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应用

外来词,也称为借词或外来语 ,一种 语言 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 汉语的外来词的形式有音译、音译加表意、音译与意译结合、直接借用四种主要形式。
参见: 中式英语 (Chinglish) 。 音译 :直接按照原语言词汇的发音转换成汉语词汇。像汉语翻译规则规定对於传统上非汉字国家的地理名称、人名按照意译直接翻译:如斯里兰卡国(Sri Lanka) 美国 “ 纽约 ”( New York ) 原 苏联 领袖“ 斯大林 ”( Сталин )、“沙发”( Sofa )。 音译加 表意 :如“新西兰”国( New Zealand ), 芭蕾舞 。 音译与 意译 结合:“马克思主义”(Marxism),“卡片”(card) 直接借用 :一是对传统上使用 汉字 国家,借用的词汇很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场合”、“积极”、“劳动”等等都是从 日语 借用过来的。二是比较常见的时髦说法,按照原语言语法规则直接借用外来词汇和文字,如张sir(张先生)、你好Happy,演艺界常说的词汇NG等等形式。
编辑本段外来词翻译
如下一些成功的翻译词,让大家一起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
幽默
来自英文 Humor。大多数人认为该词为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最先介绍入中国。 当时,翻译家李青崖主张译为“语妙”、但“语妙天下 ”是句成语,有“光说不做”含义。语言学家陈望道拟将其译成“油滑”,又觉不够确切,且有轻浮之嫌。后来,语言学家唐栩侯又将其译作“谐穆”,认为一“谐 ”一“穆”构成“humor”整体。三国时期,有王粲的诗句:哀笑动梁尘,急觞荡幽默。更早有屈原的《九章·怀沙》:“煦兮杳杳,孔静幽默。” 但是,古代的“幽默”意为寂静无声,现在已经少有人用了。 和现代我们说“幽默”,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罗曼蒂克
英文romantic,又称为浪漫,辞典上的解释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雷达
来自英语radar,无线电波探测装置。它号称“千里眼”。看到“雷”这个字,马上会让人想到天边的雷鸣和闪电,突出了一个快字。自然,雷达这种“千里眼”的作用也就让人印象更深了。
托福
译自英语TOEFL,是美国的一种外国学生英语水平考试,中国人称为考“托福”。“托福”两字是中国人的一个日常口头语,含有吉利话的意味,考托福,靠托福,不管是托谁的福,学子们希望的就是顺利通过考试。
雪碧
音译自英语Sprite, 原意为妖怪、精灵。作为一种饮料,把它译为“雪碧”可谓是煞费苦心。雪,有寒意;碧,清澈碧蓝。在大夏天,这样的饮料名,听着就想喝。这样的字又何止“一字千金”呢?
波音
音译自英语Boeing, 指美国波音飞

机制造公司出产的飞机。从英语原意上看不出与声音有关,而译成汉语,“波”、“音”是两种在空中传播的物理现象又暗合快捷之意。波音倒过来是音波,飞机中就有超音波这样的种类。这几层从“波音”两字的字面就能感觉到的含意,想必当时翻译者不会是歪打正着的。
霹雳舞
译自英语breakdance, 原意为破袭节奏之舞,是一种源起美国黑人社会的现代舞,以破坏音乐节奏,违反常规的舞蹈动作并即兴表演为特点。1987年、1988年时也曾在中国都市流行一时。经过那个时代的人对此舞都会有印象。其舞姿动作确有霹雳之势。笔者一直以为“霹雳舞”一词为意译,没想到竟是音译。这正说明了“霹雳舞”一词翻译的成功。
可口可乐
音译自英语cocacola,世界著名饮料。英语原意似乎并无深意。音译成汉语后的“可口可乐”却是如此的有意义。这到底是译者有水平,还是汉字汉语太过神奇了呢?
马拉松
音译自英语marathon,为42公里195米距离的赛跑。马拉松,马拉松,意思就是:“即使是马拉着跑也该松软了。”何况是人呢?让人一看到“马拉松”这三个字,就马上感到该项目距离之长,运动强度之大。看来,我们不服祖宗造汉字的精妙是不行的。
迷你裙
译自英语miniskirt,“迷你”为音译,裙为意译。原意为超短裙。翻译为“迷你裙”确实绝妙。既有生活情趣,更是含沙射影,穿超短裙干吗?那是为了“迷你”的。由于mini是英语微型的前缀,后来又出来一系列的“迷你”的东西,如“迷你相机”等。但哪一样也没有“迷你裙”妙。“迷你裙”是“迷你”家族中最先翻译过来的。
的确良
由粤语谐音翻译自英语dacron,一种以醛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纤维。这种原料做的衬衫,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几乎人人都穿。纯白色,穿着很亮很挺,还特别薄。那时的中学生,有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是一种幸福。的确良,的确良,虽然是大白话,但听起来的确凉快。虽然说是由于经济短缺所致,但这种布料如此热销,相信与“的确良”这三个字不无关系。
利眠宁
谐音译自拉丁文librillm,商品名,一种镇静催眠药,也可抗惊厥。就冲这三个字,吃了药你能睡不着吗?
敌杀死
音译自英语deeis,一种杀虫农药。原意似乎并无深意。翻译成汉语居然如此厉害——能把敌手杀死。
维他命
音译自英语vitamin,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族化学物质。维他命,维护维持他的生命。一听就像是一种很要紧的救命药。比另一个名称维生素听起来更有紧迫感。
盖世太保
音译自德语Gestapo,纳粹德国秘密警察及其组织。在一些历史演义和评书

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中国古代某某奸臣或权臣有多少个太保,一般都是干儿子,不做好事的恶人居多。而盖世太保正是这样一类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盖世又有不可一世之意,用“盖世太保”称呼纳粹秘密警察,对于并不很了解德国二战那段历史的中国人来说,那是最形象和让人明白不过的了。
蒙太奇
音译自法语montage,指镜头剪辑,电影独有的组合手法。蒙太奇三个汉字放在一起并无意义。但这三个字都会让人产生神秘之感,放在一起就更神秘了。其实许多中国人并不明白电影“蒙太奇”是什么,但对电影导演和演员却有某种崇拜感,也许与蒙太奇这三个字不无关系。
披头士
音译自英语beetle,指甲壳虫乐队及其队员。原意为硬壳虫,因该乐队成员发型如硬壳虫,因而得名。以前看到国内的流行乐队乐手不分男女大都长发披肩,就以为“披头士”一词为意译,没想到竟是音译。那么,到底是汉语译“披头士”在前,乐手们依译词打扮自己,还是国内乐手先“披头”,译者被触动灵感然后译出“披头士”呢?不得而知。不过,倒是乐队成员披着长发,似乎动感的效果就出来了。
嬉皮士
音译自英语hippy,指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不满现实的带颓废色彩的青年。嬉皮士,嬉皮笑脸之士。一群玩世不恭的青年跃然纸上。音译与意译的和谐能达到如此程度,直是令人拍案叫绝。
雅皮士
音译自英语yuppies。雅皮士与嬉皮士是两个时代两种不同的人,雅皮士是指现代美国都市中的年轻专业人员,他们收入多,花钱大方,生活时髦。雅皮士一词翻译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一个“雅”字。这个“雅”字把现代都市白领一族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汉字的神奇之处,不然,古人怎会有画龙点睛之说呢?
草根
“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二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草根”的说法产生于十九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盛传有些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黄金。英文grass roots。“草根”在网络和现实中的解释,可以说很全面的。每一篇都谈到了“草根”,以及对其的来源,英语、汉语的解释,也都承认最早是流行于美国,而后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又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在各领域都有其对应的词语。 汉语所吸收的英语外来词许多是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语。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新事物、新产品不断涌现,这些在外来词吸收上可以得到明显反映。如在饮食方面:绿色食品 (green food)、肯德基 (Kentucky)、麦当劳 (McDonald's)、自助餐 (buffet)、奶昔 (milkshak

e)、热狗 (hot dog)、奶酪 (cheese)、土司 (toast)、三文鱼 (salmon)、沙丁鱼 (sardine)、配司 (paste)、西冷牛排(sirloin steak)、培根 (bacon)、速溶咖啡 (instant coffee)、扎啤 (a jar of beer)、雪碧 (Sprite)、可口可乐 (Coca-Cola)、百事可乐 (Pepsi-cola)、软饮料 (soft drink)。穿着方面有:牛仔裤 (jeans)、迷你裙 (miniskirt)、比基尼 (bikini)、运动夹克衫 (bi-swing)。日常用品方面:隐形眼镜 (contact lenses)、香波 (shampoo)、席梦思 (shermons)、腊克 (locquer)、马赛克 (mosaic)、特氟隆 (teflon)。交通工具方面:汽轮机列车 (turbotrain)、空中客车 (airbus)、ATV (air-terrain vehicle能行驶于各种地形的全地形汽车)等。此外还有桑拿浴 (sauna)、太阳浴 (suntan)、士多店 (store)、超市 (supermarket)、SOS儿童村、伟哥 (Viagra)、爱滋病 (AIDS)等等,也都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
在艺术、娱乐、体育方面,如:爵士乐 (jazz music)、肥皂剧 (soap opera)、迷幻摇滚乐 (acid rock)、摇滚舞音乐 (big beat)、爵士摇滚(jazz rock)、乡村摇滚 (rockability)、迪斯科 (disco)、霹雳舞 (break dance)、甲壳虫乐队 (the Beetles)、辣妹合唱组 (the Spice Girls)、派对 (party)、MTV (music television)、背景音乐 (background music)、迪斯尼乐园 (Disney land)、溜溜球 (yo-yo)、NBA (美国职业蓝球联赛)、呼啦圈(hula-hoop)、保龄球 (bowling)、高尔夫球 (golf)、拉力赛 (rally)、卡丁车 (karting)、蹦极跳 (bunge jumping)、飞镖 (boomerang)、水上芭蕾 (water ballet)、局点 (game point)、赛末点 (match point)、冠军点 (championship point)等。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了。”\[2\]这一观点在此可以得到印证。

大众传媒迅速发展使不同文化相互融合,有关西方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词也不断涌现:代沟 (generation gap)、文化差距 (culture gap)、单身母亲 (bachelor mother)、应召女郎 (call girl)、嬉皮士 (Hippies)、雅皮士 (Yuppies)、荫皮士 (Yumpies)、朋克 (punk)、裸体飞跑 (streaking)等等。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明确,除了传统上的“白领阶层”(white collar)、“蓝领阶层”(blue collar)外,又出现了“灰领阶层”(gray collar,从事维修保养技术工作的人)、“粉领阶层”(pink collar,指从业人员多半为妇女的职业)和“铁领阶层”(iron collar,指机器人)。新的科学理论的创立和新技术的出现产生一批新词:高科技园 (hi-tech park)、硅谷 (silicon valley)、传真 (fax)、激光打印机 (laser printer)、电视电话 (videophone)、IC (集成电路)、DNA (脱氧核糖核酸)、试管婴儿 (test-tube baby)、克隆羊 (clone sheep)等都是近年才出现的新词。因此可以说语言所反映的就是科学理论的

惊人进展及工艺技术的花样翻新。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全球杂谈》(Global Paradox)中描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时指出,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建立,使电视、电话、计算机连为一体,将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global village)。大量的计算机词汇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用语,如:硬件 (hardware)、软件 (soft ware)、数据库 (data bank)、电子邮件 (E-mail)、因特网 (internet)、Windows98、鼠标 (mouse)、对话框 (dialog box)、超文本 (hypertext)和CAI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伴随互联网络的兴起,又出现了:网络人 (cybernaut)、网络冲浪者 (cybersurfer)、网迷 (cyber mania)、网络资源 (cyber source)、网吧 (cyber bar)、网络文化 (cyber culture)、环球网 (worldwide web)、远程网 (remote computer network)等。


当今电讯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电子产品日新月异,这方面的借词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例如:拷机 (call)、PPS电话机 (pocket phone service)、移动电话 (cellular phone)、CD (compact disc碟片)、VCD (video-compact disc,小影碟)、DVD (digital video disc,数码影音光碟;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码多功能光碟)、VTR (video tape recorder,磁带录像机)、VCR (video cassette recorder,盒式磁带录像机)、家庭录像 (family video)、毫微技术 (trinitron)。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新时期来源于英语的借词,数量大、涉及面广,尤其是科技借词多。这一方面说明科学没有国界,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全人类所共享。世界范围的科技交流传播使得某些科技术语由一种语言进入多种语言,为大多数文化群体所接受。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影响。


“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邻居的人群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某种语言上的交互影响。”\[3\]显然,前面所提及的借词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同国际交往的结果,它们充实丰富了汉语词汇。


二、汉语对外来词所采用的翻译方式


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汉语的单音节、象形方块文字的特点等,使汉语对外来词的改造要比西方语言间的词语借用显得复杂,却又别具一格,更富于创造性。概括起来,汉语对外来词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音译: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如:酷 (cool)、迪斯科 (disco)、欧佩克 (OPEC)、

托福 (TOEFL)、雅皮士 (Yuppies)、特氟隆 (teflon)、比基尼 (bikini)、尤里卡 (EURECA)、披头士 (Beatles)、腊克 (locquer)、妈咪 (mummy)、朋克 (punk)、黑客 (hacker)、克隆 (clone)等。


2.半音半意: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复合外来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前半部分采用音译,后部分采用意译,如:呼拉圈 (hula-hoop)、冰淇淋 (ice-cream)、因特网 (internet)、道林纸 (Dowling paper)、唐宁街 (Downing street)等。另外一种是前半部分采用意译,后半部分采用音译,如: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水上芭蕾 (water ballet)、奶昔 (milk shake)等。


3.音译附加汉语语素:以单音节、双音节译词加汉语语素的借词使用最多:一类为音译语素加汉语语素,如:嘉年华会 (carnival+会)、高尔夫球 (golf+球)、保龄球 (bowling+球)、桑拿浴 (sauna+浴)、拉力赛 (rally+赛)、拷机 (call+机)等。另一类为汉语语素加音译语素,如:打的 (打+taxi)、小巴 (小+bus)、中巴 (中+bus)、酒吧 (酒+bar)等。其中音译语素有的代表一个英语单词,有的代表部分语素。汉语语素有的是词根语素,有的是词缀语素。


4、音意兼顾:即选用接近外来词词义的汉字进行转写。汉语同音字多,为译名用字的筛选提供了方便。或者是部分或者是全部音意兼顾。如:施乐 (Xerox)、香波 (shampoo)、味美思 (vercuth)、销品茂 (shopping mall)等。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具有很强的审美意味,所选用汉字往往可以诱发人的联想。美国有一种叫Revlon的化妆品被巧妙地译为“露华浓”。“露华浓”一词取自唐朝诗人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名诗《清平调三章》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可称为归化的音意兼顾的译法,堪称两全其美,体现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特有的汉化处理功能。


5.借译:按照外来词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直译过来。例如:超人 (superman)、超级明星 (superstar)、超市 (supermarket)、毫微技术 (nano-technology)、千年虫 (millennium bug)、热线 (hot line)、冷战 (cold war)、绿卡 (green card)、情商 (emotional quotient)等。


6.英文字母附加汉字:CT检查、BP机、T恤衫、IC卡、PHS电话机、SOS儿童村、三S研究会、ABC原则、OA病、BB仔、5A办公室、ABC革命、ZTZF学习等。


7.英文字母缩写形式或单词:CD、VCD、DVD、DOS、TV、MTV、PC、BOT、CD-ROM、DNA、GRE、Windows98、cute等。


从以上列举的实例不难看出,新时期外来词的输入的数量不断加大,而且外来词的借入形式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表现为上面提到的6、7两种形式即用英文字母加上汉字或英文单词的“中西合壁”甚至“全洋”的词汇直接搬入汉语,一步到位,投

入流通。这两种借入形式的出现,一方面显示出当今汉语与英语的接触已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的状态,说明了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了,汉语对外来词的承受能力正在加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有些外来词的确难以译成简洁的汉语。例如:这种新的借词形式具有简洁、活泼、异域风味十足的特点,可以大大缩短外来语言信息进入汉语的过程。这两种新的借入形式的出现和存在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此,我们应有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


三、外来词借入的流向及其对当代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


从近十多年外来词借入的流向来看,汉语的新外来词有许多是从港、澳、台、广东等最开放的地区先行引进,尔后逐渐进入普通话的词汇系统的。例如:“脱口秀”(talk show)是电视、电台的一种访谈节目,先流行于港台地区,目前我们在报刊上常见到这个译词。“销品茂”(shopping mall)原意是“大型散步区的购物中心”。上海的一些大商场开始套用这个名称。“按揭”(mortgage)英文释义为“an agreement to have money lent, esp. so as to buy a house, by which the house or land belongs to the lender until money is paid.”意思是:“房屋抵押贷款”。“按揭”是粤语的音译。“按揭”这个音译词要比意译简单,颇有新意和广告效应,并且国际通用,所以大陆就仿效台湾。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在吸收外来词时,始终表现出一种倾向,即拒绝单纯的音译词,而乐于接受意译或部分意译。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传统观念正日益更新,更趋向于接受纯音译词,因此音译词数量迅速增加。


下面几个新近从英语走进汉语音意俱佳的例子颇能说明问题:“黑客”和“克隆”这两个音译词已成为时髦词。“黑客”是指那些精通电脑并利用电脑蓄意破坏捣乱的人,他们不太光明正大,常躲在黑暗处做坏事,是电脑网络上的不速之客。“克隆” 一词,指无性繁殖。1997年“多利羊”在英国克隆成功后,“克隆”一词马上传遍全球,一时间涌现出“克隆猪”、“克隆鼠”、“克隆大熊猫”、甚至“克隆人”等新词。除此之外,还借入几个感叹词,“哇”、“酷”、“爽”。“哇”在汉语中只是一个象声词,但现在却常被人用来表示“惊奇”和“羡慕”。这个词的来源就是“WOW”,英语释义是“an expression of surprise and admiration”,其发音和“哇”相似。这个字首先在香港使用,然后南风北上,走遍全国。“酷”和“爽”源自英文词“cool”,其英文释义为“marvelous、wonderful”,意思是“棒、了不起、好的”。“酷”是音译,“爽”是意译,但意

义不准确。国内某企业生产的一种冰茶就命名为“酷”,此商标名可谓新潮前卫。


当前在外来词的使用上,出现了更为有趣的现象:一些外来词本来有意译形式,但现在人们更乐于使用音译或半音译形式或者整个英文单词,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旧有的模式,喜欢更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的字眼,追求标新立异。


人们在词语使用上正形成一种趋新、求雅、尚异的社会心理是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分不开的。在商业广告中,外来词更为活跃。如“雪碧、可口可乐、摩托罗拉、奔驰”等。除了外国商标外,国内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使用英文词作品牌者亦屡见不鲜,例如:“海尔 (Haier)、海信 (Hisense)、双星 (Double Star)、捷安特 (Giant)、声乐 (Music)、四通 (Stone)、乐百氏 (Robust)、喜乐 (cheerio)、纳爱斯 (Nice)、柠檬 (Lemon)、脱普 (Top)、凯乐特 (Carrot)”等。更耐人寻味的是,国内一知名企业生产一种饮料名为“非常可乐”英文名为Future Cola,用意明显,似乎表明对美国的可口可乐殖民化提出挑战的决心,争做中国人的可乐。再如:“cute”(delightfully pretty and often small)意思是“小巧玲珑的,惹人喜爱的”。在广告词里我们常可听到这个词,“旺旺果冻好cute,好cute呀”。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在利益驱动原则下商家追求广告效应,另一方面也迎合了时下人们对外国品牌趋之若骛的社会心态。同时它也折射出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向往和渴求。


综上所述,从英语借入的外来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介入是快速而全面的,已经渗透到我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来自英语的外来词不仅在量上有了一个变化,在质上也发生一个飞跃。将外语词原封不动地借入汉语,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这说明民族固有构词心理在外来词的吸收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人们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地球村的意识,积极吸收消化外来新词。“新词语是社会的产物,孰优孰劣,当由社会检验,去留取舍、还需时间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将昙花一现,有的进入语言共核 (common core)”。\[4\](P277)
参考文献
〔1〕Sapir, E. Langua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1927.
〔2〕Palmer, F. R. Th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Study, Oxford 1964.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4〕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韩文革)

浅析外来语传播中的同化与异化作用

摘要: 语言是用来供人类交际的符号体系,一种外来语在传入到本地是大致经过两

种交际方式,一是本地人对外来语的理解还原,二是外来语在本地域的传播。在接受一种外来语时要“准确接受”,就要求我们尽量减少异化其语言,但是一种外来语如果被本地语“充分表达”,那必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异化。在人类认知概念化的过程中,外部输入经过人脑过滤,进行再组织,以便最大限度地与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本文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外来语“加工”以及外来语对汉语渗透的具体例子,有力地说明了这个认知过程是同化相反又相互补充的过程。

关键词:外来语 借词 认知概念化 东北方言 成语翻译

老哈尔滨城曾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一到中国街,满街毛子调。握手拿瓜摸,都拉时气好。来了个戈比旦(капитан上尉,校官),开着马神车(машина汽车,机器),搂着个玛达姆(мадам女士,夫人),喝着俄特克(водка伏特加)。奶油斯米旦(сливки),列巴(хлеб)大面包,水桶喂得罗(ведро),拦波(лампа)电灯泡。没钱喊涅肚(нету),有钱哈拉少(хорошо)。这是近百年前来到这里的中国人编的,其间语言的相融使用,既体现一种殖民文化的渗透,也描绘出了哈尔滨城的一段历史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这里的哈拉少、喂得罗、列巴已经完全融入东北方言,在日常使用中已经没有了不同种,甚至不同语系的语言隔阂。虽然这种现象属于完全的借词(音译),但它们一旦为广大语言使用者接受并广泛使用,就已经能算做着一种语言的新的有机体,产生了无限的创造力。比如:哈拉什么少哦,此类灵活用法扩展开去,以至无限循环,成就了语言不断丰富创新的能力。
那么,在诸如此类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新语言的接受者到底是担任了创新者的角色还是只是被动接受呢,从和语言相关的历史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市区共有四万多人,其中半数为欧俄移民,他们中间大多数为俄罗斯人。20世纪初,所谓哈尔滨“自治”区,俄罗斯人处于绝对优势的统治地位。从世代躬耕的农民到闯关东的汉子,都在俄国人管辖的地域营生。为了生存,那里的人们几乎个个都能说几句俄国话,渐渐地一些音译俄语说法渗入了当地人的语言中,很多沿用至今。应该说,哈尔滨方言对俄语的借词形式,体现的是一种实用性。东北话尽管分属于三种不同的官话大方言区,不过内部有着较一致的特点,所以外地人很容易从中听出相同的“东北味”来。东北话中融入了众多的满语词汇,以及其他土著民族语言、朝、日和俄语词汇。

首先,从较为人所熟知的英语说起。英语中有许多既定结构,成

语俗语就是其中表现之一,许多成语俗语谚语都有其典故与历史形成渊源,但在翻译时我们通常倾向于将其还原于本族语,追求“神似”远远甚于“形似”。
例如,Fish do not come when water is too clean. 此句直译就是“鱼不到太清的水里来”,但是大部分译者,甚至有一些英文基础的读者都倾向于译成“水至清则无鱼”。在许多翻译作品与原文对校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例如,原文中这一句“Fish do not come when water is too clean”,译本中大部分是“水至清则无鱼”,更有甚者,加上一句“人至察则无友”,遵循“信达雅”的通行标准,译到“水至清则无鱼”已经堪称完美,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这一俗语根深蒂固于译者和读者的心中,如果只出现半句,就会给人一种表达不到位的感觉。
反过来说也一样,譬如,Fire tests gold, misfortune brave men. 烈火考验金子,危难锻炼意志。但在翻译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将整句话的含义浓缩在“真金不怕火炼”六个汉字当中,并觉得后半句其实是前半句的补充,若是译出来不啻画蛇添足。但是回到“水至清则无鱼”那个例子,我们就不觉得译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是画蛇添足,反倒在翻译分析时将其归为“挖掘原文的内涵,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思”。
俄语中许多言语俗语的结构甚至用词和汉语的习惯一模一样,比如:
Как рыба в воде. 像鱼在水里(如鱼得水)
Беда не приходит одна. 灾难不单独到来(祸不单行)
Идти в огонь и воду. 走到火和水里(赴汤蹈火)
但是成语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像雨后的蘑菇)就不能和汉语中的“雨后春笋”一一对应,在新闻,应用文献和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一律译成“雨后春笋”,没有一处是“雨后蘑菇”的。虽然在俄罗斯乡间,“雨后蘑菇”的景象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学和纪实作品中对此都有翔实的描述,由此看来,“雨后蘑菇”的用法单从俄国作品来说是更贴切和传神的,从理性上来说应该至少在阅读其作品时接受这一表达,但不管理论是怎样,事实上“雨后蘑菇”还是被认为不到位。

如文章开头那样的借词,和上述成语俗语的翻译,语素的迁移是很明晰的,便于追根溯源,但是虚词在传播过程中的同化以及异化作用就难以捉摸,因此其同化得更为天衣无缝。
在学习俄语的过程中,确实发现许多用语和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暗合”。此处所说的“暗合”指的不是本文开头那句顺口溜中俄语常用词汇的音译硬译,而是俄语的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语法关系等都不知不觉的融入到汉语当中

,以至于无法考证其是否来源于俄语。举一个模棱两可的有趣例子:
俄语中бы和动词过去时一起构成假定式,这是它已经是语法形式的组成部分。此外,бы还可以和动词不定式连用,表示愿望,建议等。例如:
Вам бы отдохнуть немного.(接不定式отдохнуть,-ть是俄语中表不定式的词缀)
您稍稍休息一下吧。
Ты хоть бы спел что-нибудь!(接过去式спел,-л是俄语中表阳性过去式的词尾)
你就唱点什么吧!
Бы在这两句话里的成分是表祈使意愿的语气词,如果要在汉语句子中为它找个落脚点的话,就是两个译句中的“吧”,“吧”在汉语中也是语气词,虽然语序和用法与бы略有不同,但几乎可以对应。
有趣之处就在于,如果用东北方言翻译这两句话,得到的是:
Вам бы отдохнуть немного.
您稍稍休息一下呗。
Ты хоть бы спел что-нибудь!
你就唱点儿什么呗!
Бы转换为拉丁语为“by”,用汉语拼音标注是/bei/,和“呗”的拼音完全一样(用国际音标标注时有细微差别),且бы与“呗”在句子中都是担任语气词成分,所以两者从读音到作用,甚至所表达的感情色彩都一一对应。这样的潜移默化,连语言使用者自己都没有察觉。“呗”,在做语气词时一般有两个意义:
1,表示事实或道理明显,很容易了解。如:你不会骑车就学呗。
2,表示勉强同意的语气。如:你一定要去,就去呗。
这两句话中,“呗”表达的都不是祈使或意愿,但都可以用语气词“吧”替换(尽管意义上有细微出入)。但正是基于这一汉语的语音和语用基础,俄语的бы才如此圆滑地镶嵌在了东北方言中,成为两大语言中相互照应的成分。

有的时候,语音不能如此巧合地一一对应,虚词充当的句子成分不像实词那样明显地对应。但是人对于语言的“再组织”能力之强就体现在利用有限的语料元素增殖出无限的可能。
大约上世纪末,台湾日常用语中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现象,其突出表现为汉语中原来的动词“有”异化成了助动词,而且使用非常普遍,如“我有吃过啊。”“有”在这里完全成了助动词,亦可在问句中使用,如“你有吃过吗?”这种现象既受到外来语(英语)的影响,也有其母语的根源。
在Have在英语中作为助动词的用法细分有三种
1, have +过去分词,构成完成时态。例如:
a.They had finished their work.他们已经完成工作。(……他们有完成工作。)
2,have + been +现在分词,构成完成进行时。例如:
b.I have been studying English for ten years. 我一直在学英语,已达十年之久。(我有学英语十年了。)
3,

have +been +过去分词,构成完成式被动语态。例如:
c.English has been taught in China for many years. 中国教英语已经多年。(英语有在中国教了许多年。)
以上的例子当中,a到c三句话后面的括号中给出了用“有”作为助动词,将have直接译为“有”的句子,可以很明显地发现,除了a句“他有去伦敦”比较符合盛行将“有”作为助动词的语言习惯,b,c括号中的句子皆不通顺,或者说没有形成语言习惯。
在现代规范汉语中,“有”作为助动词是仅存在于疑问句当中的,如:你有没有吃过?Have you had dinner? 由此可以推断,作为助动词的“有”由“有没有”这个结构衍化而来,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的语言习惯。所以凡是能够用“有没有”(不包括“你有没有钱?”这种情况)提问的句子,都可以用“我有……”的句式回答,其中“有”只作为助动词使用。当然“……了吗?”与“有没有……”是同义问句,故也能用“我有……”句式回答,在没有出现“……了吗?”或“有没有……”句式的疑问句时,说话者说出“我有……”句型是在解释潜在的“……了吗?”或“有没有……”的问题。

根据Piaget的观点,在认知概念化的过程中,外部的刺激输入,经过人脑过滤将其改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再组织,以便最大限度地与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而人对世界的顺应,是人改变其内部图式以适应现实,结果是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改变或更新。
我们在理解Piaget的观点时,特别要注意到的是人对世界的顺应,是“同化相反又相互补充的过程”,从别的种种学科的角度来说,同化和异化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王力先生严格区分借词(音译词)和译词(意译词),认为只有借词才是外来词。译词由于采用了汉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方式而应该归为本民族语言的范畴。另一种观点则不区分借词和译词,认为只要是来自其他语言的词都是外来词,都可以叫做借词。
只是为了划定借词与非借词的界限就不惜违背人类认知概念化的客观规律,这往往致使“名”与“实”本末倒置,引起不必要的辩论。

回到最基本的对语言的定义:语言是用来供人类交际的符号体系,一种外来语在传入到本地是大致经过两种交际方式,一是本地人对外来语的理解还原,二是外来语在本地域的传播。在接受一种外来语时要“准确接受”,就要求我们尽量减少异化其语言,但是一种外来语如果被本地语“充分表达”,那必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异化。正是在不断地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中,各种语言呈现了彼此交融互补又各具特色的美好景象。


参考书目、文献:
熊学亮 《语言

学新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2
张会森 《最新俄语语法》 商务印书馆 2008
秦海燕 《东北方言的话语模式研究》 齐鲁书社 2008
殷耀 邢志远 《英汉对照常用英语谚语词典》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8
王力 《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1980
徐通锵 叶蜚声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现代汉语词汇中80%都来自日语,没有这些词汇你将无法说话。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生保1996年著文,指出「共产党、干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句话完全是日语外来语组成的。文章中将日语外来语分为以下几类:

一、修饰词+被修饰词 (1)形容词+名词例:人权、金库、特权、哲学、表象、美学、背景、化石、战线、环境、艺术、医学、入场券、下水道、公证人、分类表、低能儿

(2)副词+动词例:互惠、独占、交流、高压、特许、否定、肯定、表决、欢送、仲裁、妄想、见习、假释、假死、假设二、同义词复合例: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主义、阶级、公开、共和、希望、法律、活动、命令、知识、综合、说教、教授、解剖、斗争三、动词+宾语例:断交、脱党、动员、失踪、投票、休战、作战、投资、投机、抗议、规范、动议、处刑四、由上述单词组成的复合词例: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治外法权、土木工程、工艺美术、自然科学、自然淘汰、攻守同盟、防空演习、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动脉硬化、神经衰弱、财团法人、国际公法、最后通牒、经济恐慌

其他还有:

[动词]服从、复习、支持、分配、克服、支配、配给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哲学、心理学、论理学、民族学、经济学、财政学、物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病理学、下水工学、土木工学、河川工学、电气通信学、建筑学、机械学、簿记、冶金、园艺、和声学、工艺美术

[结尾词] (1)化:一元化、多元化、一般化、自动化、现代化等
(2)式:流动式、简易式、方程式、日本式、新式等
(3)炎:肺炎、胃炎、关节炎、气管炎、皮肤炎等
(4)力:生产力、原动力、想像力、劳动力、记忆力等
(5)性: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周期性、习惯性等
(6)的: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绝对的、公开的等
(7)界:文学界、艺术界、思想界、学术界、新闻界等
(8)型:新型、大型、流线型、标准型、经验型等
(9)感:美感、好感、优越感、敏感、读后感等
(10)点:重点、要点、焦点、观点、出发点、盲点等
(11)观:主观、客观、悲观、乐观、人生观、世界观、宏观、微观等
(12)线:直线、曲线、抛物线、生命

线、战线、警戒线等
(13)率:效率、生产率、增长率、利率、频率等
(14)法:辨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方法、宪法、民法、刑法等
(15)度:进度、深度、广度、强度、力度等
(16)品:作品、食品、艺术品、成品、展品、废品、纪念品等
(17)者:作者、读者、译者、劳动者、缔造者、先进工作者等
(18)作用: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心理作用、副作用等 (19)问题: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教育问题、国际问题等
(20)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新时代、旧时代等
(21)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国际社会等
(22)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浪慢主义、现实主义、帝国主义、排外主义等
(23)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