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画)

1、一鼓作气(曹刿 * 春秋)

【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原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

【解释】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的军队准备抵抗。鲁国有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叫曹刿(ɡuì),他自告奋勇,请求跟鲁庄公一同参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率领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双方刚摆好了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曹刿说:“时机未到,不能进攻。”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攻的命令,曹刿才对鲁庄公说:“好了,现在可以进攻了。”于是,鲁军鼓声震天,士兵们像潮水一样冲向齐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逃命。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观察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军击鼓三次以后,你才让我下令出兵呢?”曹刿答道:“打仗时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斗志最旺盛;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大家的士气就会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兵的勇气就全消失了。等齐军的三通鼓击完,我们才击鼓冲锋,这时齐兵的勇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是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

2、一鸣惊人( 齐威王 * 战国 )

【解释】

鸣,鸟叫。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表现并不突出的人,一下子干出了惊人的成绩。

【典故】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

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齐国的威王即位三年,本来是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却只爱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国家大事从不放在心上。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一些大臣对齐威王的做法非常反感,可是,又都不敢提出意见。

淳于髡很明白: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鉴于此,淳于髡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一天,去见威王说:“大王喜好猜谜语,我有个谜语想说给大王听听。”威王连忙说:“你快说吧!”淳于髡说:“大王,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心里就明白了:原来是用鸟比喻我啊。说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主,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于是,会心地笑了笑说:“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呀!它不飞便罢,一飞起来就直冲云霄;它不鸣便罢,一鸣起来就能使人惊奇哩!”

从此齐威王不在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朝气蓬勃。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除了齐威王外,还有一个一鸣惊人的国王,他就是楚庄王。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新即位,做了国君。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楚庄王开始即位的几年,不问国事,终日在宫中饮酒嬉戏,并下令:有敢谏劝者斩。当时的大臣申无守问他:“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一连三年不飞不叫,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答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

人。”申无守大喜,方知庄王并非庸主。

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庄王开始积极地从事政务。他一改过去的做法,不再天天欣赏歌舞了,转而积极地处理国家政事。他先整顿内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楚庄王一边改革政治,一边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军队,准备与晋国决一死战,以雪城濮之战的恨。

后来,楚庄王又请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国相。孙叔敖当了国相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以利于农业生产。

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经过多年精心的准备,决定挥军北上,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7年,庄王亲率大军与晋师在北林(今河南新郑)开战,拥有六百辆兵车的晋国人马,一几乎全部覆灭,而三年末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确立了霸主地位。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3、一去不返 ( 荆轲 * 战国 )

【解释】

返:回来。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现。

【典故】

战国时期,燕国的太子丹曾派赫赫有名的勇士荆轲前去刺杀秦王。这毫无疑问是一件危如累卵的事情,所以荆轲动身那天,太子丹、诸宾客以及荆轲那些推心置腹的好朋友,包括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高手高渐离都穿着素服相送。送至燕国南部边境易水边(今河北易县附近),便是分手亦即生离死别的地方,高渐离击筑,荆轲跟着音乐昂首挺胸地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丢兮不复还!”一边唱一边头也不回地走了。成语“一去不返”就是从“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歌词中演化而来的。这句话也被西汉的司马迁记录在《史记·刺客列传》里。

4、一言九鼎 ( 毛遂 * 战国 )

【解释】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形容言语极有分量,能起决定性作用。

【典故】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5、一字千金( 吕不韦 * 战国 )

【解释】

一字千金,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不可更改,价值极高。形容说的话或写的字的价值很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典故】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