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四项的检测完整版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政策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政策
本文旨在介绍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政策,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
全和有效性。
检验要求
为了减少输血相关风险,输血前的检验时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
输血前的检验要求:
1. 血型检测:在输血前,收取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通过严
格的血型检测确认它们的血型。
这有助于避免血型不相容引起的输
血反应。
2. 传染病筛查: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都需要进行传染病筛查,以确保输血不会传播有害的传染病,如HIV、梅毒和乙肝等。
3. 其他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还需要进行其他特定的检查,以
确保输血的安全。
这可能包括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
能测定等。
核对程序
除了检验要求,还需要进行核对程序来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以下是常见的核对程序:
1. 核对身份:在开始输血前,护士或医生应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生日和病历号等。
这可以避免输血给错误的人或从错误的人处收取血液样本。
2. 核对血袋标签:护士或医生应核对血袋上的标签信息,包括血型、血浆类型和过期日期等。
这有助于避免使用错误血型或过期血液。
3. 核对医嘱:护士或医生在开始输血前,应核对医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包括确认输血类型、剂量和输血速度等。
总结
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政策对于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通过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执行相应的核对程序,可以降低输血相关风险,避免错误输血和传染病传播。
医务人员应始终遵循这些政策,并与相关人员密切合作,以提供最佳的输血护理。
输血前检查制度

输血前检查制度
为了保护和合理应用血液资源,促进临床积极开展成份输血和应用输血
新技术,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特制定受血者输血前检查制度如
下:
(一)、临床检查项目
1、临床科室对于即将输血的患者必须进行输血前的血常规检查,如血
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测定,但对需血量
的估计还应结合临床症状(如失血情况)及检查结果去确定补充治疗原则。
2、应进行输血前四项检查,即易通过血液传播的抗-HCV、抗-HIV、HBsAg、
梅毒四个项目,同时应进行肝功能实验。
3、临床医生应详细准确的填写《输血申请单》上各项指标数据。如是
急诊,应在申请单上注明已送检但结果未回报。
(二)、输血科检查项目
输血科在收到合格的样品和申请单后,应按规程进行下列项目:
1、受血者ABO正反定型、RhD抗原检验
2、供血者ABO正定型、RHD抗原检验
3、交叉配血实验
以上检验工作均应在电脑上、合血登记本上做好详细记录。
(三)、特殊检查项目
1、对于疑难标本,交叉配血不合,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
多次接受输血者,应按规定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实验、抗人球蛋白实验。
2、对于本室不能完成的疑难技术,可与南充中心血站血型参比室提请
帮助解决。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标准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输血科焦伟一、输血前检查的目的和要求输血前检查的目的是选择与患者血型配合的各种血液成分,使之能在患者体内有效地存活,无不良反应,从而达到安全、有效输血的目的。
二、输血前检查的内容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患者的病史和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2.受血者、献血者ABO和Rh血型鉴定。
3.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4.交叉配合试验。
5.血小板输注前的抗体检查和配合试验。
6.交叉配血结果的报告和发血。
(一)受血者的病史和标本等检查、核对及处理1.病史资料和信息受血者的有关资料,包括受血:者姓名、年龄、性别、床号、种族、临床诊断、输血史、药物史、妊娠史,特别是以往输血反应的记录等等,有助于解决有可能出现的血清学问题。
2.标本的要求要求不超过3天的期限,反复输血的受血者更应注意抽取新的标本作配血试验,避免因回忆反应而产生的抗体漏检。
如果患者使用肝素治疗,则应用鱼精蛋白,使标本凝结。
如果患者使用右旋糖酐等治疗,应注意将红细胞作洗涤。
(二)受血者和供血者ABO和Rh定型1.ABO定型最适的反应温度为4℃,但在室温反应良好,所以常规的ABO定型试验仅在室温进行。
(1定型方法:正、反定型的试管离心方法目前仍被认为是最可信赖的ABO定型方法。
1)定型试剂:有些ABO血型诊断试剂是以人的血清汇聚而制成的,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高效价(1:128)的IgM抗A或抗8。
第二,具较好的亲和性并不含冷凝集素。
第三,必需具有检测A2, A2B血型的能力。
第四,血清必须通过HIV,HCV,HBV等检查或经病毒灭活。
另外一些ABO定型试剂是由来自培养细胞株的单克隆抗体所制成。
2)ABO亚型的鉴定:ABO亚型的鉴定通常使用下列试剂:抗A、抗B、抗A1、抗H、抗AIA1 红细胞、A2红细胞、B型红细胞和O型红细胞。
有些工作者在定型试验中,常规地选择应用抗AB抗血清,以避免错误地把弱反应性A或B型红细胞分类为O型。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血液传染性疾病检测调查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血液传染性疾病检测调查
钟月华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09)002
【摘要】输血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因其而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
随着由输血后传染病引起的医患纠纷逐年增加,输血后传染病已成为医务人员和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
输血是病毒性肝炎、梅毒及艾滋病等常见病的传播途径。
为了解本地区血源性疾病存在的严重程度,为避免经血液传播性疾病导致的医疗纠纷的发生,笔者对本院受血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的检测作一回顾性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57-57)
【作者】钟月华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7.1
【相关文献】
1.受血者输血前四项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J], 高秀敏;张贵权;罗靖玲
2.5334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性疾病检测的意义 [J], 曾小菁;胡讯;李隐逸
3.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分析 [J], 陆礼全;林锐;缪连校;梁伟
琼
4.受血者2854例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检测结果分析 [J], 刘荷江
5.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指标检测及自知率调查的意义 [J], 刘竞;刘凤霞;马金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输血前需要做哪些检测

输血前需要做哪些检测输血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也较为特殊的治疗手段,通过输血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利用成分输血,针对不同的患者,能有效提升临床输血的疗效,降低患者由于输血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虽然输血治疗对部分患者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如果输血过程操作不当,不仅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患者要开展安全输血,对供血者及受血者输血前就必须做好完善的检测,那么输血前一般需要做哪些检测呢?以输注红细胞为例,输血前,需做输血前检查、输血相容性检测等,具体程序分别是:①对受血者病史的了解及标本的采集、核对及处理;②受血者做感染性筛查、血常规检查以及肝肾功能检查;③ABO及Rh血型系统的鉴定(复查);④意外抗体筛查及鉴定;⑤交叉配血试验;⑥出具配血报告及发血。
下面我们就对这六个方面做进一步的了解。
一、对受血者的病史的了解及标本的采集、核对及处理1、受血者信息及病史资料收集在对受血者进行检测之前,要详细了解、记录并核对受血者的相关资料,其中必要的有受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详情、药物史、输血史等,尤其是要特别注意受血者以往的输血反应记录,另外还有一些种族、妊娠史在需要的情况下也需要详细记录清楚,这些资料越详细且越准确,那么对于之后输血中出现的问题,也更容易找到解决的方向,为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提供重要的信息。
2、标本要求通过输血不仅需要有效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输血的安全性也非常的重要,而其中输血安全的关键在于做好输血前的检测,确保血液标本真实、正确,因此对血液标本的要求有以下几点:①血液标本的标签正确,和受血者血液原本面目相符,且其免疫学状况能代表受血者当前情况;②为了避免血液标本出现溶血和稀释的情况出现,出现溶血的标本要及时作废并妥善处理,这是由于游离在血清中的血红蛋白可以将试验中因为抗体而导致的溶血情况掩盖;③血液中的血浆和血清都可以用于检查,但是对于血浆标本,要注意将纤维蛋白原和补体导致的干扰进行排除;④受血者初次配血实验的血液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分析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艾滋病抗体(Anti-HI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反应素(TP-Ab)、抗丙肝病毒抗体(HCV-Ab)的感染情况。
方法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2008年4月到2014年8月到本院输血治疗的8966例患者进行上述四种指标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各指标的感染情况。
结果8966例受检者四项指标阳性总数为1345例,阳性率为15%。
其中,Anti-HIV,HBs-Ag,TP-Ab 及HCV-Ab阳性率分别为0.09%(8例),8.52%(763例),2.05%(184例),1.26%(113例)。
其中女性的四项感染指标均低于男性(P<0.05)。
四项指标中0.05)。
2.2 不同年龄段男性患者输血前四项感染指标检测不同年龄段男性患者输血前四项感染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男性患者输血前Anti-HIV,HBs-Ag,TP-Ab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 <0.001)。
其中Anti-HIV的主要感染者集中在18~36岁之间的人群;HBs-Ag 阳性患者主要分布在18~36岁以及36~54岁两个年龄段的人群里;而18~36岁之间的男性相比其他年龄段的更易感染TP-Ab。
3.讨论近年来,随着输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输血已被公认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案挽救了无数重症患者,同时输血也增加了血液性传染疾病的传播。
尽管对献血者的筛选越来越严格,对于血液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收获了很大的成效,仍然无法从根本上避免与输血有关传染疾病的发生。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供血者检测误差;检测用试剂盒灵敏度不高;检测备注精确度不够或者是漏检;病毒性传染疾病的“窗口期”等。
有调查发现,多数检测为阳性的患者都有过输血史。
也有多项研究证实因为输血而感染了传播性疾病[5]。
因此,提高血液质量,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必须严格把控供血者的血液质量,从而阻断此种血源性传播途径,进而从更大程度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

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摘要】目的总结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四项检测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对临床科室申请输血前患者抽取血液标本进行以上四项检测。
结果 960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抗-TP血清检测结果总阳性率155例(16.14%),其中HBsAg阳性94例(9.79%),抗-HCV阳性10例(1.04%),抗-HIV阳性1例(0.10%),抗-TP阳性50例(5.21%)。
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可预防疾病传播,减少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关键词】输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受血者输血作为一种支持及代偿性治疗措施,在外科手术备血、防治休克及治疗严重贫血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
但输血过程中常可引起的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康复,存在导致医疗纠纷的风险,因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对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进行四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对于了解患者的输血前状况、避免患者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统计了本科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数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1年2月本科共收到输血患者血液标本960例,检测结果回报到临床科室,同时在患者病历中存档。
1.2方法HBsAg、抗-HCV、抗-HIV、抗-TP均使用ELISA检测,检测试剂由厦门新创公司提供,所有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试剂盒是由卫生部批准使用批次,并在有效期内。
采用STAR全自动加样仪和FAME全自动酶联检测仪检测,均由哈美尔顿公司提供,反应性标本进行双孔复查。
2 结果960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抗-TP血清检测结果总阳性率155例(16.14%),其中HBsAg阳性94例(9.79%),抗-HCV阳性10例(1.04%),抗-HIV阳性1例(0.10%),抗-TP阳性50例(5.21%)。
输血前评估内容

输血前评估内容输血前评估是指在给患者输血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输血前评估的内容。
一、病史评估1. 个人病史: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过敏史、手术史等。
了解患者的病史可以匡助判断患者是否有输血的禁忌症或者相对禁忌症。
2. 输血史:了解患者以往是否接受过输血,是否有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对于有输血反应史的患者,应特殊关注其输血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二、体征评估1. 体温:测量患者的体温,以排除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者发热的情况。
2. 血压:测量患者的血压,以评估患者的循环状态。
3. 心率:检查患者的心率,以了解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4. 呼吸频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以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
三、实验室检查评估1. 血型和Rh(D)血型:确定患者的血型和Rh(D)血型,以确保输血的血液与患者的血型相匹配。
2. 血红蛋白浓度: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量。
3. 凝血功能: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匡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
4. 其他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四、过敏史评估1. 药物过敏史: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过敏情况,特别是与输血相关的药物,如抗生素、防过敏药物等。
2. 食物过敏史:了解患者对某些食物的过敏情况,以避免输血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
五、心肺功能评估1. 心电图:进行心电图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排除心脏疾病。
2. 肺功能检查:对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可以进行肺功能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状况。
六、其他评估1. 体重评估:测量患者的体重,以计算输血的血液量。
2. 心理评估:对于紧张或者焦虑的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主讲:孟繁兴
时间:八月份
签名: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探讨输血前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择自2012 ̄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
结果:352例受血者中前4项血清学指标阳性检出165例,检出率为12.20%。
结论:输血前4项检测在临床输血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尽早做好隔离治疗措施工作。
【关键词】输血前4项;检测;分析探讨
输血是临床上经常用到的抢救措施之一.也是许多病症转危为安的重要保证,但输血的同时也要承担者相关传染病传染的危险,为此,临床上输血前4项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一mⅥ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
现就我院2012—2013年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1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自2012~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88例,年龄范围从2岁一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岁。
1.2检测项目: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Ⅵ、HIV抗体(抗--HIV)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
I.3检测试剂:试剂均购自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I.4检测方法:以上检测均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严格操作执行,完成检测后记录检测结果。
2.结果352例血液标本检测结果。
3.讨论在临床上除了要确保输血的血型配合外,还特别需要注意输血传染病的发生.1临床上常见的输血传染病包括:3.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分五型:甲、乙、丙、丁、戊。
其中甲与戊型往往经过粪一121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炎均以血液为传播途径,因而可发生输血后肝炎。
输血相关肝炎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国外资料显示输血相关肝炎发生占受血者14.8%,其中丙肝占84%一100%。
美国约有23万人因输血而得丙肝,占输血后肝炎的90%;在日本占71.6%。
我国输血相关肝炎发生占受血者20%左右,其中丙肝占6.8%一l7.7%.乙肝病毒在微小剂量下仍有传染的可能性,而且病毒携带者抗体水平不高时,即目前测定的方法如放射免疫测定法可测定l一2纳克/毫升.酶联免疫吸附法可测定O.2—O.5纳克/毫升,即带毒者抗体水平在上述方法可测定水平以下时.乙肝发生率仍较高。
3.2丙型肝炎(简称丙肝)。
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引起的一种进展较慢的病毒性传染病,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病死率较高。
法国报道,1997年有1800人死亡与发生丙肝有关。
HCV主要经血液与血制品传播。
欧美国家75%~90%输血后肝炎为丙肝,输血后丙肝的发病率为2%~2O%。
在我国,丙肝占输血后肝炎中的60%--80%。
输血后丙肝的发病率为2%一表11352例血液标本输血前4项检测结果3.4%。
输血及血制品引起的丙肝与输血次数、输血量以及供血员HCV携带率有关。
接受输血3次以上者。
丙肝发病率可增高2—6倍。
接受职业供血员血的受血者丙肝发病率比接受志愿献血的高5一l0倍。
据报道.美国职业供血员抗一HcV阳性率为10.08%,埃及为2O%,印度西部为86%一92%。
我国供血员抗一HCV阳性率为13.9%。
3.3梅毒。
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慢性性传播疾病。
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并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也可以很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
梅毒的传染源是梅毒患者,其传播途径有:①性接触,此为主要的传染途径。
②胎传,即患梅毒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使胎儿受染。
③输血致成感染等。
受血者在接受输血前进行4项常见传染病的标志物检测是很有必要的,一旦发现经血清传播的疾病感染,可明确是输血前已感染还是因输血而感染.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保护患者及院方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对受血者做的输血前4项感染病标志物检查可以使医护工作者早些作出必要的隔离和治疗措施.以免感染扩散。
造成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