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第五章人力资本投资

投资、 投资、收入率和收益率
Wt1 未来净收益流 Wt0 Wo
间接成本C 间接成本 id 直接成本C 直接成本 d
Τ0=17
Τ1=21
Τ2=60
二、教育投资的决策
1.净收益的贴现值:假设个人大学毕业时 21岁,60岁退休。WT1表示上大学或接受 某种教育所获得的收入流, 某种教育所获得的收入流,WT0表示未经 大学教育所获得收入流。 大学教育所获得收入流。
2、文凭的信号功能 、
教育文凭的信号功能假说: 教育文凭的信号功能假说:高等教育的学历文凭 具有一种发现哪些人具有高生产效率的信号功能。 具有一种发现哪些人具有高生产效率的信号功能。 这是一种运用群体特征的信息来甄选、 这是一种运用群体特征的信息来甄选、筛选求职 者的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甄选成本, 者的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甄选成本, 弊端是可能录用到有学历而无能力的人。 弊端是可能录用到有学历而无能力的人。 假设不同个体具有相同的生产率且付出的教育成 本是不同的(尤其是心理成本)。 本是不同的(尤其是心理成本)。 选择受教育程度: 选择受教育程度:工资报酬的贴现值与其教育成 本之间的差距最大的值所对应的教育年限最为有 利。
社会总财富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 社会总财富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美国 90年的社会总财富大约为人均 年的社会总财富大约为人均42.1万美元左右, 万美元左右, 年的社会总财富大约为人均 万美元左右 其中59%的财富表现为人力资本。加拿大、 其中 %的财富表现为人力资本。加拿大、德 国和日本的人均人力资本分别为15.5万美元、 万美元、 国和日本的人均人力资本分别为 万美元 31.5万美元和 万美元和45.8万美元。从世界范围来看, 万美元。 万美元和 万美元 从世界范围来看, 人力资本占人均财富总量的64%。 人力资本占人均财富总量的 。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二)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成本包括: 1. 直接成本 2. 受训者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 3. 利用机器或有经验的职工从事培训活动的 机会成本 收益主要表现为:受训者生产率的提高
(三)在职培训投资的成本及收益安排
1. 一般培训的成本与收益分摊方式 由员工承担并享有其收益.员工在接受培训期间接受一种 与较低生产率相对应的较低工资率(低于不接受培训时的 市场工资率),同时在培训以后又获得与较高的生产率相 对应的较高工资率(高于不接受培训情况下所可能获得市 场工资率) 2. 特殊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安排 员工与企业共担,即在培训期间,受训者因接受培训会导 致其生产率比不接受培训时要低,企业既不按员工在接受 培训时的较低生产率来支付工资,也不按员工不接受培训 时的生产率来支付与市场工资率相同的工资率,而是向员 工支付一种位于市场工资率和低生产率工资率之间的工资 率. 在特殊培训完成后,企业向员工提供一种介于培训前和培 训后两种生产率之间的生产率相对应的工资率.
贝克尔的在职培训模式
企业培训决策:企业面临着通用培训带来的风险;也 可能从降低培训中收益.对于通用技术培训而言,培 训者在不离开原企业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 生产率;但是被培训者一旦离开企业,培训投资者则 得不到投资收益,而随着人才流入,则会给其他企业 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为通用技术所进行投 入的企业,面临着外部性风险. 企业如何防止外部性的产生: 不让受过培训的人才流失 不提供通用技能培训的投入,或者 通过成本分担的方式,解决通用技能培训投入问题 贝克尔的企业在职培训投入基本原则:谁受益,谁花 钱;共同受益,共同花钱
2.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资本的特性:在现期支出费用或成本,而 其目的是通过增加未来时期的收益或收入, 而在更大程度上补偿这些成本. 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当一个人为教育和 培训在现期支付费用时,那么他必然期望 能够通过这些活动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 并最终增加其未来收入.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流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各 级财政 改 变过 去资 源配置 向城 市倾 斜 的做法 , 加大 对农 民教 育 、 民培 训和 农 村公 共 卫 生等 农
方面 的投 资 , 育懂科 学懂技 术 的 新农 民, 培 积极 发 展 县域 经 济 , 快城 镇 化 发展 步 伐 等 方 法是 加 提 高农村 入力 资本 含 量 , 防止 优秀人 才过度 外流 的有效 措施 。 关键 词 : 人力 资本 ; 外流 ; 新农 村建设
劳动 力 , 者 是 农 村 中较 为 富 裕 的 人 口。而 低 或
剩余 , 民增收难 , 映出以收入水平计算 的农 农 反
业劳动生产 率低 下。在 这种 情况 下 , 们要 建 我 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 除了要研 究农 村剩 余 劳动 力的转移 问题 , 还要 研究 怎样 提高农 村 的人 力 资本整体水平。
引 擎
农 民的 经验 和才 能 是农 村 制 度 创 新 的重 要 源 泉, 在制度变迁过 程 中起着 重要作 用。例如 , 一 些农村地 区出现 的公 司加 农 户 、 司加基 地 加 公 农户等生 产 经 营模式 , 是农 民边 干 边学 型 人 就 力资本积 累的结果 。
12 提 高 农 村 人 力 资 本 存 量 是 农 民 增 收 和 劳 .
作者简介: 龙翠红( 9 0 18 一
)女 , , 湖南衡 阳人 , 华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讲师 , 博士 , 研究方向 : 发展经济与劳动经济学。
第 3期
龙翠红 : 中国农村人力 资本 流动对新农 村建没的影响
衡量 。而农 村人力资本投 资在这 五个方 面起 不
我国人力资本流动特征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 口流 动呈现 的基本特征
1 . 流动人 口呈现的规模与比例 。本文 中提到的流动人 口主要 指的是在我国第五次人 口普查 中出现的以下两种状 况的 :“ 在本 乡 镇街道居住多余半年 , 户 口在外乡镇街道的人 口”和 “ 居住在本 乡 镇街道不足半年, 离开户 口登记地多余半年的人 口”。 目前我国已 经进行 了六次人 口普查,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 中最后的结果得出流动 人 口的总数为2 6 1 3 9 万人 , 远远高于第五次人 口普查时的流动人 口数 量。流动 人 口的增长速度与总人 口的增长速度相 比是增 长非常迅 速的, 在古今 中外都是为 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人 口流动的。 根据数据显示 流动人 口依然集 中在 经济发达的地 区, 像是北 京。上海 , 天津 以及广州等地 , 其流动人 口的 比例均超过了2 O %, 其 次是人 口流动的比例均超过了1 0 %的浙江等地 。经济欠发达地区像 是贵州、甘肃等地对于人口的新引力则相对较小 。 2 . 流动人 口中的性别构成。从流动人 口的性别差异上发现, 占 有较大比例的依然是男性 , 从全国的总流动人 口情况来看 , 男性人 口 的流动 比例 占有5 1 . 0 9 %, 有一些地区如新疆 。陕西等其 比例均大于
二、人 力资本流 动对 于经济发展产生的影晌
为 了可 以更加直观 的看到人力 资本 的流动对于地 区的经济发 展产生的影响 , 首先我们要进行流动人力资本的度量。本次采用暂 住人 口作为近似处理 , 地 区人力资本的存量 以各个地区的人 口的总 数量和平均的工资( 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 的乘积来进行体现 , 通 过存量反映了其与地 区经济的发展之 间存在 的关系, 利用G D P 总量 对地区的经济规模做出总体的反映。因为经济的规模与人力资本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呈现出非缵陛的, 所以采用对数的形式, 这样 既可 以使数据出现的波动性减少又可以利用类似生产函数 的做 出弹性 分 析 。模型 : I n g d p =D 0 _ 卜 p1 I n r +£ 因为截面以及时期数是有限的, 所 以我们要按照Wo o l d r i g e 的经 验规则 , 将截距项设置为待估参数 , 应用 固定的效应模型来进行反 映。并且为 了能够使面板数据造成的异方差性减少 , 在回归 中选用 了GL S 的方法( 广义最小二乘法) , 同时利用截面加权 , 最后的模型估 计结果如表一 : 根据表一 中的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对于经济 的 发展是具有显著的作用 。当人力 资本上升每达到一个百分点的时 5 5 %。 候, 那么经济就会随着人力资本 的增长而增长0 . 6 7 7 个百分点, 而且 在 流动人 口中男性从事的大部分都是搬运 、修理、建筑等行 人力资本的流动对于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 具有差异性 , 体现在空间 业, 这样男性具有优势 , 但是在一些服务 眭行业餐饮 、宾馆等女性则 与时 间上 。 占有很大的比重 , 尤其是在这 些产业发达的地区其女性的流动人 口 还超l 过 了男性 , 所以就整体的比例老说 , 男性与女i 生 之间没有 明显的 三 、结束语 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总结如下 : 第一 , 人口的流动比例在经济发 差距。这样 的现象也说明了女. 1 生与男性间的一种平等, 这样的平等 反之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对于流动人 口 是社会发展所赋予的, 这对于社会主义 的建设来说是一项具有积极 达 的地区具有较高的体现, 的吸引力则相对较小。第二 , 人口的流动其结构呈现出多样性 。首 意义的因素 。 男性的人 口比例是略高于女 3 . 流动人口呈现 出的年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流动人 口的 先从流动人 口中的性别方面差异来说 , 但是从全国范 围来看 , 其根据地 区的不 同分布特征也不同 ; 其 主要因素就是经济收入, 同时想要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就需要付 出 性的 ; 流动人 口年龄表现为 中位数和众 相应的劳动 , 这也就决定了流动人 口的年龄界 限。依据第五次人 口 次从流动人 口中的年龄方面来说 , 因为这正是人 口流动或是迁移对流动者的年龄进行选择的 普查的结果来看 , 流动人 口的年龄已1 5 - - 4 0 岁为主 , 也就是说流动 数较小 , 最终的结果 , 最后从流动人 口中的受教育程度来说, 在经济发达发达 人 口的主体就是青壮年 。 但在 4 . 流动人 口呈现 的受教育的程度。根据 资料显示我们可以发 地区动人 口的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比起欠发达地区也相对较高 , 些地 区虽然经济发达但是受教育程度会 出现与之不相适应的状 现,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人 口的受教育水平也会较高, 则在经济欠 况, 这与其当地 的产业模式是相关的。第三 , 人力资本对经济的促进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与释放

作者简介 : 芬 女 (982 北京信 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 助教 。 杨翠 17.~)
维普资讯
・2 1 4・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因为它是人力资本得 以释放的前提; 同时又是人 的流动 。 其流动是一种 自愿的行为, 具有 自由选择 力资本释放后 , 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 目 性。 人力资本能否成功流动以发挥其能量 , 取决于 的, 也就是提高农 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及健康 流动所带来的收益 以及流动所产生的成本 , 用公 水平。 式表达如下 :
维普资讯
2o () o 66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2 1 3・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与释放
杨翠芬 杨晋丽。 , (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工商管理 系, 北京
提
・
10 8 ) 0 05
要 :三农“ “ 问题 最首要 的以及 能够决定新农村建设成功实施 的一个条件就是“ 。 人” 根据 西奥 多 ・ w 舒 尔茨的人 力资本理论从三个角度分析 了新农 村建设过程 中人力资本的积 累与种比 例不能失衡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 , 在新农村建设 过程 中可以说教育投资包括三大 块: 正规学历教育、 技能教育 ( 为城市培训技工) 、
T
n
D
D
1 增强 医疗卫生投资——人力资本
释 放 的前提和 目的
卫生部公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
农村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的问题 , 明确规定实行农 村新型合作 医疗制度 , 并第一次在资金上予 以财 政补助。 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 集 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 其中中央 财政对中西部地 区除市 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的农民按人均 1 元安排补助资金 , 0 地方财 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农民的资助不低 于人均 1 元 , 民个人每年 的缴费标准不应低于 0 农 1 元。 0 据国家卫生部 20 年 1 月新 闻发布会上 04 1 公布的资料显示 , 2 0 年“ 从 0 3 非典” 过后正式开启 试点工作到 20 年 6 , 04 月 全国已有 3 个省、 0 自治 区、 直辖市的 3 0 1 个县 ( 开展 了新型农村合作 市) 医疗制度的试点, 覆盖农业人 口 9 0 万人 。 4 5 全国 共筹资 3.1 02 亿元 , 其中, 各级财政补助 1.1 5o 亿 元, 农村居民个人缴费 1.8 08 亿元 , 集体和社会赞 助 4 3 亿元。 .2 已有 414 9 万人次的医药费用得到 报 销 , 销金额 为 1. 4亿 元 , 报 39 占筹 资 总额 的 4 .4 , 61 截至 2 0 年 6 05 月底 , 全国已有 6 1 4 个县 ( 、 开展了试点工作 , 市 区) 覆盖 22 亿农民, .5 其中 有 16 . 3亿 农 民参 加 了 合 作 医疗 , 合 率 为 参 7 .0 ; 国共补偿参加合作 医疗的农 民 1 1 2 6 全 .9 亿人次 , 补偿资金支 出 5.8 03 亿元 。 这种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组织在一些地区有 效地缓解、 遏制了农村居民“ 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 的势头, 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 但也存在着需要 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如 :资金管理存在漏洞’报大 “ ’ ‘ ‘ 不报小” 等问题, 这也是今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组 织进—步完善的方 向。医疗卫生投资应该成为新 农村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入手点。农 村医疗卫生投资既是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方 面 ,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基于现状与基本模型的框架分析

e,94 。其 中 , 育 投 资 支 出 是 最 为 重 要 的人 r16 ) 教 力资本 投 资渠 道 , 受 教 育 水平 则是 人 力 资 的二 元 社 会经 济结 构 , 资本 、 技 术 等生 产要素 的 稀 缺 , 定 了 人 力 资本 投 资 的增 决
也是 逐 年 上 升 的 , 2 0 到 0 3年 已达 到 1 . 2 , 8 1% 比 18 9 5年增 长 了 1 .1 18 个百 分点 。 然而 , 由于农 村 居 民家庭 长 期 的收入 及 消 费 水平 的低下 , 村 家 庭 人 力 资本 投 资 的绝 对 水平 农 仍处 于较低 的层 次 ,这 直接 导致 了农 村人力 资本
中 图分类号 :3 3 9 F 2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7—8 7 ( 06 0 — 0 5 6 10 56 20 ) 1 0 5 —0
相 对 于物质 资 本 而 富 , 力 资 本对 于 社 会 经 人
济发展 的作 用与 贡献越 来 越重 要 。我 国属 于发 展
加以及 由此形 成 的 人 力 资本 存 量 的增 长 , 未 来 是 经 济稳 定持 续增 长与社 会 不断进 步 的关键 。在 城 乡分割 的二元 经 济格局 条件 下 和农 村富余 劳动 力 转移 的过程 中 , 国农 村 人 力 资 本 投资 与 积 累 的 我 不足是 制 约农村地 区乃 至 整个 国 民经济与社 会 长
内容 提要 : 现代 经 济发展 的大量 实践表 明, 力资 本是 一 国经济发 展速 度 和水 平 的最终 决定 因 人
素 。在农 业现代 化 以及 工业 化和城 市化 的进 程 中 , 村人 力资 本 投 资 的增 长 是 关 系到 劳 动 力 农 素质 提 高, 活与就 业条 件 改善 , 生 以及促 进我 国国民经 济与社 会长 期 稳定发 展 的重 大课题 。本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答题纸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
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
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
“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
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南北人口盛衰消长的过程完成了中国社会的人口、经济、文化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由于南方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以及东南部的地理位置,人口南迁的梯度节节攀升,这也为后来中国大量人口南迁的状况打下了铺垫效应。
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谈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系列 社 会 问 题 。以下 将 对 如 何 提 高农 村 平 均 实 际收 入 、 展农 发
( 除 价格 因素 ) 剔
将 机 会 成本 拆 为 显 成本 与隐 成 本 :显 成 本为 迁 移 成 本 ;隐 成 本 为 农 村平 均 实 际 收 入 。 即 :
・
村 经济 进 行 探讨 。
加强基础教育 (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 务教育的教育投资回报 义
如图 , 劳动 供给 曲线为 S 劳动 需求 曲线为 D , 。此时工 资水平 为 率 高达 l) ,建 立 完 整 的 农村 教育 体 系 ,同时 通 过政 策 鼓 励 人 才 7 W , 动力 市场上 存在 非 自愿失 业 的劳动力 , 数量 等于 N” N’ 劳 其 。 前往 农村 ; 另一 方 面 , 业 到 农村 投 资 也 会带 来 高 素 质 的劳 动 力 。 企 按 照公 式 ,可 以将劳 动力价格 压 低至 W 的水 平 ,实现 市场 出清 。
2 将 “ 会 成本 ” 拆 分 为 “ 移 成 本 +农 村 平 均 实 际 收入 ” . 机 迁
在 低 预期 工 资 水 平 、低就 业 率 、高 迁 移 成本 之 下 , 何 仍 有 为 如 此 多人 要 进城 ? 根源 在 于 他们 在 农村 获 取 的收 益 更低 !所 以 根 本 之道 在于 提 高 农 村 平均 实 际 收 入 。 农 村 经 济 的 发 展 可 以给 农 民 带 来福 利 ,减 少收 入 差距 ,缓解
笔 者 认 为 ,可 对 上述 模 型 作 如 下 改进 : 1加 入 “ 会 成 本 ” . 机
机 会成 本 指农 民 为 进城 务工 而 放 弃 的在 农村 务 农 可 以得 到 的 最高收入。即: 预期 收 益 : 预期 工 资 水 平 就 业率 机 会 成 本 机 会成 本 越小 , 收 益越 高 , 村劳 动 力就越 会 向城 市转 移 。 预期 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口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发表时间:
2009-10-03T21:12:24.327Z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9期 作者: 张茹
[导读]
“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的取
得不是无代价的,需要耗费稀缺资源。形成人力资本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人口流动迁移。但人们在进行人力资本研
究时,更多强调的是其中教育培训的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迁移对于劳动者人力资本的作用。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
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60%左右,农村人口多,素质较低。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
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在目前情况下,以流动迁移方式来提升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但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投入少、见效快。
一、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分析
人口流动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方式,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对流动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自身能力等产生着
潜移默化的影响。
流动有利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当广大农民从封闭性及自我发展状态中走出来之后,面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必然会
促使其逐渐产生一种新的生存观念、生存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
流动是提高下一代人口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人们的通婚半径较小,而农村劳动力的
流动则可能带来婚姻上的变化,通婚范围的明显扩大,异地通婚数量的增多,这从长远来看对改善我国人口素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流动中人们所感受到的自身能力的缺乏将促进部分流动者为提高自身及子女素质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在市场竞争中,劳动者文化层
次、劳动技能越高,发展潜力越大,工资报酬也越高,失业的风险相对越小。而从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来看,他们往往在城镇从
事脏、累、重活,打工的艰辛使他们比其他农民更深刻体会到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不少农民工在重视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也非常重视
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流动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本在生产中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
本拥有者对工作的态度。当劳动力从原有的工作岗位流动到一个自己感觉满意的新岗位之后,由于工资收入的增加,或非工资因素的心理
满足的提高,容易形成较强的的工作激励,并充分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劳动力流动通过示范效应能有力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者在转移中发挥自身优势所获得的
经济效益不但比留在农村的农民主高得多,也比那些处于流动中但无一技之长的劳动者高。这种经济效益差异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客观
上刺激着农村劳动者注重文化程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等。另一方面,在流出和回归的动态循环中,流动
者把诸多生活新理念、经济发展的新信息、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新经验、新体会带回家乡,启迪、影响着农村中未外出的人。
二、深化改革,创造有利于人口流动的和谐环境
人口流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已经深深融入到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
生活等带来的影响。当前,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宏观调控,为人口合理流动创造和谐的社会制度环境。
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口流动的有序进行。固然,人口是否流动是根据比较利益进行决策的,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的行为常常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和从众性。为减少流动成本,保证人口流动的有序性,必须加强对人口流动的宏观调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中介机
构应对人口流动的数量、方向、途径等采取及时合理的引导,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要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动
力区域性协作网络;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就业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网络体系及劳动力宏观调控体系,使人
们在流动前就能获得相关的用工信息,以减少盲目流动及流动成本。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减少人为障碍。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淡化户籍的控制功能,强化其服务功能,并对所有公民实行平等待
遇。
改革不平等的就业政策,为流动人口创建一个平等的就业平台。各级政府应站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高度来对待流动人口,认真清理并
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完善特殊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时逐
步建立健全全面向城镇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住房、就业、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促进农民工的转移和流
动。
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由于农民工绝大多数是非正规就业,由此导致的劳动雇佣关系大多不规
范,致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劳动保险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消除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歧视,解除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随着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群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大量儿童随父母外出流
动,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一大难题。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
会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要坚决落实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政策,使城镇公立学校成为吸收流动儿童就学主渠道。另
一方面,要充分扶持社会力量办学,结合实际对有一定规模的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帮助和扶持,并对其加强管理和监督。此外,还要在城镇
学校、学生中广泛开展平等教育、关爱教育、和谐教育,逐步建立起城镇学校内平等、无差别、少歧视的教育环境,凡以包容的心态来看
待城乡孩子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消除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城镇公立学校的心理门坎,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计生办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