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类学中的民族习惯法研究王晶晶

法人类学中的民族习惯法研究王晶晶
法人类学中的民族习惯法研究王晶晶

Vol.9No.3

2012年3月

第9卷第3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r.2012法人类学又称法律人类学,英文对应词有legal anth -ropology ,the anthropology of law ,anthropology jurisprudence ,the anthropology study of law 。更狭义的则有the ethnography of law ,有时还被称为the primitive law ,the primitive jurisprudence 。法人类学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其早期的奠

基著作大多也是人类学的经典著作,如瑞士法学家巴霍芬(Johann Jacob Bachofen )1861年发表的《母权制》、英国梅因爵士(Sir Henry James Sumner Maine )同年发表的《古代法》、美国进化论者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 )1877年发表的《古代社会》乃至恩格斯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等。法人类学正式创始的标志是1926年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发表《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之前的法人类学仅仅是方法论上为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尚不能真正地独立为一门学科。自马氏著作始,法人类学家开始了运用人类学方法对法律领域的拓荒,在他们看来,法是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中,而同时人类社会的存在,与法的现象相伴相生。法没有所谓的阶级性,仅仅是一种规则现象,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维系和发展需要的秩序的维护力量。他们把“法”视为一种恒久存在的物,不再限于单一的国家意志的反映。

[1]

在《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中,马氏认为重要的不

是法律规则,而是实现这些规则的手段和方法,即了解原始规则系统的文化背景,包括既定规则的生活条件,原始人据以处理问题的方式,社区的普遍反应,履行职责或玩忽职守的后果。为此,需要对正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习俗规则进行直接的观察,坚守严格的经验立场,阐明所有的事实和真相。马氏主张法律制度的主要因素是互惠、制度化的程度、公开性和抱负,其中互惠是最重要的因素。法律规则最基本的作用就在于约束人类某些自然的癖好,限制和制约人类的本能,强化一种非出自本能的义务性行为,保证人类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建立一个互相让步和相互奉献的合作基础。马林诺夫斯基的贡献在于从整体上将法律看成是社会和文化的一个方面,从整体上看待法的理想构成和实际构成之间的差距。

[2]

一、法人类学中的民族习惯法研究

重视民族习惯法的研究是法人类学从建立以来一直坚持

的优秀学科传统,中国拥有56个民族,民族资源极为丰富。而主要聚居在西部和中部山区的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人文生态保存的相当完好,这为民族习惯法,特别是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研究提供了优质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个方面的专家学者也紧紧抓住这一文化错位的优势,在民族习惯法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少数民族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诞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如《景颇族山官制社会研究》(龚佩华,1988)、《乡土秩序与民间法律一羌族习惯法探析》(龙大轩,2001)、《羌族习惯法》(俞荣根,2000)、《寻根理枝—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张济民,2002)、《少数民族习惯法》(范宏贵,1990)、《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高其才,

2003)、《神判》(夏之乾,1990)、《神判论》(邓敏文,1991)、《凉

山彝族奴隶社会法律制度研究》(杨怀英,1994)、《从禁忌习惯到法起源运动》(王学辉,1998)、《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民族法律民族志的诠释》(张冠梓,2000年)等;其中也有一些未加分析的原始资料汇编,如《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张济民,1993)、《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集成》(海乃拉莫、曲木约质、刘尧汉,1998)、《中国历代民族法律典籍———“二十五史”有关少数民族法律史料辑要》(方慧,2004)等;还有一些个案研究是建立在深入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这类实证性研究既有对某一民族习惯法“面”上的详细介绍,也不乏具有历史纵深度的分析。并且由于习惯法涵盖了乡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从这些论著中也可以看出,习惯法的研究与对民族文化系统中其他组成部分的研究,如宗教信仰、社会组织、婚姻亲属制度等,是密不可分的。如董建辉的《畲族族习惯法及其历史变迁———以福建罗源八井村为例》从婚姻、析产与继承、土地租佃、借贷四个方面,展现了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舍族的习惯法及其历史变迁。鄂崇荣的《关于土族民间信仰及习惯法的人类学分析》对土族习惯法的产生、发展和运作进行了深人分析,指出土族习惯法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禁忌、仪式、巫术构成,而习惯法则强化了民间信仰的存在和执行。王学辉的《法人类学的体验———云南省怒江大峡谷傈僳族习惯法文化简析》以云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为个案,在全面介绍其文化全貌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习惯法与神

论法人类学中的民族习惯法研究

王晶晶

(西南大学法学院,重庆400715)

要:法人类学是20世纪初以来开拓法传统法学视野,将法学与人类学融汇贯通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民族

习惯法的研究是法人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民族习惯法的研究,能够联通人类学方法与法学原理、法学方法与人类学理论之间的双向理路,能够从更深的层次探讨法律作用于人类社会的运行模式和机制,从而能够为理解法律的本质做出贡献。

关键词:法人类学;民族习惯法;法律的本质

100··

少数民族习惯法及其社会功能

少数民族习惯法及其社会功能 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我国宪法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要求法律的一致遵行。因此,现实中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碰撞在所难免。所以。研究少数民族习惯法及其社会功能很有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从分析少数民族习惯的概念出发。试图概括出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具体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少数民族;习惯法;功能 一、习惯法的概念 对于习惯法的概念,我国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对“习惯法”是这样界定的:“习惯法指国家认可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习惯。……在国家产生以前的原始习馈并不具有法的性质。”孙国华教授主编《法学基础理论》认为:“习惯法是经国家认可并赋予国家强制力的完全意义上的法。”沈宗灵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法学基础理论》也持同一观点。这些看法的共同点是,他们认为习惯法必须通过国家的认可。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是相对应的,“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观点人为,习惯法是一种准法律规则,是民俗习惯中符合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法律的基本特征的一些行为规范。 以上两种观点可以说是对目前国内研究关于习惯法概念的概括。即目前研究关于习惯法的定义虽陈述上有些区别,但在内涵上属于上述两种观点之一。其实,第一种观点的出发点是法的“一元论”,即法只出自于国家,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但是,本人认为,应该从广义上理解法律,凡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进行社会管理,而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均用于法范畴体系之列。第二种观点就是从广义意义上法的概念出发的。 本文认为,习惯法不仅仅是国家认可或确认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而且它是某一社会群体里被普遍认可的,基于习惯的,具有某种强制力并依靠某种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二、少数民族习惯法及其特点

人类学民族学经典书目

书目 1.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华夏出版社,200 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506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2.[英]马凌诺夫斯基著; 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参考: 瞿明安主编,《现代民族学》(下卷:第一册,第47章文化解释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891/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5.费孝通著:《江村经济》,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5.2/584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6.马歇尔·萨林斯著,张宏明译《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露丝·本尼迪克特著,黄道琳译《菊与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综合阅览室 K313.03/5273-1 归 还参考外借资料 8.[英]埃文思-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华夏出版社2002. 9.[英] 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展开的民族志实验》(1936) 10.[美] 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1977)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Q98/50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1.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C912.4/7120 12.[美] 克利福德,[美]马库斯编《写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18/42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3.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A124/8405-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4.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B933/252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5.林耀华著,庄孔韶,林余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I246.5/4992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6.[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0225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7.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6月上海图书馆综合 1

文学民族性

浅谈文学的民族性 对于讨论文学的民族性,首先这些名词要从内容上把握它们的含义。民族是一个人类学的种族概念,文学上的“民族”或文学的民族性则主要是某一地域民族的主体性显示,是某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立品格表现。在某种意义上,独立性、主体性是民族价值和意义的一种标志。相比较于文学的民族性来说,文学的世界性具有多种涵义:一,它是对某种文学具有的世界所属关系的描述,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世界的“公共财产”。二,它表明某种文学达到了为全世界各民族所认同和追求的深刻程度。那么从文学的世界性的内涵上也可以简单的对文学的民族性下一个定义:某一个地域民族特有的跟其他民族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和表现。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而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民族的的缩影,是这个民族的心声,是这个民族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更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但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充满了从西方横向移植过来的话语声音。各种西方文学思潮几乎被中国近现代文学界扫描了一次或几次,一些现当代的文论家常常用一种单一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即近现代彻底的反传统文化的姿态,必须依赖全盘西化的文论才能概括、提炼出一套“洋话连篇”的中国现代诗学,较少顾及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人(如郭沫若、茅盾等)身上留下的不可抹去的深刻印痕。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思想是渗透于现代文人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的,它不仅影响着现代文人对西方文论的选择与取向,而且决定着现代文人“中国式”解读的思维方式。但是当代中国文学一直受到来自苏联,西方等一系列外来因素的影响,着意淡化了自我民族的文学认同,所以,现在对于文学的民族性的认识上存在这极大的偏颇。 比较根本的是我们对于文学现代化的理解,一直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系的。因为历史的一些原因,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起就有了“西化即现代化”意义上的“世界文学”特征。这种把西方文明当作普世理想的思维模式反而导致了对于自身文化的迷失,例如郁达夫的《沉沦》等自叙传小说的深层结构是“原罪”意识影响下的性罪恶感过度膨胀,因而自我放逐出精神家园走向绝望;巴金的《寒夜》把启蒙理想和传统价值化身为主人公汪文宣的妻子和母亲,汪文宣在二者的夹缝间根本无法生存,只能走向死亡和绝望;而张爱玲的《传奇》则写出了传统美学价值在“不中不西”环境中的种种挣扎,却只能通过畸变和扭曲来表达生存的绝望……诸如此类的例证尽管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深层意识上却有共同的模式,即无法产生立足自身的民族文学。 那么有诸如此类的问题下,我们应当怎样去发展我们的文化民族性呢?首先我们要对文化的民族性进行解析,文学的民族性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以及其活力之源是文学的人民性。文学的人民性就是指由有着形式的民主性的文学文本话语揭示、体现或流露出来的、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客观地具有对人民的关怀、纠正与精神提升效果的、渗透于所深刻描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5483653.html,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以上海某高校为例 作者:王璐 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2期 摘要: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事关他们大学期间的身心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此研究使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 关键词:藏族;维吾尔族;大学生;学习现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普查的调查方法,在资料收集阶段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为辅。调查过程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由研究人员统一将问卷发放到受访者手中,尽量做到当场填答、当场回收。调查共发放自编问卷130份,回收117份,回收率为90%;有效问卷114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7.4%。问卷构成如下:男生44.4%,女生55.6%;藏族学生72人,维吾尔族学生37 人,分别占63.2%和32.5%;文科生68.7%,理科生30.4%,艺术生0.9%;大一37人,大二42人,大三38人。同时,本研究对1名大三年级的维吾尔族男生、2名藏族学生(1男1女,均为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资料分析阶段,研究借助SPSS20.0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使用了比较分析的理论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现状 整体而言,目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少数民族学生中将大学学习视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人生理想的手段的占51.3%,另有超过四成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为今后工作、深造做好准备,只有6.1%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期间或是感到迷茫,不知道大学学习的意义何在,或是只为了获得一份毕业文凭。对大学学习目的的不同认识将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不同表现上:认为学习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今后发展做准备的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更加认真努力;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的学生,因为不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所以很容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动力不足或直接丧失学习动力的情况,同样他们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易沉迷于除学习外的其他事情中;而对于只求顺利毕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则意味着完成老师和学校规定的任务即可,因此对学习的投入同样不充分。此外,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对大学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的测量结果显示,有71.3%的少数民族学生重视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无关紧要,分数对自己并不产生任何影响。对成绩重视程度的分布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笔者的上述观点。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

“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昨天与今天”笔谈

“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昨天与今天”笔谈 〔主持人语〕安德森说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想象”并非是“虚构”的东西,所有比居民面对面接触的单位(如村社、部落)更大的共同体一开始都是“想象”的,但在生产、贸易、赋税、财政或战争的作用下,经由语言、文字、印刷技术的传播之旅,“想象”逐渐缔造稳定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认同,“想象的共同体”就变成“经验的共同体”。对中国人来说,西方的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不仅已经有了类似民族的心理想象,而且有了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这种结构虽然不是西方式的民族国家体系,但在世界性现代化潮 流的推动下,由文化民族走向政治民族的道路却是确定的。这种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认识民族国家建构的思路既可以用于 揭示中国民族国家认同的趋势,也可以用于解释中国民族国 家认同的问题。正如一些作者指出的那样,中国民族国家建设是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结合,政治认同要求居民在政治法 律统一的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上认同共同体的政治制度和政 治规范,文化认同要求居民在历史传承的民族共同体的基础 上认同共同体的文化品性和文化特质。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大体完成了前一个任务,但后一个任务至今远没有结束,没有后一个任务的完成,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是不完整的、脆弱的。从政治与文化之维来观察中国民族国家建构,可以在如下

几个方面努力:(1)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与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表现何在;(2)权利、责任和国家的意识如何才能成为由不同族裔构成的国民的共识并得到广泛的传播;(3)如何从公共领域,包括公共舆论、社团活动、意见讨论等生活世界来培育和强化民主政体治理下的人口对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想象”;(4)中国民族国家建构应该如何把国家层面的研究同地方层面、区域层面、民间层面的研究结合起来;(5)如何在制度上保证民族区域自治体系的民族地方自治与作为一级地方政权管治的双重性质的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这里参与讨论的人类学者、民族政治学者、发展政治学者的关注所在。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 摘要:集体记忆理论并不是从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当中内生出来的研究视角,但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在“民族国家-族群认同”研究框架下具有的很强的灵活性、交叉性和应用性。本文通过对集体记忆理论的概要梳理,站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论述了该理论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运用这一理论的设想。 关键词:集体记忆族群认同 集体记忆(又称“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一般通过功能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范式来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历史、民族的重大事件。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通过“集体认同”一方面强化集体记忆,另一方面重构集体记忆,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与实践。 一.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大都不能排除记忆的因素。但学界对记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研究集中于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直到二十世纪80 年代,才有人类学者、社会学者和民族学者从比个人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关注记忆,发展出了相关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与工具,开辟了记忆研究新的篇章。 (一)“集体记忆”概念的提出 “集体记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在《集体记忆》一书中,哈布瓦赫反对心理学研究记忆时只注重个体而忽视社会群体的做法1。个体层面的记忆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与相应生活年代下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之间存着大量共同的记忆,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事实。因此,哈布瓦赫认为应当把“集体记忆”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由不同社会群体或组织所建构,每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都各有特点2。哈布瓦赫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弟子,他在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深受涂尔干关于集体意识研究的影响。涂尔干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把集体意识作为了社会整合的主要工具,同时留下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不在集体欢腾的过度兴奋状态时,用什么来作为社会整合的工具。哈布瓦赫就这个问题给出了“集体记 1IJzerman.M.2008.“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Utrecht University. 2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

(整理)艺术民族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对矛盾命题随着社会情势的复杂变动此消彼长,折射出复杂的历史语境及其深层意义结构的曲折变化,意味深长,值得认真思考。因此我将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简单的讨论。 (一)艺术的民族性涵义关于艺术的民族性的问题,毛泽东曾在他的1956年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具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民族的风格。?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呢?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艺术,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里状态等),并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 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

并存,并且相互交流,形成符合这个民族的习性。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草原民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之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音乐内容的诗歌等文学艺术,留存舞蹈形象的绘画艺术等,另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一个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 其二是各类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的风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民族、地域而异,民族风格之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等这也是同类民族艺术交流的基本前提。同是努力社会,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 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凯旋门,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礼器和朝廷宗庙的礼乐;同是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的诗篇和明清小说;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绘画与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并肩齐放。从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艺术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如果没有这些差异,大家都变成一个面貌,形成一个模式,那我们的艺术世界就会使单调无味。 就艺术的发展而言,它没有绝对的、纯客观的,而只有艺术的、弹性的、迂回曲折的。民族艺术更是如此,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与你是新的,与我确是旧的,与你是古代的,与我却是现代的。各民族之间不是相互绝

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节日民俗

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节日民俗 第一节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一般要持续三天。 节期: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 主要庆祝活动:节日的早晨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上麻扎尔(墓地)为先人祈祷。 第二节肉孜节 肉孜节是每个成年穆斯林必须在肉孜节的前月(称斋月,即教史九月份)封斋一个月。 主要庆祝活动:节日的早晨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上麻扎尔(墓地)为先人祈祷。 第三节巴拉艾提节 巴拉艾提节是所有穆斯林同胞的宗教节日。一般来说节日时间无互相拜节得风俗。 节期:为伊斯兰教史八月十五日。 主要庆祝活动:到了那一夜,虔诚得穆斯林们在“大净”之后跪坐诵经、忏悔、祈祷,彻夜不眠。 第四节巴罗提节 巴罗提节(灯节)是塔吉克族的传统节。 节期:在伊斯兰教史巴罗提月的头两天。 主要庆祝活动:第一天得晚上大家对着灯烛潜心祈祷,祈求真主佑助、消灾降福、全家平安。 第二天晚上,全家人去墓地祭扫祖坟,在坟墓前点燃油烛等等。 第五节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古老的传统节日。 节期:每年的春分日(3月21日) 主要庆祝活动: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三五成群地结伴奏家串户拜年。

第六节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种体育竞技,娱乐的群众性大会。 节期:每年的七、八月份举行。 主要庆祝活动:赛马、射箭、摔跤、套马等传统竞技项目。 第七节抹黑节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节期:农历正月十六日 主要庆祝活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地起床,拿着前一天晚上蘸了清油,抹了锅底灰的抹黑布,走到街上肆意地往行人脸上摸。 第八节帕斯喀节 “帕斯喀节”是俄罗斯族的传统节日。与俄罗斯人所信仰的东正教有关,是俄罗斯人的第二大节(第一大节日是圣诞节)相当于西方的“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 节期:每年的4月4日到5月6日之间 主要庆祝活动:在帕斯喀节前一天得傍晚,人们会穿上隆重而鲜艳的节日盛装,带上准备好的这三种食品到当地的教堂里去,把食物供存耶稣的神像前,点燃烛进行祈祷。到了节日这天,人们则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庆祝耶稣复活。 第九节萨噶达瓦节 萨噶达瓦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 节期:四月十五日 主要庆祝活动:这天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 编写人:胡尔曼别克 2011年9月25日

浅谈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

本专科课程考查专用封面 题 目: 浅谈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 所修课程名称: 外国法制史 所修课程时间: 2016 年 3 月至 2016 年 7 月 考查方式: 论文 考查日期: 2016 年 7 月 考查成绩: 考查意见: _ _ _ _ _ __ _法___ ____ _学院__2 01 4_ ___ _级____法学___ __专业 姓名___谢 欢__ ___ ____ 学号__201 4020 338 _ _ _ _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正文 (1) 一、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产生、发展及演变 (1) 二、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基本内容 (1) 三、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特点 (1) 四、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功能 (1) 五、如何正确对待少数民族习惯法 (1)

浅谈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 摘要:在当今中国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和对待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起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来了解少数民族习惯法存在的合理性,同时研究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基本内容以及特点加深对其的了解。此外,通过对少 数民族习惯法的功能的大致研究让我们了解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存在的积极作用,最后论述在当今社会如何对待少数民族习惯法,使其与法治建设协调统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习惯法,基本内容,功能,制定法 Abstract: In today's Chinese legal construction process, how to understand and treat the Chines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customary laws become an urgent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is article from the Chines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customary law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to underst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customary laws exist, at the same time, study the basic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customary laws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it.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customary laws of roughly let us understand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customary laws, and finally discusses how to treat the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

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6%,分布在我国总面积50—60% 的土地上。 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区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藏族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苗族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彝族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布依族贵州省。 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满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白族云南省,贵州省。 土家族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哈尼族云南省。 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傣族云南省。 黎族海南省。 僳僳族云南省,四川省。

佤族云南省。 畲族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省。 拉祜族云南省。 水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乡族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纳西族云南省,四川省。 景颇族云南省。 柯尔克孜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土族青海省,甘肃省。 达斡尔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仫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羌族四川省。 布朗族云南省。 撒拉族青海省,甘肃省。 毛难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仡佬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锡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阿昌族云南省。 普米族云南省。 塔吉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怒族云南省。 乌孜别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俄罗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鄂温克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德昂族云南省。 保安族甘肃省。 裕固族甘肃省。 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塔塔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独龙族云南省。

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探究

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探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人类学作为民族学的相关学科在中国似乎也一直以老前辈的身份自居,在其刚刚进入中国时,人们在研究民族学时,也情不自禁地将其和人类学归入了同一血统。而这一血脉相承的关系也必然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不论是从概念的界定上还是研究过程与方法的总结上,都明确地体现出了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首先,笔者注意到民国时期学者们在概念的界定上谈到了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凌纯声认为“因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为文化,故又称‘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认为:”在欧洲大陆民族学等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这一名称在英美也很盛行,其意义与欧洲大陆无别,而与文化人类学可通用。在英美文化人类学又别称为’社会人类学‘“.他还将三个名称的关系标列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人类学;杨堃指出:”若就学科本身来讲,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应指同一门学科而言。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也是一致的,即都是运用参与观察等田野调查的方法。“……据蔡元

培的《说民族学》一文,蔡元培对民族学定义时指出:”英国的’社会人类学‘、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和当前合称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与民族学相近。“……以上是当时国人对于民族学的看法。由他们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在探讨民族学时始终站在人类学的视野上,基本上都将民族学归于人类学范围内,认为民族学等同于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文化人类学。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看当时国人对于民族学的研究主体--各个民族的记录。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这本书中将民族史分位两个大部分来记述,前部分为文化史,后部分为政治史。而文化史部分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只有仅剩的三分之一用来略述政权的更迭。在文化史部分我们又可以看到它既包括了衣食、住行、教育、学术,同时还包括政体、阶级、财产、赋税等。若是我们利用政治学的观点来深究此部分的内容,将会记得在政治学当中有这样一句话”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可见,在政治学当中,

韩国的民族性

韩国的民族性:竹与无穷花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韩国,这个与中国隔海相望的近邻,总是能以她独特的一面吸引我们,在旁观韩国的时候,似乎也可以更多地对照自己。 龚克瑜 一方面是大财团丑闻曝光,黄禹锡“科技神话”破灭,体育界弄虚作假,另一方面又是经济建设迅猛腾飞,民族情感高度统一,领土主权据理力争……韩国真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 如果说美国学者罗斯本尼迪克特以“菊花与刀”为例,揭示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的双重性,寓意形象又富有哲理,那么,韩国的民族性,则可以用无穷花和竹子来形容。 谢了再开,开了又谢的无穷花是韩国的国花,学名“木槿”,其强韧无比的生命力让人领悟了“永远绽放、永不凋落”的真谛,体现出韩国虽历经困苦劫难却仍坚忍不拔和充满朝气的民族精神。而竹子,又恰似韩国人的性格,挺拔坚强却又充满“灵活”和“弹性”,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韩国人比较突出的性格特点是:刚烈、急躁、团结、独立。 刚烈 韩国国土面积狭小,由于地理环境上相对闭塞,几千年来单一民族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坚定和固执。地理上的邻近也使朝鲜半岛人民的性格气质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汉颇为相似,粗犷朴实、豪迈不屈。 “甘洒热血写春秋”也许是韩国人最好的写照,刚烈的性格脾气在韩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看到了韩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者顽强不懈的抗争,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奋斗,体育场上争金夺银的拼搏和国际舞台上的坚韧不屈。

为结束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军人独裁,韩国民众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争取民主,为了国家前途和民族昌盛而奋斗着。在学生运动和示威游行中,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军警和刺眼的催泪瓦斯,人们仍然奋不顾身,毫不退却。韩日独(竹)岛之争中,韩国人誓死捍卫领土的决心和韩国青年断指以明“抗日”之志的举动,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使人深深体会到韩国人身上熊熊燃烧的刚烈之火。 急躁 半岛地势狭长,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波及全国,一旦战争爆发,也会因为缺乏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而全盘皆覆。所以,即使面对普通的事态,韩国人也会有强烈的危机感、不安感和焦虑感,表现在言谈举止上,就是“急性子”,说干就干,要干就要“毕其功于一役”。 韩国人干什么都快,走路快,开车快,经济发展快,危机时崩溃得快,危机后恢复得也快。因为急躁,有些韩国人往往没有耐心,考虑问题容易被冲动的情绪所左右。这时,断指和自焚等偏激行为就成了一些韩国人想速战速决解决问题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最近,黄禹锡神话的破灭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韩国人的急功近利。然而,在美梦破碎之前,以黄禹锡为代表的和平年代的新民族英雄,恰恰满足了韩国民众对民族英雄的崇拜与期盼。 团结 提到韩民族的团结和爱国,让人不得不翘起大拇指。每个韩国人都坚信“没有团结,就没有国家、没有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旦国难当头,韩国全国会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1997年金融危机肆虐之际,韩国“献金运动”的高昂热情令人感动,不少妇女甚至把结婚的嫁妆和信物以极低的价格半卖半捐给了国家。世界杯足球赛上,被“红魔”染红的半岛在燃烧、在疯狂,韩国队在场上永不言败的斗志,不畏强敌的气概,不知疲倦的围困逼抢,都叫“恐韩”的国人目瞪口呆。

少数民族大学生

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人成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已成为国家教育的一大重点。国家从政策上调控,给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特招生这一特殊群体日益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之一。这些学生,主要指来自西藏和新疆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和课外生活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了群体的特殊性以及需要注意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咱校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特殊群体。学校除了对这些孩子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给予许多特别关注。他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集合体,他们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宗教信仰。藏族学生信仰佛教,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每个民族每年都有自己的重大节日,新疆学生在规模最大的三个节日里,他们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隆重庆祝。 (2)生活习惯。由于宗教信仰和生长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别。在饮食习惯上,新疆学生尤为明显,他们进餐的地方必须是清真餐厅或者清真餐馆。 (3)交际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小团体聚聚,即他们大部分时间只跟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同民族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交流也都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同学交流很少。甚至因为生活方式、饮食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他同学由于不了解,彼此都会觉得有差异,感觉交流困难。 (4)学习方面。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但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成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大多数都是偏远地区农牧民家庭的孩子,师资力量短缺薄弱,基础教育设施短缺,教学参考资料短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其他学生相差很远。他们存在问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上。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

习惯法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 1. 基本概念: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指:在少数民族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用来分配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并且依靠少数民族内部特定的权威和组织来保证实施的一台行为规范。 国家制定法是由国家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公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2. 关系 在现实实践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有国家法和民族习惯法两套规范机制同时运行,对民族地区进行规范、 调整。 在运行过程中,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体现出来相冲突的一面, 同时也体现出了两者相互协调的一面, 二者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纠纷处理、 社会稳定等方 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特色法制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说, 也是要正确处理少数民 族习惯法和国家法的关系, 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相融合, 在保障国家法制统一的前 提下又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 1 )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在法的目的和功能、 法的内容、 解纷处理方式等方面具有 一些内在的共同性。 这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习惯法所反对、 不容的某些行为也为国家制定法 所禁止,少数民族习惯法所提倡、鼓励、赞成的某些行为也为国家制定法所确认和保护。 A ,在法的目的和功能方面,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都是为了调整少数民族社会的社 会关系, 规范少数民族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 解决少数民族社会的纷争, 维持少数民族社会 的秩序,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可见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和一致之处。 B ,在法的内容方面,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在许多领域更有一致和共同的方面。如 少数民族习惯法大都严格禁止偷盗行为并给予各种处罚 , 习惯法保护村寨、家族以及家庭的 财产所有权。如少数民族习惯法大多禁止偷盗 , 偷盗者根据偷盗物的不同除退出赃物外 , 并受 按价赔偿、加倍赔偿、罚款、罚做公家工、开除村寨籍乃至处死的处罚。了具体规定。1国家的《宪法》 、 , 《刑法》 、 , 《民法通则》 、 《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也保护集体、个人的财 产所有权 , 禁止偷盗行为,违反者由国家司法、执法机关给予各种制裁。因此这两者有着明

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

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 杨雪冬 现代国家(modern state)或者说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最有效的政治组织单位(吉尔平,1994),而现代国家的构建则是一个不断寻求国家与社会、市场关系合理化的持续性历史进程。这种持续性不仅体现在单个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而且体现在诸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上(宁骚,1995)。因此,国家构建可以作为检视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视角和基点。 一国家构建、民族构建和民族国家构建 20世纪晚期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科学作品的大量译介,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和民族国家构建(nation-state-building)三个概念也开始被国内学界较频繁地使用。尽管如此,对于三者的界定、相互间的关系(定义上和历史时段上)以及适用范围,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看法。比如,对于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的译法就有多种。比较流行的有“国家政权建设”、“国家建设”或者“国家形成”。实际上,这种混乱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即使在创造这些概念的西方社会科学界,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民族国家有多个表述形式(nation-state, national state,nation state)就说明了这点。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从西方引入的概念所反映的历史情境与这些概念使用者的非西方认识情境的不对称。具体而言,一方面,与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概念一样,这三个概念也是从西方经验中归纳出来的,虽然在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后得到了理论上的抽象,具有了相对的普适性,但不可避免地带着某种地域历史性。另一方面,在中国的认识背景下,国家本来就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现代汉语中的“国家”起码充当了英语中的三个词:作为地理概念的country;作为政治概念的state;作为民族/文化概念的nation。作为研究者很难在语言表述上把作为分析概念的“国家”与作为日常生活概念的“国家”区分开来。这直接导致了研究表述中的困境。 除语言表述的独特性外,“国家”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当代政治文化中还被赋予了强烈的本土性的解释。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国”与“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政治人的生长逻辑,也是“国”的家庭化或家族化的典型写照。虽然与西方传统类似,传统文化在序列上把“国”置于“家”之上,但是并没有把二者作为“公域”和“私域”区别开来(亚里斯多德,1965),而是把两者重叠在一起,淡化了国家的制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暨复试细则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暨复试细则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 根据我系实际情况,现对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工作预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选拔的原则,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选拔,确保质量,按需招生, 宁缺毋滥; 2、坚持选拔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及潜力、具有特殊学术专长及潜力的人才的原则; 3、坚持在复试录取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尊重考生、服务考生的原则。 二、复试分数线 2019年我校学术型专业分数线法学类:政治55分、英语55分、专业一90分、专业二90分、总分 345分。

根据《厦门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意见》,我系招生计划11人,复试比例1:1.5。本系各专业之间可以调剂。 三、复试流程 1、复试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时间:2019年3月11日(星期一)8:30 资格审查地点:人文学院三楼319 考生复试时须携带以下材料: (1)填写完整并密封完好的《厦门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审查表》(该表的空表可在厦门大学招生办网页下载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f15483653.html,下载); (2)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生携学生证)及复印件; (3)大学期间成绩单(加盖教务部门或档案单位公章); (4)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准考证(可登陆研招网重新下载打印); (6)一张近期1寸免冠彩照,用于体检; (7)考生自述(主要包括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现、外语水平、专业和科研能力、研究计划等方面内容); (8)体检表(可在复试后补交)。除上述材料之外,如果您是以大专学历报考的同等学力考生,还必须提交的材料: (9)大专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6门以上本科专业课课程成绩证明的原件和英语四级等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 注:政审表一般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若考生档案由工作单位寄挂在人才市场,则由考生工作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 注意:凡未进行资格审查或资格审查未通过的考生一律不得参加复试! (10)根据省物价局闽价费[2015]费267号文件精神,参加复试的考生每人需交复试费130元(登陆考试中心的报名系统,网上缴费)程序缴交:登录厦门大学考试中心网页→选择“缴费系统”按钮→选择“研究生复试费”选项(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f15483653.html,/index.php/welcome/pay.html),随后根据系统提示完成费用缴交。特别提示的是:A、请使用各浏览器的“极速闪电”模式。B、目前发现谷歌浏览器可能会自动拦阻缴费系统的开

大学生与民族复兴

大学生与民族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强调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需要做为一个大学生的我们积极参与。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时代赋予人们不同的使命与责任,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然而,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国际形势的复杂动荡,国家内部同样面临着就业、通胀、环境的各方面的问题。要迎接这个挑战,需要我们大学生用自身的能力与知识来建设祖国。我们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应当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当代青年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当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唯有如此,才能成长为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主动发展的一代新人。 良好的形象不仅是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的要求。大学生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以在不远的将来面向国际,面向世界。 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实践,学以致用,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更应当做到将知识转化为力量,用知识为国家做出实际的贡献,是我们大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要努力的终极目标。 不可否认,如今的大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承担了太多的期望与压力,但这不正是时代对我们的磨砺与考验吗?不要在再抱怨,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