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四中 2020 届高三年级 3 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有答案)

湖北省襄阳四中 2020 届高三年级 3 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有答案)
湖北省襄阳四中 2020 届高三年级 3 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有答案)

襄阳四中 2020 届高三年级 3 月月考

文科综合试卷

一、选择题:

24.周代通过分封,使姬姓周人的亲族迅速遍及天下,北起燕山,南至汉水,西起陕、甘,东到齐鲁,到 处

都楔入了姬姓人群。这说明,分封 A .旨在抑制地方诸侯势力 B .削弱了周王室统治力量 C .萌发了宗族认同的意识

D .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

25.“(汉惠帝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至“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 远

方”,同时,“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于是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 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这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B .国家干预促进商业发展 C .政府放弃盐铁官营制度

D .重商政策推动经济繁荣

26.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 明,

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 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B .一贯强调积极人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C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D .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2

7.

太祖开

三年(970

,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

化外。”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

B .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

C .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

D .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

28.如图 5 是中国近代史上某一时期内不同年份各民族工业部门资本占全国总资本比例示意图(占全国总 资本比例 1 为年份 1 的情况,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2 为年份 2 的情况,年份 2 较年份 1 晚些)。对此理 解准

确的是

图 5

A .清政府为支付对日巨额赔款,鼓励兴办实业

B .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内市场统一

C .政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华,发展战时生产

D.新中国成立在即,重工业所占比重迅速提升

29.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撰文:“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

下列有关该资料的说明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人的救国之路已日渐清晰B.冲决封建网罗成为追求理想世界的根本目标C.毛泽东深受维新派的思想熏陶D.该文章可能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30.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D.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31.下图6 反映了新中国某一个时期连续十年内国内工农业总值变化情况。对图中“C”点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图6

A.国企改革协调了轻重工业比重B.“大跃进”促使重工业产值提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D.家庭联产责任制取得很大成效

32.罗马人把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法不进家门”的说法盛行,同时又出现了“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等现象。由此可知,罗马公私法的划分导致

A.公民个体相对于家长独立B.贵族身份与家子身份对立

C.公法和私法范畴相互融合D.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等同

33.据媒体报道,首相约翰逊表示为了完成英国脱欧,将采取多种手段,必要时甚至暂停议会。而亲欧派议员声称,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并力促其通过,届时如约翰逊拒绝下台,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除了将他解职外别无选择。这些情况说明

A.首相需顺应民意以维护内阁稳定B.英国政治传统可能出现弹性变化

C.欧盟一体化改变了英国内外政策D.英王对行政权的影响力逐步上升

34.1932 年底、苏联开始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市镇、中心区、新建筑工地、国营农场等地的工人,农村的居民(集体农庄庄员)则拿不到身份证,而没有身份证连一张火车票都买不到,农民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据此推知,当时苏联

A.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B.食物配给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行政命令代替计划经济D.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贡献

35.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打破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1948 年,英、法等16 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1950 年,法国德、国等16 个受援国在美国5 亿美元拨款的支持下,创立欧洲支付同盟,对成员国相互间的所有贸易采用双边记账,集中抵消的办法予以清算,西欧国家的这些举措。

A.意在建立新型货币体系B.有助于争取美国援助

C.有助于多边贸易发展D.意在建立区域经济集团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唐、宋、元、明四朝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击鞠、蹴鞠、相扑等项目代表了同时期世界体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宋代和明代,出现了圆社、踏弩社、水弩社等大量民间体育组织与团体,还出现了“筑球军”这样的职业球队与职业球员。相对于汉代,唐代和宋代的蹴鞠、明代的棰丸等运动都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规则,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强。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很多外国的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并对击鞠等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很多运动项目都主要是在皇室贵族及统治阶级中流行。

——摘编自陈华慧《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等材料二

民国以来,各界政府对体育事业均较重视。1915年,北洋政府发布《颁定教育宗旨》,要求重视国民体

,指出民众有接受体育育,锻炼民众体格,保卫自身及国家。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民体育法》

教育的义务,要求各自治村、乡、镇、市设立公共体育场发展体育。1949 年,在新的国家制度下,体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被纳.入国家计划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与组织。体育沿袭其革命性、政治性、大众性及教育性等特点。在国家的强力组织、推广与干预下,群众体育政策在全国范围

内广泛实践。

》——赵薇、朱汉国《论中共体育工作的政治化——以农村群众体育为中心(1927-196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至建国初体育运动与古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不同,并分析民国后各界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目的。(10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21世纪初,美国学者彭慕兰提出“大分流”一词,迅速引发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他们为近代早期东西方基本处于同样的发展水平,但此后历史仿佛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下图9为中国与西欧人均G DP比较图。

图 9

对于大分流的原因,西方学术界给出了各种解释:

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明代的巡视监察是整个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渊源,可远溯于西汉刺史察郡之制。这一制 度盖因其“传车周流,匪有定镇”,被顾炎武称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明以前对地方的监察主要有两种方式,由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官),或临时派遣的监察官员(特 遣者)执行之。元朝统治者在省一级区划设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司),作为长驻地方的监察机构,同时 又定期派遣监察御史前往巡按,把两种监察方式组合起来,做的是简单的加法。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 官)容易与监察对象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利害关系,站在同一个立场,使监督失去实效,或者说弊大于利。 明朝统治者的做法,不是简单地把按察司(肃政廉访司)官员和监察御史两种监察方式加在一起,而是进 行了改革。明代全国有十三个布政司(习惯上仍称省),对地方的巡按,由地方的提刑按察使司和中央派 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共同执行。统治者在设计十三道监察御史职责时,并非像传统做法那样按照行政区域规 划——明十三道的名称前都冠以各省的省名,然而各道监察御史行使职权并不限于该省。除在各省履职外, 各道监察御史还“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包括两京、直隶所属府州卫所),而京畿重地及其衙门是封建 王朝的中枢所在,曾是监督中的难点。与元代相比较,明代地方监察体制看似零乱,实则较好地体现了有 效监督的准则。

——摘编自修晓波《明代巡视监察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监察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6 分)

(2)

合材料

与所学

识,概括

明朝较

于元朝在地方监察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一 二战爆发后,

为了保卫作为战略要冲和石油生产基地的中东,美国军队开进了中东……二战结束后, 苏联力图冲破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打开进入地中海和波斯湾的大门,支持中东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美国则努力扩大它在中东的影响和势力,将中东置于它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之中。 ——摘编自张士智、赵慧杰《战后美国对中东的扩张》 材料二 1973

年 10 月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进攻,以色列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反攻。所有阿拉伯产油国 遂决定提高原油价格,对美国实行禁运,引发了战后严重经济危机。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 1973 年的 300 亿美元猛增到 1974 年的 1100 亿美元。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 政策,表示拒绝合作。日本也改变了支持美国的中东政策。美国也被迫回归联合国的解决框架之内,对以 色列施加压力。 ——改编自程凌雷《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石油斗争与世界多极化》 (1)根据材料一(2)根

据材料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

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 年)(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9分)

参考答案历史部分

2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将姬姓周人楔入到各地人群中,这必然会改变各地人群的血缘结构,从而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D 项正确;周代分封形成了地方诸侯势力,而不是抑制了地方诸侯势力,排除A项;通过分封,使周王室的力量渗入全国各地,这是强化了周王室统治力量,排除B项,这种意识夏商已有排除C项,故选D。

25.B。解析,根据“复弛商贾之律”“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说明政策的松动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国家干预促进商业发展,故选B;“然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说明抑商政策侧重于抑制商人的政治地位,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汉惠帝时、孝文皇帝时复弛商贾之律,但是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说明也是实现抑商政策,排除D;材料没有反映官营手工业的信息,排除C。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复弛商贾之律”“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6.B。解析,A 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不能反映,顺应经济发展要求,排除C;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D 项无法全面反映材料排除;由“重人事”“济天下”,“为天下者兴利”,“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故B项正确。

27.C 解析,材料主要讲述宋朝禁止铸造佛像,浮图及人物有利于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并没有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B 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是为了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故 C 项正确,灭佛有利于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28.C。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较之前年份,第2个年份的冶炼业、机械金属业等重工业占全国总资本的比重明显上升,纺织面粉等轻工业,比例显著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和抗日战争时期,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工业服务抗战的需要密切相关,C 项符合题意;19 世纪末清政府鼓励兴办实业,1927 年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之后,国内经济发展,均为轻工业发展很快,重工业发展偏慢,没有改变民族工业投资多在轻工业的投资格局,AB 两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轻重工业没有较大发展,D 项不符合史实。

29.D。解析,毛泽东认为,“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都是有魄力的人,追求真理。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民主与科学反对迷信和愚昧,所以该撰文可能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 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追求思想世界的根本目标是冲破封建网罗,故B项错误;毛泽东深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熏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救国之路,A 项错误。

30.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中英之间是“半外交关系”,可见是双方国家利益的体现,D 项符合题意正确;此时,东西方关系处于敌对状态,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国重返联合国主要靠第三世界国家的帮助,C 项与史实不符,

排除;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同十七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A 项是表述有误,排除。故选D。

31.B。解析,“大跃进”时期大办工业、大炼钢铁,促使重工业产值提升与“C”点经济发展状况相符,故答案为B项;国企改革没有涉及重工轻重工业比重,且“C”点轻重工业部协调,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时,轻重工业比例应当大体协调,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的大发展,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D项。

32.A。解析,古罗马出现,“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审判涉及其父的契约事件,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的现象,说明儿子作为公民独立于家庭,依法对家庭成员作出审判,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贵族身份,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公法和私法范畴,相互融合,排除C;材料反映儿子可以惩罚其父的违法行为,无法体现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等同,排除D。

33.B。解析,根据材料,“必要时甚至暂停议会”,“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并为促使其通过”,“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除了将他解职外,别无选择”,可知首相为了脱欧,而暂停会议会,议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弹劾首相,面对以议会和首相的制衡和僵局,原本作为权力象征的女王,通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解除首相约翰逊的职权,说明英国作为权力象征的“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通过自身政治影响力打破僵局,英国政治传统有所变化,故B项说法正确。

34.D。解析,由材料“身份证址发给城市居民”“农民被牢牢的束缚在土地上”,可知,集体农庄的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农庄,只能从事农业劳动。结合材料1932 年底可知,大林模式下国家为了发展工业,让农民和农业为国家工业化作出重大贡献。

35.C。由材料可知,西欧国家的这些举措是为了配合“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打破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的要求,其后成立的组织有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力的推动了欧洲多边贸易的发展,故选C。西欧建立新型货币体系是在20 世纪90 年代后,故排除A;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故西欧的这些举措,其目的不在于争取美国的经济援助,而在于通过获得援助来恢复和发展西欧本身的经济,排除B;此时西欧国家的行为,更多的是应美国的要求,不能折射其主动的战略意图所在,排除D。

41.

【答案】

(1)特点:获得高度的发展;出现了体育组织和职业运动者;对抗性增强,规则成熟;表现

出阶级与等级特征;主要主要原因: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与环境;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的高度发

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与土壤;中外来往交流空前频繁,提供了充分的文化营养。(6 分)(2)不同:国民体质和体育落后;从国家层面出发,加强体育事业;体育与政治日益结合,政治色彩浓厚;重视基层体育工作,发展群众体育。(6 分)

目的:强健民众体质,维护民族尊严,强国御侮;在运动中开展思想教育,提高民众政治觉悟,服务经济建设与国防安全需要。(4 分)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唐、宋、元、明四朝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圆社、踏弩社、水弩社等大量民间体育组织与团体,还出现了‘筑球军’这样的职业球队与职业球员”,“都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规则,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强”,“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很多外国的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很多运动项目都主要是在皇室贵族及统治阶级中流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水平、组织形式、参与人员、活动规则、运动内容、发展趋势、地点以及展开的阶级阶层等方面,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特点。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封建社会后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原因。

(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颁定教育宗旨》”,“《国民体育法》”,“要求重视国民体育,锻炼民众体格,保卫自身及国家”,“民众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义务”,“要求各自治村、乡、镇、市设立公共体育场发展体育”,“体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被纳入国家计划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与组织。体育沿袭其革命性、政治性、大众性及教育性等特点。在国家的强力组织、推广与干预下,群众体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践”等信息,对照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体育活动的主体、组织者、活动形式、基础和方法等方面,分析近代以来我国体育运动与古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不同。目的:根据所学知识,联系材料中的活动特点,从近代社会背景和历史使命入手,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发展的需要出发,多方面分析民国后各届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目的。

42.【答案】示例:我赞成莫基尔的观点,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推动了西方的崛起。

理由:16-17 世纪的科学革命奠定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基础,推动了西方对科学和理性的崇拜;作为科学革命中心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中产生了众多技术发明,尤其是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在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等诸多方面,科学迅速向技术转化,再次推动了西方经济的飞跃。总之,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欧洲,更改变了世界,在推动欧洲崛起的同时,也拉开了东西方的差距,造成了“大分流”。

【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材料中美国学者彭慕兰提出“大分流”是提出近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历史视野而提出不同的见解。可以选择某一特定观点,然后展开论说。比如,可以赞成莫基尔认为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推动了西方的崛起的观点。在论证环节,可以从欧洲开展两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拉开东西方差距。

(1)①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②吸收前朝监察制度的经验教训;③通过农民起义夺取政权,重视防治官员贪腐。(每点2 分,共6分)

(2)变动:十三道监

围打破了

属地管理模式(行政区作

用:

①严密了监察体系,提高了监督效能,对澄

治、

定社会、【(1)原因: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地处亚欧大陆;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苏联 不断插手中东问题,扩张在中东的势力;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7 分,三点 6 分,四点 7 分) (2)影响: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胀”;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团 结,增强了其经济实力;动摇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冲 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任答四点 8 分) 【(1)原因:据材料“二战爆发后,为了保卫作为战略要冲和石油生产基地的中东,美国军队 开进了中东”可知,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据材料“二战结束后,苏联力图冲破 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打开进入地中海和波斯湾的大门,支持中东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可知,苏联 不断插手中东问题,扩张在中东的势力;据材料“美国则努力扩大它在中东的影响和势力,将中东置于它 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之中。”可知,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 (2)影响: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从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 胀”;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增强了其经济实力;动摇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推动了第三世界 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 定并维护宪法。(6 分)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9 分)(首 先结合史实先总结其主张出现的原因,概括其主张的核心,然后对其主张进行全面评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