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抗日战争》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精品

抗日战争

一、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2课。它主要讲述了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发动并逐步扩大罪恶的侵华战争和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直至取胜的主要史实。揭露了日军的滔天暴行,展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地位。这些内容在多个维度上蕴涵了丰富而重大的历史学习价值。

在贯穿百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从衰败走向独立振兴的一个伟大转折,而对于新高中历史课程而言,抗日战争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升华爱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再加上平时观看过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已对抗日战争有了简单的了解,但还需发展强烈的情感价值取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精神,注重课前与课堂的师生互动活动,突出三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

①日军发动和扩大侵华战争的重要步骤:“九一八”事迹、“一·二八”事变、

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

②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以及国外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

关大捷、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③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与生化

战、“三光政策”。

2、理解。

①说明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与作用。

②认识中共全面抗战路线。

③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的成因。

④概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3、运用。

①分析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②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③拓展题(见后练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再现,强化历史意识。

2、运用唯物史观进行问题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联系与对比的方法来思考

问题、分析问题。

3、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活动,培养学生个人探究、合作研讨和网络交互的

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战争性质。将对侵略者强烈的恨、对卫国者强烈的爱、对受难者深

厚的悲悯升华为热爱祖国、反对侵略、捍卫自由和平的民族责任感。

2、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3、重视发展生产力和综合国力,重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难点: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不同特点;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

争胜利的原因。

七、学习评价表

学完抗日战争这一课的内容后,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可以作如下评价:

△自我评价

1.本课内容中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是( )

A.中国不屈不挠的抗日过程

B.日本的侵华罪行

C.与中日关系有关的国际时事

D.抗日英雄

对于这部分内容,除了教材外,我还从(历史文献资料□/影视剧□/网络□/

小说□/其他 )中了解了有关本课的信息。

2.我最感枯燥的内容是 ;原因是 。 3.学习本课内容过程中,我有无发现、提出问题?(有□/没有□);如果有,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同学□/其他 。

4.学习本课内容时,我有没有注意并吸取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有□/没有□)如有,是: 。 5.在合作学习中, 我认为自己的表现:很好□/一般□/不好□ 6.在本课的学习中,是否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是□/否□)?如果“是”,

老师和同学关注的是 ,为此,我感到:自豪□ / 自责□ / 无所谓□ / 其他□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材分析 本课使用教材为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部分内容。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该课分为四个子目:日军罪行;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拱托出抗日战争的伟大所在,而“空前侵略----全民抗战----伟大胜利”是本课的轴心,教师应重点体现。但《课标》更要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情分析 对高一学生来说,初中教材分四节课比较详实的介绍了这部分史实,为避免重复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在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的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力争在能力上能有所突破。本课的内容有大量学生可以收集的史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归纳,在课堂上进行信息共享,属于识记层面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可以直接在机房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全民族抗战的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的过程和抗日战争的特点;简述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史实,了解中国各 阶层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合作等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感恩先辈的付出,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人类和平做贡献的理想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本节课的重难点则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所谈到的内容,二情感目标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学法 本课一课时完成老教材需要6个课时才能讲授完的内容,因此我对本课知识点进行了整合、重组、提炼,并通过有探究讨论价值的问题串联,以体现内容组织上的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和开发性,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归纳,在课堂上进行信息共享,属于识记层面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关于重点难点等则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加以呈现。我涉及到的教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讨论法;情境陶冶法;知识串联法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实践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学习法 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 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 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 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日本侵华原因 1.日本: (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019263560.html,] 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 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 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 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 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1937.7.7卢沟桥事变 [来源:学|科|网Z|X|X|K] 三、全民族抗战

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原因 (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来源:学.科.网] (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 3.全民族抗战的史实 (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12 2.潘家峪惨案 1941 3.七三一部队

高中历史 落实课标要求 第16课 抗日战争全套学案(学生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6课 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全民族的抗战 1、背景:东北沦亡, 华北日趋殖民化, 民族危机日益 △从1931年到1935年,日本制造了哪些侵略中国的事件? ①九一八事变(1931):攻占沈阳, 进而侵占整个 ②一二八事变(1932):日军袭击 , 19路军奋起抵抗 ③建立伪满洲国(1932):扶植 做皇帝——傀儡 ④华北事变(1935):欲变华北为第二个 △上述事件给中国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答案置于“1、背景”之后) 2、卢沟桥事变(1937、7、7)—— 抗日战争的开端 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 中国驻军 。 △卢沟桥事变有何重要影响?(答案置于“卢沟桥事变”之后) 3、全民族抗战 ①前提:国共停止内战,组成 统一战线 中共实行 抗战路线 敌后战场 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建立 根据地 参加太原会战, 取得 大捷 国民政府组织了 会战、太原会战、 会战、武汉会战 徐州会战中取得 战役的胜利 △对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正面抗战应该作何评价? ① 抗战,广大官兵表现出 的精神,正面战场成为抗日的 战场。 ②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 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③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加之敌强我弱, 丢失大片领土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12):6周超过 万人 ②概况 竟将活人当枪靶! 把人活埋! 正面战场

2、潘家峪惨案(1941):全村1500多人有多人被杀 3、制造细菌武器:用中国活人作实验, 被害死多人 三、抗战的胜利 1、相持阶段的抗战: 指挥: 百团大战战果:拔掉敌人据点近个 地位: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 派遣远征军直接目的:确保公路畅通 曾救出被围英军多人 配合英美盟军,击败侵缅日军 2、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标志:年月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最重要原因:全民族抗战 中国百余年来首次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随堂练习——《全品》第16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6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六) 贡献 ②国外战场 ③意义 国内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抗日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 (2)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 (3)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4)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5)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2)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 (2)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3)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全民族的抗战 难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七十年前,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奋起抵抗,历时八年,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抗日战歌,

他们的英勇事迹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勿忘国耻,珍爱和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让中国以崭新的面貌伫立在世界东方之林。 新课学习 一、全民族的抗战: 1、日本大举侵华(抗战前期): (1)1931年9月,制造“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亡; (2)1932年1月,制造“一·二八事变”,袭占上海; (3)1932年3月,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4)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5)1937年7月,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抗战开始; (6)1937年8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7)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此要矛盾,促使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固的长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的倡导者,也是坚定的维护者,对团结中国人民抗战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合作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提示:①1935年华北事变时,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作了进一步阐述。它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③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④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经过国共两党谈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新课标必修1《抗日战争》-

一、背景分析 (一)课改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也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同时,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二)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而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本课的教学,更有利于营造课堂教学气氛,也能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勿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自强自立,才不会受人欺负。 (三)教学主题 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在教学中,我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教学实例 (一)情景引入 教师:今天是星期一,同学们刚刚参加完升旗仪式回来,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升国旗唱的国歌原名叫什么? 学生:《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段国歌吧!(文娱委员领唱,学生齐唱国歌) 教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便是这种意识的集中反映。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从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看,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学生:华北事变或日本侵华;抗日救国或救亡图存。 教师: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请大家翻开课文第30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著名战争──抗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2课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抗战 1、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进程: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 教师: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国民党和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样的决定?两党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略) (板书)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教师:外敌当前,国共两党捐弃前嫌,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两个战场。 (板书)3、中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组织四次会战 教师:中国广大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日军曾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仅仅一个上海,日军就打了三个多月。日军恼羞成怒,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

最新-高中历史《抗日战争》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精品

抗日战争 一、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2课。它主要讲述了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发动并逐步扩大罪恶的侵华战争和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直至取胜的主要史实。揭露了日军的滔天暴行,展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地位。这些内容在多个维度上蕴涵了丰富而重大的历史学习价值。 在贯穿百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从衰败走向独立振兴的一个伟大转折,而对于新高中历史课程而言,抗日战争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升华爱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再加上平时观看过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已对抗日战争有了简单的了解,但还需发展强烈的情感价值取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精神,注重课前与课堂的师生互动活动,突出三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 ①日军发动和扩大侵华战争的重要步骤:“九一八”事迹、“一·二八”事变、 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 ②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以及国外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 关大捷、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③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与生化 战、“三光政策”。 2、理解。 ①说明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与作用。 ②认识中共全面抗战路线。 ③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的成因。 ④概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3、运用。 ①分析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②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③拓展题(见后练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再现,强化历史意识。 2、运用唯物史观进行问题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联系与对比的方法来思考 问题、分析问题。

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 对于高中历史课程,老师会怎样说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一些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关于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合集大全一 说教材: 此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是高一历史(人民版)上册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部分内容.从_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_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百年时间内,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中国主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抗战开始时间的问题._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抗战阶段:_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中日_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_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_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三.抗战特点:中国抗战的特点是全 .全体现在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种作战方式各种正义力量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如何体现.其次是一场持久战;最后是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抗战的伟大体现:从抗战的历史意义分析出,国内意义:中国的抗战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意义有: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五大国,并担任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抗日战争纪念馆的_情境模式,围绕重点.难点及亮点精

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说课稿教案

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说课稿教案 教案标题: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说课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抗日战争的过程和胜利意义。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教学环境:教室投影仪、电脑等。 3.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教材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抗日战争胜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激发他们的 思考和探究欲望。 2. 提出问题(10分钟): 提出问题:“你知道抗日战争吗?它的背景是什么?胜利的意义是什么?”让学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 观看视频(15分钟):

播放抗日战争的相关视频,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学生观看视频时,教师可以适时停下来进行解释和补充说明。 4. 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15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介绍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九一八事变、华北抗日战争、淞沪会战、八年抗战等。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和人物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5. 小组合作(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a.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b.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有什么意义? 6. 总结(10分钟): 请几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澄清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认识。 7.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文章,包括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等。 五、板书设计: 抗日战争的胜利 - 背景 - 过程 - 胜利意义 六、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2.3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讲稿

《伟大的抗日战争—民族精神的弘扬》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伟大的抗日战争—民族精神的弘扬》。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选题立意 抗日战争不仅是自晚清以来中华民族对外抗争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更是一段深深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国家记忆。这段国家记忆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血性、忠诚、担当、团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等品格,是当今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铸造强国强军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内核。为此本课立意为:与国家记忆对话,向民族精神致敬——充分再现抗战民族精神的闪耀和伟大及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二、课程内容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2003版课标: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017版课标:了解日军暴行和掌握国共双方抗战的基本史实,领悟抗战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及对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同2003年版课程内容标准相比,2017年版突出了抗战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及对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2、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上包括日军暴行和抗战由局部发展到全面抗战直至取得胜利,但教材内容庞杂,史料陈旧缺乏新颖性和时代感,难以激起学生兴趣和共鸣。为此,我用“民族精神”这根红线对教材内外的史实进行整合以及多类型史料共

同使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学科基础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但现阶段普遍缺乏提取隐性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 四、教学目标 1、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重难点分别设置为: (1)教学重点:国共抗战,抗战中民族精神的闪耀。我将采用精选材料、营造情境、问题引导的方式突破重点。 (2)教学难点:为民族精神的历史解释和在新时代的体现。采用合作探究、材料启发、情感体验突破难点。 2、任鹏杰认为,历史教育“体在生活,根在人格,命在思考,魂在价值。”因此,我将本课的能力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的两大历史素养: (1)历史解释:通过挖掘抗战时期政党到个人,将军到普通人,国内到国外民族精神的内涵,形成对民族精神感性认识;采用学生合作探究,对比中日双方在战争中不同行为和影响达到对民族精神理性认识,生成关于“民族精神”的历史解释。 (2)家国情怀:通过对四封抗战家书的解读,激起、升华学生的爱国民族意识,生成爱国,爱和平、尊重人性的家国情怀;从当代个人与群体,普通劳动者与时代楷模身上闪现的民族精神,形成新时代民族精神内涵,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伟大情怀。体现立德树人。 五、教法学法 我将通过情境创设、史料分析、问题引导法进行教学。在学法方面,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观察感悟,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一、课程概述 本节课是一堂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课,主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进程和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 - 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 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 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进程;

- 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 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量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抗日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回顾并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 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 3. 主体内容(30分钟) 3.1 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 挨次介绍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匡助学生了解战役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 重点介绍南京大屠杀,通过真正的历史照片和个案,向学生展示日本侵 略者的残暴行径,引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3.2 抗日战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 - 介绍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民族团结,通过相关的故事和 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高中历史 4.7 抗日战争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1

《抗日战争》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重点难点】: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背景、危害。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历史图片等 【讲授过程】: 一、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1)1935 (2)1936 (3)八一三事变后,改编八路军、改编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3)1937年9 建立。 2、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到全民族抗战? (1)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日本侵略的形势,使国民政府不得不抗日。 探究: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不得不宣布抵抗的主要原因: ② 日这些势力不答应; ③中国人民的压力。 (3)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 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1、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淞沪会战,粉碎了敌人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③徐州会战,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 2、中共开辟敌后战场 ①1937年8月,中共召开了洛川会议,提出全面抗战路线。 ②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抗日战场时期的两个战场的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 (1)两个战场的主要区别 ①抗战路线不同:正面战场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实行动员和

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 为主的正规战;敌后战场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2)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 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目的: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内容: (3 想基础。 2、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1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3 的重要因素。 3、伟大历史意义 (1)就中国国内而言, 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2 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高一历史《抗日战争》说课稿

《抗日战争》说课稿 一、教学学情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主要包括全民族的抗战、日本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人民第一次反帝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抗日战争上承近代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屈辱史和中华民族各阶级的抗争史,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在经历从传统到现代,民族意识与民族国家逐步形成的转型。所以本课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这一时代潮流,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对高一学生来说,初中时期已经学习过本课知识。通过影视剧等学生的相关了解较多,但容易受到部分影视剧的误导而形成不正确的历史观,所以需要正确引导。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思维活跃,但在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简单化和偏执化。 2、解决对策。我将采取营造氛围的方法,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教学分析 (一).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以下要求: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运用 过程与方法: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树立为中华崛起和家乡建设而发愤图强、建功立业的决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渗透家国情怀。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全民族抗战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 突破:在查阅资料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而突破。

高中历史《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说课稿(第2课时)《罗斯福新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与其前后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它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因而本课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 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 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罗斯福应对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依据:到底是什么样的新政不仅使美国度过危机而且对后来影响深远?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依据: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起怎样的作用?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四、说教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课说课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复习课中国近代史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第四单元,上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下顺承《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到兴的转折点,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即将面临期末考试,每一门都抓得很紧,时间紧张。要确保学生讲知识点掌握,对课堂效率就必须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课堂上要有讲有练有读,每一节课要让90℅的学生记住或掌握90℅的内容。要让每个学生都很有成就感,不管是背还是练,尽量不把事情留到课后。 三、复习目标: 1识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2理解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相关史实 3掌握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与意义 四、说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难点: 由南京大屠杀认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和野蛮,与今中日钓鱼岛摩擦以及日本地震和核辐射事件联系,对中日关系有正确的认识,警惕日本法西斯的复活;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与意义。 情感培养:认识到落后必将挨打,立志为中华之奋起而读书;由西安事变认识到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形象,培养学生对党的热爱;由抗战军民的抗争,感受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五、说复习方法 整个课堂分为四个部分即:讲15分钟-----读10分钟-----练15分钟----查5分钟。在课堂上,老师精讲,点拨。学生熟读,归纳。以习题练习进行联系,将知识由点穿成线,再把这些知识线索,结成知识面,成为历史的网络。在讨论探究中,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关注热点,立足现实,真正实现史学的鉴戒功能。 六、教学流程 (一)课前:学生自主读第四单元知识点,完成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二)导入: 由本单元在本书中的地位导入。 (三)讲: 首先,检查同学们的作业。引导思考,本单元有哪几条线索。 出示考纲归纳线索 第一条线索:日本侵华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晏仕琼 一、《课标》内容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象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 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回顾—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六、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3)《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说教材: 此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是高一历史(人民版)上册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部分内容。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百年时间内,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中国主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抗战开始时间的问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抗战阶段: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三、抗战特点:中国抗战的最大特点是“全”。全体现在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种作战方式各种正义力量的支持。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如何体现。其次是一场持久战;最后是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分。 四、中国抗战的伟大体现:从抗战的历史意义分析出,国内意义:中国的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意义有: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五大国,并担任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多维情境模式,围绕重点、难点及亮点精心设计问题群,促进学生互动讨论、辩论纠误,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将本课内容设计为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师本人将担任抗战纪念馆馆长,并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课题。 说学法: 学生以参观抗日战争纪年馆的形式来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节内容,四位同学将担任抗战纪念馆分馆馆长并做好为其他同学讲解的课前准备。其余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在体念中自主、互动学习,进行知识的辨析和迁移。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根据必修1政治文明进程的主题,本课的落脚点应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全民族抗战得胜利对近代政治发展得深远影响。 教材的第一小节“全民族的抗战”主要讲述日军加紧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最终全民族抗战爆发(略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活动及结果。教材第二小节“日军的滔天罪行”讲述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的灾难(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小节“抗战的胜利”主要讲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在中共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军最终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为了讲授方便,可将第一、第三小节进行整合,统一到一个模块之下。 学情分析 通过阅读初中教材以及了解部分学生得知本课的基础知识(例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等)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基本都记得。因而这部分内容在授课时做从略处理。本课重在探讨抗战胜利的原因及重要意义,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百团大战;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成因。讨论课本的思考题“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分析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 运用:结合时事分析:任何时期国家利益都是高于一切的;不同的时期捍卫国家利益

高中历史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教学设计 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7课。本课共三个子目:“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史内容非常丰富,初中用三课时“难忘九一八”、“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血肉筑长城”来讲叙,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叙,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叙。 因此,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三、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从对历史掌握的情况看,通过初中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透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四、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一历史教案《第16课 抗日战争》人民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日本的侵略以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了解日军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提供资料、创设情境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结合现实,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认识还可以,尤其抗日战争。因此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是学生能参与其中,而达到能学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学案见后面)。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抗日战争》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学案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播放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记录片片段,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引言部分。(板书第16课抗日战争)。 提出问题:“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为什么多次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而最后的抗日战争中国能够赢得胜利?使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本节内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了解日本侵华活动和滔天罪行,全面侵华的标志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形成。 板书:一、全民族抗战 (1)日本的侵华活动 师:帮助学生了解复习近代史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从世界史的角度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出示投影)日本侵华进程: 学生阅读P35“历史纵横”和课文九·一八事变插图,归纳出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步骤不断升级,使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激化,真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2).卢沟桥事变(1937.7.7) 师: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加快了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既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3.全民族抗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