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眩晕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

无痰不作眩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吴茱萸汤,党参20g、吴茱萸10g、法夏15g、生姜30g、甘草6g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处方:茯苓25克,天麻、制半夏、白术各15克,生姜、陈皮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痰浊中阻型;症见视物旋转,头重如裹,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脘腹痞满,纳少神疲,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创方者:史继鑫马云枝

治眩晕症瘀血阻窍秘方

处方:白芷、赤芍、川芎、桃仁、丹参各15克,老葱切碎、天麻、红花各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祛瘀生新,通窍活络;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瘀血阻窍型;症见眩晕时作,头痛如刺,面色黧黑,口唇紫暗,肌肤甲错,健忘,失眠,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创方者:史继鑫马云枝

治眩晕症风阳上扰秘方

处方:石决明、桑寄生、益母草、茯神、夜交藤各30克,炒杜仲、钩藤各20克,夏枯草、天麻、川牛膝各15克,栀子、黄芩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平肝潜阳,滋养肝肾;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风阳上扰型;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或恼怒加重,急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肢体震颤,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

创方者:史继鑫马云枝

治眩晕症气血亏虚秘方

处方:白术、党参、黄芪各20克当归、酸枣仁、茯苓各15克,龙眼肉、天麻、远志、木香后下各10 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养气血,健运脾胃;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型;症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淡白,心悸少寐,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创方者:史继鑫马云枝

治眩晕症肝肾阴虚秘方

处方:生地、山药、茯苓各25克,枸杞子、山茱萸各20克,天麻15克,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版胶各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滋补肝肾,养阴填精;用于治疗眩晕症,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型;,症见头晕目眩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耳鸣,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心烦,口干,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中医治疗眩晕34方

中医治疗眩晕34方 中医治疗眩晕的经典方剂急成功案例。眩是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因二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外邪袭人,邪气循经脉上扰巅顶,清窍被扰,可发生眩晕。二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随海不足,发生眩量;或是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生眩晕;或是脾胃不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三是痰湿中阻,痰湿上犯,蒙蔽清阳而发眩晕。四是痕血内阻,清窍受扰,而生眩晕。根据上述情况,宜选用下列偏方、验方治疗。 1 .挹神汤治眩晕 [方剂] 生石决明(先下)21-45克,生牡蛎15-30克,生地、生白芍、夜交藤各9-15克,白蒺藜9-12克,酸枣仁9-18克,合欢花6-12克,远志、黄芩各6-9克,番附6克。 [加减] 肝血虚目昏、面色萎黄者重用白芍,加当归、何首乌、阿胶。肝阳上扰而致头晕目眩者重用生牡蛎,加生赭石、天麻。肝风内动而致筋惕肉响者加菊花、钩藤、僵蚕。肝火上炎而致头痛目赤者加龙胆草、芦荟、青黛。肾阴不足腰膝软、五心烦热者重用生地.加山萸肉、天冬、女贞子、龟板胶、当归;兼见肾阳不足者去白蒺藜、远志,加肉桂、附片、肉苁蓉,同时注意阴中求阳,配熟地、龟板、桑椹、枸杞子。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 治眩晕奇效。 [验证] 高x ,男,73岁,病历号192443 ,于1982年8月4日诊。眩晕目花2月余,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如在雾中,头部有气窜之感,二便正常。舌根部苔黄厚,脉沉滑。此属阴虚阳亢,风痰上扰,治当益阴潜阳,驱风化痰。挹神汤加减:生石决明(先煎)4O克,生地15克,钩藤20克,橘红、石解、茯芩各12克,草决明、谷精草、半夏、菊花、白蒺藜,地骨皮、夜明砂、蔓荆子各10克。水煎服。服

中医疗法眩晕的六个特效方

中医疗法眩晕的六个特效方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 鸡蛋丝瓜络治眩晕 荐方由来: 对于经常开车的司机来说,开车时精神高度紧张,往往容易发生眩晕,出现眼前发黑,视物模糊为目眩,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司机失去了方向感自然容易出事故,某长途车司机一次工作过程中病发,蹭坏了汽车的保险杠之后,公司让他回家静养。 为了治好昡晕症,他四处求医问药。后来他偶然听到一个老偏方,便试着用了一段时间,果然好了很多。 【用料与用法]: 鸡蛋7只,丝瓜络(去外皮、子)1个。加水4大碗同煮;鸡蛋煮熟后去売,放入锅内再煮,至水减少到2大碗即成。喝汤吃蛋,分2~3次服完。 玉米须治高血压所致头晕目眩 【用料与用法]: 玉米须30克。加水两盅煎至1盅为度。空腹服下,连服3-6次。 注:玉米须,又称龙须,泡水饮用对身体非常有益。“龙须茶”不仅口感不错,喝下去丝丝的,而且经济实惠,很适宜用做全家的保健茶。 白果红枣汤治头晕目眩 【用科与用法】:白果30克,红枣10枚。白果除去壳売、膜和胚芽,研末,红枣煎汤送服。 荐方人: 陕西方庆

天麻黄芪鸡汤治眩 【荐方由来】: 湖北某地多产天麻,其子因工作压力大突犯眩晕,母亲知道后按祖传的方法配制出了本方,让儿子按需服用,连续服用半个月后病情基本稳定,眩晕的症状基本消失,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状态。 【用料与用法】: 天麻、黄芪、熟地、党参各25克,1只童子母鸡(已成熟,未下过蛋的),一起煮熟(注意不放任何调料),分早、晚2次空腹服完,最好是发病时用。 荐方人: 范欣 验证: 广西某老中医,70岁,用本方治愈多人。一村民患昡晕症,经常发病呕吐,天旋地转,不能下床,不思饮食,多方治疗始终不能根除。他用本方为其治疗,一次见效,未见复发.村民患突发性高血压,住院治疗后血压正常,但有时眩晕,吃药也不见好转。后来他用本方为其治疗即愈。 鱼鳔山药汤治耳源性眩晕 【用料与用法】: 鱼鳔30克,鲜山药100克。鱼鳔幔软切块,鲜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同放于砂锅中,注入清水500毫升,加入冰糖,小火煮至酥烂。分2次趁热食鱼鳔、山药喝汤。 荐方人: 江西黄新 首乌黑芝麻治肝肾两虚型头晕 【用料与用法】: 制首乌20克,黑芝麻、枸杞各15克,菊花10克。水煎2次,每次用水400毫升,煎半小时,两次混合,去渣留汁,分2次服。 注:制首乌是生首乌与黑豆同煮后晒千而成,补肝肾、益精血、养心宁神的作用。治因肝肾不足、精血亏损而引起的头眼花、心悸失眠、腰膝酸软、头发早白等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6个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 6个方法 眩晕症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头昏脑涨、耳鸣恶心、头重脚轻、面色苍白、血压 下降等,严重甚至会导致患者失去重心并摔倒,从而造成不必要伤害。这种疾病 引发原因有很多,一旦出现类似症状需要及时就医。结合临床治疗效果而言,中 医方式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并且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以下,本文结合工作经验 对中医治疗眩晕症的常见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1. 中药调理药物治疗方法 眩晕症在中医治疗中有很多方法,药物治疗是其中一种,很多人认为中药治 疗见效较快,并且副作用较小。结合中医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分析,引发眩晕症的 原因无非由风、痰以及虚引起。这也正印证了“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 以及“无虚不作眩”的说法。所以,患者在出现眩晕症状时,需要前往正规的中 医医院,找到引发眩晕症的根源,并针对性开几幅中药进行治疗。另外,在治疗 过程中,患者需要控制饮食,杜绝使用辛辣刺激事物,并做好正确的保健措施, 从而有效缓解眩晕症状,避免疾病再次复发,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针灸、艾灸以及按摩治疗方法 针灸、艾灸和按摩是我国传统中医中的精髓和精华。新时期背景下,随着现 代医学不断发展,社会群众对传统中医手段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通过针灸、艾灸以及按摩,能够对患者穴位以及头部经络进行疏通和刺激,有利于缓解眩晕 症状。但是在选择这种治疗方式时,患者需要选择正规中医医院,因为现代社会 很多门店打着传统中医名号招摇撞骗,虽然价格实惠,但是治疗效果不佳,甚至 会适得其反,导致病情加重。 1.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中医治疗强调“调养”,需要患者合理调整生活习惯。结合以往治疗经验分析,患者产生眩晕症的主要原因,大多来自于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等方面。所以,想要从根源上治疗眩晕症,首先需要患者改善生活陋习,养成健康、良好的 生活习惯。在接受中医治疗的情况下,保证日常睡眠充足、饮食规律,三餐正常。同时要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机能。另外,“调养”需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 渐进,长此以往必然能够改善眩晕症状。 1. 精神治疗犯法 部分患者患有眩晕症,是因为精神因素引起,此时需要患者悉心“疗养”。 通过精神疗养缓解或根治眩晕症状。具体来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时刻保持 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能够自我调节,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大幅度情绪波动,避免急火攻心引发眩晕症,这也是环节眩晕症的重要方式之一。 1. 食疗方法 一些患者由于日常生活中精神失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以容易产生眩晕症状,严重甚至会感觉眼前发黑、实现模糊,并觉得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此时除 了静养外,还可以通过食疗方式进行治疗。例如:将丝瓜络去皮去子,将其与7 个鸡蛋和4碗水同煮,待鸡蛋煮熟后去壳,并放入锅中再煮,当水减少到2碗左 右即可食用,将蛋和汤同时使用,每天2-3次即可缓解眩晕症状。或者取30克 玉米须,并两盅水进行煎炒,煎炒到水量一盅后空腹食用,连续食用3-6次可以 缓解眩晕症状。也可以将玉米须泡水喝,玉米须又叫做龙须,对人身体大有益处,并且泡水后口感较好,经济实惠,可以作为保健茶引用。 1. 预防性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 无痰不作眩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 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色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克,茯1020克,白术克,党参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15克,龙眼肉克,远志10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神次,将枚。将上药水煎2 10克,大枣1010克,木香克,甘草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用补肾定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 克,菟30克,熟地15克,山药15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0克,杜仲克,山萸肉15克,女贞子丝子1515克,肉苁蓉20 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克。将上药水煎 吴茱萸汤,党参20g、吴茱萸10g、法夏15g、生姜30g、甘草6g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处方:茯苓25克,天麻、制半夏、白术各15克,生姜、陈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 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 【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 【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治疗头晕,老中医倪海厦只用了仅仅2味药

治疗头晕,老中医倪海厦只用了仅仅2味药 学习老中医偏方 每天免费订阅中医老偏方精彩内容! 只需要点击箭头上边的蓝字即可! 眩晕确实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病症,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冒眩”。 古人讲,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风,火,痰,虚,人都会摇摇欲坠,眩晕,痰是最常见的。尤其在头晕的那几天,感觉跟晕车晕船一般,还会伴有腹胀不消化、犯恶心的症状,典型的痰湿中阻,风痰上扰。 在张仲景《伤寒论》上记载,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就是说,一个人身体这些水饮停留啊,饮邪浊阴占据清阳之地,这诸阳之会的头部便会觉得眩晕,这种情况下,单用白术、泽泻两味药就管用。白术守住中焦,除湿健脾;泽泻在下焦,引水下行,使不上逆。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五两(15克),白术二两(6克)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如果感觉麻烦,可以将两味药研成粗末,用开水浸泡之后代茶饮。坚持使用,必见奇效。 泽泻甘淡性寒,其功长于利水,有较好的利水除湿,消肿作用。比如,温阳化气,利湿行水名方五苓散中就有泽泻。《日华子本草》曰:泽泻“主头旋,耳虚鸣。” 可是如果脾土不虚,水湿不可能会泛滥,因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白术甘、苦、温,能够入脾胃经,主要的功效是益气健脾,脾旺则饮食水谷能够得以化生,故苦温燥湿的白术治疗脾胃中阳不足而出

现的脾虚水肿,痰饮内阻等疾病能够起到较好的疗效。 《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 金代名医张元素云:“白术和中补气,除湿益燥。”凡中焦受湿、泄泻,必须以白术逐水益脾。泽泻与白术配伍治水汽上犯的眩晕症 那些流传至今的中医治疗脾胃的名方,理中汤、四君子汤、二陈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保和丸等等,以及一些兼治脾胃的方剂,逍遥丸、午时茶等等,如果仔细看它们的药味组成,会发现不管方名怎么变,基本的治疗思路和配伍用药却是一脉相承的。 这泽泻和白术的配伍,大有用武之地。 前面说了,眩晕的根本在于脾虚,水湿不化,形成痰饮,聚于体内。白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功效就是健脾祛湿,是祛湿的神药,仲景很多祛湿的方子中就用到了白术,一切脾胃虚弱、痰湿困脾之症都离不开它。 白术有一股很好闻的气味,中药的香,和大家理解的香会有点不一样,不是香水的香,也不是厨房里炒菜的香。这种香有什么作用呢?能醒脾,凡是带有香味的药都有醒脾的功效,白术还带有一丝丝甜味,甘味入脾,白术性温,还有一定的燥性,脾喜温喜燥,所以能够燥湿以利水。 泽泻,你看泽泻这名字,好有气势啊,像那个河泽一样,一泻千里。泽泻利水湿以降浊阴,所以很多人会用它来减肥,服用泽泻以后呢会有身轻如燕的感觉。 白术和泽泻,白术辛温,泽泻甘寒,二药相合,攻中寓补,补中寓攻,一个燥湿,一个利湿,一个通过健脾助运而运化水湿,其性上升,一个则渗湿泻热,其行下降。一升一降之间,将盘踞在中焦的湿浊之气轻松化解。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药方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药方 眩晕是由于情志因素、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处方:石决明、白芍、夜交藤各20克,钩藤12克,天麻、黄芩、白菊花、川牛膝、杜仲各10克。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功效:平肝潜阳。主治:梅尼埃病眩晕(耳源性眩晕),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型,症见头晕目眩,头重足轻,耳呜,多梦失眠,舌红,苔白,脉弦。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在临床上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以平肝潜阳法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58例病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28例,女30例;年龄22~72岁,平均45岁;病程1天~11年,平均3年。 诊断标准: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4.作各种相应检查如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cT等以明确眩晕的病因。5.应注意除外脑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血液病等引起的眩晕患者。

中医辨证:头晕胀痛,烦躁易怒,面赤耳鸣,多梦失眠,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型。 二、治疗方法处方:黄芩、石决明(先煎)各15克,川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8克,天麻、夏枯草、益母草、龙胆草各6 克,栀子4克,钩藤(后下)3克。 加减:伴腰膝酸软者,可加熟地、枸杞子各10克,以补益肝肾;大便干结者,加大黄5克,以泻下通便;失眠者,加远志、炒酸枣仁各10克,以养心安神。用法:每口l剂,水煎分3次服。10 天为1个疗程。 三、治疗效果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好转:症状、体征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甚至加重。疗效:58例中治愈4l例,好转14 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8%。 四、典型病例患者,男,71岁。因头晕、目眩3天,加重半天入院。自诉3天前因与他人发生口角,心情不畅,次日即感头昏、头痛,双目发胀,不思饮食,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干,口苦,夜寐不安,大便干结,2日未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入院查体:血压180/ 120毫米汞柱,面色红赤。入院诊断为眩晕(肝阳上亢型)。经中医辨证施治给予平肝潜阳中药治疗,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其方药组成为:黄芩、石决明各30克 (先煎),川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15克,天麻、夏枯草、益母草、龙胆草各12克,栀子、大黄各8克,钩藤(后下)6克。 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治疗5天症状缓解,继以上方去大黄,服5剂而告病愈。嘱病人少食葱、蒜、韭菜、辣椒等辛辣刺

治疗眩晕的方剂

医治眩晕的方剂 一、方剂组成 生地10-20g 丹皮10-20g 钩藤15-20g 山药15-20g 茯苓10-20g 山芋肉15-20g 当归10-20g 珍珠母10-20g 菊花10-20g 川芎10-20g 地龙10-20g 天麻10-20g 半夏8-10g 酸枣仁20-30g 栀子8-10g 僵蚕8-10g 甘草5-10g 胆南星8-15g。 二、功能与主治 镇肝潜阳、熄风止眩。用于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仆倒。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三、技术领域:医治眩晕症的中药方剂,属医药领域。 四、技术背景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是病人的一种自我体验,大约30%的人一生中会经历此症,它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能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很多,大约有上百种之多。中医学认为眩晕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紧密。 五、病因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的自我感知错误,表现为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

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眩晕按照病变的性质可分为“假性眩晕〞和“真性眩晕〞两大类;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病症,患者感觉“飘漂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眩晕按照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方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30%。周围性眩晕是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响等原因引起,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70%。眩晕的病性以虚居多,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髓脑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或肝风痰火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六、机理 本方重用生地滋补肝肾之阴,山药益气养阴,山芋肉补益肝肾、涩精敛汗,三药共用滋阴益气;珍珠母镇肝熄风,钩藤清热熄风降火、与天麻共同平肝潜阳;川芎辛温升散,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地龙清热熄风,通行经络,僵蚕熄风止痉、化痰,共用镇肝熄风、降火通络;当归补血活血,酸枣仁交通心肾,养心安神,二药为用,补血养心;半夏、茯苓、胆南星健脾燥湿化痰;丹皮、

中医药物治疗眩晕:传统疗法与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药物治疗眩晕:传统疗法与现代研 究进展 眩晕,又称头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周围环境旋转或自身旋转感,伴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常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等问题相关。以下将介绍中医药物治疗眩晕的传统疗法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1.眩晕症 在生活的某些瞬间,你是否曾感觉周围的世界开始旋转,仿佛一切失去了稳定?这种感觉被称为眩晕,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伴随着恶心、呕吐、头痛 等不适感。眩晕虽然并非独立的疾病,却是众多疾病和情况的共同症状之一,它 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眩晕,以其特有的旋转或不稳定感,常常使人感到身处一片混乱之中。它可 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与内耳问题相关,如良性阵发性位 置性眩晕(BPPV)。内耳是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当其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或受 损时,就会产生旋转、晃动或失衡的错觉。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也可能导 致眩晕。脑部损伤、中风等情况可能影响大脑的平衡中枢,从而造成眩晕。颈椎 问题也是一个常见的眩晕原因,因为颈椎的问题可以影响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 从而导致眩晕症状。药物副作用、血压异常、情绪压力等也可能导致眩晕。药物 中一些成分可能干扰平衡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眩晕。血压异常,如低血压,可 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眩晕。情绪压力和焦虑也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进而引起眩晕。对于那些频繁出现眩晕症状的人,尤其是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 寻求医疗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身体检 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眩晕的具体原因。这种个性化的诊断方 法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便更好地缓解症状。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但 通常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药物可以用来减轻症状,物理疗法

中医针灸治疗眩晕症

中医针灸治疗眩晕症 上海长江医院针灸专家张勤介绍说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原因,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或精亏血少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古方中医介绍: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通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症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方法如下: 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头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取穴:肝俞、行间、风池、侠溪等,针用泻法。 2.肝火上炎: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取穴:肝俞、胆俞、太冲、太阳、三阴交等,针用泻法。 3.痰浊上蒙: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取穴: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头维等,针用平补平泻法。 4.瘀血阻窍: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脉弦涩。 取穴;合谷、太冲、百会、膈俞、膻中、太阳等,针用泻法。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食少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取穴: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针用补法,加灸。 6.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红苔薄,脉弦细。 取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照海、神门等。针用补法。

中医讲“无虚无痰不做眩”,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治眩晕

中医讲“无虚无痰不做眩”,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治眩晕 眩晕一症病因较多,高血压、低血压、梅尼埃综合征、神经衰弱、贫血、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都可以引起眩晕。 中医认为: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病机涉及心、肝、脾、肾诸脏。中医辨证分为四种类型:一为风眩(肝火、肝风),相当于现代的高血压眩晕,因为肝阳上亢,清窍被扰而致眩,表现为头昏,头痛,烦躁,耳鸣或脑鸣,面赤,脉弦洪有力,舌红苔黄;二为痰浊眩晕,痰浊中阻,清阳不升,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脑失血养引起眩晕,恶心呕吐,舌苔浊白,脉象弦滑,梅尼埃综合征等属于这一类;三为气血双亏,心脾两虚,心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舌质淡,脉濡弱,面色不华,神疲少寐;四为肾虚,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耳鸣,遗精,脉弦细,舌质红少苔,肾虚眩晕以老年人居多,颈椎压迫引起的眩晕也属于这一类。 眩晕一症多与血虚、痰浊有关,为其共性,可以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作为基础方,再随症加减即为统方:天麻10g,姜半夏20g,茯苓20g,陈皮15g,甘草10g,桂枝10g,炒白术15g,泽泻10g,龙骨30g,牡蛎30g,大枣6枚,生姜10g。高血压者加夏枯草20g,钩藤20g,炒杜仲10g,桑寄生15g,黄芩15g,赭石30g;气血双亏加四物汤,黄芪20g,柴胡6g,升麻6g,葛根15g;肾虚加山药20g,熟地黄30g,山茱萸20g,菟丝子30g,枸杞子20g;低血压者加人参10g,五味子10g等。 案1:某女,65岁,2001年2月诊。3天来一直恶心呕吐,感天

旋地转,不能站立,曾去某市级医院用血塞通、刺五加、低分子糖酐治疗半个月未愈,出院后求中医施治。脉沉弦。血压150/100mmHg。曾患股骨头坏死,四肢末端有豆粒大黑斑。属高血压眩晕,按肾虚髓海不足、肝阳上亢论治。处方:夏枯草20g。天麻10g,钩藤15g,黄芩15g,姜半夏30g,炒白术20g,陈皮15g,炙甘草10g,泽泻20g,生地黄20g,龙骨30g,牡蛎30g,桑寄生15g,炒杜仲10g,山茱萸15g,枸杞子20g,赭石30g。服药1周顿觉头脑清晰,2周后高血压眩晕一并消除。本方是祛风、化痰、补肾同时进行才有卓效。 案2:赵某,男,78岁,2011年8月就诊。半个月前曾因耳鸣、眩晕住院10天(具体用药不详),出院后仍耳鸣、眩晕,走路不稳,自述有醉酒样感觉,腿脚不灵便。血压BP=140/90mmHg,左关弦、寸弱,舌苔白。西医诊断:耳源性眩晕。中医诊断:血虚痰浊眩晕。治疗:补虚化痰。方药:天麻15g,姜半夏30g,陈皮15g,云茯苓30g,炙甘草10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5g,生地黄20g,葛根20g,泽泻20g,龙骨50g,牡蛎50g,炒白术20g,桂枝10g,龟甲15g,女贞子20g,荷叶10g,夜交藤20g。6剂。 二诊;当归15g,川芎15g,熟地黄30g,白芍15g,夏枯草15g,葛根30g,龙骨30g,牡蛎30g,天麻15g,姜半夏30g,炒白术15g,茯苓30g,炙甘草15g,陈皮15g,赭石30g,响铃草15g。6剂计服12剂,眩晕、耳鸣一并消除。1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中医讲解眼睛眩晕症的方法

中医讲解眼睛眩晕症的方法 眼睛眩晕症,也被称为眼前晕厥症,是一种症状性眼疾,患者常感到周围环境旋转或自己旋转的感觉。中医认为,眼睛眩晕症的发生与眼球的运动、眼肌的调节功能紊乱有关。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中医的治疗方法。 中医将眼睛眩晕症与肝、脾、心、肾等脏腑有关,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情,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中医认为,眼睛眩晕症的发生与肝气不舒、肝风上扰有关。肝主藏血,如果肝气郁结,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影响到头部的血流供应,引起眼睛眩晕症。因此,中医的治疗首先需要疏肝理气,舒筋活络。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柴胡疏肝散、柴胡解瘀汤等。例如,柴胡疏肝散的组成有柴胡、香附、青皮、栝蒌、黄芩等,这些药材能够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调和肝胆之间的关系,从而缓解眼睛眩晕症的症状。 另一种产生眼睛眩晕症的原因是脾气运化失常。脾主运化受湿,如果脾气虚弱,湿气容易蓄积在体内,导致头晕目眩。中医针对这种情况,通常会调理脾胃,健脾祛湿。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香苏安神丸等。四君子汤的主要成分有白术、茯苓、半夏、生姜,这些药材能够健脾祛湿,舒缓脾胃的不适,缓解眼睛眩晕症的症状。

心脏在中医中被称为“君主”,如果心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也容易导致眼睛眩晕症的发生。中医常会通过补益心气的方法来治疗这类病情。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君子汤、甘麦大枣汤等。例如,六君子汤的主要成分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生姜等,这些药材能够补益心气,养心安神,改善心脏功能,帮助治疗眼睛眩晕症。 最后,中医将眼睛眩晕症与肾气亏虚有关,认为肾主藏精,如果肾气不足,眼睛的水液不能正常分布,就容易引起眼睛眩晕症。因此,中医常会通过补益肾气的方法来治疗这类病情。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八珍汤等。例如,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牡丹皮等,这些药材能够补益肾气,滋养肾阴,改善眼睛眩晕症的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推崇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作用,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缓解眼睛眩晕症。推拿和气功可以调整身体的气机状态,帮助舒缓肌肉的紧张,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眼睛眩晕症的症状。 当然,对于眼睛眩晕症患者来说,除了中医的治疗方法,还需要注意生活习惯的

从医数十年,这位老中医治疗眩晕总结出这样的经验

从医数十年,这位老中医治疗眩晕总结出这样的经验 眩晕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目眩是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头晕是自觉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与现代医学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梅尼埃病等疾病相似。 重视无形之痰 针对无形之痰,洪老喜用竹茹、天竺黄等清化热痰药及橘红、僵蚕等较平和的化痰药,化痰而不伤阴,祛邪而不伤正。洪老治疗眩晕慎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眩晕发病多与肝阴不足、肝郁化火、肝阳上亢、痰火内扰等病理因素有关,燥湿化痰药性多温燥,有伤阴之弊。阴伤则难以制约肝阳,阴虚则火旺,导致眩晕病情加重。 魏某,男,57岁。初诊:头晕、头胀、右手麻木、耳鸣、面部烘热,颈部发硬感,睡眠差,舌淡、苔白,脉弦滑。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160/90 mmHg。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方药:当归15g,川芎15g,白芍20g,生地15g,葛根20g,僵蚕10g,桑叶15g,夏枯草10g,麦冬10g,川贝10g,远志15g,炒枣仁15g,菊花15g,茯神10g,橘红10g,竹茹10g,蔓荆子15g,怀牛膝15g,瓜蒌仁15g。5剂,水煎服。服上方后,头晕缓解。 按:本病为眩晕之肝阳上亢证。主因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肝阳偏亢。气有余便是火,气盛导致火盛,火盛伤阴,耗津烁液成痰,于是肝风挟痰浊,痰火邪鼓动气血,上乘脑络,导致眩晕。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洪老以生四物汤补肝血,兼清血分之热;夏枯草、菊花平肝潜阳;僵蚕、橘红、竹茹、瓜蒌仁以化无形之痰邪;桑叶、蔓荆子清利头目;远志、炒枣仁、茯神养心安神。共奏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化无形痰、养心安神之功效。 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之法 洪老治疗眩晕习用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之法,常用枸杞子、白芍、菊花、桑叶、石决明、珍珠母等药物。用生四物汤补血、凉血,药用: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伴肝郁者,洪老常用柴胡、郁金、香附、

眩晕的中医十路治法

眩晕的中医十路治法 眩晕症是指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 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 眩晕症根据西医的定义,病因是很多的,可能涉及多个不同科室,都不知去哪个科室就诊比较合适,治疗也比较棘手,给予对症治疗,少则发作半小时,多则长达几日,而且基本都是反复发作,无法解决复发的问题。 本症的中医治疗是根据JT叔叔讲课笔记整理,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易学易记,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轻松解决问题。 一、坐着好些,基本不昏,站起来则头昏,眼睛发黑——苓桂术甘汤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条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现代用法】茯苓45g 桂枝30g 生白术30g 炙甘草18g 用6碗水煎成3碗水,分3次喝。 【病机分析】假设消化轴这块有太多的痰,把中焦这块都塞住了,血要上到头提供氧气就很难,所以就头晕了。治疗就是要把消化轴的痰饮抽掉。 用这个方子治疗可能不会立刻有效,因为中焦的湿痰要慢慢抽。 二、不管坐着、站着、躺着都很晕,感觉天旋地转——泽泻汤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条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中医治眩晕最有效方子

中医治眩晕最有效方子 眩晕是指身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的一种运动错觉,以机体对事物感觉障碍为主诉的临床疾病。其发病特点是突发性,没有任何规律,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就会出现眩晕,病人感觉到自身景物在旋转,天转地旋,昏昏沉沉,躺着不敢睁眼睛翻身,耳鸣出汗精神忧郁等,可伴有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不敢睁眼、活动受限、平衡失调及听觉症状等。临床医学通常使用苯海拉明、倍他司汀、异丙嗪、地西伴、阿托品等,但是治疗眩晕症效果并不理想。 眩晕发作的症状表现 中医解析眩晕症发作的原因及症状 中医认为引起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外伤等方面;其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髄海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故又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能作眩','无风不作眩'之说。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 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其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其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此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此外,眩晕症还有一些伴发症状:血压变化,出汗,面色苍白,腹泻;耳聋,耳鸣,耳闷;眼前发黑,复视,视物模糊;颈项部或肩臂疼痛,上肢麻木,活动受限;头痛,意识障碍,感觉运动障碍,语言或构音障碍等。 眩晕症发作如何医治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的特色及思路: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护理上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进行辩证施护,注意患者的心理调护及情志、饮食护理方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中医辩证治疗眩晕症,须从风、火、痰、虚四个方面。急者多偏实,选用熄风、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先。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治疗应权衡虚实、缓急而灵活应用。 良方'三眩定晕汤'可治眩晕症,即学即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