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各州郡地图(含三国全地图)

合集下载

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设置与中央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设置与中央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设置与中央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东汉末年因外戚宦官过多的操权,天朝内部争权斗争激烈,对外用兵增多,加上自然灾害不断,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农民起义不断,东汉政权虽联合名地军事力量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各军事势力依靠自身的封建权势和所掌握的兵力,割据三十多年,逐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分兵鼎立。

由于三国鼎立,也促使了东汉王朝的过早灭亡。

东汉末年,曹操在北方削平各种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成为当时权威最大的东汉权臣。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战后,曹、孙、刘三个军事集团各据一方,形成对峙鼎立的局面。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长于曹五废汉献帝,延曹操魏王封号,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挽政权。

割据巴蜀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史称蜀国或蜀汉政权。

割据江东的吴王孙权也于222年在建业城(今南京市)建立东吴,也称孙吴政权。

中央官制三国基本上沿袭东汉。

曹操在掌东汉政权时,“罢汉台司,更置丞相”,另设秘书令,掌机要。

曹丕称魏帝后,改相国为司徒,改秘书为中书,置中书监及中书令,以掌机要,不另设巫相。

监、令之官从此开始设置。

此时尚书台之权大减,而中书之权则加重。

以后有时也置相困,但非一般大臣之位。

机要大权实际上在中书。

尚书则设有五曹尚书。

曹魏的政体,大权在中书,是一个重大的政治改变。

中书成为决策机构以后,尚书则成为办事机构。

这个改革,是由“三公”制向“三省”制发展的关键。

曹丕时定九品官人法.设大中正及中正之职,以评定各州、郡的军、政、民诸务及官员情况。

蜀汉大体是沿剐东汉末年之制,设有亟相,蜀汉僻居一隅,国小力弱,政局不稳,各种典章制度也不完备。

在历史上的影响并不大。

孙吴兼用汉魏之制,设丞相,有时又分置左右丞相,也设有中书令、尚书令等官。

设置杂乱,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制制度。

官分九品始于曹魏,但当时也兼用汉代禄秩之制。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网罗了一些受到农民战争和稍后的豪强兼并战争打击的豪强地主,重用了一些丧失门第又得不到乡举里选机会的士人。

三国时期地图——图说古代三国时期中国版图

三国时期地图——图说古代三国时期中国版图

三国时期地图——图说古代三国时期中国版图三国时期疆域曹魏疆域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

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60];东至黄海。

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

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曹魏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60]。

221年孙权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为郢州。

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

220年至226年,分陇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

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两州。

蜀汉疆域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

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

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

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

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东吴疆域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

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

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63]:荆州、扬州、交州。

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

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图解三国1

图解三国1

最近看论坛中新三国比较火热!作为一个三国迷,看了一点新三国,这里不发表任何评论,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下从东汉至三国归晋这期间中国行政区域的一些变化!说明:本人知识有限,将不定时更新!有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大家更正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中央),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

全国十三个州:司隶(相当于京畿道/直隶省)、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交州,幽州。

这13个州是一级地方行政区。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又出来很多州,例如交州太大,东吴分出块广州来,凉州太大,曹魏分出块雍州来,以后会细细详谈!先说一下东汉时期的一些重要官职:司隶校尉:一个监察官职,其职责原本在于监督朝内的大臣与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和弘农等七个郡的官员。

司隶校尉的职权范围与刺史相似,但是刺史是监督地方上的官员,而司隶校尉是监督中央的官员,因此在地位上比刺史要高。

州牧,是封疆大吏,掌握一州(东汉末全国分13州,州下设郡,郡下设县)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某军区总司令兼几个省的政治财政第一长官。

刺史,是由中央政丶府直接任命派遣监督州牧、太守的官员,汉朝刚刚设置时相当于后世的参军一样的官员,官位不高,却可以直接上达天听,因此后来渐渐做大,不过名义上仍然只是个类似于监军一样的官员,俸禄只有六百石。

太守,是郡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某市市长,俸禄二千石。

司隶校尉部:于西汉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所设置,是司隶校尉的管辖地司隶校尉部地图,司隶校尉也相当于一州的刺史,不过因为他所监察的是近畿各郡,所以在名义上、权力上都异于其他各州的刺史。

司隶校尉与州刺史,不是行政官吏,而只是负责监察责任的人员,当然不能算是地方政府的一级。

东汉时,司隶校尉部才成为正式行政区,下辖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治所也是首都在河南雒阳(洛阳),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北南部、河南西部和北部、山西南部和陕西渭河平原,是东汉十三州之一,曹魏后改称司州。

从诸侯割据到三家归晋:通过10张地图看三国历史的演变

从诸侯割据到三家归晋:通过10张地图看三国历史的演变

从诸侯割据到三家归晋:通过10张地图看三国历史的演变狭义的三国时代,是指公元220年到280年西晋统一的这一段时间,而广义的三国则是公元189年东汉名存实亡到280年西晋统一的这个时代,大约有90年的时间。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混乱的时代。

这个时代,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中国人对三国时代的历史典故也十分感兴趣。

然而,大部分人无法清晰掌握三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本文就以地图为载体,介绍三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要了解三国历史,必须了解汉朝的行政区划。

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分为了13个州,每个州设置一名刺史,负责监察地区内的官员。

到了东汉时期,十三州的格局基本沿袭,但是刺史已经成为了最高的地方长官,州也成为了地方最高的行政区。

在东汉后期,一些刺史的权利膨胀,演变为了州牧,他们就是汉末割据势力的主要来源。

东汉十三州184年,东汉爆发了黄巾起义,中央武力镇压,地方军阀乘机崛起,割据一方。

到189年,董卓控制朝政,东汉政府名存实亡,中国陷入了大分裂时代。

三国初期,各大军阀联合起来讨伐董卓,但是又各怀鬼胎,最终关东联军瓦解,纷争不已。

此后,关东出现的主要军阀有袁绍、曹操、公孙瓒、刘表、刘璋、士燮、孙策、袁术等。

而刘备则在徐州得到了陶谦的支持。

而董卓退守关中后,被部将所杀,关中出现了马腾、韩遂、李傕、郭汜等势力。

在所有的军阀中,袁绍的实力最强。

196年的割据情况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离到洛阳,曹操抓到这个机会,迎献帝并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在内政上推行了励精图治,开始走向了强大。

此后,曹操先后击败了吕布、张绣、袁术、李傕,控制了兖州、徐州和关中。

至此,北方出现了曹操和袁绍对峙的局面。

在南方方面,袁术在淮南称帝失败,其地并入了孙策版图,完整个地占领了扬州地区。

公元200年,袁绍率领大军南征曹操,曹操以一对十的兵力击败了袁绍10万大军。

之后,曹操继续兼并袁绍的残余势力,在207年基本统一了华北地区。

《三国演义》地图+三国地名古今对照表 ppt课件

《三国演义》地图+三国地名古今对照表 ppt课件

南郡,治所江陵,今湖北荆州。 江夏郡,治所武昌,今湖北鄂州。 长沙郡,治所临湘,今湖南长沙。 衡阳郡,治所湘南,今湖南湘潭西南。 武陵郡,治所临沅,今湖南常德。 零陵郡,治所泉陵,今湖南永州。 湘东郡,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市东。 桂阳郡,治所郴县,今湖南郴州。 临贺郡,治所临贺,今广西贺州东南。
十七,交州,吴国,治所南海番禺,今广东广州市。下辖: 南海郡,治所番禺,今广州。 苍梧郡,治所广信,今广西梧州。 郁林郡,治所布山,今广西桂平西南。 合浦郡,治所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 高凉郡,治所恩平,今广东恩平北。 朱崖郡,治所徐闻,今广东徐闻南。 交趾郡,治所龙编,今越南河内东。 九真郡,治所胥浦,今越南清化西北。 日南郡,治所朱吾,今越南西卷西北。
三,豫州,治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下辖郡国: 颖川郡,治所阳翟,今河南禹县。 陈郡,治所陈县,今河南淮阳。 沛国,治所沛县,今江苏沛县。 梁国,治所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谯郡,治所谯县,今安徽亳州。 汝南郡,治所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
阳平郡,治所馆陶,今河北馆陶。 平原郡,治所平原,今山东平原南。 清河郡,治所清河,今山东临清北。 安平郡,治所信都,今河北冀县。 河间郡,治所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 勃海郡,治所南皮,今河北南皮北。 乐陵国,治所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 巨鹿郡,治所廮 (ying) 陶,今河北宁晋西南。 赵国,治所房子,今河北高邑西。 常山郡,治所真定,今河北石家庄北。 中山郡,治所卢奴,今河北定漠以北。 鲜卑部主要有河西鲜卑,拓跋鲜卑和东部鲜卑。另有羌,胡,羯,匈奴等部居 总地域南至黄河河套一带,东至辽东,北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西至 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刘备即位汉中王后,曾令刘封与孟达攻下此地。后来 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 曾为刘表的据点。 208 年起归属曹操。 219 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逃离南阳的袁术以此地为据点。 197 年,袁术 许昌 (今河南省许昌市) 原名许。 196 年 9 月,曹操自洛阳迎献帝迁都 吴(江苏省苏州市) 山越族的严白虎占据之地。 196 年,被孙权攻破, 安定(今甘肃省镇原县) 211 年,马超在渭水之战中失利,败逃至此,后 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 连接冀州和青州、徐州方面的要地,曾受刘备、 江陵 (今湖北省荆州市) 刘表囤积兵粮物资的军事基地。 208 年,当 江夏(今湖北省云梦县) 刘表麾下将军黄祖曾为太守,镇守此地。黄祖曾 江州(今重庆市) 巴郡的中心都市。 226 年,蜀国的中都护-李严镇守于 邺(今河北省临漳县) 冀州最富饶的都市。 191 年,袁绍自韩馥的手中 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 金旋曾任当地太守。 208 年,为刘备所陷。 武威(今甘肃省武威市) 位于凉州西部。由于土豪叛乱频繁,张既受曹丕 小沛(今江苏省沛县) 徐州对西方的最前线基地。在徐州争夺战中,吕布 梓潼(今四川省梓潼县) 连接汉中与成都的要冲。刘备入蜀后升格为郡, 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 黄巾之乱后,就被黑山贼张燕占据。 205 年 新野(河南省新野县) 201 -208 年间,刘备受刘表之邀驻兵在此,并三

历史上三国地图,三国分布全图

历史上三国地图,三国分布全图

历史上三国地图,三国分布全图
历史上的三国三国分为曹魏、蜀汉、孙吴,这三国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设刺史或州牧。

郡设太守。

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三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需要,地方官员往往兼领军队,指挥作战,所以他们的权力较前代膨胀了很多。

相对于地方官员的强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约束力并不总是可以保持,尤其是在三国边境和反复争夺的地区。

三国时代,曹魏、蜀汉、东吴均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三足鼎立的格局始终未能改变。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

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三国时期地图之欧阳学创编

三国时期地图之欧阳学创编

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冀州、并州幽州雍州凉州荆州(魏)西域长史府、乌孙益州北部益州南部(庲降都督)扬州(吴)荆州(吴)交州鲜卑等部三国时期图组编例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魏十二州分为八幅,另西域长史府和乌孙为一幅;蜀一州分为二幅;吴三州州各一幅。

魏幽州、雍州、蜀益州北部、吴扬州、交州各附插图一幅。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相当于县。

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号相同;与县相当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于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所高昌城及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符号。

十一、已废或后置郡县尽可能画出,用聚邑级符号表示,注出“郡”、“县”字样。

图解三国,(公元190-280年)全套73张,献给强烈要求收藏的三国迷

图解三国,(公元190-280年)全套73张,献给强烈要求收藏的三国迷

图解三国,(公元190-280年)全套73张,献给强烈要求收藏的三国迷参考《三国志》史实、但不是专业制图,图片很多,有兴趣的朋友收藏慢慢看,希望大家尽量以历史进程做参照对应了解。

公元190年,十八路诸候讨董公元191年,群雄割据公元192年,董卓灭亡公元193年,曹操为父围徐州公元194年,刘备三让徐州公元195年,汉献帝出长安公元196年,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候公元197年,袁术称帝公元198年,曹操斩吕布公元199年,曹袁不和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公元201年,刘备驻新野公元202年,袁家之争公元204年,曹操破邺城205年,幽冀降曹,二袁覆灭公元206年,曹平并州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公元209年,孙权夺南郡公元210年,刘备借荆州公元212年,刘备攻川公元213年,曹操封公公元214年,刘备收蜀公元215年,孙刘分荆州公元216年,曹操封王公元217年,鲁肃之死公元218年,刘备攻汉中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公元222年,夷陵之战公元223年,刘备白帝托孤公元225年,南征孟获公元226年,曹丕之死公元227年,蜀军屯汉中公元228年,两出祁山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公元230年,吴求夷洲(今台湾)公元231年,四出祁山公元232年,吴通辽东公元233年,辽东之争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公元235年,蒋琬治蜀公元236年,辽东再争公元237年,辽东称王公元238年,魏平辽东、北方一统公元239年,曹睿之死公元240年,相安无事公元241年,吴魏相攻公元242年,吴讨珠崖(今海南)公元243年,魏受倭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