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诊断、影像学、治疗ppt

合集下载

脑梗死讲座课件图文

脑梗死讲座课件图文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评价
药物种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脑梗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小 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应用评价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脑梗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长期使用抗 血小板聚集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同时,针对高危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 使用更为重要。
06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大血管闭塞
如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等闭塞, 且伴有明显临床症状。
血管狭窄
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0%,且伴有脑 缺血症状。
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 脑梗死急性期: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且无明显禁忌证。
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1 2
凝血功能障碍
心理支持途径和方法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 疗的重要性和作用,提供相关的资源 和信息。
互助小组和社交活动
鼓励患者参加脑梗死患者互助小组或 社交活动,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互 相支持。
放松训练和冥想练习
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和冥想练习, 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减轻身体和 心理压力。
如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凝血酶原时间 延长等。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如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3
对造影剂过敏 无法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手术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大面积脑梗死
伴有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的病人。
小脑梗死
伴有脑干受压和脑积水的病人。
手术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无症状性脑梗死诊断与治疗PPT

无症状性脑梗死诊断与治疗PPT

适量运动:保持适当的运动 量,增强体质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研究进 展和未来展望
章节副标题
当前研究热点和成果
脑梗死的早期诊断:通过影像学、神经生理学等方法,提高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率 脑梗死的治疗:研究新型药物、手术治疗方法,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脑梗死的预防:研究预防脑梗死的方法,如生活方式干预、药物预防等 脑梗死的康复:研究脑梗死后的康复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血管内皮细胞 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 形成等
病理生理:脑组织缺血、 缺氧、坏死等
临床表现:无明显症状, 但可能存在轻微神经功能 障碍
诊断方法:CT、MRI、 DSA等影像学检查,以 及血液学检查等
治疗方法:抗凝、抗血小 板、降脂、控制血压等药 物治疗,以及康复训练等 非药物治疗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治疗
章节副标题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 吡格雷等,用于 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血药物:如 华法林、肝素等, 用于预防血栓形 成和溶解血栓
降压药物:如 ACEI、ARB等, 用于降低血压, 预防脑梗死复发
降脂药物:如他 汀类药物,用于 降低血脂,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和 血栓形成
康复治疗和护理
康复治疗:包 括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认
知训练等
护理:包括日 常生活护理、 心理护理、营
养护理等
康复目标:提 高生活质量, 恢复功能,减
少复发
注意事项:定 期复查,避免 过度劳累,保 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
预防复发和长期管理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 低糖的饮食习惯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脑部检 查,及时发现问题

脑梗死ppt课件

脑梗死ppt课件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脑梗死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脑血管 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 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危险因素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 等。此外,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也 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梗死部位和范围。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失语、感觉障 碍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脑梗死需要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他脑血管疾病进行鉴别。鉴
别要点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02
与非血管性头痛的鉴别
部分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症状,需要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非血
管性头痛进行鉴别。鉴别要点包括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03
与颅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
脑梗死有时需要与颅内肿瘤、脓肿等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鉴别要点包
抗凝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抗凝药物种类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血液凝固过程,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大。
抗凝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2)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3)密切观察患者出血倾向等副作用;(4)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5)避 免与其他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同时使用。
VS
诊断流程
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 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危 险因素。其次,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医 生会初步判断是否为脑梗死,并安排相应 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明确诊 断。最后,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会 给出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脑梗死影像诊断护理课件

脑梗死影像诊断护理课件
总结词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影像诊断对于早期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急性脑梗死患者通常在CT或MRI影像上表现出低密度或高密度病灶,这些病灶通 常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护理方面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和 血糖,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肢体活动情况。
病例二:慢性脑梗死的影像诊断与护理
总结词
特殊类型脑梗死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等,其影像诊断有助于鉴别诊断和制定针对性的治 疗方案。
详细描述
特殊类型脑梗死患者在影像上表现出特定的病灶特征,如腔隙性脑梗死的小病灶或分水岭脑梗死的特 定区域病灶。护理方面需要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情况,如眩晕、偏瘫等,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措施。
05
脑梗死影像诊断的常用技术
CT扫描
DSA检查
CT扫描是脑梗死影像诊断的常用技术, 可以快速检测出脑部病变。
DSA检查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方法, 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 情况,有助于判断脑梗死的病因。
MRI扫描
MRI扫描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脑部病变 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判断病情和治 疗方案。
02
总结词
慢性脑梗死通常是由于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病变。其影像诊断有助于了解病变程度和范 围。
详细描述
慢性脑梗死患者在CT或MRI影像上表现出脑实质内不规则的病灶,通常伴有脑萎缩和脑室扩大。护理方面需要关 注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供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
病例三:特殊类型脑梗死的影像诊断与护理
国际学术交流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共同探讨脑梗死影像诊断 与护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跨国合作研究
开展跨国合作研究项目, 共同推进脑梗死影像诊断 与护理领域的科技进步。

脑梗死脑栓塞PPT课件

脑梗死脑栓塞PPT课件

脑梗死脑栓塞PPT课件•脑梗死与脑栓塞概述•诊断方法与标准•治疗原则与措施•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康复训练与生活质量提升•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01脑梗死与脑栓塞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脑梗死定义脑栓塞定义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分型02诊断方法与标准神经影像学检查MRI 检查CT扫描对脑梗死的检出率极高,可发现早期脑梗死病变,并能清晰显示梗死灶的大小、部位及周围水肿情况。

DSA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血液检查01心电图检查0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03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03治疗原则与措施急性期治疗策略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01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02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03药物治疗方案选择静脉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适应症的患者,尽早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应尽早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抗凝治疗对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应考虑给予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等。

血管成形术对于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考虑血管成形术,如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

机械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且静脉溶栓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机械取栓治疗,常用技术包括支架取栓、抽吸取栓等。

血管内溶栓对于溶栓药物无法到达的血管闭塞部位,可考虑血管内溶栓治疗,直接将溶栓药物注射到闭塞血管部位。

介入性治疗技术应用04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定期翻身拍背,促进排痰;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感冒;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肺部感染预防尿路感染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压疮预防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使用导尿管。

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穿弹力袜促进血液回流;定期按摩下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渣屑;定期翻身,避免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设备。

脑梗死的诊治PPT课件

脑梗死的诊治PPT课件

康复治疗
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手段, 促进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
预防措施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危险因素,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
险。
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等,改善生活方式,预防脑梗
死的发生。
04
脑梗死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谢谢观看
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和范围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失语、意识障碍等。根据病情轻重,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的后遗症。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如颅脑CT或MRI,医生可确诊脑梗死。同时,需要进行 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危险因素、病史和生活习惯,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2
脑梗死的诊断技术
降纤药物
通过降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 水平,减少血栓形成。
神经保护剂
用于保护脑细胞,减少缺血缺 氧引起的脑损伤。
手术治疗
机械取栓
通过机械手段取出阻塞血管的血 栓,恢复脑部血流。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通过手术剥离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 斑块,预防血栓形成。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
通过建立新的血流通道,改善脑部 供血。
其他治疗方式
治疗经验
对于脑梗死患者,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是关键。溶栓治 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需要在时间窗内进行。 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措施也是常用 的治疗方法。
教训总结
预防脑梗死需要从年轻时开始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 惯。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以便 早期发现和治疗。同时,公众应提高对脑梗死症状的认知, 以便及时就医。

脑梗死ppt课件

脑梗死ppt课件
患者年龄:65岁 性别:男
病史:高血压、高血脂
病例一: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成功案例
01
症状
突发性言语不清、右侧肢体乏 力
02
诊断
急性脑梗死
03
04
治疗
溶栓治疗,恢复良好
总结
急性脑梗死患者要尽早诊断和 治疗,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治疗
方法。
病例二
患者年龄:70岁 性别:女
病史:糖尿病、高血脂
病例二
症状
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
康复目标
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 、言语疗法等技术,帮助 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 生活质量。
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 括治疗时间、治疗项目、 家庭康复等。
康复设备
使用康复设备,如助行器 、轮椅、假肢等,辅助患 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护理原则
预防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预防 并发症的发生,如肺炎、 压疮等。
溶栓治疗
总结词
溶栓治疗是一种紧急治疗手段,用于在脑梗死发病早期,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减轻脑损伤 。
详细描述
溶栓治疗通常在发病3小时内进行,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将血栓溶解,恢复 脑部血流。但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需要在专业医院进行,并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神经保护治疗
总结词
神经保护治疗旨在保护脑细胞,防止缺 血缺氧导致的细胞死亡,促进脑功能恢 复。
VS
详细描述
神经保护治疗包括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法, 如钙离子拮抗剂、谷氨酸拮抗剂、抗氧化 剂等,以及高压氧治疗、经颅磁刺激等非 药物治疗手段。这些方法可以减轻脑细胞 损伤,促进脑功能恢复。
外科治疗
总结词

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讨论ppt

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讨论ppt

MRI检查
02
MRI可发现早期梗死灶,并可鉴别脑出血与脑梗死。
其他影像学检查
03
如超声、DSA等,可帮助了解血管病变情况。
神经电生理诊断
EEG
脑电图可了解脑功能状态,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EMG
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了解神经肌肉病变情况。
其他电生理检查
如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等,可评估脑功能状态。
01
患者姓名、性别、病、高血脂等。
患者家族史,如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史。
03
病例诊疗过程
就诊时间
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及初步诊断时间。
检查项目及结果
患者进行的相关检查及其结果,如影像 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治疗措施
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康 复治疗等。
06
结论与展望
脑梗死临床诊疗的局限性及挑战
脑梗死诊断标准的差异
01
目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易导致误诊和漏诊。
治疗效果不理想
02
现有的治疗手段仍难以完全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03
需要更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并发症。
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前景
早期诊断和预防
个体化治疗
通过研究更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标志物,实现 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04
治疗与预后
脑梗死的治疗现状
01
药物治疗
包括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减少并发症。
02
血管再通
包括机械取栓和药物溶栓等方法,可尽快恢复脑血流,改善患者预后

03
神经保护
应用神经保护剂减轻脑损伤,如依达拉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10
病理和病理生理
缺血半暗带脑组织损伤的可逆性是有
时间限制的,即:治疗时间窗,脑缺
血超早期治疗时间窗在6h之内。
脑血流再通超过此时间窗,脑损伤可
继续加剧,甚至产生再灌注损伤。
精品
11
颈动脉 椎动脉 系统 模式图
精品
12
基底动脉系 统 血液循环 颈内动脉系 统 大脑 前A 大脑中A 椎-基底A系 统 大脑后A
盲;
精品
20
3.
临床表现 大脑前动脉闭塞
前交通动脉前主干闭塞--无症状(对侧 代偿) 前交通动脉后闭塞-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下肢瘫; 尿潴留、尿急(旁中央小叶受损); 淡漠、反应迟钝、欣快、缄默等(额极 \胼胝体受损); 精品 21

临床表现
3.
大脑前动脉闭塞 皮质支闭塞 对侧中枢性下肢瘫; 可伴感觉障碍(胼周和胼缘动脉闭塞); 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 精神症状 (眶动脉和额极动脉闭塞)。 22 精品 深穿支闭塞
发病年 龄 起病状 态
起病速 度
全脑症 状 意识障 碍 神经体
10余h & 1~2d症状达到 数10min至数h 症状达到高峰 高峰
轻或无 通常较轻或无
精品
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等颅压 高症状 较重
45
非均等性偏瘫(大脑中
多均等性偏瘫(基底节区)
鉴别诊断
(2)
脑栓塞
局灶性体征数秒至数分钟达
起病急骤,
基底动脉尖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 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交叉的部 位,即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
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一个“干”字。
主要供血中脑、丘脑、
小脑上部、颞叶内侧、枕叶。 精品
29
临床表现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脑干血
管病,病变累及的供血部位包括丘脑、中 脑、小脑、枕叶、颞叶内侧以及丘脑下 部等,其病死率、致残率高,发病迅速,治 疗效果差,发病率约占脑梗死的 4-10%, 其 30 精品
到高峰;
心源性栓子来源(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
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合并心房
纤颤;
精品
46
鉴别诊断
(3)
颅内占位病变:
卒中样发病的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脑
脓肿

出现偏瘫等局灶性体征。
颅内压增高征象不明显时易与脑梗死混
淆。
精品
47

卒中单元 (stroke unit, SU) 卒中单元:由多科医师、护士、治疗
中年以上,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
静息状态下或睡眠中突然发病; 一至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 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以确诊; 有明显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史的年轻患者 44 精品 需考虑
鉴别诊断

(1) 脑出血: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要点 脑梗死 脑出血
多年龄偏大(60岁以 上) 安静或睡眠中 多年龄偏小(60岁以下) 活动中或情绪激动
炎,血栓形成和栓子。 梗死区脑组织软化、 坏死, 伴脑水肿和毛细血管周围点状出血。
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出血性梗死。
脑梗死发生率: 颈内动脉系统约占80%, 椎-基底 动脉系统约20%
精品 6
精品
7
病理和病理生理 脑缺血性病变病理分期:
①超早期(1-6h): 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 胞、星形 胶质细胞肿胀, 线粒体肿胀空化。
临床表现
4.
大脑后动脉闭塞
主干闭塞
对侧同向性偏盲(上部视野受损较重); 黄斑视力可不受累(大脑中\后动脉双重
供血);
精品
23
4.
临床表现 大脑后动脉闭塞
中脑水平大脑后动脉起始处闭塞: 垂直性凝视麻痹、动眼神经瘫、核间性 眼肌麻痹; 眼球垂直性反向偏斜;

双侧大脑后动脉闭塞:
辅助检查 腰穿检查
无条件做CT检查和临床难以区别脑梗死 或脑出血者:脑压和 CSF常规正常。
3. 4.
经颅多普勒(TCD)发现颅内外动脉狭 窄、动脉粥样硬化斑、血栓形成。 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脏附壁血栓、 心房粘液瘤、二尖瓣脱垂。
精品 43
5.血液化验和心电图检查。
诊断


精品 15
临床表现 不同脑血管闭塞的临床特点
1.
颈内动脉闭塞 可无症状(取决于侧支循环); 单眼一过性黑矇; 偶见永久性失明(视网膜动脉缺血); Horner征(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损 ); 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 16 精品 偏盲等
临床表现
2.
大脑中动脉闭塞
多发性脑梗死
2个以上不同供血系统
脑血管闭塞引起的梗死:
精品 39
1.
辅助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病后24h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 灶, 病后2-15d见均匀片状和楔形低密度灶; 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 位效应; 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 病后2-3w“模糊效应”, 40 精品 CT难以分辨病灶;
临床表现
2.
大脑中动脉闭塞
皮质支闭塞
②下部分支卒中(颞极\颞枕\颞叶前中 后分支)
对侧同向性偏盲(下部视野受损较重); 对侧皮质感觉明显受损(图形觉\实体辨
别觉);
病觉缺失、穿衣失用、结构性失用等,
精品 19
临床表现
2.
大脑中动脉闭塞
深穿支闭塞
对侧中枢性均等性偏瘫, 可伴面舌瘫;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可伴对侧同向性偏
主干闭塞

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对侧均等性偏 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三偏)。

优势半球→完全性失语, 非优势半球→ 体象障碍。
精品 17
2.
临床表现 大脑中动脉闭塞
皮质支闭塞
①上部分支卒中(眶额\额部\中央前回\顶 前部分支);

病灶对面部、手、上肢轻偏瘫和感觉
缺失;

18 精品 优势半球伴运动性失语,非优势半球伴
泡沫细胞
内皮功能受损
炎症/氧化
斑块形成
精品
斑块不稳定 和血栓形成 3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管径 500m以 上 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可加速动 脉粥样硬化。 常见部位: 颈总动脉与颈内、颈外 动脉分叉处 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 椎动脉进入颅内段 基底动脉起始段 精品 和分叉部
临床表现
血栓多见于基底动脉中部, 栓塞多在基底 动脉尖。 临床表现多样: Facon等认为基底动脉尖梗死的病人,最 突出症状为睡眠过长与动眼神经麻痹; 一过性或持续数日意识障碍; 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 幻觉,主要表现为幻听、幻视; 31 精品
临床表现

Θ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
临床表现
2.分水岭脑梗死
③皮质下型--大脑前、中、后动脉皮 质支与深穿支分水岭梗死; 或大脑前动脉回返支(Heubner动脉)与 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分水岭梗死。

病灶位于大脑深部白质、壳核、尾状核 等;
精品 38
3
临床表现 出血性脑梗死
脑梗死灶动脉坏死使血液
漏出并继发出血;
4
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
皮质盲、记忆受损(累及颞叶);

不能识别熟悉面孔(面容失认)、幻视、
精品
24
临床表现
大脑后动脉深穿支闭塞 丘脑穿通动脉→红核丘脑综合征: 病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 舞蹈样不自主运动; 对侧感觉障碍。 丘脑膝状体动脉→丘脑综合征: 对侧深感觉障碍,自发性疼痛,感觉过 25 精品 度;
精品
13
病理和病理生理 再灌注损伤机制:自由基“瀑布式”连
锁反应。

神经细胞内钙超载;

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和酸中毒 等;
抢救缺血半暗带,关键是超早期溶栓;
减轻再灌注损伤,应积极进行脑保护;
缺血半暗带和再灌注损伤概念提出,更
精品 14
临床表现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
性脑梗死。 他们病理表现相同,但起病形式有所区 别: 脑血栓形成:多于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局灶性体征在发病后10余小或1-2天达高 峰。 脑栓塞:常于活动中突然发病,可立即 或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心源性和动脉源性栓塞; 精品
35
临床表现
2.分水岭脑梗死
①皮质前型--大脑前、大脑中动脉分水 岭梗死:

病灶位于额中回; 以上肢为主的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情感障碍、强握反射、局灶性癫痫; 精品
36
临床表现
2.分水岭脑梗死
②皮质后型:大脑中、大脑后动脉,大 脑前、大脑中、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分水 岭梗死: 病灶位于顶、枕、颞交界区; 偏盲, 下象限盲为主; 皮质性感觉障碍, 无偏瘫或较轻; 情感淡漠、记忆力减退和 Gerstmann综 37 合征(朊病毒感染,小脑共济失调伴有 精品
脑 梗 死
济南神经康复医院
2014.09.10
精品
1
概念: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
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 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 梗死和脑栓塞等。 约占全部脑 卒中的70%
精品
2
一、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 见的类型 斑块破裂
单核细 胞 胆固醇
黏附分子
中老年卒中突发意识障碍又较快恢复;
Θ
瞳孔改变,动眼神经麻痹,垂直注视障 碍; 无明显运动,感觉障碍;
皮质盲和偏盲;
Θ
Θ
Θ
严重记忆障碍。
精品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