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 路用性能研究与应用

合集下载

SMA-13_沥青混合料掺不同纤维路用性能研究

SMA-13_沥青混合料掺不同纤维路用性能研究

0引言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蓬勃发展,沥青路面作为主要的铺装形式得到大面积推广。

由于我国交通运输量不断增加,在环境因素和持续重交通荷载量的作用下,沥青路面往往过早出现松散脱粒、车辙、水损害、开裂等病害现象,而沥青混合料掺入纤维材料后可有效提升其各项性能、防止路面病害的发生,该结论已得到相关文献的证实[1-3]。

纤维材料主要应用于SMA 沥青混合料中,起到减少路面破坏、延长道路使用年限的作用。

目前,纤维材料在SMA 沥青混合料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木质素纤维和玄武岩纤维。

刘福军[4]对比分析玄武岩纤维、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改善AC-16C 、SMA-13两种沥青混合料性能的效果,得出结论:玄武岩纤维改善沥青混合料性能方面优于木质素纤维和聚酯纤维。

对于聚合物化学纤维的研究,也有大量的结论可供参考[5]。

矿物纤维和聚合物化学纤维造价成本较高,木质素纤维大部分取自原木,生长周期慢,并且为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及绿色生态环境环保的政策,应尽量采用绿色环保材料。

我国具有丰富的竹资源[6],竹纤维是一种天然环保的有机纤维,具有良好的强度、韧性[7]、较高的耐磨性和良好的染色性。

鉴于竹纤维SMA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包括竹纤维在内的3种纤维对SMA-13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优选纤维种类,为工程实践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原材料及配合比1.1沥青本文采用SBS 改性沥青作为胶结料,沥青为国产品牌,相关技术指标见表1。

表1SBS 改性沥青技术指标项目指标针入度(25℃,100g ,5s )/(0.1mm )软化点(℃)5℃延度(cm )135℃运动黏度/(Pa·s )25℃弹性恢复(%)闪点(℃)溶解度(%)密度/(g/cm³)TFOT 加热试验后质量损失(%)针入度比(%)5℃延度(cm )试验结果5169281.58326099.61.0300.26920规范要求40~60≥60≥20≤3≥75≥230≥99实测±1≥65≥151.2矿料采用的集料来自广西来宾市某石场,粗集料为辉绿岩、细集料为石灰石石屑,矿粉为磨细石灰石粉,性能均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要求。

废旧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与应用研究

废旧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与应用研究
2 1 2月 0 2年

石 油 沥 青
P T O E M S H L ER L U AP A T
第2 6卷第 1 期
试 验 与研 究 ・
废 旧 S S改性 沥 青 混 合料 的再 生 与应 用研 究 B
王凤楼 ,王奕鹏 ,周峰 ,沈本 贤。 ,凌 昊
(.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 实验室 ,上海 2 03 ; 1 02 7 2 .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沈 阳 10 6 ) 1 16
在此基础上考察 了不同再生剂对路面回收旧 S S B 改性沥青的再生效果 ,分析了再生改性沥青混合 料的高温稳定性与水稳定性 ,最后对沈大高速公 路部分路段进行 了现场就地热再生。
1 试 验部 分 1 1 试 验原 料 .
废旧沥青混合料 8 %得 以回收利用 ,日本的回 0
收率 则达 到 了 10 。 0% 近 年来 ,我 国高 速 公 路 发 展 迅 速 ,截 止 到 20 0 9年 底 ,高 速 公 路 总 里 程 已 到 达 66 ×1 . 0
收 稿 日期 :2 1 0 1一l 0—2 。 6
对 S S 性沥青 的再 生研究 尚处 于起 步阶段 , B改
如何更加有效 的利用废 旧 S S改性沥青混合料 B
作者简介 :王凤 楼 ( 9 8 )男 ,山东兖州人 ,硕 士研究 18 一 生 。主要从事石油加工方 向的研究工作 。
1 0
( )路 面 回收旧 S S改性 沥青 3 B 沈大高 速公 路 20 04年 竣工 通 车 以来 ,路 面 运行 良好 ,其 中上 面层 所 用 沥青 混合 料 主要 为 I 类 S S改 性 沥 青 混 合 料 ,但 是 部 分 路 段 于 —D B 20 0 9年开 始产生 车辙 、网裂现 象 。根 据 2 1 0 1年 调查 结果 ,右 幅 ( 连 方 向 )灯 塔 至鞍 山 附近 大

纳米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路用性能探讨

纳米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路用性能探讨
l 重 量 冒 2 j I i ! ! 呈 坐 ! ! ! ! !
纳米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路用性能探讨
李 二 兵
堡 皇 兰
( 济 源 市公 路 管理 局 , 河南 济源
4 5 4 6 5 0 )
摘 要 : 为 了研 究 纳 米 改 性 沥 青 的 性 质 及 混 合 料 的 路 用性 能 , 采 用针 入 度 、 软化点 、 延度 、 马 歇 尔试 验 、 车辙 试 验 , 分 析 纳 米材
1 0 0 n m) 或 由 它 们作 为 基 本 单 位 构 成 的 材 料 与其 他材 料 不 同 , 纳米材料表 面原子活性 极强 . 在 对 聚合 物 进 行 改 性 时 , 纳 米 粒 子表 面的表面效应 、 体积效 应 、 量 子 尺 寸 效 应 和 宏 观 量 子 隧 道 效 应 综 合 作 用 会 使 聚合 物 的性 质发 生 明 显 改 变 。 近 几 年 来 , 国 内外 学 者 对 纳 米 材 料 改 性 沥 青 进 行 了 许 多 有 益 的 探 索 。2 0 1 1
1 原 材 料 和 试 验 方 法
V o l u me D e n s i t v
2 5I l
V W %
4 5
VMA / %
l 4 0
VF A , %
6 8l
S t a b i l i t v / k N n0 w Va l u e / 0 l m m
1 0 24 2 0 7 源自AH 一 7 0 + 2 %S
A H- 7 O 3 %C S t a n d a r d
2 5 3 3
2 5 1 5
5 3
5 8
l 5 4
l 4 5

应力吸收层用高黏高弹改性沥青性能研究及应用

应力吸收层用高黏高弹改性沥青性能研究及应用

14
抗 黏 塑 弹 性 抗 性 变 疲 好 形 劳 能 性 力 能 强 良 好
性 能 特 点
二、高黏高弹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15
二、高黏高弹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制备
基质沥青 聚合物 外加剂 加工工艺
16
原材 料 (基 质沥 青、 原材 改性 料之 剂、 间的 外加 配伍 改性 剂) 性 改性 工艺 选择 剂分 散形 态
温度变化——竖向运动
• 混凝土板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差使混凝土板翘曲, 接缝/裂缝处的沥青罩面层在竖向变形差的剪切 作用下,会在底部出现裂缝——竖向运动。
9
一、研究背景
反射裂缝的产生和防治方法
反射裂缝产生的产生和发展
交通荷载作用——竖向运动
• 交通荷载作用在接缝/裂缝位置附近时, 除了应力集中外,缝两边的混凝土板对 加铺层产生剪切作用,其直接结果是引 发反射裂缝和加速裂缝的扩展。
沥青罩面 应力吸收层 水泥路面
接缝
接缝
设置应力吸收层罩面
传统罩面
12
一、研究背景
为何选择应力吸收层?
防止水损害
罩面层裂缝偏移原水泥 板裂缝位置!
不渗透的应力吸收层
水 (水损害) 止于此
应力吸收层有助于填封裂缝
13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组成:
由大量的细集料、矿料和特殊的高含量、高黏弹性的聚 合物改性沥青组成。其中,改性沥青用量一般在8.0%~ 10.0%,所占比重较大,起着黏结、润滑、密封作用。 改性沥青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混合料 性能的优劣,也是能否实现混合料优良路用性能的保障。
第十五次全国石油沥青技术交流会,2016,合肥

高速公路AC-20C中面层SBS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验证

高速公路AC-20C中面层SBS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验证

文章编号:1000G033X (2020)07G0006G05收稿日期:2020G02G10作者简介:胡小金(1975G),男,陕西西安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沥青路面施工及管理工作.高速公路A C G20C 中面层S B S 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验证胡小金1,高继明2,马庆伟3,周㊀雄1(1 陕西路桥集团路面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㊀710054;2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㊀7100653 西安公路研究院,陕西西安㊀710065)摘㊀要:为了解决道路车辙问题,有效地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增加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研究了一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新型聚合物改性沥青,通过对A C G20CS B S 改性沥青混合料在高速公路中面层中的配合比设计,并进行了试验路验证.研究结果表明,A C G20CS B S 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㊁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关键词:S B S 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路用性能;施工质量中图分类号:U 414.03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M i xD e s i g n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V e r i f i c a t i o no f S B SM o d i f i e dA s ph a l t M i x t u r e f o rA C G20CI n t e r m e d i a t eC o u r s e o fE x p r e s s w a yHU X i a o Gj i n 1,G A OJ i Gm i n g 2,MA Q i n g Gw e i 3,Z H O U X i o n g1(1.R o a dS u r f a c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C o .,L t d .o f S h a a n x iR o a d &B r i d g eG r o u p,X i a n710054,S h a a n x i ,C h i n a ;2.C C CS e c o n dH i g h w a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Co .,L t d .,X i a n710065,S h a a n x i ,C h i n a ;3.X i a nH i g h w a y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X i a n710065,S h a a n x i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t os o l v et h e p r o b l e m of p a v e m e n tr u t t i ng ,e f f e c t i v e l y i m p r o v eth ed yn a m i c s t a b i l i t y o fa s p h a l t m i x t u r e a n di n c r e a s et h el o a d Gb e a r i n g c a p a c i t y o f p a v e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 ,a n a d v a n c e d p o l y m e r Gm o d i f i e da s p h a l t w i t h h i g ha d d e dv a l u e w a ss t u d i e d .M i x d e s i gn o fS B S m o d i f i e d a s p h a l tm i x t u r e f o rA C G20C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c o u r s e o f e x p r e s s w a y wa s c o n d u c t e d ,a n d t e s t s e c t i o n w a s c o n s t r u c t e d f o r p e r f o r m a n c e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S B Sm o d i f i e da s p h a l tm i x t u r eh a s g o o d m o i s t u r e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h i g h Gt e m p e r a t u r es t a b i l i t y a n dl o w Gt e m pe r a t u r e c r a c k r e s i s t a n c e .K e y wo r d s :S B Sm o d i f i e d a s p h a l tm i x t u r e ;m i xd e s i g n ;p a v e m e n t p e r f o r m a n c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q u a l i t y 0㊀引㊀言沥青路面由于具有良好的行车舒适性㊁优异的使用性能,因此在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目前随着交通量的急剧增加,在重载车比例升高,高胎压的作用下,重载交通车道㊁道路交叉口㊁长大纵坡㊁公交专用道㊁公交港湾等路段的车辙损坏现象尤为突出[2].此类车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不足,高温变形大.夏季沥青路表面温度可达60ħ以上,车轮边缘处路面易发生剪切变形破坏.为了解决道路车辙问题,路面结构设计提出全寿命设计方法,以层位分工理论为基础,主要以中面层为主抗车辙区.中面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关系到整体路面结构的使用质量和寿命[3].而聚合物改性沥青是一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新型优质筑路材料[4].它通过把聚合物掺入道路沥青中而改善使用性能,能显著延长路面寿命㊁降低噪声㊁提高行车舒适6性和安全性.针对高速公路重交通,地形复杂㊁纵坡大㊁桥隧比例大,弯道多,重载交通车流量大等特点,本文确定中面层配合比设计思路应为:以抗车辙为主㊁兼顾抗疲劳性能;矿料级配采用骨架密实结构.1㊀原材料技术性质1.1㊀矿料1.1.1㊀粗集料㊀㊀采用陕西铁力耐特绿色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19~26.5m m ㊁9.5~19m m ㊁4.75~9.5m m ㊁2.36~4 75m m 闪长岩碎石.集料试验严格按照«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 T G E 42 2005)的要求和方法进行.1.1.2㊀细集料和填料机制砂采用陕西铁力耐特绿色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9.5~19m m 闪长岩碎石自行加工,矿粉采用山阳钟岭碎石场生产的9.5~19m m 的钙质灰岩碎石自行加工.表1㊀粗集料质量规格试验结果检测项目集料规格19~26.5m m9.5~19m m4.75~9.5m m2.36~4.75m m要求值规范值毛体积相对密度3.0473.0313.0062.943表观相对密度3.1163.1123.0933.045ȡ2.5ȡ2.5吸水率/%0.730.860.941.14ɤ3.0ɤ3.0针片状颗粒含量/%>9.5m m 7.09.4ɤ12ɤ15<9.5m m11.8ɤ18ɤ20压碎值/%13.5ɤ23ɤ28<0.075m m 颗粒含量/%0.10.10.10.2ɤ1.0ɤ1.0洛杉矶磨耗/%16.3ɤ30ɤ30坚固性/%4.14.14.44.2ɤ12ɤ12粘附性/级5ȡ5ȡ4表2㊀机制砂试验结果指标试验结果规范值项目要求值砂当量/%77ȡ60ȡ70亚甲蓝值/(g k g-1)1.5ɤ25ɤ2.5棱角性/s 39.1ȡ30ȡ30坚固性(>0.3m m 部分)4.4ɤ12ɤ12表观相对密度2.982ȡ2.5ȡ2.6表3㊀填料试验结果指标试验结果规范值项目要求值矿粉表观相对密度2.808ȡ2.5ȡ2.5亲水系数0.71<1.0<0.8塑性指数/%3<4<4含水量/%0.2ɤ1.0ɤ1.01.2㊀沥青采用新加坡产 S P C 牌90#A 级道路石油沥青,其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见表4.1.3㊀改性沥青加工工艺S B S 改性沥青加工设备均采用北京金凯越沥青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精度间隙可调的胶体磨设表4㊀90#A 级沥青试验项目及试验结果检测项目试验结果规范值项目要求值针入度(25ħ,100g ,5s)/0.1m m89.580~100针入度指数/P I 0.45-1.5~1.010ħ延度/c m >100ȡ20ȡ3015ħ延度/c m>100ȡ100软化点(环球法)/ħ46.5ȡ45动力黏度60ħ/(P a s )163.0ȡ160含蜡量(蒸馏法)/%2.0ɤ2.2ɤ2.0闪点/ħ286ȡ245溶解度(三氯乙烯)/%99.7ȡ99.5密度(15ħ)/(g c m -3)1.029实测薄膜加热试验,163ħ,5h质量变化不大于/%0.216ʃ0.8残留针入度比(25ħ)/%64.1ȡ57残留延度(10ħ)/c m9.5ȡ8备,S B S 改性沥青加工分为溶胀㊁研磨㊁发育3个阶段.1.3.1㊀准备工作对用于改性的新加坡S P C 牌90#A 级道路石油沥青按要求进行检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采用7S B S 改性剂材料(北京燕山石化星型4303),通过实验室小型剪切设备进行改性沥青配伍性试验,确定改性配方为:改性剂掺量为4 5%(内掺),稳定剂掺量为1ɢ,抽出油掺量为1.5%.表5㊀改性沥青试验项目及试验结果项目检测结果规范值项目要求值针入度(25ħ,100g ,5s )/0.1m m7360~80针入度指数/P I -0.1ȡ-0.4延度(5c m m i n -1,5ħ)/c m45.5ȡ30软化点(环球法)/ħ91.5ȡ55ȡ80运动黏度135ħ/(P a s )2.2ɤ31.8~3闪点(C O C )/ħȡ230溶解度(三氯乙烯)/%ȡ99密度(15ħ)/(g c m -3)1.032实测弹性恢复25ħ/%95ȡ65ȡ80贮存稳定性,48h 软化点差/ħ1.3ɤ2.5T F O T 或R T F O 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0.105ɤʃ1.0针入度比25ħ/%74.2ȡ60ȡ70延度5ħ/c m 29ȡ20弹性恢复25ħ/%ȡ70改性参数S B S掺量/%稳定剂/%抽出油/%研磨遍数发育温度/ħ发育时间/h 4.5(内掺)0.11.52175~1803h1.3.2㊀溶胀把90#A 级道路石油沥青(温度控制在150ħ左右),经流量计准确计量后通过板式换热器快速加热到165ħ~175ħ,按确定配方要求的数量送入预混罐,并启动搅拌.按确定配方对S B S 改性剂计重称量(计重称量和包装袋计数双控),将称重好的S B S 改性剂加入至预混罐中,罐中温度控制在165ħ~175ħ.将预混的改性剂和沥青的混合液送入溶胀罐中溶胀20m i n.1.3.3㊀研磨将溶胀完的混合液通过2个串联式的胶体磨研磨2次.1.3.4㊀发育将完成研磨后的改性沥青送入发育罐中(加入配比确定的稳定剂和抽出油),搅拌发育3~4h (温度控制在175ħ~180ħ之间).最后,将发育完成并检测合格的S B S 改性沥青送入沥青拌合楼的储存罐(配搅拌系统)备用.2㊀生产配合比设计2.1㊀矿料级配合成预定拌合机产量为280t h -1,根据目标配合比矿料级配控制冷料仓上料比例及速度,骨料加热至180ħ~190ħ,上料30m i n (模拟正常生产情况).骨料放料次序由大到小,分2次放料,取第2次所放集料,热料仓矿料合成级配如图1㊁2所示.图1㊀A C G20C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路基段)图2㊀A C G20C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桥梁段)2.2㊀成型M a r s h a l l 试件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最佳油石比及«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 T G E 20 2011)要求,以最佳油石比浮动ʃ0.3%,分别采用4.0%㊁4.3%㊁4.6%成型M a r s h a l l 试件,各标段矿料级配比例见表6.表6㊀矿料级配比例路段22~28m m 11~22m m 7~11m m 4~7m m 0~4m m 矿粉路基段/%7.034.022.06.027.04.0桥梁段/%7.033.021.06.029.04.02.3㊀马歇尔试验M a r s h a l l 试件成型温度控制:矿料加热温度为8180ħ~190ħ,沥青加热温度为160ħ~165ħ,混合料拌和温度为170ħ~175ħ,试件击实温度为160ħʃ2ħ,双面击实75次.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采用计算法.M a r s h a l l试件自然冷却至室温后脱模,体积指标及力学指标结果见表7.2.4㊀确定最佳油石比综合考虑,路基段落生产配合比最佳油石比均为4 3%,桥梁段生产配合比最佳油石比均为4 4%,具体见表8.表7㊀M a r s h a l l试件物理力学指标油石比/%最大理论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空隙率/%矿料间隙率/%饱和度/%稳定度/k N流值/m m 4.02.8372.7004.813.965.313.132.24.32.8232.7114.013.871.313.792.94.62.8092.7153.414.076.013.523.2规范值计算实测3~5ȡ13.065~75ȡ82.0~4.0本项目要求值计算实测4~5ȡ13.065~75ȡ102.0~4.0表8㊀A CG20C型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时M a r s h a l l试件试验结果项目试验结果路基段桥梁段要求值最佳油石比/%4.34.4最大理论相对密度2.8232.817计算毛体积相对密度2.7112.710实测空隙率/%4.03.84~5矿料间隙率/%13.814.0ȡ13.0饱和度/%71.372.865~75稳定度/k N13.5514.54ȡ10流值/c m3.12.92.0~4.0粉胶比/%1.21.52.5㊀路用性能对A CG20C沥青混合料采用最佳油石比进行水稳定性㊁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检验,试验结果见表9.表9㊀A CG20C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试验项目试验结果路基段桥梁段规范值/%项目要求值/%残留稳定度/%93.994.4ȡ85ȡ90冻融劈裂/%90.192.0ȡ80ȡ85动稳定度/(次 m m-1)81727633ȡ2400ȡ5000低温弯曲破坏应变/με29772938ȡ2800ȡ2800渗水系数/(m L m i n-1)不渗不渗ɤ120ɤ100㊀㊀评价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S B S改性沥青混合料残留稳定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比符合J T G E20 2011改性沥青混合料潮湿区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高温稳定性是验证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重要指标,目前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室内试验评价方法主要是车辙试验.车辙试验结果表明S B S改性沥青混合料符合高温稳定性规范技术要求.采用低温弯曲试验评价S B 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裂性能.由表9可得,S B S改性沥青混合料破坏时的最大弯拉应变符合规范技术要求.3㊀施工质量检测3.1㊀试验段铺筑3.1.1㊀黏层施工黏层油采用S B R改性乳化沥青,采用AG90#基质沥青现场改性.黏层油的洒布量为0 4k g m-2,通过现场检测,其质量和外观均较好.3.1.2㊀桥面防水层施工防水层采用S B R改性乳化沥青,改性方式为采用AG90#基质沥青现场改性.防水层的喷洒分2次进行,每次喷洒量为0 3k g m-2,总量控制在0 6k g m-2,待第1次喷洒的防水层破乳完全后再进行第2次喷洒,通过现场检测,其质量和外观均较好.3.1.3㊀同步碎石封层施工桥面S B 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采用改性沥青S B S IGC和4.75~9.5m m碎石.通过现场检测,S B S改性沥青洒布量为1.30k g m-2,碎石撒布量为9.3k g m-2,黏结性及均匀性均良好.3.1.4㊀A CG20C中面层施工(1)A CG20C沥青混合料的拌和.A CG20C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应以混合料拌和均匀㊁所有集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为度.经试拌确定,干拌时间为5s㊁湿拌时间为44s.沥青加热温度为160ħʃ95ħ,矿料加热温度为185ħʃ5ħ,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为175ħʃ5ħ.(2)A C G20C 混合料的摊铺.采用1台中大D T 1800摊铺机单机摊铺,摊铺速度为2.0~2.5m m i n -1(路基段落)或1.5~2.0m m i n -1(桥梁段落),松铺系数为1.23.摊铺温度不低于160ħ.(3)A C G20C 混合料的压实.对于路基试验段,初压采用2台双钢轮压路机紧跟摊铺机前静后振各碾压2遍:碾压速度为40~60m m i n-1.在初压完成后,2台30t 轮胎压路机各碾压2遍,碾压速度为40~60m m i n -1,1台37t 胶轮压路机碾压2遍,碾压速度为60~100m m i n -1.终压采用1台振荡压路机静压2遍,碾压速度为60~100m m i n-1.碾压连续进行,直到所有的轮迹全部消失.对于桥梁试验段,初压采用1台振荡压路机紧跟摊铺机后振碾压2遍,碾压速度为60~80m m i n-1.在初压完成后,2台30t 轮胎压路机各碾压2遍,碾压速度为30~50m m i n -1,1台37t 胶轮压路机碾压2遍,碾压速度为60~80m m i n -1.终压采用2台双钢轮压路机各静压2遍,碾压速度为30~50mm i n -1.碾压连续进行,直到所有的轮迹全部消失.3.2㊀试验段现场检测3.2.1㊀厚度及压实度检测试验段后,现场进行了厚度和压实度检测,厚度㊁马歇尔标准密度及理论密度压实度均满足设计要求,具体数据见表10.表10㊀厚度及压实度检测路段检测项目检测值平均值路基段厚度/c m压实度/%马氏密度理论密度6.06.06.26.36.35.96.1100.199.399.4100.399.299.699.796.096.796.396.296.796.496.4桥梁段厚度/c m压实度/%马氏密度理论密度6.46.16.36.16.26.26.2100.2100.099.499.699.999.899.896.096.095.695.495.995.895.83.2.2㊀平整度检测平整度检测采用连续式平整度仪(八轮仪)分别对每个车道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项目要求,详细数据见表11.表11㊀平整度检测结果路段检测结果/m m要求值/m m 路基段0.77ɤ1.0桥梁段0.90ɤ1.03.2.3㊀渗水检测经检测,施工段中面层试验段渗水均满足设计要求,详细数据见表12所示.表12㊀渗水检测结果汇总路段检测结果/(m L m i n-1)要求值/(m L m i n-1)路基段50006255ɤ100桥梁段0030026ɤ100㊀㊀A C G20C 中面层S B S 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具有较好的密实性㊁抗渗水性能,且表面平整密实,无明显离析㊁推挤㊁拥抱及轮迹现象.4㊀结㊀语(1)通过马歇尔试验对A C G20C 中面层S B S 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确定了合理的级配范围,得出路基段最佳油石比为4.3%,桥梁段最佳油石比为4.4%,并对S B S 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马歇尔体积指标㊁高温稳定性㊁水稳定性㊁低温抗裂性及渗水等路用性能指标检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都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表明配合比设计性能稳定性.(2)根据配合比结果进行试验段铺筑,现场检测结果显示,S B S 改性A C G20C 中面层的压实度㊁厚度㊁平整度和渗水系数等使用性能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从而验证了A C G20C 中面层S B S 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是合理的.参考文献:[1]㊀韦金城,余四新.青临高速试验路沥青路面结构应变分析和永久变形预估[J ].公路交通科技,2015,32(8):1G5.[2]㊀刘和能,刘海鹏,陶张志,等.西南地区重交通中面层抗车辙剂技术应用[J ].公路,2018(10):80G85.[3]㊀包雪巍,侯权河,张富有.沥青混凝土中面层抗车辙剂施工技术研究[J ].公路,2018(10):50G54.[4]㊀赵小彦.S B S 改性彩色沥青及透水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J ].公路,2019(3):251G255.[责任编辑:杜卫华]01。

高模量剂与SBR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

高模量剂与SBR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

高模量剂与SBR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余志刚【摘要】为改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差等路面病害突出问题,通过对高模量剂与SBR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系统研究,评价了不同PRM和SBR掺量下复合改性沥青针入度体系指标和PG分级,基于车辙、低温弯曲、浸水马歇尔、冻融劈裂和弯曲疲劳试验确定了PRM高模量剂和SBR适宜的掺量范围.试验结果表明:掺加SBR改性剂可显著改善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抗裂性和抗疲劳耐久性,PRM与SBR复合改性沥青可大幅改善高模量沥青以及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综合路用性能,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耐久性优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实体工程和试验段检测结果表明,PRM与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凝土延长了道路的使用寿命,推荐最佳复合改性剂的掺配比例为2.5%SBR+0.6%PRM.%In order to improve crack resistance and solve issues of pavement disease of high modulus asphalt mixture, this article did systematic study on road performance of high modulus agent and SBR composit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Evaluated penetration composite index and PG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PRM and SBR modified asphalt under different modifier dosage.Based on rutting, low-temperature bending, immersion Marshall, freeze-thaw splitting and bending fatigue testing to determine the PRM agent and SBR high modulus suitable dosag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dding SBR modifier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igh modulus asphalt concrete low temperature crack resistance and fatigue durability, PRM and SBR modified asphalt composit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igh modulus asphalt and SBR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overall roadperformance, the composite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fatigue durability than SBS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Solid engineering and test section test results show that, PRM complex with SBR modified asphalt concrete prolongs the life of the road, to recommend the best blending ratio of compound modifier is 2.5% SBR + 0.6% PRM.【期刊名称】《公路工程》【年(卷),期】2017(042)002【总页数】6页(P272-277)【关键词】道路工程;高模量剂;高模量剂与SBR复合改性;路用性能【作者】余志刚【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重庆 402260【正文语种】中文高模量沥青混合料(High Modulus Asphalt Concrete,简称HMAC)是一种整体模量较高,抗疲劳性能良好的特种沥青混合料,按照法国NFP98140/141C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设计指南,只有满足模量(15 ℃,10 Hz,0.02 s)大于14 000 MPa、丰度系数大于3.4%、加载30 000次车辙变形率小于7%、100万次疲劳形变小于130 με的沥青混合料才可称之为高模量沥青混合料[1-4]。

关于SBS改性沥青的研究现况与应用前景

关于SBS改性沥青的研究现况与应用前景
表 1不同改・ 巨剂对沥青的改性效果比较
低 温柔软 性 温 度戢蓐 性 弹性 熏台 物材料 高温 稳定 性 粘 韧性 耐 久性
1 李亚男, 2 】 万芳等. 辅助改性剂在 S S B 改性沥青中
的应用 对比 研究 公 路 ,O 66. 2 O () 责任 编辑 : 李光旭
( 接 2 7页 ) 1 9 . 上 3 93

2 8— 3

市政与路 桥 J ll 1
毛渝 茸
关于 S S改性沥青的研究现况与应用前景 B
( 重庆交通 大学 , 重庆 4 0 7 ) 0 0 4
摘 要 : 了沥青改性剂的分类与比较 , 介绍 主要讨论 S S B 改性 沥青的发展及其优越性 能。 关键词 : S 感温性 能; S ; B 相容性; 热贮存性 ; 前景
下 段 软 化 点
差值 (℃ )
7 9. 5 7 3.0
参考 文献
0. 5
1. 0
【杨林江. 1 】 改性沥青及其乳化技术嗍 . 人民交 北京:
通 出版社 ,0 4 20 .
由 3 表 可知 , 对本身相容性较好的 基质沥青改性,添加比侈 皎小的稳定剂 岛s( 型 ) 星 优 优 优 优 优 优 就能达到好的稳定效果。而对相容性较 S( 型 ) 线 优 中 中 中 优 优 P B 忧 中 中 中 中 中 差的基质沥青改性,添加比例应适当增 E^ v 优 差 中 差 差 中 大一点, 同时对工艺应用一定的调整。 由 1 表 可知:B ( S S 星型) 的改性效果最好 , 但 3施工中的几个问题 在加工性能方面 , 线形要 比星型) T容易得多。 J n S S沥青 是一种弹性塑胶 类改性沥青 , B 与 SS B 的改性效果除了与 S S B 的结构相Y I 还与 A -0  ̄- ), H 7 基质沥青相比, 其粘度 、 软化点明显增加 , SS B 的分子量相关 , 分子量越大 , 改性效果越明 因此决定了S S沥青与普通沥青在运输储存与面 B 显, 但加工稍显困难。 层施工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只有正确使用才能 1 B . S S改性沥青感温性能。 2 温度对沥青材料 达到预期效果。 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改性沥青混合料能承受温 3 改性沥青运输要求。S S沥青出厂装车温 . 1 B 度变化的范围越宽 ,它就能承受夏季酷暑和冬季 度≥l , 6 采用有保温设施的沥青专用车运输, 运 严寒 , 既不会高温软化发生永久变形, 又不会在冬 到现场应大于 10 温度过低将导致无法卸车。 4 , 天发生开裂。 3 改性沥青储存要求。 B 沥青应使用单独 . 2 SS

三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研究

三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研究
温 抗 剪 切 验 算 , 据 层 状 弹 性 理 论 , 不 利 剪 切 损 根 最
验 方法 本身 比较 简 单 , 验 结 果 直观 且 与 实际 沥 试
严 伟 华
( 山市 三水 区路 桥 建 设有 限公 司 佛 山 5 8 0 ) 佛 2 10


分析 总 结 了几 种 评 价 沥青 混 合 料 高 温 稳 定 性 能 的 试 验 方 法 , 比较 其 特 点 , 荐 车 辙 试 并 推
验 作 为评 价沥 青 混 合 料 高 温 稳 定 性 的试 验 方 法 。结 合 南 方 某 高 速 公 路 路 面 结 构 形 式 。 AC 1 、 对 一3
2 1 年 第 4期 00
严 伟 华 : 种 沥 青 混 合 料 高 温 稳 定 性 试验 研 究 三
复杂且 与路 面沥青 混合 料 的三 向受 力状态 相差甚
远, 大量 研究 表 明 , 马歇 尔试 验在 评价 路面 高温稳
地反 映沥青 混合 料 的抗永 久 变形能 力 。 ( )车辙 试验 ( 2 轮辙 试验 ) 。车 辙试验 方法 最 初是 由英 国道 路 研 究 所 ( R 开 发 的 , TR L) 由于 试
A -0和 AC 2 C2 - 5三种 级 配 沥 青 混 合 料进 行 了高 温车 辙 试 验 , 分 析 了 不 同 厚度 与 动 稳 定 度 及 永 久 并 变 形 的相 互 关 系 。
关键 词 沥 青 混合 料 高温 稳 定 性 动稳 定 度 永久 变形
目前 沥青路面 高温稳 定性评价 主要依 靠马歇 尔试验 , 大多数 国 家认 为 用 马歇 尔 方法 设计 的 但
1 3 级配 设计 . 结合南 方湿 热气 候 , 现 行 规范 级配 的基 础 在 上 , 出 了嵌 挤 密 实 型 的AC l 、 一 0 AC 2 提 — 3 AC 2 、 一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合同编号:2006 318 000 76 密 级:

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 路用性能研究与应用

研究报告简本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赤通鲁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 武 汉 理 工 大 学、长 安 大 学 2010年3月 目 录 1. 引 言....................................................................................................1 2.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2 3. 项目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4 4. 项目在依托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及效益...............................................6 5. 项目的技术创新点...............................................................................7 1. 引 言 尽管世界各国的气候条件相差十分悬殊,但数十年来各国在高等级公路上主要采用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仅占少数。其主要原因是:沥青路面行车舒适、噪音小,养护和使用性能恢复容易,对路基变形的适应性强等。然而,沥青路面也较易产生一些损坏现象,如高温车辙、温度裂缝、疲劳破坏等,从而影响其耐久性。导致沥青路面损坏的因素很多,除设计、施工和材料因素外,环境因素也是沥青路面损坏的主要原因。作为粘结材料的沥青,存在易于老化的缺点,不可避免地会加速路面的损坏。 层状硅酸盐(蒙脱土、累脱石等)已被广泛用于改善聚合物的性能。大量研究表明,少量层状硅酸盐与聚合物形成插层复合材料后,可以显著提高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热性能、气体阻隔性和耐老化性能。利用层状硅酸盐对沥青改性,可以改善沥青的流变性能和耐老化性能。 近些年来,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而西部开发,首先要加快发展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但西部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公路路面,尤其是沥青路面的耐久性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西部地区海拔高,紫外线辐射强,日照时间长,路面温度相对较高,导致沥青老化速度快,同时西部地区天气寒冷,使用过程中冷热循环次数多,极易导致已老化沥青路面的损坏。按照《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到2010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8.5万公里。到2002年底,我国高速公路已建成2.5万公里、在建1.6万公里、待建4.4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29%、19%和52%。待建里程中,东部地区0.8万公里、中部地区1.2公里、西部地区2.4万公里,今后建设重点将在西部地区。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国高速公路已通车里程超过6万公里,但西部增加里程相对较少。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普遍存在难度大,费用高的问题,无论从施工建设还是从经济角度考虑,都应努力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研究新型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以满足西部建设之需要,提高沥青路面的性能尤其是抗车辙能力和耐老化能力,不仅十分必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很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及应用”是2006年立项的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项目合同编号:2006 318 000 76)。项目根据内蒙古地区海拔高,紫外线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提出高温差、

1 高紫外辐照地区沥青路面耐久性问题,研究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制备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并应用于内蒙地区高速公路工程。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合同的要求,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国内外调研、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实体工程,提出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建立相关评价指标,同时针对西部地区气候特点,制定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编写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形成一整套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混凝土的应用技术,达到提高沥青路面的性能尤其是抗车辙能力和抗裂缝能力的目的。 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赤通鲁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和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共同承担。项目实施中,在内蒙古交通厅赤通鲁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领导下,以及各合作单位的密切配合下,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现场混合料铺筑、理论分析和系统总结。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最终顺利完成了合同和研究大纲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本项目以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制备和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与应用研究为核心,以提高沥青道路抗车辙性能、抗老化性能,提高路面耐久性为目标,在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试验室制备、性能表征、现场制备技术以及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设计、路用性能研究、施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提出了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现场制备技术指南和施工技术指南,为该课题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基础。

2.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项目依托内蒙古自治区省际通道支线赤峰至通辽高速公路、通辽至鲁北一级公路建设项目,基于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成熟的工程经验,采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及应用研究。 由于氧及紫外线的作用是引起沥青长期老化的主要原因,而紫外光的影响实际上也与氧的存在密切相关。如果能减少氧向沥青中的渗透扩散,不仅能避免沥青的氧化,而且也能有效减缓沥青的紫外线感光氧化。基于上述分析,本项目的研究思路为:

2 (1) 通过层状硅酸盐对沥青改性,形成层状硅酸盐/沥青插层复合结构,以改善沥青的流变性能和耐老化性能,提高沥青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和气体阻隔性,减缓氧在沥青中的扩散,改善沥青耐热氧与紫外光氧老化的能力。 (2) 研究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及其结构与性能(流变性能、耐老化性能等),同时针对西部地区气候特点研究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路用性能和施工工艺,制备高耐候性沥青混凝土。 项目研究总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层状硅酸盐 改性沥青 熔体插层改性

改性沥青的结构表征

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 改性沥青的老化性能

沥 青

层状硅酸盐

层状硅酸盐改性 沥青混合料 室内制备

路用性能

疲劳特性老化性能

工业制备 与实体工程 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工业制备技术 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技术 图1 项目技术路线图

3 3. 项目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3.1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室内制备 通过对比不同层状硅酸盐改性剂改性沥青的性能,选择适合沥青改性的改性剂。采用针入度、软化点、粘度来评价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物理性能,使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进行改性沥青的动态流变性能的测试,并对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热储存稳定性进行研究,最后对该项目沥青的抗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从微观角度提出了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机理。 (1) 层状硅酸盐改性剂的选取。选取钠基蒙脱土、有机化蒙脱土和累托石等三种层状硅酸盐:a) 在1%、2%、3%、4%四种掺量下,对3种不同产地基质沥青(包括内蒙地区常用沥青)进行熔体插层改性;b) 改性温度分别为130℃、150℃、170℃;c) 改性时间分别为1h、2h、3h。在不同改性条件下:d)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观测硅酸盐的层间距变化;e) 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表征硅酸盐片层在基质沥青中分布及排列状态。根据以上测试手段,选择和确定更易在沥青介质中形成插层或剥离结构的硅酸盐种类及试验条件。 (2) 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常规性能。通过以下评价指标:a) 软化点;b) 针入度;c) 延度;d) 粘度;e) PG分级。研究不同掺量下层状硅酸盐对基质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 (3) 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研究包括:a) 改变剪切流变仪(DSR)的频率,研究层状硅酸盐对沥青剪切复合模量(G*)、相位角(δ)、车辙因子(G*/sinδ)等流变性能的影响;b) 采用动态机械分析仪(DMA),测定改性沥青在不同温度、不同频率下的弹性复合模量;c) 采用BBR试验对沥青的低温流变性能进行评价。 (4) 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热储存稳定性。通过离析试验研究不同种类和不同掺量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热储存稳定性。 (5) 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研究包括:a) 通过TFOT、RTFOT、PAV压力老化,结合沥青常规性能、流变性能试验,研究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抗热氧老化性能;b) 采用紫外线老化环境箱,改变紫外线强度及老化时间,通过老化后前沥青性能、组分变化,研究该改性沥青的抗紫外光老化能力;c) 借助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沥青老化前后分子中的羰基、砜基、甲基、亚甲基、芳香环以及分子结构的总体特征变化进行分析。

4 3.2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应用SHRP级配设计方法和贝雷参数法对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级配优化设计,并在试验室制备了混合料,对其高温抗车辙能力进行了研究,采用万能试验机(UTM)对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低温抗裂性能进行了研究。 (1)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优化与制备。结合Superpave技术与贝雷法,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采用旋转压实成型试件,改变贝雷法参数(CA、Fac、Faf),研究其与混合料体积性能的关系,并通过路用性能试验,对不同公称粒径的级配曲线进行优化。 (2) 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研究包括:a)疲劳性能 采用UTM动态伺服系统,改变四点弯曲疲劳试验中的控制方式(应力、应变)及参数,进行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混合料与基质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对比研究;采用恒温烘箱对混合料进行热氧老化,然后采用紫外老化箱对混合料进行光氧老化,研究两种混合料在经历多重老化后的疲劳特性;b)抗高温变形性能 采用车辙试验仪,研究对比基质沥青与改性沥青混合料抗高温变形能力;根据依托工程实际路面结构形式和厚度,制备全厚式混凝土试件,模拟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在实际路面中的抗高温变形能力。c)抗低温开裂性能 采用UTM试验系统,测定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和动态模量;通过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蠕变试验确定不同低温条件下的破坏能Wf。 3.3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应用技术研究 在通辽市壳牌沥青公司的协助下,对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工业制备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工业制备技术指南;在通下高速公路十四标段进行了长达两公里的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混合料试验路的铺筑,总结了施工中各个细节的经验,制定了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混合料现场施工技术指南,为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实际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1) 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工业制备技术。寻找一种简单、方便、实用的便于工业化生产的制备设备,使沥青分子扩散并插入到层状硅酸盐片层间;针对所选设备的机械性能和层状硅酸盐及沥青的材料特性确定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工业化制备过程中的机械参数、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要求;研究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离析程度与控制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