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性格分析
三国志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志人物形象分析
1、赵云性格;智勇双全,英勇善战,忠心耿耿。
2、关羽性格;正气凛然。
赤胆忠心,武功高强,骄傲自大。
3、张飞性格;粗犷,暴躁,不善用计,胆识过人,气吞山河。
4、刘备性格;体恤民情,仁爱待人,礼贤下士,虚心纳谏,但无成大事之风。
5、诸葛亮性格;谦虚谨慎,有治国治军之才,济世爱民,但多谋少断。
6、太史慈性格;弓马熟练,箭法精良。
7、曹操性格;奸诈狡猾,自私残暴,纵横恣肆,权谋机变,从容不迫,志向远大,飞扬跋扈,目光敏锐。
8、庞统性格;敢于冒险,自负,倔强,自信,沉着,丑陋。
9、吕布性格;有勇无谋,忘恩负义,刚愎自用,莽撞,唯利是视。
10、袁绍性格;文武双全,多疑,优柔寡断,好谋无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1、性格;智勇双全,,忠心耿耿
,截江夺,计取
2、关羽性格;;,武功高强,骄傲自大
,玉,侯,,,
3、张飞性格;粗犷,暴躁,不善用计,过人,
吓死,,怒抽邮督;
4、刘备性格;民情,待人,,虚心,但无成大事之风
刘备接任,先主,,
5、性格;谦虚谨慎,有治国治军之才,济世爱民,但多谋少断
,病逝,见木象魏都破胆,诸葛亮
6、性格;弓马熟练,箭法精良
围北海,慈助融抗之,为融结刘备,大败贼众;
7、曹操性格;奸诈狡猾自私残暴纵横权谋机变志向远大目光敏锐
杀杀
8、性格;敢于冒险自负倔强自信沉着丑陋
时避乱于江东,被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致使周瑜成功;
9、吕布性格;莽撞唯利是视
濮阳烧曹操
10、性格;多疑好谋无断
发兵讨伐董卓,成为诸的混战中势力扩大成为兵将最多的豪强
11、性格;勇猛刚强忠心耿耿勇往无前智勇双全
破据楚关,攻取,镇拒关羽,守获
12、性格;胆气绝伦恭敬胆气倍人
讨有功;后与周瑜、拒曹公於,攻於南郡;荆州平定,将兵屯岑
13、董卓性格;粗暴,满怀私欲和野心践踏法律,破坏经济,残害人民
董卓乱政
14、性格;刚直在官清白,无以纠举
15、性格;文武兼备,风流儒雅,智勇兼备,武能,文能治国,品质高尚;
擒杀关羽,夺取荆州,
16、周瑜性格;、妒贤忌能
17、性格;脾气刚烈果敢勇猛智谋过人处乱不惊
18、性格;智勇双全粗犷不善用计
太祖讨伐黄劭、,褚生擒仪
19、性格;老实办事仔细
20、性格;凶狠武艺高强
许诸裸衣斗飞挑灯夜战。
三国中人物性格分析

四、曹操的温情与宽容
曹操去接丁夫人,百般哄劝甚至向丁夫人耍 小孩子脾气
曹操临死的时候,写了一封遗书。里面都是 一些安置家眷之类的内容,小至家中丫鬟的 去路都交待得特别清晰。其实曹操也是一个 一般人,他的遗书很质朴,很温情。
张绣杀了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与侄儿曹民安, 甚至刺伤曹操,但当张绣投降后,曹操宽宏 大度,论才勇封张绣为侯,张绣感恩赎罪, 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绩。
靠着自己的机灵勇敢铲除了祸国殃民的罪 魁祸首董卓
机灵灵敏,思维敏捷
她聪明勇敢,一面哄董卓,一 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 装出两副面孔,奇妙周旋,最 终到达了使吕布杀董卓的目的。
寸铁在手,万夫不当,片甲遮身, 千人难敌
三国第一猛将
气质类型:胆汁质 情部 表露明显
诸葛亮送化装品和女人的内衣到魏营想要借此 污辱司马懿时,魏军都觉得忍无可忍,但司马 懿却一笑置之。
洞假设观火
他懂得深谙物极必反之道即一个人 最大的优点,也就是他最大的缺点。 对于无微不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来说,司马懿的致命武器就是一个 字——拖,
从最终诸葛亮“过劳死”的结局, 我们会觉察,笑到最终的人只有司
性格:暴戾、勇 敢、目光短浅、 多变、
目光短浅
他是特别贪图名利地位的,也 特别贪财物〔还和臧霸为了钱 粮内讧过〕,对人也没有多大 义气可言。他的野心也不大, 并没有纵横天下的志向,只是 割据一方以求富贵
勇与智
“我把画戟插到辕门外一百五十步 地方,假设我一箭射中画戟的枝尖, 你们两家就不要打了。吕布叫人端 上酒来,各自饮了一杯,酒毕,取 出弓箭,搭箭拉弦,只听“嗖“的一 声,吕布大喊:“着!“那箭不偏不 倚,正中画戟的枝尖。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刘备: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被描述为仁、义、礼、智、信五德具全的人物。
他具有仁爱、宽厚、正直的性格,深得士人和子民的敬重与爱戴。
他懂得尊重和崇拜有才能的人,并且悉心栽培他们,形成了一支强大的谋士团队。
关羽:关羽是刘备的忠诚支持者和朋友,被称为“武圣”。
他有勇武、威严的外表,非常忠诚于刘备,深得刘备的信赖。
关羽一生武勇善战,对敌人毫不留情,但对待自己的士兵和百姓时,却非常慈祥和仁慈。
他深受普通人的喜爱和尊敬。
张飞:张飞是刘备的另一位将领,被描绘成惟儿、惟力、兀逑、凶猛而又傲慢的性格。
他有着强烈的报国之心,对敌人威猛无比,但他也常因为太过凶悍和傲慢而招致刘备的责备。
虽然张飞有些粗暴,但他对刘备和兄弟们十分忠诚。
曹操: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反面角色,被描绘为奸诈、狡黠、聪明机敏的人物。
他以雄才伟略而闻名,能聚众多人才,并且善于运用计谋。
曹操深谋远虑,喜欢谋略和政治斗争,但他也有残暴和势力欲的一面。
夏侯惇:夏侯惇是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被描述为忠诚勇武、忠于职守的人。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强大的勇猛和战斗力,并且对敌人毫不留情。
夏侯惇非常忠于曹操,宁死不辱。
他是一个性格坚毅的人,但有时也过于冲动而缺乏谨慎。
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被尊称为“卧龙”。
他被描绘为智谋过人、机智勇敢的人物。
诸葛亮善于用计策诱敌,以巧妙的战略扭转战局。
他深明大义,对人民忠诚,对刘备忠心耿耿,被视为忠贞不渝的楷模。
周瑜:周瑜是孙权麾下的重要将领,被描绘为风度翩翩、才貌出众、机智过人的人物。
他不仅武艺高强,善于用兵,而且才情出众,擅长诸子百家的学问。
周瑜有较高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被吕蒙称为“兵之灵台”。
以上只是《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每个人物在小说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行为,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特点
1.刘备:
刘备具有宽容、才智过人的特点,他非常重视外交,讲究内政的发展,崇尚万岁,维护宗法,敢于抗击非法势力,受到百姓的敬仰。
他有远
见卓识,因此对司马懿的兵法、袁术的谋略取长补短,知人善任,将
士忠烈,才能超群,其令下宏大,几乎可以影响全国的局势,被后世
尊称“始皇帝”。
2.曹操:
曹操擅长明察秋毫,极富雄才大略、斗志昂扬,善于战争、但会温和
处理生活问题,愿意把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外激烈,但内谋聪明,有攫取全国的雄心,善于挑起分裂他人的武将,勤政爱民,才能出众,胸怀宏大,敢打敢拼,执着,可以说是三国中最伟大的变革家之一。
3.关羽:
关羽性格刚直不阿,执法严明,大爱少年,廉洁,外表英勇威风,但
内心冷静沉稳,对自己的部属也极有耐心,令人敬仰。
他擅长武功,
尤擅第十八掌,精准刚劲,令敌军胆寒,实力雄厚,雄心奋进,拥有
刘备最钟情的勇士,可谓一代名将。
4.张飞:
张飞外张内柔,胆识过人,练兵伐谋,生性好斗,但也有些许急躁,
敢作敢当,果断刚烈,有不顾一切背弃义气的锐气,有时以口舌小人形容他,但实际上他可以令刘备大大小小事务付诸实施。
5.赵云:
赵云一生擅长武艺,凌云壮志,雄浑潇洒,胆识超群,武艺熟练,情操英明。
他不仅谨守规矩,勤勉尽责,且能突破险境,不懈抗敌,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他对刘备忠心耿耿,无论何时何处,都是刘备的前锋支柱。
6.马超:
马超具有勇猛刚烈,敢作敢为的特点,敢当首领,敢打强敌;擅长野外作战,乌云密布,突袭快速,攻守兼备;鼠疫爆发,孤胆英豪,立下赫赫战功,抗击佩剑,奋勇杀敌,尽力还乡,可谓枪上一个神人。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刘备(刘皇受义):刘备性格温和仁厚,重视礼义,是一个有着强烈仁义之心的君子。
刘备身世卑微,但他心怀雄心壮志,与他人相处时总是能以礼相待,处事谦和有分寸。
他一方面注重外交手段,与各方势力友好相处,另一方面也时刻盘算着谋求自身的利益与权力,但他从来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目标。
关羽(云长):关羽性格极为忠诚正直,为人正直刚直,对朋友、兄弟忠肝义胆。
他奉行“五常”之道,对于自己信任的人始终保持着无条件的忠诚。
对待敌人则决绝果断,勇猛战斗,武艺高强。
关羽有一颗豪气的心,他崇尚英雄,自尊心强烈,乐意为正义事业献身,并且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张飞(翼德):张飞性格暴躁凶狠,行事鲁莽却勇猛无比。
他直爽豪胆,性格粗犷,古代称之为“粗豪”,但他为人忠诚耿直,对朋友与家人忠心耿耿。
张飞勇猛善战,被誉为“万军之神”,擅长骑术和马上格斗。
虽然他脾气暴躁,但在军事战略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擅长运用地形与变换战术。
曹操(孟德):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曹操快人快语,机智多变,善于运用权术和政治手段。
他野心勃勃,强势好胜,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出色的组织能力,成功建立了北方的政权。
然而,曹操治国能力杰出,却在处理个人关系上有些冷酷无情。
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有着出色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
孙权性格机警,善于察言观色,懂得利用权术处理政治问题。
他非常重视人才,善于用人,智勇双全。
孙权睿智而刚毅,有时也表现出一些独裁的一面,但在处理国家大事上表现得相对谨慎,做出许多有利于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决策。
诸葛亮(孔明):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智者和奇才,他深得刘备的信任,并以他的才智与谋略,辅佐刘备扫除障碍,推动事业进步。
诸葛亮性格深沉,心思缜密,聪明睿智。
他善于策划和计谋布置,精通兵法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尽管在处理自己的个人目标上显得有些犹豫,但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是无可挑剔的。
三国演义10大主要人物性格

1:刘备蜀国开国皇帝,皇叔刘备。
为人重情重义,自东汉末期讨伐黄巾党,到建立蜀汉政权,演义里无不体现其重情重义,礼贤下士。
演义中,刘备亲自率军打仗的次数屈指可数,唯一出名的“夷陵之战”,还是以惨败收场。
但是,刘备继承了汉高祖刘邦,也是刘氏的最大特点,也是领导人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善于用人。
唯一与高祖不同是是,刘备谦厚,高祖好骂人。
夷陵之战战败后,刘备病退白帝城,无颜回蜀面对家乡父老,遂在永安宫病逝,临终托孤诸葛亮。
2:曹操魏国政权的奠基人,魏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
非枭雄所能形容,为人奸诈,多谋,善统兵。
一生大小战役无数,当然,和刘备一样,三国史上最著名的三场战役,他老人家参与了2场,分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前者帮助曹操一统北方,后者直接促成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应验:三分天下。
关于曹操的故事实在太多,非50字,乃至50万字所能描述,今人形容演义里的曹操多为:奸雄,枭雄,有褒有贬,但基本都肯定他的雄才大略。
3:孙权吴国政权最成功领导人,接替父兄为其打下的江东基业,可谓坐享其成,手下张昭,周瑜均为治世能臣。
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孙权一生可谓守了一生,作拥长江天险的他,一生没有主动发动过几次战役,但是胜率很高,赤壁之战,巧夺荆州,直接活捉关羽,间接促发夷陵之战。
三国大战役,孙权胜率100%。
作为三个国家里最后灭亡的,也是对他一生的安慰吧。
4:诸葛亮说完三大君主,说到三国,不可能不提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可谓最成功的历史人物之一,诸葛亮绝对是神一样的人物。
就演义里而言,诸葛亮几乎已被妖魔化,成为中华五千年以来智慧的代言词。
一生功绩卓著,无论军事,政治均是旷世奇才,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均是流传至今的佳话。
在演义里,诸葛亮的能力绝对在金字塔的顶端,毋庸置疑。
但在正史里,起码他不能称之为军事家,他几乎没有带兵打过仗,但是他的政治才能绝对傲视华夏。
他的许多故事在正史里是没有的或者没有记载,亦或者是有争议的。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1. 司马懿- 性格特点:谋略高超、心机深沉、忠诚、精明能干。
- 故事情节:司马懿是曹魏时期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决策,如火烧连营、水淹七军等。
他有卓越的智谋和政治手腕,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司马懿还通过挑拨孙权与蜀汉的关系,使吴蜀两国矛盾激化,为曹魏的统一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他的权力欲望过于强烈,最终导致自己和曹魏走向衰败。
2. 关羽- 性格特点:忠诚、勇猛、正直、仁义。
- 故事情节:关羽是刘备帐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
他曾在长坂坡单枪匹马斩杀了华雄,因而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
关羽在战场上勇猛无敌,尤以赤壁之战和定军山之战为著名。
他对待部下仁爱有加,对敌人则忠勇善战,众人敬仰不已。
然而,在曹魏围攻下的汉中之战中,关羽被张郃偷袭,最终遭到失败和背叛,不幸战死。
3. 刘备- 性格特点:仁义、宽厚、谋略高超、能屈能伸。
- 故事情节: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蜀汉的创始人。
他有很高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在战略和政治上都表现出色。
刘备聪明而机智,能得到众人的敬仰和支持。
他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一起共同事奉君主,携手抗敌。
刘备不仅重视军事力量,也注重人民的福祉和治理。
然而,尽管有着伟大的事业,刘备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最终没有成功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
4. 曹操- 性格特点:智勇双全、权谋高超、谨慎、狡猾。
- 故事情节: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是曹魏的奠基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出身名门望族,精通文武,智勇双全。
他以其出色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手腕,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并建立了强大的曹魏。
曹操的权谋高超,让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屡获胜。
然而,曹操也因其无情和残忍的一面而备受批评。
他在征战中对敌人残酷无情,导致了许多人的流离失所和不幸。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悲壮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人物性格分析一:诸葛亮诸葛亮,一个传奇般的名字,他,是正义的化身,是智慧的化身,亦是忠诚的化身。
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事迹,从古至今广为传颂。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
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足智多谋。
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敦也落得狼狈而逃。
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
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中首出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
他大智大勇。
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
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
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
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
他,忠心耿耿,知恩图报。
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许是天妒英才,刘备死后,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这些看似不容易做到的,却在他的手中信手拈来。
这些计谋都令人意想不到,在危难时刻帮了蜀国大忙,解救了一次次的危机。
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
一个马谡,一个魏延。
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只因为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
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
他太谨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诸葛精神永存,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永远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二:刘备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其性格极其复杂。
他重义爱民,但心存诡诈,是一个两面性突出的悲剧人物。
这种仁义与诡诈并存的二元对立性格,是他成为一方之主的前提,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刘备的形象在历史发展中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帝蜀寇魏”“颂刘非曹”的议论,曹操的形象江河日下,成为“奸雄”的代表,而刘备则声誉渐长,成为“仁义”的化身,博得后人的广泛同情和爱戴。
但是一个人的性格决不是单一化的,远非“仁义”二字可概括形容的。
他的总体性格可用“折而不挠”概括,细分就是仁义与诡诈的二元对立。
同时,其性格中的悲剧因素也是他政治悲剧的重要原因。
1、折而不挠,败而不馁说他有政治远见,比别的统治者更懂得“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而且也非常机智,能屈能伸,并能竭力隐蔽自己的英雄本色,体现出他“折而不挠”的总体性格特征。
刘备的性格形成与他的出身背景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这样的出身对他的成长及为人处世自然产生了微妙影响。
因在讲究门第等级的汉末他经常遭人歧视,所以,刘备非常看重自己的出身。
刘备的人生道路非常曲折,在创业过程中,他经常像丧家之犬一样惶惶不可终日。
毛宗岗曾批注:“前乎此者,依托吕布,又依托曹操,后乎此者,依托刘表,又依托孙权。
茕茕一身,常为客子,然则备之为君,殆在旅之六五云。
”他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危机和生机,撇开刘备的政治动机不讲,这的确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折而不挠,败而不馁,为了憧憬的目标而始终不懈奋斗着。
2、宽厚仁慈,人心所向刘备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仁义,这与他的政治背景有关。
他既没有过硬的军事实力又没有广大的革命根据地,既无“天时”,又无“地利”,只能占“人和”一条。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出“宽厚仁慈”,待人以诚的性格特征。
他曾说:“我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他的这些仁义表现使他的名声在民间迅速扩大。
因此他在落难之时仍然有强大的号召力,有军民十万愿背井离乡追随他。
刘备爱民得民,他曾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他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所以,为政在宽,史无岢敛记载。
更是注重社会安定,他非常赞同赵云的意见,“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避免了试图“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的一次重大的伤及民利的决策失误。
最受人们赞扬的是他宁知不利而不弃民的举动,他因此而博得了广泛同情,对其以后的发展和历史评价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刘备用人重义,待人以诚,对于人才的吸引的确收到了“以性情相契”的效果。
孔明自诩“凤翱翔于九仞,非梧不栖。
”他之所以应刘备之聘,是因为备乃“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3、隐忍韬晦,权谋诡诈身处乱世之秋而想成就一番霸业,需要极高的智慧。
如刘备者,曾依托吕布、曹操、刘表、孙权,都能够逢凶化吉,非隐忍韬晦、随机应变而不能存其身。
他是一位颇有政治头脑的野心家,能够随机应变,度过重重逆境。
他善于团结部下,从诼郡起兵,一生打了不少胜仗,常常是寄人篱下,但他所领导的集团,却始终是败而不散,最后进入益州,取得根据地,建立蜀汉王朝。
刘备的出身在汉末各个军事集团首领当中可算是最没有地位的,其奋斗历程也相当艰辛,经常东窜西逃,甚至兵败到老婆孩子都不顾的地步。
这些独特的生活经历,让他学会了处事谦恭小心,养成了隐忍韬晦的性格特征。
刘备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有着很深的城府。
在很多时候,他的仁义都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这些体现了他性格中权谋诡诈的一面,也是他隐忍韬晦性格随着现实环境改变的发展趋势。
不利的政治环境迫使刘备在世人面前戴了一副假面,将真实的东西深藏心底。
4、性格复杂,悲剧人生刘备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出身卑微形成了他复杂的性格,而他的性格又是造成其政治悲剧的主要原因。
刘备为二义弟之死而伐吴,从道德上讲,无可厚非。
然而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刘备却是失败的,这点与曹操相比就差了一截。
政治家要综观全局、冷静理智的处事。
刘备是一个不够格的政治家,虽然在道义上他是胜利者但在现实中他是一个失败的君主。
自从关公死后,他就丧失了基本的理性,错误连连。
张飞再死,终于使他作出了或许连他都终生遗憾的决策--伐吴。
刘备将兄弟之义看的高于一切,最终也为这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和国家的前途。
三:曹操曹操虽是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
第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
这在《三国演义》中也颇为显眼,从曹操一出场开始,便有所反映。
当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策,只是痛哭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操便出了个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但刺卓未获成功,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但各诸侯争势夺利,迟迟不肯进兵,曹操便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却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
”这里,也可看出曹操的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
第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
关于曹操唯才是举,历来受人称赞,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写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
投其门下,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
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
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帐,而徐庶却不献一策。
他对周瑜的聘任:“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遗蒋于往说周瑜,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亦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
”第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
曹操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什么,是严正不苟的法治。
古者有云:“法不加于尊”,而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麦田,按曹操自制的军法,践麦者斩首,而自制法又自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已,将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道”之计。
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法的权威。
两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况且,割掉几根头发,也不是什么大碍。
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
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
举个实例:淯水兵败后,夏侯敦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历制裁,被制者不满,反污于禁造反,而于禁不加申辩,仍全力整兵迎击张绣,义无反顾。
战后,操当即表彰于禁:“淯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军在乱中能整兵讨暴,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
”封于禁益寿亭侯,同时责夏侯敦治军不严之过。
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
第四,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
他在征张绣时,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
在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
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
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
第五,不畏人言,不惮风险的精神。
在汉末,“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大,各公卿,士大夫便群起而攻之,对其大加猜忌,谤议,而曹操则无所谓,无意激流勇退。
四:关羽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
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
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是说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
三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誓词是: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从刘关张的誓词可以看出小说塑造了一个义绝的人物形象。
关羽华容释曹,在作者看来,更是“义薄云天”。
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
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
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
”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