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辽 宁 海 洋 经 济 发 展 对 策 研 究
■ 常 丽
1 1 0 0 0 4 )
辽 宁占渤海大 陆岸线 的4 0 %左右 。辽宁省 2 / 3的面积在离海 1 0 0 公里 内,由大连 、丹
高 ,致使 辽宁沿海开发进程缓慢。
2 0 0 3年 国家的东北振 兴战 略全 面 启 动 ,辽宁作出 由重在 内陆到面对沿海 的重
关 键 词 :海 洋 经 济 海 洋 产业 海 经 济 带 北 黄海 区域 开 发
辽宁沿
大战略抉择 ,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
放战略。如今 , 辽宁应抓住新的历史机 遇 , 将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由内陆经济 、沿海经
以陆域为依托的 “ 滨海经济带” , 即潮间带
和近岸水域;“ 第二海洋经济带 ” 是 以岛屿 或人工构筑物为依托的 “ 近海经济带 ” , 即 权属海域 , 作 为重 点区域将 采取 “ 点 、区 、
带 ” 三 个 层 次 开 发 ;“ 第 三 海 洋经 济 带 ” 是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环渤海经济 圈整体
十 年 来 受传 统 工 业 化 发 展 模 式 、重 化 工 业
济提高到海洋经济上 ,有效 整合 内陆、岸
线和海洋三重资源 ,现 实产业 、城市 、区 域的三重层面整合 ,真正把 “ 沿海带 ”发 展成为名副其实的 “ 经济带” , 形成 陆岸海
联动发展新格局 ,加快辽宁进入东部发达
省份行列步伐。
东 、锦州 、 营1 3、 盘锦 、 葫 芦岛6 个 沿海城 市构成 辽宁沿海经济 带,港 口资源 和岸线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项目 基金 :辽宁省社科联 2 0 1 3 年 度辽 宁经 济社会 发展 立项课题研究成果
辽宁沿海 经济带开发 战略下 的生态环境 问题研究
定 和 良性 互 动 。
辽 宁 沿 海地 区是 我 国 老工 业 基地 之一 , 同 时也是 环渤 海开 发 的重要 区域 。它的开 放 开 发 ,对于 实现 我 国沿 海 开放 战略 重心 向北 转移 ,推动 东北地 区老 工 业基地 的振 兴 ,促 进 东北 亚的 经济 合作具 有 重大意 义 。经过 近 几 年开 发建 设 ,有效地 带 动 了辽宁 经济 的快 速 发展 ,但 同时 也产 生相 应 问题 :辽 宁沿 海 经 济 带所 属 区域现 有 1 3处 国家 和 省级 自然 保护区, 2 8 处生 态功 能 区 , 随 着大 型 电力 、 重 大化 工等 高污 染 、高能 耗项 目相继 开 工 , 沿 岸生 态环 境将 受到 威胁 。在 全面 开发 战略 下 以科 学发 展观 指导 ,以循环 经济 和可 持续 发 展理 论为 基础 ,按 步骤 实施 经济 发展 与生 态 建设 目标 的总 体思 路 ,建立 资源 可循 环体 系和低 污染 、高 清洁 ,低 投入 、高 回报 的长 效 运行 机制 ,最终 实现社 会经 济与 生态 环境 高 速协 调发 展 的战略 目标 。
发 展 的 战 略 目标 。
关键 词 沿海经 济带 ;生 态环境 ;问题
业 发展规 模 大 、门类 齐全 的特 点 。特 别在第 三 产业 发展 中 ,形成 了具 有鲜 明特 点 的金融 业 、服 务业等 主 导产 业 。而其 他城 市 目前单 纯 依赖 第一 产业 作为 发展 支柱 ,第 三产 业发 展 落后 ,工 业的 龙头 作用 不 明显 ,服务 业处 于 发展 的初 期 ,总体 发展 水平 落后 。 另外 , 不 同产 业对 影响 强度 作用 方式 、资源环 境要 素 需求 、生 态环 境影 响有 不 同要 求 ,辽 宁沿 海 地 区发展瓶 颈 是经 济发 展与 环境 需求 的界
辽宁省对韩经贸发展战略取向研究

体系。二是在国外 , 发展与韩 国在贸易、 投资 、 人才技术等方面 合作。据统计 ,0 12 0 年韩 国在辽 宁投资累计为7 多亿美 20 - 05 0 元, 占全省外商投 资总额 的1.%; 7 6 目前 , 宁共有30 余 家韩 辽 70 资企业 , 投资到位金额 为6亿美元。 9 仅沈阳、 大连两个城市累计 投资4 . J7 D 亿美元 , 国在中国大陆总投资的1. 占韩 31 %。
长了3 , 口增长 了5 倍 。( 倍 进 . 6 见下表 ) 19 9 5年一2 0 05年辽宁与韩国进出口贸易情况
单位 : 亿美元 ,
年 份 9 5 1 9 9 7 1 9 99 2 0 0 12 0 03 2 0 2 0 1 9 9 6 19 9 8 1 9 0 0 2 0 l0 2 2 0 0 4 0 5
维普资讯
战 略取向研 究
辽宁 近 期经 济 发 展思 路
一
、
资项 目各年分别为5 7 、7个 、6 个 、5 个 、3个 ,合同外 9 个 62 72 89 8 9
1 . 辽宁经济发展现状。在2 0 年我国加入wr 发展至今5 01 o 年多时间里 , 是辽宁进 出 口贸易 、 引外资及整个经济快速增 吸 长最健康、 最稳定 的时期。特别是20 年中央提 出东北工业基 03 地振兴战略 , 辽宁对外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 0 6 到2 0 年底 , 辽 宁对外出 口贸易额2 32 8. 亿美元 ,t o 5 t2o 年增 长2 . %; 08 吸引外 4
宁区内经济发展存在一些 问题 , 主要是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发挥 不充分 ,区位优势转化 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融合优势不够深
入, 全省对外开放发展水平不平衡等。 “ 十一 五” 期间 , 辽宁省 在区域内经济发展方面做了根本调整 , 即促进省内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 , 在未来五年 内将形成 以沈阳为中心 的辽宁中部城市群 经济区, 以大连 为龙头 的辽东半 岛沿海经济 区, 以港 1城市为 : 3 骨干的辽西沿海经济 区三大经济区新格局。 从而使辽宁省 内整 个区域经济步入协调 、 均衡 、 快速发展的轨道。 辽宁对外经济发
辽宁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对策研究

(} 【共辽 宁省 委 党 校 , 宁 沈 阳 100 1 辽 104)
[ 摘
要]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 区的迅猛发展 ,偏居一 隅” “ 的辽西北地 区越发 成为政府和学术界 关注的 焦点。
从路径依赖理论和竞 争优势理论 出发 , 分析和揭 雷了辽 西北落后 的根 源。以此为基础 , 形成 “ 突破辽 西北” 的战略 构想。在战
21 0 0年第 1 期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io igAd nsrt nColg o r a fLa nn miitai l e o e
N . 2 0 o 1, 01
(第 l 2卷第 1 ) 期
( o.2 N . ) V 11 . o 1
辽 宁实施 “ 突破辽 西北 " 战略 的对 策研 究
略 构 想的 指 引 下 , 出 了“ 提 突破 辽 西 北 ” 具 体 政 策 建 议 。 的
[ 关键词 】
突破辽西北 ; 路径依赖 ; 竞争优 势; 战略构想; 发展 空间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03  ̄ 1 )1 - 10 3 0 8. 5 (. 0 O - o 0 - . 4 0
这些不利的 自然环境导致 _ r该地 区农业基 础薄弱 , 田抗旱 农
隅” 的辽西北地区越 发成 为政府和学术界关 注的焦点 。辽
西北地区 ( 阳市 、 朝 阜新市 、 铁岭市 ) 近几年 发展 速度较快 , 但
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仍 然相对 滞后 , 辽宁欠 发达地 区。 属
实施 “ 突破 辽 西 北 ” 略 , 进 辽 西 北 地 区 加 快 发 展 、 脱 落 战 促 摆
经济发展带来较大 的阻碍 , 限制 了资金 、 术、 技 人才等经济发 展所必需的资源流动 , 造成经 济发展缓慢 。
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趋势研究——装备制造业趋势

、
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 问题
工作 ,提不起更大 的兴趣。在人 口红利不再的情况下 ,有些装备制造企 业开始考虑使用机器人 ,在某些汽车生产 中,机器人在焊接 、喷涂和搬 运等环节已经得到 了示范性 的应用 。在过去战略的推动下 , 作为辽 宁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 :F 4 2 4 . 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9 . 4 0 6 7 ( 2 0 1 3 ) 1 2 . 1 9 5 。 0 1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第一 大支柱产业 ,它肩负着实现辽宁全 面振 兴的历史重任 ,在全 国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在装备制造业 1 7 8 个小类产品中 , 辽宁有 5 8 个小类居于全国前六位 , 占3 2 . 6 %。 数控机床 、
转型升级 、结构调整 、低碳经济将是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的主旋律 ,
模小 ,市场满足率低 ;产业体系不健全 ,相关基础设施 、服务体系建设
明显滞后 等。
因此 ,我 国装备制造业 未来将 面临巨大转 变,绿色制造 、智能制造将成 为未来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方 向。装备制造业将大力倡导绿色概念 ,发展 绿色制造 ,从绿色设计 、绿色生产 、绿色供应链等方面着 手,使装备制 造产 品从设计 、制造 、 包装 、运输 、使用 到报废处理的整个 生命周期 , 对环境 负面影响最小化 ,资源利用率不断提 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得到协调优化 。 我 国装备制造业正处在 “ 出口 增 长”阶段向 “ 成熟”与 “ 逆进 口” 阶段迈进 的历史时期 , 需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升制造水平 ,从而突围
一
笔账 : 焊接作为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 ,工人 _ T资很容易达到 4 0 0 0元,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 8 . 9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现状及策略研究

经济, 即指 个体经 济或私 营经 济 ; 第二 种解 释认为 是非 国有经 济 , 包括 集体 经济 和非共有 经济 ; 企 从 业 的属 性来界 定 有 以下 两 种 观点 , 种 是特 指 非 一 国家和非 大集体 控股 的企业 . 具体 地说 , 它主要是 指 转制 、 改制后 的非 国家 、 政 府 、 大 集体 控股 非 非
辽 宁省 民营企 业发展 战 略现状 及 策略研 究
孟祥 珍
( 宁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 , 辽 辽宁 沈 阳 10 1 ) 10 1 摘 要: 分析 了 目前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战略上存在的问题 , 探讨了解决 辽宁省 民营企业发展所存 问题 的
对策. 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所 出现的一系列 问题 , 才能更好地发挥 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
部 或者部 分 ( 即达 到对该 企 业 经 营决 策具 有决 影 业加 以经 营的经 济实界各 有 各 的说 法 , 面从 我 国企业 形 下
1 民营企业 的界定 及 经 营形 式
1 1 民营 企业界 定¨ .
式变 化的历史 来探 讨. R ni n rre . u n g t p s” 由于西方国家经济是在生产 nEe i 17 9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 任何非集 资料私 有制 基 础 及 其 原 有 市场 经 济 基 础 上 进 行 体 和非 国有 的经济形 式 都是 “ 资本 主义 的尾 巴” . 的, 除了少量的国家和私人资本结合的企业外 , 大 由于 当时追 求 的 是 “ 大 二公 ” 一 以及 受 苏 联模 式 部分企业 公有成 份很少 , 甚至 没有 , 故其 民 营企业 的影响, 个体私营经济都被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 基本上就 是私有 企 业 . 以西 方 国家 更 多地 使用 路 , 时的 国家 政策是 严禁其 存在 的. 所 当 私有企业 称号 , “ raeE tpi ” 而很 少 用 即 P vt ne r e , i r s 但 随着 民营企业 的进一步 发展及 外资企 业 的
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镇年产 4 亿双袜子 , 8 产值 高达 9 亿元人 民币。 o
在产业集群 中 , 大量企业组成一条完整 的生产链 , 而 企业又都分布在其 中的某 个生产 功能 区 , 间产 品全部 中 由当地生产和销 售 , 量的企 业从 事生产 不 同的 中间产 大 品导致 了产业集 群的范围经济 。
3 协 同效 应 .
基本空 间构架 , 体现一个 国家或地 区的竞争力所在 。
产 业 集 群 本 身 就 是 一 个 特 色 产 品 , 个 地 方 发 展 一 一
种特 色产品 , 是经济致富的一种重要途径 , 者说是形 成 或 工业化 的一种 方式。辽 宁作为 老工业 基地 , 需要 重新 审
产业集群 中存在 大量相 同或 者相 近的企业 , 他们 往 往 面对同样 的市场 , 都使用 相似 的技术 , 大 因此 , 产业 集 群 内的竞争是异 常激烈 的。为 了在竞争 中获胜 , 各企 业
都想方设法在技术上 进行改 良与 发展 , 力形成具 有特 努 色的技术 ; 而地域 的接近 性又 导致这 些技术 改 良很 快又
王 玲
( 宁对外经 贸学 院 , 宁 大 连 165 ) 辽 辽 02 1 [ 摘 要]在 对产业集群 的本 质进行研 究的基础 上, 产业 集群 的竞争优 势进行 分析 , 对 结合 辽宁地 区产
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 有针 对性 地提 出了辽 宁省发展 产 业集群应 该充分利 用 国家振 兴 东北老 工业基 地建设 的
2O 年 第 6期 O9 总 第 10 8期
黑 龙 江 对 外 经 贸
nI oeg cn i lt n 2 F rin E o ̄ncRea o s& Ta e i rd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平, 加快经济带的对外开放 , 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
收稿 日期 :0 1J - 7 21_6o 0
基 金项 目: 宁省财政厅 项 目(0 09 ; 辽 1C 1)辽宁省教 育厅 高校科研 项 目( 00 1)葫芦岛市经济社会 发爰 W2 128 ; 课题 (09 1- ) - 作者简 介 : 家彬(98 ) 男, 东泰安人 , 宁工程技 术 大学 工商管理 学院讲师 , 韩 17一 , 山 辽 管理 学博 士 , 究方向为 区域 经济 ; 游 研 刁春
(9 1 )女 , 18 一 , 山东泰安人 , 宁工程技术 大学校综合 办讲师 , 究方 向为经济地理。 辽 研
・
5 ・ 9
经济与管理( 月刊 )
2 1 年第 7期 01
是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 的重要动力 。 自 20 05 年以来经济带 的固定资产投人 占辽宁省 的比重在 4 %以上 , 0 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 20 年其 比重 到 09 提高到 4 . %。在经济带的六个地市中, 44 3 大连市的 固定资产投资所 占辽宁省的比重最大 , 0 年大连 2 5 0 市 固定 资 产投 入 占辽 宁省 的 比重为 2. %, 4 0 到 8 20 09年该 比重缓慢提高到 2 . %,虽然大连市的 53 3 固定 资产投入 占全省的 比重提高幅度较小 , 但其总
中图分类号 :8 07 F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3 9 ( 0 1 o — 0 9 0 10 — 80 2 1 )7 0 5 — 5
一
、
引言
跨越式发展 ,打造我国北方新的经济开放热点和经 济增长点 , 还能加快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 优化东 北地区经济布局 , 提升东北地 区对外开放水平 , 从而 全面提升东北优势产业 的国际竞争力 ,全面带动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走过辉煌的十年高速发展期,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入调整和全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新形势下,中央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辽宁要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一、辽宁经济发展战略历程回顾
1949-1957年,辽宁工业基地确立;1958-1965年,辽宁经济曲折发展;1966-1978年,辽宁经济徘徊不前;1979-1997年,辽宁经济体制转轨;1998-2002年,辽宁经济调整改造;2003年至今,辽宁经济全面振兴。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因素
辽宁老工业基地受历史、政治、经济、体制、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及演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和区域特色。
从中国工业化进程看,中国工业化演进过程具有行政化而非市场化、重工化而非轻工化的突出特征。
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掌控和强力推进下,中国工业化路线在地理空间上南北转换,大幅度变迁,三轮工业化推进呈现“Z”字型发展曲线,使辽宁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发展始终处于被动之中。
本文由收集整理
从经济发展模式看,是依托资源建厂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辽宁重化工业基地具有资源型、重工型、内陆型和国有为主的突出特征,同时也使其走了一条自我发展道路(与其他产业缺乏协同性)。
受刚性产业结构延性的影响和路径依赖的惯性使然,辽宁产业结构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困扰。
从产业更替升级成效看,辽宁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相对迟缓,“非农化”、“三产化”进程低于全国水平,尚未步入良性阶段。
工业比较优势下降和产业高度化进程缓慢,高加工度的装备制造业和技术集约化的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转换“双重滞后”,直接影响了辽宁产业结构更替转移的演进速度。
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直接导致产业就业结构效益较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丰富的资源成就了辽宁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初期的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辽宁多个城市和地区陷入资源枯竭,阜新、抚顺、盘锦、葫芦岛杨杖子和南票、朝阳北票、辽阳弓长岭列入国家首批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榜单,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出现严重失衡。
(二)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辽宁不断深化对世情、国情、省情的认识,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提出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模式由点轴经济、板块经济转向一体化经济,由内陆经济转向沿海与腹地互动经济,由区域重点发展转向区
域协调发展的三大战略,从时间空间交错的视角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重点发展点轴经济。
1979年提出经济结构适应性调整,1985年提出开放辽东半岛、开发辽西地区。
这一阶段,由行业为中心的调整改造转向区域为重点的开放开发,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沈大经济带,也奠定了辽宁经济走廊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重点发展板块经济。
1990年提出“—抓三带”,主抓辽东半岛开发,带动以大连为中心的辽东、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北、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三大板块发展;1995年提出辽宁真正意义上的“三大战略”,即结构优化、外向牵动、科教兴省战略;2001年提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教兴省、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驱动;2003年提出2004年提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这一阶段,辽宁经济发展由点线经济转向板块经济,“三个板块”初步形成。
21世纪初以来重点发展一体化经济。
2004年将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调整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2005年将环渤海“三点一线”开发、环黄渤海“五点一线”开发调整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2008年将拉长短板调整为“突破辽西北战略”,至此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双擎一轴联动的“三大战略”格局形成,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0年,提出通过实施工业五项工程,促进辽宁工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2011年辽宁“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实施海洋经济
战略,2012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2013年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根据中央新一轮重大振兴举措战略调整为改革创新转型、提质增效升级。
这一阶段,我省发展由内陆转向沿海,由点、线转向板块、一体化,由中心城市转向关注“短板”。
二、辽宁经济发展战略态势研判
(一)全面和客观把握经济发展态势
1.2014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政治与经济新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影响: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是1929-1933年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
当前美国经济稳步回升,欧盟和日本经济复苏缓慢,但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仍然暗淡。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4年全年的增幅达到
2.4%,美国经济稳步复苏。
欧元区:“笨猪国家PIGS”引发主权债务危机,拖累欧洲经济。
欧洲各国联合救治,经济出现复苏,但复苏仍然乏力,2014年增长仅为0.8%。
日本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积重难返,“安倍经济学”效应显现,但潜力有限,2014年经济增长仅为0.2%。
金砖国家增速普遍低于预期,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下降。
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2.6%,世界贸易低速增长。
世界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
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