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AW的超宽带射频识别技术

基于SAW的超宽带射频识别技术
基于SAW的超宽带射频识别技术

基于声表面波的超宽带射频识别技术

周金①

①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信科系,天津300000

通信作者E-mail: xxsc.cool@https://www.360docs.net/doc/ef10073789.html,

摘要:本文讨论了一种基于超宽带(UWB)标准的声表面波射频识别(SAW RFID)系统。该方法借鉴了广泛采用于雷达通信且具有高分辨率的线性调频技术,阅读器发射的高频询问脉冲具备超宽带脉冲的性质。文章首先介绍了系统架构,电子标签工作原理;其次从器件大小,传输损耗等方面详细讨论了该系统的优点;建立了发射,调制,回波信号处理等过程数学模型;并对单反射条及多反射条标签的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

关键词:射频识别,超宽带,声表面波,线性调频信号

基金资助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脑血肿检测仪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资助项目.

1. 引言

基于声表面波标签的射频识别技术较IC-based标签具有可以提供无源传输以及成本低廉等特点,因而受到了研究领域和商业界的广泛关注。同时,超宽带无线通信这种利用极短的脉冲进行数据传输的新型无线通信方式在近几年也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关注,尤其在高速短距离传输中,超宽带技术可以做到真正的高速传输,其最高传输速率可达480Mbits/s。声表面波技术与无线通信系统的融合已逐渐体现在多方面。文献[1]提出了采用差错控制技术用于声表面波标签检测;

文献[2]介绍了用于温度和压力测量的无线声表面波射频识别系统;文献[3]介绍了基于CMOS的声表面波换能器技术。诸多文献提出了利用声表面波技术产生超宽带信号的方法;也有文献提出在射频识别系统中采用超宽带TH-PPM调制方式来解决通信保密问题。此外,基于声表面波的线性频率调制的超宽带系统在国外也有机构在商业化。

本文提出符合超宽带标准的声表面波射频识别系统。

2. 超宽带扩频编码射频识别声表面波标签模型与仿真实验

2.1系统模型

图1为扩频编码超宽带标签示意图。系统由:高频询问脉冲发生器、叉指换

能器与反射栅组成;叉指换能器为第二章阐述的啁啾变换型换能器原理相同,其自身的冲激响应为线性调频信号。该结构的叉指换能器在发射端起到脉冲压缩作用;在接收端起到匹配相关的作用。与文献[5.16]中提出的超宽带声表面波射频识别标签相同之处为:该标签使用了电极的正负极性以及位置偏移来表征反射条的幅度信息:{1,1}+-;不同之处在于编码信息为具有良好互相关性的伪随机序列。而每根反射条电极的极性依照扩频序列来设置。假设编码时间为200ns ,带宽时间积等于100,经过叉指换能器的压缩脉宽等于2ns ,压缩脉冲占据的每个时间隙为2ns ,因此在编码时间范围内共有200/2=100个时隙,这100个时隙划分为若干个时隙组,每2个时隙构成一个反射条,反射条占用2个时隙中的某一个时隙,不同的编码位置用以区分反射条代表的不同相位信息。相位变换原则为:

01;1;

p n c o d e p n c o d e φφπ=→==→=- (1) 则可以放置100/2=50根反射条。时隙分配编码方式如图3所示。

图1 系统结构

图2 标签时隙编码结构

值得指出的是,为信号处理以及实现的方便,这种结构的标签采用单根反射条作为反射器件。

2.2信号模型建立与仿真

不论对传感系统或无线通信系统、光通信系统,精确的模型建立以及对系统参数进行估计对系统性能的改善都是关键技术。我们将建立无线传感射频识别系统完整的信号模型以及股计算法,并给出仿真结果。我们从标签入手,将标签分为单标签单根反射条、单标签多根反射条、多标签等几种类型进行研究;对于前两种标签主要的干扰源为码间干扰,后者主要为多址干扰。

2.2.1 单标签单根反射条

考虑到线形调频信号的测距精确性,发送端高频询问脉冲使用该信号,其时-频特性为:

0()f t f t μ=+

(2) 利用啁啾型声表面波滤波器即可产生如下形式的询问信号:

}2,2{),2cos()(20chirp chirp i i T T t t t f A t s -∈+=πμ

π (3) 其中i A 为输入询问脉冲幅度。携带着特定信息的声表面波单根反射条通常被等效

为冲激脉冲δ函数。在标签系统中它对应于反射条时间延迟。假设单根反射条的时间延迟为1τ,则这跟反射条的冲激响应表达为:

111

()()h t p t δτ=- (4) 其中1p 表示第1根反射条携带的编码,即伪随机编码值,1{1,1}p ∈

-+。高频询问脉冲经过频率变化方向与其相反的叉指换能器,设叉指换能器的冲激响应为IDT(t ),则输出叉指换能器的信号为询问脉冲与冲激响应的卷积:)()()()(t s t s t IDT t s down

i i *=*,输出为极窄的压缩脉冲,并由电磁波转换为声表面波继而在基地传输,并与式(5.9)的反射条冲激信号进行卷积运算:

11111111011

11()()()(

)()()s i n [()(||]=c o s [2()]()()i d o w n c h i r p y t h t s t s t p t s t t T t Ap f t t ps t δτπμττπτπμττ=**=-*-----=-压缩

压缩

(5) 该信号为射频信号,该携带标签编码的信号再次返回叉指换能器,并与换能器反向线性调频冲激响应进行卷运算,得到:

[][][][]1121110101

221110101

()()()()s i n ()(||)c o s 2()c o s [2]()()s i n ()(||)c o s 2()c o s [2]()()d o w n

C i i C i rt yt s t n t t T t A p f t A ft t n t t t T t A p f t ft t n t t πμττπτππμπμτπμττπτππμπμτ=*+---=-*-+----=-*-+- (6)

这是的信号为时延扩展信号,其频谱形式为:

1()[()]()()()()d o w n R f F r tS f S f S f N f ==+压缩标签

(7) 其中()S f 压缩,()d o w n S f ,()S f 标签,()N f 分别为压缩脉冲、反向调频信号、标签函

数以及高斯白噪声的频谱。接收端对该信号进行相关匹配,利用第二章中的声表面波器件的卷积形式进行该匹配,即将(6)信号与发送端高频询问脉冲正向线性调频信号进行卷积,得到:

11121101101

210113110101

()()()()s i n [()(||)]c o s [2()]c o s [2]()c o s [2]()s i n [()(||)]s i n [(c o s [2()]c o s (2)()u p

c h i r p c h i r p c h i r pt r t s t nt t T t A p f t A f t t t A f t t nt t T t t T Ap f t f t t πμττπτππμπμτππμπμττπμπτππμτ=*+---=-*--*++---=-*-||)]()

p t t nt πμ-+ (8)

得到尖峰压缩脉冲,而噪声仍为宽带信号,至此,提取尖峰信息以及尖峰偏离延迟1τ便解调出了标签编码信息。

图3为下行方向(阅读器至标签)叉指换能器输出压缩脉冲时域曲线,其中线性调频信号宽度为100ns 。图4为单根反射条标签反射回回波信号幅度曲线。图4(a)时间-衰减曲线;图4 (b)为时间-幅度曲线。因为询问信号通过换能器会有一部分时延,从形成压缩脉冲到声表面波与反射条卷积作用又有一段时延,因此,在仿真刚开始的0-160ns 时间段内并没有出现回波信号尖峰,在此时刻之前回波均为未经过匹配的时延扩展脉冲,直到换能器输出与声表面波与反射条作用并返回才出现了图中一开始的尖峰。这段作用时间为大概180ns 左右。

图3 压缩脉冲时域曲线

图4 (a) 时间-衰减曲线 图4 (b) 时间-幅度曲线

图4 单根反射条压缩脉冲回波频率 幅度曲线

2.2.2 单标签多根反射条

上一部分讨论了单根反射条模型,它是多根反射条/多组反射栅标签的基础。假设标签中有L 根反射条,第l 根反射条相对时延为,

1,,l l L τ=。则全部反射条产生的冲激响应为:

1

()()L

l l l ht p t δτ==-∑ (14) 其中l p 为第l 根反射条所分配的PN 码字,且{1,1}l p ∈

-+。显然,反射回波信号为压缩脉冲的延迟叠加信号,表示为:

[][]1011()()()()

()()

sin ()(||)co

s 2()()

()

i d o w n L l l l L l C l i l l l l L

l l l y t h t s t s t p t s t t T t A p f t t p s t δτπμττπτπμττ====**=-*---=--=-∑∑∑压缩压缩 (8) 图5(a)为两根反射条叠加回波信号,中间延迟50ns 左右,两根反射条相隔大约25个时隙;PN 编码均为1,否则会有相位翻转。该图未加入高斯白噪声。图5(b)为多根反射条在10dB 高斯白噪声环境下回波匹配信号。

图5(a) 两根反射条无噪声 图5(b) 加入10dB 高斯白噪声回波匹配信号

图5 单根反射条扩频编码标签回波信号

将反射信号与接收端正向啁啾滤波器进行匹配,由于反射信号中存在于正向调频滤波器反向的信号,因此,经过匹配相关,这部分信号被压缩,即出现尖峰,此尖峰用于从高斯白噪声中将有用信息提取出来。

2.2.3.多标签多根反射条

在阅读器作用范围内通常存在多个标签与其同时通信。此时,多标签干扰即防碰撞成为多标签射频识别中的关键待解决技术。在本课题中,我们采用了类似于CDMA 无线通信中的扩频码,为每个标签分配彼此正交或准正交的伪随机序列,以降低不同标签之间的互相关性,互相关系数的减小意味着多址干扰的减少,因为多址干扰与互相关系数成正比。假设系统中共有K 个标签同时通信,不失一般性,认为标签1为期望标签。第k 个标签的冲激响应写做:

1()()L

l l k k

k l h t p t δτ==-∑ (9) 其中l k p 为第k 个标签第l 根反射条所用的PN 码字,k τ为第k 个标签第l 根反射

条的时延。反射回波信号为压缩脉冲的延迟叠加信号,输出结果表示为:

1

11

011

11()()()()

()()

sin ()(||)cos 2()()

()

K

k i dow n k K L k k l l k l k k K L l C l k k i l l k k l l K

L k k l l k l y t h t s t s t p t s t t T t A p f t t p s t δτπμττπτπμττ========**=-*??---????=-??-=-∑∑∑∑∑∑∑压缩压缩 (10) 上式为回波信号,该信号再次与反向换能器卷积,

得到载有期望标签编码信息的

时间扩展信号,该信号与接收端本地正向调频信号相关,该相关器由声表面波器件充当,输出含有峰值的压缩信号。同时,将该信号与期望标签的码字序列组11112{,,,}L

p p p 做相关,输出尖峰即为期望标签信息。图6为多标签回波叠加信号,除去图中箭头所指为期望标签的解调信号外,其余均为干扰标签信号,在接收端再进行一次总的干扰信号与期望标签PN 序列的相关即可解调出期望标签信息。在这多个标签中,为每个标签分配了相互独立互相准正交的直扩随机序列。

图6 多标签回波信号叠加

2.3 超宽带多扫频率啁啾扩频编码声表面波射频识别

声表面波射频识别系统框图如图7所示。各组成部分功能为:阅读器单元—用于发送高频询问脉冲。叉指换能器—用于声-电和电-声转换,并用来对发送和回波反射信号进行匹配,以便后期信号处理。声表面波标签—用于信号的传输和反射,标签上附有发送和接收天线。信号处理单元。

Response waveforms antenna Time-domain compressed signal

Interrogation

pulse

图7 声表面波射频识别系统框图

该系统与窄带声表面波射频识别的不同之处在于标签编码方式以及换能器的设计。换能器由与发送高频询问脉冲反向的线性调频信号激发;同时,标签编码采用了多扫频率并利用伪随机序列进行扩频方式。标签结构如图8所示。高频询问脉冲经过线性调频叉指换能器,输出为经过压缩的带宽为500B M H z =的脉冲。因此,该脉冲的脉冲宽度为1/2C

T B n s ==,声表面波传播速度为3480/ms ,因此一个压缩脉冲在基地上对应的器件长度为23840//24C S A W l T v n s m s m μ

==?≈。假设系统需要满足的时间带宽积100e n c o d i n g B T =

,encoding T 为反射条编码时间。计算得到编码时间200e n c o d i n g T =

。由于每个时隙的时间宽度等于压缩脉宽2ns ,所以,在这样长的编码时间内,可容纳/100e n c o d i n g C

T T =个时隙。在反射标签基底上,规则分布着50C N =组代表不同中心频率和不同扫频率的反射栅,C N 为扩频序列的扩频

增益。标签具体参数如下:

1.高频啁啾发送波形中心频率:考虑到目前国内声表面波器件能达到的工艺水 平限制,采用超宽带频带中的低频部分,设发送啁啾信号中心频率为04.1f G H z =

。 2.发送端询问脉冲:鉴于啁啾信号具有很好的距离分辨率等特点,采用线性调频啁啾脉冲作为发送信号。啁啾信号带宽为500MHz ,啁啾信号脉宽5c h i r p T n s =

,扫频率1710(/)H z s μ=。 3.标签编码:标签编码时间200e n c o d i n g T n s =

以使时间带宽积满足时间带宽积指标100e n c o d i n g B T =

。一个比特用含有50个扩频码片(chip)的直扩序列组成;每个码片的持续时间等于换能器输出的压缩脉冲的宽度1/2C

T B n s ==;每个码片持续时间内由与发送端啁啾换能器相似的结构组成具有不同扫频率和中心频率的反射栅产生与第四章多扫频率啁啾信号相同的反射波形,并利用反射栅电极正负的变化产生扩频码。

4.扩频码:选择扩频增益等于50的直扩序列作为扩频码。

声表面波射频识别的基本框图如图9所示。频率合成器用于产生一系列频率随时间呈线性变化的啁啾波形,并将此波形作为发送端高频询问脉冲。由于阅读器同时进行信号的周期性发送与回波信号的接收,收发信号在天线端的分离是必须的。该分离器用于阻止接收信号进入发送天线,同时阻止发送高频信号进入接收天线。经过隔离处理后,反射信号被与发送信号反向的叉指换能器接收,其中的一部分信号进入进入混频器,并与发送端啁啾信号进行混频得到中频信号并进行采样处理。采样信号进入数字信号处理器对期望标签信息进行解调。

图9 具有正交频率编码宽带反射条组的超宽带声表面波射频识别标签

2.4 啁啾扩频编码标签系统模型与仿真实验

利用MATLAB 仿真产生询问up chirp 和down chirp 脉冲,。

为了抑制滤波器旁瓣,对询问脉冲加余弦窗函数:

()c o s ()2c h i r p

t wt T ππ=- (11) ()()()w i n u p u p

A t Atw t = (12)

图10 未加窗询问脉冲频率幅度曲线 图11 加窗后询问脉冲频谱

图10和图11分别为加窗前后频率幅

度与频域曲线。压缩脉冲的频谱可以

表示为询问脉冲的频谱()win up

A f 与反向叉指换能器频谱()d o w n A f 的乘积。

()d o w n A f 频谱如图12所示。

图12 反相线性调频信号频谱

压缩脉冲经过叉指换能器转换为声表面波,并沿着基底传输,其脉宽为2ns

压缩脉冲与标签携带的信息进行卷积,由于反射栅由若干组代表不同频率和不同相位(0,π)的反射条组成,即由这些反射条构成一个比特,而这些比特的周期性重复,即询问脉冲的不断发射便构成连续的反射回波信号。假设系统中存在K 个标签,不失一般性,假设标签1为期望标签,则第k 个标签的反射栅的数学表达式为:

21()()c o s 2()()C N k

k k k k n

n Cn n Cn n h t p g t f tn T tn T πτπμτ

=??=--+--??∑ (13) 其中C N 为扩频增益,也等于反射栅的组数,,{1,,}n C

f n N ∈为第n 组反射栅的中心频率,对应于多扫频率啁啾信号的中心频率,121,,,C

N f f f -以准正交的方式分配给每个反射栅组以及标签。其分配方式如图16所示。k n τ为第k 个标签的第n

组反射栅的时延,k n μ为第k 个标签第n 组反射栅使用的扫频信号的扫频速率,C T 为压缩脉冲宽度,即时隙宽度。图13为直扩(DS, Direct spread spectrum sequence)序列图示,14为扫频调频信号频率扩频原理图。图15为多扫频率扩频波形时域曲线。

图13 DS 序列 图14 多扫频率啁啾信号扩频原理

图15(a) 扩频原理示意图 图15(b)标签理想回波响应

图15 多扫频率扩频信号时域仿真曲线

压缩脉冲与反射栅冲激脉冲卷积并返回声通道,被换能器重新转换为电磁波,此时的信号表达式为:

1()()()()K

t a g k k y t h t s t n t ==?+∑压缩

(14) 其中()n t 是零均值,方差为2σ的高斯白噪声。同时,携带标签信息的反射信号经过与输入方向频率变化方向相反的叉指换能器,并与其进行卷积,此时得到的是时间扩展脉冲,该信号与阅读器的一部分发送询问脉冲卷积,得到压缩脉冲,从而恢复出标签编码信息。因此,上行链路(标签至阅读器方向)叉指换能器的输出信号为:

1

1()()()()()()()()K k K t a g k d o w n k z t y t s t nt h t s t s t nt ===?+=??+∑∑压缩

压缩

(15)

在接收机一侧,经过时间扩展的反射信号与一部分发送端高频询问脉冲进行混频,得到如下表达式:

1

1

1

11112111

()()()()

()()[()()]()

()()()()

cos 2()()()()()

C K

up k K tag k down up k K

tag k k N n n n n n n C n r t z t s t n t h t s t s t s t n t h t s t s t n t f t t p g t nT s t s t πτπμττ=====?+=???+=??+??=-+---????∑∑∑∑压缩压缩压缩此项目隐含期待标签编码信息压缩压缩221cos 2()()()()()()

C N K k k k k k k n n n n n n C k n f t t p g t nT s t s t n t πτπμττ==??+-+---??+

??∑∑此项隐含干扰标签编码信息

压缩压缩(16)

第一项为期望标签编码信息,第二项为干扰标签编码信息,第三项为高斯白噪声项。为解调期望标签编码信息须启用接收端数字信号处理程序。

图16为来自所有标签的未进行相干匹配的回波信号。 由于经过接收端叉指换能器后,换能器对宽带扩频标签信息起时域扩展作用,因此信号被时延扩展。经过与标签编码本地扩频码相关以及反向线性调频信号匹配后,即可得到标签冲激响应的恢复信号。

图16 未匹配时延扩展回波信号

3. 讨论和结论

本系统相比文献[7-10]提出的声表面波射频识别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 器件大小指标

超宽带声表面波标签应满足大于等于500M H z 的带宽,因此与窄带声表面波标签识别系统相比,若要达到相同的性能,即时间带宽积相同,超宽带声表面波标签的编码时间会大大缩短,时延的缩短意味着延迟与损耗的减少。比如,根据FCC 对超宽带的定义,我们将相干带宽小于20%且功率谱密度为41.3/d B m M H z -的频段应用到标签中。假设信号占用的频段为2.02.5G H z -,即带宽为500M H z

(该频段对声表面波标签来说工艺上是可以做到的)。为达到时间带宽积等于200的技术要求,编码时间只需要400ns ;而工作于 2.45GHz 的声表面波标签需要24s s μμ-的编码时间,其时间长度是超宽带标签的5倍到10倍。超宽带的这一技术指标可以使声表面波标签的传播路径这部分长度由原来的2.725.44m m m m -减少为1.4m m 左右。因为声表面波在基底上的传播路程为器件自身长度的两倍,因此,超宽带声表面波射频识中的标签尺寸可以达到0.7mm 左右,即1mm 以下。

(2) 传输损耗指标

超宽带声表面波标签与普通窄带标签相比,由于编码时间的降低,导致器件长度即传播路径相应降低,损耗与路径距离平方的倒数成正比,可以计算出超宽带声表面波标签比窄带标签的路径损耗小14-16dB 左右。

(3) . 发射功率指标

由于超宽带信号频带很宽,因此其功率谱密度较低。阅读器激发标签需要的功率为W μ量级。低发射功率是超宽带声表面波标签与窄带标签相比非常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Haoran Dong; Jingchu He; Along Kang; Chenrui Zhang; Tao Han. Implementation of error-correcting encoded SAW RFID tags. Ultrasonics Symposium,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 2011, pages:581-583.

2. Fang Li ; Dan Xiang ; Shan Chiang ; Tittmann, B.R. ; Searfass, C. Wireless surface acoustic wave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AW-RFID) sensor system for temperature and strain measurements Ultrasonics Symposium (IUS),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10.1109/ULTSYM.2011.0201 . 2011 , Page(s): 822 – 825

3. Hagelauer, A. ;Ussmueller, T. : Weighel, R. SAW and CMOS RFID transponder-based wireless syst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requency Control Symposium(FCS), 2012 IEEE International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10.1109/FCS.2012.6243630. 2012 , Page(s): 1 – 6

4. Huaping Liu. Multicode Ultra-wideband scheme using chirp waveform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vol. 24, No. 4, Aoril 2006. 885-891.

5. He Peng-fei, Lv Ying-hua, Zhang Hong-xin, et al. Study of Ultra-Wide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pi/4-DQPSK Chirp Spread Spectrum.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 Guilin, China, April,

2007:808-811.

6. C.S.Hartmann, Brown, P. Bellamy. Design of global SAW RFID tag, Proceedings of 2nd Int, Symp. Acoustic Wave Devices for Future Mobile Commun. Syst., 2004. pp. 15-19, Chiba, Japan, March.

7. D.C. Malocha, D.Puccio, D.Gallagher, Orthogonal frequency coding for SAW device applications, Proc. IEEE International Ultrasonics Symposium, 2004, pp. 1082-1085.

8. C.S.Hartmann, Claiborne, L.T. Anti-collision interrogation pulse focusing system for use with multiple surface acoustic wave identification tags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U.S. Patent no. 7084768, 2003.

9. Harma, S. Arthur, W.G. Hartmann, C.S., Maev, R.G. &Plessky, V.P. Inline SAW RFID tag using time position and phase encod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and Frequency Control, Vol. 55, pp. 1840-1846, 2004.

10. Sanna Harma, Victor P.Plessky. Feasibility of Ultra-Wideband SAW RFID Tags Meeting FCC Rules.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 vol.56, no.4, April 2009.

SAW-based UWB RFID technology

Zhouj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 Surface acoustic wave (SAW) based RFID meeting with UWB standard is discussed. This system is adapted from the widely-adopted linear frequency-modulated modulation radar technology with a high resolution ability.

Overall system structure is introduced,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electronic tag is discussed. Besides, advantages over other system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 of size of equipment, and transmission loss. 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transmission, modulation as well as signal processing are established. Finally, simulation results concerning single reflector and multi-reflectors are given.

Key words: RFID. UWB, SAW, LFMW

网络技术基础大作业 有答案

大作业内容如下: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计40分) 1、OSI参考模型就是由( D)组织提出得。 A、IEEE B、ANSIC、EIA/TIA D、ISO 2、拓扑结构就是( A )得具有点到点配置得特点。 A、总线B、星型 C、环型D、都不对 3、IEEE802就是( A )体系结构标准。 A、LAN B、MAN C、WAN D、以上都不就是 4、基带传输系统就是使用( A )进行传输得。 A、模拟信号 B、数字信号C、多路模拟信号 D、模拟与数字信号 5、调幅(AM)与调频(FM)以及调相(PM)就是( D )调制得例子。 A、模拟—数字 B、数字—模拟 C、数字—数字 D、模拟—模拟 6、异步传输中,字节间得时间间隙就是(B)。 A、固定不变 B、可变得 C、0 D、数据速率得函数 7、对于( A ),警戒频带多占用了带宽。 A、FDM B、TDM C、STDM D、以上都就是 8、在数据链路层就是通过( B )找到本地网络上主机得。 A、端口号 B、MAC地址 C、默认网关 D、逻辑网络地址 9、在基于广播得以太网中,所有得工作站都可以接收到发送到网上得( C )。 A、电信号 B、比特流 C、广播帧 D、数据包 10、下面关于CSMA/CD叙述正确得就是( D )。 A、信号都就是以点到点方式发送得

B、一个节点得数据发往最近得路由器,路由器将数据直接发到目得地 C、如果源节点知道目得地得IP与MAC地址得话,信号便直接送往目得地 D、任何一个节点得通信数据要通过整个网络,且每个节点都接收并验证该数据 11、关于共享式以太网,下列不正确得说法就是( B )。 A、需要进行冲突检测B、仅能实现半双工流量控制 C、利用CSMA/CD介质访问机制 D、可以缩小冲突域 12、数据分段就是在OSI/RM中得( C )完成得。 A、物理层B、网络层C、传输层D、应用层 13、OSI/RM得( B )关心路由寻址与数据包转发。 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14、路由器并不具备( B )功能。 A、路由协议 B、减少冲突与碰撞 C、支持两种以上得子网协议 D、存储、转发、寻径 15、对路由器理解正确得就是( D )。 A、路由就是路由器 B、路由就是信息在网络路径得交叉点 C、路由就是用以配置报文得目得地址 D、路由就是指报文传输时得路径信息 16、非对称数字用户线就是( B )。 A、HDSL B、ADSL C、SDSL D、RADSL 17、ISDN BRI得用户接口就是( C )。 A、2B+D B、30B+DC、同轴电缆D、普通电话线

超宽带(UWB)无线定位技术

摘要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日益提高,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凭借其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极低的功耗以及其精准的定位等性能,逐渐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超宽带(UWB)技术的历史背景及其定义和特点。其次针对超宽带(UWB)的原理及其波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然后论述了超宽带(UWB)的调制与接收,并主要分析了PPM-TH-UW,PAM-DS-UWB,MB-OFDM-UWB这三种调制方式。最后本文重点介绍了超宽带(UWB)的无线定位技术,首先是对其发展和定义进行了概述,其次分别介绍了超宽带无线定位的参数及其几何模型,重点对UWB定位中TOA 的算法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仿真对定位算法的实现做出了验证并得到了重要结论。关键词:超宽带(UWB),无线定位技术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性 Title:Ultra-wideband(UWB)wireless positioning technology Major: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Name:XXXX Signature:

Supervisor:XXXX Signature: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the increasing demand, ultra wideband (Ultra-Wideband, UWB) technology by virtue of its high data rate, 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its precise position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the fiel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 hot spot, has received the widespread attention. This thesis first introduces the ultra wideband (UWB) technology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ly, ultra wideband (UWB) principle and waveform a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And then discusses the ultra wideband (UWB) modulation and receiving, and primary analysis of PPM-TH-UW, PAM-DS-UWB, MB-OFDM-UWB the three modulation methods. Finally,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ultra wideband (UWB) wireless positioning technology, first of its development and definition are outlined, followed by introduces UWB wireless positioning parameters and geometry model, focus on the localization of UWB TOA algorithm is studied, finally through the simulation of positioning algorithm to verify and obtained important conclusion. Key words:ultra wideband (UWB), wireless positioning technology. Type of thesis:theoretical research 目录 第一章超宽带(UWB) (3) 1.1 UWB技术的发展 (3) 1.2 UWB的定义 (3) 1.3 UWB的技术特点 (5) 第二章UWB的原理及其波形 (6)

超宽带UWB无线通信技术

超宽带(UWB)无线通信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了UWB的概念、主要技术特点,并把UWB与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IEEE802.11、Bluetooth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比较,最后对UWB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UWB(Ultra Wide Band,超宽带)是一种以极低功率在短距离内高速传输数据的无线技术。这种原来专属军方使用的技术随着2002年2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式批准民用而备受世人的关注。UWB具有一系列优良独特的技术特性,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短距无线传输技术。 1、UWB的概念 超宽带技术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即不采用正弦载波,而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UWB是利用纳秒级窄脉冲发射无线信号的技术,适用于高速、近距离的无线个人通信。按照FCC的规定,从3.1GHz到10.6GHz之间的7.5GHz的带宽频率为UWB 所使用的频率范围。 从频域来看,超宽带有别于传统的窄带和宽带,它的频带更宽。窄带是指相对带宽(信号带宽与中心频率之比)小于1%,相对带宽在1%到25%之间的被称为宽带,相对带宽大于25%,而且中心频率大于500MHz的被称为超宽带。 从时域上讲,超宽带系统有别于传统的通信系统。一般的通信系统是通过发送射频载波进行信号调制,而UWB是利用起、落点的时域脉冲(几十纳秒)直接实现调制,超宽带的传输把调制信息过程放在一个非常宽的频带上进行,而且以这一过程中所持续的时间,来决定带宽所占据的频率范围。 2、UWB的主要技术特点 UWB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无线通信技术,它将会为无线局域网LAN和个人局域网PAN的接口卡和接入技术带来低功耗、高带宽并且相对简单的无线通信技术。UWB解决了困扰传统无线技术多年的有关传播方面的重大难题,具有对信道衰落不敏感、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被截获的可能性低、系统复杂度低、厘米级的定位精度等优点。 UWB具有以下特点: 2.1抗干扰性能强 UWB采用跳时扩频信号,系统具有较大的处理增益,在发射时将微弱的无线电脉冲信号分散在宽阔的频带中,输出功率甚至低于普通设备产生的噪声。接收时将信号能量还原出来,在解扩过程中产生扩频增益。因此,与IEEE 802.11a、IEEE 802.11b和蓝牙相比,在同等码速条件下,UWB具有更强的抗干扰性。 2.2传输速率高

网络技术基础大作业 有答案教学提纲

大作业内容如下: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计40分) 1、OSI参考模型是由( D )组织提出的。 A、IEEE B、ANSI C、EIA/TIA D、ISO 2、拓扑结构是( A )的具有点到点配置的特点。 A、总线 B、星型 C、环型 D、都不对 3、IEEE802是( A )体系结构标准。 A、LAN B、MAN C、WAN D、以上都不是 4、基带传输系统是使用( A )进行传输的。 A、模拟信号 B、数字信号 C、多路模拟信号 D、模拟和数字信号 5、调幅(AM)和调频(FM)以及调相(PM)是( D )调制的例子。 A、模拟—数字 B、数字—模拟 C、数字—数字 D、模拟—模拟 6、异步传输中,字节间的时间间隙是( B )。 A、固定不变 B、可变的 C、0 D、数据速率的函数 7、对于( A ),警戒频带多占用了带宽。 A、FDM B、TDM C、STDM D、以上都是 8、在数据链路层是通过( B )找到本地网络上主机的。 A、端口号 B、MAC地址 C、默认网关 D、逻辑网络地址 9、在基于广播的以太网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接收到发送到网上的( C )。 A、电信号 B、比特流 C、广播帧 D、数据包 10、下面关于CSMA/CD叙述正确的是( D )。 A、信号都是以点到点方式发送的

B、一个节点的数据发往最近的路由器,路由器将数据直接发到目的地 C、如果源节点知道目的地的IP和MAC地址的话,信号便直接送往目的地 D、任何一个节点的通信数据要通过整个网络,且每个节点都接收并验证该数据 11、关于共享式以太网,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B )。 A、需要进行冲突检测 B、仅能实现半双工流量控制 C、利用CSMA/CD介质访问机制 D、可以缩小冲突域 12、数据分段是在OSI/RM中的( C )完成的。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13、OSI/RM的( B )关心路由寻址和数据包转发。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14、路由器并不具备( B )功能。 A、路由协议 B、减少冲突和碰撞 C、支持两种以上的子网协议 D、存储、转发、寻径 15、对路由器理解正确的是( D )。 A、路由是路由器 B、路由是信息在网络路径的交叉点 C、路由是用以配置报文的目的地址 D、路由是指报文传输时的路径信息 16、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是( B )。 A、HDSL B、ADSL C、SDSL D、RADSL 17、ISDN BRI的用户接口是( C )。 A、2B+D B、30B+D C、同轴电缆 D、普通电话线

超宽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解析

超宽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传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超带宽(UWB)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短距离高速无线通信技术正占据主导地位,超带宽技术又被称为脉冲无线发射技术,是指占用带宽大于中心频率的1/4或带宽大于1.5GHz的无线发射方案,超带宽技术在2002年以前主要应用于雷达和遥感等军事领域,UWB技术不需载波,能直接调制脉冲信号,产生带宽高达几兆赫兹的窄脉冲波形,其带宽远远大于目前任何商业无线通信技术所占用的带宽,UWB信号的宽频带、低功率谱密度的特性,决定了UWB无线传输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易于与现有的窄带系统(如全球定位系统(GPS)、蜂窝通信系统、地面电视等)公用频段,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易于实现多用户的短距离高速数据通信;目前,UWB技术在商业多媒体设备、家庭和个人网络方面的应用正在不断发展。 二超宽带技术的特点应用 1、超宽带技术解决了困扰无线技术多年的有关传播方面的问题,如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低截获大问题,具有对信道衰落不敏感的问题,又具有能力、系统复杂程度低、能提供厘米级的定位精度等优点;它在无线局域网、城域网和个人局域网的应用中,可提供低功耗、超带宽及相对简捷的通信技术,尤其适用于室内等密集多径场所的高速无线接入,可实现PC与移动设备、消费电子等信息终端的小范围智能化互联,从而组建个人化的办公或家用信息化网络。超带宽(UWB)无线通信技术以它高速率、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等特点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WPAN实现技术,并已成功应用于多个方面。 2、超宽带技术特点 (1)体积小、成本低、系统结构实现简单、 UWB不使用载波,直接发射脉冲序列,不需要传统收发器所需要的上、下变频,从而不需要功用放大器与混频器,因此UWB设备集成更为简化。脉冲发射机和接收机前端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再加上时间基和一个微控制器,就可构成一部超宽带通信设备。 (2)传输速率高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是通信发展的主要趋势。为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的无线网络,其信息速率不能低于50Mbit/s。在用商品中,一般要求UWB信号的传输范围为10m以内,

《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基础教程》课后习地的题目详解刘四清版

第一章 1.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 2.“网络”主要包含连接对象、连接介质、连接控制机制、和连接方式与结构四个方面。 3.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功能是资源共享和通信,除此之外还有负荷均匀与分布处理和提高系统安全与可靠性能等功能。 4.计算机网络产生与发展可分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和高速互联网络四个阶段。 5.计算机网络基本组成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网络协议和网络软件四部分。 6.计算机通信网络在逻辑上可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 7.最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结构、环形结构、星型结构、树型结构、网状结构和混合型结构。 8.按照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大小,可以将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9.根据所使用的传输技术,可以将网络分为广播式网络和点对点网络。 10.通信线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对应于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 11.有线传输的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 12.无线传输的主要方式包括无线电传输、地面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红外线和激光通信。 问答: 1.例举计算机网络连接的主要对象。 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 2.计算机网络是如何进行负荷均衡与分布处理的? 分为三阶段:提供作业文件;对作业进行加工处理;把处理结果输出。 在单机环境:三阶段在本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 在网络环境:将作业分配给其他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提高系统处理能力和高效完成大型应用系统的程序的计算和大型数据库的访问。 3.举例说明计算机网络在商业上的运用。 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订票等。 4.简述什么是“通信子网”?什么是“资源子网”? 资源子网主要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由主计算机系统(主机)、终端、中断控制器、联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 通信子网主要完成网络数据传输和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通信子网由通信控制处理机(CCP)、通信线路和其他通信设备组成。 5.什么是点对点网络? 由许多相互连接的结点构成,在每对机器之间都有一条专用的通信信道,不存在信道的复用和共享。

大作业-计算机网络

大作业要求 ****(单位、公司、工厂或学校)为背景,设计一个网络建设方案。 方案中应该包括: 根据****(单位、公司、工厂或学校)的组织结构、业务需求完成网络需求分析,确定拓扑方案,完成设备选型,注明各种设备、设施和软件的生产商、名称、型号、配置与价格,基本确定方案的预算。 要求: 1.完成建网进行需求分析,提交需求分析报告; 2、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技术选型,规划、设计网络的逻辑拓扑方案、布线设计等,划分子网,设计子网地址、掩码和网关,为每个子网中的计算机指定IP地址; 3、根据条件进行设备选型,决定各类硬件和软件的配置和经费预算方案; 4、创建局域网内的DNS服务器,配置相关文件,可以对局域网内的主机作域名解析。 ○参□考□样◇例

1、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校园网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必要基础设施,成为学校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络的主干所承担的信息流量很大,校园网络的建设的目标是在校园内实现多媒体教学、教务管理、通信、双向视频点播(VOD)等信息共享功能,能实现办公的自动化、无纸化。能通过与Internet的互联,为全校师生提供国际互联网上的各种服务。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在网上保存和查询教学资源,能对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和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考查等。学生也可以通过在网上浏览和查询网上学习资源,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校园网能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 根据本校园实际情况主要应用需求分析如下: 用户的应用需求:所有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局域网和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通过WWW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服务器、远程登录等实现远程学习,此外为教务处提供教务管理、学籍管理、办公管理等。 通信需求:通过E-mail及网上BBS以及其它网络功能满足全院师生的通信与信息交换的要求,提供文件数据共享、电子邮箱服务等。 信息点和用户需求:按照要求本校园网内信息点总数为531个, 其中办公区需要的信息点为(111个):教务处(25),各院系办公区(26),图书馆(60);教学区为(400个):除机房需要120个信息点外,其余各系部大楼及教学楼(包括设计艺术系楼、建筑工程系楼、一号楼、大学生活动中心楼、教学主楼、B、C楼等)各需设置信息点的个数为40;生活区为(20个):20个宿舍楼区、食堂等各设置1个信息点。电子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服务器等为内部单位服务,WWW服务器、远程登录等实现远程学习,从外部网站获得资源。 性能需求:此校园网络支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和管理,包括:办公自动化、图书管理、档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支持网络多媒体学习的信息传输要求。 安全与管理需求:学生基本信息档案和重要的工作文件要求对数据存储、传输的安全性的性能较高,如图书管理、档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可以通过分布式、集中式相集合的方法进行管理。网络安全对于网络系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网络的正常使用。由于校园网与外部网进行互联特别是

超宽带技术概述

超宽带(UWB)技术 一、UWB技术简介 UWB(Ultra Wide Band)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方式。其传输距离通常在10m以内,使用1GHz以上带宽,通信速度可以达到几百Mbit/s以上。UWB不采用载波,而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适用于高速、近距离的无线个人通信。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规定,UWB的工作频段范围从3.1GHz到10.6GHz,最小工作频宽为500MHz。 超宽带传输技术和传统的窄带、宽带传输技术的区别主要有如下两方面:一个是传输带宽,另一个是是否采用载波方式。从传输带宽看,按照FCC的定义:信号带宽大于1.5G或者信号带宽与中心频率之比大于25%的为超宽带。超宽带传输技术直接使用基带传输。其传输方式是直接发送脉冲无线电信号,每秒可以发送数1O亿个脉冲。然而,这些脉冲的频域非常宽,可覆盖数Hz~数GHz。由于UWB发射的载波功率比较小,频率范围很广,所以,UWB对传统的无线电波影响相当小。UWB的技术特点显示出其具有传统窄带和宽带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UWB技术的发展历程 现代意义上的超宽带UWB 数据传输技术,又称脉冲无线电( IR , Impulse Radio) 技术,出现于1960年,当时主要研究受时域脉冲响应控制的微波网络的瞬态动作。通过Harmuth、Ross和Robbins等先行公司的研究, UWB 技术在70 年代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其中多数集中在雷达系统应用中,包括探地雷达系统。到80 年代后期,该技术开始被称为"无载波"无线电,或脉冲无线电。美国国防部在1989 年首次使用了"超带宽"这一术语。为了研究UWB在民用领域使用的可行性,自1998 年起,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对超宽带无线设备对原有窄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及其相互共容的问题开始广泛征求业界意见,在有美国军方和航空界等众多不同意见的情况下,FCC 仍开放了UWB 技术在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许可。这充分说明此项技术所具有的广阔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诱惑力。 2003年12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布克尔市举行的IEEE有关UWB标准的大讨论。那时关于UWB技术有两种相互竞争的标准,一方是以Intel与德州仪器为首支持的MBOA标准,一方是以摩托罗拉为首的DS-UWB标准,双方在这场讨论中各不相让,两者的分歧体现在UWB技术的实现方式上,前者采用多频带方式,后者为单频带方式。这两个阵营均表示将单独推动各自的技术。虽然标准尘埃未定,但摩托罗拉已有了追随者,三星在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展示了全球第一套可同时播放三个不同的HSDTV视频流的无线广播系统,就采用了摩托罗拉公司的Xtreme Spectrum芯片,该芯片组是摩托罗拉的第二代产品,已有样片提供,其数据传输速度最高可达114Mbps,而功耗不超过200mw。在另一阵营中,Intel 公司在其开发商论坛上展示了该公司第一个采用90nm技术工艺处理的UWB芯片;同时,该公司还首次展示多家公司联合支持的、采用UWB芯片的、应用范围超过10M的480Mbps无线USB技术。在5月中旬由IEEE802.15.3a工作组主持召开的标准大讨论会议上对这种技术进行投票选举UWB标准,MBOA获得60%的支持,DS-UWB获取40%的支持,两者都没有达到成为标准必须达到75%选票的要求。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 一、判断题 1.(√)网络节点和链路的几何图形就是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网络单元的地理分布和互联关系的几何构型。 2.(×)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其信道访问技术、网络性能、设备开销等基本相同,适合相同场合。 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是指资源子网的拓扑结构。 4.(√)总线型拓扑结构的网络结构简单、扩展容易,网络中的任何结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网的故障,可靠性较高。 5.(×)星型网络的中心节点是主节点,具有中继交换和数据处理能力,网络结构简单,建网容易,可靠性好。 6.(√)环型网数据传输路径固定,没有路径选择的问题,网络实现简单,适应传输信息量不大的场合,但网络可靠性较差。 7.(√)树状网络是分层结构,适用于分级管理和控制系统,除叶节点及其连线外,任一节点或连线的故障均影响其所在支路网络的正常工作。 8.(√)当网络中各节点连接没有一定规则、地理位置分散,而设计通信线路是主要考虑的因素时,我们通常选用网状网络。 9.(√)总线型拓扑结构分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局域网一般采用的是单总线结构。 10.(×)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电缆长度短、可靠性高、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和实时性强。 11.(×)星型网络拓扑结构集中控制,简单的访问协议,但电缆长度及安装费用高,故障诊断困难、扩展困难,全网工作依赖于中央节点。 12.(√)环型拓扑结构适合于光纤、网络实时性好,但网络扩展配置因难,故障诊断困难,节点故障则引起全网故障。 13.(√)树型拓扑结构易于扩展、故障隔离方便,但对根的依赖性太大,如果根发生故障则全网不能正常工作。 14.(×)网状型拓扑结构是将星型和总线型两种拓扑结构混合起来的一种拓扑结构。 15.(√)网状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扩展、故障的诊断和隔离方便、安装电缆方便。 16.(√)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而通信则是实现所有网络功能的基础和关键。 17.(√)OSI参考模型是一种将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提供了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 18.(×)OSI参考模型定义了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直接的数据传送在传输层。 19.(×)OSI参考模型中,每一层的真正功能是为其下一层提供服务。 20.(√)OSI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是通信子网与用户资源子网之间的接口,是控制通信子网、处理端到端数据传输的最低层。 21.(√)OSI参考模型中的传输层,接收由会话层来的数据,并向高层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输,具有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及故障恢复功能。 22.(×)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送包括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的问题,有关语义的处理由表示层负责,有关语法的处理由应用层负责。 23.(×)令牌传递控制法适用星状拓扑网络结构、基带传输。 24.(√)从本质上看,ATM技术是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高速交换技术。 25.(√)10BASE-T是双绞线以太网,使用两对非屏蔽双绞线,一对线发送数据,一对线接收数据,采用星型拓扑结构。

人工神经网络大作业

X X X X大学 研究生考查课 作业 课程名称: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 研究生姓名:学号: 作业成绩: 任课教师(签名) 交作业日时间:2010年12月22日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是在对大脑的生理研究的基础上,用模拟生物神经元的某些基本功能元件(即人工神经元),按各种不同的联结方式组成的一个网络。模拟大脑的某些机制,实现某个方面的功能,可以用在模仿视觉、函数逼近、模式识别、分类和数据压缩等领域,是近年来人工智能计算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 人工神经网络用相互联结的计算单元网络来描述体系。输人与输出的关系由联结权重和计算单元来反映,每个计算单元综合加权输人,通过激活函数作用产生输出,主要的激活函数是Sigmoid函数。ANN有中间单元的多层前向和反馈网络。从一系列给定数据得到模型化结果是ANN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模型化是选择网络权重实现的,因此选用合适的学习训练样本、优化网络结构、采用适当的学习训练方法就能得到包含学习训练样本范围的输人和输出的关系。如果用于学习训练的样本不能充分反映体系的特性,用ANN也不能很好描述与预测体系。显然,选用合适的学习训练样本、优化网络结构、采用适当的学习训练方法是ANN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而寻求应用合适的激活函数也是ANN研究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多变量数据的能力,已经在多组分非线性标定与预报中展现出诱人的前景。人工神经网络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宽广。 1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1] 1.1神经生物学基础 可以简略地认为生物神经系统是以神经元为信号处理单元,通过广泛的突触联系形成的信息处理集团,其物质结构基础和功能单元是脑神经细胞即神经元(neu ron)。(1)神经元具有信号的输入、整合、输出三种主要功能作用行为。突触是整个神经系统各单元间信号传递驿站,它构成各神经元之间广泛的联接。(3)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联接模式是生物体的遗传性与突触联接强度可塑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变化是先天遗传信息确定的总框架下有限的自组织过程。 1.2建模方法 神经元的数量早在胎儿时期就已固定,后天的脑生长主要是指树突和轴突从神经细胞体中长出并形成突触联系,这就是一般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的生物学依据。人脑建模一般可有两种方法:①神经生物学模型方法,即根据微观神经生物学知识的积累,把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及机理逐步解释清楚,在此基础上建立脑功能模型。②神经计算模型方法,即首先建立粗略近似的数学模型并研究该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然后再与真实对象作比较(仿真处理方法)。 1.3概念 人工神经网络用物理可实现系统来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一门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其概念以T.Kohonen.Pr的论述最具代表性:人工神经网络就是由简单的处理单元(通常为适应性)组成的并行互联网络,它的组织能够模拟生物神经系统对真实世界物体所作出的交互反应。 1.4应用领域 人工神经网络在复杂类模式识别、运动控制、感知觉模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概括地说人工神经网络主要应用于解决下述几类问题:模式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最优化问题、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复杂控制、信号处理、数学逼近映射、感知觉模拟、概率密度函数估计、化学谱图分析、联想记忆及数据恢复等。 1.5理论局限性 (1)受限于脑科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由于生理试验的困难性,目前对于人脑思维与记忆机制的认识尚很肤浅,对脑神经网的运行和神经细胞的内部处理机制还没有太多的认识。 (2)尚未建立起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目前已提出的众多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归纳起来一般都是一个由节点及其互连构成的有向拓扑网,节点间互连强度构成的矩阵可通过某种学

超宽带技术的发展

超宽带技术的发展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世界将很快从网络时代进入无线互联时代。新兴的无线网络技术,例如WiFi、WiMax、ZigBee、Ad hoc、BlueT ooth和UltraWideBand(UWB),在办公室、家庭、工厂、公园等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无线网络的定位技术的应用更加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投资银行Rutberg 公司、无线数据研究集团和国际数据公司等的预测,网络新技术将在未来的3年内达到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而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将在其中占有至少上百亿美元的份额。 除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导航和室外环境的应用定位以外,人们对室内定位、短距离定位等应用不甚了解。未来无线定位技术的趋势是室内定位与室外定位相结合,实现无缝的、精确的定位。现有的网络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个要求,而UWB技术由于功耗低、抗多径效果好、安全性高、系统复杂度低、能提供精确定位精度等优点,在众多无线定位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无线定位技术的热点。 UWB的定位优势 无线定位技术和方案很多,常用的定位技术包括红外线、超声波、射频信号等,但都不适合室内定位。红外线只适合短距离传播,而且容易被荧光灯或者房间内的灯光干扰,在精确定位上有局限性;超声波受多径效应和非视距传播影响很大,不能用于室内环境;而射频信号普遍用在室外定位系统中,应用于室内定位存在局限。 GPS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室外定位技术,它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于军事目的开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利用几颗卫星的测量数据计算移动用户位置,即经度、纬度和高度。一般用于车辆导航和手持设备。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增强型GPS,辅助GPS 等技术,它们可以广泛用于航空、航海和野外定位等领域。利用GPS进行定位的优势是卫

网络技术基础大作业

网络技术基础大作业 大作业内容如下: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计40分) 1、OSI参考模型是由( D )组织提出的。 A、IEEE B、ANSI C、EIA/TIA D、ISO 2、拓扑结构是( B )的具有点到点配置的特点。 A、总线 B、星型 C、环型 D、都不对 3、IEEE802是( A )体系结构标准。 A、LAN B、MAN C、WAN D、以上都不是 4、基带传输系统是使用( B )进行传输的。 A、模拟信号 B、数字信号 C、多路模拟信号 D、模拟和数字信号 5、调幅(AM)和调频(FM)以及调相(PM)是( D )调制的例子。 A、模拟—数字 B、数字—模拟 C、数字—数字 D、模拟—模拟 6、异步传输中,字节间的时间间隙是( B )。 A、固定不变 B、可变的 C、0 D、数据速率的函数 7、对于( A ),警戒频带多占用了带宽。 A、FDM B、TDM C、STDM D、以上都是 8、在数据链路层是通过( B )找到本地网络上主机的。 A、端口号 B、MAC地址 C、默认网关 D、逻辑网络地址 9、在基于广播的以太网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接收到发送到网上的( C )。 A、电信号 B、比特流 C、广播帧 D、数据包 10、下面关于CSMA/CD叙述正确的是( D )。 A、信号都是以点到点方式发送的 B、一个节点的数据发往最近的路由器,路由器将数据直接发到目的地 C、如果源节点知道目的地的IP和MAC地址的话,信号便直接送往目的地 D、任何一个节点的通信数据要通过整个网络,且每个节点都接收并验证该数据 11、关于共享式以太网,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D )。 A、需要进行冲突检测 B、仅能实现半双工流量控制 C、利用CSMA/CD介质访问机制 D、可以缩小冲突域 12、数据分段是在OSI/RM中的( C )完成的。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13、OSI/RM的( C )关心路由寻址和数据包转发。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14、路由器并不具备( B )功能。

超宽带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

目录 目录 (1) 摘要 (3) Abstract (4) 第1章概述 (6) 1.1总述 (6) 1.2 UWB基本原理 (6) 1.2.1脉冲信号 (6) 1.2.2UWB 调制技术 (7) 1.3UWB技术特点 (8) 1.4UWB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框图 (9) 1.4.1UWB发射机组成框图 (9) 1.4.2UWB接收机组成框图 (10) 1.5UWB 技术的应用前景 (11) 1.6结束语 (11) 第2章MATLAB软件工具介绍 (13) 2.1MATLAB语言的概述 (13) 2.2MATLAB的历史 (13) 2.3MATLAB语言的特点 (14) 2.4MATLAB仿真 (15) 第3章超宽带无线的调制技术 (17) 3.1PPM-TH-UWB 调制方式 (17) 3.1.1跳时超宽带信号的产生 (17) 3.1.2PPM-TH-UWB的发射链路 (20) 3.1.3PPM-TH-UWB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20) 3.2PAM-DS-UWB调制方式 (22) 3.2.1直接序列超宽带信号的产生 (22) 3.2.2PAM-DS-UWB发射链路 (24) 3.2.3 PAM-DS-UWB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25) 3.3 OFDM调制技术 (27) 3.3.1概述 (27)

3.3.2 多频段OFDM-UWB信号产生 (28) 3.4.3 OFDM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28) 3.4总结 (32) 第4章性能分析及应用前景 (33) 4.1 脉位调制(PPM)和脉幅调(PAM) (33) 4.2OFDM调制 (33) 4.3UWB的应用前景 (34) 致谢 (35) 参考文献 (36)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毕业设计(论文)专业 ___________ 无线电技术 班次11613 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曾麒麟

指导老师 ________ 杨新明 成都工业学院 二0 一四年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及主要应用 摘要:相对有线通信,无线通信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可移动性。但是,却要面对恶劣的无线通信环境和有限的频谱资源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对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希望其能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在这样的背景下, 超宽带技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已逐渐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超宽带的核心是冲激无线电技术,其带宽大于目前所有通信技术的带宽,且抗干扰性能强、传输速率髙、系统容量大、功耗低等优点,满足10m之内的无线个人局域网。本文介绍了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UWB)的发展背景,并对脉冲信号波形的产生、调制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以及对UWB接收机技术、多址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仅对UWB技术在无线个人局域网和军用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以及提出了UWB技术的不足之处和解决方案,最后对UWB技术的开发和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个人局域网;多址技术;脉冲调制

成都工业学院 通信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前言 0 第1章绪论 (1) 第2章UWB技术简介 (3) 2.1超宽带无线技术的背景 (3) 2.2超宽带无线技术的概念 (4) 2.3超宽带无线技术的主要特点 (5) 2.4超宽带与其他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6) 2.5超宽带系统对其它系统的干扰 (8) 第3章超宽带技术的关键技术 (9) 3.1超快带系统的基本模型 (9) 3.2脉冲成形技术 (9) 3.2.1超宽带系统对脉冲波形的要求 (10) 3.2.2 高斯脉冲的时域波形 (10) 3.2.3高斯脉冲的频谱特性 (12) 3.2.4形成因子〉对高斯脉冲的影响 (14) 3.3超宽带脉冲调制技术 (15) 3.3.1脉冲位置调制(PPM (16) 3.3.2脉冲幅度调制(PAM (16) 3.3.3多频带脉冲调制 (17) 3.4超宽带系统多址技术 (17) 3.4.1............................................................................................ TH-PPM 多址方 式18 3.4.2D S-CDMA 多址方式 (19) 3.4.3P CTH超宽带多址技术 (20) 3.4.4几种多址技术的比较 (20) 第4章超宽带接收机关键技术 (22) 4.1RAKE 接收机 (22) 4.2多径分集接收策略和多径合并策略 (23) 4.2.1多径分集接收策略 (23) 4.2.2多径合并策略 (24) 4.3 定时同步技术 (24) 4.4信道估计技术 (25) 第5章UWB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及其应用 (26) 5.1UWB信号的频谱管理 (26) 5.1.1规范UWB言号频谱的必要性 (26) 5.1.2F CC关于UWB言号频谱的规范 (26) 5.2超宽带技术的应用 (27) 5.2.1超宽带技术在高速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28)

超宽带(UWB)技术

一、UWB技术简介 UWB技术是一种与其它技术有很大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它将会为无线局域网LAN和个人域网PAN的接口卡和接入技术带来低功耗、高带宽并且相对简单的无线通信技术。超宽带技术解决了困扰传统无线技术多年的有关传播方面的重大难题,它开发了一个具有对信道衰落不敏感;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有低截获能力,系统复杂度低,能提供数厘米的定位精度等优点。UWB尤其适用于室内等密集多径场所的高速无线接入和军事通信应用中。 虽然超宽带的描述并不详细,它确实有助于将这项技术与传统的“窄带”系统分隔开,或者是更新的主要是指文献中描述的未来3G蜂窝技术的“宽带”系统。关于超宽带和其它的“窄带”或者是“宽带”主要有两方面的区别。一是超宽带的带宽,在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所定义比中心频率高25%或者是大于1.5G赫兹。很清楚,这一带宽明显大于目前所有通信技术的带宽。二是,超宽带典型的用于无载波应用方式。传统的“窄带”和“宽带”都是采用无线电频率(RF)载波来传送信号,频率范围从基带到系统被允许使用的实际载波频率。相反的,超宽带的实现方式是能够直接的调制一个大的激增和下降时间的“脉冲”,这样所产生的波形占据了几个GHz的带宽。 UWB无线通信技术与现有的无线通信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的无线通信技术所使用的通信载波是连续的电波,形象地说,这种电波就像是一个人拿着水管浇灌草坪时,水管中的水随着人手的上下移动形成的连续的水流波动。几乎所有的无线通信包括移动电话、无线局域网的通信都是这样的:用某种调制方式将信号加载在连续的电波上。 与此相比,UWB无线通信技术就像是一个人用旋转的喷洒器来浇灌草坪一样,它可以喷射出更多、更快的短促水流脉冲。UWB产品在工作时可以发送出大量的非常短、非常快的能量脉冲。这些脉冲都是经过精确计时的,每个只有几个毫微秒长,脉冲可以覆盖非常广泛的区域。脉冲的发送时间是根据一种复杂的编码而改变的,脉冲本身可以代表数字通信中的0,也可以代表1。 超宽带技术在无线通讯方面的创新性、利益性具有很大的潜力,在商业多媒体设备、家庭和个人网络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一般消费者和专业人员的适应性和满意度。所以一些有眼光的工业界人士都在全力建立超宽带技术及其产品。相信这一超宽带技术,不仅为低端用户所喜爱,而且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如雷达跟踪、精确定位和无线通信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从时域上讲,超宽带系统有别于传统的通信系统。一般的通信系统是通过发送射频载波进行信号调制,而UWB 是利用起、落点的时域脉冲(几十n s) 直接实现调制,超宽带的传输把调制信息过程放在一个非常宽的频带上进行,而且以这一过程中所持续的时间,来决定带宽所占据的频率范围。由于UWB 发射功率受限,进而限制了其传输距离,据资料表明,UWB 信号的有效传输距离在10m 以内,故而在民用方面,UWB 普遍地定位于个人局域网范畴。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个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200个知识点 1. 用一台计算机作为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与多台终端相连,构成简单的计算机连机系统。 2. 系统中所有数据处理都由主机完成,终端没有任何处理能力,仅起着字符输入、结果显示等作用。 3. 在大型主机-终端系统中,主机与每一台远程终端都用一条专用通信线路连接,线路的利用率较低。 4.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5. OSI/RM的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6. OSI/RM共有七层,因此也称为OSI七层模型。 7.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把地理上分散的多台自主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在相应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网络通信、管理和应用软件等)的支持下,以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 8. 现代计算机网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9. 现代计算机网络中被连接的自主计算机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单独进行信息加工处理。 10. 计算机网络自主性是指连网的计算机之间不存在制约控制关系。 11. 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互连通过通信设备及通信线路来实现。 12. 计算机网络要有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 13. 计算机网络中各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必须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 14. 一个计算机网络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 15. 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 16. 通信子网由用作信息交换的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和其他通信设备组成的独立的数据信息系统组成,它承担全网的数据传递、转接等通信处理工作。 17. 网络操作系统建立在各主机操作系统之上的一个操作系统,用于实现在不同主机系统之间的用户通信以及全网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共享,并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方便的网络接口,以方便用户使用网络。 18. 网络数据库系统可以集中地驻留在一台主机上,也可以分布在多台主机上。向网络用户提供存、取、修改网络数据库中数据的服务,以实现网络数据库的共享。 19. 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均衡使用网络资源、分布处理、数据信息的综合处理、提高计算机的安全可靠性的功能 20. 信息交换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主要完成计算机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系统通信。用户可以在网上收发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进行电子购物、电子贸易、远程教育等。 21. 资源共享是指网络用户可以在权限范围内共享网中各计算机所提供的共享资源,包括软件、硬件和数据等。这种共享不受实际地理位置的限制。资源共享使得网络中分散的资源能够互通有无,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它是组建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目的之一。22. 在计算机网络中,如果某台计算机的处理任务过重,可通过网络将部分工作转交给较“空闲”的计算机来完成,均衡使用网络资源。 23. 对于较大型综合性问题的处理,可按一定的算法将任务分配给网络,由不同计算机进行分布处理,提高处理速度,有效利用设备。采用分布处理技术往往能够将多台性能不一定很高的计算机连成具有高性能的计算机网络,使解决大型复杂问题的费用大大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