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

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
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

【标题】: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

【来源】:《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

【内容】:

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

20世纪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世纪。世界经济取得成就巨大:二次大战后的50年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0%。进入20世纪时,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约为五六百亿美元,而在世纪末,这一数字已高达300000亿美元之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相当快的。世纪之初,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只不过在300美元以下;而现在,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3万美元,还有一些国家甚至已超过4万美元。国际贸易作为联系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在20世纪的发展非常迅速。世纪之初,国际商品贸易总额约为200亿美元左右,现已高达近6000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成了资本全面国际化的主要载体。与此相适应,金融全球化正在加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因之迅速增加。20世纪初,全世界国际直接投资累计总额约为200亿美元,现在已达到30000亿美元以上。1998年,国际直接投资一年的总额就达到了6440亿美元之多。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从生产上把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大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全面增长。在此基础上,国际资本市场则以更快的速度扩大着。现在,世界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额已超过15000亿美元,一年的交易额更已在500000亿美元左右。外汇交易额已是国际商品贸易额的大约100倍。国际资本市场每年的融资总额已在15000亿美元以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更是层出不穷,使货币资本运动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实际经济已经达到的水平。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难以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20世纪世界经济的巨大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人们的生活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具体表现在:

1.在进入对世纪之初,世界上只有少数先进的国家完成了产业革命。电力的迅速发展和远距离传输问题的解决,使生产打破了资源和地域的限制,从而使工业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电力的发展和利用还为生产的自动化创造了条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电力的发明和使用还极大地推动了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也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业的扩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与电力的发明和利用分不开的。即使是现在正在进行的信息革命也离不开电力这一基础。所以把20世纪看做是电气化的世纪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2.在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世界经济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都是知识创新的结果,使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非常迅速。石油成为最主要的能源,石油化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原子能发电的广泛利用,各种合成原料的不断开发,电子技术的空前发展,乃至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等等,不胜枚举的各种伟大成就,都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取得的,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快的增长。据统计,在发达国家,战后的经济增长有70—80%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取得的。科学技术在这些国家确实已经成为真正的第一生产力。现在,一次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迅速兴起,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新的推动,从而为对世纪世界经济的更快增长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3.20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各类国家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发达国家,虽然工业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大幅度地下降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反映在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中。在发达国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一般已只占

5—6%,在美国更已占3%以下。在工业部门进行劳动的人员比重也比过去大大下降了,多数发达国家都已在30%以下。

4.20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使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然资源有限性的限制。原子能、太阳能、海洋能的开发和利用,已大大减少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矿物能源的依赖,各种化学和合成材料的出现,不仅减少了人类对各种自然的、不能再生的资源的依赖,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许许多多性能优于自然资源或自然资源中根本没有的新材料。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电子计算机的微型化。现在的电子计算机体积已比三四十年前缩小了几万倍,而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却提高了几十万倍。正是由于有了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激光技术和光纤通讯才得以开发和利用,人造卫星才能上天等等,类似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

5.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生活在城市之中。这是与集中的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不断扩大相适应的。过去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集中的、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这是20世纪人们生活方式最显著的一个变化。

6.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20世纪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使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工业化的历程,正开始向经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在加速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世界经济正越来越结合为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

20世纪世界经济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半叶,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被两次世界大战所中断,而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还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才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从而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在20世纪之初,发达国家大多已完成了产业革命,特别是长距离输送电力问题的解决,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和较大的提高。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源和市场不断扩大的要求,发达国家加强了对外的侵略扩张,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上。这种争夺终于在1914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世界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经济仅仅经历了10年左右的增长,就陷入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在这次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许多国家的经济竟倒退到了20世纪初期的水平上。严重的经济危机,再加上发达国家利用殖民体系,形成了一个个排他性极强的经济集团,使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遭到了严重的割裂,世界经济的运转再也无法正常进行。世界经济陷入特种萧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便走上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道路,妄图从发动侵略战争和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从而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卷入的国家多达50多个,战火直接波及了除南北美洲之外的世界各地,受影响的人口达十几亿之多,伤亡人数几近7000万人。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世界大战的推动,军事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战争结束后,大量的军事科学技术被运用于民用生产,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此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不断开发出巨大的新市场,给国民经济的发展以非常有力的推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而巨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战争与危机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从而使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能够较为顺利地向前发展。战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避免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发达国家的政府普遍加强了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而巨大的发展。国家利用各种财政和金融手段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甚至利用反复推动国有化和非国有化,保证国民经济较为正常而平稳的发展。

2.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战后相继获得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

独立,陆续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和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并不断扩大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有的发展中国家还利用后发性优势,国民经济获得了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增长速度,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一批新兴的工业化经济涌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广大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且也为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3.美国一跃而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利用其霸主地位,制定了有利于它进行对外扩张的一系列国际经济制度和秩序。其中最主要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形成和建立。这些国际经济关系规则的制定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结束了战前国际经济关系受到严重割裂和破坏的局面,客观上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规则、制度和秩序的形成以及众多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要求,为世界经济较快并较为稳定的发展创造了比较有利的客观条件。例如,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的国际货币制度,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曾使国际货币领域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之下进行的8次多边贸易谈判,为大幅度降低工业品关税、限制各种非关税壁垒做出了贡献,从而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空前增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当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后建立的国际经济制度和秩序,经过几十年的运作,现在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需要进行改进和变革。世界经济领域规则与制度的改革滞后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正是当前世界经济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4.从50年代开始出现的地区性经济集团,现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这也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调整和变革。最早建立的欧洲共同市场,现已变为欧洲联盟,不仅成员国由原来的6个国家发展到今天的15国,并拥有大量的联系国,而且还由最初的关税联盟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实现了商品、劳动力、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不仅如此,欧洲联盟开始推行欧洲统一货币计划。欧元正式发行,欧盟国家统一的中央银行也已建立。这使欧洲联盟成了世界上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地区性经济集团。现在世界上的地区性经济集团已达四五十个之多。它们对推动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加强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起了大小不等的积极作用。

此外,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协调,如各种双边或多边的国际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的发达国家七国首脑会议等等,也对解决国际经济矛盾、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当然,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不是直线式的上升,同样经历了困难和曲折,呈现一定的阶段性。这可以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中看得非常清楚。在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经历了约20年的高速增长。当时世界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5.5%。进入70年代后,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产油国展开了石油斗争,使作为世界主要能源的石油价格成十倍地增长,引起了国际市场的价格革命;再加上发达国家在战后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膨胀性财政与金融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双位数,国民经济陷入滞胀。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下降到了3.5%。80年代,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剧烈的军备竞赛,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从促进经济的增长转向了抑制通货膨胀,世界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到了大约3.0%。进入90年代后,由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战后长期存在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许多国家由于经济体制发生变化造成了经济的严重滑坡。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已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而却没有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即必要的国际经济规则、制度和秩序的变革与之相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要求各个国家对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进行较大的调整,而许多国家的这种调整却大大地滞后了。这正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所以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背景和原因所在。日本在90年代经历了10年的经济困难,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日本和东亚、东南亚地区在过去都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它们的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不能不对整个世界经济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种因素的作用下,90年代世界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又进一步有所下降,仅略高

于2.0%,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慢的十年。

在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经济格局曾经历了数次巨大的变化。在人类社会刚刚进入20世纪的时候,作为19世纪世界霸主的英国,虽然已经失去了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但其世界霸主的余威仍在。它不仅依然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继续把持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拥有最多的殖民地。它在各种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仍然颐指气使。后起的美国,已经超过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依然羽翼未丰,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并不拥有决定性的发言权。其他一些欧洲大陆的经济强国,如德国、法国、俄国等等,也在不断地增强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力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亚洲正在崛起的日本,则想突破岛国在资源和市场上的局限,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以跻身于列强之列。在这种情况下,在当时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便形成了群雄并立、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为了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瓜分世界领土,遂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雄并立的局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让位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这一格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苏联的最终解体而结束。

这一次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与过去世界经济格局所发生的变化不同,它不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而是由于争霸的一方苏联自行解体,从而使另一方美国得以不战而胜。苏联的失败就是美国的胜利,但苏联的失败却没有顺理成章地形成美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一国独霸的局面,迎来的却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这与苏联的失败一样,也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原田造成的。美国在与苏联的竞争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它在与盟国的经济竞争中,在许多领域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从而使它在战后初期拥有的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大大地下降了。

现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已达80000亿美元以上,仍然是任何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是,它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领域里不仅已没有优势可言,而且还陷入了相当大的困境之中。在对外贸易领域,它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从战后初期的1/3左右,下降到了现在的大约12%。而且,自进入70年代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就是进口超过出口,每年都有巨额的贸易逆差,对外贸易逆差还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现在,美国每年的对外贸易逆差已达16000亿美元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与日俱增的对外贸易逆差表明,不仅美国的国内市场已越来越多地被外国商品所占领,而且美国的出口也由于商品竞争力的下降而受到了阻碍。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美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甚至想用国内法(如301条款)凌驾于国际法之上,来摆脱自己在对外贸易上的不利地位。这在经济全球化要求贸易进一步自由化的今天,显然是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连年巨额的贸易逆差使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再加上美国长期、巨额的财政赤字需要外国资金来弥补,大量的外国资本拥入美国,致使美国在80年代中期就由世界上的最大债权国一变而成了债务国。现在,美国积欠的国际净外债已超过10000亿美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现在,在世界经济中能与美国抗衡的主要是日本和欧洲联盟国家。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且还早已取代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虽然日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还赶不上美国和德国,但已相差无几,特别是日本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每年的贸易顺差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不仅如此,在日本的对外贸易顺差中,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大约占据着一半左右,这不能不增加日本在国际贸易领域里的发言权。再加上美国现在所利用的外国资金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日本,这就更加加强了日本在与美国打交道时的地位。日本人敢于提出要对美国说一个“不”字,正是在这一经济背景下发生的。与日本比起来,欧洲联盟作为一个地区性的经济集团,其在世界经济许多领域里的实力更已超过了美国,成了美国又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虽然欧洲联盟成员国单个的经济规模都比较小,但它们联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可小视的力量。为了加强经济联合的力量,欧洲联盟的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地提高。现在,不仅已经建立了欧洲统一大市场,实现了商品、资本、劳动力和劳务在成员国之间的

自由流动,而且已经开始了实现欧洲统一货币的进程,欧洲联盟统一的中央银行也已经建立并开始运作。这些对美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都形成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便形成了美国、日本和欧洲联盟三足鼎立的局面。

除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的犄角之势之外,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的俄罗斯也依然是世界上的一个军事强国,虽然它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已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现在的政治形势仍很不稳定,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困难,但俄罗斯在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上都不容任何其他国家加以忽视。它为了保护其既得的利益和势力范围,仍然在积极地参与各种国际事务。因此,俄罗斯作为一支独特的力量,在多极化的世界中将继续是重要的一极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在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占据着多数。现在,它们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远远赶不上发达国家。它们在经济上比较落后,而且发展也很不平衡。但是,作为人类国家,它们有着许多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共同利益。作为一个群体,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正在提高。现在已与过去的殖民时代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已不会完全听命于少数经济大国的支配与指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些大国,如中国、印度、巴西等等,当然就更有一定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它们在经济发展中拥有很大的潜力,将会在未来的世界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因此,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已经在20世纪最后的十几年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形成了。这一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将延续相当长的时期,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几十年里大概都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当然,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将长期延续,并不意味着各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对比不会发生变化,甚至很大的变化。变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变化,使多极化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在当前世纪之交的这一阶段里,世界经济多极化的主要特点,由于存在着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又有许多竞争对手与之并存,因此可以将其概括为一超多强。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美国作为惟一一个超级大国的地位一时还不会受到其他各极强而有力的挑战。这不仅是因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实力都与美国相差甚远,短期内都很难取代美国现有的地位,而且还因为在适应世界经济主要发展趋势方面,美国又已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这就更加增加了其他国家在经济上赶超美国的难度。

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信息化和全球化。在这两个方面,美国都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美国在经济信息化方面的进展速度和拥有的优势,早已为人们所公认。它的信息技术水平,它在信息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它发展的信息网络之广,都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过渡,在这一过渡中,美国已经占了失机。这表明,美国现在拥有着世界社会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其他国家要在社会生产力上领导世界发展的潮流,是更加困难了。而不做到这一点,也就无法取代美国现在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美国在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它是世界上进出口总额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输出和输入资本最多的国家,而且,美国的跨国公司更已遍布于世界各地,把触角伸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外的产值早已大大超过了美国的出口总额。与在经济信息化方面的情况一样,美国在经济全球化方面的发展也是其他任何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其他一些经济强国的经济实力在今后有可能会相对有所增强,在某些经济领域里还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们都将难以动摇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所以,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仍将继续保持一超多强的特点。

(作者:王怀宁)

(摘自《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流程一:导入新课 据雀巢公司2003年统计,每一秒钟,有3900杯雀巢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我们身边有哪些国外产品?(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富士胶卷、铃木摩托、 宝马、奔驰轿车等等。)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由此导入新课。 流程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其实质 操作要求:1、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各小组组长汇总知识要点;3、各小组代表阐述答案。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②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 ③跨国公司的推动;(推动者)④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重要途径)⑤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2)实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设计意图: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实质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目标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 操作要求: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表格;2、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核对结果;3、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检测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记忆效果;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 (1)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2)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题组一】巩固检测 1.(2008·江苏高考) 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发展战略)世界经济发展史

专题六世界经济发展史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的经济;1929 一1933 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及经济格局的演变。 要从宏观上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和繁荣的若干因素,如①前提:新制度确立体现了其先进性。 ②环境:相对和平时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活动。③利俄:推动了生产力进步。④掠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对别国的掠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永恒规律,在这一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重大变化。 发展与腐朽,垄断与竞争,经济发展与改革调整,失衡发展与相互依存,社会经济现代化与部分居民贫困,这些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两重趋势,对上述观点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问题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1 .工场手土业时期 ( l )时间:16 ? 18 世纪下半期。 ( 2 )特征:①14 一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直接促成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欧洲封建经济开始衰落。②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在英、法、美诸国先后爆发革命或战争,新统治秩序虽历经曲折却最终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趋向上看,资本主义己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是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 2 .蒸汽时代 ( l )时间:19 世纪初一19 世纪70 年代。 ( 2 )特征:①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考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许多国家和业洲的日本确立,这一阶段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就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通过这些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的自然经济,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 ②18 世纪60 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40 年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 世纪初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 世纪中期,法、美完成工业革命,俄、日步其后尘。工厂取代传统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 3 .电气时代 时间:19 世纪70 年代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扩展和深化时期,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 l )时间:19 世纪70 年代初一20 世纪初。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 2 )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人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出现飞跃式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到19 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国、德国超越了英、法;英、法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资本大量输出,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俄、日也开始崛起。 第二阶段: ( l )时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 ——1945 年)。

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分析

2004—2006年期间,在发达国家美、欧元区、日等经济持续攀升,发展中国家中、印等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延续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同时,世界经济近期也出现了走缓和地区徘徊趋向。本文根据近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分析 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需采取的进一步措施和建议。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200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04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06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06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06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1988—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13.9%,基本保持2005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以来,日本进口增长继续提高,一、二季度,日本进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7.5%和19.1%,三季度又增长16.8%,均高于2005年全年15.6%的增长速度。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扩大 2007年,受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保持强劲增势,将成为拉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最基本的是两个:区域化和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 ⑵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⑶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⑷ 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①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③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④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尤其要加强和扩大南南合作,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⑤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公正、不平等,只对少数国家有利,对多数国家不利的问题的基本出路,在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加剧了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大都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心得体会】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新特点新趋势 学习强国爱我中华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来源:《人民日报》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 内容提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呈现出速度放缓、内容变化、格局分化、规则重构的新特点。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向,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红利。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经济全球化从高速推进期进入调整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从高速推进期进入调整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全球化主要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速度明显下降。跨境贸易与投资快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重要表现。1998—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服务贸易出口和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速

分别达到10.9%、10.8%和11.9%。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分水岭,此后,跨境贸易和投资明显减速。2008—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下降到1.0%和3.2%。货物贸易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25.4%的峰值后,2017年降到22%。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6.32%,近10年在波动中维持,2017年为6.65%。跨境直接投资规模2007年达到18938亿美元后出现收缩,2008—2017年年均增速为-0.42%。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格局发生变化。从内容变化看,服务贸易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有所上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都明显下降,但货物贸易增速下降幅度更大,服务贸易平均增速达到货物贸易平均增速的3.2倍。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相应上升,占比从2008年的19.9%上升到2017年的23.2%。从格局变化看,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明显上升。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持续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越来越深地参与到全球生产价值链当中,在跨境贸易与投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例,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直接投资流入额的比重从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发展到与发达国家接近,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速调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由理念、规则和机构组成的一套复杂的国际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制度保障。从理念层面看,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自由贸易理念正受到所谓“公平贸易”理念的挑战。从规则层面看,新的经贸规则从以往的边境措施向边境后措施深度拓展。从治理平台看,多边贸易谈判停滞不前,多哈回合谈判迟迟未果,但区域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新平台,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多边组织的改革被提上日程。 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具有深刻复杂原因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及国际经验借鉴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及国际经验借鉴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定 (1) 二、人均超过GDP300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 三、人均超过GDP500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4) 四、人均超过GDP1000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7) 五、人均GDP处于不同阶段时在消费及投资方向的不同特征 (10) 六、“中等收入陷阱”面前韩国巴西的不同选择 (14)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定 人均收入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总体性指标,主要由以下两种判断标准: (一)世界银行标准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20世界70年代中期,世界银行在其年度发展报告中开始将国家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分类,后改为按照人均国民收入(GNI)分类。世界银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分类指标较为普及,是当今许多经济学家判断一个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世界银行有两种分类方式,且两者密切联系。一种是将国家或经济实体划分为四个收入档次,分别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这一分类标准非常明确且每年调整一次。2007年的分类标准为:人均GNI低于905美元为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906美元至3595美元之间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3596至11115美元之间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1111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按照此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处于3000到10000美元时,属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 另一种是在这四个收入档次类别基础上,又划分为“发展中经济”和“发达经济”两个类别。在世行官方文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被笼统地成为“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国家则被称为“发达国家”。世界银行金融信贷政策对这两类经济体也有明确的收入“门槛”界限。按照1989年世行有关补充界定,这个“门槛”的收入界限是以1987年美元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NI为6000美元。在此收入门槛以上,便划入“高收入国家”或“发达国家”之列。这一门槛每年随美元购买力或价格指数的变化而调整,2007年世行确定的高收入或“发达经济”的收入门槛为11116美元。 (二)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在现有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钱纳里阶段划分标准认为工业化是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的;他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把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表1)。

最新党在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演示教学

党在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第1题:要想追赶发达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要有比较高的增长率,才能够缩小。 A.正确 第2题:马歇尔:不得不承认,美国不断地倾注大量的援助,无法挽救中国的经济危机。 A.正确 第3题:70年代中国恢复()的合法席位,拥有了投票否决权,重新跻身于世界五大政治国家;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打开了战略机遇窗口。 A.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第4题:邓小平的“中国梦”有哪些?() A.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5题:60年前,中国是贫困落后、文盲充斥、“东亚病夫”、一盘散沙、生态赤字的人口大国。 A.正确 第6题:1952年—1978年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长率是( )。 A.1.50% 第7题:毛泽东在()所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A.1945年 第8题:孙中山:用任何经济指标来衡量,这个国家不可能有这么强有力的汲取财政能力, 这就是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启动工业化、现代化。 B.错误 第9题:6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大国、科技实力大国、经济实力大国和综合 国力强国。 A.正确 第10题:中国在低收入条件下,迅速经历了人口转变,即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第11题:()的“中国梦”:中国需要快速追赶,中国实际上非常贫穷。 A.孙中山 第12题: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和其他国家差距比较大,具有诸多的()。 B.后发优势 第13题:毛泽东时代的特点有哪些?() A.高增长 C.剧烈波动 D.结构性问题 第14题: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城乡差异巨大的()社会国家。 A.二元经济 第15题:从清王朝到大跃进时期搞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而且也没有完全提出现代化的目标。 B.错误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 能抓住各种机遇,迎接各种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经济发展机遇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好转,复苏苗头已现。但经济危机尚未完全过去,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其特点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减慢;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进步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递进和高级化;生产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如此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面临的机遇 (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给我国扩大内需带来新机遇。 前几年,宽松的外部环境导致国内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也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导致全球经济减速时,我国经济就无法避免外需下降的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虽然使得我国的外需减弱,但也给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进一步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消费结构从以吃、穿、用为主向以住、行为主升级,国内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大有可为。只要应对措施得当,我国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造成的压力同样也可以转变为推动科学发

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走势分析

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走势分析 20__—20__年期间在发达国家美、欧元区、日等经济持续攀升发展中国家中、印等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延续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同时世界经济近期也出现了走缓和地区徘徊趋向。本文根据近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分析20__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需采取的进一步措施和建议。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20__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__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__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__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__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__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__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__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1988—1997年的13.2%上升到20__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__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__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__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__年和20__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__年7.5%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__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__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 13.9%基本保持20__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__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