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整体设计思路 指导依据说明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思路——全方位引导学生的成长在教育领域,整体设计思路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它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
本文将详细探讨整体设计思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指导依据和教学目标,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整体设计思路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指导依据整体设计思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指导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
整体设计思路提倡将道德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真实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判断不同情境下的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
2. 强调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整体设计思路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相互结合。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和法治的意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整体设计思路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观点。
4. 注重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整体设计思路注重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与教学策略在整体设计思路的指导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让他们了解国家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体系,培养他们的法律遵守意识和法治观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精神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精神,使他们具备高尚的情操、正直的品行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公正司法-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张玉环虽然无罪释放,但逝去的27年却难以弥补。谁为迟到的正义买单?参照“国家赔偿申请书”项目,请你为张玉环阐述申请国家赔偿的理由。
通过课后作业,延伸课外,进一步跟踪案件,首尾呼应,国家要为迟到的正义买单,也是司法进步的重要体现。
任务四:辩一辩,网络舆论妨碍司法公正VS 网络舆论推进司法公正
同学们写下的辩护词让正义开始发声,但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声音。2020年,案件经网络舆论发酵,面对各种网络主张,主审法官表示压力很大,但表示仍将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做到理性客观公正。江西高院随后决定:直面公众监督,公开重审案件。
网络舆论会让正义继续迟到吗?对此,有人认为:网络舆论妨碍司法公正,也有人认为:网络舆论推进司法公正。请大家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角色辩论。
(2)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程序公正。
(3)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推进司法公开,杜绝暗箱操作。
(4)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制度保障。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
通过正反双方的激烈辩论,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条结论:
(1)要拓宽公众参与司法的渠道,加大司法公开的力度,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推进司法公开,杜绝暗箱操作。
(2) 推进司法公正,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不允许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和新闻舆论违法干预司法工作。
正反双方多轮辩论
通过辩论激发学生思维,明晰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理解司法公开为人民。
(4)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制度保障。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
初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中国担当(全国一等奖)

【教学目标】
依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及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明确中国全球性危机与难题的态度;
(2)了解中国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
(3)知道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4)了解中国参与全球事务的目标;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选自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中的第一框,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对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本课共包含两小目:“积极有作为”和“贡献中国智慧”。本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旨在对学生进行中国与世界关系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以全球视野、辩证的眼光认识并正确对待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与愿望。让学生感受到今日中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本课在第二单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承接、扩展上一单元的基础上,为下一框题及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起到奠基作用。
《中国担当》
教 学 设 计
设计主题
《中国担当》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整体思路设计:
顺应教材的内在逻辑,紧扣“积极有作为 贡献中国智慧”,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思路,将本课教学分为两大板块:“中国作为 共担风雨”和“中国智慧 点亮世界”。通过案例材料、视频等素材加以辅助,以问题为引导,由浅入深的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中国担当背后彰显的中国智慧,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最终着陆于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整体设计思路: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结构为线索,以任务型教学为目标安排本课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巧妙使用,运用直接法、情景法、交际法等帮助学生在视、听、说、读、写等饶有趣味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学习英语。
指导依据:用中学,引导发现式教学。
2.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是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围绕"Talk about how to get to places"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主要的语法有how及howlong,how far 引导的特殊问句。
本课时是Unit4的第一课时,是本单元的基础,所包括的范围是从1a到Grammar Focus。
在七下Unit2学过和本单元有关的交通工具名称及动词短语,同时学生已熟悉了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变化,这方面学习已有知识构建,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围绕“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这一话题展开,学习新的交通工具 subway /tain 整十的基数词及单词hundred/minute/hey/by bus。
学习重点句型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 how long does it take?的问答。
学习介词by “乘、坐”和动词take“乘、做”的相互转换。
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联系密切,易激发学生利用简单口语进行交流的兴趣,是一节以听说为主的新授课。
2、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英语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英语综合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英语词汇。
对于句子和对话,学生的理解有一定梯度,学优生能听懂,能脱离课本流利的对话,并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中等生能听懂并准确地对话。
学困生基本能读懂对话。
由于我现教的学生能力一般,大都数学生都来自农村,回家无人能辅导,所学知识全靠课堂,所以从SectionA 1a到Grammar Focus 需三课时才能完成。
(最新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Lesson_21_At_the_Market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Lesson 21 At the Market所教册次、七上第四单元所教年级七年级单元设计主题Lesson 21 At the Market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通过对话展示喜好,通过拓展开阔视野,通过操练掌握重点,通过表演联系实际。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这节课以李明带杰克去早市的情景展开对话。
谈论了自己关于蔬菜、水果方面的喜好。
文化点滴介绍了关于食物的英语俚语。
学情分析:学生对水果蔬菜比较熟悉,对表达喜好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如何将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仍有一定困难。
3. 学习目标分析1.能用Do you like …?/…like/likes…/…don’t like…/what’s your favourite …?来表达喜欢和不喜欢。
2.能用本课词汇正确造句,并根据情景正确运用。
3.培养正确的购物观念,明白购物的渠道很多、不同购物地点的利弊。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 听力策略的渗透,听懂有关语段并记录关键信息。
2. 能谈论有关购物的情景。
教学难点:以自己的喜好为基础谈论购物。
5.教学过程设计步骤1:Warm upHave a free talk with the students, then teach them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设计意图:通过聊天使学生以愉快、放松的心情投入本节课的英语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同时巧妙地引出本课生词。
步骤2: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做到有的放矢,清楚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和途经。
步骤3:Brainstorm: Where can we buy things?supermarket, shopping centre, shopping mall, market, morning market, evening market, department store, store, shop, grocery store设计意图:通过头脑风暴让学生了解购物的渠道,联系生活,引人入胜。
闽教版《英语》五年级上册Planning a trip教案

闽教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Planning a Trip Part A教学设计执教教师:指导教师:执教年级:五年级课型:阅读课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1.整体设计思路本节课以Wang Tao’s travel plan for National Day 为主线,从老师的实际生活切入,首先畅谈老师的国庆节出游计划,激起学生做自己旅行计划的兴趣。
紧接着学习文本,让学生在语篇情境中学习知识,发展阅读能力。
利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阅读前,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录像,掌握课文主旨;阅读中,通过阅读-判断、扫读-选择,细读-语意判断这些不同的阅读方法来掌握课文细节信息,习得阅读技巧并学习本课的重点单词。
阅读后,通过补充阅读Sally的新年旅行计划,拓展阅读,为学生制定自己的合理的假日旅行计划做足一切认识和语言上的准备,以便最后的产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指导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来描述设定各级目标要求。
强调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强调教师要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选自闽教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Planning a Trip Part A, 为第一课时,主要围绕句型:Will you...? Yes, I will. / No, I won’t. I will....Where will you go? I will go to....展开话题,通过Sally和王涛谈论国庆节旅行的对话,让学生学会使用所学语言与他人谈论假期旅行计划,并教育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假期,充实自己的生活。
主要的语言功能是能用一般将来时来谈论计划。
在语法内容上,一般将来时是英语课程标准中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四个语法时态之一,本课让学生在文本中体验will和won’t 用于表达将来,表达计划的功能。
中国的疆域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
所用教科书
书名
地理八年级上册 湘教版
所教年级
八年级
所教册次、
单元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设计主题
1.1 中国的疆域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伟大的祖国”、“辽阔的疆域”(部分)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伟大的祖国”的正文内容简洁,用主要篇幅呈现了一幅“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并设计了一组“活动”,着重引导学生据图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并通过我国与日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的地理位置的对比,归纳出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活动”中没有介绍描述我国地理位置的方法,这是因为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描述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在学习中国地理时,只要将这些方法进行迁移即可。在“辽阔的疆域”部分,教材P.5设计了一组“活动”,这组“活动”是对“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2.请大家根据图1-3,算一算我国最东端与最西端相差多少经度?根据时区的划分,我国东西跨多少个时区?根据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东西端距离大约为多少千米?
3.算一算我国最南端与最北端大约跨多少纬度?在地球“五带”中,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那一带?根据所跨纬度,计算我国领土南北端距离约为多少千米?(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千米)。
“辽阔的疆域”、“众多的邻国”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辽阔的疆域”通过“中国的疆域”图生动地呈现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设计了一组“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国领土跨越的经纬度,以及我国领土东西、南北的景观差异来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
思政教师基本功大赛初中一等奖:《善用法律》教学设计详案

思政教师基本功大赛初中一等奖:《善用法律》教学设计详案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并在初中阶段着重开展体验性学习。
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也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此外,《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的要求指出,本课应达到:增强青少年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成长中的我〃板块,本课应让学生〃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因此,本课希望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用透教学案例,调动学生的有效思维,真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本人将本课的教学逻辑设定为从〃是什么〃到〃怎么做〃再回溯〃为什么〃,搭建本课结构化的知识框架。
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八年级上册教材的语境是社会生活,随着学生生活领域的逐步扩展,教材从〃我与家庭和学校〃的层面走出,进入到社会生活领域的范畴。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重在让学生认识、学习、遵守和维护社会规则,让学生在学习和践行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过程中,提高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本课《善用法律》,从属于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最后一课。
学生在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中,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到第二单元有关社会规则的学习中。
本课是在学习了《法不可违》《预防犯罪》之后,学生认识到违法无小事,应远离违法犯罪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法律救济的相关知识,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不仅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更要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和坚定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