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布查尔县概况
放顶煤工作面开采设计说明书

前言一、概况察布查尔县联发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煤矿位于察布查尔县坎乡东南部,康萨依沟源头,隶属察布查尔县坎乡管辖。
井田向北9KM有简易公路与县级公路相连,过卡拉塔姆吊桥,沿县级公路向东行4KM与S216省级公路连通,北西距察布查尔县城约62KM,距伊宁市约68KM,交通较方便。
矿井建于1989年,原生产能力3万t/a,“十五”期间,该矿井被列为新疆煤炭工业“十五”结构调整规划9万t/a改扩建井。
2006年开始9万t/a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即将完工验收。
该矿井采用斜井开拓,目前生产水平为+1065m,主要开采8号煤层,采用炮采放顶煤采煤方法,轻型放顶煤液压支架支护。
为了加强放顶煤工作面安全生产管理,减少重大事故发生,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下发的《关于加强煤矿放顶煤开采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8]130号)精神,该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8号煤层放顶煤工作面进行专项设计。
二、设计依据1、《关于加强煤矿放顶煤开采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8]130号)。
2、《煤矿安全规程》。
3、《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
4、新疆伊犁703勘查大队于2004年5月提交的《新疆察布查尔县联发煤矿生产地质报告》及评审意见书。
5、该矿井的初步设计等相关文件。
三、指导思想及原则本设计结合矿井开采技术条件、矿井现有巷道系统、生产系统、生产设备、地面设施等,尽量采用先进开采工艺,提高资源回收率,投资少,见效快,工程量小,力求实用、安全、可靠,加强放顶煤开采的安全管理,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应注意的问题1、该矿井未作煤的力学参数测试,如煤的硬度、单向抗压强度等,建议矿井开采前作煤的相关力学参数,以便更好的掌握放顶煤冒落规律。
2、井田内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勘查,在生产中应做好掘进超前探放水工作,以防突水事故的发生。
3、矿井虽然为低瓦斯矿井,但放顶煤开采增加了瓦斯的涌出,生产中应加强矿井的瓦斯管理工作,严防瓦斯事故发生。
8个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引种试验

地 的建 群种及 主要 优势种 , 广种植 优 良牧草 是发 展草 推 地畜牧 业 的关 键 , 选择 优 良牧 草 品种是建 立人 工牧 草生 产基地 及各类 饲草 料生产 基地 的基 础。 本试验 旨在 通过 引种适 应性试 验 , 筛选 出本地 区最适 宜 的多年 生禾 本科 牧草 品种 , 为栽 培推广 提供依 据 。
较好 , 宜在该 地 区大量推 广种植 , 以作 为人 工 草地 建设或 天然 草场 改 良的优 质牧 草 。 适 可 关 键 词: 多年 生 ; 禾本科牧 草 ; 产草 量 ; 引种 试验
中图分 类号 :8 28 ¥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6 7 (0 10 — 0 8 0 10 — 3 72 1)2 0 6 — 3
指标 粗蛋 白 、 纤维 、 脂肪 、 灰分 的含量 。 粗 粗 粗
2 结 果 与 分 析
21 物 候 期 .
收 稿 日期 :0 10 — 3 2 1 — 4 0
从 表 1可 以 看 出 , 禾 本 科 牧 草 其 生 育 期 的 节 律 8个
基金项 目 : 十一五 ” “ 国家科技 支撑 计 划 项 目“ 高效 草业
含 量 为 02 gk , 盐 含 量 为 2 gk , 壤 呈 碱 性 。 .2/g 全 . /g土 4
1 . 供 试 材 料 2
供试 牧草 为 无芒 雀 麦 ( 苏野 生种 ) 扁穗 冰草 、 昭 、 高 羊茅 ( 克斯 ) 鸭茅 ( 拿 大 )鸭 茅 ( 特 、 加 、 昭苏野 生种 )披 碱 、 草( 昭苏野生 种 ) 高羊茅 ( 拿 大 )新 麦草 。 、 加 、 1 试验 设计 与 田间栽培 管理 . 3 试验 于 2 0 0 8年 5月 7日播种 , 区 面积 2 。播 小 0
伊犁区域概况

伊犁区域概况伊宁市是是副省级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所在地,2010年5月伊宁市被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中国十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
2008年伊宁市所在的伊犁河谷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十大新天府,紧随成都平原和台湾嘉定平原后。
新疆伊犁河谷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带的一块“湿岛”,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原辽阔,物产丰富,享有“塞外江南”、“苹果之乡”以及“天马故乡”之美誉。
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中部,伊犁河北岸,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702千米。
东与伊宁县相邻,南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相接,西北与霍城县相依。
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科古琴山,南部为伊犁河冲积平原。
伊犁河沿市区南侧流过。
属温带亚干旱气候,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
年均气温8.4℃,年均降水257毫米。
全市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市辖8乡、1镇、1场、8个街道办事处。
截止2005年底,辖区总人口52万人,有维吾尔、汉、哈克、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35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9.24%,汉族占35.13%,回族占7.57%,哈萨克族占4.49%。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解放路,邮政编码:835000,电话区号:0999 ;代码:654002;拼音:Yining Shi。
伊宁市是祖国西部边陲的一座花园城市,2005年被评为“中国优旅游城市”,2009被建设部评选为“中国园林城市”,并同成都一起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
她北倚天山雪峰,南临悠然西去的伊犁河,四周是美丽的西部大地,-望无际的草原和神秘的森林。
市内既有宽敞大道和现代建筑群,又有小巷深处绿荫流水的少数民族人家,比较出名的景区有阿拉木图亚风情园、城市海景乐园、汉家公主纪念馆、民族英雄林则徐纪念馆、伊犁河大桥、拜图拉清真寺、伊宁回族大寺、三区革命烈士陵园、维吾尔民居一条街、汉宾乡果园八角凉亭等,以及遍布周围的雪岭冰川、高山湖泊、森林公园、草原毡房,都是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哈萨克族生计方式选择和文化适应

从游牧到农耕:哈萨克族生计方式选择和文化适应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product.sf.3970714.1/论文摘要: 本文是笔者在深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查干布拉克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调查(略)文主要以查干布拉克村为例,通过参与观察、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描述并分析了定居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探讨(略)及影响.以期对哈萨克族的发展有所裨益.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选题缘起与意义、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有关文化变迁理论的研究及学术界对哈萨克族文化变迁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概述查干布拉克村的背景情况,简述了村落的发展概况以及民族关系的现状.第三章论述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农牧业体制变革是哈萨克族生计方式变迁的重要因素.这一变迁历程伴随着牲畜种类与结构、牧养方式的变化(略)改良、农用机械的改进等问题.第四章分析哈萨克族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第五章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带来的影响.第六章余论,是对全文的总结.The dissertation is acc(omitted)on the basis of three month field work at Qagan bulak village of Qapqal xibe Autonomous country ,I li Kazak Autonomous prefecture (omitted)g .Taking Qagan bulak village for example(omitted)r tries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change of Kazak by the methods of self-observing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etc.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six chapters: The first(omitted)riefly introduces th(omitted)dies and researches as well as the methods used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目录:摘要第3-4页ABSTRACT 第4页1 绪论第7-16页·研究的缘起第7-8页·研究的意义第8页·文献综述第8-12页·生计方式变迁的理论研究第8-9页·游牧民族的文化变迁研究第9-11页·哈萨克族文化变迁研究现状第11-12页·研究理论及方法第12-16页·理论架构第12-14页·研究方法第14页·关于田野工作第14-16页2 社区概况第16-20页·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第16-18页·村落发展概况第18-19页·民族关系第19-20页3 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0-33页·畜牧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0-25页·传统的畜牧生计方式第20页·定居后畜牧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0-25页·农耕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5-33页·农耕生计方式的缘起第25-26页·定居后农耕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6-33页4 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第33-38页·环境的变化第33-35页·自然环境第34页·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第34-35页·国家政策导向第35-36页·技术的进步第36-37页·文化的自适性——主体性的文化选择第37-38页5 生计方式变迁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第38-55页·物质文化的变迁第38-46页·居住建筑变化第38-40页·饮食习俗的变迁第40-42页·绚丽多彩的服饰变化第42-43页·交通运输与通讯方式的变迁第43-46页·精神文化的变迁第46-55页·娱乐方式变化第46-49页·文化教育观念转变第49-51页·婚嫁、生育观念的变化第51-55页6 结语第55-58页·文化的整合性第55-56页·文化的适应性第56-58页参考文献第58-60页致谢第60-61页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1页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product.sf.3970714.1/。
困境与突破:“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锡伯族弓箭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119武术研究2022年3月第7卷 第3期困境与突破:“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锡伯族弓箭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朱翔宇 夏建超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为西迁锡伯族弓箭文化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提供了新契机,为更好促进锡伯族弓箭文化创新性发展,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对锡伯族弓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
主要困境:弓箭传承人严重稀缺;弓箭制作技艺逐渐消亡;西方现代体育的主流地位;传统弓箭文化认同淡化;传统弓箭赛事呈现“散”“乱”趋势;弓箭旅游文化产业待丰富;“对外”传播力不强。
关键词:一带一路 西迁锡伯族 弓箭文化 传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2)3—0119—05作者简介:1�朱翔宇(1996~),男,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体育文化。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来已有8年,我国已与沿线的亚洲、欧洲60多个国家在众多领域内交流互惠,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传统体育文化的政策扶持上看,2015年3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6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 年)》,2017年6月多部门联合颁布了《“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0年)》等系列文件为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在“一带一路”核心区域中具有提升国家文化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各民族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崇高价值,[1]新疆锡伯族弓箭文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固有的爱国主义价值在锡伯族史上影响深远。
当前锡伯族弓箭文化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总结其面临的主要传承发展困境,探研其优化发展的路径,对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有着重大意义。
伊犁巩留县塔拉迪煤矿瓦斯治理专家会诊报告

伊犁巩留县塔拉迪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报告自治区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示范工程建设专家组二〇一二年五月三十日前言为强化瓦斯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积极推进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体系示范工程建设,根据《新疆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体系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新政办发〔2009〕85号)统一布署,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体系示范工程建设通知》(安委办〔2009〕2号)要求,自治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体系示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国有重点煤矿企业瓦斯治理技术负责人组成瓦斯治理示范工程建设“专家会诊组”。
2012年5月30日,专家组通过听汇报、审资料、下井察看的方式对伊犁巩留县塔拉迪煤矿管理体系、生产系统、瓦斯治理措施等进行全方位检查。
结合矿井生产现状,从“通风可靠、监控有效、管理到位”三个方面进行了会诊,并出具了《巩留县塔拉迪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报告》。
一、矿井概况(一)地质条件巩留县塔拉迪煤矿位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塔拉迪煤产地的东南部,隶属巩留县管辖。
北邻伊犁河雅马渡吊桥,南为阿拉喀尔,地处察布查尔县、巩留县、伊犁县三县交接处,距特克斯县82km,距巩留县40 km,距伊宁县90 km,煤矿距220省道(伊宁至昭苏)仅18 km,有柏油公路与其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井田位于伊犁盆地南缘察布查尔山脉北坡山前丘陵区,地形南高北低,向北缓倾斜,海拔高程1050~1205m,相对高差155m。
矿区南邻乌孙山,北濒伊犁河,平均海拨1090m左右。
井田位于一条南北向的冲沟内,冲沟东西两侧地形高,相对高差约80m。
煤矿内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中段(J2x2)C煤组。
C煤组共含有12层煤,煤层编号自下而上分别为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含煤地层总厚度为463.45m,煤层累计厚度37.89m,本次勘查范围内C11、C12煤层未出露,C2、C3、C6三层煤在本井田范围内缺失。
将我引入史学研究殿堂的导师——谷苞

色 ”,懂 得 了一些 整 理调查 资 料 的基本 知识 。
15 9 8年 ,调 查工 作全 面铺 开 。我 和 萧 育 民、黄 治 国一 组 3人 前往 伊 犁察 布 查 尔 进 行 调 查 ,
任务是撰写 《 锡伯族简史简志合编》和 《 察布查尔锡伯 自 治县概况》 。这是国家民委主持编撰 的
头 的指 示 ,从 事历 史 教学 和研 究 的人是 一定 要参 加 的 。
我参加到这一课题组时 ,它已经在陈大俊 、王守礼等同志主持下进行着。这又是一项陌生的
课 题 ,面 对着 哈 萨克游 牧部 落 的生 产和 生活 ,我 一无 所 知 ,只能 边学 边干 。谷 苞 同志 和李 泰玉 副
所长都到南 山指导我们 的工作。李所长后来又留了一段时间,同我们一起做了调查 。
谷 苞 同志见 我 们 的铺 盖 很厚 ,陆陆续 续 带去 的用 具 很 多 。他 没 有 告诫 我们 应 该 或 必 须 怎样 ,
本文原 载刘 光华主编 《 谷苞先生 9 0华诞 纪念 文集》 第 1—1 0页 ( 兰州 大学 出版社 ,20 0 7年 ) ,经 作者 同
那 一 带俗 称南 山 ,是 半农 半牧 区 ,离市 区不 远 ,是 当年 自治 区党 委农 工部 的驻 点单 位 ,如 今 是著
名 的旅 游 景 区 。我们 去 的 目的是编 写一 册 “ 社史 ” 公 ,反 映那 里在 新 中 国成 立 后 的发 展 ,以及 哈
【新疆人文】新疆民族概况.doc

【新疆人文】新疆民族概况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共有47个民族,其中居住历史悠久的主要民族有13个,即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达斡尔、塔塔尔和俄罗斯。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南疆,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北疆和东疆,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回族主要居住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及焉耆回族自治县,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邻近地区,塔吉克族(系印欧语系的白种人)主要居住在帕米尔高原,锡伯族主要居住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巩留县。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
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
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馊。
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
油塔子、烤肉等。
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
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察布查尔县概况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语为“粮仓”之意,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盆地,地处伊犁河南岸和中天山西端,介于东经80°31′-81°43′,北纬43°17′-43°57′之间。
东以塔尔德沟为界与巩留县为邻,西以中俄《伊犁条约》线为国界与哈萨克斯坦国相接,南以乌孙山分水岭为界与特克斯、昭苏两县毗连,北隔伊犁河与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相望。
县境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总面积4485平方公里。
总人口194082人,有锡伯、维吾尔、哈萨克、汉、蒙古等25个民族。
察布查尔风光秀丽、景色怡人。
一山(乌孙山白石峰景区)、一水(伊犁河清水湾风景区)、一边(都拉塔口岸)、一园(锡伯族民俗风情园)等旅游景点及靖远寺、图公祠、乌孙古墓、海努克古城、银顶寺遗址等名胜古迹,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察布查尔历史积淀深厚。
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察布查尔地区是塞人、月氏、乌孙的游牧地。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乌孙归其统辖,察布查尔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
1764年,奉乾隆皇帝诏命,4000多名锡伯族军民从东北跋山涉水来到伊犁,屯垦戍边,创造了“西迁”壮举,留下了千古绝唱。
察布查尔民俗浓郁独特。
“世界唯一,唯我独有”,“中国箭乡锡伯家园”的锡伯人文资源独具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追溯这个从嘎仙洞走出来,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打牲民族的起源,可以聆听来自西迁路上的车轮滚滚、马啸驼铃,可以目睹锡伯族崇文尚武、男耕女织的生活气息,更能感受到锡伯族屯垦戍边、保家卫国、开渠造田、顽强不息的精神。
2006年,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申报的“西迁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锡伯族贝伦舞”和“弓箭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锡伯族刺绣”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察布查尔射箭运动四海扬名。
弯工射雕,驰骋沙场。
锡伯族以其勇敢而著称华夏。
千百年来,他们为国家安定、民族发展而献身。
迁往新疆后,他们英勇善战,平定内乱,抵御外侮,为捍卫边陲做出了巨大贡献。
锡伯族善长射箭,曾被称之为“箭族”。
而今,射箭已成为其体育项目之一。
1979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造了一座大型的射箭厅,组建了射箭队,曾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优秀的射箭运动员,有些曾在国内外重大运动会上夺得金、银奖牌,为祖国和民族争得了荣誉。
锡伯族英勇善射的优良传统一直传承至今,射箭成为群众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使察布查尔享有“中国箭乡”之美誉。
察布查尔资源得天独厚。
土地资源丰富,适合重大项目用地和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温和,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是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的天然之所,全疆三大水稻主产区之一。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石灰石已探明储量10亿吨,煤炭已探明储量147亿吨,远景储量1500亿吨,占伊犁河谷盆地含煤区预测总资源量的50%以上,具备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最好的资源条件。
今日的察布查尔潜力无穷、商机无限。
开放、文明、诚信、热情的察布查尔,热诚欢迎各界朋友和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开发,成就伟业。
当今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加速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文化旅游城建一体化、民生改善、维护稳定和党的建设步伐,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全力打造民生察布查尔、宜居察布查尔、人文察布查尔、幸福察布查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