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 美 生 态 文 学 》简评

合集下载

在历史中建构美好的城市——简评《时空契阔——中欧学者论集》

在历史中建构美好的城市——简评《时空契阔——中欧学者论集》
的 断裂 , 那 么如何 建 设和 发 展城 市 , 是 要 与 那个 城 市 原来 的传 统 、 文化、 集 体 性 的共 识联 系在 一起 的 , 所 以我们 应 该
回到历史中去认真考察, 研究怎么去面 向未来的发展。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埃玛尔教授则从整个欧洲的范围考
察 了三种 不 同 的城 市发展 类 型 , 展现 出 了发 展 的 多样 性。 也正 如他 所说 , 这 些城 市发 展 中的差异 性 实 际上恰 恰体 现
第4 1 卷
第 5期
辽 宁大学 学 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了历 史发 展 的连 续性 。
在这本论文集 中, 值得重视的是学者们所讨论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即是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发展空间不平等的问 题。法国历史学家夏尔勒教授为我们详细解析 了巴黎所存在的这一不平等 , “ 一边是热闹的工业场所 , 一边则是从事 智力劳动坐享其成 的社群 , 在此基础上重叠着一张复杂的版 图, 其 中分布着社会压力高低不 同的区域 , 工作与居所 、
空间以及其如何演进 的, 由此开辟 了历史研 究的新领域。正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 , 自2 0 1 0 年开始 , 中法历史学家、 经
济 学家 、 社 会 学 家等 学 科 的 学者 联袂 一起 召 开 了两届 学术 研 讨会 , 而这 些 学术 成果 则 汇集 在 了 2 0 1 2 年 9月 由华东
的解 释 声音 。
在回答中, 值得重视 的是历史学家所给予的忠告 , 以及在历史分析 中所提 出的智慧。其基本要点在于必须要在

《诗经》中的女性美与昆虫-生态美学管窥

《诗经》中的女性美与昆虫-生态美学管窥

《诗经》中的女性美与昆虫-生态美学管窥《诗经》中的女性美与昆虫-生态美学管窥【内容提要】《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美的作品,其中最引人、最新奇的并非以鲜花等植物或以星月等天体来比喻女性美,而是以、蝉和蝎子等昆虫来比喻、赞扬女性美。

先秦时代以农业生产为主,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高官贵族乃至天子,都会定期参加农业劳动,所以人们熟悉自然生态环境,并产生感情,哪怕在蝎子身上,人们都能找到“闪光点”,自然界中的事物由于熟悉而变得美丽,昆虫也堪与贵族美女相比。

时代、环境决定了《诗经》中天然富含生态美学思想。

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生活和家族发展的需要,男性对女性的看法,是以劳动能力和生育能力为评价标准,而非美貌。

这也是《诗经》爱以昆虫来比喻、赞扬女性美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诗经》/女性美/昆虫/生态美学/农耕社会/女性观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部诗集,它还可以说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里面包含着文化的、历史的、美学的等多种多样的信息。

所以,研究历史的人会引用《诗经》,研究民俗的人会引用《诗经》,研究文化、研究美学的人也会引用《诗经》。

可以说,《诗经》是一面多棱镜,它折射出来的光,可以映照多个学科的研究。

说到《诗经》中的美,可谓丰富多样,有服饰美、音乐美、劳动美,还有描写人的美。

在描写人的美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诗经》对女性美的表现。

据民国时期学者谢晋青的统计,在十五“国风”里,与妇女问题有关的作品有85首之多,其中,描写最多的是恋爱问题,其次是描写女性美以及女性生活的。

[1]105-108可见《诗经》中描写女性美的作品早就引起了关注,但书中对此并未详细研究和分,所以本文特以《诗经》中的女性美描写为主展开论述。

对于女性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十分丰富而绚烂多彩的动人描写,这些描写有许多共通的地方,本文以讨论《诗经》中的女性美描写为主,略微涉及日本古典诗歌与中国古诗中相似或相同的比喻、描写。

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15篇)

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15篇)

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15篇)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110月16日,我和学校的其他几位教师在县乐安实验学校参加了为期一天的语文学标培训。

此次培训听了两节课,一节常态课是乐安实验学校杨爱玲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一节立标课是我镇张秀美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常态课是在学生完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本着让每一个学生读好课文、认识生字来设计教学环节,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上,教师的设计很巧妙,能够抓住文中的词语,巧妙地自然过渡,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让学生初步体会秋雨之美,没有教师的说教,只有朗朗的读书声,让人感觉很舒服。

而且,从孩子的朗读中,我觉得杨老师在平时一定下了很多功夫,因为孩子们都读得很有味道,朗读的水平很高。

整节课就是让孩子读书、识字和写字,教学目标很明确,其实,这正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语文不就是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然后再学会表达吗?张老师的课是立标课,设计巧妙,环节合理、紧凑,尤其是在文本的研读上,让人不得不佩服张老师确实抓住了文本的精神实质,而且紧扣课标对中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来解读文本,而且不是孤立的来看这一篇课文,而是把它放在整个单元的高度来审视、来把握,从而更好的体会了编者的意图。

教研员李玉峰老师做了精彩发言,他也了解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就是老师没有多少时间来备课,有时甚至课文自己都没读就去上课了。

我对此深有同感。

、李玉峰老师提出一定要让孩子读好书、写好字,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

而且他特别要求,三——六年级的孩子应该用钢笔做作业,学生不能用中性笔,这完全是为了让孩子练一手好字,真是用心良苦呀!接下来他又谈了一下怎样备课,结合中学段“四环五步”来说的,主要是从“教什么”和“怎么教”来说的,也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他特别强调了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不能过于笼统,应加上方法的指导,尤其是低年级,更是如此;教师应重视学情研究,把握好学生的知识基础。

《卖油翁》教学设计(优秀8篇)

《卖油翁》教学设计(优秀8篇)

《卖油翁》教学设计(优秀8篇)《卖油翁》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包含着丰富深刻的道理,短小精悍的文章,蕴含着熟能生巧的含义,学习本文要注意揣摩作者的用词准确,要运用发散思维,认真品味文章的多次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而学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经过一年的训练,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地借助工具书对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但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注音,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实、虚词,译全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重点】(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2)实、虚词理解掌握(3)详略得当的'写法【教法与学法】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

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

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是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二是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三是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

这样,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

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采取的具体学法有:1、平等交流法。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天津卷散文《线条之美》阅读

天津卷散文《线条之美》阅读

天津卷散文《线条之美》阅读作者:贾彬华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2020年第09期试题简评天津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材料选用的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的《线条之美》。

选文围绕“线条之美”,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由浅入深,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

語言自然、朴实、简洁,随处可见充满智慧的哲思与感悟,既有诗意的审美,又有理性的思考,传统文化气息浓厚。

题目设置了一道双项选择题、4道简答题。

选择题5个选项从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考查考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4道简答题依次考查考生赏析语言、把握思路、整合信息、鉴赏评价等能力。

其中第20题是创新题型,体现学以致用。

散文阅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文本阅读(整体把握)-破解题干(精细审题)-进入语境-规范作答(分条分点)。

高考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线条之美粱衡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

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

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

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

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

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

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

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

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

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

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你就永不会失望。

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

《森林生态学》(第01章)基础理论篇

《森林生态学》(第01章)基础理论篇

1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以生物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与自然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环境对生物个体 的影响以及生物个体对环境产生的反应,其 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一致。
2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种群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同种个体 的组合。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种群密度、出 生率、死亡率、存在率和种群的增长规律及 其调节。
生态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 一个庞大的生态学学科体系,据估计,目 前冠以“生态”名词的“学科”已经不下 100门。
六、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种群与群落 3、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动态
4、任务:掌握生态学的基本 理论和方法;树立正确的生 态观,按生态规律办事。
5、当代生态学研究的三大热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生物 多样性;全球变化。
五、生态学的分类
基因
基因系统
细胞


器官
细胞系统 器官系统
有机体

种群

有机体系统 种群系统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
Organisms Biosphere
Populations Communities Ecosystems
3) 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根据系统科学的思想提 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4)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关系的科学。 5)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 关系的科学。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 人类,即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指生 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 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

通向自我认知的日记体写作——简评《阿娜伊斯·宁日记》

通向自我认知的日记体写作——简评《阿娜伊斯·宁日记》

追 寻


阿 娜 伊 斯 ・ ( as n,9 3 1 7 ) 二 十 世 纪 美 宁 An iNi 1 0 - 9 7 是
的经 历 、 想 和情 感 能激 发 读 者 即 刻 的认 同感 . 所 关 注 思 它
国 著 名 女 性 文学 作 家 、 日记 小 说 家 、 神 分 析 学 家 , 誉 精 被 为现 代 西 方女 性 文 学 的创 始 人 之一 。 宁 生 于 法 国 巴 黎 近 郊 的 一 座 小 城 纳 伊 市 .后 来 加 入 美 国 国籍 。 的 父 亲 乔 奎 因 是 一 位 出 生 在 古 巴 的 西 班 牙 作 宁 曲 家 兼 钢 琴 家 , 亲 具 有 法 国 和 丹 麦 血 统 , 一 位 女 高 音 母 是 歌 唱 家 。 宁 l 岁 时 , 的 父 亲 遗 弃 了 家 庭 , 亲 带 着 她 和 在 1 宁 母 两 个 弟 弟 前 往 纽 约 谋 生 。 1 2 年 ,O 的 宁 嫁 给 了银 行 家 93 2岁
自己和 朋 友 们创 立 一 个 “ 提 供 营养 的 ”“ 以生 活 的 ” 能 、可
巴黎 定居 期 间 , 和雨 果 资助 了几 位 先锋 艺术 家 。9 2 , 她 13 年 宁 遇 见 了 后 来 成 为 她 情 人 的 美 国 著 名 作 家 亨 利 ・ 勒 米 ( nyMi e) 1 3 年 二 战 爆 发 , 搬 回 了 纽 约 , 此 她 成 He r l r 。9 9 l 宁 从 为 格 林 威 治 村 艺 术 家 群 体 中 的 一 员 。9 3 她 获 得 了 费 城 17 年
又 教 贫孝 01 8 号中旬 斗21年 月 刊

向 自 我 认 知 的
日 记 体 写 作
简评 《 阿娜 伊斯 ・ 日记 》 宁

论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生态意蕴

论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生态意蕴

气》和《喊山》为例[J]. 汉字文化,2020(19):
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性和人类命运。他认为“人类
60-61.
面对自然的本性应当是审美亲和的”[16],因此他借乡村 [15]…徐志豪 . 论阿来小说《蘑菇圈》中的藏族文化与生
意象来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让读者感受到乡村自然生
态意识[J]. 戏剧之家,2019(15):207-208.
刘亮程笔下的黄沙梁不似江南水乡那般温柔,它是粗犷 刀等物品以及风、云、雨等非生命的事物。刘亮程综合运
的、原生态的。
用多重意象“从而让整个作品充满立体画面感”[7]。
作者在散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口语词,从而使他的散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运用了许多动物意象,
文呈现出淳朴、自然的风格,并且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 “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微妙的内在关联”[8]。驴
和谐与平衡,呼唤精神的回归,实现精神的救赎,他认为
家,2019(24):224-225.
“唯有节制自己的欲望、真正尊重自然,人与自然才能真 [12]…王立杨,韦忠益 .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态关怀[J].
正共生,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15]。欲望是永远不
汉字文化,2020(20):76-77.
可能被满足的,但恶化的生态环境在时刻提醒着人们无 [13]…张恬,薛乔珲,李蕊芳 .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生态意
国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几乎不受城市工业化影响。在
2… 独特的乡村意象美
刘亮程的散文从表述层面来说“既有形象性、情感 性、趣味性、想象性,还有哲理性”[5],《一个人的村庄》
纯天然的环境中,人们的命运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呈现出生态美学的整体性特征,“生态美学对美的要求 《一个人的村庄》里的生态意识“旨在提倡尊重自然、热 从来都不是割裂的”[6],这种整体性可通过意象来表现。 爱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和谐”[2]。刘亮程潜意识里 刘亮程通过对村庄中各种常见意象进行多角度描写,构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4期(总第153期)・书评・学习与探索
Studv&Fxnloration
No. 4,加以

为消除生态危机呐喊
—《欧美生态文学》简评
李玉鹏
(北方文艺出版社,黑龙江哈尔滨150020)

中图分类号:12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一462X(2004)04一0140一01
生态文学自古有之,它的历史与文学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上古时期,世界各国表现自然与人密切关系的神话便是生态文学的最早源泉。即使是从古罗马到18世纪末生态文化萧条的两千多年里,仍然有一些闪烁着生态思想光芒的文学作品,如(变形记》、(太阳城》、(格列佛游记)等等。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生态文学持续发展,涌现出缪尔、利奥波德等生态文学大家,并在上世纪中期,以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迎来了一个持续至今的繁荣时期。生态文学在中国从无人知晓到逐渐引人关注,应得益于一批长期关注并研究它的中青年学者,王诺便是突出代表。他几乎是与世界生态文学研究同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致力于生态文学的研究,其新著《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则为读者提供了准确把握、全面系统了解生态文学的历史、现实,生态文学内涵、特征的读本。 这是国内第一部欧美生态文学研究专著。在“导论”中,作者开宗明义地对生态文学的特征与定义进行了界定和描述。其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学绝不仅仅是以是否描写自然为分类标准的,它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的文学;它与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描述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对自然的控制、影响,或是把自然当作人的情感、思想或心态的借喻体、象征物、对应者;它着力于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对造成这一灾难的所谓人类文明进行不留情的批判;它往往在鞭挞“人类是自然的主宰”的人类中心主义、揭示了人类对生态造成的灾难性破坏后,表达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展现人类未来理想的生存状态。 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来描述世界。它对于生态整体主义的人类行为是持批判态度的,揭露是无情的,是现实主义文学;对符合生态整体主义的生物共同体
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是持褒扬态度的,憧憬是痴情的,是浪
漫主义文学。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反思一些文学史上的
所谓名篇,就会发现它们是与崇尚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文
学背道而行的。如《巨人传》所宜扬的疯狂的、毫无限制的
人类欲望对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浮士德》中宣扬的用对
自然规律的抗争来满足人类欲望的“浮士德精神”,实际上
是以征服和控制自然来实现自我价值为代价,给后人留下
一个千疮百孔的生态魔境;《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老人
以杀死鱼来维护人类的尊严,却没有想到鱼也有生存的尊
严和被袭后反抗的权力……作者在这部著作中举出这些
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中的反生态整体主义,鼓吹以违背自
然规律、牺牲生态环境的和谐来满足人类欲望和尊严的硬
伤,旨在提醒读者通过对反生态整体主义文学的认识,提
高对生态整体主义的重视,进而关注生态文学,关注我们
所处的生态环境。对“生态文学是反人类文学”这样的疑
问,本书作者指出:生态文学反对的只是以人类中心主义
为思想基础、随意伤害其它生物、违背规律控制自然的行
为。它强调的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与其它生
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正如著名生态经济学家戴利在评价
著名生态学家刘易斯时说的:“刘易斯让人们看到:控制自
然一旦越过界点就会变成危险的举措,如果达到极限,那
么我们将眼睁睁地看着全部业绩毁于一旦—人类征服
自然大功告成之日正是自然征服人类之时。”
《欧美生态文学》历史地考察和评价了生态文学的发
展及其主要成就,对生态文学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涵进行
了系统研究。遗憾的是“欧美”两字决定其阐述对象只能
局限于欧美生态文学和西方生态思想。但这种遗憾并不
是作者强加给读者的,因为虽然我国的古代先哲为人类贡
献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充满智慧的东方生态思想,但
由于对生态危机的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传
承,生态文学研究在国内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愿该著能
够引发国人对生态危机的警觉和对生态文学的热爱,因为
只要人类仍然面临生态灾难的威胁,生态文学就会不遗余
力地为消除这一威胁呐喊。(责任编辑:张磊〕

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