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思路的语文问题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整体思路的语文问题设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科学的课堂提问是成功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而且还能把握学生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具有评价、反馈功能。

但是,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因种种原因提问不是太宽,就是太窄:不是太深,就是太浅:不是不着边际,就

材并没有规定学生“只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却明确规定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c和ax.t.x=b这样的方程”。老师们混淆了“会”与“只会”的概念,“会”是“保底”的目标,它并不影响学生一题多解。第三,对这种改变“很难接受”的是教师而并非学生。解方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知识,没有前摄抑制的干扰和影响,而对教师来说,要改变惯性思维就产生了种种的不适应。老师们的忧虑主要来自对教材断章取义的理解,没有对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深度挖掘,说明我们在这方面下的工夫还远远不够深。

四、走马观花。在不拘小节中错失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引领学生“找规律、建思想、学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常常蕴含在不经意的细节中。教师解读时务必关注细节,慎拘小节,如果走马观花,粗略而过,必将在痛失知识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也错失许多精彩。

【案例1笔者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时,就曾遭遇过类似的尴尬。

口蒯义邦

是零零碎碎,而且许多教师的提问还

多采用“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一问一答”的短、平、快方式,根本就

没有引发学生思考。没有重点的教学

表面看来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实质上

重点流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大

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

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所以,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

题。作为语文教师来讲,更应该重视课

在“总结规律”的教学环节,我见

学生已经概括得很完整了,在请几个

学生复述以后,满以为可以顺利地进

入下一环节,没想到这时峰回路转,出

现了意外。

生1:我认为不完整,还应该写上

0除外。

师:为什么0要除外?

生l:因为除数不能为0。

生2:我有意见,书上明明没写0

除外的……

到底要不要写上“0除外”呢?孩

子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教材

在“积的变化规律”中确实没有注上“0

除外”,可是为什么会不写呢?连我也

没考虑到,一下子又想不明白,于是只

能不置可否地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

再研究。“

【分析思考】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

曾说过:数学是极富个性的,一旦在数

学系统中对某个概念有了明确定义

后,它就只认数学系统中的定义,而对

于外来系统就“六亲不认”了。积的变

化规律中“0除外”为什么可以不写,

堂提问,应基于整体思路进行语文问

题的设计,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以

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

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这就需

要教师不断地努力研读文本,在整体

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简化头绪,紧扣重

点,设计出少而精的、能“一问抵多问”

的整体研读问题。然后激发学生主动

研读文本的积极性,在整体性基础上

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从根

本上摆脱烦琐的提问应答与课文分

正是缘于数学的这种个性。除数不能

为0,这众所周知,因此不必特意注

出。那么,商不变性质中“0除外”为何

又要写上呢?因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乘一个数时,0必须除外,否则除法算

式中除数可能为0,失去了意义。因此

将商不变性质整合成一条规律时,有

必要写上“0除外”,以使概念的叙述

更完整、科学。由于笔者解读教材时没

有关注到这一细节,当课堂上生成这

一资源时,无言以对,错失了帮学生建

构完整知识的良机,错失了引发学生

数学思考的契机,更错失了那份由学

生思维碰撞带来的精彩。

解读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常规工

作,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

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发

展的、艰巨的任务,相信只要我们多学

习、勤实践、善反思,一定能慧眼识重

点,读出教材的丰富内涵,读出数学的

本质特征,读出教材的深刻思想,成就

灵动、丰实、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浙讧省浦江县教研师训中心322200)

—筹精糕等21X)8篇11团

厂一教学月刊小学版.上—U

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怎样“牵一发”进行整体思路的语文问题设计?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做些努力。

一、破题——抓住文本题目。把握内蕴

破题,顾名思义是指根据课文题目进行问题设计。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可以窥探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题目对于课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题目设计整体问题,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妙趣横生。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揭示课题后,我根据题目设计的整体问题是:“‘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i己》?司马迁是怎么发愤写《史记》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结果怎么样?”第一个问题,有些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很快就理解了;后三个问题只有经过认真读书,学生们才能解决,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带着后三个问题自由读书,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再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负荆请罪>,根据题目我设计的问题为:“课文中说的‘负荆请罪’是谁向谁请罪?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又是怎样和好的?”

这些问题一解决,就可以从中把握文章内蕴,获得文章意趣,使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悟变得简洁而明朗,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点睛——抓住文本中心,以“睛”会文

所谓点晴,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词句来提出整体问题。中心词句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亩再J I A O X而U E Y U两E K A N蕊X I A O X砷U E B A N

它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

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中心

词句,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整体

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

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

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番茄太

阳”》这篇课文,如何让学生感悟文章

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教学的重点和

难点。我在教学时,主要抓住文章的中

心——三处“番茄太阳”设计整体问

题:“‘番茄太阳’这个词在课文中一共

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

现的?每次出现分别是什么含义?”接

着让学生整体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自主合作探

究,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展

开对话,在品读、讨论中理解”番茄太

阳”不仅指“太阳”,还指盲童明明美丽

的笑脸,她的心灵就像“番茄太阳”一

样,她是一个美丽漂亮、聪明机智、富

有爱心的小女孩,从而使学生在整体

问题的解决中体会作者的意图,理解

“番茄太阳”深刻的内涵。

三、寻究——抓住文本结论。激趣

探究

文本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文本的结果,针对文本的起因、经

过进行逆向寻究整体提问。虽然这对

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很高,但可促进

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

的印象,把握文本的本质内涵。

例如苏教版第七册《九寨沟)一文

中最后有这样一段总结:“雪峰插云,

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

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啊!”抓住此总结,阅读感悟时可提出

如下整体问题:“为什么说九寨沟真是

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呢?”学生

通过深读课文,逆向探究,分别找到了

这段话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从而也

懂得了这里面的前因后果。

再如第七册<珍珠鸟>一文,一位

教师抓住课文最后作者发出的感

叹——“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

界吗?”设计出这样的整体问题让学生

讨论:“文中所说的‘信赖’和‘美好的

境界’分别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教师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点画课文,

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信赖能创造出美好

境界的原因,即“人给鸟儿舒适的环

境,鸟儿给人们情趣的生活”这么一个

生活的启迪。

四、递进——抓住主次关系。逐层

推进

递进,就是在围绕全篇整体问题

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对二级分问题的

设计讨论,进而加强对全篇整体问题

理解和深刻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的方法。递进整体问题的设计,可

以理清文章主次关系,把复杂的难以

理解的问题论述清楚,阐发透彻,从而

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不过,进行递进整

体问题设计时,要注意文本各层次之

间的内在逻辑,文本各层次之间要层

层衔接,环环相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

《秦兵马俑》时,抓住“举世无双、绝无

仅有”等重点词句,设计了这样一个全

篇整体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课文首尾

两段高度评价秦兵马俑为‘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你们知道秦兵马俑为什

么会有这么高的赞誉吗?”然后使学生

通过整体朗读课文来理解秦兵马俑获

得如此高赞誉的两大原因:①秦兵马

俑规模宏大;②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

性鲜明。

在学生初步理解这两大原因之

后,教师又逐层推进,设计出这样两个

二级分问题:“①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特点可以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②课文

分别描写了哪些类型的秦兵马俑?你对

哪种类型的兵马俑印象最深,这种兵

马俑都有哪些鲜明的个性特征呢9先

画一画,再来谈一谈。”

第1个分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阅

读后,很快就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