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高考模拟训练: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高考模拟训练: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高考模拟训练: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明代规定:凡内官或内使(皇帝身边的官员或太监)传旨,内阁和各衙门必须覆奏皇帝,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这一规定反映出明代( )

A.皇权专制开始渗入各部门 B.注重政治权力规范化运行

C.内阁大臣的职权得到扩大 D.行政决策正确性得到提高

答案:B。据材料“凡内官或内使(皇帝身边的官员或太监)传旨,内阁和各衙门必须覆奏皇帝,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可知,这个过程反映了皇权至上,政治权力的规范化运行,故选B项。

2.(2020·重庆期末)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想出关打猎游乐,在居庸关被巡关御史张钦仗剑挡驾,无奈悻悻而还。后来武宗乘张钦巡视他处之机,黑夜微服偷偷出关,一路都生怕张钦追拦。这一史事表明( )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监察制度走向成熟

C.官僚体制制约皇权 D.北方边防体系严密

答案:C。据材料“武宗被巡关御史张钦仗剑挡驾……武宗乘张钦巡视他处之机,黑夜微服偷偷出关”可知,皇帝受到官员的制约,这一史实表明官僚体制制约皇权,故选C项。

3.(2020·乌鲁木齐第一次诊断)清初,在制度构建过程中,将明太祖谕令工部铸造铁牌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并利用修史的机会,将明代尚存争论的这一故事坐实。其根本目的是( )

A.杜绝宦官干预朝政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采用明朝的统治措施 D.认定“铁牌”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B。清初将明太祖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直接目的是杜绝宦官干预朝政,根本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

4.(2020·宝鸡一模)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 )

A.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 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清朝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

答案:B。据材料“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得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B项。

5.(2019湖南常德一模)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中央官署

答案 C 依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清朝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选C项。

6.(2019河南八市联考)下列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

二、内阁与南书房

三、内阁与军机处

C.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

D.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

答案 C 材料中目录都有内阁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机构都是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中央机构的变化,可知反映的是清朝中央制度的演变,故C项正确;目录中只有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皇帝的措施,故D项错误

7.(2019福建福州质检)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答案 B 根据材料“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强化了专制皇权,故B项正确。

8.(2020·广东省文科综合二模)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1 200多人。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这表明当时( )

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 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

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

答案:C。据材料“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1 200多人”可知,拥有上奏权的官员范围扩大,这体现了皇权专制制度的强化,故选C项。

9.(2020·德阳一模) 据图一和图二,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D.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答案:D。题干中江南省在乾隆帝时分割为江苏、安徽两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省区的变动,未提及省下设州、县、乡等,排除A项;题干只提及省区变动,未提及官员职权,排除B项;基层地区是乡、里,而题干提及的是省级地方,排除C项。

10.(2020·赣州十四县期中)古代官员的补服上分别绣有禽或兽,“衣冠禽兽”一词最初即是赞语。但明清以来,该词逐渐有了贬义。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反封建民主思想萌芽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C.封建政治的腐朽黑暗D.社会价值取向的逆转

答案:C。对官员的批判,不一定就是“民主思想”的体现,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衣冠禽兽”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衣冠禽兽”由

褒义到贬义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故C项正确;“衣冠禽兽”词性的转变,与价值取向无直接关联,故D 项错误。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部分)

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授爵制

汉朝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科举制

宋朝二府三司制集中军、政、财

设通判、转运使

科举制

元朝中书省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八股取士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

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袭明制,设都察院为其中央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清世宗将六部“隶属都察院”,地方监察沿用明制。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监察法典,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唐海歌《承袭与变异: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材料二根据1689年《权利法案》的规定,国王的税收权力和军权受到议会严格限制和监督。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案》规定,对议员和政府官员的选任、法官的任职、法律和条例的生效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下院掌握了监

督国王行政活动的权力。弹劾曾是议会掌握的重要监督方式。举凡内阁阁员、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或议员职务上或非职务上的非法行为,均可构成议会的弹劾案。随着英国内阁责任制的发展和司法权的独立,弹劾程序在实践中显得过于烦琐,从1864年起议会以不信任投票程序代替了这种监督方式。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及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监督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中国与近代英国监察制度的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表现: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体系;制定了完备的监察法规;等等。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对前代机构和法规的继承与发展;等等。

(2)趋势:监督对象由以国王为主转向政府高官,监督方式由弹劾转变为不信任投票。(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原因: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司法权的独立;等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3)不同:监察主体不同,中国是监察机构官员,英国是议会;监察对象不同,中国是各级官吏,英国是国王和政府高官与议员;本质不同,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英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代议制;等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