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侧沟茧蜂滞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茧蜂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茧蜂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科研热词 甜菜夜蛾 淡足侧沟茧蜂 麦蚜 阿里山潜蝇茧蜂 防控效果 长距茧蜂 重寄生率 选择行为 趋色性 赤松梢斑螟 行为反应 血淋巴 蛋白质 茶蚜 茶园 苏南 节肢动物 脂质 群落特征 红松 秋末 生长发育 玉米田 烟蚜茧蜂 滞育 温度 橘小实蝇 核型多角体病毒 景观结构 昭通 昆虫群落 斜纹夜蛾 挥发物 总糖 形态学指标 寄主 学习行为 化学分析 初寄生率 农业景观 光周期 假眼小绿叶蝉 不育雄虫
科研热词 生物防治 甜菜夜蛾 斑痣悬茧蜂 搜寻行为 寄主选择 中红侧沟茧蜂 黑胸茧蜂 非典型气味受体 豆荚螟 菜蛾盘绒茧蜂 荧光结合 组织表达 精巢 精子柬 章氏小甲腹茧蜂 白蜡窄吉丁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 滞育后发育 氟啶脲 桃蛀果蛾 有效积温 斜纹仪蛾核多角体病毒 小菜蛾 寄生风险 寄生追随作用 寄生 寄主寻找 学习 多分dna病毒 嗅觉 发育起点温度 原核表达 半闭弯尾姬蜂 化学生态学 化学感受蛋白 假寄生 亚致死效应 β -紫罗兰酮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科研热词 中红侧沟茧蜂 透射电镜 过寄生 超微结构 豆荚螟 触角 触杀毒性 血细胞 血淋巴 蛋白质 菜粉蝶 荒漠景观 空间分布 毒性 棉铃虫 桔小实蝇 柠条 杀虫剂 杀生剂 搜寻行为 扫描电镜 微红盘绒茧蜂 引进 密度依赖 寄生蜂 寄主大小 天敌 地统计学 北京 加拿大 前裂长管茧蜂 bta
推荐指数 3 3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红颈常室茧蜂蛹发育的形态特征

红颈常室茧蜂蛹发育的形态特征

红颈常室茧蜂蛹发育的形态特征田苗苗;夏亚运;蔡笃程;罗淑萍【摘要】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是一种绿盲蝽若虫的优势内寄生蜂,本研究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显微镜观察了红颈常室茧蜂老熟幼虫发育特征、蛹形态特征及蛹发育后期卵巢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红颈常室茧蜂蛹期为12~15 d,其中雌蛹期比雄蛹期长2~3 d.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将蛹划分为预蛹期、第一蛹阶段、第二蛹阶段、第三蛹阶段.蛹期发育前9 d,蛹期组织结构开始分化形成,成蜂的外部形态基本显现,但性别难以区分;蛹期发育至10~14 d,可通过幼蜂体表颜色的变化或腹部末端的形状区分性别,在相同的适宜温度条件下,雌蜂比雄蜂颜色深,雌蜂腹部末端比较尖,有突出的产卵瓣,雄峰腹部末端钝圆,无凸起;雌蜂卵巢在化蛹后的第11天开始形成,卵巢初期的形状如细丝,此时卵巢管已开始初步分化,但卵室尚未分化;蛹发育至第12天时,卵巢管逐渐加粗,卵室开始分化;第13天时,卵巢管、卵室数量逐渐增多;第14天卵巢基部开始有少量成熟卵子产生,呈乳白色.10~12 d,雄蜂腹部末端绒毛逐渐增多,体壁变硬,逐渐角质化,虫体可活动,雄蜂胸部略带黑色,翅逐渐伸展开,整个虫体呈浅红棕色.本研究结果明确了红颈常室茧蜂蛹发育的形态变化过程,提出了蛹期雌雄区分的方法,叙述了蛹后期卵巢发育特征,为研究该蜂繁殖机理奠定了形态学基础.【期刊名称】《环境昆虫学报》【年(卷),期】2019(041)002【总页数】7页(P295-301)【关键词】红颈常室茧蜂;蛹;形态特征;发育历期;老熟幼虫【作者】田苗苗;夏亚运;蔡笃程;罗淑萍【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 海口570228;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93;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 海口570228;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93;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 海口570228;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4;S476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是一种刺吸性的害虫,主要危害果树(Michaud et al., 1989;Michaud et al., 1990;徐焕禄和王振翠,2013)、棉花(马晓牧等,2004;李林懋等,2014)、花卉(Fleury et al.,2006)、蔬菜(Boivin et al., 1991;许国庆等,2010)等多种经济作物,且可通过迁移在不同作物之间造成为害(门兴元等,2011;宋国晶等,2012)。

熊蜂滞育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熊蜂滞育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熊蜂滞育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徐凯;刘玉玲;牛庆生【摘要】滞育是绝大多数昆虫为了在不利于自身生存的极端自然环境中存活下来而进行的一种生理过程,是昆虫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熊蜂滞育过程属于成虫生殖滞育,其滞育进程可能受保幼激素水平、热激蛋白表达以及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但其具体的滞育调节机制尚未清楚.本文从昆虫滞育的相关假说、熊蜂滞育进程以及熊蜂滞育机制调控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熊蜂工厂化繁育中滞育技术的突破奠定基础.【期刊名称】《中国蜂业》【年(卷),期】2019(070)006【总页数】3页(P68-70)【关键词】熊蜂;生殖滞育;保幼激素;调控机制【作者】徐凯;刘玉玲;牛庆生【作者单位】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132108;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132108;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132108【正文语种】中文滞育是昆虫适应周围环境巨变且能在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一种有效的生存适应策略[1]。

昆虫滞育包括体内一系列与环境协同进化的行为和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昆虫的发育、生命史、耐饥饿、抗逆性和繁殖起到调节作用[2]。

熊蜂是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效益的授粉昆虫,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

自然生态环境中,熊蜂蜂王每年在进行蜂群繁衍前都需要度过冬季的滞育期,滞育除了能使熊蜂蜂王安全度过冬季的极端低温环境外,还可能对蜂王的繁殖机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昆虫滞育机制对熊蜂的滞育进程、可能的滞育调控机制进行总结。

1 昆虫滞育相关假说一般来说,昆虫滞育的相关机制具有物种特异性,而且许多昆虫根据蛰伏的程度、滞育时的生命周期(幼虫、蛹或成虫)、蛰伏相关的环境条件来决定自身的滞育等级。

但某些调节昆虫维持滞育的机制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曾经有研究提出一个假设:昆虫滞育基因工具包(toolkit)假说。

该假设认为不同的昆虫体内存在一组保守的基因组成,即昆虫滞育基因工具包,该组滞育基因工具包参与所有昆虫体内的滞育过程,介导了昆虫维持滞育状态相关的行为和生理变化[3,4]。

保幼激素调控昆虫生殖滞育的研究进展

保幼激素调控昆虫生殖滞育的研究进展

保幼激素调控昆虫生殖滞育的研究进展高俏;丰硕;刘文;王小平;王佳璐【摘要】滞育是昆虫响应不良环境信号后的一种发育停滞的状态,是昆虫的一种季节性适应策略.生殖滞育是发生在成虫期的一种生殖系统发育停滞的滞育类型.目前普遍认为,昆虫的生殖滞育受到体内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而其最直接的原因是保幼激素的缺乏,但其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主要从保幼激素调控昆虫生殖滞育的下游网络及生殖滞育昆虫中调控保幼激素的上游信号两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探明保幼激素调控昆虫生殖滞育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环境昆虫学报》【年(卷),期】2018(040)005【总页数】7页(P988-994)【关键词】保幼激素;咽侧体;胰岛素信号;生殖滞育;调控机制【作者】高俏;丰硕;刘文;王小平;王佳璐【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5;S433昆虫滞育是指昆虫感受环境不良信号后生长发育停滞的状态,是昆虫躲避不良环境的一种季节性适应策略(Danks, 1987)。

滞育可以发生在昆虫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但对于同一种昆虫来说滞育一般发生在固定的生长阶段,根据滞育发生的不同阶段,滞育可以分为卵滞育、幼虫滞育、蛹滞育和成虫滞育(Danks, 1987; 徐卫华,2008)。

昆虫滞育是一个受环境和内分泌共同调控的复杂行为,昆虫首先感受特定的环境信号,随后将环境信号传递到中央神经系统,中央神经系统感受信号后做出反应传递信号作用于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通过各种激素的调节决定昆虫是否进入滞育,做出滞育决定的昆虫在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共同调节下进行能量储备等滞育准备,最终昆虫进入滞育(Denlinger, 2002)。

粘虫室内饲养方法的改进_路子云

粘虫室内饲养方法的改进_路子云

摘要: 为了提高粘虫室内饲养的效率,满足实验室用虫需求,在传统饲养粘虫方法的基础上,对粘虫卵、
幼虫、蛹和成虫的饲养器具以及操作方法进行了简化与改进: 将产于塑料绳上的卵消毒晾干后,直接放于
塑料保鲜袋中孵化; 初孵幼虫置于 33 cm × 33 cm 的 100 目锦纶纱养虫袋中饲养,3 龄前用天然饲料饲喂,
3 龄后用人工饲料饲喂,直至幼虫老熟; 将老熟幼虫放到 35 cm × 25 cm × 10 cm 的化蛹盒中化蛹,以吸水
纸替代沙土作为化蛹介质。比较了饲养方法改进前后粘虫的卵孵化率,低龄幼虫存活率,粘虫生长发育和
繁殖,以及化蛹效果。结果表明: 与改进前的饲养技术相比,采用改进后的饲养技术饲养粘虫不仅操作简
盒,到 2 龄末时每盒幼虫不能超过 100 头。在饲喂过 程中要及时清理死虫、虫粪和残余的玉米苗,以避免 湿度过大而导致幼虫死亡。
改进后: 采用专门设计的幼虫饲养袋饲喂粘虫幼 虫,饲养 袋 由 33 cm × 33 cm 的 100 目 锦 纶 纱 制 成, 改进后不仅空间增大,而且通透性和透光性特别好。 用新鲜玉米苗饲喂,不需要每天清理虫粪和残苗。每
·58·
河北农业科学
2014 年
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 Walker) 〕 属 鳞 翅 目 ( Lepidoptera) 夜蛾科 ( Noctuidae) ,是为害农作物的 主要害虫之一。粘虫为暴食性迁飞害虫,在大发生年 份,短时间内可将成片作物吃光,给当地农作物生产 造成重大损失[1]。2002 年 8 月华北地区三代粘虫突 然暴发,晋冀鲁豫津近 100 万 hm2 秋熟作物受灾,局 部地区的作物被吃成了光杆,有些甚至绝收,其发生 范围之广、为害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2]。2012 年 7 ~ 8 月我国河北、内蒙、吉林、黑龙江、辽宁、天 津等地暴发玉米粘虫灾害,到 8 月中旬发生面积近 333 万 hm2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3]。

温度和光周期对双色泉蝇及其寄生蜂泉蝇茧蜂滞育维持和解除的影响

温度和光周期对双色泉蝇及其寄生蜂泉蝇茧蜂滞育维持和解除的影响

温度和光周期对双色泉蝇及其寄生蜂泉蝇茧蜂滞育维持和解除
的影响
李爱青;薛芳森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024)004
【摘要】系统报道了在自然条件下双色泉蝇及其寄生性泉蝇茧蜂越夏代和越冬代个体的羽化情况,并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两者滞育维持和解除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自然条件下,双色泉蝇越夏代和越冬代全部羽化完后,泉蝇茧蜂才开始羽化,且羽化集中在一个短时间内完成;(2)10℃低温比中性温度更有利于双色泉蝇滞育的解除;(3)光周期对双色泉蝇越冬蛹滞育的解除没有影响,但在越夏蛹滞育中短光照似乎更有利于滞育的解除;(4)泉蝇茧蜂的越夏滞育解除完全由光周期控制,在14~16 h的长日照下不能解除滞育,而在10~13 h短日照下全部解除滞育,其中在11~12 h光照下解除最快.
【总页数】5页(P436-440)
【作者】李爱青;薛芳森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453.8
【相关文献】
1.温度及光周期对烟蚜茧蜂滞育的影响 [J], 余玲;郑丽霞;张超群;张志高;魏洪义
2.川西北地区泉蝇属一新种及邻泉蝇属一新纪录 [J], 邓安孝;李岭
3.不同温度下正己烷蒸气对菜蛾盘绒茧蜂滞育解除的影响 [J], 侯艳红;施祖华;唐启义
4.不同温度下正己烷蒸气对菜蛾盘绒茧蜂滞育解除的影响 [J], 侯艳红;施祖华;唐启义
5.四川省岷山地区花蝇科泉种蝇属四新种(双翅目;花蝇科) [J], 邓安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血淋巴类固醇蜕皮素含量变化的比较

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血淋巴类固醇蜕皮素含量变化的比较

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血淋巴类固醇蜕皮素含量变化的比较王方海;龚和
【期刊名称】《昆虫学报》
【年(卷),期】1997(040)003
【摘要】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不同时期的注定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的血淋巴中的类固醇蜕皮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在预蛹期间,注定滞育的棉铃虫的类固醇蜕皮素含量主同于非滞育的棉铃虫,化蛹后,注定滞育的棉铃虫的类固醇蜕皮素含量则迅速降到极低的水平,明显低于非滞育棉铃虫。

【总页数】4页(P261-264)
【作者】王方海;龚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622.9
【相关文献】
1.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前胸腺的形态解剖学比较研究 [J], 王方海;龚和;钦俊德;甘雅玲
2.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及图谱的比较 [J], 王方海;龚和
3.柑橘凤蝶非滞育蛹、滞育蛹和滞育蛹羽化成虫水份含量变化比较 [J], 王琳;易传辉;和秋菊
4.滞育和非滞育棉铃虫脑的组织解剖学研究 [J], 王方海;龚和
5.棉铃虫(Helicoverpa amigera Hübner)滞育蛹和非滞育蛹血淋巴某些生化特性的比较研究 [J], 王智渝;胡敦孝;王宗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祖荫谈中蜂

徐祖荫谈中蜂

46APICULTURE OF CHINA补饲足量越冬糖标准的探讨当秋季最后一个蜜源流蜜期结束,接着就要进行适龄越冬蜂的培育、补喂,保证蜂群安全越冬的饲料糖。

那么究竟什么时间喂?喂到什么程度为合适?怎么协调繁殖越冬蜂与饲料贮备之间的矛盾呢?以贵州大部分地区为例,蜂群在取完五倍子蜜一段时间后,大致在9月下旬~10月上旬,外界气温由高到低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加大,如果此后没有大的有效蜜源(如千里光、枇杷、野桂花等),即进入了蜂群适龄越冬蜂的繁殖期。

由于气温下降,蜂王的产卵量也会随之逐渐下降,蜂王的产卵圈和育子范围会逐步收缩,不管补饲与否,这是总的趋势。

当然补饲与不补饲,子区收缩的程度和变化速度还是有区别的。

这个时候,蜂王产卵的育虫区,会逐渐变为上小下大、子圈顶部逐渐远离上框梁、穹窿形的产卵育虫区。

子圈的收缩在秋分之后变得更为明显。

蜂群子区的这种变化,与蜂群进入越冬期后,在蜂巢的中下部结成冬团的生物学特性是非常适应的。

我们再来看蜂群贮蜜的情况。

在自然状态下,蜂群有向上及向边脾贮蜜的习性。

在人工补饲时,蜂群仍然保持着这种自然属性。

随着饲料的增加和蜂王产卵圈的收缩,巢脾上框梁下的顶蜜及两侧边蜜,以及蜂巢两侧边脾的贮蜜量也在逐渐增加。

可见,蜂群内子区的变化与贮蜜区的变化是相互协调的。

就贵州大部分地区来说,蜂群越冬期大约有2个月左右(11月下旬到次年1月上中旬),一般当两侧边脾形成了整块的大蜜脾(约2kg左右),而子脾上方有手掌的5指多宽,大约高10~12cm 的封盖蜜脾后,每脾蜂平均会有储蜜1.5kg左右,这样的越冬蜜就算基本达标了。

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蜜源不同,以及蜂群内存蜜状况不同,留蜜的标准和饲喂早晚也不相同。

海拔高的冷凉地区,蜂群内存蜜不足,需要早喂和多喂;低热地区,蜂群内存蜜较足,可以迟喂和少喂,有秋冬蜜源流蜜的地方,甚至可以不喂。

越冬蜜的饲喂贮存有一个过程,外界基本断蜜后,前期补喂的饲料,一是为贮备越冬蜜垫底打基础,另一个目的就是刺激蜂王继续维持一定产卵量,繁殖适龄的越冬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pr 2 0 . 01
中红侧 沟 茧 蜂 滞育 生理 生化 指 标 变化 规 律 研 究
李 文香 ,郭 会婧 江 闫海 燕 ,路 子 云 ,郭 , ,李建 成 ,刘小 霞。 ,张 青 文。
(.河北 北 方 学 院 农 林 科 技 学 院 ,河北 张 家 口 0 50 ;2 1 7 0 0 .河 北 省 农 林 科 学 院 植 物 保 护 研究 所 ,河 北 农 业 有 害生 物 综 合 防 治 工 程 技 术 中心 ,河 北 保 定 0 1 0 ;3 70 0 .中 国 农 业 大 学农 学 与生 物 技 术 学 院昆 虫 系 ,北 京 10 9 ) 0 0 4
量 最 大 为 8 4 g mg 蛹 期 最 少 为 5 0 g m . .7 / , . 5t / g 比较 各 指 标 含 量 可 知 中 红 侧 沟 茧 蜂 滞 育 时 的 主 要 抗 寒 物 质 是 糖 t
原.
关 键 词 :中红 侧 沟 茧 蜂 ;滞 育 ;糖 原 ;海 藻 糖 ;甘 油 三 酯 ;蛋 白质 中 图分 类 号 :S 4 3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7 — 4 2 ( 0 0 0 — 0 10 6 3 1 9 2 1 ) 20 5 — 4
P o i c ,P a tP o e t n I si t ,He e Ac d my o rc l r n o e ty S in e , a dn 7 0 0 r vn e ln r t ci n t u e o t b i a e fAg iu t ea d F r sr c c s B o i g 0 1 0 ,He e,Chn ; u e bi ia
第 2 学院 杯 (然 学 )
e Na u a ce c iin J u n lo e e r h Unv r iy ( t r lS in e Edto ) o r a fH b i No t i st
V ol26 N o _ .2
Ab t a t I hi p rphy i l gia nd bi c mia n x c ng s o . me at r du i a u e sr c : n t spa e so o c la o he c li de ha e f M di o rng dipa s
条 件 下 蛹 期 浓 度最 大 为 15 7 g mg 海 藻 糖 含 量 也 是滞 育条 件 一 直 高 于 与 非 滞 育 条 件 下 的 含 量 , 者 均 在 蛹 5 . 3t / . t 二 期 出 现最 高值 , 育 条 件下 浓 度 为 14 7 g mg 非 滞 育 条 件 下 为 3. 6t / , 差 异 显 著 . 类 物 质 含 量 除 滞 0 . 5 ̄ / , 7 8 g mg 且 t 脂 蛹 期 外 , 它 任 何 时 期 滞 育 条件 下 的甘 油 三 酯 浓 度 一 直 高 于 非 滞 育 条 件 下 的浓 度 , 差 异 均 显 著 . 含量 一 直 较 其 且 但 少 , 有 明显 变 化 . 白含 量 测 定 结 果 表 明 : 没 蛋 中红 侧 沟 茧 蜂进 入 滞 育之 前 , 发 育 1 即 2和 1 蛋 白质 浓 度 分 别 为 4d时 5 5 g mg 5 6 g mg非 滞 育 条 件 下 蛋 白质 含 量 较 高 , . 3t / 、. 6t / , t t 4d时为 1 .9g / , d为 1. 4t / g 两 条 件 下 3 8 g mg 5 4 7 t m , g 差 异 显 著 . 整 个 滞 育 过程 中蛋 白质 含 量 变 化 平 缓 , 显 著 差 异 , 量 一 直 较 低 . 育 茧 冷 藏 第 6 而 无 含 滞 0d时蛋 白质 含
摘 要 : 中红 侧 沟 茧 蜂 为 材 料 , 其 滞 育 过 程 中 不 同 发 育 阶 段 体 内几 种 生 理 代 谢 指 标 进 行 测 定 , 明 确 其 主 以 对 以
要抗寒物质. 结果表明 : 糖原含量除第 1 / , 6d 6d外 滞育条件下一直高 于非滞育条件下 的浓 度 , 且差 异显著 , 滞育
3 Deat n f tmoo y olg fA rn my ad Boeh oo y hn r utrl ies y e ig 1 0 9 . p rme t o lg .C l eo g o o n itc n lg ,C iaAgi lua v ri ,B rn 0 0 4,C ia o En e c Un t hn )
(. ol eo rcluea dF rsy 1 C l g fAg i tr n oet ,He e No t iest ,Z a gik u0 5 0 e u b i rhUnv riy h nj o 7 0 0,He e,C ia .P e teo b i a b i hn ;2 I M C nr fHe e
L We -i g , U u j g , U i g , A a—a U Z—u I nx n G O H ii G O J n Y N H i n ,L i n , a -n a y y
L in c e g 1Ja - h n ,LI Xi o xa U a — i。,Zh ANG n — n Qig we
Re u a te n o y i l g c la d Bi c m ia n x Ch n e o i r plts g l r Pa t r f Ph so o i a n o he c lI de a g fM c o i i
me i t r ( me o t r :Br c n d e u i g Dip u e De eo i g d a o Hy n p e a o o i a )d rn a a s v l p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