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简答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简答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简答及答案

七上古诗词赏析选择简答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期中课外古诗词: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期末课外古诗词:

九、秋词(其一)/刘禹锡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十二、潼关/谭嗣同

一、《观沧海》曹操

【习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分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故选:C。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分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分析:A 未点明时间。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分析:C 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分析:B错在“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并以“观”字总领全篇。

B. “水何澹澹”两句总写了大海辽阔壮观的全景。

C. “日月之行”四句描绘出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D. 诗人触景生情,以乐府旧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分析:C 错在“眼前”,应是“想象中”。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答案是A。分析: B错在“宁静”;C错在“春天盎然的生机”;D错在“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临碣石”两句交代观海地点,也营造出全诗开阔雄浑的意境。

B.“水何澹澹”六句所写的秋景由盛转衰,诗人的内心也由喜转哀。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两句虽为套语,但在此诗中也能借以表达诗人豪情。

分析:B错在“由盛转衰”、“由喜转哀”。

10、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观海。

B. 二三四句写出秋风萧瑟、万物凋敝的景象。

C.五六句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

D. 全诗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分析:B错在“万物凋敝”。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诗人特意去碣石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显现大海宁静,山岛耸立的景象。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萧瑟的秋风呼啸,波涛滚滚。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表现了眼前大海吞吐日月的情景。

答案:C。分析:A错在“特意”;B错在“大海宁静”;D错在“眼前”。 2.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

12、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

B.从诗中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所写的是夏秋两季的景物。

C. “日月”“星汉”两句写出了沧海有气吞山河的气势。

D.文末两句用歌声表达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

答案:A 。分析:B错在“夏秋两季”;C错在“气吞山河”;D错在“用歌声表达……豪迈之情”。

13、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临”与“凌”的意思完全相同。

B.沧海、树木、星汉均属于“造化”。

C.两首诗的观景都是由近观到远望。

D.都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壮美景象。

答案:B 。分析:A项“临”本义“来到”,这里引申为“登上”;“凌”指“登上(峰顶)”,两者含义有差别。 C项《观沧海》是总览,《望岳》是由远望——近观。 D项《望岳》未点明季节。

14、下列与本诗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答案:B。分析:本诗描写秋景;A句季节不明;B句为秋景;C句为初春之景;D句为春末夏初之景。

15、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壮观景象,气象恢宏博大。

B.“若”字表明作者写的是虚景,即诗句表达的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C.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使意境瑰丽开阔。

D.诗句较之“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的描绘,更能表现作者博大胸怀。

分析:C 错在这句并无“动静结合”。

1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17、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18、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修辞是互文。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

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

【习题】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分析:D 解析: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2、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分析:D。“我寄愁心与明月”,注意“寄……与……”搭配,并不是“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

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分析: C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4、下列对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C.“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D.“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分析:D 作者被贬谪的夜郎国是僻远的地方,不是想去的地方。

5、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

分析:A 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6、诗人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点明了是暮春时节,点明主旨,营造悲凉、伤感的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悲痛之情。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修辞及表达情感角度:拟人。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习题】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分析:D 表达的不是壮志未酬,而是思乡的情怀。

2、对这首诗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诗人已看到旭日在大海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诗人已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B、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神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C、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全句结构工整,语言生动。

D、“生”和“入”两字运用动态描写,使全句景物鲜明,境界壮阔。

分析:A这里的“海”,是指北固山下镇江周围的江面。

3、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

的情景。

分析:A 次,停泊的意思。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分析: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下面是对《次北固山下》(王湾)一诗的赏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作者把江南残冬早春的景象描绘得新鲜而又精致,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山水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三、四两句中的“平”和“阔”,显得恢宏阔大,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想做北归的大雁,梦归故乡。与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形成鲜明的反差。

分析:D 想让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表达思乡之情。

6、“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现出春天的消息。写景逼真,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的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7、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答:“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习题】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

诗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分析: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分析: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分析:B 不是记忆中的,而是现实所见。

4、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下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分析:C “断肠人在天涯”就是抒情。

5、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 “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

C. 前三句勾勒出“秋”色,末二句点出了“旅”思。

D. 这首散曲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

分析:D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6、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分析: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景象,是那么的幽美恬静,使得天涯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7、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分析:B写景由远及近。

8、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此曲后两句动、静相衬,表现了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出曲中游子对温馨家庭的渴望,更体现出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之情。

C.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朝阳下的孤独与愁苦。

D. 此曲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分析:C 夕阳下。

9、"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答: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令人心生悲凉。潺潺的溪水之上有一座小桥,经过小桥通向一户人家,正升起袅袅的炊烟,多么温馨幽雅。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习题】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分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

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分析:C 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错误。

3、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5、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6、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7、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习题】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分析:C后两句直抒胸臆,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非直抒胸臆,对照反衬手法。

2、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

B 、三、四句写故友重逢的情景,但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难消心中的悲怆。

C 、“落花时节”恰当比喻了二人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朝衰落的感概。

D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概。

分析: D 这首诗是借诗人与李龟年的二次相见来抒发当时的世事凋敝丧乱和人生的凄凉飘零之情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4、“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5、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6、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答: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习题】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分析:C 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分析:C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借菊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所以C最接近。

3、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答: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意对即可)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习题】

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分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

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分析: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分析:B 为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4、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答: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5、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答: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九、《秋词》刘禹锡

【习题】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分析:C 这首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放、热情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秋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B、“秋日胜春朝”,用夸张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C、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分析:B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

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4、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答: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5、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6、“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答: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7、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习题】

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分析:D 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