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仁义观
对孔子的评价50字

对孔子的评价50字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仁爱”、“道义”,倡导了“仁义礼智信”的人文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善。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学生应该根据其特点和兴趣进行教育。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需要君臣之间的和谐合作,而不是靠暴力和压迫。
对于孔子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
首先,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观念,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对于教育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因材施教”理念对后世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倡导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再次,从政治角度来看,孔子提出了和谐合作和民主思想,为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他对君臣之间的关系和态度提出了清晰的观点,为中国古代政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理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提出的伦理观念、教育理念和政治观点,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因此,可以说,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理想世界400字左右

孔子的理想世界400字左右孔子的理想世界400字左右1孔子,是我们的教育家,思想的指导者。
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在这崭新的世纪里,和平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核心。
战争是残暴的,凶残的,它使人失去最初的本性;而人类是最高级的动物,我们有思想,有智慧又何必用暴力来解决呢?正如曹植所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和平,是人类祖先一直的愿望,而作为子孙后代的我们明明有能力实现,却偏偏不吸取祖先血一般的教训。
若人类还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拥有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的思想。
最近,新闻报道着各国的竞争势力,每个国家都像备战着的老虎,随时待命出发。
打仗有什么好呢?为了钱吗?为了土地吗?还是为了权力吗?这一切看来都是毫无意义的行动。
思想是人类的领导者。
假若整个世界人类的思想都是浑恶的,相信有那么一天整个世界都会沉沦。
所以说,孔子的思想将影响后人,影响人类,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孔子的理想世界400字左右2在我心目中,孔子是一个要把自己所意识和感知的“仁,义,礼,智,信,君子之国,大同世界”的模式和信息。
介绍和推广给当时地球上东方这个大多数人还不能解决温饱的物质匮乏的地区的人。
孔子当时很有名气,但社会地位并不高。
在当时一般人眼里孔子就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孔子自己认为自己是:“愤而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
在中国人重要的过年节日里,重要的栏目里,推出鲍鹏山讲《孔子》。
于丹讲《论语》等。
目的就是想要让儒学热起来,孔子热起来。
删除一些洋垃圾。
世界证明:圣人当时不行,以后行;权贵当时行,以后不行。
变化的世界让每个人都看不懂,或只懂部分。
圣人啊,你怎么说的那么好:唯小人难养。
我想补一句现在的小人真难对付。
我也不知自己是不是小人。
不过胸小,德小,才小肯定是小人。
圣人啊,我更要按你“人不知而不愠,不也君子乎。
”的胸襟,来练自己。
在以后的交际场合中,努力培养博大的胸怀。
孔子关于义的名言及注释如下

孔子关于义的名言及注释如下:1.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注释:君子以义作为立身之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言辞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去完成,这才是君子。
此句强调了义是君子的根本,而礼、谦逊、诚信都是义的外在表现形式。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孔子说君子能够明白道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这是从义和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行事会以道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小人则只追求个人利益。
3. “君子义以为上。
”-注释: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
在各种德行之中,义对于君子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所以勇要受到义的约束。
4. “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一个人看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是怯懦的表现。
此句鼓励人们要见义勇为,行义是一种勇敢的行为,符合道义的事情就应该积极去做。
5.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注释:获取要符合道义,是公正、公平和当取之取。
以义取利,既在于克制唯利是图的贪图私利之欲望,又在于克制损人利己的独占利益之欲念,这样的获取才不会被人厌恶。
孔子关于“义”有诸多名言及注释。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意思是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
这体现了义是君子内在的本质,需通过具体行动表现,如以礼践行、谦逊表达、诚信完成。
又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强调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只是心中会有一个义的原则,只要不违背义就可以,体现了儒家君子对自由的理解,即自由的边界在于义。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表明一个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应该把义放到首要位置。
执政者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会做出祸乱的事情;庶民百姓只有勇敢而心中没有义,就会做盗贼。
此外,“当仁,不让于师。
”虽未直接提及义,但也体现了在面对仁德之事时应有的态度,而仁德与义紧密相关。
仁义礼智(原文、集注、详解)

仁义礼智(原文、集注、详解)【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是可以长久地处于(仁德地)约束之下,(如果在仁德的约束之下)是不可能长久地感到快乐的。
有仁德的人安守在仁德的范围里,通晓仁德的人(的言行)是有利于仁德的。
”【分析】有人把“约”解释为节约,是不符合这里的意思的。
仁德,虽然可以牵强附会的加进去节约的内容,但是,节约,和仁德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这样做,是“仁德是个筐,什么都朝里面装”,实在是太离谱了。
在这里,通篇是以“仁德”为主要议题的,与其它无关。
在本篇的后面,有一章是“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一章的“约”字,就是约束的意思。
“约”字,本义是“制约、约束”的意思,加上什么字就变成什么意思,所以,节约、简约、合约、约定、约会等意思各不相同。
在本章里,在“约”字前面加上“节”字就是对文意的肆意篡改。
古文用字简练,主要的意思是明白的,因此,在文章中往往不再重复。
既然,“约”是“制约、约束”的意思,这句话应该怎样译,不就明摆着吗?他不能受什么的制约、约束呢?说的是不仁德的人,当然应该是不能受仁德的制约、约束了。
既然不愿意受仁德的制约、约束,如果用仁德来制约、约束他,一会儿也不会快乐,更不用说长久了。
后面就不用深入说了。
有一点需要再提一下,孔子说的仁德是和礼仪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礼仪就说不上仁德。
孔子说的礼仪就是上等人的排场和享受,这些都是劳动者必须为他们创造的,为此,劳动者在过着非常贫穷劳累的生活。
这是不平等的。
只要是正常的人,能够接受吗?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困窘,不能长久处于安乐。
仁者安于仁,明智者利用仁。
如果用于管理时可如下没有自己长久的目标的销售经理,不能长久地保持简朴的生活,不能心甘情愿地在外面奔波,也快乐不起来,他们把销售当作一种负担。
有目标的销售经理能安于自己的目标,认定了就想办法实现。
孔子仁的概念中的事功含义

孔子仁的概念中的事功含义徐海燕提要!!如何认识孔子"仁#的含义!学界众说纷纭$本文从孔子"克己复礼#和对春秋人物许以仁的评价中揭示了"仁#的事功含义$并讨论了"仁#的事功含义的渊源和对齐儒学的影响$关键词!!仁!!事功!!渊源!!齐儒学作者徐海燕!女!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如何解释孔子仁的思想!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两点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一是仁是人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很高的道德规范!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等"二是仁是实践礼的一种理想状态!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孔子仁的思想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含义!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事功$含义"一"事功含义在#复礼$和#践仁$中的体现孔子#克己复礼为仁$!命题中包含事功的含义" #克己复礼$从个人来说是一种#修己$的功夫!对治家国者来说是一种事功"能做到#立于礼$的治国者!或可以保家兴国!或可以成就霸业!反之则家国败亡"孔子就指出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杨伯峻先生认为!这段话!可能是孔子考察历史!尤其是当日时事所得出的结论"齐自桓公称霸!历孝%昭%懿%惠%顷%灵%庄%景%悼%简公!经历十公!至简公为陈恒所杀.晋自文公称霸!历襄%灵%成%景%历%平%昭%顷公!经历九公!其间六卿专权"所以孔子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概传到十代就很少继续下去了"鲁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而为阳虎所执!正好是五世"而阳氏为季氏家臣!到阳虎政变失败逃亡!又正好是三世"#在孔子看来!从一个历史的过程或经验而论!僭礼最终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以僭礼御国者!也不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破坏周代的礼制!对于治国来说!不是什么好选择"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也对&春秋(一书记载的僭礼亡国的事例做了总结)#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也"$这种看法!与孔子的认识是一致的"孔子反对晋国铸刑鼎!其理由也是因为铸刑鼎是放弃晋文公的礼治传统!即唐叔之法!是#失其度$"而这种#贵贱不愆$的礼治传统正是晋文公所以能成就一代伟业的根本经验"丢掉了#贵贱不愆$之#度$!#民在!"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为仁之表!仁为礼之基$"0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学生书局!"%()年!第’’页"1这是把仁与礼截然分开为二物!不符合孔子原意"#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这里!#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己复礼$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为仁$的过程"因为人在习礼过程中表达出来的人际之间的和谐体谅谦让和负责精神!以及立于礼所具有的理性对于家国事业的成就!这些就是仁"另外!礼作为一种规范社会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制度安排!本身就是#国之本$!因此从#安人$与#惠民$或#济众$的意义上!礼的意义也体现了仁之大者"&论语’季氏("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年!第"&’页.又见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年!第@’页"鼎矣$!那么#贵贱无序$!必会#国将不国$!晋国灭亡也在情理之中了"孔子是这样评论晋国铸刑鼎的)#晋其亡乎7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其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把礼看作具有根本法的性质!把能否实行礼制与家国的兴亡相联系!这是春秋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经验之谈"&左传(鲁隐公十一年记君子语)#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周内史过%郑子皮认为)#礼!国之干也"$"而齐仲孙秋则认为)周礼!#国之本也$"#从&左传(的许多记载来看!春秋时人们对礼的认识!绝不仅仅限于礼的仪式!而更看重的是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功能"正如鲁昭公五年!昭公流亡晋国!举止行为颇合礼仪!晋侯称之为#有礼$"晋女叔齐则认为)#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鲁昭公不懂这些道理!只懂仿模礼的仪式!所以女叔齐认为他不懂礼!只知仪"$鲁昭公二十五年!郑国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子大叔说!你问的那是仪!不是礼"#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强调礼与仪的区别!说明春秋时随着礼乐制度的瓦解!事功霸道倾向的凸显!人们对周礼的认识已有了某种质的升华!更加强调礼的恒常性质和经世治国的功能"孔子在对春秋人物许以仁的评价中包含事功含义"郑乡校学子议论执政!然明主张#毁乡校$"子产不同意!认为乡校议论执政之善否!可择善而从之!不好的就改掉!为何要毁掉它呢-乡校议政还可达到#小决使道$!即达到消解怨气的作用"孔子对此事的评价是)#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认为尽管子产知道乡校议论执政!不合君臣上下之礼!但子产这样做或认识问题是通人情%识大体!具有仁的品德"又如对待管仲的评价)齐襄公无道!管仲原与召忽共同事奉公子纠出逃鲁国!鲍叔牙事奉小白奔莒"襄公被杀后!小白当了齐国君!即桓公!逼迫鲁君杀了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殉身而管仲却做了桓公的宰相"对于管仲未能为公子纠殉身!而任宰相一事!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都加以非难!认为管仲不仁"可是孔子的看法却不同"孔子高度评价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未能以身殉主反而助桓公成霸业是失礼!管仲霸诸侯%一匡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无道!而孔子对管仲却做出如此高的评价!认为管仲具有仁德"这里的关键是孔子更看重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和#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两点"以王道而成惠民之霸业!这是重于君臣上下之礼的"又如公山不扰以费叛!召孔子!孔子想去"孔子弟子子路不悦!对老师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非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为在东方实现周文武之道不惜支持大夫叛乱"子路对此不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以上事例说明!尽管孔子维护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秩序!但当这种秩序与家国社稷以及万民的大利发生冲突时!孔子是站在后者的立场上的")家国社稷以及万民大利是事功!是孔子秉承的仁的基本内涵之一"二"事功含义的思想渊源及对齐儒学的影响仁概念中的事功含义!并不是孔子的发明和创新"鲁国有一种叫#爰居$的海鸟落在东门外三日"臧文仲以为神让国人祭祀它"展禽不以为然!认为祭祀是#国之大节$!不可乱用"臧文仲这样做既不符合#仁$!又浙江学刊!$##&年第!期!" # $ %&’( )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是晋国的初始封君"&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载!晋侯#于是乎大苗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此处作执秩之官!可能就是&周礼’天官冢宰(中的#治官八法$"晋杜预作集解云)#范宣子所用刑!乃夷蒐之法也"夷蒐在文六年!一蒐而三易中军帅!贾季%箕郑之徒遂作乱!故曰乱制"$&左传(鲁僖公十一年.鲁襄公三十年"&左传(鲁闵公元年"事见鲁昭公五年"在这段话中!子大叔认为!礼既包括五味%五色%五声的制度!还区别了君臣上下%夫妇%父子%兄弟等关系!还包括政事%刑罚%惠和等措施"详细内容见鲁昭公二十五年"事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论语’宪问("&论语’阳货("春秋时关于礼内涵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把君主与国家%社稷分开来理解"齐国大夫崔柿杀了齐君!晏婴不肯从齐君死"他说)#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不符合#智$"展禽认为!#夫仁者讲功!而智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能问!非智也"$!晋在鄢地打败了楚师!派郤至告庆周室"周王卿士邵桓公对单襄公讲郤至称赞自己有#勇%礼%仁$"其中讲到在战场上抓到郑伯并放了他是#仁$"单襄公认为郤至贪天之功为己有!不可谓#勇%礼%仁$"他认为#以义死用谓之勇!奉义顺则谓之礼!畜义丰功谓之仁"$郤至擅自在战场上放了郑伯是#贼$而不是#仁$""又如&左传(鲁昭公二十年记载!楚大夫费无极离间楚王与太子!说太子建与伍奢要造反"结果太子建逃到宋国!伍奢被捕"伍奢两个儿子武尚和武员当时在吴国"楚王以赦免其父!召他们回楚"武尚对武员说)#你到吴国!我回楚国送死"我的才智不如你"我能死!你能报仇"$并说#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辞!勇也"$于是武尚回楚!武员奔吴"#从以上所举三例可见!仁的事功含义!早而有之!孔子是传承了仁的事功含义!并在主张#为国以礼$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体现出来"仁的事功含义在齐学的代表作&管子(一书中也有体现"&管子(一书涉及到#仁$!大都与事功有关"如) #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薄税敛!毋苟于民!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三者!霸王之事也"事有本而仁义其要也"$$又如)#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又如)#桓公曰)*昔三王者!既!其君!今言仁义!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0管子1对曰)*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乱之"汤放桀!以定禹功也"汤平治天下!及纣而乱之!武王伐纣!以定汤功也"且善之伐不善也!自古至今!未有改之"君何疑焉-+$&以上所引的几段论述!都是从事功的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仁$这一概念的"荀子是鲁学齐学化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儒学中的礼治思想!同时主张法家的刑治"他提出#仁义之统$的概念)#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今夫以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耶-$(荀子使用#仁$这一概念的含义!也都与事功相关联"如他讲到)#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智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在非十二子时!荀子还讲道)#今夫仁者也!将何务哉-上则法禹舜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士毕!圣王之迹著矣"$+,.荀子还从与礼治事功相关联的角度讨论仁义问题)#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别!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故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分此者也$"+,-正如荀子所说)#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荀子心中的#仁$!绝不仅仅限于心性层面的#恻隐之心$!而是要把这种#恻隐之心$体现在礼治社会和治国功用上"#仁$的事功含义对汉儒董仲舒的思想影响也很大"在董仲舒看来!#仁$是#天德$"所谓#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0#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取仁于天而仁也"$+,1人受命于天!而得仁德"正因为仁是天德!所以在董仲舒#仁$的观念中!明孔子仁的概念中的事功含义! " # $ % &’( ) +,. +,-+,/ +,0 +,1&国语’鲁语上("此事发生年代不详!根据人物当在鲁僖公年间0前@’%A@$@1"比孔子早"##多年"&国语’周语中("这件事发生在鲁成公十六年0前’&’年1!比孔子出生还早$#多年"此事发生在孔子同时代0公元前’$$年1!此时孔子已到而立之年"&管子’五辅("&管子’小问("&管子’中匡("蔡德贵教授认为!荀子虽不是鲁国人!但其思想本系鲁学系统!荀子在稷下学宫成为祭酒!多次执稷下学宫之牛耳!他曾拜齐学大师淳于髡为师!故其思想中逐渐吸收采纳了不少齐学中的东西!是鲁学齐学化了"蔡德贵)&齐学%鲁学与稷下学宫(!&东岳论丛("%(&年第!期"&荀子’荣辱("这里讲的#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讲的都是通过#礼和别$#明分使群$达到的状态"&荀子’荣辱("&荀子’非十二子("&荀子’君子("&荀子’大略(还记载这样一段话也表达了上述意义)#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荀子’劝学("&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显带有无为不争%恒久广施的特性"!具体说来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从孔子#仁者爱人$的命题出发!提出#仁者爱人!义者正我$"董仲舒认为!#&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所以呢!#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此之谓也"$"仁在对待他人中体现出来!义在对待自我中体现出来"二是仁者泛爱群生"董仲舒认为!#仁者所以爱人类也$"##为人主者!法天之行!//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 #天常以爱利为意!//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 #其不阿党偏私而美泛爱兼利也!欲合诸天之所以成物者少霜而多露也"$&董仲舒的#仁$!偏重于单方面的#施$!似乎与修己无关!如上天位尊而施仁!’所以与先秦儒家的#爱人$和墨家#兼爱$都不相同"强调仁的事功含义并不等同于对#利$的强调"事功是一种作为!而不是为己谋好处"所以仁的事功与#义$是相容的!与#利$是对立的"董仲舒特别强调)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董仲舒所说的#义$!主要是顺四时!承天意!应天命!按#天志$0阴阳1和#天道$0五行1行事"所以董仲舒才有#天志仁!其道也义$!#人德义$这样的断语"他还说道)#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阴阳"此之谓能配天"$)君之#好恶喜怒$!合于#四时之行$!所谓#使好恶喜怒必当义出!若暖清寒暑之必当其时乃发也"$+,.#崇阳贱阴$%#任德不任刑$!修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按#春夏秋冬$四时立政和按五行相生相克设官制!不与民争利等等都是#义$"所谓#义$就是#顺天志$#行天道$"君主#视天而行$谓之#义$"+,-所以!董仲舒才把#义$定位在#正我$而不在#正人$"+,/这些思想都在于把儒家的仁义观念与治国平天下的事功联系起来"这也是齐儒学强调#外王$思想的突出表现"责任编辑!田明孝浙江学刊!$##&年第!期!" # $ % &’( ) +,. +,-+,/董仲舒还对仁作过这样一段表述!也体现无为不争的精神"#何谓仁-仁者憯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之事!无辟违之行"$0&春秋繁露’必仁且智(1&春秋繁露’仁义法("&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春秋繁露’离合根("&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春秋繁露’天容("董仲舒说)#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位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也.见其光!所以为明"$0&春秋繁露’离合根(1&春秋繁露’观德第("&春秋繁露’天地阴阳("&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天之道!有序有时!有度有节!变而有常!反而有相奉!微而至远!踔而致精!一而少积蓄!广而实!虚而盈"圣人视天而行"$0&春秋繁露’天容(1孙景坛在&再论董仲舒非儒家(一文中认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义$!即#义政$"董仲舒的#义$的直接来源是&公羊(! &公羊(认为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春秋(中有#微言大*义+$.董仲舒又进一步挖掘&公羊(中的#义$!以作为其全部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个#义$源于何处呢-宋明理学认为源于孟子"笔者已向理论界展示)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根本无#义政$思想"事实上! #义政$的源头在韩非"传统至今!理论界都将韩非当做法家!实非"他是中国古代#义理$学说的鼻祖"&公羊(属韩非后学"韩非对#义$的定义是)#义者!谓其宜也"$董仲舒亦重复道)#义者!宜也"$韩非#义政$说的显著特点是空头政治)#重义轻利$!即重政治轻经济"他说)不要#思小利而忘法义$"董仲舒则将其概括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二者完全相同"这也是董仲舒非儒家的根本"0载张义生主编)&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思考(0论文集1!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年"1。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孔子忠恕思想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精神,即宽容同理、忠诚关怀和恕知仁义的精神。
它把仁义的强制行为和仁政的礼仪相结合,遵循“崇德而行”的理念,彰显出“施恩柔惠”的敬畏之心,以及“敬容谅变”的宽容之心。
在建筑的艺术上,这一思想的内涵也可以被写照出来。
一方面,孔子忠贞思想强调理性、和谐,充分把握时代特点,立足历史,表现
在建筑中,意图在于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复杂精致的艺术融为一体,发挥历史传统文化的张力,表达宽厚毕现的优雅之情,进而对现实的赋予、对未来的繁荣、对历史的责任等进行灵活处理,以求当代社会所必备的文化特质。
另一方面,孔子忠正思想崇尚仁义、规范,从而修树规则、处理问题、协调关系,表达出恕仁义、和谐礼仪之意图。
这一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是以保护传统文化、充分释放其内在价值观和民俗特性,以及赋予建筑传统文化以更深刻的精神内容,进而把传统文化贯穿到审美风格、结构等大量建筑语言之中,理性、平等的解决问题,凝聚出一种作品的整体性和精神性,令建筑更贴近民间社会文化。
总之,孔子忠诚思想在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将文明文化、礼仪文化和艺
术文化贯穿其中,彰显出“柔和博大”的气质,大大提升了古代建筑的智慧型气质,从而激励更多的艺术家勇于表达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蕴藏的文化立意。
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及启示

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及启示摘要:义利之辩不仅是要讨论义和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应怎样对待"利",在什么前提下取"利",这方面孔孟一致主张见利恩义,以利佐义。
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基础上,孟子在继承孔子的义利观后,有所发展,主张尚义贱利,以“挨他、及将“义”和“利”对立起来等思想。
因此、分析孔孟的异同点是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同时,孔孟义利观的真知灼见也对个人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孟子;义利;义利之辩自先秦以来,对于义利之辩的问题古代诸子百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在百家争鸣之中主张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等义利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故此,尝试对孔子与孟子义利观进行异同比较,同时分析其义利观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一、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相同点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儒学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具有传承关系。
在此主要介绍孔孟在义利观上的相同点,具体如下:1.孔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孔孟都主张把对待义利的不同态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孔子从君子小人之辩中来褒"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了义利问题,“利”指利益,又指功效,"义"指正当的行为。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的品德吗?孔子回答:君子最看重的是道义,假如君子只有勇敢而不讲道义,就难免添乱乃至作乱;假如小人只有勇敢而不讲道义,就很容易成为盗贼、土匪。
这说明道义是君子一切言行的本质或者说是最高原则。
孟子也把"为利"还是"为善"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论语中有关“仁义”与“君子”类的名句及翻译

《论语》中有关“仁”与“君子”的名句及其翻译一、“君子”风范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仁义观
孔子,这位被尊为”圣人”的老者。他谈仁说义讲礼论孝,他的诸多语言流传至今不衰,
他的博大思想影响举世无双。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论语》精髓,孔子的思
想主要是什么呢?
在《论语》中,“仁”出现100多次,这说明“仁”在孔子思想中具有极高的地位,甚
至有人说是最高的地位。无可否认,“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仁”究竟是什么呢?
“仁”者,人也。简单地说,就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① 所以,孔子所谈
的“仁”最重要的便是“从心”开始强调所谓的仁应发自内心,真正地爱别人,内心通过学
习,阅历掌握了仁德,并由此将“仁”作为自身的构成。这样才是真正的“仁”。相反,万
恶之源正是因为“人心”不“仁”。
要做到“仁”是不容易的,就连颜回也只能做到三个月不违反“仁”。② 但又是很容易
的,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③ “仁”离我很远吗?我想“仁”,“仁”就到
了。
“仁”可概括为这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人和意识。
人格即人的道德性,孔子认为它高于身份,高于财富。子曰:“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④ 这说明在孔子心中“匹夫之志”要高于“三军之帅”,人格尚在等级之上。
至于富贵,就更不必说了,正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
孔子有教无类,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其人类意识突破了家族的界限,种族的界限,
甚至突破了“我”与“别人”。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⑤ 孔子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奉行“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所以说他突破了“我”
与“别人”的界限。
《论语·乡党》中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马厩烧了,孔子不问自己损失了
多少马,而是先问人,这在人命不比禽兽的奴隶社会是极为可贵的。
儒家讲究中庸,讲平衡之道。人和的含义也在于此。中庸为德之甚至矣,人和的重要性
可想而知。
在《论语》中,“义”也是常见的,它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那么“义”代表的仅仅
是义气吗?非也。
《礼记》中载: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它与仁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仁”作
为最高道德要通过义实现。而在具体操作方面,礼又是义的形式,孔子曾说,“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说得便是这个。
“义”具有不同的表现,它随着人的身份,所遇事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作为一名医生
和作为一位老师,两者的“义”是不同的。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而老师的责任是教书育
人。你不能让老师去治病,让医生去教书。后者还不会出什么事故,前者可是会出人命的。
再比方说,一般正常情况下我们不能撒谎,但在某些特殊状况下我们就需要说善意的谎言,
以达到救助他人的目的。
与“仁”一样,“义”也要高于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①
语出《论语·颜渊》。
②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③
语出《论语·述而》
。
④
语出《论语·子罕》
。
⑤
语出《论语·颜渊》。
这不是说不可以要利,相反,孔子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子曰:“富贵如可求也,虽
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⑥ 可见孔子对“义”的看重。
孔子所谓的“仁义”,其根本在于“人心”,只有学习者的内心接受并贯彻于自身,仁义
的精神才能在社会中推行。故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作者:赵佳楠
学号:0823010032
信息与工程学院 08计算机1班
⑥
语出《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