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微腺瘤诊断

合集下载

手推半剂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手推半剂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F e b . 2 01 3
V0 I . 3 9 No .1






2 0 1 3年 2月
J OUR NAL OF MO DE RN CL I NI C AL ME DI C I NE
第3 9卷
第 l期
[ 文章编 号 ] 1 6 7 3—1 5 5 7 ( 2 0 1 3 ) 0 1 — 0 0 6 6— 0 2
r e s o n a n c e i ma g i n g d a t a i n 53 p a t i e n t s wi t h p i t u i t a r y a d e n o ma c o n f i r me d b y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Co nc l us i o n: Ha n d p u s h h a l f—do s e d y n a mi c e n h a n c e d s c a n i n p i t u i t a r y mi c r o a d e n o ma d e t e c t i o n ha v e a g o o d 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d s p e c i ic f i t y,c a n b e u s e d a s t he f i r s t c h o i c e o f i ma g i n g e x a mi n a t i o n me t ho d.
[ Ke y wo r d s ] p i t u i t a r y m i c r o a d e n o ma ; MR I ; d i a g n o s i s 垂 体微 腺瘤是 指直 径 ≤1 0 m l n并 局 限于鞍 内的垂 疗 后复 查 内分 泌 结 果 正 常 的 3 4例 。5 3例 中 : 女 4 9 例, 男 4例 ; 年龄 1 9~ 4 5岁 , 平均 3 1岁 。患 者 临床 表

垂体解剖及垂体肿块影像诊断

垂体解剖及垂体肿块影像诊断
• 垂体后叶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由下丘脑神经轴突组成,通过这些 轴突运输垂体加压素和催产素。
正常垂体的形态
• 正常垂体的形态变化范围很大,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激素/ 妊娠状态。
• 青少年或女性妊娠时,垂体可向上凸。
正常垂体的形态
• 正常垂体后叶在 T1WI呈高信号,因此被称为“垂体后叶亮点”,矢 状位图像显示最佳。
空蝶鞍
• 空蝶鞍单独出现时是一种正常变异。空蝶鞍内部分被脑脊液填充, 而扁平的垂体紧贴蝶鞍的底部。
• 空蝶鞍也是假性脑瘤的一个组成部分。
空蝶鞍
• 假性脑瘤也称特发性颅内高压,是一种伴有脑脊液压力增高、视 觉改变和头包括空蝶鞍、Meckel腔扩大和视盘突入眼球后部。 • 脑室的大小正常或略减小。乙状窦或横窦可能有狭窄。
分析鞍区和鞍上肿块的方法
• 评估鞍区肿块的第一步是确定肿块是否位于垂体之内或邻近的垂 体之外。
• 发生于垂体本身肿块的鉴别诊断并不多,包括垂体腺瘤(占绝大多 数的垂体肿瘤) Rathke裂囊肿和垂体炎(垂体的炎症)。
• 颅咽管瘤极少发生于蝶鞍内,但基本上不发生于垂体本身。
垂体微腺瘤
• 垂体微腺瘤是直径<10mm的垂体腺瘤。患者就诊常因为激素分泌 过多所引起的症状,而非占位效应。
垂体解剖及垂体肿块影像诊断
垂体
• 垂体形成于Rathke囊,后者为原始口腔顶端的凹陷。垂体坐落于蝶 鞍,即蝶骨的杯状凹陷。
• 垂体由前叶和后叶组成。
垂体
• Rathke囊封闭形成一个囊泡,并逐渐消退。 • 有时候消退不完全而残留一个裂隙,由此可发生颅咽管瘤或
Rathke裂囊肿。
垂体分泌激素
• 垂体前叶产生和分泌内分泌激素,包括生长激素、ACTH催乳素 TSH,FSH和LH。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无锡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蒋兆贯
一般性知识介绍 垂体的检查法比较 正常垂体的影像学(MR)辨识 垂体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腺垂体: 结节部、远部――前叶
中间部――后叶
神经垂体:神经部――后叶
漏斗部
垂体各部分都有独自的任务。腺垂体细胞 分泌的激素主要有7种,它们分别为生长激 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和黑色细胞刺激素。
正中矢状位(A)及冠状位(B)显示,垂体 柄自正中高信号
正中矢状面,垂体柄未见显 示,垂体后叶未见高信号
矢状面显示垂体后叶未见
; 高信号影及异位的高信号
冠状位
面,在第三脑室漏 斗隐窝处见一小结 节状异常高信号
( 1) 鞍膈的先天性发育缺陷,鞍膈不完整或缺如, 久而久之蝶鞍扩大, 鞍背骨质吸收,脱钙,最后导致蝶鞍扩大,垂体压缩成扁平状紧贴于 鞍底。
无明显临床症状 顽固性头痛、头晕 视力模糊、视野缺损 月经不调 泌乳 性欲减退 少数可有脑脊液鼻漏
空泡蝶鞍之CT表现
蝶鞍扩大、骨质变薄,偶见骨质破坏 鞍内充满CT值与脑脊液相同的低密度影,
冠状面扫描示其与鞍上池直接相通,其内 可见正常垂体柄,通向受压、变扁、紧贴 鞍底的垂体腺 增强后低密度影周边无强化
各种原因导致垂体柄缺如或中断,下丘脑分泌的 激素不能通过垂体柄运输到垂体,从而表现为不 同程度的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缺乏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罕见疾病。
临床表现:身体矮小,激素检查除生长激素低下 外,可出现多激素水平低下。
致病因素1.围产期损伤。2. 产前因素。
MR表现: 1.MRI 扫描发现垂体柄不显示或呈不连 续线状时应考虑PSIS 可能。2.为垂体后叶异位。 3.腺垂体体积较小,

1.5T磁共振T2WI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在垂体瘤中的诊断价值

1.5T磁共振T2WI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在垂体瘤中的诊断价值

2021年11月第28卷第22期1.5T磁共振T2WI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在垂体瘤中的诊断价值吕金纯垂体瘤多为良性腺瘤,但涉及内分泌系统的中枢,可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学习和工作能力[1]。

目前,垂体瘤的临床诊断尚无统一、确切的标准,仍以术中探查、术后病理检查为准。

MRI是诊断垂体瘤的首选方法,但所用序列不同,扫描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选择合适的序列对诊断垂体瘤极为重要。

基于快速自旋回波的T2WI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是一种先进的MRI 技术,能快速采集三维各向同性数据,对比度高、成像时间短,临床用于头部、腹部、脊柱等领域中取得优异成绩[2]。

本文探讨1.5T磁共振T2WI 3D-SPACE序列在垂体瘤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选取2018年2—12月我院收治的垂体瘤患者66例。

纳入标准:① 经术中探查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垂体瘤;② 个人资料完整;③ 对MRI检查无禁忌。

排除标准:患者合并其他肿瘤、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或生命体征不稳定。

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19~77岁,平均(44.6±10.2)岁。

1.2 检查方法 使用Siemens Magnetom Avanto 1.5T超作者单位:325600 浙江乐清市人民医院放射科通信作者:吕金纯,导核磁共振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取仰卧位,使用8通道头线圈,均行T2WI 3D-SPACE及三维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3D-TSERT)序列扫描。

3D-TSERT序列扫描参数:TR/TE 750ms/117ms,FOV 200mm×200mm,层厚0.6mm,层数72,翻转角180°,Base resolution 320,PAT mode GRAPPA,加速因子2,turbo foctor 23。

3D-SPACE序列扫描参数:TR/TE 2000ms/129ms,FOV 180mm×180mm,翻转角120°,层厚1.0mm,层数72,矩阵320×320,2次激发,带宽289Hz/pixel,voxel size 0.6mm×0.6mm×1.0mm。

垂体瘤

垂体瘤

5.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谢谢!
⑴密切观察脑脊液漏部位、色、量、气味,并做好 记录。 ⑵去枕平卧位,使漏口在最高点。 ⑶避免咳嗽、喷嚏等高压气流的冲击,以免加重漏 口损伤。 ⑷勿用力排便,以免颅内压升高,使空气逸入颅内, 引起感染。 ⑸加强口腔护理,以防止经口腔造成颅内感染。 ⑹监测体温,每6小时1次,直至脑脊液漏停止3天 后,及时了解是否有颅内感染。
4.术前1天剪鼻毛,指导病人要练习张口呼吸 并告知必要性。 5.术前嘱病人在床上练习小便,以免术后不 习惯在床上小便而发生尿潴留。
6.交叉配血,以备手术中急需。
术前诊断垂体瘤,考虑垂体腺瘤。 积极完善术前准备于8月28日在全麻下行经 蝶肿瘤切除术,术程顺利。
术后护理问题与诊断: P1:舒适改变 P2: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 P3:潜在并发症——尿崩症 P4:潜在并发症——感染
垂体瘤的分类
3.新分类方法:
• • • • • • • • 泌乳素细胞腺瘤:40~60%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20~30%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5~15% 促甲状腺素细胞腺瘤:<1% 促性腺激素腺瘤:罕见 多分泌功能细胞腺瘤:多为PRL+GH 无内分泌功能细胞腺瘤20~35% 恶性垂体腺瘤:很罕见,有争议
• 经口-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已有近一个世 纪的历史。 • 1987年Griffith和Veerapen首次报导了经 单鼻孔直接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 , 由于其创伤更小,口鼻部并发症更少而深 受患者的欢迎 。
经蝶手术入路指征
• • • • • 适合于绝大多数垂体腺瘤 尤其是微腺瘤 向蝶窦方向生长 卒中及囊性变 蝶窦发育不良甚至 蝶窦炎也并非一定为禁忌症
垂体腺瘤常用手术入路
• 经颅手术

爱爱医资源-垂体腺瘤的诊疗过程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爱爱医资源-垂体腺瘤的诊疗过程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 临床实践证明经蝶手术切除垂体微腺瘤的治
术前
术后3月
垂体无功能腺瘤
术前
术后3月
垂体无功能腺瘤
术前
术后3月
垂体GH腺瘤
术前 GH 80 ng/ml 术后 GH 1.1 ng/ml
治疗规范化-开颅和分期手术
• 开颅手术多适用于经蝶窦入路难以切除的部位,如 海绵窦旁、鞍上和鞍旁分叶状生长的垂体大腺瘤。
• 对于一种手术入路难以达到全切除肿瘤的病例可选 择联合入路或分期手术(先经蝶后开颅,先开颅后 经蝶,经蝶一期二期,经颅一期二期)。
• 规范化诊治,严密随诊观察是总结经验,提高诊治 水平的基础。


肿瘤向鞍上生长为主, 经颅入路
术 前
一 期 经




期 开 颅
分期手术





术 前

二 期 经 蝶 术 后
一、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3)
• 对疑为垂体腺瘤者,应进行有关检查,其中核磁共 振(MRI)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是提高垂体腺瘤 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 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垂体腺瘤的全切除率和内分泌 治愈率,减少手术对垂体功能的影响,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从而提高垂体腺瘤的疗效。
二、垂体腺瘤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
• 应根据不同的病例,做到个性化、具体化;在 决定哪种方法更有利于获得激素水平的控制和 缓解肿块压迫效应时,应为每一位病人权衡风 险和利益、治疗的禁忌征和副反应。
•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肿块对
治疗规范化-首选手术
• 对大多数患者,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 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生长方向、与周围
– 经颅手术: 4~10% (协和 4.7%)(1970s~1980s) – 经蝶显微外科手术

垂体瘤

垂体瘤

垂体微腺瘤的MR表现
①垂体局限性异常信号,T1加权较正常垂体信 号略低,T2加权分界不明显。
②垂体上缘局限性膨隆,垂体柄移位。 ③鞍底向下呈浅弧样凹陷。 ④动态增强早期,正常垂体强化明显,瘤体 不强化或强化轻微。
MR动态延迟增强扫描
• 垂体MRI常规增强扫描时,由于扫描速度较慢,采集 时机难以把握,通常微腺瘤与正常垂体强化近一致。
鉴别诊断
颅咽管瘤:常为囊性或囊实性,多有囊壁钙化,且以 鞍上病变为主,几乎不侵及鞍底。
鞍结节脑膜瘤:为鞍上脑膜肿瘤,可向鞍内生长,类 似垂体瘤,邻近的硬膜强化为其特征性改变。 动脉瘤:病变多在鞍旁,瘤壁常有钙化,瘤内有血流 的区域强化显著。 漏斗星形细胞胶质瘤:肿瘤本身的形态虽与垂体瘤相 仿,但肿块不累及鞍底骨质,部位偏后上。
空蝶鞍综合征:空蝶鞍是指垂体窝内脑脊液充 填,CT不能显示垂体组织,MR垂体明显受压 变扁,呈薄纸样位于垂体窝周围。垂体受压的 部位不同,空蝶鞍的表现各异:1)垂体前叶受 压:垂体前叶明显变扁平。2)前后叶均受压: 垂体柄伸入鞍内,呈“锚征”改变。3)鞍上结 构可向下疝。
• Rathke囊肿:是胚胎Rathke囊的残余,囊壁 有分泌功能,液体增多形成囊肿。CT、MRI 表现:1)垂体前后叶间的囊性病变;2)囊肿 信号与囊液的性质有关;3)增强后无强化。
放射治疗
• 放射性治疗是以控制肿瘤生长和恢复激素水平 为目的的治疗方式,因此常作为手术的辅助治 疗。 常规放射治疗方法包括X线放疗、直线 加速器X刀、伽玛刀等。其中以伽马刀立体定 向治疗最为常见。 • 当肿瘤与视神经粘连紧密时,放疗常受到限制。 目前的共识以肿瘤的直径<3cm,与视神经 间隔3 ~5mm为适应证。
垂体瘤
• 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由 Rathke’S囊演变而来,而神经垂体由漏斗演变 而来。腺垂体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 神经垂体由神经部和漏斗部组成。垂体借漏斗 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位于颅中窝、蝶骨体 上面的垂体窝内,外包坚韧的硬脑膜。

动态增强MRI在诊断5 mm以下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

动态增强MRI在诊断5 mm以下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

动态增强MRI在诊断5 mm以下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常英娟; 杨勇; 贺洪德; 赵海涛; 刘燕丽; 葛雅丽; 郑敏文; 杨春敏; 高凯【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4(014)008【摘要】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 5mm以下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

方法使用Philips 1.5T超导磁共振仪 ,对 36例可疑垂体微腺瘤患者在常规平扫后 ,不论有无发现病变均进行动态增强冠状位扫描。

结果 36例均呈阳性结果 ,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

小于 5mm的垂体微腺瘤平扫有时难以发现病灶 ,而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发现病灶明确诊断。

结论动态增强MRI对 5mm以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极有价值 ,尤其是动态早期在 33.5s之前表现最为敏感。

【总页数】4页(P30-32,35)【作者】常英娟; 杨勇; 贺洪德; 赵海涛; 刘燕丽; 葛雅丽; 郑敏文; 杨春敏; 高凯【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诊断科陕西西安 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 R736.4【相关文献】1.动态增强MRI检查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 [J], 徐刚;侯继野;秦晓冬2.匙孔动态增强MRI对45例催乳激素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 [J], 陆武;周胜利;刘雨成3.动态增强MRI在诊断5mm以下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 [J], 常英娟; 杨勇; 贺洪德; 赵海涛; 刘燕丽; 葛雅丽; 郑敏文; 杨春敏; 高凯4.动态增强MRI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J], 金琴娣;储成凤;张琳琴;孟爱芳5.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王秀河;黄耀熊;黄力;刘斯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体微腺瘤的诊断 垂体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第3,-4周,消化管的颊泡发育成一憩室样结构——Rathke囊袋·囊袋内细胞向颅则生长,形成颅咽管·颅咽管末端与来源于神经管的漏斗部相连接。 ·胚胎11~12周,颅咽管消失·随后Rathke囊袋的前、后壁增生,形成垂体前叶的前部和中部·漏斗部增生形成垂体后叶

垂体前叶细胞生理学: 具有5种分泌功能细胞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 ·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 ·催乳激素(prolactin,PRL) ·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c hormone,GnH)。 垂体细胞分泌及分布规律性: ·ACTH细胞→ACTH+脂激素(β-LPH) ·GnH细胞→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 ·GH+PRL细胞-前叶两侧 ·ACTH细胞-前叶中央区 ·TSH细胞-正前方 垂体微腺瘤: ·微腺瘤小于lcm·绝大多数起源于前叶→腺瘤·后叶肿瘤→垂体细胞瘤 垂体微腺瘤发病机制: ·垂体本身缺陷·下丘脑功能失调·基因突变·多种原癌基因生长刺激蛋白基因等。 垂体微腺瘤分类: ·分泌性腺瘤65%~80%: 单激素分泌腺瘤、多激素分泌腺瘤 ·无分泌功能腺瘤20%~35% ·未分化细胞瘤 ·瘤样细胞瘤 单激素分泌腺瘤: ·PRL腺瘤40%~60%·GH腺瘤20%~30%·ACTH腺瘤5%~l5%·TSH腺瘤罕见<1%·GnH或FSH/LH腺瘤<1%。 PRL腺瘤: ·最常见·女性,泌乳一闭经·男性,阳萎、性功能减退·PRL浓度>200n9/ml·特征: 电镜下线粒体内嗜锇颗粒,错位胞溢。 GH腺瘤: ·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巨人肢端肥大症·GH↑→全身代谢紊乱·骨骼、软组织、内脏增大·早期垂体功能亢进·晚期垂体功能减退。 ACTH腺瘤: ·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症)·脂肪、蛋白质、电解质紊乱·性功能障碍、抵抗力减退·水牛背、满月脸、皮下紫纹·高血压。 TSH腺瘤: ·垂体性甲亢·甲状腺肿大、突眼不明显·血TSH、T3T4↑·肿瘤多呈侵蚀性。 GnH或FSH/LH腺瘤: ·瘤细胞可分泌FSH、及LH·原发少见、继发常见·电镜: 瘤细胞部分发育成熟、部分不成熟。 多激素分泌腺瘤: ·混合性腺瘤、混合症状·嗜酸干细胞瘤少见·催乳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无分泌功能腺瘤: ·未分化细胞瘤垂体前叶功能低下,垂体性侏儒症·瘤样细胞瘤垂体后叶功能低下,尿崩症,下丘脑垂体性肥胖,视神经受压症状等。 垂体微腺瘤诊断: 内分泌功能测定、影像学诊断 内分泌功能测定: ·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测定·垂体催乳素PRL测定·生长激素GH功能测定·甲状腺激素功能测定·促性腺激素GnH功能测定 内分泌功能测定: ·垂体内分泌激素既受下丘脑促激素和抑激素的支配,同时亦调节其相应的靶腺功能,并受到靶腺激素正负的调节·激素检测技术的改进: 放免法 (RIA)·免疫放射计量法(IRMA)·免疫化学发光法(IcMA) 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测定: ·库欣综合征(Cushion'S syndrome)或皮质醇增多症·上源性(库欣病,cushing's disease垂体腺瘤)·下源性(肾上腺腺瘤)及异位性(不同癌症)·测定血皮质醇和24h尿游离皮质醇(UFCl·凡其值逾常者可能为库欣综合征·分别于白昼和午夜测定血皮质醇了解其昼夜节律变化正常与否·凡其昼夜节律消失者属库欣综合征 血ACTH测定: ·血ACTH值低于正常属肾上腺性·血ACTH值高于200pg/ml属异位性·血ACTH值正常或稍偏高属垂体性·在皮质醇升高情况下通过负反馈作用应抑制垂体ACTH分泌,如ACTH值正常,实际上已偏高·血ACTH值介于100-200pg/ml者-动态功能试验及同族激素如促脂激素(β-LPH)等测定,以利鉴别垂体性或异位性 CRF动态试验: ·血ACTH基础值升高>/50%.血皮质醇升高>/20%,支持垂体性·如不及此值,则支持异位性或肾上腺性 岩下静脉窦直接采血测定: ACTH·岩下窦血直接受纳同侧垂体血的回流·岩下窦血与外周血ACTH比值≥2.1属垂体ACTH分泌增多,支持垂体性·若比值≤1.5,属异位性·双侧岩下窦血ACTH比值≥1.4,则ACTH瘤偏于一侧 地塞米松(Dx)抑制试验: ·服DX前后,测血皮质醇,24h尿UFC,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类固醇。(1)小剂量DX5mg/d po试验.测定值下降>50%属单纯性肥胖,<50%属库欣综合征;(2)大剂量DX8mg/d p0试验.测定值下降,>50%属垂体性,<50%属肾上腺性 垂体催乳素PRL测定: ·血PRL正常值为<20ng/ml·垂体PRL瘤时,血PRL个·影响高PRL血症因素很多生理性、药理性、病理性等 生理因素PRL↑: ·妊娠↑↑↑·睡眠↑↑·产后: 无护理↑↑·有护理↑↑↑·乳头刺激(非产后)↑·性交(女)↑·各种刺激↑·新生儿↑·运动↑·精氨酸↑·妇科检查↑·静脉穿刺↑ 药理因素PRL↑.TRH ↑↑·治疗精神药物(多巴胺拮抗药)利培酮↑↑吩噻嗪↑↑丁酰苯↑↑苯扎明↑↑ 氟哌啶醇↑↑甲氧氯普胺↑↑·匹莫齐特↑↑α-甲基多巴↑利舍平↑阿↑个脑啡呔,内啡呔↑↑避孕药↑雌激素↑5-羟色胺↑多潘立酮↑ 病理因素PRL↑: ·垂体腺瘤↑↑·下丘脑垂体联系中断↑·颅咽管瘤↑·异位松果体瘤↑·垂体柄切断术↑·空蝶鞍征↑·组织细胞增多症x↑·肉瘤病↑ 异位PRL↑: 胸壁病变↑·原发性甲减↑·多囊卵巢综合征↑·下丘脑功能紊乱↑·功能性PRL↑+闭经·头部外伤↑·若干精神病↑ TRH兴奋试验: ·TRH兴奋的分泌·TRH0.2mg静注:于正常人,15、30min后血PRL值升高至少数倍·PRL瘤时,血PRL升高不及1倍,故有助于鉴别PRL瘤的诊断 甲氧氯普胺(灭吐灵)兴奋试验: ·甲氧氯普胺(MCP)为多巴胺受体拮抗药。能兴奋PRL分泌·口服方法简便、价廉、无副作用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已取代TRH法·取MCPlomg口服,服药前和服药后第1,第2,第3小时分别采血测定PRL值·一般于正常人或功能性高PRL血症时,服MCP后血PRL值升高平均l0倍左右,于PRL瘤时则血升高不明显,易于鉴别

生长激素GH功能测定: ·成人GH正常值为<5ng/ml ·胰岛素耐量试验给予正规胰岛素0.05~0.15U/kg静注,分别于给 药前30min,给药后0、30、45、60、90min,采血测定血糖和GH,如出现低血糖(<40mg/dl),血GH应升高>10ng/ml ·左旋多巴试验给予左旋多巴(L-dopa)10mg/kg口服,分别于0、30、45、60、120min测定血GH,正常反应血.GH>7ng/ml ·L-精氨酸试验给予L-Arg0.5g/kg静注,分别于0、30、60、120min测定血GH,正常反应: 血GH>7ng/ml 甲状腺激素功能测定: ·垂体TSH腺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TSH瘤 ·原发性又称功能性TSH瘤,起因于垂体本身功能亢进,需手术治疗·继发性又称反应性TSH瘤,系周围靶腺甲减所致,则宜激素替代治疗,故应首先测定其功能予以鉴别 测血: ·常规测定血TSH·T3、T4·THBl、α-Sub·TSH瘤时TSH升高或正常·T3、T4升高 TRH动态兴奋试验: ·给予TRH200~500ug静注后,于0、20、60min分别测定血TSH.PRL。兴奋后血TSH不见升高,属原发性TSH瘤;TSH明显升高,属正常人或非TSH瘤性 左旋多巴抑制试验: ·多巴胺减少TSH分泌·给予DA促效药后,TSH不被抑制,属原发TSH瘤·TSH抑制明显,则属非瘤性SITSH(TSH不适当分泌综合症) 促性腺激素GnH功能测定: ·GnH腺瘤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又称功能性腺瘤需手术治疗·继发性又称反应性腺瘤,起因于先天性周围性腺功能不全,宜药物替代治疗 测血: ·常规测定血FSH·LH,(睾酮)·雌二醇(E2)·α-Sub,β-Sub基值·原发性GnH瘤时,每见血FSH,α-Sub升高 LHR H兴奋试验·女性正常的生理性反应为: 血LH的增高甚于FSH·绝经期后原发性GnH瘤时。血FSH的升高较LH为明显·男性病人则反应不明显 TRH兴奋试验: ·TRnN激FSH和LH分泌·GnH瘤时,给予TRH200ug后,血FSH或FSH,LH升高有诊断价值,但不经常出现·血α-Sub的升高则有重要诊断意义

垂体影像学诊断: ·头颅平片·气脑造影·脑血管造影·CT·MRI CT扫描方法: ·冠状位扫描·薄层扫描·增强扫描·动态扫描 MR扫描方法: ·薄层扫描1~3mm·矢状位T1w·冠状位T1w、T2w·增强后矢状位、冠状位T1w·动态增强-团注,连续扫描 正常垂体解剖: ·腺垂体-远部、结节部和中间部·神经垂体-神经部、漏斗和正中隆起·前叶、后叶、漏斗 垂体血供与动态增强扫描: ·垂体上动脉-颈内动脉穿出海绵窦时·垂体下动脉-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两侧垂体上、下A梁状交通血管吻合·腺垂体没有直接动脉供血·垂体柄上部,垂体上A形成毛细血管网·(gomitoli-垂体门毛细血管网)·垂体门脉系统第一毛细血管床·垂体门脉血管的引流沿垂体柄下降·腺垂体形成第二毛细血管床·终止于腺垂体的窦状间隙

·垂体动态扫描,时间差异·颈内动脉虹吸段增强,垂体柄上部(第一毛细血管床)及腺垂体第二毛细血管床增强·腺垂体第二毛细血管床为中心向周围扩展·神经垂体有一A-毛细血管-v系统·两侧垂体下动脉在神经垂体形成窦状的毛细血管网,神经垂体血供不经过垂体门脉系统·CTMRI动态增强漏斗和后叶首先被强化·前叶近漏斗部、前叶远侧部和外侧部依次被强化 脑垂体与下丘脑

正常垂体影像解剖: 垂体上缘形状: ·平坦、微凹,5%轻微向上膨隆·妊娠、月经、青春期女性上缘中部有时见三角形隆起·垂体柄与垂体腺结合部左右对称·鞍底形态的变异可引起垂体腺不对称·上缘大多与鞍底平行,能随鞍底而改变·少数鞍底形态变异·垂体腺完全偏于一侧偶见鞍底突起,垂体窝变浅或缺如,垂体暴露于蝶窦项部·蝶鞍发育小,或颈内动脉穿行鞍内,占据垂体窝空间,可导致垂体腺形态改变,上缘膨隆和高度增加 垂体柄: ·横断面小圆形·中线鞍上池内,视交叉后面,鞍背前上方·血管丰富和缺乏血脑屏障,均匀强化,四周脑脊液·冠状面漏斗的全长,90%漏斗与基底动脉居同一平面·正常成人垂体柄横经小于4mm、儿童为2.3±0.5mm不应超过基底动脉, 1%的可大于基底动脉·漏斗一般位于中线,正常情况下也可有轻微偏移 垂体高度: ·诊断微腺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指冠状面上鞍底上缘至腺体上缘的最大距离·高度的标准依性别和年龄不同。分别制定·平均高度女高于男·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变低·女性垂体高度+(年龄X1/20)计算·>9.0mm为可疑,>10mm为异常·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