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精选名校考研真题+典型常考题】-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圣才出品】

运动训练学【精选名校考研真题+典型常考题】-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圣才出品】
运动训练学【精选名校考研真题+典型常考题】-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圣才出品】

第4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一、判断题

1.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两种。()[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

【解析】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①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②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③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

2.重复训练法的类型分为短时间重复、中时间重复和长时间重复三种方法。()[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

【解析】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通过同一动作或同组动作的多次重复,不断强化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通过相对稳定的负荷强度的多次刺激,可使机体尽快产生较高的适应性机制,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依据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重复训练法可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和长时间重复训练法方法。

二、名词解释题

1.运动训练方法[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研]

答: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

和办法。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训练方法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是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等要素。

2.运动训练手段[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研]

答: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教练员、运动员通过采用具体的训练手段去完成具体的训练任务,提高某一竞技能力水平。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运动训练手段,以及创造应用新训练手段,都有助于预定的训练任务完成,有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专项训练理论[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研]

答:专项训练理论是运动训练理论的三个层次之一。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从理论学习的角度,运动训练学通常是指超专项范围的,阐明运动训练基础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的、普遍性问题的理论体系,即一般训练理论。阐明具有相似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的一组运动项目的共性的理论体系,即项群训练理论。一般运动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运动训练学源于专项训练理论,是以专项训练理论为基础,从各专项训练理论中总结出带有广泛适用性的共性规律,并使其上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4.归因训练[山东大学2015年研]

答: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是,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个体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在体育运动中,归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

三、简答题

1.进行有氧耐力训练的方法及训练要素有哪些?[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有氧耐力是建立在运动所需要的氧、机体摄取氧的能力以及机体运动后的恢复能力的动态平衡之中。训练的强度、时间和频度是有氧耐力训练的条件。科学组合三个条件进行训练是提高有氧耐力训练的重要手段。有氧耐力训练就是建立在不同训练方法对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的基础之上。发展有氧能力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训练法、乳酸阈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高原训练法。

(1)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没有间歇地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练习时间要在5分钟以上,甚至可持续20~30分钟以上。

长时间持续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诸多良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机能稳定性,改善参与运动有关中枢间的协调关系,并能提高心肺功能及最大摄氧量,引起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也有所增加。发育期的少年运动员及训练水平低者,尤其要以低强度的匀速持续训练为主。

(2)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

是完全休息。由于间歇训练对练习的距离、强度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往往不等身体机能完全恢复就开始下一次练习。此种训练方法对机体机能要求较高,能引起机体结构、机能及生物化学等方面较深刻的变化。从生理学角度分析,间歇训练主要有以下特点:完成的总工作量大,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在间歇期内,运动器官(肌肉)能得到休息,而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能使心血管系统得到明显的锻炼,特别是心脏工作能力以及最大摄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此方法运用时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训练水平及不同项目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次练习的距离、强度及间歇时间。

(3)高原训练法

在高原训练时,人们要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种负荷,这对身体造成的缺氧刺激比在平原上更为明显,它可以大大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研究表明,高原训练能使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容量增加,并使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工作能力增强,从而使有氧能力得到提高。

(4)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以此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显著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由于个体乳酸阈的可训练性较大,有氧耐力提高后,其训练强度应根据新的个体乳酸阈强度来确定。在具体应用乳酸阈指导训练时,常采用乳酸阈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

2.采用间歇训练法进行100米跑训练时表现出哪些训练学特点?[成都体育学院2013年研]

答: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00米跑训练属于短距离间歇训练,其训练学的特点表现如下:

(1)这种训练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发展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和速度耐力:

持续时间为15s~2min,用85%以上的强度,心率控制在170~190次m/in,训练距离在150~600m之间,根据不同的距离每组练习次数一般在4~15次之间,安排2~5组,组间歇为15~20min,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能力时,次间歇时间为1~3min,发展速度耐力时的次间歇时间为3~7min(可以用等时间间歇3~5min,也可以用逐渐缩短的间歇时间7、5、3、1min间歇,后一种的间歇方法训练效果更好),休息方式采用慢跑式的积极性休息。

(2)在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能力时,其训练方法为:

一般采用100~250m的训练距离跑12~18次,强度在85~95%,心率为180~190k/min,间歇1~3min,组间歇15~20min。这种训练方法的应用应以短距离项目为主,如400m跑运动员。

(3)在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和乳酸供能能力时,其训练方法为:

最大乳酸训练:训练足够的距离为300~500m,4~5次,强度为90~98%,心率在190次/min以上。次间歇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训练基础较好的运动员,采用逐渐缩短的间歇时间;另一种是一般水平的运动员采用等时间间歇,时间为3~5min,心率恢复到140次/min左右,组间歇时间20min。我国的生化专家冯炜权先生曾建议用60~90s 的训练距离进行超极量强度跑5次,次间歇为4min,训练后的血乳酸可达31mmol/L,是提高人最大乳酸能力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是发展中长跑运动员速度耐力最好的方法。

(4)乳酸耐受力训练:

提高乳酸耐受力对400m、800m跑取得优异成绩尤为重要。其训练方法为:采用1min 左右的用力跑4~5次,使血乳酸达到12mmol/L水平,然后采用4~5min的休息间歇、使乳酸从骨骼肌转运至血液,在休息期中又可消除一部分乳酸,从而使骨骼肌能持续工作,

如休息时间不足,就会因乳酸堆积而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5)同定时间“间歇训练”:

多数训练专家认为发展中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及乳酸供能能力、最佳的训练距离是300~500m快速跑,运动时间在60~90s之间,对于400、800、1500m运动员来说,采用85~95%强度进行90s跑3~5次、安排3~8组,用等时间内运动员所跑完的距离来衡量其运动水平的高低。这种训练方法也是发展中长跑运动员速度耐力和乳酸供能能力的较好的一种方法。

3.简述运动训练方法及作用?

答:(1)运动训练方法释义

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关于运动训练方法的理论是对运动训练过程中各种训练方式和办法的概括,是对各种具体训练方法的集中表述。

(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训练方法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历史表明:运动训练方法的不断创新和科学运用对推动竞技运动整体发展水平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一种科学训练方法的诞生既是科学训练原理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训练实践的高度总结。因此,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4.简述运动训练手段及作用?

答:(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科学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之中,科学方法是科学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和集中体现,它洋溢着科学的证实精神、理性精神和审美精神,充盈着科学的怀疑、批判和发展意识。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结果与目的,选用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是至关重要的。

(2)运动训练手段释义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教练员、运动员通过采用具体的训练手段去完成具体的训练任务,提高某一竞技能力水平。

(3)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

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运动训练手段,以及创造应用新训练手段,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预定训练任务的完成,有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5.简要分析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之间的关联。

答: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关于运动训练方法的理论是对运动训练过程中各种训练方式和办法的概括,是对各种具体训练方法的集中表述。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教练员、运动员通过采用具体的训练手段去完成具体的训练任务,提高某一竞技能力水平。它们之间的关联如下:(1)联系

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用于完成训练任务的;按照各种训

练方法的目的和要求,都可以分别设计许许多多不同的训练手段。

(2)区别

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又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

①运动训练方法是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是由人们提炼出来的比较概念化的认识,如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而运动训练手段则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②运用同一种训练方法去发展某一种竞技能力时,可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如运用重复训练法发展中长跑运动员的快速耐力时,可采用6×600米跑,也可以采用8×400米跑,还可以采用4×800米跑。

③对训练方法的表述通常是定性的,而对运动训练手段的表述则常常有明确的数量规定。

6.谈谈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

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大量运用于运动训练,训练方法、手段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纵观专项训练理论、方法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专项运动训练方法有多种发展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从专项训练实践中创新

像所有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一样,专项运动训练方法也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专项训练方法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飞跃,这个飞跃将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也可以称为专项训练方法的“萌芽状态”。

(2)在不同层次训练理论指导下创新

①从专项训练理论自身的推演而来

专项训练理论的初步形成,对它自身训练方法的深化和系统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相应地,专项训练方法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越深、越细,也推动了它自身训练理论的发展。

②从一般训练学理论演绎而来

一般训练理论是专项训练实践及理论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必然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着运动训练实践和专项训练方法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根据认识论原理,从理论到实践的活动是理论的运用活动,主要表现为将一般理论设计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特殊理论,或设计为行动方案的活动;运用科学理论设计训练方法的活动就是将科学理论特殊化、具体化的过程。

③由项群训练理论演绎而来

项群训练理论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它的提出与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使抽象出来的理论更能准确地反映同项群项目训练实践的内在规律,并且更便于对训练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有力地推动专项运动训练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发展。

(3)从其他运动项目移植并创新

近些年来,由于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发展很快,变化较大,使得完善专项运动训练的问题日益复杂,项间移植则是其中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助于运动训练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掌握和创造更多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训练效果。

①运动训练方法的“项间移植”是指把某个运动项目的一种或几种训练方法转移、应用到其他项目上去的做法。训练方法项间移植对专项运动训练方法具有高度的导向性与互补性,并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与训练效果的高效性。

②训练方法移植转换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型移植”,是一种在移植运动训练方法过程中改变不大的移植;二是“改进型移植”,是在移植运动训练方法过程中改变程度较大的一种移植;三是“发展型移植”,主要是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改进、发展和创新的专项训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