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进展-微反应器综述

化工进展-微反应器综述
化工进展-微反应器综述

微反应器研究进展与应用

龙立 S141101059

摘要:微反应器作为微化工系统的核心设备,是实现化工过程强化的重要技术基础,近年来逐渐成为国际化工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微反应器的原理及其研究进展,阐明了微反应器技术的特点,列举微反应器的应用范围与实例,说明了微反应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反应器,微反应系统。

1绪论

微化工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顺应可持续发展与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前沿领域。它是集微机电系统设计思想和化学化工基本原理于一体并移植集成电路和微传感器制造技术的一种高新技术,涉及化学、材料、物理、化工、机械、电子、控制学等各种工程技术和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特征尺度在微米到数百微米间的微化工系统,常贵尺度的化工过程通常依靠大型化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而微化工过程则注重于高效、快速、灵活、轻便、易装卸、易控制、易直接放大及高度集成等方面[1]。

将部分核心化工装备小型化、微型化的方法是促进化工过程强化的有效手段,它是实现化工过程安全、高效和绿色的重要方法之一[2]。化工设备的微小型化是现代化工技术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它以微尺度流动、分散和传递的基本原理为核心,能够有效强化反应和分离过程,提升生产效率并且大幅缩小设备的体积,有利于化工新过程的快速开发和产业转化。微型化工器件已成为微型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微混合器、微型反应器、微型换热器、微化学分析、微型萃取器、微型泵和微型阀门等。

作为微化工技术核心部件的微反应器,其内部通道特征尺度在微尺度范围(10-500μm),远小于传统反应器的特征尺寸,但对分子水平而言已然非常大,故利用微反应器并不能改变反应机理和本征动力学特性,而是通过改变流体的传热、传质及流动特性来强化化工工程的。

2微反应器

微结构反应器(简称微反应器)是重要的微化工设备之一,是实现化工过程微小型化的核心装备。在微化工过程中微反应器担负起了完成反应过程、提

高反应收率、控制产物形貌以及提升过程安分离回收难度和成本、减少过程污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过程特点开发出的微反应器不仅形式多样,其配套的工艺技术也与传统化工过程存在一定区别,利用集成化的微反应系统可以实现过程的耦合,因此微反应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带动了化工工艺的进步。

微反应器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叶是微尺度反应技术的快速发展期。在基础研究方面,随着对微尺度多相流动、分散、聚并研究的不断深入,微反应器内多相流型,分散尺度调控机制以及微分散体系的大批量制备规律等问题逐渐被人们深入理解。基于微反应器内微小的流体分散尺度、极大的相间接触面积等特点可以有效强化相间传质和混合过程,从而为反应过程的强化奠定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反应器能够有效强化受传递或混合控制的化学反应过程,而这类过程在传统的反应装置内往往难以精确控制,极易产生局部热点、浓度分布不均、短路流和流动死区等问题,微反应器具有的高效混合和快速传递性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微反应器的分类。对于不同相态的反应过程,微反应器可以分为气固催化微反应器、液液催化微反应器、气液微反应器和气液固三相催化微反应器等。根据输入能量的不同,可分为非动力式微反应器和动力式微反应器。按照微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微通道反应器、毛细管微反应器、降膜式微反应器、多股并流式微反应器、微孔阵列和膜分散式微反应器以及外场强化式微反应器等[4]。

2.1微反应器的微混合机理

微反应器具有与大反应器完全不同的几何特性:狭窄规整的微通道、非常小的反应空间和非常大的比表面积[3]。微反应器及其他微通道设备的通道特征尺寸(当量直径)数量级是微米级。传统混合过程依赖于层流混合和湍流混合。微化工系统中,由于通道特征尺度在微米级,雷诺数远<2 000,流动多呈层流,因此微流体混合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要基于扩散混合机制,而不借助于湍流。这个过程通常是在很薄的流体层之间进行,其基本混合机理如下。

(1)层流剪切在微混合器内引入2次流,使流动截面上不同流线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引起流体微元变形、拉伸继而折叠,增大待混合流体间的界面面积、减少流层厚度。

(2)延伸流动由于流动通道几何形状的改变或者由于流动被加速,产生延伸

效应,使的流层厚度进一步减小,改进混合质量。

(3)分布混合在微混合器内集成静态混合元件,通过流体的分割重排再结合

效应,减小流层厚度,并增大流体间的界面。

(4)分子扩散分子水平均匀混合的必经之路。在常规尺度混合器中,只有当

剪切、延伸和分布混合使流层厚度降至足够低的水平时,分子水平的混合才有意义。而在微混合器中,由于微通道当量直径可低至几个微米,依据Fick定律:

l2

t≈

式中:D——扩散系数;

L——扩散特征尺度;

T——混合时间。

当混合流体处于同一微通道内时,分子扩散路径大大缩短,因此仅依靠分子扩散就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毫秒至微秒级)实现均匀混合。

2.2微反应器的特点

微反应器的特性决定了它在特定化学和化工领域的应用,有着大反应器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积体积比的增大和体积的减小.在微反应设备内,由于减小了流体厚度,相应的面积体积比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常微通道设备的比表面积可以达到10 000-50 000 m2/m3,而常规实验室或工业设备的比表面积不会超过l 000m2/m3或100 m2/m3。因此,比表面积的增加除了可以强化传热外,也可以强化反应过程,例如,高效率的气相催化微反应器就可以采用在微通道内表面涂敷催化剂的结构。目前已有的界面积最大的微反应器为降膜式微反应器,其界面积可以达到25000 m2/m3,而传统鼓泡塔的界面积只能达到100m2/m3,即使采用喷射式对撞流的气液接触式反应器的比表面积也只能达到2 000 m2/m3左右。若在微型鼓泡塔中采用环流流动,理论上其比表面积可以达到50 000 m2/m3以上。

(2)小试工艺不需中试可以直接放大:精细化工行业多数使用间歇式反应器。小试工艺放大到大的反应釜,由于传热传质效率的不同,工艺条件一般都要通过实验来修改以适应大的反应器。一般的流程都是:小试"中试"大生产。而利用微反应器技术进行生产时,工艺放大不是通过增大微通道的特征尺寸,而是通过增加微通道的数量来实现的。所以小试最佳反应条件不需要做任何改变就可以直接

进入生产。因此不存在常规反应器的放大难题。从而大幅度缩短了产品由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这一点对于精细化工行业,尤其是惜时如金的制药行业,意义极其重大[5]。

(3)对反应温度的精确控制:极大的比表面积决定了微反应器有极大的换热效率,即是反应中瞬间释放出大量热量,也可以及时移出,维持反应温度不超过设定值。而对于强放热反应,常规反应器中由于混合速率及换热效率不够高,常常会出现局部过热现象,导致副产物生成,收率和选择性下降。在精细化工生产中,如果不能及时导出剧烈反应产生的大量热量,就会发生冲料事故甚至爆炸。

(4)对反应时间的精确控制:常规的单锅反应,往往采用逐渐滴加反应物,以防止反应过于剧烈,这就造成一部分先加入的反应物停留时间过长。对于很多反应,反应物、产物或中间过渡态产物在反应条件下停留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副产物的产生。而微反应器技术采取的是微管道中的连续流动反应,可以精确控制物料在反应条件下的停留时间。一旦达到最佳反应时间就立即传递到下一步或终止反应,这样就能有效消除因反应时间长而产生的副产物。

(5)物料以精确配比瞬间混合:对于那些对反应物料配比要求很精确的快速反应,如果搅拌不好,就会在局部出现配比过量,产生副产物,在常规反应器中几乎无法避免,而微反应器的反应通道一般只有数十微米,可以精确按配比混合,避免副产物生成。

(6)结构保证安全性:由于换热效率极高,即使反应突然释放大量热量,也可以被吸收,从而保证反应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发生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的可能性。而且微反应器采用连续动反应,在反应器中停留的化学品量很少,即使万一失控,危害程度也非常有限。

(7)良好的可操作性:微反应器是密闭的微管式反应器,在高效微换热器的配合下实现精确的温度控制,它的制作材料可以是各种高强度耐腐蚀材料,因此可以轻松实现高温、低温、高压反应。另外,由于是连续流动反应,虽然反应器体积很小,产量却完全可以达到常规反应器的水平。

当然, 微反应器技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适合在微反应器中进行。首先, 微反应器的通道尺寸很小, 很容易被固体颗粒堵塞;其次微反应器内的体积很小, 反应物在其中的停留时间通常很短。如果一个反应具

有以下特点, 那么微反应器将不是合适的选择: 很慢的液-固反应,反应无放热

或吸热现象, 传统工艺的选择性和收率已经很高的反应[6]。

2.3微反应器适合的反应类型及其应用

放热剧烈的反应

对放热剧烈的反应,常规反应器一般采用逐渐滴加的方式,即使这样,在滴加的瞬时局部也会过热而产生一定量的副产物。微反应器由于能够及时导出热量,反应温度可实现精确控制,因此消除了局部过热,显著提高反应的收率和选择性[7]。

反应物或产物不稳定的反应

某些反应物或生成的产物很不稳定,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一长就会分解而降低收率。微反应器系统是连续流动体系,而且反应物的停留时间可以精确控制,因此可避免常规反应器中出现的由于反应物或产物不稳定而分解的情况。

反应物配比要求很严的快速反应

某些反应对反应物配比要求很严格,其中某一反应物过量就会引起副反应,如要求单取代的反应,会有二取代和三取代产物生成。微反应器系统可以瞬时达到均匀混合,这就避免了局部过量的问题,使副产物减少到最低。

危险化学反应以及高温高压反应

某些易失控的化学反应,一旦失控,就会造成反应温度急剧升高,压力急剧增加,引起冲料,甚至引发爆炸。微反应器由于反应热可以很快导出,而且又是连续流动反应,在线的化学品量很少,因此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微反应器非常适合此类反应。

纳米材料和需要产物颗粒均匀分布的固体生成反应

由于微反应器能实现瞬时混合,对于形成沉淀的反应,颗粒形成、晶体生长的时间基本一致,因此得到的颗粒粒径具有窄分布的特点。对于某些聚合反应,有可能得到聚合度窄分布的产品。

由于微反应器技术所表现出来的优势,近年来它在工业生产上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据统计,目前已有20多家工厂在使用微反应器技术。很多欧洲公司和研究机构, 尤其是大型的化工和医药公司都在致力于开发和应用基于微反应器

的新生产工艺。

2.4微反应器发展存在的问题

微反应器研究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化工传质传热科研热点,目前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工业化实现复杂:首先,微设备数增放大,虽然降低了放大成本,但其处理能力还较小,一般只适合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处理量相对较小的领域。对于大处理量要求的化工生产还有待于研究新型的微混合设备。其次,微反应器的放大看起来简单,但要实现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微反应器的数量大大增加时,微反应器监测和控制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了闭,对于实际生产来说成本相对高。

(2)微通道易堵塞,难清理:新材料是目前国际上高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学科前沿。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产物均匀分布的颗粒形成反应或聚合反应。由于微反应器能实现瞬间混合,对于形成沉淀的反应,颗粒形成、晶体生长的时间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得到的颗粒的粒径有窄分布特点。但是微反应器微米级的线尺寸,加之反应器内部复杂通道结构,使得制备颗粒材料时造成反应器通道极易堵塞,很难清理等问题。这已成为微反应器制备中的一大困扰。因此发展具有高清洁性能和可处理含固体体系的微混合反应设备十分必要[8]。

3结论与展望

最近几年来,国外学术界对微反应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微反应器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比较透彻的认识,在微反应器的设计、制造、集成和放大等关键问题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微反应器的设计和制造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已经用适当的工艺和材料制造出了微反应泵、微混合器、微反应室、微换热器、微分离器和具有控制单元的完全耦合微反应系统。

但微反应器要取代传统反应器应用于实际生产,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难题,如微通道易堵塞、催化剂设计、传感器和控制器的集成及微反应器的放大等。微反应器的放大看起来简单,但要实现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微反应器的数量大大增加时,微反应器监测和控制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了。

展望未来微反应器研究,预计将在以下几个领域取得进展。

(1)设计新的微反应器模型,对微反应器进行耦合、集成和“放大”。

(2)在微反应器中研究反应原理,对微反应器的设计进行模拟、优化。

(3)在微反应器中探索新的反应途径和使化工生产更加经济更加环保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生产,这是研究微反应器的真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敏,宋志国。绿色化学化工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2年6月。

[2]骆广生,王凯,吕阳成,王玉军,徐建鸿。微尺度下非均相反应的研究进展。化工学报[J]。第64卷,第1期,2013年1月。

[3] 刘冠颖,方玉诚,郭辉进,顾临,况春江.微反应器发展概况.当代化工, 第39卷第3期,2010年6月.

[4]骆广生,王凯,吕阳成,徐建鸿,邵华伟.微反应器研究最新进展。现代化工,第29卷第5期,2009年5月。

[5] 李斌. 微反应器技术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 精细化工. 第23卷第1

期,2006年1月。

[6]刘涛。欧洲微反应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现代化工。第27 卷第10 期,2007 年10 月。

[7]钟平,黄南平。微反应器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化学试剂。第29卷,第6期,2007,29(6),339~344。

[8]刘冠颖,方玉诚,郭辉进,顾临,况春江。微反应器发展概况。当代化工. 第39卷第3期,2010年6月,315-318。

[9]郑亚锋,赵阳,辛峰。微反应器研究及展望。化工进展。2004年第23卷,第5期,461-466。

(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姓名 (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系) 摘要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外源蛋白,包括抗体、疫苗、药用蛋白等较之其他生产系统具有很多优越性。本文简介了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发展历史和现状, 并对植物生物反应器领域的发展作了一定的展望和讨论。 关键词植物抗体; 口服疫苗; 药用蛋白;转基因; 生物反应器 植物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反应器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类, 是指通过基因工程途径, 以常见的农作物作为化学工厂,通过大规模种植生产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医用蛋白、工农业用酶、特殊碳水化合物、生物可降解塑料、脂类及其他一些次生代谢产物等生物制剂的方法[1]。 1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内容 1.1植物抗体(plantibody) 抗体(antibody) 是动物体液中的一系列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Ig) 。它们可介导动物的体液免疫反应。在植物体内表达编码抗体或抗体片段(如Fab 片段和Fv 片段) ,获得的产物就称为植物抗体。植物抗体最大的优点是使生产抗体更加方便和廉价。尤其在生产单克隆抗体方面,利用植物生产要比杂交瘤细胞低廉的多。据估计,在250 m2 的温室中利用苜蓿生产IgG的成本约为500~600美元/ g ,而利用杂交瘤细胞生产抗体的成本约为5 000 美元/g 。因此,利用植物生产抗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利用转基因植物表达的抗体包括完整的抗体分子、分泌型抗体IgA、IgG、单链可变区片段(scFv) 、Fab 片段、双特异性scFv 片段以及嵌合型抗体等不同类型的抗体。 植物不仅作为生物反应器器生产抗体用于医药产业,而且植物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在植物抗病育种上也很值得研究。Fecker 等将抗甜菜坏色黄脉病毒(BNYVV) 的外壳蛋白基因的scFv 转化烟草,产生的scFv 定位于细胞质中或通过末端的连接信号肽而分泌到质外体,结果发现转scFv 的植株出现症状的时间明显迟于对照。Tavladoraki 等将抗菊芋斑驳病毒(AMCV) 的外壳蛋白基因的scFv 转入烟草后,发现感病率下降50~60 % ,出现症状的时间也明显迟于对照。LeGall 等将针对僵顶病植原体主要膜蛋白的scFv 转入烟草中,并通过细菌信号肽把scFv 定位到质外体,将转基因烟草接穗嫁接到被植原体侵染的砧木上,没有表现病症,而对照的非转基因接穗却出现严重的僵顶病症状甚至死亡。 另外,在植物细胞中表达具有催化或钝化酶和激素作用的抗体,从而对细胞代谢进行调节,这对于植物代谢机理的研究非常有用。Owen 等将植物光敏色素单链Fab 抗体转入烟草中,转基因烟草光敏色素下降40 % ,而且该转基因烟草种子表现出异常的依赖光敏色素萌发的能力。Shimada等在烟草内质网中高效表达了抗赤霉素前体分子A19/ 24 的scFv ,A19 和A24 分别是A1 和A4 的前体,转基因烟草中A1含量降低并表现矮化[2]。 1.2口服疫苗(edible vaccine)

化工进展讲座论文

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化工系 化工进展讲座论文 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化工进展讲座 姓名 学号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成绩 指导教师 2014年6月30日

离子液体 摘要: 离子液体是近10年来在绿色化学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全新功能材料,具有不挥发、不可燃、液态范围宽、热稳定性好、溶解性好、物化性质可调等优点。离子液体易于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作为绿色溶剂可用于分离过程、化学反应,特别是催化反应、以及电化学等方面,并已取得许多良好的实验结果。近年来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并迅猛发展,目前已从化学制备扩展到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分析测试等诸多领域,并迅速在各领域形成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离子液体分类、合成新材料和催化方面的新进展做简要总结。 关键字:离子液体分类功能化离子液体、合成新材料、功能团、催化 1.离子液体简介 1.1离子液体的概念: 离子液体是指完全由离子组成的液体,是在室温或室温附近温度下呈液体状态的盐,在组成上,离子液体与人们概念中的“盐”相近,而其熔点通常又低于室温,因而也被称作“室温熔融盐”。早在 l9l4 年就发现了第一个离子液体———硝基乙胺,但其后此领域的研究进展缓慢,直到 l992 年,WikeS 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低熔点、抗水解、稳定性强的 l - 乙基 - 3 - 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后,离子液体的研究才得以迅速发展,随后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离子液体体系。目前人们所使用的离子液体大多数在室温下就呈液态,故也称为室温离子液体。它是从传统的高温熔融盐演变而来的,但与一般的离子化合物有着非常不同的性质和行为,最大的区别在于一般离子化合物只有在高温状态下才能变成液态,而离子液体在室温附近很大的温度范围内均为液态,最低凝固点可达-96℃。 与传统的有机溶剂相比,离子液体作为反应介质主要有下列特性:不挥发;热稳定性好;可溶解大多数无机盐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离子液体的极性和亲水性、亲脂性可以通过分子设计进行调控,可以与许多有机溶剂形成两相体系。离子化合物的离子间具有较强的作用力,故而有较高的熔、沸点和硬度,常温下通常呈固态。现在反其道而行,将带正电的阳离子和带负电的阴离子做得很大,且设计阳离子或阴离子的结构高度不对称,难以在微观空间做有效的紧密堆积,造成离子之间作用力减小,从而使化合物的熔点下降,这样就有可能得到常温下呈液态的离子化合物,这就是离子液体。 目前,对离子液体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离子液体的稳定性,降低离子液体的生产成本,解决离子液体中高沸点有机物的分离以及开发既能用作催化反应溶剂,又能用作催化剂的离子液体新体系等领域。 1.2离子液体的特性: 与传统的有机分子溶剂、水和超临界流体相比,离子液体具有以下特点:低蒸气压,不挥发散失,无臭味,可在高真空系统中使用,减少因挥发而产生的

109塑料空气换热设备的性能研究

塑料空气换热设备的性能研究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4 陈林 李震 摘要:小型空调机组中的蒸发器、冷凝器通常为金属材料的肋片管式换热器,这些换热器在使用中存在积灰、结垢和腐蚀等问题。利用导热塑料材料制作的换热器,可以在保证传热性能的前提下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分析比较了铜和导热塑料的肋片管换热器的性能差别,结果表明:传热的主要热阻是空气侧的对流换热热阻,当材料热导率超过一定的阈值后,热导率对换热的影响很小,导热塑料换热器可实现与铜换热器相近的换热性能。之后,就塑料换热器本身分析了结构参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为塑料换热器尺寸优化提供依据。考虑到塑料换热器重量轻、易加工成型、清洗方便等优点,塑料换热器在暖通空调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空调 塑料 换热器 热导率 1 前言 户式空调等小型空调机组中,蒸发器和冷凝器通常为铜管铝片的金属肋片管换热器[1] 。室内的蒸发器 容易集聚灰尘、污垢和细菌[2] ,室外的冷凝器铝翅片表面由于接触环境大气,易于积油腻、尘垢、水垢、 烟垢,形成较大热阻,同时铝翅片表面上的污垢会促使垢下腐蚀[3] 。污垢和腐蚀,使得设备性能恶化、甚 至失效,造成很大的损失[4] 。因此,要及时清除金属肋片管表面的污垢,但是这不仅需要专业的清洁人员, 还需要专业的清洗溶剂,否则不仅效果不好,还会留下腐蚀的隐患[5] 。 塑料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表面光滑不吸附污垢、抗污塞性能好[6~7] ,在化工、船舶、近海的换热设备中由较多实际应用。利用塑料材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金属肋片管换热器中的问题。但是,肋片管换热器空气侧传热系数较低、热阻较大,如果再加上由于塑料材料热导率低引起的热阻,换热器的性能会很差,这正是空气换热领域很少有人研究、使用塑料换热器的原因。如今商业化的高导热塑料已达到 20W/(m K)?[8] ,本文计算分析了材料导热能力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对比了铜和导热塑料制作的肋片管换热器的性能。之后,就塑料换热器本身进行了参数分析,为尺寸优化和性价比分析提供了一定参考。 2 肋片管换热器传热性能计算方法 肋片管换热器中的传热量,可以通过传热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计算,即 ,,i i m w p w w a p a a K A t m c t m c t Φ=???=???=??? (1) 总传热系数i K 的倒数是总热阻 R ∑ [9], 12345 1111 (ln ) 211 ln 2i o o i i i i i i o o o i o o i i i o r d r R A K h A A L d A h A d d r r R R R R R h d h πληηλβηβη ==++++=++++=++++∑ (2) 总热阻由5部分热阻构成,分别是管内对流换热热阻1R 、管内污垢热阻2R 、管壁导热热阻3R 、管外 污垢热阻4R 和管外对流换热热阻5R 。各热阻计算方法见文献[9~11],其中污垢形成的机理较为复杂,其数值通过查表获得。 3 塑料换热器与金属换热器的性能比较 为比较由于换热器材料热导率不同而引起的性能差异,在下面的分析过程中,假设金属换热器和塑料换热器具有相同的几何尺寸,其中的流体及入口条件也相同。 3.1 计算条件的设定 (1)几何尺寸及入口条件

植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植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摘要:以转基因植物作生物反应器生产外源蛋白,包括抗体、疫苗、药用蛋白等具很强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植物系统具有低成本、安全和易规模化优势,其表达生物活性药用蛋白能力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同时,植物药用蛋白产品还表现出潜在的市场和广阔应用前景。 关键词:植物、生物反应器、外源蛋白 1 前言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传统农业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农业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全球现有的农作物种植和生产结构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增强农产品对人类的服务功效及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转基因用植物体表达外源蛋白(包括疫苗、抗体、药用蛋白)已成为植物基因工程领域内一个研究的热点,正在逐步形成产业化,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植物生物反应器就是利用植物这个系统,包括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以及整株植物为工厂,来生产具有商业价值的生物制品,包括疫苗、抗体、药用蛋白等[1]。目前,已用于生物反应器的植物有烟草、拟南芥、大豆、小麦、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番茄等[2]。 生物技术特别是在基因工程研究领域内的快速进展使人类进一步拓宽了植物的应用范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采用植物生物反应器这种“分子农业”的方法,已经成功地生产出多种高新生物技术产品,包括特殊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改性淀粉、环糊精或糖醇、次生代谢产物、工农业用酶以及一些高经济附加值的药用蛋白多肽,一些研究机构和公司已经开始从这些产品生产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3]。 2 植物生物反应器简介 生物反应器是指利用生物系统大规模生产有重要商业价值的外源蛋白,用于医疗保健和科学研究[4]。1982年首次成功地利用细菌生产重组胰岛素,这一突破消除了大规模应用胰岛素的限制因素,但依赖微生物发酵和哺乳动物培养生产商业蛋白体系成本高、规模化生产困难,安全性较差[5]。随着DNA重组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第一例转基因植物在1983年成功诞生于美国的华盛顿大学。1989年哺乳动物抗体在转基因植物中首次成功表达,证实了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的可行性。此后,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逐渐兴起。 2.1 植物反应器概念 广义上讲,植物生物反应器是指以植物悬浮细胞培养、天然的或经基因工程改良的植物细胞和组织,或整株植物为“工厂”大量生产具有药用价值(如人类或动物的疫苗、抗体),或可作为工业原料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食品添加剂等重要应用价值的蛋白或氨基酸。从狭义上讲,植物生物反应器是指以转基因的整株植物为“工厂”来大量生产各种价值及附加值高的生物制品[6]。 2.2 植物反应器的优点 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的优势有:(1)植物生产外源蛋白成本低,只需阳光、土壤、水分和肥料,而微生物发酵和动物细胞培养则需要昂贵的培养基,并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时需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增加生产成本。(2)植物细胞能够再生成植物,易于成活、生长周期短、易于快速筛选转基因阳性植物、比构建动物生物反应器省时、成功率更高。(3)转基因植物通过自交得到的后代遗传性状稳定,从而可以在植物体内积累多基因[7]。(4)植物可大规模种植,产物贮藏在种子、果实、块茎中,易于保存、运输,其中那些能直接食用的植物疫苗

化工进展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 进展与述评 作者姓名1,作者姓名2五号仿宋体 (1作者单位,城市邮编;2作者单位,城市邮编)小五号宋体 摘要小五号黑体:□□□□□□□□□□□□□□□□□□□□□□□□□□□□□□□□□□□□□□□□□□□□□□□□□□□□□□□□□□□□□□□□□□□□□□□□□□□□□□□□□□□□□□□□□□□□□□□□□□□□□□□□□□□□□□□□□□□□□□□□□□□□□□□□小五号楷体 关键词小五号黑体:□□□□;□□□□;□□□□;□□□□小五号楷体 中图分类号小五号黑体:□□□□□□文献标识码小五号黑体:A 文章编号小五号黑体:1000-6613(2006)00-0000-00 英文题目四号粗Times New Roman 作者英文姓名1,作者英文姓名2五号斜Times New Roman (1作者单位,城市邮编;2作者单位,城市邮编)小五号Times New Roman Abstract粗:□□□□□□□□□□□□□□□□□□□□□□□□□□□□□□□□□□□□□□□□□□□□□□□□□□□□□□□□□□□□□□□□□□□□□□□□□□□□□□□□□□□□□□□□□□□□□□□□□□□□□□□□□□□□□□□□五号Times New Roman Keywords粗:□□□□;□□□□;□□□□五号Times New Roman (以下为正文部分) □□□□□□□□□□□□□□□□□□□□□□□□□□□□□□□□□□□□□□□□□□□□□□□□□□□□□□□□□□□□□□□□□正文五号宋体(英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 1 一级标题四号仿宋体 □□□□□□□□□□□□□□□□□□□□□□□□□□□□□□□□□□□□□□□□□□□□□□□□□□□□□□□□□□□ 2 一级标题 □□□□□□□□□□□□□□□□□□□□□□□□□□□□□□□□□□□□□□□□□□□□□□□□□□□□□□□□□□□ 2.1 二级标题五号黑体 □□□□□□□□□□□□□□□□□□□□□□□□□□□□□□□□□□□□□□ 2.1.1 三级标题五号宋体 □□□□□□□□□□□□□□□□□□□□□□□□□□□□□□□□□□□□□□□□□□□□□□ □□□□□□□□□□公式用小五号宋体或Times New Roman体举重排,标出序号 2.1.2 三级标题 □□□□□□□□□□□□□□□□□□□□□□□□□□□□□□□□□□□□□□□□□□□

现代化学化工进展

化学化工进展燃料电池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2008级化学实验班 邓晓然 (20080168)

现代化学化工进展 燃料电池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2008级化学实验班邓晓然(20080168) 引言 21世纪,是能源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互相协调发展的时代。能源的优化利用与清洁能源的开发,是能源、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逐渐被消耗殆尽,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的弊病日益显现——一是储存于燃料中的化学能必须首先转变成热能后才能被转变成机械能或电能,受卡诺循环及现代材料的限制,在极端所获得的效率只有33%~35%,一半以上的能量都白白地损失掉了;二是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给今天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废热和噪声的污染。这些都迫使人类一直在找寻既有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又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利用方式。氢能源及再生能源进入了人类视野,其必将会逐步取代化石能源而成为人类使用的主体能源,而这种能源的变迁也将迫使发电与供电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燃料电池(Fuel Cell,FC)作为一种新兴的化学电源,最大限度的解决了传统能源利用方式的弊病,因此,燃料电池的开发及研究也成为了热点话题。 历史沿革 1839 年,英国科学家Grove 首先介绍了燃料电池的原理性实验,并用这种以铂黑为电极催化剂的简单的氢氧燃料电池点亮了伦敦演讲厅的照明灯。1889年Mood和Langer首先采用了燃料电池这一名称,并获得200mA/m2电流密度。 由于发电机和电极过程动力学的研究未能跟上研究步伐,直到约100 年后,英国剑桥的Bacon 采用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制备了培根型碱性燃料电池(AFC)。 20 世纪60 年代,燃料电池首次应用在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的阿波罗登月飞船上作为辅助电源,为人类登月球做出了积极贡献,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后来称这一时期为燃料电池开发的空间时代(space era)。 1973 年,在全球能源危机的刺激下,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研究重点从航天转向地面发电装置,磷酸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电池(MCFC)以及直接采用天然气、煤气和碳氢化合物作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电

微反应器介绍及其研究进展

化工学术讲座课程论文 题目微反应器介绍及其研究进展 学号 姓名 成绩 老师签名 定稿日期:2015 年12 月20 日

微反应器介绍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微尺度下“三传一反”研究的进展,微尺度流体的性能得到了深入揭示,微反应器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领域。本文系统介绍了微反应器的结构特点、性能优势、研究进展,进而分析了微反应器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微反应器;微反应技术 1 引言 进入21世纪,化工过程向着更为绿色、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而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对于化工过程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微化工系统的出现吸引了研究者和生产者的极大关注。微化工系统并非简单的微小型化工系统,而是指带有微反应或微分离单元的新型化工系统。在微化工系统中,微反应器是重要的核心之一。 “微反应器(microreactor)” 最初是指一种用于催化剂评价和动力学研究的小型管式反应器,其尺寸约为10 mm。随着本来发展用于电路集成的微制造技术逐渐推广应用于各种化学领域,前缀“micro”含义发生变化,专门修饰用微加工技术制造的化学系统。此时的“微反应器”是指用微加工技术制造的一种新型的微型化的化学反应器,但由小型化到微型化并不仅仅是尺寸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系列新特性,随着微加工技术在化学领域的推广应用而发展并为人所重视。 现在所说的微反应器一般是指通过微加工技术制造的带有微结构的反应设备,微反应器内的流体通道或者分散尺度在微米量级[1],而微反应器的处理量则依据其应用目的的不同达到从数微升/分钟到数万立方米/年的规模。近年来与微反应器相关的流动、混合、反应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发展十分迅速,带动了微反应器技术的快速发展。 微反应器内流体的存在状态不同于传统的反应器,其内部流体的流动或分散尺度在1μm到1mm之间,这种流体被称为微流体。微流体相对于常规尺度的流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主要体现在流体力学规律的变化、传递过程的强化、固有的安全性以及良好的可控性等。目前,微反应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

絮凝剂分类及新型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新型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量迅速增加,废水处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随着“水十条”的颁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不面临污水处理的问题。混凝技术是水处理中一种常用技术,该方法操作方便,可以快速、高效的处理各种废水。其中絮凝剂的选择是水处理效果的关键技术,本文针对无机、有机和复合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同时,针对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混合的国外絮凝剂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絮凝剂;水处理;聚丙烯酰胺;环保 1、概述 絮凝剂是水处理中常用的化学药剂,其性能的好坏,关系到水处理后水质的状况。其絮凝原理是通过絮凝剂中的化学物质与废水中不容易沉淀的胶体颗粒、金属离子等杂质进行结合,形成较大的颗粒,从而除去水中的杂质。该过程通常由静电力、化学力和机械力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絮凝剂作用过程通常包括四个阶段:(1)絮凝剂均匀分散到水中;(2)絮凝剂在废水中扩散;(3)絮凝剂与悬浮颗粒充分接粗;(4)絮凝剂和废水中悬浮颗粒共同沉降。沉降后的废水可以采取沉降法、过滤法、离心法将沉降物与水分离,从而去除废水中的杂质,使工业废水能够达到国家排放要求,进行直接排放。 常见的具有絮凝效果的化学物质有无机絮凝剂、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下面我们将主要从这前两方面进行简单总结。

2、无机絮凝剂 无机絮凝剂主要是可以水解成胶体状化合物的无机盐,按照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类:无机低分子絮凝剂、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多核复合絮凝剂。 表一:各种常见絮凝剂 常见的絮凝剂中,无机低分子絮凝剂的优点是比较经济、用法简单,也是现在工厂里最常用的污水絮凝方法,但是其用量大,絮凝效果不好,而且成本高,对金属等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能,因此,限制了其使用前景。在其基础上,人们合成了很多无机的聚合物絮凝剂,该类絮凝剂比常见的无机低分子絮凝剂效果好,主要在于它们可以提供大量的络合离子,而且能够强烈的吸附胶体微粒,通过吸附、桥架、交联,使胶体聚集、沉降。在絮凝剂的研究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多核复合絮凝剂是在无机单核高分子絮凝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絮凝剂,由于其含有多核或者多配位基团,兼有多种无机单核高分子絮凝剂的优良性能,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1 聚合氯化硫酸铁(PFCS) 吴宇峰等人【1】以FeSO4为原料,首选将其部分氧化,然后在氯气条件下,进行氧化、水解、聚合,合成了PFCS,该絮凝剂在相同条件下,具有比PFS和

错流反应器研究进展

错流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摘要错流反应器是化工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设备,本文评述了错流反应器的发展现状以及常见错流反应器的特点。 关键字错流反应器 The develomentof the cross-flow reactor research Abstract Thecross-flow reactor is an important equipment in the chemical production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oss- flow reactor and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 reviewed. Key words cross- flow reactor 前言错流反应器是为了对指定反应过程而设计的反应设备,必须对所面向的工艺目标、反应工艺过程、操作条件等有足够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够设计出符合目的反应器,另外,还必须结合生产实践的经验来进行优化和改进,本文介绍了部分常见错流反应器,具有一定

参考性。 1.错流式生物滴滤反应器 1.1实验装置 例,错流式生物滴滤反应器净化甲苯废气实验装置。 配制的含甲苯废气由反应器左侧进气口进入,营养液通过自动控制。 生物滴滤法是近年来研究最为活跃的一种挥发性有机物净化方法。与常规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相比,它具有生物量多,反应条件(pH值、湿度)易于控制,净化效率高,费用低且能耗少等特点。目前,对于生物滴滤法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稳定的工况下填料的优选、目标污染物、反应机理、降解菌及生物膜等内容上。 生物滴滤法采用的传统的设备为生物滴滤塔,气、液在滴滤塔内顺流或逆流接触。 逆流操作方式在滤塔各段生物量分布和去除能力的均匀性上优于顺流方式,但其压力损失比较大。气体流速大时,逆流操作会发生液泛现象。不管采用顺流还是逆流的操作方式,滴滤塔内湿度和生物量分布的不均匀,均会降低滴滤塔的有效降解空间,增大设备体积和投资费用,给操作管理带来不便,进而限制了生物滴滤法在工业中的进一步应用。 错流式生物滴滤反应器,气、液在生物滴滤反应器中错流接触,减少了营养液的流经高度,有效调节反应器内的湿度,解决了传统生物滴滤塔顺流或逆流带来的问题。 2.矩形错流移动床 2. 1实验装置 有机玻璃矩形错流移动床床体结构如下图所示。颗粒由上部进料口1进入床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下部出料口6流出,气相通过左右两侧的气室4和9水平穿过移动床,与颗粒发生错流运动。

微反应器技术的应用

过程强化技术 结业论文 论文题目:微反应器技术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姓名:姜炜 学号:10110494 学院:化工学院 班级:循环110

摘要 近年来,微反应器技术已逐渐成为国际化工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介绍了微反应技术的研究进展;阐明了微反应器的特殊优势;分析了微反应器适合的化学反应;列举了大量微反应器在有机化学中应用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微反应器,有机氧化,有机合成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technology,micro-reaction technology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 hot spot in the global chemical industry.The advances of this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superior advantage of micro-reactor,types of chemical reactions that could benefit from the micro-reactor are discussed.In the major part of this paper,many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of micro-reaction technology are presented. Keywords: micro-reactor,oxidation of organic,organic synthesis

目录 1 微反应器的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 (2) 1.2 液液相微反应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气液相微反应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气液固三相微反应器 (3) 1.5 电化学和光化学微反应器 (3) 2 微反应器的反应特征 (4) 2.1 反应温度能够精确控制 (4) 2.2 物料能够精确比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反应时间的精确控制 (4) 2.4 小试工艺能力可以直接放大 (4) 2.5 有着良好的操作性 (4) 2.6 结构安全性 (5) 3 微反应器适合的反应类型 (6) 3.1 放热剧烈的反应 (6) 3.2 反应物或产物不稳定的反应 (6) 3.3 对反应物配比要求很严的快速反应 (6) 3.4 危险化学反应以及高温高压反应 (6) 3.5 纳米材料及需要产物均匀分布的颗粒形成反应或聚合反应 (7) 4 反应器的优点总结 (8) 4.1 温度控制 (8) 4.2 反应器体积 (8) 4.3 转化率和收率 (8) 4.4 安全性能 (8) 4.5 放大问题 (9) 5 微反应器在有机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10) 5.1 低温Swern氧化反应 (10) 5.2 高温硝化反应 (11) 6 微反应器在有机合成方面的应用 (14) 7 结语 (18) 8 参考文献 (19)

化工进展微反应器综述

微反应器研究进展与应用 龙立 S141101059 摘要:微反应器作为微化工系统的核心设备,是实现化工过程强化的重要技术基础,近年来逐渐成为国际化工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微反应器的原理及其研究进展,阐明了微反应器技术的特点,列举微反应器的应用范围与实例,说明了微反应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反应器,微反应系统。 1绪论 微化工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顺应可持续发展与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前沿领域。它是集微机电系统设计思想和化学化工基本原理于一体并移植集成电路和微传感器制造技术的一种高新技术,涉及化学、材料、物理、化工、机械、电子、控制学等各种工程技术和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特征尺度在微米到数百微米间的微化工系统,常贵尺度的化工过程通常依靠大型化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而微化工过程则注重于高效、快速、灵活、轻便、易装卸、易控制、易直接放大及高度集成等方面[1]。 将部分核心化工装备小型化、微型化的方法是促进化工过程强化的有效手段,它是实现化工过程安全、高效和绿色的重要方法之一[2]。化工设备的微小型化是现代化工技术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它以微尺度流动、分散和传递的基本原理为核心,能够有效强化反应和分离过程,提升生产效率并且大幅缩小设备的体积,有利于化工新过程的快速开发和产业转化。微型化工器件已成为微型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微混合器、微型反应器、微型换热器、微化学分析、微型萃取器、微型泵和微型阀门等。 作为微化工技术核心部件的微反应器,其内部通道特征尺度在微尺度范围(10-500μm),远小于传统反应器的特征尺寸,但对分子水平而言已然非常大,故利用微反应器并不能改变反应机理和本征动力学特性,而是通过改变流体的传热、传质及流动特性来强化化工工程的。 2微反应器 微结构反应器(简称微反应器)是重要的微化工设备之一,是实现化工过程微小型化的核心装备。在微化工过程中微反应器担负起了完成反应过程、提

现代化学化工进展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044) 摘要:高性能混凝土(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高铁客运专线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明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列举了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随着我国建筑向高层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发展,HPC必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建筑工程材料。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高体积稳定性 Abstract:High-performance concrete(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HPC)has many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durability, high workability,high strength and high dimensional stability,is considered to be the world's mos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concrete has many important project, especially in the high-speed railway,bridges, high-rise buildings,harbor construction and other projects.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citing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in domestic outlook,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With the building to the top of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HPC will become the new century,important construction materials. Keywords: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igh durability;High dimensional stability 高性能混凝土(HPC)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与美国混凝土协会(ACI)于1990年5月提出,他们认为高性能混凝土是具有某些性能要求的匀质混凝土,必须采用严格的施工工艺,采用优质的材料配制,具有不离析、力学性能稳定、早期强度高、便于浇捣、韧性和体积稳定性好等性能,且耐久性好,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及暴露在严酷环境中的建筑结构[1] 。ACI于1998年对高性能混凝土给出了正式定义:高性能混凝土是符合特殊性能组合和匀质性要求的混凝土,如果采用传统的原材料组分和通常的拌和、浇筑与养护方法,未必总能大量地生产出这种混凝土。当混凝土的某些特性是为了某一特定的用途和环境而制定时,这就是高性能混凝土。 1 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 1.1 高耐久性 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特点是具有高耐久性,而耐久性则取决于抗渗性;抗渗性又与混凝土中的水泥石密实度和界面结构有关。由于高性能混凝土掺加了高效减水剂,其水胶比很低(≤0138),水泥全部水化后,混凝土没有多余的毛细水,孔隙细化,最可几孔径很小,总孔隙率低;再者高性能混凝土中掺加矿物质超细粉后,混凝土中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界面过渡区孔隙能得到明显的降低,而且矿物质超细粉的掺加还能改善水泥石的孔结构,使其≥100μm 的孔含量得到明显减少,矿物质超细粉的掺加也使得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2]。以上这些措施对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中性化、抗碱—集料反应、抗硫酸盐

微藻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2007年第27卷第5期水利渔业(总第153期)-7? 水池培养微藻也是一种生物反应器技术,但其效率比较低。研究较多的是利用封闭的光生物反应器来培养微藻,但这项技术目前还未达到大规模实用化的阶段。有些海洋异养微藻可以通过发酵进行培养,这也是一种生物反应器技术。美国有公司利用发酵法培养异养微藻,生产EPA和DHA,已经达到工业化生产的阶段”o。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EPA和DHA新的生理功效及作用机理将不断被发现和揭示;然而,短缺的PUFA生物资源却始终制约着EPA和DHA的广泛应用,积极寻找廉价的DHA和EPA生物资源已成为一种迫切要求。国外较早开展了PuFA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工作,发现海洋徽藻具有大规模生产PuFA的潜力,并取得了不少成就”J。 利用海洋微藻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始于20世纪舳年代初期,并且多以自养微藻生产DHA和EPA为主,其中的三角褐紫藻、紫球藻、盐生微小绿藻、球等鞭金藻、硅藻等当时被认为最有可能实现微藻产业化,但其结果并不尽人意”1。开放大池培养微藻存在极低的产量和难以对一些高纯度、高价值的产品进行纯种培养的缺陷,使其在推广微藻大规模培养上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培养过程受光照、温度等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并且易被真菌、原生动物和其它杂藻污染,同时水分蒸发严重,二氧化碳供给不足o“。这峰因素最终都将导致细胞培养密度偏低,PuFA含量不高,使得采收成本过高。因此,人们又设计出密闭光生物反应器,基本上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通过控制培养液浓度实现了连续培养。现在的光生物反应器已经发展为柱式光照发酵罐、管式及板式恒化反应器以及可实现培养条件计算机在线控制的光纤式光生物反应器等多种类型。 利用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能减少污染发生,可提高产量60%一300%,同时还可以降低收获成本。然而,密闭式利用光生物反应器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o,例如培养后期由于细胞浓度的升高,限制光的穿透,降低了光照效率;在培养过程中由于水压增加,使细胞受到损伤;利用海洋微藻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反应器内容易累积氧气,降低脂肪酸的去饱和程度;反应器和生物传感器上易发生附着,这种培养技术成本也较高。因此制约微藻工业化生产的发展。 为了解决高效廉价这个困扰微藻产业多年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的设备难题,一种新型结构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膜式气袋内光源太阳能光生物反应器”应运而生,它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运行可靠、适应性强、单位体积培养液受光面积大、微藻产量高且质量好等优点;并且可以调整光质,从而达到微藻产品成份的定向培养。所以非常适合于微藻生物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应用,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利用膜式气袋内光源太阳能光生物反应器设备及配套技术,处理有机废水及工厂排人的二氧化碳废气,可以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生产出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微藻及深加工附加值高的新型生物医学产品、功能性食品、动物免疫抗病饲料添加剂、高生物效价的人类及动物食品蛋白源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废气为原料,廉价地通过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进行再生,开发燃料油、燃料气等微藻绿色再生能源产品.获取新能源。同时,膜式气袋内光源太阳能光生物反应器相配套的微藻养殖技术及微藻干燥技术也正在研究中。这项新型的干燥技术可解决因微藻产品干燥成本过高而制约微藻产品普及应用的瓶颈。可以大幅度降低微藻的生产成本,并且由于采用了低能耗的低温干燥技术,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微藻所含的生命活性物质,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价值。 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是另一种封闭式高效光生物反应器。与高等植物一样,藻类靠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它的代谢类型与微生物发酵有重要区别。作为一类光生物反应器(ph010bioreactor)的藻类生物反应器,光能利用和无机碳源供应是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发酵罐设计中,要充分保证氧气的供应和有效传递,以满足微生物代谢和生长的需要。相反,藻类生物反应器要防止溶解氧过饱和,因为氧气过多会抑制Rubis∞的活性,使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气升式生物反应器是根据藻类的生物学特性,以实用化和无人值守下长期运转为目标进行选型和设计的“…。这是一种新型的外照光、内循环、正向导流、通气管下行式的光生物反应器。由反应器主体、光照系统、三参数(温度、pH、溶解氧)或单参数检测系统组成,也可根据需要灵活组合。二氧化碳配气装置可配制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以便为反应器中的藻类提供无机碳,以满足其光合作用的需要。该类型藻类生物反应器已用于螺旋藻生产厂藻种、水产育苗的饵料微藻的大量培养、藻类高值化产品生产和大型海藻细胞工程育苗等方面,均已获预期的良好效果”“。 根据实际应用结果,并与其它各类光生物反应器比较,这种气升式反应器的优点是:①造价低、易操作、实用性强,可在无人值守条件下长期运转;②占地面积小,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高;③结构简洁,可防止藻类附壁、缠绕和形成死角,有利于长期培养;④搅拌装置湍动温和均匀,剪切力小,不损伤藻类,循环速度高并形成湍流,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可实现高密度培养;⑤培养液无氧饱和。温度不会异常升高,不需要附加脱氧装置,不需要采用附加的降温装置和措施。 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集多年研究反应器的丰富经验,研制了系列新型气体提升式光生物反应器。该反应器气液中混合充分、剪切力低、传质性能好;同时,该反应器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易于放大,面板式设计使操作更简便,可广泛应用于藻类及其它光台生物细胞的悬浮培养““。目前已经完成2L和20L光照反应器,2L光生物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的微藻、大藻和植物细胞的培养研究,便于摸索培养工艺、条件实验、考察多因子的影响规律。考虑研究工作的需要,该光生物反应器设计了光照定时控制和光强调节系统,可满足不同培养体系对光照条件的要求。培养过程中的温度、pH、溶氧可以实现在线控制,设置了多路供气系统。 20L光生物反应器主要用于微藻、大藻和植物细胞  万方数据

化工进展-微反应器综述

化工进展-微反应器综述 微反应器研究进展与应用 龙立S141101059 摘要:微反应器作为微化工系统的核心设备,是实现化工过程强化的重要技术基础,近年来逐渐成为国际化工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微反应器的原理及其研究进展,阐明了微反应器技术的特点,列举微反应器的应用范围与实例,说明了微反应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反应器,微反应系统。 1绪论 微化工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顺应可持续发展与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前沿领域。它是集微机电系统设计思想和化学化工基本原理于一体并移植集成电路和微传感器制造技术的一种高新技术,涉及化学、材料、物理、化工、机械、电子、控制学等各种工程技术和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特征尺度在微米到数百微米间的微化工系统,常贵尺度的化工过程通常依靠大型化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而微化工过程则注重于高效、快速、灵活、轻便、易装卸、易控制、易直接放大及咼度集成等方面⑴。 将部分核心化工装备小型化、微型化的方法是促进化工过程强化的有效手段,它是实现化工过程安全、高效和绿色的重要方法之一[2]。化工设备的微小型化是现代化工技术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它以微尺度流动、分散和传递的基本原理为核心,能够有效强化反应和分离过程,提升生产效率并且大幅缩小设备的体积,有利于化

工新过程的快速开发和产业转化。微型化工器件已成为微型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微混合器、微型反应器、微型换热器、微化学分析、微型萃取器、微型泵和微型阀门等。 作为微化工技术核心部件的微反应器,其内部通道特征尺度在微尺度范围 (10-500卩m),远小于传统反应器的特征尺寸,但对分子水平而言已然非常大, 故利用微反应器并不能改变反应机理和本征动力学特性,而是通过改变流体的传热、传质及流动特性来强化化工工程的。 2微反应器 微结构反应器(简称微反应器)是重要的微化工设备之一,是实现化工 过程微小型化的核心装备。在微化工过程中微反应器担负起了完成反应过程、提高反应收率、控制产物形貌以及提升过程安分离回收难度和成本、减少过程污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过程特点开发出的微反应器不仅形式多样,其配套的工艺技术也与传统化工过程存在一定区别,利用集成化的微反应系统可以实现过程的耦合,因此微反应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带动了化工工艺的进步。 微反应器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叶是微尺度反应技术的快速发展 期。在基础研究方面,随着对微尺度多相流动、分散、聚并研究的不断深入,微反应器内多相流型,分散尺度调控机制以及微分散体系的大批量制备规律等问题逐渐被人们深入理解。基于微反应器内微小的流体分散尺度、极大的相间接触面积等特点可以有效强化相间传质和混合过程,从而为反应过程的强化奠定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反应器能够有效强化受传递或混合控制的化学反应过程,而这类过程在传统的反应装置内往往难以精确控制,极易产生局部热点、浓度分布不均、短路流和流动死区等问题,微反应器具有的高效混合和快速传递性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微反应器的分类。对于不同相态的反应过程,微反应器可以分为气固催化微反应器、液液催化微反应器、气液微反应器和气液固三相催化微反应器等。根据输入能量的不同,可分为非动力式微反应器和动力式微反应器。按照微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微通道反应器、毛细管微反应器、降膜式微反应器、多股并流式微反应器、微孔阵列和膜分散式微反应器以及外场强化式微反应器等⑷。 2.1微反应器的微混合机理 微反应器具有与大反应器完全不同的几何特性:狭窄规整的微通道、非常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