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5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且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旅游规划与管理、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城市地理与城市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硕士生培养阶段:

1.接受中国教育制度的相关要求,自愿遵守《南京大学章程》;

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谦逊团结的协作作风;

3.具备坚实的地理学、规划学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较为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基础,掌握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的能力和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的技能,主要从事旅游、土地、城乡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性专业人才。

(二)博士生培养阶段:

1.接受中国教育制度的相关要求,自愿遵守《南京大学章程》;

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谦逊团结的协作作风;

3.具有坚实的地理学、规划学的专业基础,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广博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及区域科学知识,熟练地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的技能,掌握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的能力,从事土地、旅游、城乡研究和规划方面的高级人才。

二、研究方向

(一)硕士阶段:

1. 旅游规划与管理

2. 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

3. 城市地理与城市研究

(二)博士阶段:

1.土地规划与管理

2.旅游地理与规划

3. 城市发展与规划

4.文化与景观地理学

5.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三、招生对象

(一)硕士阶段:

1.专业相同和相近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2.从事相同和相近专业工作的具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同等学力人员。

(二)博士阶段:

1.专业相同和相近的硕士生;

2.从事相同和相近专业工作,具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同等学力人员。

四、学习年限

一般为三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注:A类课不少于7个学分,硕士英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选,其它三门任选其一,B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C类课不少于6个学分,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分,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需加选三门本专业本科段专业主干课)

(二)博士阶段

1.博士英语

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自然地理学进展

4.人文地理学进展

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

六、培养方式

(一)硕士阶段

1.课堂讲授;

2.课堂讨论;

3.参加科研生产实践。

(二)博士阶段

1.专题讲座;

2.讨论班;

3.自学辅导;

4.参加科研与生产实践。

七、考核方式

(一)硕士阶段

1.课程考核笔试、口试、读书报告、课程作业等多种形式;

2.中期考核在第三学期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重点考核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外语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科前沿和动态的了解,综合素养等,并据其成绩分别向提前攻博、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和终止研究生学习三个方向分流。

(二)博士阶段

1.课程考核笔试、口试、读书报告;

2.外语考核笔试、口试。

八、学位论文

(-)硕士阶段

1.论文选题:以国内重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心,并结合研究实践选题; 2.严格开题报告制度

3.加强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检查监督,按规定撰写学术论文发表;

4.论文规范化教育(包括引用出处,参考文献资料)。

(二)博士阶段

1.论文选题:以当前国际前沿理论和国内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心,以学科前沿和先进性为目标,结合研究实践选题;

2.严格开题报告制度;

3.加强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检查督促,按规定撰写学术论文发表;发挥博士生指导小组的作用;

4.论文规范化教育(包括引用出处,参考文献资料)。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严格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选择和组织好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按学校规定做好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十、质量监测

(一)硕士阶段

1.全面实行中期考核,规范中期考核的要求;

2.建立定期的导师与研究生碰头制度,了解研究生学习状况和学习中问题,检查学术论文写作状况等;

3.试行学位授予量化指标,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4.加强和已毕业研究生的联系,了解研究生对教学及其他方面的反映。

(二)博士阶段

1.建立定期的导师与研究生碰头制度,了解研究生学习状况和学习中问题,检查学术论文写作状况等;

2、全面实行中期考核,规范中期考核的要求;

3.试行学位授予量化指标,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4.加强和已毕业研究生的联系,了解研究生对教学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和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