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井高温长效测试技术的应用

合集下载

稠油热采开发技术(ppt)

稠油热采开发技术(ppt)

稠油资源分布
稠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美 的加拿大、中国、委内瑞 拉、俄罗斯等地。
稠油资源储量
全球稠油资源储量巨大, 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 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和中 国的克拉玛依油田。
热采开发技术的定义与特点
热采开发技术定义
热采开发技术是一种利用热能将 稠油资源转化为可流动状态,然 后进行开采的技术。
热采开发技术特点
率的稠油开采方法。
原理
火烧油层法通过向油层注入空气 或氧气,并点燃油层中的轻质组 分,使燃烧反应持续进行。燃烧 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
原油流向生产井。
适用范围
火烧油层法适用于粘度高、油层 厚度大、渗透率较高的稠油油藏。 该方法可以提高采收率,但开采 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火势和燃烧
条件。
热水驱法
投资回报低
由于技术难度和开采效率问题,稠油热采项目的 投资回报率较低。
市场风险
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稠油热采项目的经济效 益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环境挑战
排放控制
稠油热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需要严格的排放控制 措施。
生态保护
稠油热采活动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生态 保护措施。
案例二:某油田的蒸汽驱项目
蒸汽驱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稠油热 采技术,通过向油藏注入高温蒸 汽,将稠油驱赶到生产井,进一
步提高采收率。
某油田的蒸汽驱项目实施过程中, 通过优化注汽参数、改善井网布 置等方式,提高了蒸汽驱的开发
效果和经济性。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表明,蒸汽驱 技术适用于大规模稠油油藏的开 发,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有
其降粘并提高流动性。
采收和运输
通过采油树和采油管线将稠油 采出地面,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稠油热采技术是一种针对油砂、重油等高粘度油藏开采的方法,通过供热使原油降低粘度,提高流动性,从而实现油藏的高效开发。

稠油热采技术包括蒸汽吞吐、蒸汽辗转、蒸汽驱等多种方法,下面将对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1. 蒸汽吞吐技术:蒸汽吞吐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稠油热采技术,通过注入高温高压蒸汽使原油粘度降低,从而提高采收率。

蒸汽吞吐技术具有简单、成本较低的特点,适用于高温高压区块。

由于蒸汽吞吐技术存在注汽周期长、水汽云难以控制等问题,使得其效果受到限制。

2. 蒸汽辗转技术:蒸汽辗转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稠油热采技术,通过在油藏中形成蒸汽辗转的气体流动,使原油流动起来。

蒸汽辗转技术相比蒸汽吞吐技术具有注汽周期短、大面积覆盖等优势,适用于较大底水厚度的高粘度油藏。

目前,蒸汽辗转技术已在国内外一些油田中得到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蒸汽驱技术:蒸汽驱技术以蒸汽为驱动剂,通过驱替作用将原油推向井口,实现油田的高效开发。

蒸汽驱技术具有可控性强、适应性好的特点,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的油藏。

目前,蒸汽驱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重油油田中,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稠油热采技术的发展趋势:1. 温度控制技术的发展:随着稠油热采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油田需要用到高温蒸汽进行开采,因此温度控制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发展更加精确、高效的温度控制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稠油热采过程中的热能利用。

2. 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稠油热采技术需要配套的供热、注汽、电力等设备,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在设计上更加合理地组合各个设备,实现能量的互通与优化利用。

3. 非常规能源的应用:随着能源的紧缺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非常规能源作为替代能源的一种,未来在稠油热采技术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比如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地热能等。

4.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模拟复杂的油藏开发过程并进行优化,可以实现稠油热采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现行主要稠油热采技术及发展趋势

现行主要稠油热采技术及发展趋势

浅析现行主要稠油热采技术及发展趋势【摘要】在稠油开采开发中,由于稠油高粘度、高凝固点、高含蜡、密度大、流动性差等特征,致使常规石油开发方式无法进行有效开发,为了改变稠油开发效果,目前较为普遍采取热采技术进行开采开发,以最大限度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本文主要介绍目前主要的稠油热采技术,并浅析未来稠油热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稠油热采机理热采技术发展1 稠油物性及其特点稠油是指在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毫帕秒、原油相对密度大于0.9200的原油。

稠油的主要特点:高粘度、高凝固点、密度大、高含蜡、流动性差。

2 稠油热采技术思路及现状目前提高稠油油藏产量的思路主要是降低稠油粘度、提高油藏渗透率、增大生产压差。

稠油热采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提高稠油采收率实际应用规模最大且效果最好的开采技术。

根据多年现场实际应用和积累,到目前已经形成了蒸汽吞吐技术、蒸汽驱技术、sagd技术、热水驱技术、火烧油层技术、电磁加热等多种稠油开采方式。

目前蒸汽吞吐、蒸汽驱和sagd技术已成熟,在世界稠油油田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下面本文就上述三种重要稠油热采技术予以分析。

3 蒸汽吞吐技术蒸汽吞吐技术是指通过蒸汽发生器向油井中注入一定量的高温高压蒸汽,并焖井一段时间,待高温蒸汽的热能向油层扩散后,从而加热原油,降低原油粘度和油流动阻力,并产生油藏压力,最终再开井生产的一种稠油开采增产方法。

蒸汽吞吐是一种相对简单并且十分成熟的稠油开采技术,在1950年国外最先开始应用,我国于1980年引进并开始试验应用,到目前为止蒸汽吞吐已经成为我国稠油热采的主要方法,中石油90%的稠油热采产量是依靠蒸汽吞吐技术获得的。

3.1 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机理3.1.1 高温蒸汽的降粘作用降低原油自身粘度,提高油水的流动能力;清洗井眼及近井地带,提高油井的完善程度;3.1.2 热膨胀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油发生膨胀,饱和度增大,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动性;3.1.3 混相驱动作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小水相的相对渗透率和残余油饱和度;3.1.4 蒸汽的蒸馏作用当总蒸汽压力大于等于系统压力时,内部的混合物将沸腾,导致原油被剥蚀,使原油从地层死孔隙向连通孔隙转移,从而增加了驱油的机会,提高了驱油效率。

利用PNN储层参数测试技术改善超稠油水平井生产效果

利用PNN储层参数测试技术改善超稠油水平井生产效果

判 断加 密 后水 平 井水 平段 地 层剩 余 油饱 和度 及地 温 参 数 。而常 规 的 C O 碳 氧 比测井 仪 虽然 使 用 时间较 / 长 , 存在 记 数率 低 、 计误 差大 、 速慢 , 测深 度 但 统 测 探
气饱和度 以及地层含水率计算 , 根据这些参数 的计
算值综合评价储层的油气含量和物性参数 , 从而提
4 mm, 以过 油 管 测 量 , 可 以在 油 井 生 产 、 井 3 可 也 关
脉冲 式发 射 高 能快 中 子 , 中子 的发射 速 率为 每秒 5 快

8亿 个 , 每次 发 射 时 间为 3 微 秒 , 次发 射 的 间隔 O 两
时 间 为 1 0 秒 。快 中 子 发 射 后 向 地 层放 射 状 穿 8 0微
特 油公 司 超 稠油 开 发 从 1 9 9 7年起 步 , 用 蒸汽 采
吞 吐方 式 开发 , 目前 已经 走过 了十年 历 程 。 采用 直井 开 发效 果 变 差 后 , 老 区 7 m 井 网直 井 的 基 础 上实 在 0 施 加密 水平 井 , 保证 水 平井 的 生产 效果 , 为 需要 准确
透, 在穿透的途中与地层 元素的原子核发生核反应 变成 热 中子 , 中子 继 续与 地层 发 生核 反 应 , 热 核反 应 后 热 中子 的 数 量 、 量 和 速 度 会急 剧 衰 减 并 伴 生 出 能 次生伽 马 射 线 。 同的地 层 岩石 , 构 成 的化学 元 素 不 其 不 同, 子与其发 生核反应 的性质不 同, 中 中子 的 数 量 、 量和 速 度 衰 减 的指 数 也 不 同 , NN 测 井 离 中 能 P 子源近 的和远 的两个 探 头来 负 责探 测热 中子 的数量 和 衰减 指 数 , NN 测 井 的运 算 电路 负责计 算 出地层 P 的热 中子 俘获 截面 、 隙度指 数 和含 氢 指数 。 孔

随钻地质导向设备在高温高压油井钻探中的应用挑战与对策

随钻地质导向设备在高温高压油井钻探中的应用挑战与对策

随钻地质导向设备在高温高压油井钻探中的应用挑战与对策随钻地质导向设备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工具,用于实时监测和调整井下钻探轨迹,以确保钻井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高温高压的油井钻探中,这些设备的应用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温度和压力对设备性能的影响高温和高压对随钻地质导向设备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高温会导致设备元件的热胀冷缩,可能引起尺寸不稳定和材料失效。

其次,高压可能导致设备的密封性能下降,增加泄漏的风险。

因此,需要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对策。

对策:- 使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可靠性较好的材料,如特殊合金和陶瓷材料,以提高设备的耐受性和稳定性。

- 对设备进行严格的温度和压力测试,在实际应用前进行充分验证,确保设备可以在恶劣环境下运行良好。

- 设备设计中要考虑到热胀冷缩的因素,合理安排元件的布局,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减少设备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

2. 高温高压环境下的传感器性能要求随钻地质导向设备需要依靠传感器实时获取地质信息和测量参数。

然而,在高温高压的油井环境中,传感器的工作性能也会受到影响,如灵敏度降低、准确性下降等问题。

对策:- 选择适应高温高压环境的传感器,如高温压力传感器、高温温度传感器等,以确保传感器可以正常工作,并满足准确性和灵敏度要求。

- 对传感器进行严格的校准和测试,确保其性能稳定,并且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

- 在设计设备时,考虑传感器的布局方式,保证其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高温和高压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3. 电子元件的高温高压适应性随钻地质导向设备中使用的电子元件也需要适应高温高压的环境。

在这种极端条件下,电子元件容易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可能导致元件失效或降低性能。

对策:- 使用高温高压环境下可靠性较高的电子元件,如耐高温、抗压力的集成电路和传感器等,以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对设备中的电子元件进行严格的选型和测试,确保其能够在高温高压环境下长时间稳定运行。

油田稠油热采技术.

油田稠油热采技术.

题目:油田稠油热采技术班级:石油工程08-3班姓名:张福泉指导老师:张鉴益完成日期:2011年4月07日目录摘要 (3)前言 (4)第一章热力采油 (5)§1.1热力采油简介 (5)§1.2国内外稠油热采技术发展现状 (6)§1.3 有关蒸汽吞吐与蒸汽驱的特点 (7)第二章稠油热采工艺方法研究 (9)§2.1 注蒸汽井抽稠油工艺 (9)§2.2改善注蒸汽效果工艺措施 (15)§2.3 结论 (21)摘要随着世界对石油需求量不断增加,石油作为有限非再生能源,再发现较大储油田的机遇减少,已开发油田正在老化,未开采的油田多为稠油油田,这就迫使人们把注意力投向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和稠油开发的技术。

本课题对稠油油田热采技术进行研究,用新技术新工艺等对油田的开发进行了方案设计与开发时间,从热力采油的定义、机理、方法,国内外稠油热采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本课题的任务与目的。

针对稠油油田进行了热菜方案设计,主要是从蒸汽吞吐、蒸汽驱两个方面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堆开采技术与方案进行了改善,达到提高稠油油田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开县稠油油田的开发效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采收率和油气比的目的。

关键词:稠油;热采;工艺前言在我国东部的辽河、胜利等油田相继发现了多个较大型的深层稠油油田,这些稠油油田用常规方法试油试采较难过的工业油流,若利用现有技术进行注蒸汽热采,预计热利用率低、产能低、储量不集中,难以形成有规模的产能建设阵地。

因此应探索和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开发方式,建立难动又丑又开发新概念,才能经济有效地开采未动用的地下稠油资源。

采用新的工艺技术来开发动用我国的稠油资源已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本课题就是针对稠油油田用常规方法试油试采较难过的工业油流、也有可能造成油田的幽静的巨大损失的具体情况,对稠油油藏的注蒸汽开采方法进行研究与方案设计。

稠油井用耐高温测井光缆的设计

稠油井用耐高温测井光缆的设计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3期
No 3 . 2 8 00
电 线 电 缆
El c r c W ie & Ca e e t i r bl
20 0 8年 6月
Ju ., 0 n 2 08
稠 油井 用 耐 高 温测 井 光 缆 的设 计
何 钟 鸡 , 沈 慈 来
q i e n n l s s s i to f t e c bl o e te u r d a d a a v i /e tma i n o h a e pr p r is.
Ke y wor ds:wellg ig o tc i rc bl h g tm p r t e fbe ;he v i wel c sr c in; p o ri s a a y l—o gn p i f be a e; i h e e au’ i r a y ol l; on tu to r pe te ; n l—
( 国 电 子 科 技 集 团 公 司第 八 研 究 所 , 徽 淮 南 2 2 0 ) 中 安 3 0 1
摘 要 : 油 井 用 耐 高 温 测 井光 缆 是 油 田 测 试 中使 用的 一种 新 型 特 种 光 缆 。本 文 介 绍 了耐 高温 测 井 光缆 的 一 些 稠
性 能要 求 , 光 缆 所 需 的 特 种 材 料 进 行 了详 细 说 明 , 对 光 缆 性 能进 行 了评 估 和 分 析 。 对 井 关键 词 : 井光 缆 ;高温 光 纤 ;稠 油 井 ;结 构 ;性 能 ;评 估 和 分 析 测 中 图分 类 号 : N8 8 T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6 01 2 0 ) 30 1 —4 1 7 —9 ( 0 8 0 —0 70

国内稠油热采井下动态监测技术现状

国内稠油热采井下动态监测技术现状
动态 分析 和指导现 场施工都 有一定 的指导 意义 。
的吸汽剖面存储式测试仪器 , 它是当时国内外高温高
压 测试 技术 中唯一 能 同时 实 现 四参 数 测 量 的仪器 , 并 获得 国家专利 … 1。该 仪 器 已测试 30井 次 , 取 得 了 5 均
成功的测试资料 , 为制定合理的注汽热采方案提供了 可靠 依据 。
位 的吸汽效果 。
2 吸汽剖面监测技术
吸汽剖面监测技术是通过测取不同时期油层吸汽
状况 , 掌握 吸汽剖面 的变化规律 , 正确地 反映 油层 动态 情况 , 判断 注汽效果 , 为准确掌握 油藏 生产动 态和提 高 注蒸汽 开发效 果提供 了重要依据 。 辽河 油 田的吸汽 剖 面监测 技 术 日趋 成 熟 , 别是 特 高温五参 数 吸汽剖面精细 化测试 仪 的高温存 储 G R和
稠油 生产基 地 。 目前 , 国稠 油 热采 生 产 井 约 有 16 我 . ×14口, 0 稠油 产 量保 持 在 110×1 以上 , 油产 0 4 0t 稠 量约 占原油 总产 量 的 9 %左 右 , 为我 国原 油 生产 的 成 重要 组成部 分 。
存在一个敏感温度点 , 监测生产过程中油层温度、 压力 的变化 , 有助于分 析油层供液规律 , 优化设计举升参 数, 提高周期采油量。主要的温度 、 压力测试仪器见表

要: 稠油热采井下动 态监测技 术能够提供 热采井的温度 、 力、 压 干度 、 吸汽剖 面 、 出剖 面等动 态参数 , 产 分析各 油
层的吸 汽状 况。 断注汽效果 , 判 为稠油油藏 的有 效开发提供科 学依 据。文章通过对热采 井动 态参数测量技术及方 法和 现
场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阐述 , 出了稠油热采动态监测技术发展 方向。 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稠油井高温长效测试技术的应用
本文针对稠油测试过程中油稠、高温、井斜、水平井等困扰油田动态监测资料录取的多项监测难题,对高温长效测试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流压、静压及不稳定试井等项目的测试,实现了对稠油吞吐井采油过程中的中长期连续动态监测,通过获取稠油油藏地层信息和生产信息,进一步分析井下温度和压力与产液量的对应变化规律,为稠油井动态分析及确定合理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标签:稠油油藏;长效测试;规律研究
1 现状
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通过测试可以取得地层产量及压力等资料,为油气田的后续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目前,在冷采井测试工具工艺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中,现有的工艺技术基本上能够满足油气田开发需要。

而稠油注蒸汽吞吐开采井由于受温、井下管柱结构、地层原油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测试仪器靠自重无法下入井内,油层的温度、压力等资料无法录取,造成注蒸汽吞吐井转抽生产后整个开采过程中油井动态生产资料严重缺乏,无法对稠油井进行科学分析、生产设计。

2 高温长效测试技术
高温长效测试技术是指在高温高压复杂介质条件下进行的井下流温、流压及压降和恢复等不稳定试井测试,主要针对稠油注蒸汽吞吐井转抽生产采油阶段。

用高温长效压力温度测试仪接抽油泵底部,在油井生产期间对压力温度进行长期连续实时监测,获取稠油油藏大量的地层信息和生产信息。

如流压、流温、静压、静温、渗透率等等。

通过对测试资料的结果解释、分析、研究,掌握井下温度、压力与产液量一一对应的变化规律,指导确立合理的生产时间和制定合理开发方案,提高稠油的开发效果。

2.1 高温长效测试仪器结构
高温长效测试仪器主要由减震部分、密封部分、绝缘部分、采集存储系统、尾堵五部分组成。

2.2 对采油阶段油藏温度场的认识
稠油注蒸汽吞吐后,在采油生产阶段,油藏温度场处于变温场的过程。

初期温度高达230℃,随时间递增温度逐渐下降,最后呈低温平缓趋势,常规压力计无法满足耐温要求,测试仪器需满足耐高温条件。

2.3 仪器的关键技术
①压力温度测试仪采用双层真空隔热和吸热体设计,因压力传感器及数据采集电路不能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在测试过程中须置于双层隔热瓶内,并与吸热体相结合的隔热方式,免受高温损坏。

经实验在240℃环境下,隔热瓶96小时温升小于150℃,能够满足高温环境需要。

②压力温度测试仪采用大容量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因为长效测试周期长,数据存储量大,将数据存储容由常规的低容量存储改为可扩展存储,采样间隔可调整,可保证连续长时间存储数据。

③仪器电池采用大容量低功耗设计,精选大容量低功耗高温锂电池。

仪器采样时功耗在5mA以下,休眠时在5uA以下,一节电池可满足上百万组数据采集和一年以上井下采集需要。

即使电池耗尽,也会在最低电压下保存数据再进入低电压保护模式,确保数据不丢失。

④自主研制高温长效压力温度测试托管装置,测试托管装置用来存放携带压力温度测试仪,设计进压滤砂孔、上下减震器、托筒导锥、筒内灌注耐腐蚀油,有效解决了压力温度测试仪的固定、减震、存放等难题。

2.4 高温长效测试工艺
根据测试方案预先设置好采样时间,在油井注汽、焖井、防喷结束后下入采油管柱时,将高温压力温度测试装置一同入井中,一個采油周期结束后取出仪器,进行流压、流温、静压、静温等数据回放、资料解释分析。

3 实例分析与应用
陈371-斜1井,2016年2月,进入第一周期热采注汽阶段,累计注汽1602m?,注汽后增油效果明显,日油40t,但生产时间较短。

4月进行重新防砂,作业时下入测试仪器,12月转周时起出仪器,记录3089h。

3.1 分析储层压力温度场变化规律,确定合理的生产周期
通过周期内储层温度变化分析:初期温度下降快,温度下降 3.8℃/d,时间为63天。

之后温度下降0.2℃/d,温度从105℃下降到78℃,时间为174天,温度下降较慢,且储层厚度越大,温度越低。

初步认识:周期末储层温度降到78℃时需237d,即合理的生产周期为237d。

3.2 分析储层压力温度干扰波,判断井间热连通现象
该井与邻井陈373-x4相距290米,陈373-x4井5月20日开始注汽,5月23日陈373-x1井流压由5.0MPa上升到6.0MP。

一周后流压下降,推算两井之间连通,蒸汽推进速度是75m/d,但是流温没有明显变化。

经判断本阶段的注汽热干拢现象只是能量上的连通,未发生热量上的连通。

3.3 解释分析压降和恢复曲线,求取相关的底层系数
依据陈373-x1井压降段进行试井分析,结果显示:边界反映半径為39.4米,认为注汽加热波及半径在39.4米左右;污染系数-0.03,表明周期内初期生产时井底较完善;渗透率为2210mD。

3.4 分析储层压力温度变化,获取开关井管理信息
从压力温度变化分析:本周起生产阶段开关井次数应在10次左右,而以往在采油日报表中较难反映开关井情况,易出现计量输差差异。

3.5 分析周期内生产压差变化与产液量之间的关系
陈373-x1井日产液量与流压、生产压差一一对应关系结果分析:周期内油层流压不断降低,生产压差逐渐增大。

第一周期末探砂面1310.2m,出砂影响了油层供液。

周期末生产压差7.26MPa,液量7.7t/d。

利用初期的高热能,放大压差,可延长产量的高峰期。

4 结论与认识
①储层冷伤害严重,井底温度恢复时间长。

②生产中由于出砂造成周期内油层流压不断降低,生产压差逐渐增大。

③依据压降段试井分析,得出探测半径等于注汽时的热传导波及半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