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词中的三国人物

合集下载

宋词(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朗读+知识点

宋词(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朗读+知识点

3.短诗五首12.词四首课外古诗词13.短文两篇23.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鉴赏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鉴赏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鉴赏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

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 课件(共22张PPT).ppt

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 课件(共22张PPT).ppt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之
辛弃疾词两首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PART ONE
语文导读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1.走近作者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中国南宋豪放派 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 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 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 退隐山居,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有词集《稼轩 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 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 守之策。
3.解释词义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断鸿:_失__群__的_孤__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顾:_向__北__回_头__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堪:_怎__能__忍_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草:_草__率__马_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uài( ɡuì(
刽脍))子炙手人口
群英huì(荟 )萃
钓旗鱼ɡāɡnā(n(杆 竿
) )
输 léi(yínɡ(赢 羸)弱) 蜾luǒ(蠃 )
字形小贴士
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刀”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上像刀柄,下像刀头。金文和小篆都像一把刀形。“刀”的 本义是兵器,也有一种钱称为“刀”或“刀布”。 “刀”是个部首字,有“刀”和“刂”的两种写法:前者如“分”“切”“剪”“劈”等;后者如 “列”“刽”“刺”“刻”等。

三国人物的诗句

三国人物的诗句

三国人物的诗句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矶,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被誉为“古今绝唱”。

2.《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随着《三国演义》,这首词家喻户晓。

三国已成为历史,英雄人物已变成尘土,可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历史的兴亡总会成为过去,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

3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对于三国历史,杜牧大胆假设: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面对既定的历史,我们总会反过来想,如果当初,然后如何。

他之假设历史,其中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整,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晚年,有很深的“孙权”情结,南宋朝廷一味苟安求全,不图进取。

辛弃疾怀念孙权,他是小小年纪,便固守江东,保国家安宁,令人佩服。

全词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2)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二)分析词的下片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稼轩体豪放、沉郁的风格。

二、预习指导诵读诗词,读准字音、节奏,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体会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四、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何人换取()搵英雄泪()遥岑()供恨()2、名句默写楚天千里清秋,。

遥岑远目,,。

落日楼头,,。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换取,,?遥岑远目,,。

本词赏析:上片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最后到人的动作描写,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点明了山河沦陷的苦恨,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宋词赏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宋词赏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宋词赏析【作品介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原文】南乡子⑴;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⑵辛弃疾何处望神州⑶?满眼风光北固楼⑷。

千古兴亡多少事⑸?悠悠⑹。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⑺,坐断东南战未休⑻。

天下英雄谁敌手⑼?曹刘⑽。

生子当如孙仲谋⑾。

【注释】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白话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创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 的下阕中,作者借助三个典故来抒情。 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三个 典故,并思考这三个典故的运用方式是 什么样的,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三个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莼鲈之思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
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怀古,多是今昔对比, 以古讽今,怀古伤己。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 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ūo)胄(zhòu)起用, 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 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 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 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 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 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 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 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梳理词意
大好江山古今恒在,(只是)无处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 了。当年繁华的景象歌舞楼台,连同英雄业迹都在历史的风雨吹 打中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映照着荒凉草木,在那普通 的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南朝宋武帝刘裕住过的地方。回 想当年,刘裕率领精锐军队北伐,气势像猛虎一样,扫荡万里, 把盘踞中原的敌人都赶跑了。
楚地千万里是清肃秋天,江水流向天边,秋 色漫无边际。眺望远处的山岭,有如直插的玉做 的簪子和像青螺状的发髻,呈献着忧愁。流寓江 南的游子,落日时分登上楼头,听失群的孤雁哀 鸣。看完了宝刀,再拍着栏杆,却没有人领会我 登临楼台的心意。 张季鹰你不要说鲈鱼正好切碎烹煮,秋风已 吹遍,你归田没有?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 羞于面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叹年华如流水,经 历风雨频添忧患,树木犹且如此,人怎能忍受! 请谁人唤来美女,用红巾翠袖揩拭英雄热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京文学试论辛弃疾词中的三国人物纪胜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辛弃疾是一个以英雄自诩的人物,有英雄的才华、胆略和气质,在他的词中借“三国英雄人物”抒情迭意体现了不同凡响的创作风格,寄托着辛弃疾爱国主义的情怀,从而使他的词和人格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同时熠熠生辉。【关键词】辛弃疾;三国英雄人物;寄托;情怀

辛弃疾是南宋词史上最重要的词人,他的词风格苍凉悲壮,沉郁雄深。上承苏轼豪放之气.独创“稼轩体”,确立豪放一派,影响深远。他的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一一广泛的用典,以致后世有人讥讽为“掉书袋”。然而在辛弃疾广泛用典这一特点中更存在着另一个特点——辛弃疾特别钟情于i国时期的人物,也不乏三国时代的诗、文及事物,但其根本也是为了写其背后的人。据不完全统计,其词中用到三国之典的不下30首,比例较高,这让我们看到辛弃疾与三国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究其原肉,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辛弃疾英雄的气质个性和早年的经历使他以英雄自诩辛弃疾有一副天生的英雄相貌,并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很有将相之才。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有精到的见解。他早年聚众起义,曾率五十余骑奇袭金营。归宋后,先后书《美芹十论》和《九议》等一系列奏疏,审时度势,力陈复国方略。在湖南任官时创制“飞虎军”,雄镇一方。处处显l叶j雷厉风行,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范。辛弃疾长生于金人占领区,在祖父的影响下,便有“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的志向。他为自己设计的道路便是“沙场秋点兵”驰骋疆场,“了却君乇天下事”。英雄的气质、个性和风采足以说明辛弃疾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却是一个天生的英雄,而称之为词人,也只能算做追求英雄事业无望后的副业。是英雄才华的另一种体现。辛弃疾是一个英雄,英雄崇拜英雄也是一种必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似乎没有哪个文人比辛弃疾更崇拜英雄,因此,辛弃疾的词中出现许多i国人物便不足为奇了。此乃表达对英雄的向往、敬佩和抒写豪迈心志的需要,同时也是更加突出他词风雄壮的必然。二、时代的相似。命运的相异使然每每动乱时代便是产生英雄豪杰的时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乘势而雄起,而三国时期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在60年的时间,产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景仰的英雄,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在辛弃疾以前的文人想起英雄也必会想到三国英雄。杜甫在《蜀相》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苏轼也说:“亲射虎,看孙郎。”然而,正像没有哪个文人比辛弃疾更加景仰英雄一样,也没有哪个文人比辛弃疾更加景仰i围时代的英雄。他之所以写i国时代的英雄与前人有相同之处,更有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差异性,那就是三国与南宋时运的相似。两者同为离乱的时代,虽然南宋并非年年征战,却时时有亡国的危险.天下四分五裂的形势较i国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且败倒在异族的铁蹄之下,汉人的江山首次归于异族,忍受的耻辱也是三国时代没有的。两个时代的f-二人志士无不想结束分裂的局面,企盼统一,这是第一点。其二,i国时代天下大乱,连年征战。各路英雄乘势而起,跃跃而比肩.斗智斗勇,展尽英雄才华,创造了一段段历史佳话,为后人敬仰。而南宋国事日益衰危。异族的欺凌,臣服的屈辱,使辛弃疾、陆游、陈亮、张孝祥等志士悲愤而起,他们渴颦建功立业,收复失地,可是南宋政府偏安一隅,没有雪耻之心。辛弃疾的报国之路处处受到投降派的阻挠,悲从中来,感慨万千,不禁渴求遇到刘备、孙权一样的英主,拥有像诸葛亮一样的际遇。创立曹操一般的功业。因此两个时代的相似之处让辛弃疾想到了i国英雄,相似背后命运的相异之处更加让他想到三国英雄,二者的结合再混同辛弃疾的英雄气质个性和早年的出身,经历便使他的词中充满r言之有物的赋予了真情实感的“三国现象”。以辛弃疾的感情为标准,在他的词中三国人物起到的作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通过三国人物抒写豪情壮志和壮志难酬的失落感辛弃疾本身豪放的气质个性决定他是一个善于表达豪情壮志的词人。豪情往往与英雄同时出现,便有了“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的壮阔,作者想起当年“意飘然”,雄姿英发,挥斥方遒的壮举,他年少轻狂,志向可与天公比高,心胸可容纳宇宙,建立像曹操、刘备一样的功勋不在话下,何等的豪迈。“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沪深入”(《满江红》),此句描绘的是诸葛亮“深入不毛”平定西南夷族之事,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挥鞭北上,收复失土,辛弃疾对诸葛亮的胆识韬略钦佩不已,也是对自己理想人生的真实写照。在曹操、刘备、诸葛亮身上我们同时可以看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登临怀古抒写失意情怀是古已有之的题材,辛弃疾也不乏这样的词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

58万方数据气。”(《水龙吟》)此句运用了刘备讽刺许汜的典故。作者自归南宋之后,胸中之志无一日得以施展。虽居庙堂之高,却“无人会.登临意。”想归居田园,“求田问舍”,刘郎的胸怀和气魄又让自己羞愧,进亦忧,退亦优,只得“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同样的情怀还体现在曹操身上,词云:“叹息曹瞒老骥诗,伏骥如公者”(《卜算子》)。盂德英雄一世,晚年仍“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而自己虽年老身退。虽有壮心又置何处?两者壮心相似,年老相似,但是曹操多么气势,辛弃疾又多么落魄。在辛弃疾的这些词作中.古人的气魄.功业和自己的身世相比,落寞与凄凉便如秋风一般涌起。2、通过三国人物借古讽今历代文人多有托古讽今的诗词,辛弃疾便是这方面的圣手,不仅增强了文学性,又保护了自己。靖康之难后,宋政府偏安江南一隅.而江南之地又是乏国时期吴国的势力范围。吴主孙权年少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以抗外敌,这与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作者与孙权便结下了历史无法阻隔的不解之缘。“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这恐怕是辛弃疾对孙权最高的评价了。论天下的英雄能与曹操和刘备这样的枭雄匹敌的只有孙仲谋,作者愈是赞颂仲谋的英豪。愈是在嘲讽南宋政府的无能,不仅无力收复失土,还面临亡国的危险。可见,在孙权身上寄托着作者一生的梦想。诸葛亮用“虎踞龙盘”形容金陵的帝王气概,后人便以此来表现金陵城地势险要。辛弃疾于l169年任建康通判,登建康赏心亭,凭吊古代旧迹,“闲愁千斛”,发出了“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的感慨,作者眼下一派清淡闲适气象,正与‘虎踞龙盘’之势形成鲜明对比,暗喻南宋朝廷迁都临安,无心北伐,有负金陵形胜,愧对古人。3、以三国人物赞颂朋友或自喻。相互勉励或抒发壮志南宋词人陈亮与辛弃疾志同道合,交情共密,常有诗词唱和。最著名的便是“俄湖之会”,分别后二人互赠词以表思念之情。辛弃疾有词日:“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贺新郎》),“似Iiii令,元龙臭味,孟公瓜葛。”(《篌新郎》)。两首词中分别涉及到两位三国人物,诸葛亮和陈登,两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陈亮也是南宋的豪侠奇士,素有抗战复围的思想报负,辛弃疾把他喻为诸葛亮和陈登,是勉励他大显身手,完成统一河山的大业,同时一吐爱国志士的抑郁不平之气。辛弃疾曾送友人人蜀,写下了“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满江红》)的词句,诸葛亮m师北伐曹魏,上书《出师表》以明志,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东京文学曼四塑旦……伐。辛弃疾用此典故希望友人在蜀地像诸葛亮一样做出贡献,用“东北看惊”借喻金人闻风心惊,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互相勉励为国献身的情怀。另外辛弃疾常以三国人物自喻,如“歌弹铗,赋登楼”(《水调歌头》),“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赋登楼”乃是三国时期才子王粲留下的典故,当年王粲在荆州投靠刘表,希单有所作为,但是希望落空,流落他乡,失意怀归,登楼作赋。这正与辛弃疾的命运吻合,于是以王粲自喻,抒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情。同样的词句还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水龙吟》)“更觉元龙百尺楼”(《念奴娇》)。4、通过三国人物表现年华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苏轼曾在赤壁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待苏轼也成为往事之后.辛弃疾立于赤壁留下了“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霜天晓角》)的兴叹,辛弃疾的古人——苏轼,苏轼的古^、——曹刘,都成为寄托感情的对象,千古兴亡之叹,“虽事殊世异,所以兴怀。其志一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曾经的英雄风流不已,而今只剩下了舞谢歌台独自在风雨中挺立,再伟大的人物也终会被历史湮灭,江山依旧,英雄皆逝的兴叹可见矣。在词句“山下卧龙丰度,台前戏马英雄,而今休矣,花残人似,人老花同”(《朝中措》),“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中表达了作者对岁月如水年华易逝的感慨。除以上所举之例,在辛词中还有许多借i国人物寄托情怀的典故,如“谁对叔风流,直把曹刘压…孙又

子,方谈笑,整乾坤”,“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看君才未数,曹刘放手”,“要试周郎故,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此外还有一些词句虽无直接出现二三国人物,却是与之有关,同样寄托作者某种情怀,如“新亭风景,可怜依旧”,“磨透铜台”,

“更觉元龙楼百尺”等,在此不作详细分析。辛弃疾的词中广泛的运用三国英雄的典故最主要的还是他爱国主义的体现,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一生都联系在一起,国家的悲剧注定要酿成他生命的悲剧。“国家不幸诗家幸”,他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达在词中,创造了词史上的不朽的丰碑,不容置疑,这与=三国英雄不无关系,辛弃疾被称为爱国诗人,他的词被称为英雄之词,而j国英雄则在一定程度上把他推向r这一高度,使他的词愈加扩大豪迈,使他的爱国精神愈加独放异彩。而他靼造的这些三国英雄丰满鲜活,并著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赋予了这些人物持久的生命力,永远为后人传颂。

【参考文献】【1】朱德才.辛弃疾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9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