雷蚴不产生尾蚴而只产生雷蚴,并可连续数代。在血吸虫也可见类似情况:子胞蚴不产生尾蚴而产生胞蚴。这种变换生殖现象称为多胚繁殖(polyembryonic proliferation)。有些吸虫缺雷蚴期或囊蚴期,而另一些吸虫却具有两代以上的雷蚴期。吸虫的感染期是尾蚴或囊蚴。囊蚴被宿主吞食后,后尾蚴脱囊而出,部分吸虫后尾蚴及以尾蚴为感染期的吸虫需移行才能到达适宜发育的定居部位。不同器官组织为虫体提供不同发育期所需的营养物质,虫体能识别不断改变的连续刺激,使大部分虫体能按一定移行途径到达定居部位。不适宜宿主不能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及生理信号,因而出现异常的个体发生移行(ontogenetic migration),导致异常寄生或发育迟缓甚至死亡。

一、血居吸虫病

血居吸虫病是由血居吸虫寄生于鱼类的血管中引发的疾病。如龙江血居吸虫(Sanguiniicola lungensis),寄生于鲢、鳙、鲫等的血管内,危害较大。

病原龙江血居吸虫隶属于血居吸虫科,寄生于多种淡水鱼及海水鱼的血管内。成虫扁平、棱形,前端尖细,大小为(0.26~0.85)mm×(0.14~0.25)mm,体披很粗的棘及刚毛,口孔在吻突的前端,下接不很直的食道,在体1/3处突出膨大成4叶肠盲囊,没有咽;睾丸8~16对,位于卵巢前方,输精管沿正中线向后,至卵巢后方左侧,作二三折叠而达雄性生殖孔;卵巢蝴蝶状,卵呈橘子状,在大弯的一边有一短刺。

生活史毛蚴在鳃血管内孵出,钻出鱼体外,落入水中,毛蚴钻入中间宿主(龙江血居吸虫的中间宿主为褶叠椎实螺)发育为胞蚴、尾蚴。尾蚴为叉尾有鳍型,体背面有鳍,不具吸盘、眼点,口孔在吻的腹面;尾蚴钻入终宿主鱼体内,发育为成虫。

流行情况血居吸虫病为世界性疾病,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等都有引起病鱼大批死亡的报道,危害100种左右淡水、海水鱼类,引起急性死亡的主要是鱼苗、鱼种,流行于夏季。我国饲养的鲢、鳙、团头鲂、鲤、鲫、金鱼、草鱼、青鱼、乌鳢等都有发生,其中以鲢、团头鲂的鱼苗、鱼种受害最大,在几天内可引起几十万苗种死亡。血居吸虫种类很多,已报道的有50种以上,对宿主有严格的选择性,如鲂血居吸虫的尾蚴对团头鲂很敏感,对鲢、鳙和草鱼没有感染力,对鲤鱼苗虽能穿入,但第二天虫体就死亡、脱落,且对饲养4~6天后的鲤鱼苗,尾蚴就无法钻入。

症状和病变症状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型为水中尾蚴密度较高,在短期内有多个尾蚴钻入鱼苗体内,引起鱼苗跳跃、挣扎、在水面急游打转,或悬浮在水面“呃水”,鳃肿胀,鳃盖张开,肛门口起水泡,全身红肿,鳃及体表粘液增多,不久死亡。慢性型是尾蚴少量、分散地钻入鱼体,在其心脏和动脉球内发育为成虫,虫卵随血液被带到肝、脾、肾、肠系膜、肌肉、脑、鳃、脊髓等处,在鳃上的虫卵可发育孵出幼虫,引起出血的鳃组织损伤;被带到

其他组织的虫卵,外包多层的结缔组织,数量多时可引起血管被堵,组织受损,出现相应的症状,一般在肾脏中虫卵较多,肾组织受损,引起腹腔积水,眼球突出,竖鳞、肛门肿大外突,逐渐衰竭而死。病鱼贫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显著下降,轻者下降20%,严重的下降61%;球蛋白含量也大幅度下降。

诊断:1.将病鱼的心脏及动脉球取出,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剪开心脏及动脉球,并轻刮内壁,在光亮处用肉眼仔细观察,就可看出是否有血居吸虫的成虫。

2.将有关组织压成薄片,在显微镜下检查有无大量橘子瓣状虫卵,尤其是要仔细检查鳃及肾组织。

3.了解该鱼中是否有大量中间宿主。

防治:1.鱼池进行彻底清塘,消灭中间宿主,进水时要经过过滤,以防中间宿主随水带入。

2.已养鱼的池中发现有中间宿主,可在傍晚将草扎成小捆放入池中诱捕中间宿主,于第二天清晨把草捆捞出,将中间宿主压死或放在远离鱼塘的地方将它晒死。连续数日。如池塘中已有该病原时,应同时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以杀灭水中的尾蚴,遍洒次数根据塘中诱辅中间宿主的效果及螺中感染强度、感染率而定。

3.根据血居吸虫不同种类对寄主选择的特异性,可采取轮养的方法。

4.一足龄以上的饲养池中混养吃螺的鱼类,以减少和消灭螺。

二、双穴吸虫病

双穴吸虫病(又称复口吸虫病)是双穴吸虫寄生于鱼类的眼球所引起的。由于该病可引发鱼眼水晶体浑浊发白,故又称白内障病。尤以鲢、鳙、团头鲂等的苗种受害为严重。

病原:双穴吸虫又叫复口吸虫,属双穴科(Diplostomatidae),又称复口科。我国危害较大的主要有倪氏双穴吸虫(Diplostomulum niedashui)、湖北双穴吸虫(D. hupehensis)的尾蚴。两种吸虫的囊蚴均不结囊,呈椭圆形,虫体分前后两部分,口吸盘的两侧各有一侧

器。尾蚴均为典型的无眼点,具咽、双吸盘、长尾叉,在水中休息时尾干弯曲,使虫体折成“丁”形,腹吸盘后面有2对钻腺。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红嘴鸥等肠中,当虫卵随粪便排入水中时,倪氏双穴吸虫,湖北双穴吸虫的卵经三周左右孵出毛蚴,在25~35℃的范围内水温越高,孵化期越短;毛蚴在水中游泳,钻入第一中间宿主斯氏萝卜螺、克氏萝卜螺等体内(水温28~30℃时,毛蚴如找不到宿主,在孵出后4h开始死亡,9h全死),在肝脏和肠外壁发育为胞蚴;胞蚴产出尾蚴,离开胞蚴的尾蚴移至螺的外套腔内,然后很快逸至水中,它在水中呈规律性的间歇运动,时沉时浮,具趋光性和趋表性,故集中在水上层,刚逸出的尾蚴升降运动间歇时间短;尾蚴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鱼,就迅速叮上,脱去尾部钻入鱼体。湖北双穴吸虫尾蚴钻入附近血管,移至心脏,上行至头部,从视血管进入眼球;倪氏双穴吸虫尾蚴穿过脊髓,向头部移动,进入脑室,再沿视神经进入眼球。在水晶体内经过一个月左右发育成囊蚴。鸥吞食病鱼,囊蚴在其体内发育为成虫。

流行情况:此病为一种危害性较大的世界性鱼病,我国的许多地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鸥鸟及椎实螺较多地区较为严重。急性感染时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流行于5~8月份。慢性感染则引起白内障症状,全年都可发生。

症状及病变:急性感染时,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动,挣扎,继而游动缓慢;有时头朝下、尾向上失去平衡,或病鱼上下往返,平卧水面急速游动,在水中翻身,以至头部向下,在水面旋转。病鱼除运动失控外,最显著的症状为头部充血,湖北双穴吸虫尾蚴引起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倪氏双穴吸虫尾蚴引起脑室中央部位充血及鱼体弯曲,不久即死。慢性感染时上述症状不明显,病原体在眼睛内可积累很多,数十个以至一百多个,引起水晶体浑浊发白,虫愈多则眼睛白的范围就越大,病鱼生长缓慢,但一般不致死。

诊断:根据眼睛发白可作出初步诊断,然后再挖出眼睛,剪破后取出水晶体放在生理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20XX年) 一、大纲综述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系统演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及林学和农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报考动物学类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动物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绪论 了解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动物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动物学的基本内容与任务;掌握动物的分类与命名方法等。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掌握细胞的基本特征、细胞分裂方式、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与功能以及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等。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系统分类与各类动物在科学或实践中的意义。了解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等各类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了解多细胞起源于单细胞的证据,理解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及生物发生规律。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即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与体腔形成、胚层分化等。生物发生规律。 第四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了解海绵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原始性及其在动物系统进化上的意义。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 掌握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辐射对称;两胚层和原始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等基本概念。了解腔肠动物分类;水螅纲、钵水母和珊瑚纲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与起源。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掌握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与起源。理解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皮肤肌肉囊;原肾管系统;梯型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分类;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了解寄生动物的生活史及其对人与动物造成危

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分析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要求: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涡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并掌握寄生吸虫和绦虫的主要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了解扁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三角涡虫 主要特征:体扁平,两侧对称,三胚层,皮肌囊结构、无体腔,不完全消化系、原肾管系、梯形神经系、生殖特点及生活方式。 一、两侧对称 定义:两侧对称是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也称左右对称,它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适应。 意义:两侧对称的出现,促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保护功能(保护色、杆状体)。 腹面:承担爬行与摄食。 前端:出现了头部:向前的一端由于经常首先接触外界条件而使神经系 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逐步出现了头部; 定向运动和主动摄食; 使其适应范围更加广泛,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水中漂浮生活水底爬行陆地爬行) 二、中胚层的形成 意义: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1)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减轻了内外胚层某些机能的负担,特别是运动机能的负担,并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的分化,为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2)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如:肌肉的复杂化增强了运动机能,取食范围更广,促使消化系统的发达和排泄系统的形成; 3)另外运动的加强还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神经系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4)取代了内外胚层的生殖机能,有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管道,同时出现交配和体内受精现象(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5)中胚层产生的实质可贮存营养(耐饥饿)和水分(抗干旱)并保护内脏。 扁形动物门最先出现适合于潮湿土壤表层生活的陆生种类。 小结: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进化特征 1)体制上来看,涡虫具有比水螅更进步的两侧对称体制,相对水螅的辐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1.两侧对称 2.皮肌囊 3.原肾型排泄系统 4.焰细胞 5.雷蚴 6.雌雄同体 7.雌雄异体 8.幼体生殖 9.自体感染 二、判断与改错(对的填“+”,错的填“-”并改正) 1.华枝睾吸虫可进行卵胎生。() 2.原肾型排泄系统起源于内胚层。() 3.涡虫的体壁具体腔膜。() 4.扁形动物门多具有后肾型的排泄系统。() 5.原肾型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 6.涡虫具有完全的消化道。() 7.涡虫为雌雄同体动物,故它可进行自体受精繁殖后代。() 8.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是不完全消化系统。() 9.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不具有雷蚴和尾蚴。() 10.羊肝蛭不需中间宿主即可完成其生活史。() 11.涡虫再生力强,即使把它切成两截,它们均可再生成两个成体。() 12.华枝睾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肠腔内。() 13.吸虫的体壁最外层的细胞形成合胞体结构。() 14.血吸虫为雌雄异体的寄生虫。() 15.猪带绦虫是经昆虫传播的。() 16.布氏姜片虫是经口感染人体的。() 17.扁形动物中,球状咽是其结构最简单的咽。() 18.扁形动物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自由生活的蜗虫通过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19.并非所有的扁形动物都具原肾型排泄器官。() 20.扁形动物的神经已经开始集中,并均已形成了脑及神经索。() 21.肝片吸虫的毛蚴可营自由生活。() 22.绦虫的幼虫营寄生生活。() 23.绦虫纲可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两大类。() 24.纽形动物出现了完整的消化管。() 25.纽形动物出现了后肾型排泄系统。() 三、填空 1.扁形动物与纽形动物均是_____对称、_____胚层,出现了________而尚未出现 _______的动物。 2.扁形动物的生活方式包括两种______和_______,前者例如_______,后者例如 _________。 3.扁形动物的体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它们分别起源于_______胚层和 ________胚层,后者又可分为三层。即______、_______、_______。 4.蜗虫消化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5.根据其复杂程度不同,扁形动物的咽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 6.原肾型排泄器官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前者起源于________,后者则 由_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细胞组成。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扁形动物门可分为三个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涡虫对食物是__________反应,对光线是___________,夜间活动________白昼。

动物学——扁形动物门

动物学——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这对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一、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两侧对称的意义: ?两侧对称身体出现了明显的前后、左右、背腹之分,机能分化: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机体的机能和效率明显提高;前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神经和感 官向前方集中,出现头部,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 ?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为动物爬行生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动物从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先决条件。 ?两侧对称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所以对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2.出现了中胚层(三胚层动物出现)

中胚层形成的意义: ?为身体内部器官系统的分化提供了基础; ?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3.体壁为皮肤肌肉囊 皮肤肌肉囊组成: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中胚层形成的肌肉;表皮和肌肉之间的基膜体壁呈囊状,包裹全身,具有保护身体和运动的功能

4.不完全消化系统:只有口,而没有肛门 5.原肾管式排泄系统 6.梯形神经系统:脑神经、纵神经索、横神经等构成中枢神经。

7.形成了生殖系统:有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等结构 二、扁形动物门的分类 扁形动物有自由生活与寄生生活的种类,根据形态特征与生活方式的不同,分为三个纲: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1.涡虫纲(三角涡虫)——自由生活 1)体壁——皮肤肌肉囊 2)消化与营养——具相对较复杂的不完全消化系统 口-咽-肠-肠支 肠壁:内胚层来源的柱状上皮形成,无肌肉 3)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梯形神经系统:一对脑神经节,一对腹神经索,腹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构成 梯形。 眼点:由色素细胞和感觉细胞构成,只能感光,不能看物象。 耳突:上有感觉细胞,有味觉和嗅觉功能(非听觉器官) 4)生殖与再生 a)无性生殖——横裂

第六章 扁形动物复习题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两侧对称 2. 皮肌囊 3. 原肾型排泄系统 4. 焰细胞 5. 雷蚴 6. 雌雄同体 7. 雌雄异体 8. 幼体生殖 9. 自然感染 二、填空题 1. 扁形动物与纽形动物都是对称胚层,出现了而尚未出现的动物。 2. 扁形动物的生活方式包括和,前者如,后者如。 3. 扁形动物的体壁是由和构成,它们分别起源于层和,后者又分3层,即、和。 4. 涡虫消化道包括、和。 5. 根据其复杂程度不同,扁形动物的咽可分为、和。 6. 原肾行排泄器官主要由和组成,前者起源于,后者则由和 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和。 7. 扁形动物可分为3个纲,即、和。 8. 涡虫对食物是反应,对光线是,夜间活动白昼活动。 9. 只有生活的涡虫耳突具、和等器官。 10. 常见的人体寄生虫有、、和,它们同属于纲。 11. 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12. 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13. 吸虫生活的幼虫期有、、、和5阶段,如。 14. 日本血吸虫是通过而感染人体,其成虫寄生于,有阶段感染中间寄主,与典型的吸虫相比,其生活史缺少和阶段,消灭其中间宿主是消灭血吸虫最重要的措施。 15. 吸虫按其寄主生活方式可分为和,,前者成虫进行呼吸,后者成虫进行呼吸,它们营自由生活的幼虫都是进行呼吸。 16. 绦虫的成虫寄生于,其生活史包括、、和等几个阶段。 17. 人为猪带绦虫的宿主,是因误食了猪带绦虫的,它的成虫以附着于宿主的吸取营养。 18. 纽形动物门与扁形动物门最典型的区别是,纽形动物门具有、和 ,且它们都为雌雄体。 19. 疾病黑热病昏睡病痢疾疟疾华枝睾吸虫病大肚子病 寄生虫

第三章扁形动物门教案

第三章扁形动物门 第三章扁形动物门 教学目标 1.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 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 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 能力。 3.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 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 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 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 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 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 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 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猪肉绦虫的生活史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1)从猪肉绦虫的发育看:由受精卵→成体,它需要更换两个宿主。猪是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猪是如何 感染上猪肉绦虫的?人又是怎样传染上此寄生虫病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和生活的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米猪肉”的理解 也缺乏感性认识。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尽量加强学 生们的感性知识,准备一些清楚的实物(囊尾蚴、米猪肉)或标本,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2)学校现有的挂图和参考书中:都提到“六钩蚴”和“囊尾蚴”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 当地调节教学内容,以便把猪肉绦虫的生活史说清楚。 教学过程设计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猪肉绦虫的生活史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从猪肉绦虫的发育看:由受精卵→成体,它需要更换两个宿主。猪是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猪是如何感染上猪肉绦虫的?人又是怎样传染上此寄生虫病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和生活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米猪肉”的理解也缺乏感性认识。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尽量加强学生们的感性知识,准备一些清楚的实物(囊尾蚴、米猪肉)或标本,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2)学校现有的挂图和参考书中:都提到“六钩蚴”和“囊尾蚴”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以便把猪肉绦虫的生活史说清楚。 教学用具 标本(猪肉绦虫)、挂图、录像、投影片。 参考课时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引言的设计: 本章内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地方的人都认识“米猪肉”或“豆肉”。教师可以用标本或者实物以问答的方式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听说过“米猪肉”或者“豆肉”吗?这种肉能不能吃呢?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这种肉是不能吃的。误食此肉,会使人得猪肉绦虫病。猪肉绦虫也可叫猪带绦虫,它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动物,下面我们就以猪肉绦虫为例学习扁形动物门的知识。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用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引入课题。例如,教师可以提问:①大家见过这种动物吗?②在哪儿见过,它生活在哪里?③它与我们见过的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题:这种动物叫猪肉绦虫,它是一种寄生虫。从它的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身体为白色带状,它可以寄生在猪体内又可寄生在人体内,故得名为猪肉绦虫。“绦”——白色带子。绦虫属扁形动物门。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2.关于猪肉绦虫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观察猪肉绦虫的成虫标本或挂图,同时思考:猪肉绦虫的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特点?哪些是与寄生相适应的? 第二,在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主要特点:

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iminthes Platyheiminthes))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涡虫纲涡虫纲((Turbellaria Turbellaria))第三节吸虫纲吸虫纲((Trematoda Trematoda) )第四节 绦虫纲绦虫纲Cestoida Cestoida Cestoida)) 第五节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第六节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附:纽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 Nemertinea) )

扁形动物概述

玉 溪师范学院李 红 梅玉 溪师范学院李红 梅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体被腹扁平二、两侧对称 三、具三胚层具三胚层、、无体腔无体腔、、具皮肤囊 四、不完全消化系统及原肾管排泄五、呼吸和循环六、生殖系统七、生活方式 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玉 溪师范学院 李 红梅玉 溪师范学院 李 红梅一、体被腹扁平体被腹扁平。。 二、两侧对称及意义两侧对称及意义。。 讨论讨论::左右对称左右对称((概念概念))、形成形成、、意义意义??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身体分为左只有一个对称面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个部份右相等的两个部份,,使动物分为前端和后端使动物分为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背面和腹面。。 2、形成形成::动物动物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 3、意义意义::(1)使动物的体制有了分化:前、后端后端;;背、腹面腹面;;(2)体制的分化促使机能的分化有关有关::感觉感觉((头)、)、保护保护 (背)、)、运动运动运动、、摄食摄食((腹面腹面)。)。(3)运动运动::不定向到定向。(4)被动摄食演变为主动摄食被动摄食演变为主动摄食。。(5)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为动物为动物由水底爬行生活演变到陆上爬由水底爬行生活演变到陆上爬行生活创造了条件行生活创造了条件。。 总之总之::使动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动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获得了更广泛意义的适应。

九年级生物:扁形动物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初中生物标准教材 九年级生物:扁形动物教学设 计(参考文本) Biology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types, structures, functions, behaviors, development, and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organisms at all levels.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九年级生物:扁形动物教学设计(参考文 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

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

扁形动物门

第三章扁形动物门 教学目标 1.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3.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猪肉绦虫的生活史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从猪肉绦虫的发育看:由受精卵→成体,它需要更换两个宿主。猪是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猪是如何感染上猪肉绦虫的?人又是怎样传染上此寄生虫病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和生活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米猪肉”的理解也缺乏感性认识。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尽量加强学生们的感性知识,准备一些清楚的实物(囊尾蚴、米猪肉)或标本,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2)学校现有的挂图和参考书中:都提到“六钩蚴”和“囊尾蚴”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以便把猪肉绦虫的生活史说清楚。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I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本章内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地方的人都认识“米猪肉”或“豆肉”。教师可以用标本或者实物以问答的方式导人新课。 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听说过“米猪肉”或者“豆肉”吗?这种肉能不能哈呢?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这种肉是不能吃的。误食此肉,会使人得猪肉绦虫病。猪肉绦虫也可叫猪带绦虫,它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动物,下面我们就以猪肉绦虫为例学习扁形动物门的知识。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用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引人课题。例如,教师可以提问:①大家见过这种动物吗?②在哪儿见过,它生活在哪里?③它与我们见过的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题:这种动物叫猪肉绦虫,它是一种寄生虫。从它的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身体为白色带状,它可以寄生在猪体内又可寄生在人体内,故得名为猪肉绦虫。“绦”——白色带子。绦虫属扁形动物门。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生物学特征和进化地位 ●背腹扁平;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形成皮肌囊;消化道与体壁之间为实质;出现器官系统;消化道有口无肛门;梯状神经系统;具多种感觉器官;排泄系统为原肾型;既有自由生活也有外寄生和内寄生的种类。 ●身体开始成为两侧对称的体制,具有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三个胚层,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没有体腔,身体出现了器官系统,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扁平,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 –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是动物在体制上的进化. –两侧对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 背面:具有保护作用 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 两侧对称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演变成定向运动; 被动摄食演变为主动摄食; 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再演变陆上爬行生活. ●2.中胚层(mesoderm)的形成和意义 ●中胚层是动物体器官系统结构的物质基础,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 ●身体大部分结构由中胚层分化而来,为动物体结构的发展和生理的复杂化、完备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器官的形成使运动加快,摄食增加,促使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发展,加强了新陈代谢. ●中胚层分化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和肌肉组织: ●肌肉层促进了运动机能的发展。 ●实质组织:部分中胚层形成的, 葡萄状,填充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具有储存水分养料、抗干旱, 耐饥饿, 保护内部器官、再分化的功能。 3、具有皮肌囊(dermo-muscular sac) ●由动物表皮层和肌肉层(环肌,斜肌,纵肌)紧贴在一起,构成囊状体壁,称之为皮肌囊,为实质组织所充填. 4.具有不完全消化系统(im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 消化系统具有口、咽和肠,无肛门。 不完全消化管 ●5.具有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原肾管系统?a?a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陷入的网状多分枝的管状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排出多余水份、调节渗透压和排出含氮废物.

第6章 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根据什么说它比腔肠动物高等(要理解两侧 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 答: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这类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此相关的在扁形动物阶段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和梯式的神经系统等。(一)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从动物演化上看,这种体型主要是由于动物从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到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已发展的这种体型对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凡是两侧对称的动物,其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丁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二)中胚层的形成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比如由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三)皮肤肌肉囊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它所形成的肌肉系统除有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够更快和更有效地去摄取食物,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四)消化系统与一般腔肠动物相似,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除了肠以外没有广大的体腔。 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五)排泄系统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原肾管的排泄系统。它存在于这门动物(除无肠目外)所有类群。原肾管是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通常由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六)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显著的进步。表现在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