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病变性肾病课件

合集下载

肾病ppt课件

肾病ppt课件
7
四、临床表现
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2-4:1),患儿起病前常有上呼 吸道感染。 (一)症状与体征 主要症状是不同程度的水肿,轻者仅表 现为晨起眼睑水肿;重者全身凹陷性水肿,阴囊水肿使表 皮光滑透亮,阴茎包皮或大阴唇水肿可影响排尿;严重水 肿可伴发腹水和胸腔积液。患儿常有疲倦、厌食、苍白和 精神萎靡等症状。血压多数正常,少数患儿有高血压症状。
10
五、实验室检查
尿蛋白定性多数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常超过0.1 g/kg,一次尿蛋白(mg/dl )/肌酐(mg/dl)>2。可有透明 和颗粒管型。血浆总蛋白显著下降,白蛋白低至10g-20g/L; 胆固醇明显增高。血沉增快,可达100mm/h以上。血清蛋白 电泳显示白蛋白和γ球蛋白低下、α2球蛋白显著增高。肾 功能、血清补体和血尿等因临床类型而异。
4
三、病理生理
大量蛋白尿可引起以下病理生理改变:
(一)低蛋白血症 血浆蛋白由尿中大量丢失和从肾小球滤 出后被肾小管吸收分解是造成NS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 蛋白丢失超过肝合成蛋白的速度也致使血浆蛋白降低。患 儿胃肠道也可有少量蛋白丢失,但并非低蛋白症的主要原 因。
(二)高脂血症 患儿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极低密度脂 蛋白增高,其主要机制是低蛋白血症促进肝合成蛋白增加, 其中的大分子脂蛋白难以从肾排出而蓄积于体内,导致了 高脂血症。
11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国内儿科的诊断标准为:大量蛋白尿(++ +~++++)持续时间>2周,24小时尿蛋白总量>0.1g/kg或 >0.05g/kg;血浆白蛋白<30g/L;血胆固醇>5.7mmol/L; 水肿可轻可重。以上4项条件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 为必备条件。

微小病变肾病

微小病变肾病
2.除外诊断为MCD或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NS患者, 经相应正规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
3.电镜下,见到足突与肾小球基底膜分离,或在患者尿液中找 到脱落的足细胞。
微小病变肾病
三、IgA肾病:
• 典型患者不易于本病混淆,而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者光镜下无明显病变或仅有轻度系膜增生,免疫 荧光以IgA沉积为主,电镜见广泛足突消失及电 子致密物在系膜区沉积,激素治疗有效。
12周)
• 激素依赖:激素停用或减药后2周内复发。
微小病变肾病
●儿科患者的治疗中,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成人患者中缺 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儿科资料可供借鉴:
儿科治疗思路:泼尼松60mg/(㎡.d)6周,再用
40mg/(㎡.48h)至少6周,以后缓慢减量;
• 初次治疗:足量激素使用超过3月,可减少复发,副作用无明
微小病变肾病
微小病变肾病
微小病变肾病
微小病变肾病
微小病变肾病
病因
微小病变肾病
●原发性微小病变肾病 ●家族性微小病变肾病: 很少报道,未明确病因。 ●继发性微小病变肾病
微小病变肾病
●继发性微小病变肾病
1.药物相关性:非甾体类消炎药、抗生素、干扰素、 锂、金制剂、甲硫咪唑。
2.感染相关性:HIV、梅毒、寄生虫。
--王海燕,《肾脏病学》
微小病变肾病
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
一组临床以单纯性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疾病。 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可有轻度系膜增生,近 端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故又被称为“类 脂性肾病”。电镜下肾小球特征性表现为弥漫性 足突融合,肾小球内一般无电子致密物沉积。免 疫荧光阴性。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

微小病变肾病的诊治进展

微小病变肾病的诊治进展
IgM缓解期显著升高, IgA升高, IgE:在成人有半数患者明显升高 补体多正常 • 小儿出现红细胞管型、高血压、和补体降低高度怀疑本诊断
整理课件
15
诊断
➢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改变在肾病综合征 水平的蛋白尿时均可出现,没有特异性 ➢诊断是在除外其他各种肾小球疾病后才确 诊的。
整理课件
Kidney,2001,1274 16
这种药物在体内的水平等
肾脏结构
整理课件
4
肾小球
整理课件
5
上皮细胞
足突细胞
内皮细胞
整理课件
6
基底膜
整理课件
7
电荷屏障
整理课件
8
微小病变
正常肾小球(光镜)
微小病变肾小球(光镜)
整理课件
微小病变肾小球(电镜)
9
病理改变:光镜
➢肾小球基本正常,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宽 ➢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脂肪聚集,灶性肾小管、 间质损害(在青年患者要特别注意除外局灶节段肾小球硬 化) ➢早期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 的非硬化肾小球也可出现上述表现。
整理课件
34
环磷酰胺
作用机制
➢与一些重要的分子及其DNA结合干扰细胞 的增殖和功能 ➢其剂量越大,淋巴细胞(包括T和B淋巴细 胞)的减少愈明显,抗体形成尤其受到影响。
整理课件
35
环磷酰胺
用法
➢环磷酰胺:2mg/Kg.d, 8-12周,75%患者至少在2 年内缓解。 ➢对激素敏感的患者对环磷酰胺效果好,激素治疗 缓解时间长的患者复发的危险性小,激素依赖或抵 抗的患者环磷酰胺至少应用12周 ➢逐渐减量可能有助于防止复发。
➢过敏反应:主要食物过敏、IgE,血管活性胺、前列腺素 ➢药物:干扰素、青霉素、利福平 ➢肿瘤: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感染:病毒(HIV)

微小病变性肾病

微小病变性肾病
周) • 激素依赖:激素减量或停用后2周内复发。
★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包括激素依赖、激素抵抗和
频繁复发。
★儿科患者的治疗中,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成人患者中缺 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儿科资料可供借鉴: 儿科基本治疗思路:应用泼尼松60mg/(㎡.d)6周,再用 40mg/(㎡.48h)至少6周,以后缓慢减量; 初次治疗:足量激素使用超过3月,可减少复发,副作用无明 显增加,隔日顿服比每日服用副作用小。 第一次复发者:再次单用口服泼尼松60mg/(㎡.d)仍有效,同 时可了解对激素的反应类型;与初次治疗不同,对于复发者延 长治疗时间与以后是否频繁复发似无关系。因此,NS缓解后即 可减量。 频繁复发者:环磷酰胺在减少复发方面优于环孢素,2个月为 理想疗程(相当于累计量6-8g)。 对于激素依赖和频繁复发者,左旋咪唑具有增加肾病综合征缓 解、减少激素用量以及减少复发的作用。
●动物实验中,注射IL-2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负电荷减少、足突消 失及蛋白尿。
●在患者的肾活检组织中,仅发现IL-2受体mRNA表达,未见IL-2表达, 说明致病作用可能来自循环中的IL-2。 ◆其他被怀疑为通透因子的还有:血结素(一种快反应蛋白),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乙酰肝素酶等。
三、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改变和广泛足突消失
既往研究表明本症与肾小球基底膜负电荷减少、电 荷屏障功能下降有关。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肾病水 平蛋白尿的的形成与此有关。
足细胞也出现结构性变化,不但出现广泛足突消失, 且附着于肾小球基底膜上的蛋白-dystroglycan,在发 病时明显减少,肾病综合征缓解后恢复,另一蛋白—整 合素则无明显变化,而在FSGS中则没有这种现象,提示 可能与MCD广泛足突消失的形成机制有关。
• 体液免疫方面: 患者血中IgG常降至非常低的水平,且

微小病变性肾病

微小病变性肾病

微小病变性肾病【概述】微小病变性肾病(Minimal change nephropathy)又称类脂性肾病,是导致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疾病之一。

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75%,约占8岁以下儿童肾病综合征的70%~80%。

在成人中也不少见,占16岁以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人的15%~20%。

【治疗措施】在激素和现代抗生素应用以前,其自发性缓解估计在25%~40%。

由于感染和栓塞并发症,当时儿童患者的5年死亡率超过50%,目前大约在7%~12%;在对激素敏感儿童病例中,则小于2%。

激素治疗常规剂量儿童为每日强的松60mg/m2,成人强的松40~60mg/日,然后在4~6个月内逐渐减量。

90%的儿童在4周内有效,90%的成人在8周内有效。

如治疗后仍有大量蛋白尿,应加用免疫抑制剂。

对激素敏感者,大约50%可保持尿蛋白阴性或减药、停药后复发,但最后大多数病人可缓解。

另50%患者经常复发或呈激素依赖性(指需较大剂量激素维持始可控制蛋白尿),此时常伴有激素的副反应,在儿童患者更为明显。

每日加用环磷酰胺2~3mg/kg(儿童每日75mg/m2)治疗8~12周,可延长激素敏感患者的缓解期。

由于细胞毒药物对性腺毒性、致畸胎作用及其他毒性反应,仅在肾病和激素副反应均严重时才子应用。

应用激素有效,但反复发作或对激素有依赖性,又无指针加用细胞毒制剂环磷酸胺时,可选用环孢素A,3.5~4mg/(kg·d),口服,4个月后,大多数患微小病变性肾病的病人的肾病综合征可以完全缓解,显著减少激素剂量。

微小病变性肾病引起的肾病综合征经上述积极治疗不能缓解时,必须注意有无下列情况:①控制或去除体内的感染病灶,特别应寻找隐匿性感染灶。

②肾静脉血栓形成,及时作CT检查,确诊患有肾静脉血栓形成时可全身应用尿激酶4~8万u/d,加于0.9%氯化钠40ml,每天1~2次静脉注射。

也可作股动脉穿刺插管在肾静脉血栓形成一侧的肾动脉内于1小时内分注给尿激酶,总剂量为20万,以后再口服潘生丁25mg,每天3次,华福林2.5mg,每天1次。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_课件模板
长期的低蛋白血症,患者多出现营养 不良、继发感染等;高凝状态可导致血栓 形成;不适宜的利尿和禁盐可出现低钠或 低钾血症。
1.感染 在抗生素问世之前,感染是 本病特别是小儿患者的常见死因,病原菌 主要为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引
内科学疾病部分:微小病变型肾病>>>
并发症:
起腹膜炎、胸膜炎、皮下感染、呼吸道感 染等,也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在 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药 治疗者,常加重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的 敏感性亦增加,如对疱疹病毒、麻疹病毒 易感。本病易于发生感染的机制:①尿中 丢失大量IgG;②免疫异常:本病可出现体 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异
内科学疾病部分:微小病变型肾病>>>
病因:
介质并不具有活性。故尚未确定这种介质 是否会导致动物产生蛋白尿。用MCN患者 的淋巴细胞形成的T细胞杂交瘤能产生肾 小球通透因子(GPF),能直接增加肾小 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将GPF注射到大鼠体 内,可诱导出蛋白尿,造成足突细胞的足 突消失。GPF能引起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 细胞坏死,其分子量在
内科学疾病部分:微小病变型肾病>>>
病因:
机制有关,但其他因素亦可能参与。有人 认为,异常的T-淋巴细胞群所产生的循环 肾小球毒性淋巴因子引起MCN。因为MCN的 患者患麻疹后,病情可缓解。患者易于发 生链球菌感染,对环磷胺和糖皮质激素治 疗敏感。MCN可能的免疫异常见表2。
1.体液免疫 患者容易感染,部分原 因是由于血浆中I
内科学疾病部分:微小病变型肾病>>>
症状及病史:
血容量过低时可引起急性肾衰。 水肿:明显水肿常为起病第一表现,
患儿多为颜面水肿,成人则下肢水肿明显, 且伴甲下水肿(甲床呈白色)、阴囊水肿、 胸腔积液、腹水现象也常见。出现大量腹 水或肺水肿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 窘迫等症状。

微小病变型肾病

微小病变型肾病

微小病变型肾病一概述微小病变型肾病(MCN)既往称为类脂性肾病,大多数病人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

本病以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电镜下肾小球上皮足突细胞突起融合和消失,无明显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宽和免疫球蛋白沉积为特点。

微小病变型肾病临床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即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

MCN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肾小球疾病。

MCN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有易缓解、但易复发的倾向,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很少(<5%)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

二流行病学MCN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常发生于1~6岁儿童,高峰在2岁。

本病约占5岁以下儿童原发肾病综合征病因的90%,占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10%~30%,MCN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但到老年略有上升。

三病因MCN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病因未明。

继发性病因包括有药物相关性:非甾体类消炎药、抗生素(利福平、氨苄西林、头孢克肟等)、干扰素,金、锂制剂,甲巯咪唑、依那普利等;感染相关性;HIV、格林-巴利(Guillain-Barre)综合征、梅毒、寄生虫(如血吸虫)等;肿瘤相关性;霍奇金病、非霍金奇病、实体瘤、嗜酸细胞性淋巴瘤(kumara病);过敏相关性:食物、花粉、尘土、昆虫叮咬等;家族性微小病变型肾病;仅有少数家族聚集的报道,致病基因尚未明确。

四临床表现1.水肿明显水肿常为起病首要表现,患儿多为颜面水肿,成人则下肢水肿明显,阴囊水肿、胸腔积水、腹水现象也常见。

出现大量腹水或肺水肿时,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窘迫等症状。

2.蛋白尿大量蛋白尿,常可为高选择性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尿蛋白每天可多达10g以上。

3.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常明显下降,个别病人(常见儿童)可达10g/L以下,低蛋白血症与蛋白丢失量密切相关。

4.高血脂MCN病人可出现脂质代谢紊乱,血浆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明显升高,血清可呈乳糜色,伴随高脂血症的病人往往有脂质尿。

5.血压改变明显的低蛋白血症、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的病人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脉搏细弱等,同时,部分病人可出现暂时性高血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