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中辽宁省的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发展中辽宁省的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学》作业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统计学
班级:12级2班
姓名:穆科峰
学号:120704208
区域经济发展中辽宁省的发展方向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12级统计2班穆科峰学号:120704208
加快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主动接轨环渤海、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区域经济布局的初步设想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思路与划分原则
1.基本条件:主观条件,即制定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方针政策。

客观条件包括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可移动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可移动的资本、技术、人才资源。

2.发展思路:一要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经济、社会、技术发展基础。

二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

三要制定科学、合理、正确的政策、措施。

四要促进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要素资源在区域内的充分流动。

五要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

六要同其他区域实现双向的、全方位的、互利互惠的交换。

3. 划分原则:(1)区内经济的关联性。

没有经济关联性,经济区就不存在。

凡是有经济关联性的部分都要囊括进来。

同一个经济区域内的各组成部分,产业关联程度总体上应比区外密切,经济的互补性要高于区外,重复建设的必要性应低于区外。

(2)区域对外的开放性。

个独立的经济区应该有自己的出海通道和对外窗口。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没有出海口的经济区域,对外的开放性是难以实现的,也构建不成完整的区域经济。

同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应该有广阔的腹地。

(3)区域对内的开放性。

对内开放应具备两条标准:一是经济区域内要形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市场。

如果区域内部市场被分割,经济区就没有意义。

二是区内各部分边界是模糊的,各部分之间边界地区可以甚至应当既属于这个部分,又属于那个部分,不能划得过于清晰。

(4)内部经济发展的梯次性。

经济区域内部不同部分的发展应该有梯次性,不能完全一样。

从辽宁的实际出发,任何一个经济区都应有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有次发达的卫星城市,有欠发达的边远地区。

(二)区域经济布局的初步构想
根据上述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原则,辽宁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可规划布局为"两区两带",即: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西沿海经济区、沿海经济带、沈大经济带。

1.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沈阳经济区)。

区位条件: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6市。

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4.1%,人口2126.7万人,占全省50.1%。

2004年,区域生产总值4399.7亿元,占全省64.1%;固定资产投资1726亿元,占全省57.9%;地方财政收入220多亿元,占全省42%。

集聚有1座副省级城市、6个地级市、21座县 (市)和200多个小城镇,城镇化水平达54%。

设想依据:提出这一构想主要考虑该地区已经具备经济关联、产业集聚、交通便利的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条件。

一是经济集中度高。

形成了以机械加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钢产量2000多万吨,石油加工能力近2000万吨,装备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70%以上。

产业关联度高,宜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梯次发展。

城市群之间功能连接空间较大,有利于推动各城市间物流、商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加速流动。

二是基础设施功能齐全。

哈大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及哈大国道主通道纵贯横通。

境内铁路里程2300公里,公路总里程20350公里,铁路货运量1亿吨/年。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开通了74条国内外航线,通航城市55座,年运送旅客247.6万人次、货运6.1万吨。

东北第二大的营口港弥补了区域缺少出海口的不足。

三是区域开放度较高。

2004年区域实际利用外资29.76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达55%;外贸出口52.69亿美元、占全省2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7.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56.7%。

四是经济梯次结构比较合理。

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指标超过2万元的发达地区有沈阳、鞍山2个市,超过1万元的次发达地区有抚顺、本溪、营口、辽阳4个市,及低于6000元的欠发达地区铁岭市。

沈阳市区域性的商贸、金融和信息中心地位明显。

2004年生产总值达1900.7亿元,占全省的27.6%;与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6市生产总值的比约为
1:0.53:0.20:0.15:0.17:0.15: 0.11,城市首位度较高。

沈阳周边各城市所需要的产品约占沈阳产品总量的45%。

存在问题: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能力较弱,制造业整体素质不高,先进要素集聚功能薄弱。

区域内部合作刚刚起步,统一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区内产业链条尚不健全,中小企业配套环节发育不完善。

中心城市的现代物流、投资银行、
科技中介、管理咨询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发育迟缓,自我集聚力大于辐射力,带动周边地区尚需时日。

发展方向:通过实施一体化战略,努力把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建设成我国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东北的第一城市群、改革开放与新型工业化先行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生态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及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化和小康社会目标,建设东北经济区的中心区。

2.辽西沿海经济区。

区位条件:由锦州、盘锦、葫芦岛、朝阳、阜新5个市组成。

区域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7.3%;人口1233万人,占全省29.6%。

2004年,5市生产总值1285.1亿元、占全省18.7%。

尽管区内城市化水平仅为35%,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但在120公里的沿海交通圈内,拥有锦州、盘锦、葫芦岛三个地级市及凌海、兴城两个县级市的高密度城市群。

随着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阜新、朝阳也可进人1小时城市圈。

辽西沿海经济区处于京津冀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结合部,具有接受双向辐射的优势。

设想依据:一是特色经济前景看好。

辽西走廊海岸线长,浅海、滩涂开发潜力大,适宜发展海洋经济。

沿海三市炼油、造船、石化、有色加工、能源重化工业等具有一定的基础,港口等交通设施比较齐全,物流支撑具备,宜于整合发展临港工业。

北部地区腹地广阔,农业发展潜力大。

特别是区域内部现有产业同构程度低,易于合理规划,避免重复性建设。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锦州、朝阳两座机场通达全国27个城市。

区内有锦州、葫芦岛2个港口。

锦州港是中国最北部的一类开放口岸,东北第三大港口,年内将实现吞吐量3000万吨,集装箱
15万箱,物流基地的作用日益显现。

区内铁路有京哈、秦沈等12条干支线;公路有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多条主干道。

三是经济发展呈现梯次性差异。

从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看,盘锦市为27226元,高居全省第二位,锦州、葫芦岛2市均在8000-10000元之间,居全省中下游水平,朝阳、阜新2市均低于6000元,为全省落后的地区。

四是具有形成新的区域中心潜力。

辽西沿海60公里半径内拥有三个地级市,陆地面积、人口分别占区域总量的45%、57%,空港、海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并集区内海洋经济、临港工业、科技教育、电子信息等方面精华。

2004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05.2亿元,占区域总产值的78.2%,聚合起来有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实力。

存在问题:区域经济实力较弱,属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

对外开放水平不高,2004年5市外贸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14.81亿美元、1.41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8%和2.6%。

投资环境和社会开放程度还有相当差距。

区域合作尚未提上日程。

区域中心没有形成,传统上的中心城市锦州,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仅343.1亿元,与盘锦、葫芦岛、朝阳、阜新的比值约为
1:1.07:0.86:0.45:0.37,经济总量小,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够。

发展方向:依托区域资源和现有基础,加大扶持力度,实施项目牵动,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积极承接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实现错位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构筑发展新优势;以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科技教育为重点,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港口优势,努力构建沿海城市群,形成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打造辽宁经济新的增长极,力争到2010年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城乡居民生活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3.沿海经济带。

区位条件:该区域涵盖了整个辽宁沿海地区和海洋资源,处欧亚大陆桥东端,背靠整个东北三省及内蒙东部腹地。

由大连和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5个地级市、18个县(市)组成。

陆地面积5774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人口1730万人,占全省的41.6%。

2004年区域生产总值3575.8亿元,占全省52%;财政收入190.6亿元,占全省36%。

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市政基础设施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形成了比较良好的吸引国内外人才创业的城市群落环境。

教育与科研水平较高,拥有一大批各类高等院校和工程技术人员。

设想依据:一是产业关联性强。

区内汇集了制造业、石化业、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业、国际航运和商贸物流业等多种特色产业,众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共同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群落和企业群落。

二是内外交通便利。

哈大电气化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及哈大国道通达中心城市。

以大连、营口、锦州和丹东港等为主体的港口群,货物综合通过能力1.53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07万标准箱。

大连和营口两港已成为国内的主枢纽港,目前已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远洋运输联系。

三是资本聚集性和对外开放性较高。

沿海地区已成为全省乃至东北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及物流的"五流"交汇地和外商理想的投资场所。

2004年,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260.7亿元、1125.3亿元,占全省比重42.3%、42.6%;出口、实际利用外资额分为142.6亿美元、25.5亿美元,占全省的75.4%、47.1%。

四是区域经济呈两个梯次。

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大连、盘锦2市均超过3000美元,分居全省前两位,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4市均在8000-12000元之间,居全省中下水平。

区域龙头大连市,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加快,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04年生产总值达1961.8亿元,占全省28.5%;与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5市生产总值的比约为1:0.15:0.16:0.17:0.19:0.15,城市首位度高,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能力。

存在问题:由于共同依托海洋资源,区域一体化缺乏统一规划,实际运作也还没有提上日程,极易造成重复性建设。

中心城市自我集聚完善尚未完成,且受区位所限,对超出其辐射半径的地区辐射功能弱化,特别是发掘不够,其龙头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发展方向:以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坚持海陆一体,科学规划利用海陆两种资源,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向,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础。

东南部以大连为中心,建设石化、钢铁、大型装备、建材、造船、汽车、电子信息及软件、海水养殖业、海产品加工业、粮食食品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打造东西两翼临港产业群和企业群,形成"箭"型发展态势;西北部依托港口优势,努力构建石油化工等临港工业,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海产品加工业、滨海旅游业和物流业等特色经济,形成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

增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功能,向承接国际贸易、物流、金融、信息、制造等产业转移的区域性中心迈进。

加快推进沿海城市港、城、区(开发区、工业园区、保税区)一体化,大力提升高新技术、金融保险、旅游、港口运输、房地产等产业水平。

4.沈大经济带。

区位条件:在构筑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的基础上,以哈大铁路和沈大高速公路为纽带,建设包括沈阳、大连2个副省级城市,辽阳、鞍山、营口3个地级市,辽阳、灯塔、海城、大石桥、盖州、瓦房店、普兰店7个县 (市)在内的沈大经济带。

该经济带长约400公里,人口约2000万,
接近全省的50%,集中了全省70%左右的GDP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发达、人口素质高,南有亿吨大港,北接东北腹地,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全省经济最具活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设想依据:沈大经济带是闻名全国的对外开放窗口、重化工走廊和城市走廊,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脊梁。

"共和国装备部"、全国著名的钢都、化纤工业城、东北的两大港口、两大空港和沈大高速公路都聚集于此,沈大2个中心城市分居南北两端,全省主要的科技实力集中此间,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地段。

规划发展沈大经济带,建设辽宁"经济走廊",能够引起国家的重视支持,易于吸引国内外投资者。

按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发展,必将成为辽宁乃至全东北经济的重要支撑。

存在问题:一些问题已在中部城市群中谈到。

此外,区域内部壁垒尚待突破,统一的市场机制体系还没有形成;沈大两个龙头目前均处于自我集聚完善阶段,客观上相互的竞争多于合作,且两龙头分居南北两端,使整个经济带经济规模现状呈哑铃型,中间地带亟待隆起。

发展方向:通过推进区域一体化合作,沈阳增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功能,大连增强物流功能、国际交流功能,其他城市突出工业经济为主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发展制造业和原材料等支柱产业,加强与沈大两市的产业配套,构建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中部城市群与大连实现对接,打造我国前位都市区;充分发挥沈大两极作用,合力构筑服务于整个东北地区的航运中心、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东北经济核心增长带。

二、对策建议
按"两区两带"的总体布局,采取"做强中部,突破西部,提升两带"的战略措施,分层次、有重点地引导、协调和推进各区域结合自身不同特点,制定规划,统筹协调区域中的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市场、产业、交通、信息、制度、生态等一体化进程。

1.突破极心,提高开放度,发展产业集群,做强中部城市群经济区。

(1)尽快突破极心,带动和辐射周边。

沈阳是中部城市群、沈大经济带的连接点。

没有沈阳的强大经济实力,中部城市群很难活跃起来。

目前,沈阳本身还在集聚、完善阶段,还没有达到期望的资本边际收益缩小后外溢的效应。

建议支持沈阳尽快做强做大,走"培育强极带动强区"的发展模式。

(2)提高区际开放程度,加快要素供求的市场化。

政府的任务是转变职能,放松管制,帮助区内各单元按照集群化的发展方向,明确企业、产业的发展路径;按照错位化的发展定位,明确城市的发展路径;按照一体化的建设方向,明确市场、交通、信息、通信、金融服务、法律保障的发展路径,让资源要素尽可能充分流动,用良好的对内开放环境促进对外开放。

(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要围绕沈阳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服务业,鞍山、本溪钢铁业,抚顺石化、辽阳化纤产业,铁岭的煤化工业,营口的港口工业,确立产业发展核心,走集群化、专业化的道路,打造分工合作的产业链,逐步形成"核心区"+"外围区",组织有序、合作紧密的产业布局。

2.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建设沿海城市群,以"三带二",实现西部整体突破。

长期以来,人们忽略了辽西地区所具有的最集中最有战略意义的比较优势:"沿海+城市群"。

辽西地区的发展应当选择沿海城市群率先取得突破。

(1)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尽快促进辽西地区形成共识,启动辽西沿海城市群一体化运作,发挥盘锦的资源优势、葫芦岛的工业和旅游优势、锦州的交通、物流和科技教育等综合优势,发展海洋经济、临港工业等产业集群,建设沿海新的经济增长带。

(2)城市群建设必然会有龙头。

辽西沿海三市经济和城市规模相近,而从区位、历史、综合功能看,锦州市基础相对较好,可考虑加以扶持。

但必须走市场作用,相互支持,优势互补之路,政府必须做好规划引导,避免造成无谓竞争,甚至重复建设等。

(3)继续支持朝阳、阜新等欠发达地区发展。

3.做好规划,合理开发,提升沿海经济水平。

(1)尽快将沿海经济开发提上日程,合理规划,全面开发。

制定沿海经济带总体开发建设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布局、产业定位、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协调发展目标,并重点做好发展区域控制规划、分区功能规划、城镇发展规划。

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必须适时成立专门机构,推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协调以及政策措施制定和落实。

(2)支持大连加快发展。

国家确定把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赋予了大连带动东北建设开放型经济和实现振兴的历史使命。

目前大连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建议学习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经验,将两翼的营口和丹东两港统一纳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规划和建设。

(3)坚持"科技兴带"的理念,实现开发保护相互促进。

合理利用海洋及周边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制药、海洋和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有重点地开拓临港重化产业,提升企业的研发、集成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科研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