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

1.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下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处在黄河流域的是

A. 河姆渡文化

B. 仰韶文化

C. 红山文化

D. 良诸文化【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B正确;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AD排除;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C排除。故选B。

2. 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这说明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

A. 实际是宗族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B. 反映了扩大疆域的战略需要

C. 旨在建立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

D. 以先代贵族为主要分封对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体现的是姬姓王族是分封的主体,实际是宗族内部权力的再分配,A正确,D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3.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推动秦国社会转型起到关键作用的是

A. 重农抑商

B. 行政管理推行县制

C. 奖励军功

D. 废井田授田于百姓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改革中的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推动了秦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对社会转型起到了重大作用,D正确;ABC的措施不符合题干限制,排除。故选D。

4.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挑、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材料中的朝代是

A. 秦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清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秦朝的疆域,故选A;唐、元、请的疆域中都包括西北地区,与题意不符,排除BCD。

5. 某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这一制度”是指

A. 郡县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皇帝制度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具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的特征,这一制度是“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因此C正确;A属于地方政治制度,排除;BD属于中央行政机构,排除。故选C。

6. 汉承秦制,但汉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实行的是

A. 置三公,权归台阁

B. 推恩令

C. 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D. 告缗令【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还进行了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制度,故选C;A是东汉,B是汉武帝打击地方王国的措施,D 是汉武的经济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

7. 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的最高斗争形式,对封建社会历史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下列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封建王朝的是

A. 陈胜吴广起义

B. 东汉黄巾起义

C. 绿林起义

D. 赤眉起义【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黄巾军起义直接结束了东汉的统治,B正确;ACD均不符合材料的限制,排除。故选B。

8. 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的史学名著是

A. 《史记》

B. 《汉书》

C. 《后汉书》

D. 《三国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

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因此A 正确;BCD 属于断代史史书,排除。故选A 。 9. 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司马昭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属于东汉末年的枭雄,A 符合题意;BCD 均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故选A 。

10. 洛阳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有“千年帝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下列朝代曾在洛阳定都的有 ①东周 ②东汉 ③北魏 ④北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河南开封定都,④错误,BCD 排除;①②③均在洛阳定都,A 正确。故选A 。

11. 我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古代史上众多民族的发源地。以下史事与东北有关的是 A. 设立北庭都护府 B. 唐与吐蕃会盟 C. 设立安西都护府 D. 册封渤海郡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靺鞨族为主体建

立于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创建者为大祚荣,号震国。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因此D正确;AC和新疆有关,排除;B和西藏有关,排除。故选D。

12.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A. 两税法

B. 租调制

C. 均田制

D. 租庸调制【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正确;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的徭役,B不符题意;均田制是与租调制对应的土地制度,C不符题意;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即应服徭役的可以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来代替,故D不符题意。

13.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书中的“齐民”,意思就是平民百姓,“要术”是指谋生的重要方法。该书作者是

A. 徐光启

B. 宋应星

C. 贾思勰

D. 王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4. 如图是某王朝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该王朝应是

A. 秦朝

B. 唐朝

C. 明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等信息可知,宋朝时期通过采取二府三司的措施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北宋王朝,D项正确;秦朝时期还

未出现三司等机构,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北宋时期二府三司,而唐朝主要实行了三省六部制,B项错误;宋朝时期通过采取二府三司的措施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因此材料体现了宋朝,而不是明朝,C项错误。

15.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政权崛起的担忧。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此处“二虏”是指

A. 辽与蒙古

B. 辽与西夏

C. 金与蒙古

D. 金与西夏【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神宗是北宋的皇帝,与北宋对峙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和辽,故B符合题意;蒙古在南宋时期才兴起,排除AC;与金并立的是南宋,排除D。

16.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 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 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C. 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 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故A正确;BC项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之一,不是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故BC错误;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故D错误。

17. 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关于宋代经济的文献资料。对表中内容解释合理的是

A. 商品经济繁荣

B. 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C. 民族交融加强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宋代商品贸易频繁,规模较大,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故选A;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雇佣关系,不能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排除D。

18. 《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它在史学上具有特殊地位。其文字是

A. 汉字

B. 八思巴字

C. 畏兀体蒙古文

D. 女真文字【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秘史》原书用畏吾体蒙古文即古蒙文写成的,成书地点在蒙古高原的克鲁伦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流域,年代大约是十三世纪,作者佚名,因此C 正确,ABD排除。故选C。

19. 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基本成熟是在

A. 战国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基本成熟是在宋朝时期,D项正确;战国时期印刷术、火药还未发明,指南针刚刚出现,A项错误;汉朝时期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远未成熟,B项错误;唐朝时期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虽已具备,但三大发明还未达到基本成熟,C项错误。

20. 明朝初年,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废除了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监察制度

D. 丞相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初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故D项正确;明朝仍实行科举制和监察制度,故AC项排除;察举制是隋唐时期被废除的,故B项排除。

【点睛】“明朝初年”是关键信息。

21. 宋元之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

A. 黄河流域

B. 淮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珠江流域【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主要转移到长江流域,因此C 正确,ABD排除。故选C。

22.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干峰秋叶丹”。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抗倭名将的著名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位抗倭名将是

A. 岳飞

B. 戚继光

C. 郑和

D. 郑成功【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倭将领,B项正确;岳飞是抗金名将,A项错误;郑和率队下西洋,不是抗击倭寇的名将,C项错误;郑成功抗击的是荷兰殖民者,不是倭寇,D项错误。

23. 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斯藏。明政府管理西藏军民事务的机构是

A. 宣政院

B. 驻藏大臣

C. 枢密院

D. 行都指挥使司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D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管理西藏和佛教事务的机构,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驻藏大臣是清朝时期设置的机构,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24.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被郑成功驱逐的殖民者是

A. 英国人

B. 葡萄牙人

C. 荷兰人

D. 西班牙人【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C正确,ABD 排除。故选C。

25. 黄宗羲认为在古代君臣的差距不大,“伊尹、周公之摄政,以宰相而摄天子”并没有引起什么非议,但“后世君骄臣谄”,“天子之位过高”。据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A. 确立分权与制衡的机制

B. 建立一整套监察制度

C. 增强宰相在朝中的威信

D. 恢复宰相制限制君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黄宗羲思想。材料“以宰相而摄天子……后世君骄臣谄……天子之位过高”反映了黄宗羲认为后世君主过于专制,主张通过恢复宰相制来限制君权,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体现黄宗羲主张建立一整套监察制度,故B 排除;当时宰相早已被废除,不存在增强宰相威信的问题,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以宰相而摄天子”,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恢复宰相制来限制君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确立于哪一朝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史学集刊》(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历史上,这一制度有何影响?

【答案】(1)朝代:隋朝。

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2)措施: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设诸路转运司统管,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制度:行省制度。

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解析】

【详解】(1)朝代及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该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2)措施: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和财政上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如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设诸路转运司统管,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制度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行省制,该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

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依据材料二,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

原因。

【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

物”可归纳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根据材料“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可归纳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根据材料“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可归纳出商人资本雄厚;根据材料“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可归纳出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根据材料“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可归纳出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

贸易;根据材料“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可归纳出政府开放(放松)海禁;根据材料“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可归纳出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