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活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创新活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创新活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创新活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竞争态势下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创新。企业创新不仅取决于企业家对各种要素进行重新有效组合的能力和企业内部条件,也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外部政策环境。

本报告利用2007年我市第一次工业企业创新调查中企业家调查问卷的数据,深入分析创新活动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内部激励措施和外部政策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指出制约企业加强创新活动的因素,并提出推进企业创新的一些建议,供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企业家调查问卷的基本信息

此次参与问卷的企业家共481人,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家32人,占问卷总数的6.7%。

从企业家的性别分组看:男企业家460人,占问卷总数的95.6%;女企业家21人,占问卷总数的4.4%。从企业家的年龄分组看:29岁及以下6人,占问卷总数的1.2%;30-44岁260人,占问卷总数的54.1%;45-59岁204人,占问卷总数的42.4%;60岁及以上11人,占问卷总数的2.3%。从企业家的学历分组看:拥有研究生学历的17人,占问卷总数的3.5%;拥有本科学历的143人,占问卷总数的29.7%;拥有大专学历的178人,占问卷总数的37.1%;其他的143人,占问卷总数的29.7%。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企业家48人,占问卷总数的10.0%;小型工业企业的企业家433人,占问卷总数的90.0%。

从企业注册登记类型看:内资企业的企业家450人,占问卷总数的93.5%;其中私营企业的企业家292人,占问卷总数的60.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企业家19人,占问卷总数的4.0%。外商投资企业的企业家12人,占问卷总数的2.5%。

从国民经济行业看:采矿业的企业家28人,占问卷总数的5.8%;制造业的企业家433人,占问卷总数的90.0%;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企业家20人,占问卷总数的4.2%。

二、创新活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创新活动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

参与问卷的企业家中,有68.2%的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有31.0%的企业家认为创新起一定作用。

从企业家的学历分组看,拥有研究生、本科和大专学历的企业家中有71.9%的人认为创新起重要作用,而拥有其他学历的企业家认为创新起重要作用的只占59.4%。

(二)创新活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在2004—2006年间开展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企业中,创新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问卷主要从创新对企业产品方面和工艺方面的影响分别展开的。

1、产品方面的影响

在问卷的企业家中,有177人所在的企业在2004—2006年间开展了产品创新活动,占问卷总数的36.8%。

(1)增加了产品品种或功能。有52.0%的人认为本企业开展的产品创新活动对增加本企业产品品种或功能的影响高,有37.8%的人认为影响中,有10.2%的人认为影响低或没有影响。

(2)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有63.3%的人认为本企业开展的产品创新活动对提高本企业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影响高,有29.4%的人认为影响中,有7.3%的人认为影响低或没有影响。

(3)开拓了新的市场或扩大了市场份额。有64.4%的人认为本企业开展的产品创新活动对开拓本企业新的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的影响高,有26.6%的人认为影响中,有9.0%的人认为影响低或没有影响。

2、工艺方面的影响

在问卷的企业家中,有193人所在的企业在2004—2006年间开展了工艺创新活动,占问卷总数的40.1%。

(1)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有44.6%的人认为本企业开展的工艺创新活动对提高本企业生产灵活性的影响高,有33.7%的人认为影响中,有21.7%的人认为影响低或没有影响。

(2)提高了生产效率。有60.6%的人认为本企业开展的工艺创新活动对提高本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高,有32.1%的人认为影响中,有7.3%的人认为影响低或没有影响。

(3)降低了人力资本。有43.5%的人认为本企业开展的工艺创新活动对降低本企业人力资本的影响高,有38.3%的人认为影响中,有18.2%的人认为影响低或没有影响。

(4)节约了原材料。有38.9%的人认为本企业开展的工艺创新活动对节约本企业原材料的影响高,有36.8%的人认为影响中,有24.3%的人认为影响低或没有影响。

(5)降低了能源消耗。有42.0%的人认为本企业开展的工艺创新活动对降低本企业能源消耗的影响高,有37.8%的人认为影响中,有20.2%的人认为影响低或没有影响。

(6)减少了环境污染。有44.6%的人认为本企业开展的工艺创新活动对减少本企业环境污染的影响高,有27.5%的人认为影响中,有27.9%的人认为影响低或没有影响。

(7)改善了工作条件,提高了安全性。有51.3%的人认为本企业

开展的工艺创新活动对改善本企业工作条件、提高安全性的影响高,有26.9%的人认为影响中,有21.8%的人认为影响低或没有影响。三、企业激励员工创新的主要措施及其成功的因素分析

(一)企业激励员工进行创新的主要措施

在问卷的企业家中,有206人所在的企业在2004—2006年间开展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活动。

1、股权激励。有33家企业采取了股权激励措施,占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总数的16.0%;有173家企业未采取该项措施,占84.0%。

2、期权激励。有13家企业采取了期权激励措施,占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总数的6.3%;有193家企业未采取该项措施,占93.7%

3、增加岗位工资激励。有171家企业采取了增加岗位工资激励措施,占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总数的83.0%;有35人所在的企业未采取该项措施,占17.0%。在采取了该项激励措施的企业家中,有119人认为该项措施效果很好,占69.6%;有52人认为有一定作用的,占30.4%。

4、奖金或提成激励。有171家企业采取了奖金或提成激励措施,占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总数的83.0%;有35家企业未采取该项措施,占17.0%。在采取了该项激励措施的企业家中,有101人认为该项措施效果很好,占59.1%;有69人认为有一定作用的,占40.4%。

5、住房激励。有40家企业采取了住房激励措施,占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总数的19.4%;有166家企业未采取该项措施,占80.6%。

(二)企业创新成功的主要因素

在问卷的企业家中,有202人所在的企业在2004—2006年间开展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活动获得了成功。

1、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有75.7%的人认为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对本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影响高,有19.8%的人认为影响中,有4.5%的人认为低或没有影响。

2、充足的经费支持。有40.6%的人认为充足的经费支持对本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影响高,有41.1%的人认为影响中,有18.3%的人认为低或没有影响。

3、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有55.9%的人认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对本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影响高,有32.7%的人认为影响中,有11.4%的人认为低或没有影响。

4、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有43.1%的人认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对本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影响高,有40.6%的人认为影响中,有16.3%的人认为低或没有影响。

5、企业内部的激励措施。有42.1%人认为企业内部的激励措施对

本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影响高,有43.1%人认为影响中,有14.8%的人认为低或没有影响。

6、有效的技术战略或计划。有46.5%的人认为有效的技术战略或计划对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影响高,有36.6%的人认为影响中,有16.9%的人认为低或没有影响。

7、畅通的信息渠道。有45.5%的人认为畅通的信息渠道对本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影响高,有35.1%的人认为影响中,有19.4%的人认为低或没有影响。

8、可靠的创新合作伙伴。有35.1%的人认为可靠的创新合作伙伴对本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影响高,有36.6%的人认为影响中,有28.3%的人认为低或没有影响。

9、优惠政策的扶持。有33.7%的人认为对优惠政策的扶持对本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影响高,有28.2%的人认为影响中,有38.1%的人认为低或没有影响。

企业创新成功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四、相关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

企业创新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条件及企业家对各种要素进行重新有效组合的能力,而且还取决于企业所处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优惠政策的扶持对企业创新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2004—2006年间开展了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活动并获得成功的202家企业中,有125位企业家认为优惠政策的扶持对企业创新成功的影响高或中,占问卷总数的61.9%;同时也有77位企业家认为优惠政策的扶持对企业创新成功的影响低或没有影响,占问卷总数的38.1%。因此,分析有关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影响程度,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一)相关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影响

1、技术开发费用计入成本的政策。在2004—2006年间开展了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活动的206家企业中,有106人认为该项政策影响高,占问卷总数的51.5%;有100人认为该项政策的影响低,占问卷总数的48.5%。

2、技术开发费加大抵扣所得税的政策。有86人认为该项政策影响高,占问卷总数的41.7%;有120人认为该项政策的影响低,占问卷总数的58.3%。

3、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的政策。有72人认为该项政策影响高,占问卷总数的35.0%;有134人认为该项政策的影响低,占

问卷总数的65.0%。

4、企业科研相关设备加快折旧的政策。有61人认为该项政策影响高,占问卷总数的29.6%;有145人认为该项政策的影响低,占问卷总数的70.4%。

5、免征技术转让、开发营业税的政策。有55人认为该项政策影响高,占问卷总数的26.7%;有151人认为该项政策的影响低,占问卷总数的73.3%。

6、金融支持政策。有94人认为该项政策影响高,占问卷总数的45.6%;有112人认为该项政策的影响低,占问卷总数的54.4%。

7、政府采购政策。有39人认为该项政策影响高,占问卷总数的18.9%;有167人认为该项政策的影响低,占问卷总数的81.1%。

8、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有75人认为该项政策影响高,占问卷总数的36.4%;有131人认为该项政策的影响低,占问卷总数的63.6%。

9、产业政策。有109人认为该项政策影响高,占问卷总数的52.9%;有97人认为该项政策的影响低,占问卷总数的47.1%。

10、对外经贸政策。有75人认为该项政策影响高,占问卷总数的36.4%;有131人认为该项政策的影响低,占问卷总数的63.6%。

11、鼓励企业培养和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有109人认为该项政策影响高,占问卷总数的52.9%;有97人认为该项政策的影响低,占问卷总数的47.1%。

12、由企业承担政府部门的科研项目。有42人认为该项政策影响高,占问卷总数的20.4%;有164人认为该项政策的影响低,占问卷总

数的79.6%。

(二)相关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影响低的原因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2004—2006年间开展了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活动的206家企业中,有半数的企业家认为政府的相关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影响低。从下表中可以看出,相关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影响低的原因有“不知道此政策”、“政策吸引力不强”和“政策办理手续繁杂”。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政策影响低的原因中“其他原因”也占了很大比例。

注:总人数即认为相关政策对企业家创新活动影响低的企业家人数。

五、制约企业创新活动的因素

(一)企业内部制约因素

1、企业家素质参差不齐。问卷显示,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企业家只占问卷总数的33.2%,专科的占37.0%,其他的占29.7%。在创新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方面,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企业家中有75.0%的人认为起重要作用,而其他学历的认为起重要作用的只占59.4%。企业家素质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2、缺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企业内部进行创新时,近80%的企业认为缺乏科技人力资源阻碍了企业的创新活动。据调查显示,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从业人员10.2万人,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有5087人,其中在48家大中型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仅为975人,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仅有252人。这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强市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

3、缺乏充足的创新经费。充足的创新经费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问卷显示,在创新获得成功的企业中,认为“充足的经费支持”对企业创新成功有影响的达90.6%。但客观上的资金不足也是阻碍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问题。企业主观上对开展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不强,顾虑较大,调查中选择“技术开发费用计入成本过高”的企业有106家,占调查企业的51.5%。

4、激励措施少,效果不明显。在2004—2006年间开展了创新活动的206家企业中,采取股权、期权和住房激励的分别只占16.0%、6.3%和19.4%;采取增加岗位工资、奖金和提成激励措施的企业占到

了83.0%,但是分别有30.4%和40.4%的人认为这些措施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激励措施实施少,效果不明显,是制约企业创新的严重障碍。

5、工业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制约了创新活动的发展空间。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创新费用有72.8%来源自于企业本身。由于企业创新投入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因此,企业创新投入的规模与企业自身实力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但调查的481家企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仅有48家,只占问卷总数的10.0%。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也影响了六安市企业创新活动的发展空间。

(二)相关政策环境

1、政策知晓率低、办理手续繁杂。问卷表明,在对企业家创新影响低的12项支持政策中除金融支持政策外,企业家表示“不知道此政策”的均在20%左右。政策的低知晓率,是导致政策影响低的直接原因。在对企业家创新影响低的12项支持政策中,企业家认为“政策办理手续繁杂”的占4.6%—42.9%;其中认为金融支持政策手续繁杂的达42.9%。办理手续的繁杂,间接地影响了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力度。

2、政策吸引力不强。问卷显示,我市的工业企业家认为“政府采购政策”、“由企业承担政府部门的科研项目”、“免征技术转让、开发营业税的政策”和“企业科研相关设备加快折旧的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低的比重分别高达81.1、79.6、73.3和70.4%。政策吸引力不强,是导致政策影响低的根本原因。

六、推进企业创新的对策建议

调查显示,有431位企业家表示今后几年将采取一些技术战略来

促进企业发展,占全部问卷总数的89.6%。其中要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实力的有224人,占将要采取措施企业家数的52%;要保持率先创新者地位和高超国内同行业创新领先企业的有135人,占31.3%。因此,及时地对推进企业创新提出一些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企业内部自主推动

1、提高企业家的创新素质

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灵魂和关键。提高企业家的创新素质,对推动企业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强化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培养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必要途径是强化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科技转化意识。

①竞争意识。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要求企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面关注各种因素的变化,不断注意新情况,引进新思路、新技术和人才,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

②风险意识。包括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用人风险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市场风险”,巨大的创新收益和因难、风险总是密切相关。这在高科技领域尤其显得突出。

③科技转化意识。科技转化意识是企业家创新的根本保证,它是把科技进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一种意识。要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逐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

(2)培育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家内在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效应,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发现力。企业家要深刻了解社会、市场和企业,对问题要敏感,并预计到这些问题对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②创造性思维能力。企业家在市场经营上要不断开拓,善于学习运用多种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为企业排忧解难。

③实干巧干的能力。企业家面对复杂的环境,要能迅速提出正确的意见,并善于把它变为计划,付诸于实践。

④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创新必有风险,承担风险、接纳风险、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是企业家应该具备的能力。

⑤鼓励诱导能力。企业家必须通过创新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激励诱导员工参与创新活动,充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2、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

一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造就人才的机制。一方面要通过高校为社会培养企管后备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知识结构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再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人才的系统培训。政府、行业、企业、社会、民间不同层次多渠道培养造就人才,通过长期培训、讲座等各种类型形式全方位培养造就人才。二要建立有效的人才网络机制,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各种人才到六安来,为六安经济发展作贡献。

通过培养、引进、留住、用活一批高层次人才,解决创新活动中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瓶颈问题,从而实现六安市创新活动的快速发展。

3、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在提高企业家和员工创新的积极性方面是十分必要的。鼓励创新激励机制主要有增加岗位工资、奖金和提成等。住房激励、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也是激励企业家和员工创新的切实有效措施。

(二)相关政策外部扶持

1、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努力营造一个支持创新、激励创新、维护创新的社会环境,进而来推动六安市创新活动的开展。一要进一步加快创新体制的优化改革,提高创新管理的效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相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创新进步机制。加强科技计划间的相互衔接、科技计划和经费的综合管理,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同时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新的科研孵化器的培育,形成孵化网络,增强孵化功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二要继续加强市场竞争的机制和法制建设,建立公开、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规则,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法规体系,落实专利保护条例,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尊重知识、鼓励竞争、倡导合作、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三要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咨询公司、技术评估机构、技术争议仲裁机构、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技术市场等建设,为创新成果的传播、扩散与运用架起一座桥梁。

2、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特别是R&D的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创新的财力投入。通过制定规划,稳步实

施投入计划,增强各方面对加大创新投入的信心。其次,要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加大管理,努力实现政府措施的落实到位。要不断借鉴各地好的方法,同时要保证措施的落实到位。再次,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要不断加大创新风险投资机制的探索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加入到创新风险投资中来,拓宽六安市企业创新的融资渠道。

3、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提升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本条件。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需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着力建立一批高新技术特色基地,增强相关产业、技术、人才的集聚能力,加快新兴特色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确立和推广应用,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市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要集中力量培育少量的上规模、上水平,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地区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提高六安市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

4、加大政策宣传,简化政策办理手续,提高政策的吸引力

要利用多种方式,为企业家建立一个政策交流的平台,提供有关政策信息,进一步加大相关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企业家对相关政策的知晓率。同时,要简化政策办理手续,尤其是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使相关支持政策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

政策缺乏吸引力,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现有政策没有得到认真落实;二是现有政策对企业家创新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因此,要提高政策的吸引力,必须先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一是责成相关部门把支持企业家创新的政策认真落到实处;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尽量加大政策对企业家创新的支持力度。

课题组负责人:赵毅

课题组成员:赵毅高玲谢宏豹张广成黄胜红执笔:谢宏豹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