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

合集下载

西柏坡精神相关内容

西柏坡精神相关内容

1、西柏坡精神的内涵: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务必戒骄戒躁、务必艰苦奋斗2、西柏坡精神:继承和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西柏坡精神”,就是要有王者归来、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慨。

不畏对手、充满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

3、西柏坡精神:继承和发扬“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立新世界”的“西柏坡精神”,就是要紧紧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历史机遇、抓住用户电信消费行为变化的发展机遇,打好渠道、行业信息化和服务三大战役,用3到5年的时间,打破现有市场竞争一家独大的格局,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强者。

4、西柏坡精神:继承和发扬“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 的“西柏坡精神”,就是要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为了员工,打造企业和员工荣辱与共、上下同欲、携手成长的团队精神。

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夺取胜利。

5、继承和发扬“务必戒骄戒躁、务必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就是要时刻保持进取之心,时刻保持工作激情,服务员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

6、坚定一个信念:践行“一去两化”,实现“王者归来”。

打造一个“狼性”团队:生命不息,拼抢不止,永不言败。

7、保持两种作风:求真务实,有激情,敢负责。

团结协作,广联合,齐作战。

8、树立三种观念:为生存而战,为荣誉而战,为未来而战。

发展为了员工,发展9、推动三个革新革新思维:“行政部署” “市场驱动” ;革新机制:“组织授权” “需求赋权”;革新文化:“规范控制” “价值引领”。

10、打好三大战役:渠道建设战役、信息化应用战役、服务提升战役。

11、实现四个突破:“一去两化”战略实践有新突破,渠道拓展和运营支撑能力有新突破,移动业务规模发展有新突破,收入市场份额提升有新突破。

12、打好三大战役:渠道建设战役、信息化应用战役、服务提升战役。

13、实现四个突破:“一去两化”战略实践有新突破,渠道拓展和运营支撑能力有新突破,移动业务规模发展有新突破,收入市场份额提升有新突破。

西柏坡

西柏坡

在绵亘千里的太行山东麓,有一个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小山村,这里曾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让解放区的亿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里还召开了我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这里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

这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小山村就是革命圣地—西柏坡。

一路风尘仆仆,在经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后来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抬眼望西柏坡满眼青翠,前临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的西柏坡湖,后倚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进入这里,人们立刻感受到一种返回精神家园的亲切和熟悉,一种远离尘世喧嚣与浮躁的美。

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革命伟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和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这些富有华北特色的平顶房,又矮又小,外墙抹着一层白灰,屋里都只上了一层黄泥。

家家户户木板门,“井”字型的方格窗,没有一点雕饰,屋地都是用灰渣和泥土混合打成的,时间长了就有些坑坑洼洼。

正是在这些普通甚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

这里有革命领导人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故事,有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精神,1991年9月,江泽东同志来了,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来了。

他们在西柏坡参观学习,并发表讲话,他们与西柏坡心心相印。

我们党在西柏坡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国人民宝贵的、独特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而对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就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用西柏坡精神团结和鼓舞全国人民。

继承西柏坡精神,就要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革命圣地——西柏坡

革命圣地——西柏坡

会议由中央工委书记刘少奇主 持,历时近两个月。刘少奇在开幕 式上,指出全国土地会议的中心议 题是要彻底进行土地改革。总结交 流经验,着重讨论了土改和整党两 大问题,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10月10日正式颁布实行。
•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
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 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 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宇 、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 ”;“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改革以前的 封建债务”。
二、西柏坡精神:
• 西柏坡精神于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
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中共中央在 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 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 、最辉煌的时期。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 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 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 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 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 发展。
会议内容:
• 会议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 •
针。会议认为,今后解决国民党残余军队的方式 ,采用“天津、北平、绥远三种”。 会议认为,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还必须积极 开展政治斗争,无论在军事和政治斗争中,都应 把原则的坚定性同策略的灵活性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必须培养大批革命干部。
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 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 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 •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于11月29
日发起,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 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 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 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 ,全部获得解放。1月31日,经过解放 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傅 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为什么在西柏坡时期强调“立规矩”?

为什么在西柏坡时期强调“立规矩”?

1948年5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来到西柏坡。

当时,在革命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和军队长期处于游击战争中,各革命根据地、解放区被分割成许多独立分散的单位,因此,各地方党和军事的领导机关保持着很大的自治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某些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

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后,随着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种种不良情况引起了中央的关注。

不良情况之一:中央的政策和指示得不到很好贯彻执行,不仅影响了中央的权威,而且严重制约着革命的发展。

1948年1月,朱德就新解放城市中工人工资增长过快问题致电中央,毛泽东当即在批复中指出:此事应该如何处理中央早已发了指示,但许多中央局、分局未能据此发出指示,要求“各地中央局以下各级党委,必须以严正态度对待此问题,立即改正党内在此项问题上存在着的错误思想和错误政策”。

2月5日,毛泽东在审阅新华社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25周年社论稿时,指出许多党的地方领导机关长期没有正式讨论与宣传解释过中央的路线,致使下层工作的同志完全不了解中央的路线,并且严厉地批评“情况达到麻木不仁的地步”。

3月23日,当毛泽东看到西北野战军前委指示各纵队应继续提高政策教育的电报后,马上写批语指出,各野战军前委及各军区对部队推行党的政策与策略没有抓紧,“必须从前委与军区自己领导方面加以检讨。

须知政策与策略,是我党我军的生命”。

在此批语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各前委或军区需把综合情况向中央反映,不能隐瞒错误的观点或只汇报战绩,明确要求改正各种错误行为。

不良情况之二:各地中央局和军区存在着不请示、不汇报现象,影响中央对战略全局的把握和对政策方针的科学决策。

当时,在多年战争环境下,全党全军各级领导机关形成相对独立的自治局面,但随着形势的大发展,各地对上级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习惯严重影响了中央对全局的把握和决策。

所以,中央一再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作为中央委任、代表中央执行任务的机关,必须同中央发生最密切的联系,克服多年来的自治局面。

西柏坡精神演讲稿

西柏坡精神演讲稿

西柏坡精神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讲述西柏坡精神的种种魅力和深刻启示。

西柏坡是我们伟大党的“摇篮”,也是我们党的精神家园。

对于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来说,西柏坡是一座神圣的地方,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支柱。

西柏坡是党的历史第一次大规模总结会议的地点,也是党中央的驻地。

在那里,毛泽东主席领导着党的中央委员会,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和指示。

正是在这里,形成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坚定的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坚定的信仰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灵魂所在,也是我们不断奋斗的力量源泉。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中国共产党的最大的政治优点,就是信仰”。

我们要始终坚守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西柏坡精神也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主席亲自下乡调研,深入了解农民的苦难,倾听他们的呼声,带领全党走上正确的道路。

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种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激励和引领着我们。

西柏坡精神鼓舞我们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先进性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也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主席亲自领导开展了一系列反对精英主义、拨乱反正的斗争,保持了党的先进性。

我们要认真学习西柏坡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西柏坡精神也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主席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伟大思想。

我们要以艰苦奋斗的作风,积极投身到党的事业中,不怕困难和挫折,不怕苦,不怕累,坚持走共产党人的道路。

浅议西柏坡时期党的文风

浅议西柏坡时期党的文风
造 就 了特 殊 的 党 的文 风 ,其 经 验 至 改 运 动 中所 发 生 的 各 种 问 题 ,一 一 战 争 年 代 主 要 的传 递 信 息 的 工 具 , 今仍 能给我 们提 供可 贵 的历史 借鉴 。

进 行 分 析 原 因 , 并 给 以具 体 解 决 办 在 西 柏 坡 短 短 的 十 个 月 中 ,毛 泽 东
际 出发 ,在充 分 的调查 研究 中得 出结 构 成 了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理 论 关 于 土 移 ,一 路 调 查 , 从 而 取 得 了大 量 的 论 ,这是 西柏 坡 时期党 的文 风 的基本 地 改 革 方 针 政 策 的 代 表 作 。 直 到
特点。 1 9 5 0年 6月 党 的七 届 三 中全 会 上 ,

个 解 放 区 的代 表 召 开 了全 国 土 地 会 区 存 在 的 实 际 问 题进 行 热 烈讨 论 。
对 于 调 查 研 究, 中 央 五 位 书 记 毛 泽 东 仍 然 高 度 评 价 了任 弼 时 在 土 议 。会 上 , 各 位 代 表 针 对 各 个 解 放 中 的任 弼 时 可 以说 是 党 内的 行 家 里 改 问 题 上 的 功 绩 : “土地 法 上讲 , 手 。这 一 优 良作 风 ,任 弼 时 从 延 安 禁 止 乱 打 乱 杀 。这 个 问题 好 像 是 从 经 过 近 两 个 月 的 研 究 , 最 后 刘 少 奇 到 西 柏 坡 的长 期 工 作 中一 直 注 重 有 1 9 4 7年 1 2月会 议 和任 弼 时那 个 关于 和 秘 书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撰 写 了 《 中 国
各个 方面 的 题 。 为 了彻 底 解 决 中 国 几 千 年 来 的
写作 前 提

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固安县第四小学四年级五班杜金奎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

西柏坡时期(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折。

在这伟大历史转折的实践中,铸就了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

什么是西柏坡精神呢?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赶考精神、团结进取的大无畏精神等。

它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以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组成的领袖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革命的圣地——西柏坡。

1948年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等先期到达西柏坡。

5月1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开始办公。

5月26日,毛泽东到达西柏坡。

它标志着党中央机关胜利完成战略性的伟大转移。

从此,西柏坡便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9月8日至13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为迎接战略大决战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的准备。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彭真、董必武等政治局常委以及14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10名重要工作人员出席会议。

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党中央指挥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与平原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解放了东北全境和平、津两市;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和华北。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4万余人。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

西柏坡精神于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时期党的历史方位与西柏坡精神的实质与核心

西柏坡时期党的历史方位与西柏坡精神的实质与核心
[关键 词] 西柏 坡 时期 ;党 的历 史方位 ;西柏坡 精 神
[作者 简介 ] 薛建 中 ,全 国党建 研 究会 特邀 研 究 员;田丽 ,法 学博 士 ,中共 河北 省 委 党 校 党 建 教 研 部 讲 师 。
西 柏 坡 精 神 是 党 中 央 驻 西 柏 坡 期 间 创 造 形成 的一种 革 命 精神 ,对 执 政党 建 设 具 有 重 要 指 导 意 义 。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非 常 重 视 弘 扬包 括“两个 务 必 ”在 内的西 柏 坡 精神 ,2013 年 7月 ,他 在河北 调 研 指 导 党 的群 众 路 线 教 育 实践 活动 的讲 话 中指 出 :“每 次来 西 柏 坡 , 我 想 得 最 多 的 是 ,毛 泽 东 同 志 当 年 提 出 ‘两 个务 必 ’,主 要 基 于 哪些 考 虑 ? 我 们 学 的 还 有 没 有 不 深 、不 透 的 ? ‘两 个 务 必 ’耳 熟 能 详 ,但 在 当前形 势 下我 们 能 不 能深 刻 领 会 并 使 之更 好指 导 党 的建 设 ?如 何 结 合 新 的 形 势 加 以弘扬 ?我 们 坚持 ‘两 个 务 必 ’,重 点 应 该 抓 什 么 ?怎 么 抓 ?”L1 新 形 势 下 要 使 西 柏 坡 精神 得到 发扬 光 大 ,必 须 准 确 把握 它 的精 神 实质 。但 怎样 认识 和把 握 西 柏 坡精 神 ,许 多学 者都提 出过 自己的看 法 ,因研究 方 法 不 同 ,仁者见 仁 ,智 者 见智 ,得 到 的认
共 产党 ,是 中国工人 阶级 的先 进 的有组 织 的
部 队 ,是 它 的 阶 级 组 织 的 最 高 形 式 。 中 国 共
一 、 中国共产党怎样认定 自己的性质 产党代 表 中 国 民族 与 中 国人 民 的 利 益 。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党西柏坡时期的十大历史贡献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一、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奴役了中国广大农民几千年,直到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完成了伟大的土地改革,才彻底打碎了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摧毁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这一标志就是1947 年7 月17 日至9 月13 日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以及随后开展的土改运动。

其意义在于:第一,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土改运动如暴风骤雨般在解放区开展,最大限度地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支援战争的亿万农民,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保家保田,有力地推动了战争的顺利进行,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第二,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

全国土地会议后,土地改革在新老解放区蓬勃开展,广大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农民的地位、身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周恩来指出,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使我们社会封建主义的基础已被彻底打垮,帝国主义的残余特权已被废除,中国人民被当作掠夺和压榨对象的时代已告完结。

二、取得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的胜利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的关键时期。

党中央在西柏坡,先后组织指挥了三大战役及其他重要战役24 起。

这些战役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构成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画卷。

特别是三大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归于消灭。

同时解放了东北全境和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华北、中原广大地区,实现了党中央在长江以北歼灭敌人主力集团的战略计划。

这一辉煌胜利,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为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最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确立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在西柏坡,随着解放战争的频频胜利,“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已明确摆上了议事日程。

党中央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使党对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理论思考开始走向成熟和具体化,基本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1948 年,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报告中首次比较系统明确地回答了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问题,创立了新中国的国体。

之后,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进行了深入阐发。

1949 年 3 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对怎样实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两个团结、一个彻底打倒、一个建设”的方针,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根本政治制度问题,为建立新中国锻铸了一块长治久安的坚固磐石。

四、确立了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尝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即确定下来的根本政治制度。

在西柏坡,毛泽东曾多次论述,新中国的国家政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在“九月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

议会制,袁世凯、曹锟都搞过,已臭了。

在中国采取民主集中制是很合适的。

我们提出开人民代表大会……不必搞资产阶级的国会制和三权鼎立等。

”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实践和探索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新中国的试验田。

1949 年9月21 日至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能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

共同纲领体现了党在西柏坡时期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索的最高成果,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确定下来。

五、奠定了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点,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这种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以“五一口号”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极大的拥护,各民主党派纷纷与国民党决裂,来到解放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积极筹备建国,确定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策。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

1949 年9 月21 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形成,新中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被确定下来。

六、探索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特色之路新中国经济建设起步时的历史基点是什么? 应该实施什么样的发展路线?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作了认真分析。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分析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形成了新中国起步时的国情论。

第一,“中国的经济遗产是落后的”。

“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

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中国人民的文化落后和没有合作社传统,可能使得我们遇到困难”。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

”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是党制定经济建设战略的立论基础,是确立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发展目标的理论根据。

基于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立的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奋斗目标主要有3 项,即国家建设的总目标和工业、农业方面的两项具体目标。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新中国建设的总目标、总纲领。

毛泽东在全会报告中庄严宣告:“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纲领性口号和战略性目标。

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新中国工业方面的主要战略目标。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重申: 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使我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至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近期目标,全会认为: 由于国民党没有“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只有待经济上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才算最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表明,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先进工业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建国方略的要义之一。

引导农业向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这是新中国农村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怎样对待农业、农村、农民呢? 全会报告强调,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

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

任弼时指出“: 我们把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强调发展工业时,决不能忘记农业,相反的,为了保证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积累资金,以农产品换取外汇和机器等等,则必须努力加快发展农业”。

七、规划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党中央遇到越来越多的外事问题,因而制定对外政策逐渐摆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

在西柏坡时期,中央结合解放战争的需要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制定了外交工作的方针政策。

毛泽东有一个形象概括,即“另起锅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另起锅灶”这一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受奴役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关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全会确定:“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

”在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前,应把“屋子”打扫一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它不仅促进了全国胜利的进程,而且奠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基础。

八、形成了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 年10 月,党中央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承认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权利。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宣言的形式向全国人民宣布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8 年10月,周恩来主持起草了《共同纲领》草案,其中明确提出:“各民族一律平等,建立民族自治区。

”1948年11 月25 日,高岗、李富春代表党中央与东北的民主人士达成协议,其中一项重要决议就是共同纲领问题。

1949 年2 月,毛泽东接见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时,第一次向外国领导人详细谈及了将来建国后的民族问题。

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酝酿和成熟,确立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九、开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历程1948 年9 月,中央军委在西柏坡召开的九月政治局会议上确定了军队建设正规化的具体规划。

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指出:“有计划地走向正规化,完全必需,走迟了就要犯错误。

”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正规化建设的历程。

1949 年元旦,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的《新年献词》中强调:人民解放军主力兵团的作战将要摆脱现在还存在的某些游击性,进入更高程度的正规化。

西柏坡时期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军实行统一整编。

1948年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我军与国民党进行大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适应我军大规模作战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对全军实行统一整编。

11月1 日,由周恩来草拟的《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下发实行。

1949 年1 月15 日军委发出通知,决定各野战军改按顺序数统一编排。

各野战军于同年2 月至6 月,先后进行了整编。

经过整编,使人民解放军在正规化建设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夺取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第二,探索了多兵种建设。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央军委开始建设作为现代化新军种的海军、空军。

毛泽东在西柏坡起草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中指出:“一九四九年及一九五○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为此,在1949 年4 月23 日,人民解放军成立了华东海军。

同年夏,根据渡海作战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尽快建立空军与海军,并在组织上、技术上和物资保障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

这样,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解放战争末期,不仅大力加强了炮兵、工兵的建设,也开始了航空兵和装甲兵的建设,并建立了海军。

从此,人民解放军开始了由单一兵种向多兵种、诸军种合成军队的发展,为人民解放军后来的发展和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