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安全现状及发展态势

中国水资源安全现状及发展态势
中国水资源安全现状及发展态势

研究方向:工业经济、中国水资源安全现状及发展态势

□周少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长沙

410003)

[摘

要]水资源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制约性因素。文章阐述了水资源安全

的内涵,对中国的水资源安全状态进行了综合测算,认为中国水资源安全已处于危险状态,部分地区,部分指标已处于高度危险状态。文章还对中国未来的水资源需求及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预测。

[关键词]中国水资源;

安全;现状;态势[中图分类号]F062.2;F124.5,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06(2008)04-0010-08

Water-resources Security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ZHOU Shao-hua

(Hunan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ostal Code :410003China

)Abstracts :The safety of water resources has become China ’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 important factor constraining The article described the connotations of security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China ’s state security to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estimates that China has been the safety of water resources at risk in some areas ,some of the indicators are at high risk status.The article also in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s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demand of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a comprehensive forecast.

Key words :water-resources of china ;security ;present condition ;situation 水是我们居住星球上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资源,它具有可循环性和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是任何物质所不能替代的。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生产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水资源安全事关一个国家的国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

一、水资源安全内涵

从某种意义而言,水资源安全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系统的概念,具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多重属性,因此,水资源安全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资源安全是指国家利益不因洪涝灾害、干的状态。它体现了三层含义:

一是国家利益与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等水资源不安全的关系;二是水资源自身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三是强调了水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广义的水资源安全体现的是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说明水资源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利益的得失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安全观。所谓狭义的水资源安全,是指在不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水资源的供给能够在保证质和量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讲水资源安全,一般是从狭义定义的角度而言的。按照狭义的定义,水资源安全包括水质安全和水量安全两个方面。水质安全

表1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

包括地表水质的安全和地下水质的安全。地表水的水质主要是指河流水质、水库水质、灌渠引水水质,特别是引污水灌溉的水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饮用水水质。水质安全属于水安全中的第一个层次,由于污染造成的缺水属于水质型缺水。水量安全主要涉及供求关系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水量安全。供求关系的水量安全要求水供给能力略大于水的需求能力,而当水供给远远超过水的需求时,就会形成洪涝灾害,这时强调人类要有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水量安全是指水的利用量不能超过水的补充量,从而满足人类社会对水的可持续利用。但从经济安全及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水资源安全主要是指广义的水资源安全。

二、水资源安全现状分析评价

1.评价指标

资源安全研究的核心是要对影响资源安全的相关因素予以筛选、分类,以便客观地描述同类因子内部或非同类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水资源系统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复合系统,其各个因子都在质量上、数量上有序地表现为一个指标变量。我们在继承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科学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提出了一个简捷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这个指标体系最大的特点在于:既基本概括了有关水资源安全的各个因子,又因指标所需数据易取,便于量化,规避了传统定性评价的失误。

2.评价方法一般来说,对资源安全状况的综合的评价结果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取得,一是综合评价法,即通过对各指标设置权重,进行加权求合取得,综合值越高,与资源安全呈正相关,指数越大,则资源安全形势越好,而且这种方式更适合比较评价;二是通过主观判断取得;三是客观分析取得;四是通过对单项指标具体评价取得。本文主要采取综合评价法。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步:收集世界主要国家水资源的各项指标,组成原始评价集;

第二步:统计指标标准化。由于各指标具体量杆不同,无法直接进行比较,

为了消除各评价指标的量杆影响,需要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有关数据标准化处理的方法有许多种,本文根据不同指标的属性,将评价指标划分为三种类型:效益型(越大越优型)、成本型(越小越优型)和中间型(越中越优型),根据不同的指标类型选择不同的标准化公式进行处理:对效益型指标,

K ij =

Y ij -Y min Y max -Y min

对成本型指标,

K ij =

Y max -Y ij Y max -Y min 对中间型指标,

K ij =1-

Y ij -Y mid mid

a ij 为第i 类第j 项指标权重系数,j =1

Σa ij =1,

0<a ij <1。3.评价指标阈值及安全等级划分

在评价数学模型中,各个方案的综合评价值需要与标准阈值比较,才能得知安全指数。因此,评价标准阈值的确定是评价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目前,水资源安全评价标准尚无统一标准可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的自然、地理、政治、技术、经济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结合国际、国家标准、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每个评价指标划分高度安全、安全、值得关注、危险、高度危险等五个等次,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分析(分析历史资料),再确定高度安全、安全、值得关注、危险、高度危险五个等次的阈值(临界值),详见表2。

定的权重,对各评价指标阈值综合汇总后,我们可以确定水资源安全总体层的阈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水资源安全级别划分为5个等级,即高度安

全、安全、值得关注、危险和高度危险,详见表3。

其中:

“高度安全”代表水资源无论从数量、质量上,都能满足经济社会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会制约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

“安全”代表水资源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水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值得关注”代表水资源在某些地区供给不足,需要节约用水,或者是水生态系统存在不安定因素,影响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注意保护水资源;

“危险”代表着水资源供不应求,或者水资源质量严重下降,已影响了整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高度危险”代表水资源数量严重不足,生态十分脆弱,水质量严重下降,水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严重危害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4.评价结果

依据前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给定的计算方法,我们对中国的水资源安全进行了综合测算。通过计算发现,中国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值为0.3862,

已处于“危险”状态,部分地区、部分指标已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具体表现在:

(1)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一是城市缺水矛盾非常突出。在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日),其中114个严重缺水;工业年缺水60亿立方米,直接造成工业产值损失二千三百多亿人民币;3个重要城市京、津、沪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0~1/60。二是农村用水严重不足。

表2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

水资源安全级别高度安全安全值得关注危险

高度危险阈值

大于0.85

0.65~0.850.40~0.650.25~0.40

小于0.25

表3

水资源安全等级及阈值

全国农业因旱受灾耕地20世纪70年代为1.1亿亩,1997年为3.3亿亩,进入21世纪后达4亿多亩;全国牧区近一半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没有解决,农村有二千四百多万人饮水有困难。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三百五十亿美元。[1][2]

(2)水质污染相当严重

2005年,水利部根据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全国1300条主要河流、48个湖泊和320座水库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表明,Ⅳ类和Ⅴ~劣Ⅴ类水占河流总长的比例占全部河长的39.1%,[3]比2002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处于危险状态。

与此同时,中国江河的泥沙含量也相当高。全国平均每年进入河流的悬质泥沙约三十五亿吨,其中约有二十亿吨淤积在外流区的水库、中下游河道和灌区内。黄河年平均含沙量和年输沙量居世界大河的首位,其支流如无定河、渭河等支流,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每立方米100千克以上;辽河流域上游的西辽河、柳河等,年平均含沙量在每立方米10~100千克之间;长江流域的嘉陵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和汉江,以及西北内陆区的疏勒河、昆仑山西段北坡部分河流,含沙量也比较大,年平均含沙量在每立方米5~10千克。[4]

(3)开发利用达到极限

2005年,全国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为19.6%,北方地区平均为43.3%,南方地区平均为14.1%。虽然从全国和南方地区来看,水资源的开放利用率并不高,但从北方地区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严重超过了警戒线。2005年北方各区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3.3%,其中海河区高达74.5%,黄河区为57.4%。[5]

此外,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地下水也存在过量开采的问题。2005年中国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占1980~2000年平均总补给量的百分比)为43.8%。就城市而言,

市利用地下水比例分别高达72%和

言,目前河北、北京、

采程度超过50%。北方区除新疆、

开采程度均超过30%。[5]

(4)安全环境日益恶化

一是河道断流。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1980~2005年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占天然径流量的比例一般为50%~80%,部分河流(段)为20%~60%,个别河流(段)仅10%,有的河段甚至常年干涸。2000年北方地区调查的514条主要河流中,有60条河流发生断流,断流河段总长度7996公里,占断流河流总长度的36%。二是湖泊萎缩。与50年代的105479平方公里相比,现有湖泊面积减少了14767平方公里,约占50年代湖泊面积的14%。三是湿地退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湿地面积共减少了1350平方公里,减少了26%。四是地下水超采致使地陷地裂。目前全国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有一百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总计有46个城市因为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地面沉降,全国共发生地面塌陷己超过二千五百多处,总面积超过2300平方公里,最大塌陷深度超过30米,其中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的地面塌陷估计约占总塌陷面积的30%;由于地下水超采造成全国有地裂缝近6000条,分布面积超过1100平方公里;由于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海水入侵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公里,咸水入侵面积约1163平方公里。[6]

三、水资源需求预测与安全态势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区域性缺水的矛盾加剧,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制约已经显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必将日益加剧。为了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未来的水资源需求量、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预测和安全预警。

1.水资源需求预测

用水需求预测的方法比较多,常用的有万元产值需水定额法、人均综合用水定额法、用水增加趋势分析法等。本文综合运用上述常用的预测方法对“十一五”期间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水资源需求进行预测。

14.5亿人。

2006年,中国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按当年汇率折算,人均GDP 接近2000美元。根据中国社科院对中国未来经济形势的分析,今后5~10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态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预计“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速将达9%~10%,

到2010年,经济总量将可能达到30万亿元,2010~2020年,经济年均增速将达8%,到2020年,经济总量将可能突破60万亿元。

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小城镇迅猛崛起,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3.9%,预计到2010年,全国城市化程度将接近50%,

到2020年,全国城市化程度将接近60%。(2)农业用水需求量预测

按照各年度水资源公报的数据,2001年,农业用水总量3826亿立方米,

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05.28亿立方米,

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79立方米。2005年,农业用水总量358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3.6%,其中水田亩均灌溉用水量448立方米。2005年农业用水总量比2001年减少了约8个百分点,亩均灌溉用水下降了6.5%。这表明中国农业用水呈逐年下降趋势。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安排和要求,中国在未来的几年内将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农田灌溉和旱涝保收面积比例,但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对未来农田灌溉用水影响不大。但随着逐步压缩耗水量大、经济效益低的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田间节水、喷微灌和薄露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根据“十一五”计划目标:到2010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到2020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因此,未来十几年,农田亩均灌溉用水会稳步下降。但(3)工业用水需求量预测

2001年,中国工业取水量约114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0.5%,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268立方米。2005年工业取水量约128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2.8%,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169立方米。200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比2001年下降37%。

“十五”

期间,中国的工业发展保持高速增长,2001~2005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8.9%、10.2%、12.6%、11.5%、11.4%。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虽然基数比较大,但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工业将会保持高于9%的速度快速增长。

目前中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200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只有65%左右,所以随着节水政策的实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工业节水水平有很大的空间。比照2001~2005年的7.4%平均节水贡献率,预计到2010年,年节水贡献率可保持在8.5%的水平。2010年以后,节水贡献率将下降,保持在5%的水平,2015年以后保持在4%的水平。据此测算,2010年中国工业用水的需求将达1387亿立方米,2015年约为一千六百五十九亿立方米,2020年约为1974亿立方米

(见表5)。年份灌溉面积增长率(%

)灌溉面积(万公顷)亩均用水量(立方米)农业用水(亿立方米)20015.35551.7459382520020.95585.8445373620030.65590.0409343120040.085625.2424358420050.35642.1423358320100.15635.9418353020150.055650.0413********

0.01

5652.9

411

3488

表42020年农业用水需求预测

说明:本预测表2005年之前的“灌溉面积”数据来源于2000~2005年《中国水利统计年鉴》;2005年之前的“农业用水”数据来源于2000~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由于《中国水利统计年鉴》与年度《水资源统计公报》统计口径不一致,造成“亩均用水量”

结果不一致,因此本预测表的“灌溉面积”以《中国水利统计年鉴》为依据,“农业用水”则以《水资源统计公报》的为准,“亩均用水量”为作者测算数。“农业用水”包含林牧副渔业用水。

年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

工业增加值

(亿元)

万元增加值取水量

(立方米)

工业取水量

(亿立方米)

20018.9426072681141

200210.2459352461130

200312.6536122191176

200411.5628151961232

200511.4761901691288

201011.01283581081387

20159.0197536841659

20208.0290245681974

表52020年工业用水需求预测

注:2005年之前的“工业增加值及增长率”与“工业用水及万元工业用水量”数据分别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0~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4)生活用水需求量预测

2001年生活用水量为60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0.8%,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分别为218升和92升;2005年生活用水为676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2%,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分别为211升和68升(见表6)。从数据上分析,城镇和农村人均生活用水的绝对量在减少,但总量在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用水量差距较大,后者占前者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因此,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提速,生活用水总量明显增加。

表6生活用水需求预测

根据以上的预测结果,可以得到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所需淡水资源总量(见表7)。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未来水资源需求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第一,农业用水需求将会逐年有所下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逐步压缩耗水量大、

经济效益低的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田间节水、喷微灌和薄露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用水需求将会逐年下降,预计到2020年农业需水为3488亿立方米,减少的农业用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减生态用水的紧张。农业用水虽然减少了,但集约化、精细化的高效农业对水质和用水保证率要求会更高。

年份农业需水(亿立方米)

工业需水量(亿立方米)

生活需水量(亿立方米)

生态建设需水量(亿立方米)

用水总需求(亿立方米)

200138261141601-5567200237361142619-5497200334311176633805320200435841232649835548200535831284676905633201035301387725200584220153500165980540063642020

3488

1974

900

600

6962

第二,工业用水需求将日趋紧张。近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节水技术、重复利用率的提高,节水政策的全面实施,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取水量,从2001年268立方米降到2020年的68立方米。而且,单位产值取水量将会继续减少。但是,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加速,工业需水总量会迅猛提高,预计会从2001年的1141亿立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1974亿立方米,需水量将为2001年的1.73倍。因此,

工业用水会日益紧张。第三,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需求将会有所提高。随着城市化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主要体现在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农业用水比例逐渐下降,到2020年中国的用水结构将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2001年的用水结构为,农业用水占68.7%,工业用水占20.5%,生活用水占10.8%;到2010年三者的比重分别为60.4%、23.74%和12.4%,2020年分别为50%、28.4%和12.9%。

2.水资源安全态势

由于未来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本文主要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水环境等三个指标,对未来的水资源安全进行预警分析。

从人均水资源指标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人均可利用水资源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一方面,近年来,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对中国的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蒸发加剧,降雨量减少导致水量减少。虽然可开发而尚未开发的淡水资源总量是基本稳定的,但由于降

表7

中国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预测

水量的减少,特别是局部地区降雨量的骤减,水域面积减少导致蓄水功能减弱,从而导致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减少。另一方面,按照现在人口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人口达到14.5亿,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就是按照现在的水资源总量不变计算,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也远远低于人均1700立方米的安全标准,因此,未来中国水资源的安全形势将十分严峻。

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来看,虽然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处于安全范围内,但北方已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未来将消耗更多的水资源。根据上面的预测,2020年中国对水资源的总需求为6962亿立方米,

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届时全国缺水量为200亿~1200亿立方米。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水资源总量基本给定的情况下,水资源开采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全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将会整体逼近或超过安全警戒线。

从水资源污染情况分析,水资源污染将成为水质性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2005年,Ⅳ类和Ⅴ~劣Ⅴ类水占河流总长的比例占全部河长的39.1%,比2002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已处于危险状态。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等因素,未来中国水资源仍然面临更大面积污染的可能。一是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污染。人口对水资源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增加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水环境污染以及由于水资源利用量增加所引起的污水排放量的增加。二是经济发展对水资源质量的冲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总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废水排放量将增加0.26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0%,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增加0.17%。尽管因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废水的处理率会有所提升,但广大农村的废水处理水平和程度在短期内快速提升的可能性不大。年,增加,重。各地的经验表明,家用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是造成地表径流水质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目前中国化肥年施用量约为三千二百五十二万吨,平均每亩施用量22.2公斤,超过英国和法国的施用量。据农业普查结果,1998年农村化肥施用量比1978年增加3.6倍。

因此可以预测,本世纪中国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仍将有大幅度的增加。四是生态环境破坏对水资源质量的影响。生态环境对水资源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森林减少、植被破坏以及沙漠化导致河流、湖泊的淤塞,大量氮、

磷等营养物流入水体,从而造成水体的污染和水资源质量的下降。

总之,未来中国的水资源需求将呈增长态势,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水资源安全状况将比今天还要严峻,完全有可能由“危险状态”进入“高度危险”状态。■

[参考文献]

[1]方

群.中国水资源安全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04,

(59):15

[2]焦士兴,李俊民.中国水资源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26[3]水利部.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 ].

[4]匡跃辉,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作者姓名:胡竣彰 班号:核技术2班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中国水资源现状 摘要: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 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 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 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 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 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 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 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 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 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 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 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 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 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 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 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 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 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 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 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 树木枯死。 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成本和水价偏离,政府实行亏损补贴。在 农村,一吨水电力提灌价4至9分,自流灌溉价每吨4厘至6厘,300吨黄河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和人的身心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

中国水资源现状

状源水资现中国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

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 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 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 1 / 16

世界与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世界与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13. 8×108km3,其中97%为海水。而占地球总水量2. 53%的淡水中70%分布在南北两极及高山高原地带以冰川、冰帽状态存在,30%以地下水或土壤水形式存在,湖泊、沼泽水占0. 29%,河水占0. 01%,大气水占0. 04%。人类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其量估计约3×106km3,占地球总水量的0. 2%左右,为人类和生物生存的淡水是一种珍贵、极为有限的资源。 中国的河川众多,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0 000多条,流域面积10 000 km2的河流约5 800多条,总径流量2 600 km3,外流河区域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内河区域占35%。湖泊面积1km2以上的有2 800多个,湖泊面积为75 000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0. 8%,全国湖泊储水总量为750 km3,其中淡水储量仅为28. 7%。中国的淡水资源、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 800 km3,折合水深295mm,占全国降水量的45%,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108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4位。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 2. 8×1012m3/a(实际可利用量约8 000×108~98 500×108m3/a),但中国目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2 300×108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 000×108m3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m3,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从人口、土地面积、耕地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图1)。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简而言之就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各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3]统计显示, 1997—2006年我国水资源总量呈下降状态, 然而,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而且用水量还在逐年增长。 水资源短缺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 首先,我国降雨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我国自然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受较强季风气候影响,中国的降雨量变化很大,时常导致旱涝两灾,而且旱灾和水灾常常在不同地区同时发生。总的来说,从东南沿海地区到西北高地,降雨量逐步减少,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之间降雨量的差异很大。其次,产业结构的特征造成农业用水的比重大浪费多。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5%。由于灌溉系统广泛存在的浪费现象,以及不同作物之间、同一流域的不同地区之间水资源分配欠佳,在所有产业中,农业的水资源生产力是最低的。农业用水中,大约只有45%真正被农民用于灌溉庄稼。中国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4%,工业的循环用水比率平均为40%,而发达国家为75%~85%。造成中国水资源生产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水资源配置系统的效率不高。最后,水污染是水质恶化的又一重要因素。大面积的水污染加剧了我国的水稀缺。在过去三十年里,尽管中国为控制污染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水污染依然日益加剧,从沿海向内陆地区、从地表水向地下水蔓延。水污染事件也构成严重威胁。频繁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加大了对本已相当脆弱的水环境的压力,由于长期持续的污染,中国大多数水体的水质普遍恶化。可饮用的水资源正在急剧减少。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缺水的情况是: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此外,水污染对社会经济也造成乐严重的影响: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对工、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对人民群众健康产生严重威胁;跨行政区的水污染纠纷日趋尖锐。 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以及解决措施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以及解决措施 姓名:程亚专业:土木工程1005 学号:2010011107 摘要:在维系人的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的所有自然要素中,水的重要性毋庸赘述。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世界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挑战。中国尤其严重,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减少水污染、改善水质、合理调控水量而保护水资源,我们必须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各大水系湖泊及沿海、地下水污染现状:国家和普通公民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一浅谈现有水系湖泊及沿海﹑地下水的污染: 1.1 简述现状: 我国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我国污水的处理能力只占20%左右。全国每年排污量约300亿吨。全国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全国78条主要河流有54条遭污染.我国七大水系:长江,珠江,松花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到污染,86%城市河段污染超标,比较严重的有:黄河,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河流湖泊。 1.2 各大水系湖泊污染现状: 2006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的197条河流408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6%、28%和26%。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总体上看,我国流域污染状况是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一般河段强于城市河段,污染从下游地区逐步向上游转移。2008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与2007年持平。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其中,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淮河是一条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在评价的2000km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据统计,全国3000家污染严重企业中,属排放工业污染的废水企业,淮河流域占了160家。流域内182个城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孙景生;康绍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1我国水资源与农业用水现状 1.1水资源现状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命脉。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年均降水量为630 mm,低于全球陆面和亚洲陆面的降水量;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占有水量仅2 300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耕地水资源占有量28 500 m3/hm2,为世界平均数的4/5。另外,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平衡,降水东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平原少,雨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和耕地占我国的45.3%和64.1%,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的19%,人均占有量为517 m3,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1/5和世界人均量的1/20,水资源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的程度突出,土地沙漠化趋势日趋严重。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的新疆、青海等地的大面积戈壁滩,因无灌溉,也就没有农业。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汛期雨量过于集中,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利用难度很大,非汛期又水量缺乏。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悬殊,使水旱灾害频频发生,甚至同一地区有时旱涝接踵而至,交替成灾。 1.2农业用水现状 从全国对水资源量总的需求来看,在出现中等干旱的情况下,全国总需水量为5 500亿m3左右,缺水量为250亿m3左右。若考虑供水中的地下水超采和超标准污水直灌等不合理供水因素,则全国实际缺水量在300~400亿m3之间。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但有效性很差,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渠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区也只有60%左右,每m3水生产粮食不足1 kg。而一些发达国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80%以上,每m3水生产粮食大体都在2 kg以上,其中以色列已达2.32 kg。由此说明,我国各种节水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程度还十分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这也使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发展节水农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2农田灌溉节水途径 农田供水从水源到形成作物产量要经过4个环节。首先是从水源取水,通过输水、配水等一系列工程设施把水送到所需灌溉的作物地块;其次是通过田间灌水技术将水源来水转化为土壤水;第三是通过作物根系吸水,由土壤水转化为生物水;最后是通过作物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在作物水分的参与下形成作物产量。每一环节都会有水的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探讨各个环节的节水途径、技术措施及其潜力,尽可能地减少每一环节中的水的无效损耗。前两个环节涉及如何将作物所需水量从水源送到田间并转化为土壤水,与作物的生理过程不直接相关,靠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水均匀度和减少田间深层渗漏等工程技术措施以及合理用水的节水灌溉制度措施,设法提高土壤储水量与水源取水量的比率和作物耗水量与土壤储水量的比例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这两个环节存在着很大的节水潜力,是当前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方面。后两个环节关心的是如何高效利用土壤储水的问题,属基础节水范畴,靠减少棵间土壤蒸发无效损耗和作物奢侈蒸腾的各种农业技术措施,设法提高蒸腾量与耗水量、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摘要]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意义十分重大。然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水资源却是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继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之后困扰人类生存的第三大危机。我国虽然地大物博,然而水资源的储量却并不多,并且在使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现状解决策略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但发展,人口的逐渐膨胀,对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变大,并且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水资源浪费及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而我国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众多,但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就中国的水资源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二、我国的水资源的现状 1. 我国水资源的情况 从总量来看,按照2009年的最新统计,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m3,地下水8288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从人均来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不仅有2/3的城市缺水,农村还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扣除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南方比较充沛,年均降雨量超过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作为与粮食、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今,全球都面临着缺水的挑战,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因缺水而死。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水资源现状 世界水资源现状: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2.5%,近70%勺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 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 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 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 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 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 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 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 河北、山东、河南、山西、 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 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 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 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二.水污染问题 中国的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原来的那个蔚蓝色的“水晶球”已经不再明澈,不再蔚蓝了,即将干枯。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05 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24.5亿t (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149.8 万t。其中工业废水占39%~35%城市污水占61%~65%城市污水已经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根据国家环保局发布的中国环境质量公告,全国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411个地表水检测断面中,1 ~川类的断面仅 占41% IV ~V类的断面占32%劣V类水质的断面达27%说明已有59%勺河段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与河流相比,湖泊、水库的污染更加严重。2005年,28个国控重点湖泊及水库中, 满足U类水质的仅有2个,满足川类水质的只有6个;V~V水质的8个,劣V类的竟达12 个,即72%勺湖泊和水库已不宜作为饮用水水源,43%勺湖泊和水库失去了使用功能。目前全国有25%勺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勺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勺地下水不符合生活

关于中国水资源现状的介绍及思考

关于中国水资源现状的介绍及思考 冯子鉴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15305012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中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约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国年径流总量中,淮、海河、滦河及辽河三流域只分别约占2%、1%及0.6%。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中国人均值的26%、15%、11.5%、21%。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本世纪初以来,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中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在中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超量开采地下水,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武汉市占%,南京市占%,重庆市占%;四大城市合计占%,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世界水资源现状 世界上水的总储量约有14亿立方公里,平铺在地球表面上约有3000米高。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地球上的水%的水都分布在大洋和浅海中,这些咸水是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要利用就要海水淡化,成本高)。陆地上两极冰盖和高山冰川中的储水占总水量的%,目前也无法直接利用。余下的%才是人类可直接利用的。从数字上可看出,水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若把一桶水比为地球上的水,可用的淡水只有几滴。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1) 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3) 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 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230万亿吨,是 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

《中国水资源及水价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水资源及水价现状调研报告 (2009年8月,周望军)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的祖先是从治水开始的。《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禹奉尧命,“率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几千年过去,我们今天又面临水的难题。沧海桑田,今天我们面临的既有频发的洪涝灾害,更为严重的是缺水和水污染的难题。 一、中国水资源总量和水污染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进入2000年以来的近十年,我国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实际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仅为1.1万亿立方米。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总体情况下,存在以下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人均占有量低,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2000—2009年平均,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为2160立方米,扣除不能利用的淡水资源,可供利用的人均淡水资源仅为900立方米,已成为世界严重缺水国家之一。现在全国每年缺水约400亿立方米,其中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655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存在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又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约2.3亿亩左右。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缺水问题将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其中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6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 二是水资源地区之间分布不均衡,水资源与国土面积不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水资源量约占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西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地区河流取水量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已经开始引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三是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旱涝灾害频仍。我国降雨主要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西伯利亚寒潮的影响,不同年份、不同季节降雨量变化大,南方降雨比较丰沛,北方普遍干旱少雨,导致北方城市和沿海城市(结构性缺水)严重缺水。我国大部分地区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春末和夏季四个月(约占全年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的情况在北方尤其严重。据水利部统计,1980—200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大流域降雨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因沿线多为严重缺水地区,地表水资源量更是锐减41%,“北少南多”的水资源格局进一步加剧。 四是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水资源严重浪费现象并存。截止2007年,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系数仅为0.47,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农业用水有一多半在输水、配水和田间灌溉过程中被白白浪费了。一些年久失修的灌区,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2—0.4。工业节水潜力巨大。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我国万元GDP用水量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297立方米,但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五是水污染矛盾突出。水污染主要是由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和其他面源污染造成的。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水体污染矛盾日益凸显。2007年,我国污水排放量为556.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4.2%,生活污水占55.8%。水污染主要是由COD

中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中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中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杨雪兰20091133105 09设计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1)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92)水分利用效率不高(3)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 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230万亿吨,是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又在急剧减少。大气中水蒸气量为地球淡水总量的0.03%,为13万亿吨,它以降雨的形式为陆地补充淡水。目前能够为人类开采利用的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达到40%。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万亿m3,除通过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为2200m3,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数的?,居世界第121位,被列为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社会经济总用水量增加了约四分之一,从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559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0%,工业用水占20%,生活用水占10.1%。新世纪面临的重大水问题 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 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不大,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居第110位。除了水资源不足外,中国水资源还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颁布不均匀性。水资源分布的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

中国水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中国水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概要:本文予以简析中国近来的水资源状况以及水资源短缺的部分成因,并且归集了一些水资源保护的措施。中国地大物博,人才众多,但是若要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便要节流资源。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短缺成因措施环保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地大物博,土地肥沃的美称。而中国得以的如此美称,都离不开一种资源——水资源。 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从狭义上来说是指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同时有许多地区也濒临水资源利用之不平衡,例如中国。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根据最近水利部全国第2次水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的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08万亿m3(648 mm),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万亿m3。其中地表水2.67万亿m3,地下水0.81万亿m3,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1万亿m3,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m3。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 200 m3,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

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m3,预测到203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 750 m3。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势是严峻的[1]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水资源又是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令人担忧:首先,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13个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2]。其次,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上看,东南、西南地区水量丰富,西北、华北地区水量贫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径流量占全国的80%,而耕地只占全国的38%;黄河、淮河、海河三流域,径流量不到全国的7%,耕地却占全国的40%[3]。再次,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中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1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湖库。最为严重的是淮河、辽河、汾河、海河等流域,南方的黄浦江、滇池等水体也被严重污染。全国约有90%的城市水环境恶化,附近河流或河段已成为排污沟[4]。 二、中国水资源短缺成因: 1、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发展造成对水的需求急剧增加 中国人口从开国以来迅速增加,加之我们还正处于第二工业的发展时期,所以我国不论是从经济,生活,还是工业方面都对水有着大量的需求中国人口已达13亿,今后,中国人口仍将继续增长,预计2030年将达到高峰。2050年,中国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将从20世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