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策略选择

合集下载

创新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创新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创新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研究作者:王心磊,董文良,田惠怡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28期摘要: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东北全面振兴对国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多次实地考察、科学研判并做出重要论述,提出了影响和阻碍东北振兴发展的“四大短板”。

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大连区域经济发展对东北振兴的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应坚持实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工业科技发展模式创新、对外合作与文化产业创新等发展策略,以期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8-0051-03对全球经济而言,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形势,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东北亚地区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已成为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东北地区土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超过1亿,拥有的战略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

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的振兴,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的协调发展,以及东北亚区域的安全与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十分关心,七上东北,对于黑吉辽三省均考察了三次。

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深切关注、殷切期望、全面指示,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进行了系统性的审视和判断,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重要论述的逻辑内涵(一)以总体形势判断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一总体形势判断对于东北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4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与措施

5.4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与措施

第五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第二节区域发展定位第三节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与方针第四节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与措施第四节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与措施一、战略重点战略重点的实质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所寻找的战略突破口,是关系到区域发展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产业或项目,是未来区域经济开发的重点所在。

正确地选择一定时期的战略重点,既是为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突破发展瓶颈,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优势,有利于加快实现战略目标。

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一般从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中选择。

战略重点产业通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的规则是优胜劣汰。

优势的领域,通常也是效益最大的领域,扬长避短,把优势领域做大做强,才能争取主动,提高竞争能力,求得发展。

二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部门和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育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交通通信是物资流通和信息传递的基础。

因此通常会在农业、能源、教育、交通、信息等产业中选择战略重点。

这些重点不一定能在短期内快速取得效益,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

三是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区域是一个整体,各部门、各地方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制约的组成要素,某一部分出现问题会制约全局的发展,会影响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那么该部分就会成为战略重点。

正如自行车链条的强度,取决于最弱的那一节。

对薄弱环节在资金、劳动力、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投入很有必要。

四是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局面的关键因素。

德国鲁尔区是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形成了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机械等五大产业部门,是德国最早的工业区。

后来由于过于偏重工业,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经济进入衰退。

20世纪60年代,开始把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经济开始恢复。

五是高新技术领域。

信息工业、微电子、新能源、材料工业、生物工程、宇航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和带动作用。

对大连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发展策略的思考

对大连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发展策略的思考

Z O i —i H UX8 j o o a
Absr c :Un e ee vr n n f c n mi lb l a in a d t esr tg f e i l i g n r e s l d s ilb s , lin h sb - ta t d rt n io me t o o cgo ai t n t e yo vt i n o t a t d i u t a a e Da a a e h oe z o h a r az h o n r
ge f” t a t gi ” t g i gO t n dt r r i o p r i . iso at ci n wi r n h” on U “a u n c i st o p mnt s a y Ke r s D in r go a o e a in p r d s y y wo d : a a , e i n c p r t , t n u t l lo o a i r
着国际化迈 进 的必 然选 择。

累计 同比增 长 1. 20 7 %,08年 ,全市实现 G P8 8 亿 5 D 35. 2 元, 累计同比增长 l. 6 %。20 5 07年大连对外贸易的进出口
v te tadte m at  ̄ b nni r i H ne D l nsol k es a ge f ee pn ri ut ,n rnte— s e m n, n pc o oa f ac l is ec, aa hu t et rt s o vl ig t n s y adse g n hi f li ac s. i da h t e i d o o p d r t h
周 晓 皎
( 东北财 经 大学 职业技 术学 院 , 辽 宁 大连 16 2 ) 105

辽宁省经济发展分析

辽宁省经济发展分析

辽宁省经济发展分析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辽宁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经济总体情况近年来,辽宁省经济保持稳步增长,GDP持续增长。

2019年,辽宁省GDP达到了18992亿元,较上年增长6.2%。

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保持平衡发展,对辽宁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同时,辽宁省的外贸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出口额逐年增加,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有所降低。

二、产业结构调整尽管辽宁省的工业基础雄厚,但其传统产业结构还存在较大问题,过度依赖重工业。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辽宁省正逐渐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加大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

三、面临的挑战辽宁省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同时,应加强对外开放,拓展新的市场,提升对外竞争力。

四、未来发展方向为应对诸多挑战,辽宁省未来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加大投入,推动新兴产业的壮大。

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社会。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综上所述,辽宁省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虽面临一定的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只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辽宁省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中国的策略选择

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中国的策略选择

维普资讯

■ -■一 ■ I ■● ■ ■ ■ _ ■ —
C国的策略选与 … } j l 英 泽
地 区主义经济 浪潮冲击下 的中 国


市 场 对外 实行共同的 关税 并利用可 盟 出 口贸易 的支柱 .新 普 惠制给 我 国 能 利用的天 时 ( 资源 禀赋 、 市场 自然联 产 品 的 出 口带 来 严 重 的 消 极 影 响 。
内部 的开放 性 。区域 经济 组织 虽然 在 渐被 加拿大、墨西哥所 超越 , 美 自由 北 6 70亿 美 元 , 占 4 . ,美 洲 自 由贸 46 O9 %
合 作 的 形 式 、规 模 、程 度 、范 围 、机 制 贸易区的签署 , 在稳 固美 国 后院 ”的 易 区 为 4 2 8 美 元 ,占 2 % , 太 经 30 亿 7 亚 等 方 面 存 在 差 异 ,但 是 一 般 都 是 推 行 同 时 , 基 本 封 杀 了我 国 商 品 在 美 国 市 合 组 织 为 7 8 0 美 元 ,占 4 . ,东 也 63 亿 85 % 全 面 降 低 关 税 , 消 非 关 税 壁 垒 , 现 场 上进一步 拓展 空 间的可能 性 :1 9 盟 1 + ”为 3 6 1 美 元 ,占 2 . 。 取 实 4 9 03 4 1亿 18 %
上 形 成 各 种 ” 区 域 准 入 壁 垒 “ 小 区 大 、 域 准 入 壁 垒 “ 。 ( A T 、亚 太 经 合 组 织 ( PC》 N F A) A E 、东
二 中 国在地 区主义 战略 中的 策略选择
世 界 贸 易 组 织 的年 度 报 告 显 示 ,
盟 ( S A 、拉 美 、中 美 、非 洲 自 由 贸 1 A E N) 95年 全 世 界 的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为 9

解读《中国34省市发展定位战略图》

解读《中国34省市发展定位战略图》

解读《中国34省市发展定位战略图》解读《中国34省市发展定位战略图》程汉忠导语:从4月4日起,《中国34省市发展定位战略图》在网络论坛发表以来,获得了广大网民数十万的热情点击,为了让广大网民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34省市的未来发展定位,本文从“中国34省市亟待重新定位”、“34省市新定位对中国发展意味着什么”、“34省市新定位将给中国发展带来什么”三个设问出发,对34省市发展思路进行解读———至2012年7月3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党代会已经全部降下帷幕,各省市未来发展蓝图也已公布,并将成为新一届省级党委领导班子的施政路线。

在31省市党代会中,各地对自身未来发展定位的清晰阐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根据媒体的盘点分析,各省的发展定位总体上体现出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程度和区域特点。

其中,内陆省份以“发展”作为党代会的中心主题,沿海省份则以“转型、创新”为会议的中心主题。

然而,纵观各省的发展蓝图,有些省份仍是定位不明确甚至不准确,这将导致这些省份经济会大起大落或继续发展缓慢。

如果不纠正,将会使中国错过21世纪前20年最佳的发展机遇期,错过消除全国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异大的机会,错过使全国人民都能过上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机遇。

对于31个省市来说,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发展时期,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实现赶超型的大跨越发展。

在当前纷繁诡谲的世界舞台,新时期中国向前发展的突破口在于中国完全融入世界,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中扮演一个大中华文明国家角色。

我们已经看到,全球不稳定现象此起彼伏,国内旧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难以为继,中国必须以全球战略眼光和世界思维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新型国家发展方式。

因此,在新的特别时期,中国亟待重新国家定位。

我们都知道,“定位决定成败”,准确的国家定位,使得国家发展方向明确、愿景清晰,从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现状,中国新的全球国家定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制造工厂;第二,世界消费市场;第三,世界生活大国。

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东北经济腾飞

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东北经济腾飞

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东北经济腾飞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一直相对缓慢,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为了实现东北经济的腾飞,区域协同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路径选择。

本文将重点探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东北经济腾飞的意义。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区域协同发展强调相邻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同,通过资源共享、互补优势和市场联动等方式,实现各地区的互利共赢。

在我国,区域协同发展在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区域协同发展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经济的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东北地区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许多挑战。

一方面,东北地区的传统重工业发展模式逐渐陷入困境,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等问题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逐渐减弱,缺乏创新驱动力,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引进也存在不足。

这些问题导致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展面临困难。

三、推动东北经济腾飞的策略与路径选择为了推动东北经济的腾飞,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首先,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与合作,构建区域经济合作共同体。

通过资源共享和市场互通,实现区域之间的互利共赢,打破地理壁垒和行政分割,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其次,加大对创新和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经济结构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推动东北地区的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通过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环保意识,推进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借鉴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一些地方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例如,长三角地区通过加强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

产业发展中的区域发展战略分析

产业发展中的区域发展战略分析

产业发展中的区域发展战略分析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加速,国家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化,区域发展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

在中国,正是通过实施“东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产业发展中的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加快落实各项政策,不断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区域发展模式的选择、区域发展策略的制定、区域发展的对外开放和合作以及区域发展与中央政策的协调与推进。

二、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理位置和人口资源是产业的基础。

而区域发展则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合理的区域策略可以使得区域的产业发展更加繁荣,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提高经济效益,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同时,区域发展也是缩小全国区域间差距,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

区域发展不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还增加了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使其内部的资源和机遇能够互相传递,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活质量。

三、区域发展模式的选择区域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关键的一步。

一方面,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规模、资源和发展阶段等因素进行选择。

如中国西部地区就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形成一条由能源、原材料、加工等产业形成的产业链,极大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东部地区则更侧重于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加快内需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步伐。

四、区域发展策略的制定区域发展策略的制定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参考。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效益,规范区域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

同时,应做好电力、交通、通讯等相关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例如,以深圳为例,该市的发展模式不仅注重自身产业的发展和优化,还极大地吸引了周边城市的投资和人才,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区域经济体系,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的繁荣。

五、区域发展的对外开放与合作区域发展的对外开放和合作需要注重发挥自身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策略选择
作者:王聪王婧妤
来源:《中国经贸》2009年第22期
摘要:辽宁地处中国东北部,东北三省的最南端,怀抱渤海,同时与朝鲜接壤,与韩、日隔海相望。

辽宁自身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源,同时具有身处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重合区域以及更大范围的东北亚经济区之中的独特区位优势。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区域优势,提出策略选择。

关键词: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辽宁对内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

虽然辽宁的经济一直在增长,但在全国各省排名却在逐步下降。

从国内各区域看,东部地区富裕,中部停滞,西部落后,东北老工业基地亟待转变。

在此背景下,辽宁独特的区位特征使得加快发展辽宁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三大经济区概念
1东北综合经济区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提出的“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

其中,东北综合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2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

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3东北亚经济区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最早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西川润教授于1987年9月提出来的。

东北亚经济区地理位置上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各国经济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辽宁参与各经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
1辽宁参与东北综合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战略。

在这一战略的实践过程中,东北三省经济达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全国GDP排名稳中有升,连续六年保持了上升和高位运行态势。

经初步核算,2008年辽宁GDP为120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午增长13.1%,占东北三省的45.70%,人均GDP24945元,远远高于吉林、黑龙江的18126元和18763元。

2辽宁参与环渤海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实践表明:其区域内的三个次级经济区在产业结构上过于雷同,没能形成优势互补,反而是竞争态势。

目前一系列政策表明,环渤海经济区概念已经淡化,京津冀成为主体。

(数据来源:辽宁统计信息网)
3辽宁参与东北亚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目前辽宁同俄、日、韩、朝、蒙等东北亚主要国家间的贸易额已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1/4,而且增长势头明显。

2008年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辽宁全省完成进出口72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

东北亚各国人力资源在数量与质量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劳动力过剩,周边国家的人力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结构性短缺。

日本、韩国,国内各种自然资源缺乏,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较强。

三、辽宁省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
辽宁位于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亚经济区的交会处,拥有中国第三大港和最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的大连港与中国东北最大的货物空运基地,凸现了辽宁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国际航运优势。

从产业面看,辽宁借助其地理位置形成产业优势。

工业方面,辽宁是资源大省,已形成以石化、电子、机械、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具有较强的承载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能力。

金融方面,辽宁是东北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全、密度最大、金融开放度最高的省份,有利于发展成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

旅游方面,辽宁环境优势明显,有山有海,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同时具有民族、地方特色,有助于全省形成特色旅游带,成为东北区域旅游中心。

2开发沿海经济带的借鉴经验
沿海经济带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最具潜力、最具发展空间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沿海区域脱颖而出。

深圳利用邻近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吸收和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都为辽宁提供了借鉴。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政策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组织资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政策而提出,为发展“东北制造”提供了机会。

具体来说,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制造”提供了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等提供了巨大的国内需求。

4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
按照东亚“雁式”产业转移理论,辽宁处于与日本、韩国的垂直分工关系以及与俄罗斯、朝鲜水平分工关系的交叉点上,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日本、韩国的一部分产业转移,可以利用日、韩的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将相对成熟的产业向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转移。

四、辽宁实现省域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
1利用地缘优势,提升对东北腹地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
作为东北三省的领跑者,辽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东北腹地经济的支撑。

辽宁可以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为龙头提升经济辐射能力,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功能。

提高科研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推动中心城市与腹地参与东北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依托政策优势拉动腹地经济发展,发挥对国内外市场关系的延伸功能,提升对外开放档次,拉动市场经济。

2强化港口市场化建设,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目前环渤海区域内港口众多,竞争激烈,合作很少。

港口市场化是辽宁参与东北合作与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策略,建立以营口一大连为主要集散市场的经济交流模式,促进整个东北和环渤海地区的生产要素流通。

完善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辽宁建立基地,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箭度环境。

3抓住东北老工基地改造机遇,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辽宁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历史性机遇,使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得到整合。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基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和带动全省产业升级。

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会展、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辽宁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为先导,以实现资本密集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模式。

4加强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合作
辽宁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北京、山东、吉林等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各异、协调发展的区际分布格局。

在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亚区域经济区内明确辽宁的优势、功能定位,加强港口合作,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增强其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整体实力。

5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