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省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各地生育水平(数据表明东三省在世界上也是最低)
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七大特点

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七大特点一、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作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已经执行了30年。
但是,发展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可行性已经引起了质疑。
长时间的低生育率以及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将导致对养老与医疗健康体系的挑战,影响整体劳动生产率与整个经济的竞争性。
当抚养负担日趋加重时,人口老化也影响到代际关系,甚至社会的整合与民族的兴衰。
二、性别比例仍是男多女少男性占全国总人口51.27%,女性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到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粗算一下,我国男性比女性多3400万!三、家庭成员人口在减少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在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我国已产生了所谓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即一个子辈、两个父辈、四个祖辈这样的倒金字塔结构。
虽然未来严格意义上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在多大规模内出现,还是个疑问,但家庭子女数趋少,人口寿命延长却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意味着子女负担父辈和祖辈的养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成长环境。
这种环境的本质特点是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手足之情。
“没有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游戏,儿童会缺少很多重要的心理体验,比如成就感、挫折感、信任感,而这些对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
”缺少手足之情的童年,幸福感会大打折扣。
云南生育现状分析报告

云南生育现状分析报告2019年,云南省的人口规模达到了4900万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然而,云南的生育现状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该省的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章将对云南省的生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云南省的生育率趋势云南省的生育率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下降的趋势。
1970年代,云南是一个典型的多子女家庭的地区,生育率非常高。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实施,云南的生育率逐渐降低。
根据最新的数据,云南省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至1.5左右,远低于全国水平(1.7),甚至低于城市地区的生育率。
二、云南省生育率下降的原因1.经济发展: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将焦点放在了事业发展上,而非家庭生育。
特别是在城市地区,高房价和生活成本的压力也使得生育成为了一项负担。
2.人口政策: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对云南省的人口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该政策的实施迫使许多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子女,导致云南省的生育率明显下降。
3.文化传统: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传统观念。
一些少数民族崇尚多子女家庭,并认为生育是一种荣誉和责任。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这种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夫妻开始追求小家庭,注重子女的教育、健康和个人发展。
三、云南省生育率下降的影响1.老龄化问题:云南省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生育率的下降导致了劳动人口减少,而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这对养老金、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人口结构变化:生育率的下降导致云南省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资源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消失。
这也对云南省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带来了挑战。
3.社会问题:生育率下降还带来了其他社会问题的出现。
家庭单子女的增加导致更多家庭辈份单一,家庭互动减少,孩子的教养压力也增大。
统计自然人口负增长的省份已达 20 个,黑龙江出生率倒数第一,低于日韩等国家,这一趋势意味着什么?

自然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已经在中国逐渐显现,目前已有20个省份出现了这种情况,其中黑龙江省的出生率更是跌至倒数第一,低于日韩等国家。
这一趋势意味着什么呢?
自然人口负增长意味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更加严重。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社会负担加重,养老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因为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而且需要更多的医疗保健服务,这些都会对经济带来压力。
自然人口负增长也意味着劳动力短缺问题会更加突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的供给将会减少,这将对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招聘难题,劳动力成本也会随之上涨,这将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自然人口负增长也意味着家庭结构的变化。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家庭中的老年人口将会增加,而年轻人口的比例则会下降。
这将对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带来影响,可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关系的疏离。
自然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一趋势,包括鼓励生育、加强老年人口的保障和服务、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等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长期繁荣。
中国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地区差异

中国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地区差异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各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也呈现出明显地区差异。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社会福利政策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地区差异进行探讨,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地区差异的现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地区差异较大。
以乡村和城市之间为例,乡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普遍较高,而城市地区的人口出生率相对较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乡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为11.2‰,而城市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仅为6.2‰。
此外,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原因。
发达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普遍较低,而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则出现更高的人口出生率。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于生育孩子的意愿逐渐下降。
相比之下,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福利政策也较为薄弱,因此人们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子女的赡养,从而增加了对于生育的要求和意愿。
三、教育水平的影响教育水平也是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城市居民对于追求个人事业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意愿增加,因此生育意愿相对较低。
而在相对欠发达的乡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人们相对较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对于生育的期望和要求较高。
四、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社会福利政策的完善程度也对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产生影响。
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社会福利政策较为健全,包括婚姻登记和节育等方面的支持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使得居民更加自主地做出生育决策,从而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相反,在某些欠发达地区,社会福利政策支持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导致人们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子女的赡养。
五、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传统对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8年到2011年各省人口数出生率数据统计

2008年到2011年各省人口数出生率数据统计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口数量以及出生率等人口数据对于政府制定政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统计各省人口数以及出生率的数据成为了评估和了解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对2008年到2011年各省人口数以及出生率进行统计和分析。
首先,2008年到2011年各省的人口数显示了各地区之间的差异。
根据数据统计,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2008年该省人口数量达到了9766万人。
此外,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也是人口数量较多的省份。
而相对而言,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分别为300万人和560万人。
这些数据显示了中国各省之间的人口分布不均衡。
其次,从2008年到2011年的出生率数据来看,全国各省的出生率均呈下降趋势。
以广东省为例,2008年该省每千人口的出生率为10.62‰,而到了2011年下降至9.23‰。
同样地,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的出生率也都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出生率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对于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经济的发展使得家庭生活成本增加,不少夫妻追求事业发展而推迟生育。
其次,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于孩子教育的投资更为谨慎,从而控制生育数量。
再者,女性地位提高和妇女就业机会增多也促使女性追求事业发展而推迟生育。
总体来说,中国人口的出生率的下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担忧与挑战需要重视。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福利和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压力也在增加。
此外,少子化也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政府需要适应人口变化的趋势,制定相应的政策,平衡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总结起来,2008年到2011年各省人口数以及出生率数据显示了中国各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布差异,以及整体出生率呈下降趋势。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6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6年2006年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2006年,我国各地区的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数据成为了许多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研究的焦点。
通过分析各地区的人口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人口发展状况和区域差异。
以下将按照不同地区进行一一介绍。
东北地区:2006年,东北地区的人口数为xx万人,出生率为x‰,死亡率为x‰,自然增长率为x‰。
东北地区的人口总数相对较低,且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较为低下。
这可能与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和中老年人口比例相对较高有关。
华北地区:2006年,华北地区的人口数为xx万人,出生率为x‰,死亡率为x‰,自然增长率为x‰。
华北地区的人口总数较高,出生率和死亡率也相对较高,自然增长率在全国范围内保持中等水平。
华东地区:2006年,华东地区的人口数为xx万人,出生率为x‰,死亡率为x‰,自然增长率为x‰。
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总数居高不下,自然增长率相对较高。
华南地区:2006年,华南地区的人口数为xx万人,出生率为x‰,死亡率为x‰,自然增长率为x‰。
华南地区的人口总数较高,且出生率相对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为显著,可能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有关。
西南地区:2006年,西南地区的人口数为xx万人,出生率为x‰,死亡率为x‰,自然增长率为x‰。
西南地区的人口数量较多,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自然增长率相对较低,这与该地区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有关。
西北地区:2006年,西北地区的人口数为xx万人,出生率为x‰,死亡率为x‰,自然增长率为x‰。
西北地区的人口数量较少,且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较低,可能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有关。
港澳台地区:2006年,港澳台地区的人口数为xx万人,出生率为x‰,死亡率为x‰,自然增长率为x‰。
港澳台地区的总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出生率低、死亡率较稳定,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现状及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现状及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王付春【摘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就开始出现失衡现象,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它造成了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同时还严重影响婚姻市场的配对、人口再生产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必须采取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运用社会公共政策等措施来影响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弱化人们的性别偏好,使出生性别比失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9)004【总页数】3页(P76-78)【关键词】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作者】王付春【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4一、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人口出生性别比是一个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是否均衡的标志。
国际上一般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出生性别比值在103-107为正常范围,即每出生100个女婴,则应出生男婴数量要比女婴多 3 -7 个[1]13-15。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上升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980年以前处于正常范围(包括安徽省),但1980年后由于中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
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显示(见表一),全国(各省市)和安徽省的人口出生性别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升高趋势,同时安徽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要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增长迅速,尤其在1990年至2000年这十年间增长的趋势最为显著,其形势不容乐观。
表一 1990年、2000年、2010年全国(各省市)与安徽省出生性别比(二)城乡人口出生性别比差异大安徽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
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自1982年以来,城镇和农村性别比均高于107,偏离了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且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明显高于城市。
中国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地区差异

中国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地区差异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地区差异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由于中国的地域广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国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概念。
人口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每一千人口中出生的婴儿数量。
而生育率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每位生育年龄妇女平均拥有的孩子数量。
中国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地区差异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高,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充足,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贫困相对较多,人民生存条件相对较差。
因此,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相对较低,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相对较高。
其次,教育水平也是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地区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更倾向于追求事业发展,对生育的意愿相对较低。
因此,在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和地区,由于女性更加重视自己的职业发展,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相对较低。
而在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地区,由于婚育观念的传统和社会压力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相对较高。
此外,公共政策也对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多年,这导致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整体偏低。
然而,近年来,政府逐步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夫妇生育二孩,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有所回升,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最后,社会观念也对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传统观念中,生儿育女是传宗接代的重要任务,尤其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
这导致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相对较高。
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追求小家庭和女性事业发展,导致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整体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各省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各地生育水平(数据表明东
三省在世界上也是最低)
从各省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各地生育水平
(数据表明东三省在世界上也是最低)
黄华斌
2011526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自4月28日公布后,各省区也
陆陆续续对地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公布,不过直到5月25
日,福建才公布普查数据,广西还未公布,原因不明,这很让
人奇怪:为何地方上的人口普查数据还未准备好,而全国的
总数却能预先做出来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次人口普查数
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先不管这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真实可靠
性,就现有的各地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中国人口低生
育问题异常严重。下表是根据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
区除广西外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中人口年龄结构及推演数
据。
表中少儿率是指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老年
抚养比是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15
-64岁)百分比值。
粗估总和生育率是以0-14岁人口平均每年龄人口数量
与15-65岁平均每年龄人口数量除2.06后的比值(这里
假设这个生育年龄人口数量与平均人口数量一致、男女性别
比为106:100),这样计算出生总和生育率在目前是
低于实际总和生育率的,因为旺生育段年龄妇女比成年平均
各年龄妇女数量多,比如上表中粗估总和生育率为1.53,
而实际按妇女各年龄人口分布、及分年生育率分布的数据计
算,全国平均总和生育率在考虑0-14岁人口96%的存
活概率下也只有约1.46(见前面博文《看人口普查数据,
定人口发展战略》)。这里数据还没有考虑0-14岁人口存
活情况,但是根据全国数据计算,即使考虑,各省区的实际
总和生育率只比上表的粗估总和生育率低(按常住人口算)。
因为这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是以常住人口为标准,人
口大量流动必然会使数据失真,因此我们先要了解流动人口
对上面数据的影响。因为流动人口大部分为民工流和大学生
流,他们基本都在15-64岁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流动
可能性极小,但是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还与地区发展水平
有关,越发达地区人均寿命越长,65岁人口比例就越高;而
0-14岁人口有可能随流动人口的父母流动,但是他们占所
在年龄段人口的比率不会很大。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推
断,流出人口多的地区,粗估的总和生育率会比实际高、老
年抚养比也会偏高,相反流入人口多的地区粗估的总和生育
率会较低、老年抚养比会偏低,再结合地区发展情况和少儿
率情况,可以判断当地实际生育水平以及人口普查数据的可
靠性。另外军人未纳入地方人口数据,军人属于15-64岁
人口,而这也会使地方人口数据得出的总和生育率偏高。
根据各省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可以得出各省区的
生育水平,下面按七类进行说明:
第一类,超极低生育率的城市类型:如北京、天津、
上海,粗估总和生育率仅仅在0.7~8左右,由于外来流入人
口较多,老年抚养比偏低,如北京、天津比全国水平低1.5
个百分点,但同时由于这类地区发展水平较高,即使有较多
的外来人口流入,其老龄抚养比还比较高,特别是上海,竟
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这类地区生育率太低,即使扣除流入
人口因素的影响,总和生育率也不会超过1.0,在全世界恐
怕没有般配的。
第二类,极低生育率东北类型:东北三省的粗估总和
生育率也仅仅只有1.0,与国际上排上名的最低生育率地区
的台湾、香港、新加坡相当,比日本、韩国的1.2还要低(国
际数据来源于美国人口咨询局公布的2010年世界人口数据,
前期博文《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区在中国大陆》)。这个地
区的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应该基本相当,如黑龙江公报提到
其人口总数仅比户籍人口数少11万人,而且辽宁老龄抚养
比还高达13.2%,比全国平均高出1.3个百分点,显然流入
人口不可能太多,因为净流入人口会使老年抚养比降低;尽
管吉林、黑龙江的老龄抚养率比全国平均低1.5个百分点,
但也不可能是流入人口造成的,因为2000年普查时这两个
省人口流动是净流出,而且黑龙江的附加信息表明普查人口
数比户籍人口数还少11万,仍是净流出人口状况。其造成
低老年抚养率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地区环境严峻,生活艰
苦,人均寿命低造成;再一个可能是早期内地上东北开发的
人员退休后陆续回原籍落户养老造成的。但是不管怎么说,
该类地区总和生育率肯定已经到了极低生育率水平,如果普
查数据正确,此地区实际上过去15年人口平均总和生育率
应该低于1.0。此类地区环境人文情况相似,数据也相似,
我认为数据基本上可靠的。
第三类是超低生育率的内地类型:以湖北、陕西、内
蒙古为代表,其粗估总和生育率在1.2-1.3左右,2000年时
以人口净流出为主(内蒙有极低的净流入),所以人口流动
对总和生育率没有提升效果,除内蒙老年抚养率较低外(可
用艰苦环境解释),其它老年抚养率基本在全国平均水平,
我认为这类地区的实际总和生育率在1.2或者更低的可能性
很大,数据基本可靠。
第四类超低生育率的沿海类型:以江苏、浙江为代表,
其粗估总和生育率为1.17,尽管这两省为传统的人口流入省
份,但其仍高于全国平均老年抚养率的水平表明,流动人口
对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值降低有限,以方法上的高估和流动人
口的低估相抵,此类地区实际总和生育率也可能与第三类相
似,也在1.2左右,结论也是相当可靠的。
第五类很低生育率的综合类类型:以福建、山东、山
西、河北、四川、重庆、湖南、安徽、甘肃为代表,粗估总
和生育率在1.3-1.7左右。根据人口净流动和老年抚养比的
情况,实际总和生育率分别估计如下:山东、四川、重庆为
1.2-1.35左右,福建、湖南、安微为1.4左右,河北、山西
在1.5左右,甘肃在1.6左右。四川、重庆、安徽是人口输
出大省,实际总和生育率要比粗估值低0.3-0.4(根据老年
抚养比与全国平均比较加上扣除方法上的高估影响),同样
山东要扣0.1-0.2,福建为人口净流入地区,加上0.1左右,
其它大约扣0.1左右。这其中山东、四川、重庆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其它都在全国平均水平(按前博文估计在1.46)附
近。四川、重庆由于高流出人口的情况掩盖了真实生育率,
其实际总和生育率可能与湖北、陕西相当(地理上相连地区
人文相似,数据上也有可能性)。
第六类是民族地区生育类型:包括海南、云南、青海、
宁夏、西藏、新疆,粗估总和生育率在1.9-2.0左右或更高
(西藏2.3),因其生育政策较宽,但总和生育率也并不高,
除西藏外都低于替代生育水平。其人口结构特点除粗估总和
生育率比其它省份高外,其老年抚养比也比较低。实际总和
生育率应该比粗估水平要低0.1-0.2左右。
第七类是难以确认的较低生育类型:包括广东、江西、
河南、贵州以及还未公布人口数据的广西。广东是最多的人
口流入地,在其很低的老年抚养比(8.8%)的情况下还有1.52
的粗估总和生育率,综合评估实际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
但是不能确认。而河南是众所皆知人口流出大省,其粗估总
和生育率在2.04而其老年抚养比竟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矛
盾很大,如果按老年抚养比与全国相当的水平表明其人口净
流出很少,扣除方法上高估的影响,其总和生育率在1.9左
右,似乎与周边省份差别过大,因此其数据可靠性值得怀疑;
同样江西也存在这个问题,2.13的粗估总和生育率竟有比全
国还低1.1个百分点的老年抚养比,也似乎不太可能;贵州
更有高达2.62的粗估总和生育率,尽管有较高老年抚养比表
明有较多的人口流出,但扣除这些影响以及方法上的高估,
还有高达2.2以上的总和生育率,远高于除西藏外的民族地
区,似乎也不太可能。至于广西,数据还没有出来。
以上对我国各省区人口生育水平进行了分类分析,结
果肯定我国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1-5类水平)总和生育率
低于1.6,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低于1.3.更有非城市型地区的东
三省,总和生育率更低于1.0,这可是过去15年的平均水平。
过去在国际上人们总以为只有日本韩国有低生育率问题,其
实我国部分地区比日本韩国还严重,持续时间不仅长而且更
程度更甚。现在国际上低生育国家和地区都在极力想法鼓励
生育,以提高生育率水平,以免出现过低生育率造成的灾难
性问题,而我国还在严格低生育政策,这对中国未来发展很
有可能会成为灾难性的失策。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人口,所
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得人心,但是在人口上不对极度压低生
育水平的独生子女政策进行调整,以人为本的思想何以体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