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认知语境与语篇理解研究
语篇分析中的语篇类型研究

语篇分析中的语篇类型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度探讨语篇分析这一语言学领域中的核心课题——语篇类型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系统性分析与归纳,揭示其内在结构特征、功能用途以及交际策略。
本研究首先梳理了语篇类型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但不限于叙事语篇、论述语篇、说明语篇、对话语篇等各类常见语篇形式的定义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运用现代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剖析各类语篇在实际应用中的构建规律与互动模式,并试图探索不同类型语篇在跨文化交际、社会语境变迁以及媒体话语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本文还将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如何依据语篇类型的不同灵活运用语篇分析技术,以期对相关领域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最终目标是推动语篇类型研究的深化,促进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语篇的本质及其实现方式,从而丰富和发展语篇分析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
二、语篇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此理论由韩礼德等学者提出,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语境的重要性。
在语篇分析中,它主张从语篇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角度来剖析语篇的组织结构和意义生成机制。
话语结构分析:关注语篇的整体构造,包括宏观结构(如主题发展、段落衔接等)和微观结构(句子间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通过识别和解析这些结构特征,可以揭示语篇内部的逻辑层次和信息流动规律。
语域理论:语域是指特定社会情境下语言使用的变异性,不同的语篇类型往往对应不同的语域特征。
在语篇分析中,对语域的考察有助于界定语篇的边界以及理解作者如何适应并体现其意图和目的。
批评话语分析:这是一种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语篇的方法,旨在揭示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及话语建构背后的动机和效果。
在语篇类型研究中,批评话语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篇如何参与社会实践并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多模态语篇分析: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篇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形式,而是包含了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
文本互文的心理现实性的思考

“ 文 性 ” i et tai ) 一 概 念 是 由朱 丽 互 (n r xu ly 这 t e t 既 然 人 的语 言 能力 与其 它认 知 能 力 具 有 不 可 也就 决定 了文本 的生成 ( 作者 ) 文 本 的识 与 娅 ・ 里 斯 蒂娃 提 出的 。 克 它表 征 了文 本 ( 号 ) 统 分 离 性 , 符 系 全 新 的 存 在方 式 , 一 种解 构 主义 的文 本 观 。 理 解 ( 者 ) 然 以其 经验 作 为基 础 , 然具 有 心理 的 是 该 读 必 必 论 的提 出 以 巴赫 金 的对话 理 论 ( i oi 为 重要 思 现 实 性 。 da g m) l s 这也 就 成 为 了文本 互 文性 与认 知 语 法 的结 想 资源 Ⅲ 她指 出 “ 。 任何 文 本 的构 成 都仿 佛 是一 些 引 合 点。
文 的特征 。
二、 互文 性与 认知
互 文 性 指 一 个 文 学 文本 与其 他 文 学 文 本 之 间可 论
当代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构成 了一股强劲思 潮 , 响 和 渗 透 到 了 许 多领 域 , 其 是 对 于语 言 的 影 尤 研究 。 建立 在 主客 观相 结 合 的经 验 现 实 主义 (xe ep— r ni el m) i t l a s 认识 论 ( 称 经验 主义 ) 的认 知 语 e ar i 简 上 言学 提 出 了崭新 的与 以前 完全 不 同的认 知 、 理 和 心 语 言 观点 。 知语 言学 强调 人 的经验 和 认 知能 力 在 认 语 言 产 生 中的作 用 , 出人 的语 言能 力 与其 它 的认 突 知能 力 的不 可 分 离 性 。1 为认 知 语 言 学 重 要 组 成 [ 4 作
文 的拼 接 , 任何 文 本都 是 对 另一 个 文本 的吸 收和 转 换 。[ 氏互 文 性 的基 本 内涵是 “ 一 个 文 本 都 是 ”1 2 克 每
论认知语境与关联性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论认知语境与关联性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摘要:认知语境关揭示了生成和理解语义的认知心理理据。
语义关联性是语篇连贯的内在特征。
认知语境制约着会话中的词语的“标记性”及语篇衔接功能;制约着交际主体之间对语义的理解及对语义关联性的认知;从而制约着会话语篇的语义关联性。
关键词:语篇;语境;语义关联;语境制约语用学尤其是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使用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相互假设和推理、对特定交际语境的了解、一般的背景知识,以及有关语言使用的认知语境假设等(何自然,冉永平,2002:29)。
1986年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认知者理解话语时的心理运作过程(推理过程)。
这些理论使语义研究的层次从语音、词汇及组合关系发展到自然语言中的句子,进而扩展到语篇;同时话语理解也更注重认知语境和语用推理,语言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研究的方法也从静态转向动态,语言学家更注重在一定语境中的语用意义研究。
将语篇作为一个系统来看,语篇整体上的联系或一致性主要体现为语篇内相对语言单位之间在语义上的相互关联,体现为语篇作为一个整体的语义关联性。
1.认知语境观语境是使用语言时的实际环境,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前提。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的语境观为静态的语境关,即语境是语言前后搭配、上下文语言连贯等内在联系。
随着对语境静态研究不足之处的认识,出现了动态语境关,即交际双方生成和理解话语时拥有的社会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等情景语境对语义理解形成制约和影响。
随着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用学的发展,针对传统语境观的不足,Sperber和Wison提出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语境。
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示意——推理的过程,说话者在交际时将交际意图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了注意到此意图,听话者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推断出交际意图支配、依附于语言形式,与自己的认知环境相关联的交际信息,从而达到对话语的理解。
_恋爱中的女人_互文性解读

2010年第8期总第262期前沿For ward Positi on No 182010Su m No 1262《恋爱中的女人》互文性解读朱晓琴 徐李洁(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 要]D ・H ・劳伦斯认为,《圣经》虽然写的是上帝,但它写的却是活生生的人。
他认为小说也应该是一本生命之书。
其经典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就是一部圣经式的故事。
小说中不仅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小说本身也充满了《圣经》末卷中的《启示录》色彩,这表明《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存在互文性关系。
本文通过对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该小说深刻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D ・H ・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圣经》;互文性[中图分类号]I 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08-016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拟人的语篇视角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C421)。
[作者简介]朱晓琴(1975—),女,四川安岳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认知语言学;徐李洁(1963—),女,安徽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互文性(intertexuality ),也有人译做“文本间性”,是法国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Kristeva )在20世纪60年代评价巴赫金理论的论文中提出来的,她指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陈永国,2003;陈志杰,2004;秦海鹰,2004)由此可见,克里斯蒂娃强调没有一个文学文本是初始性的,独创的,任何文本都是在参照、指涉其他文本的过程中产生的。
“任何一个文本从生产直至被观照都是以他文本为参照体的,因此,不存在任何的元文本。
每一个文本都同其他文本处于相互参照、彼此关联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包容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无限开放的动态网络体系。
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

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一、概述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作为当代语言学与符号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为我们理解文本、语言与文化的深层结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研究更是这一领域中的璀璨明珠,其理论深度和广度都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符号的互文性,指的是符号在文本中的相互关联与相互渗透,每一个符号都不仅仅是自身意义的载体,更是与其他符号、文本乃至文化背景相互交织的纽带。
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研究中,深入探讨了符号互文性的本质与运作机制,她认为符号的意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其他符号的互动中得以生成与深化。
而解析符号学,则是一种对符号进行深入剖析与解读的方法论。
克里斯蒂娃在解析符号学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她强调对符号的解析需要置身于更大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通过对符号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揭示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与结构。
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研究不仅是对符号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的深入探索,更是对文本、语言与文化的一种全新解读。
她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符号、文本与文化的深层含义,也为后续的符号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1. 符号学概述及其重要性作为一门研究符号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旨在揭示符号背后的深层意义以及符号在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和社会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符号学不仅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还广泛应用于广告、媒体、艺术等多个实践领域。
符号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
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基础。
人们能够表达思想、传递情感、记录历史、传承文化。
符号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符号的本质和运作机制,从而更好地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和表达。
在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研究中,她强调了符号的互文性特点。
符号不仅具有自身的意义,还与其他符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
这种互文性使得符号的意义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也为符号的解析和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认知语境在理解隐性连贯中的作用

个人对于外部世界感受 的集合及储存在记忆 中的信息
致性与相关性 ,称为显性连贯。显性连贯通过语篇 表
在未进行交际时处于静止状态 ,但在交际时如果储存的
层结构 的衔接形成纽带贯穿语篇始末 。隐性 连贯相 比之 下则复杂很 多 ,表现为动态 的特性 。它不仅停 留在语 言
信息与当前话语有交集 , 么这些信息就会成 为听话者 那
出的努力越小 ,则说明关联性强 ,语境效果好 ;反之则 说明关联性弱 ,语境效果差。 不 同的人 由于知识 面和认知信息 的差异 ,具有 的观 察和理解事物 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但人们居住和工作 的 环境 、社会文化 、认知能力 ( 感知能力和推理能力 ) 具 有共性 ,使人类具有趋 同的经验和认 知假设 ,具有趋 同
对于揣摩理解说话人意 图的有效影响。会话 双方交流 的 基础 是建立在互 为显映基础 上的共有知识环境 ,m 但是 仅仅有共有知识环境 的基础是不够的 ,因为认知环境不 等于认知 ,语境的建立是按照与语言交际是否相关的原
表层 的形式标记语 即语义 、结构和语法 的层 面 ,而且还
可 以根据语言交 际中的诸多组成成分来实现 ,例 如说话 人 ,听话人 ,话题 ,背景知识等其他语言外 因素 。隐性
2 9
程 ,是一个通过处理话语所提供的假设 找出话 语最佳关 联 的解释推 理过程 ,因此语境 的生 成是动态 的。 交际
境 ,从而更好地服务下一次的认知活动。 综上所述 ,通过语言解码和认知推理两个过程 ,可
者在 建立认知语境时会在认 知环境 中选择与新信息关联 程度 最大的概念 ,即最大关联原则 。理解话语时如果付
以对话语进行全面 的解读 ,如果耗费的认 知努力越小 ,
同时又能取得最好 的语境效果 ,隐性连贯的理解就越容 易实现。 四、认知语境 对理解 隐性 连贯 的作用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5. 互文性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认清翻译互文性的意义及翻译文本的互文性与译者先在结构的相互关系一切文本皆为互文本,一切文本都与它以前的以及和它同时存在的其他文本有互文关系,后人对前人的解读反过来构成并不断地构成前人文本的一部分,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处于与其他许许多多作品的无限关联之中。
文学的互文性质加强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翻译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重视,译作的独立地位也得以确立,因此,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仆主关系,而是互文关系。
同样,译作在目的语文化中对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也构成了互文关系。
这种互文性体现了译文文本的多元互补性,下例则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汉语俗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译作An after dinner walk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英译文显然与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有互文关系,译文采用这种互文手法更具美感,更有新意,更能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
而将此回译成汉语,译者可不落汉语原表达法的窠臼,另辟蹊径地译为“饭后遛弯儿,医生靠边儿”。
此译文在文体效果上与汉语原文以及英语译文都合拍,并将英译文中的doctor 形象加以保留,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回译文可算是一种归化与异化的综合。
以上各译文之间的显形互文关系以及与源发语之间的隐形互文关系说明了翻译是一个对原文不断修改、延续和创新的过程,译者采用不同的译文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不同时代的要求,互文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在翻译中,互文性意味着翻译文本中没有一个意义的真理期待被一劳永逸地发现和揭示,意味着译本对原作的延续和创造,意味着读者解读的无限性和翻译的多元性。
翻译是一个意义不断增殖和修正的过程,这为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为其主体创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浅论互文性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授 内容 的理 解和 认识 深 度 预 先 提供 给 学 生 , 助学 帮 生获 得大量 的 、 足够 的语 言输 入 。只 有充 足 的语 言 输入 , 才能 有效地 提高学 生 的语 言输 出 , 提高 他们 的 语 言交际 能力 。此外 , 教师 应 该 使 学 生 明 白任 何 文 本都 有前 文性和 后 文性 , 言学 习不 能 只 重视 孤 立 语 的某 个语篇 的学 习 , 从 发展 的角 度去学 习 , 具 而应 把 体 的语 篇放 到东 、 方 各种 文 化 相 互 作 用 的 大环 境 西
二 、 关研究 相
互 文性 又称 “ 文本 间性 ” 是语 篇 分 析 中 的一个 ,
重要 概念 , 互文性 理论 是 当代 西 方 后 现代 思 潮 中产
生 的一种 文本理 论 。在 语 篇 分 析 中 , 文性 指 不 同 互
互 文性 理 论 也 从 一 个 方 面 验 证 了语 言 学 习 中
互 文性理论 的根 基来 源 于 巴赫金 的 “ 对话 理 论 ” 提 ,
键部分 , 并具有多重意义 , 每个文本的背后都普遍存
在 着 多种人 物 的 多 重声 音 。“ 文 性 ” 一 概 念 正 互 这
倡 的是一 种文本 的互 动理解 。巴赫 金把 任一 文本 中
的每一种 表达都 看 做是 众 多 声 音 渗 透 、 叉 与对 话 交
一
及当代西方文学 中的许 多重大 问题 , 比如文学的意 义生成 问题 、 文本 的阅读 与 阐释 问题 、 文本 与 文化表 意实践之 间的关 系 问题等 等 。本文 试 图对 该理论 进
行 简要 回顾 , 并探 讨 其 在 外语 教 学 中 的实 用性 和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文性、认知语境与语篇理解研究摘要: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篇发生的互文关系,是语篇理解的一个先决条件。
同时,语篇理解是一个以人类认知的关联性取向为基础的动态认知过程。
互文性与认知语境相互作用有助于确认语篇主题,实现语篇意图和建立语篇连贯从而达到对语篇的最大程度的理解。
关键词:互文性;认知语境;语篇理解受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的符号理论(.semiotic.s)和俄国社会文化理论家Bakhtin的对话理论(dialogism)的影响,法国的符号学家和后结构主义批评家Julia Kristeva(1969)首次提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术语,认为“任何语篇都是通过引文的镶嵌来创造的,任何的语篇都是其他语篇的转换和同化的结果”。
随后互文性被作为一种文本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中。
直到近20年来,西方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等语言学家把它用于语篇分析,并赋予互文性以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他们主要是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和社会认知角度探讨互文性对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影响,代表人物主要有van Dijk, Norman Fairclough和Michael Halliday。
在国内,从互文性视角对语篇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不多。
辛斌从话语批评的角度对互文性做了大量语用分析,胡曙中在《语篇语言学》一书中把互文性概括为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刘金明从语篇语言学视角对互文性进行了研究探讨,韩金龙探讨了广告语篇中的互文性,武建国和秦秀白进行了对篇际互文性的顺应性分析,刘琳等对英语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但是对于互文性怎样作为语篇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有助于语篇理解的论述较少。
语篇理解是一个以人类认知的关联性取向为基础的动态认知过程。
也就是说,人们对语篇的理解,应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主动发现和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意义的合理推断,其推理能力来自于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即认知语境。
本文拟从语篇理解的角度探讨互文性与认知语境的关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以达到确认语篇主题、实现语篇意图和建立语篇连贯等目的从而得到对语篇的最大理解。
一互文性与认知语境一个语篇之所以能发挥交际功能是由于它能满足这七个标准:衔接、连贯、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
其中,互文性指的是“一个语篇的使用依赖于使用者对其他语篇的知识”。
它体现了语篇间关系的复杂性,认为语篇是一个由来自多种文化中心的引语交织而成的网络。
但这并不是说各种互文语篇就是乱拼凑,模仿抄袭,而是由一定的语境决定的。
任何语篇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
具体来说,互文性就是一个语篇对以前语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继承和发展,当前语篇以以前语篇作为语篇生成的语境因素之一,本身又作为以后语篇生成的一种语境因素。
实际上,认知语境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被主体激活与创造,时时处在交际主体的不断选取中,完全可以被建构,是一个随交际的展开不断被创造的动态网络系统4。
正如Halliday和Ha.san所指出的:“语篇和语境是一种辨证的关系:语境创造语篇,语篇也创造语境。
……任何语篇都有一部分是由以前的语篇构成的,那些语篇被认为是所有参与者理所当然应共有的。
”因此,在语篇理解过程中,语篇的互文性成了认知语境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下,借用语篇的互文性才能使我们使用的语言产生真实的效果,实现预期的交际目标。
例如,写有“Re.sumeSpeed”的交通标示只有在已提到过司机减速的标示基础上才有意义,这里的交通标示是已经内在化的认知语境。
可见,“互文性”与“认知语境”不仅具有共同的动态特征和网络结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表征的是同一现象。
在语篇的世界里,语篇与语篇间的互文关系其实也是语境的关系。
因为其他语篇对某一语篇而言就是其认知语境的组成部分,如果其他语篇作历史、文化等广义语篇理解,那么它们就是这一语篇的认知语境了。
另一方面,认知语境也是一种语篇,语境与语境之间因而也是互文的关系。
“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或神学的,都变成了互文语篇”。
二互文性和认知语境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明确指出,“要全面描写语篇,就不能把它看成孤立的、抽象的语言变体,而应将语篇和语境联系起来分析。
语篇是一种交际双方互动的形式”。
在阅读中,读者往往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传递的信息,就不能真正理解英语篇章的内涵,有时甚至可能产生误解。
而互文性强调任何语篇都不可能脱离其他语篇而存在,每个语篇的意义产生于它跟其他语篇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相互作用是无止境的,并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语篇意义得以确定。
互文性有助于把语篇放到一个更大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从而更加完整而准确地理解语篇的意义。
具体来说,在语篇理解中,互文性与认知语境相互作用可以帮助确认语篇主题,语篇意图和建立语篇的连贯。
(一)确认语篇主题任何语篇都有主题,语篇主题指一个语篇信息片断的基本谈论对象,即整个语篇的主旨。
对于任何一个语篇,它只有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可以得到完整的理解,主题都是语篇接受者在语篇所表达内容的基础之上主动建立起来的关于语篇主要内容的表征。
如果离开了语篇接受者的阅读和理解,语篇主题本身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然而,对一个语篇的理解和使用需要依赖于语篇使用者对其他语篇的知识即互文性。
因此,作为语篇性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文性与认知语境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分析某个语篇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如何通过语言的使用得到实现,它所表达的思想与其他具有相关思想的语篇之间有何联系,即确定语篇主题。
例如:We got him.这是2003年12月13日美国驻伊拉克最高文职长官Paul Bremer在美军抓获在逃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后举行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讲的第一句话。
单从纯语言来看,这句话的重点在“him”上,而him可指代除发言人和听众外的任何一个男人,但在场的听众一听到him,便爆发除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说明他们都知道him指的是萨达姆。
他们在听到这句话时,立即把这句话与以前听到的传闻联系起来,再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推理加工即借用互文性,并通过对动态语境的把握,从而确认语篇的主题,获得正确理解。
(二)实现语篇意图语篇意图是语篇生产者的主观态度,指的是语篇生产者有目的地为实现一个计划的目标而创造一个衔接与连贯的语篇,只有当语篇接受者领会了语篇生产者的意图时才算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在处理语篇时,语篇生产者和接受者双方大多依赖(Jrlce的合作原则,但生产者的意图可以使得他们违反规约,人们得通过“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来追寻没有明言的目标。
但在语篇语言学里,人们能够用更直接的可操作的方式来探索行为与语篇的关系,因为,在语篇交际中,语篇生产者总是希望其语篇来完成他计划的目标,成功的交际清楚地要求语篇接受者能够觉察或推断语篇生产者的目的。
同样,语篇生产者必须能够预测语篇接受者的反应。
此外,Sperber和Wilson也认为在语篇交际过程中,语篇生产者通过明示刺激即语篇表达自己的意图,语篇接受者依据所收到的刺激,结合当时的认知语境假设,寻找出最佳关联的解读,在此过程中,互文性又成为了认知语境的一部分。
因此,互文性与认知语境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实现语篇意图,并且分析如何表达意图以及是否表达了意图。
例如:(1) XX,“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2)默默无“蚊”的奉献(某蚊香广告);(3)请勿“痘”留(化妆品广告)。
上述实例都属于广告语篇,它们短小精悍,短短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本身就紧紧围绕产品,通过谐音达到它们的目的。
它们分别是对“其乐无穷”、“默默无闻”和“请勿逗留”等受众所熟悉的词语的偏离或变异,能唤醒受众心中对这些词语的潜在记忆,通过当前语篇与过去经验世界中的语篇产生互文,构建新的认知语境,从而引人注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达到宣传的目的。
谐音的使用不仅没有破坏语篇的完整和连贯,反而很好地帮助实现语篇的意图。
(三)建立语篇的连贯性连贯指的是语篇世界的组成成分互相影响和互相关联的方式。
在Beaugrande和Dressler看来,语篇世界是潜藏于表层语篇背后的语义网络,它不仅仅是语篇的一个特征,更是语篇使用者之间认知过程的结果。
可见,语篇在交际功能上的连贯有赖于语篇生产时的语境知识和语篇使用者的语用知识。
但是,由于语言使用的效率原则,语篇的表面语句时常是不连贯的或不很连贯的,这样依靠篇内互文性并借助认知语境的推理才能使他的连贯性显示出来。
Brown&Yule提出运用邻近原则和类比原则建构一个认知语境,来理解语篇。
(4)a. The baby cried.b. The mommy picked iL up.(5)a. John´s brother has been Lo Amerlca.b. Peter studies laws there.从表面看,例(4)中a描述一个婴儿哭的事件,b是另一个事件的陈述(被界定为“母亲”的人有可能是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拾起一把椅子),表面上看两个句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然而,邻近原则帮助我们建构一个语境:“母亲”是上句中提到的“婴儿”的母亲,而“it”指的正是上句中提到的“婴儿”。
这样通过篇内互文即词的前指就使得整个语篇有了连贯性。
例(5)中,根据邻近原则,我们也可以建构这样的语境:b句中Peter指的就是a句中的John´s brother,而“there”指的就是a句中的美国“Amerlca”。
这样,语篇内事件的发生可以在邻近的时间和空间里去理解,从而帮助确定所指并且建立了语篇的连贯性。
三结语互文性强调任何语篇都不可能脱离其他语篇而存在,每个语篇的意义产生于它跟其他语篇的相互作用之中,并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语篇意义得以确定。
互文性是所有语篇理解的一个先决条件。
而语篇理解是一个语篇接受者基于语篇自身规定性对语境不断做出选择,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认知机制对语篇生产者意欲信息进行推理的动态认知过程。
因此,互文性与认知语境相互作用能更有效地促进语篇理解,以较小的交际力获得较大的交际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