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精选文档

目录

工程概况

场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

试验井的布置及施工

四、水文地质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附录:

1、井(孔)标高明细表

2、勘探试验生产井竣工图

3、勘探试验生产井大样图

4、抽水试验综合图

5、回灌试验综合图

6、水质分析成果表

7、取、回水井平面布置图

一、工程概况

本文勘测主要目的是:

1、解和掌握厂区地层、颗粒特性,含水层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流向;

2、测试地下水温度;

3、分析场区内地下水质;

4、评价该场区能否满足该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所需的地下水取、回水能

力;

5、确立取、回水地段和地下水温度场间控距离;

6、推荐取、回水构筑物型式;

7、确定取、回水井的最佳布设方案(取、回水井数量和各水井间距离、位置等)为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本次勘察功罪执行的技术规范为:

GB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20296-99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0366-2005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DB21/1643-2008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本次勘测工作于2012 年 5 月15 日至2012 年 5 月25 日完成外部工作。

二、自然地理、地址、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润凉爽。据气象台多年资料

统计:气

温多年平均为7.9 C,最高为35.7 C,最低为-30.5 C;降水量多年平均为

675mm ,集中在6-9 月份。

(二)场区地质、地貌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较大,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砂类土及碎石土等地层组成。

(三)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场地及周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该场地内拟建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勘察期间,在2# 井的东侧80 米处有 1 眼施工临时取水井,最大取水量为10m 3/h 。

据勘察规范要求(距项目500M 以内)进行调查得知,距离本场地东侧边线

约400 米左右,最大取水量约为100m 3/h 。

2、地质条件根据勘探资料,场区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

(1耕土:杂色,主要由碎砖,石块及各种残土等组成,结构松散,厚度 1.0m。

訓质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呈星点状分布,局部混有粉细沙颗粒。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厚度

7.0m 。

13粉土:灰色,灰黑色,灰褐色,含沙粒及少量有机质,刀切面略见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可见摇振反应,多与粉质粘土互层分布,湿,一般为中密状态,中压缩性。厚层 1.5~3.0 米。

14中粗砂:黄褐色、浅灰色、石英、长石质,含较多粘性土及少量砾石,局部相变为粗砂,稍湿,中密状态,该层厚度较薄,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层厚0.0~2.0 米

精选文档

(5砾砂:黄褐色,石英,长石质,充填混粒砂,含少量卵石,卵石粒一般

20~40mm ,磨圆度较好,呈亚圆形,湿~ 饱和,一般为中密状态,层顶颗粒较大含较多粘性土及氧化铁矿物,呈胶结状态,层厚 6.0 米。

56圆砾:母岩岩性多为花岗岩类,分选性差,极配好,混粒结构,磨圆度较好,颗粒呈圆~ 亚圆形,一般粒径在3~20mm ,最大粒径在90mm ,填充物为中粗砂,层中局部有薄土层夹层或透镜体,饱和,中密状态。层厚14.0~14.5m

57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呈星点状分布。

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控制厚度4m 。

3、水文地质条件

51、含水层

本场去内主要含水层为砾砂及圆砾层。含水层沿各方向变化均不大,根据勘察期间勘察孔所揭露的地层和地下水的动力性质,本场地仅有一个含水层。该层水位深埋在16m 左右,含水层厚度15m 左右,该层水由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类型属潜水。

52、隔水层上部粉质粘土及粉土为覆盖层,下部粘土为隔水层。

53、地下水

(1)、地下水的赋存及埋深本区地下水类型按埋藏条件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砾砂及圆砾层中。本次勘察期间测得潜水水位埋深在16m 左右

(2 )、该场地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地下径流补给,地下水水位年变幅在

2~4m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地下径流排泄和人工开采。在枯水期地下水向浑河等地表水系的排泄。场地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

( 3 )、根据调查和测试等,勘察区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基本是由东北流向西南。

(4)、地下水水温

勘察期间地下水温度为10.0~11.0 C。

(5)、地下水理化特性本次勘察期间,采取水样送化验室进行水的理化分析。根据水样理化分析结果:总硬度为297.9mg/L ,总碱度为112.5mg/L ;铁离子含量为

0.43mg/L ,

锰离子含量为0.003mg/L ,不会堵塞过滤器孔隙;Cl-离子含量为69.39mg/L、

SO42-离子含量为137.20mg/L 、游离C02离子含量为8.469mg/L ,含量均小于规定的标准,不会有腐蚀作用。水质分析结果附后。

三、勘探试验生产井的布置及施工

1 、勘探试验生产井的布设根据建设单位的意见,结合现场条件,在场区内布置

2 眼勘探试验生产井,井编号为1# 、2# 井,设计井深35m ,孔径900mm ,井径

529mm 。

2 、钻探设备、方法

主井钻探采用8JH-80 型反循环钻井机,钻探方法为清水水压回转钻探,成井

深度35m ,孔径900mm 。

3、井管结构

勘探试验生产井上部井壁管长9~11m ,采用螺旋焊,管径529mm ,壁厚

7mm ;中部过滤器长22.5m ,采用桥式滤水管,管径529mm ,壁厚7mm ,外包40 目尼龙网;下部沉淀管 1.5~3.5m ,与上部井壁管相同。

所填滤料为混合砾石,4~8mm 约占50% ,8~12mm 约占50% ;井管底部用钢

板封底(详见井竣工图)。

4、洗井成井后,首先采用拉活塞洗井,然后用空压机排水洗井,最后采用潜水泵扬水

洗井,洗井时间为 6 个台班。上述工作完成后,开始进行抽水及回灌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1 、本次勘察试验工作共完成

2 眼勘探试验井(1# 、2# 号试验井),成井

深度35m 。

2 、本次勘察进行了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各一组。

3 、场区内主要含水层为中粗砂、砾砂及圆砾层。

4、场区地下水流向由东北向西南,地下水天然水力坡度为2%。左右;勘

察期间地下水埋深16m 左右,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2~4m 左右;地下水温度为10.5 C左右;总硬度为297.9mg/L ,总碱度为112.5mg/L ; 铁离子含量为

0.43mg/L ,锰离子含量为0.003mg/L ,不会堵塞过滤器孔

隙;Cl-离子含量为69.39mg/L、SO42-离子含量为137.20mg/L 、游离

CO 2 离子含量为8.469mg/L ,含量均小于规定的标准,不会有腐蚀作用。水质分析结果附后。

5 、根据抽水试验得知,该场地内上部主要含水层渗透系数为82.0m/d ,

影响半径为177m ;根据回灌试验得知,该场地内主要含水层回灌渗透系数为

37.2m/d ,回灌影响半径为208m 。

6 、根据场地具体情况,经计算可布设热源井23 眼,其中9 眼取水井,并编号为Q1~9 号井(含1 眼备用井);14 眼回水井,井编号为H1~14 号井;供暖规模在10 万平方米左右,最大取、回水量为600m 3/h 左右(详见热源井方案布置图)。

7 、若贵公司采用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建议取、回水井间距不宜小于

100m,热泵机组对地下水提取温差宜不大于 5 C。

8 、为确保该项目安全可靠、合理合法建设与运行,就该项目取、回水情况和对周边的影响等,建议贵公司应根据取水导则和水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取、回水水资源论证工作,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9、通过本次水文地质勘察试验及计算并考虑到场地周围已有取水工程情况,该场区最大取、回水能力可达600m 3/h ,建议设计单位根据上述场地取、回水能力并结合拟建建筑物特点等,重新进行热负荷(制冷)计算和设计等。

10、井群施工时,建议抽水井,回灌井孔径①仝900mm,井径①仝529mm , 建设施工中,取水井、回水井井壁管应采用壁厚不小于7mm 螺旋钢板卷管,过滤器宜采用桥式或者钢管条孔过滤器,井底均用钢板封底,井深度

32m 为宜。

11 、取、回水井成井后,应及时进行洗井工作,宜采用活塞提拉、空压机排水及水泵回扬三种方法联合洗井。

12 、为延长井的使用寿命和提高井的工作效率,取水井每年应至少清洗一次,否则取水井动水位会有所下降,造成能耗加大,回水井每年应至少回扬一次,否则会造成单井回灌量减少。

13 、在设计及施工取、回水井底下井室时,应考虑洗井及回扬设备安装维

修等。

14 、回水井的回水管应安装在底下水位以下2m 左右为宜。

15 、设备投入使用后,应定期对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等进行长期监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