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声音与声画关系

试论《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声音与声画关系

作者:胡杨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4期

摘要:声音和画面是影视作品当中的基本元素,对影片情节的发展和影片的戏剧性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姜文导演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十分注重对电影声音以及声画关系的运用,从而使得本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佳作。文章主要围绕《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探讨电影声音与声画关系给影片带来的诗意与激情。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声音声画关系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11-01

一、《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声音

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的发展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声音对电影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电影声音按照声源主要分为人声、音乐和音响,这三类声音,作为电影声音的整体,给影片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力。

(1)人声。电影声音主要有对白、旁白、独白、解说几种形式。在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中,他特别善于运用旁白的形式来解说电影,旁白是用来补充和解释画面的,而且也给影片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

比如在影片开头:“北京,变得这么快!十几年的工夫它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阵阵发黑。”这里的旁白是姜文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从旁白中我们得知故事发生在北京,到底又是怎样的故事呢?让观众产生了联想和期待,带着问题继续观看。在接近影片的结尾马小军的生日宴上,姜文又旁白道:“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讲故事……记忆都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搞得我头脑混乱,真假难辨。”从这段旁白,我们不难发现,姜文甚至否认了故事的真实性,亦真亦幻,充满了朦胧美。

(2)音乐。《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画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热情洋溢、充满阳光的。影片中只要涉及米兰的场景,就会想起意大利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中的著名的间奏曲。《乡村骑士》叙述了农民图里杜与前女友罗拉婚外情的故事。这段音乐贯穿影片,富有内涵而又具有阴郁的情感色调。

由于本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文革”时期,片中还有很多符合时代特色的配乐。比如在影片的开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雕像,这里采用的是一个直摇镜头,使得静止的毛主席雕像仿佛运动了起来,而此时背景音乐是《毛主席,革命战士敬祝你万寿无疆!》。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且突出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再比如马小军偷看三个小女孩在教室跳舞的场景,轻松欢快的舞步配上白色的衣服和鞋子一下就将观众带入温馨的情调中。这时她们演唱的歌曲是《想念毛主席》,这首曲子比较温婉,曲中每个音符都浸渗着理想、年华,能够很好地衔接影片的前后剧情。在影片结尾的黑白画面中又响起了《想念毛主席》的音乐,与影片的开头前后呼应,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泽娜卓玛富有穿透力的高音带着青藏高原特有的苍凉之感,再配上黑白的色调,一下便将观众带回冷酷的现实中。

(3)音响。在本片中,音响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开锁声、脚步声等,比如当马小军打磨钥匙开启父亲书桌的时候,清脆的开锁声让他喜出望外,满足了他的好奇心,这也为下文他开启米兰家的锁做了铺垫。开启了米兰家的锁的时候,他听到了脚步声,恰好碰到米兰回家,于是马小军躲在床下,摄像机以马小军的视角出发,观看着米兰换衣服的场景,此时我们观众跟马小军一样,只看到米兰的脚,只能听见米兰的脚步声,这是马小军第一次见到米兰,而导演采取这样的方式,再次体现出米兰的神秘感。

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声画关系

电影声音是和画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不是随意性的、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有技巧的。不但声音和声音之间有适当的关系,而且声音和画面之间更有适当的关系。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当中,马小军的姥爷去世了,母亲、父亲带着他和弟弟回老家奔丧,这里采取的背景音乐是《颂歌献给毛主席》这首歌曲奔放而又富有激情,但是用在此处,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声画对位的效果,从姜文的旁白中,我们得知姥爷在“文革”中受了不少苦,他们一家人的人生轨迹也都受到了影响。这首歌曲用在这里并不合适,可是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们感受到了马小军一家人的命途多舛。姥爷去世后,马小军回来发现米兰跟原来不一样了,也由此引发了他和米兰之间的矛盾。

影片中还有这样的一个经典段落,马小军和他的小伙伴去给羊搞报仇,而这个时候,背景音乐是广播中的国际歌,正是在这首歌曲的演奏中,马小军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胡同里与另一伙人搏斗。其中一个年轻人被他们堵在了角落里,马小军手里拿着一块板砖儿痛痛快快并且非常用力地敲了下去,导致那个孩子重伤,广播里面的声音激情高昂,符合那个时代的特色,这是导演专门选人进行录制的,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环境。这里的国际歌和他们打斗的画面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关系,看似声画对立,却是达到了一种和谐。我们从马小军等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认为这场斗争是充满正义和英雄气概的,这时音画关系非但不对立,反而加强了戏剧性效果,所以声音和画面在这里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李玲.《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声音艺术分析[J].科教文汇,2009(5):10.

[2]汪红红.《阳光灿烂的日子》对电影声画的突破与诠释[J].电影评介,2016(11):8.

责任编辑:于蕾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那个夏天,阳光格外灿烂,那些有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屈指可数,历历在目。 《阳光灿烂的日子》用134分钟追溯逝去的光阴,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故事讲述的是文革时期的北京,部队大院里的一群小孩正经历着成长的故事,父母被这个时代折腾的无暇看管好子女,稍大一点的孩子们又都上山下乡去了,这社会变得无法制约这批孩子。他的青春锁定在两个不可分割的主题,权力与爱情,那也是马小军的追求,他和同性之间的较量,渴望成为老大,他追求米兰,期待爱情。当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他们却活在自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表现手法体现那纯真的年代,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两方面上分析影片的艺术意义。 一.蒙太奇表现手法 画面是蒙太奇实现的物质基础,然而单一画面或者单一的镜头都是难以独立的承担叙事表意的任务,意义的产生通过上下文关系由若干镜头组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正如库里肖夫实验所证明的那两条蒙太奇定律:镜头组合产生意义,镜头组接顺序影响意义。蒙太奇追求的是形声综合的集约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1+1>2"。 1.影片用到了心里蒙太奇,马小军幻想与米兰在一起的种种幸福甜蜜的场景,却终究只能是做梦,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的反差。马小军讨厌余北蓓那种放荡随便的女人,用对比蒙太奇将米兰与余北蓓对比,更加深了马小军对米兰的疯狂迷恋,米兰就是他心中的天使。 岁月不饶人,当年胆小的马小军摇身变成了大老板,而当年的大哥刘忆苦却变成了傻子。影片前后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那个社会背景下愚昧的价值取向。姜文巧妙的用对比,给观众出乎意料的结果,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2.在剧中,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他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值得提到的还有影片中的配乐,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暴力场景展现着这种凶猛:砖块、刀、榔头、铁链,血流满面的镜头频繁切换,伴随着这些场景的音乐,则多是文革时流行的“红太阳”歌曲。这种画面与音乐的蒙太奇运用强烈地刺激着观众,使他们感受到了在疯狂中无止尽旋转的残酷的青春。影片主旋律是歌剧《乡村骑士》的间奏曲(此曲也是《教父》的主题配乐),整段旋律抒情优美轻柔,使听者产生美好的遐想,它几次出现在主人公独处的时候,这正好与有点吵闹的文革歌曲形成对比,突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矛盾。这种音乐对比的巧妙运用,也是影片的成功之一;又如马小军玩望远镜、避孕套,面对镜子“教训”民警的叙事组合段中,导演充分运用反差极大的不同焦距镜头,辅之以大跳接的剪辑技巧创造出新颖的蒙太奇电影语言,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享受;而在《国际歌》的音乐背景中胡同里小团伙复仇及火车巨大的轰鸣声中卢沟桥下群体斗殴两段落中,对于声画关系、镜头剪辑节奏、运动方式以及复杂场面调度的出色把握均显示出导演卓越的影像意识。 3影片有一个镜头的转换形成了强烈的蒙太奇,由极动到极静,有同学们热烈欢迎军人凯旋时的奔腾,到米兰房间里的宁静。影片中运用大量的蒙太奇来阐述时间的变迁以及身上衣服的变换来说明时间的流逝,第一次看到米兰,马小军是通过床底这个视角来偷窥的,此后,脚和小腿的就形成了马小军心中米兰的定格。

声画关系的三种形式以及例子

声画关系的三种形式以及例子声画关系是指声音和图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艺术表现中,声音和图像可以相互配合,相互交织,共同传达情感和意义。声画关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声音补充图像的信息,或者通过图像增强声音的表现力。下面将介绍声画关系的三种常见形式,并举例说明。 1.一致关系:声音和图像的内容相互呼应,互相表达相同的信息和情感。这种形式的声画关系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可以与画面的内容相配合,如在惊悚片中,紧张刺激的画面通常会伴随紧张的音乐,让观众更加紧张和兴奋。另外,音乐视频中的舞蹈动作也可以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一致,使观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2.对称关系:声音和图像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对称,彼此呼应但又有各自的独立性。在这种形式的声画关系中,声音和图像可以在表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仍能够相互交织,丰富作品的层次和表现力。例如,在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中,将声音和图像分别制作成两个独立的元素,并通过投影或多媒体技术将两者合成在一起,使观众既能

够单独聆听音频,又能够欣赏到图像的表现,从而获得更加立体和丰 富的艺术体验。 3.矛盾关系:声音和图像的内容相互矛盾,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和冲突感。这种形式的声画关系常常被用于艺术家们创造出一种不寻 常的体验,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例如,在一些实验性的电影作品中,声音和图像的内容可以相互对立,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使观众感到困惑和反思。另外,在一些抽象艺术作品中,声音和图像 可以相互冲突,产生一种混乱和矛盾的感觉,引发观众对作品的思考 和解读。 除了以上三种形式的声画关系,声音和图像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进行关联,例如反差关系、补充关系、隐喻关系等。这些形式的声画 关系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和作 品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运用。通过声音和图像的有机组合,艺术家们可 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和深入的作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电影声音中声画关系的运用

电影声音中声画关系的运用 作者:国成鑫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33期 摘要:如今,电影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史,电影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的变化。电影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视听盛宴,无论是声音还是画面都给人们以强烈的审美感受。文章主要从电影声音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声画关系。 关键词:电影技术;电影声音;声画关系 一、电影声音的类型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史,电影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的变化,电影的发展可谓是异常的迅速。声音是电影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可分为人声、音乐和音响。人声又可分为旁白、独白和对白;音乐就是电影作品中的背景音乐;音响是除了人声和音乐之外的各种环境声。这三类声音,作为电影声音的整体,是和电影画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不是随意性的、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有技巧的。不但声音和声音之间有适当的关系,而且声音和画面之间更有适当的关系。 二、声画关系 (一)声画同步 声画同步是影视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被观众接受的声画关系。顾名思义就是声音和画面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声画同步也称之为声画合一,也就是说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是严格匹配的。不能出现有声音无画面、有画面无声音甚至画面和声音不匹配的情况。比如美国导演奥森·威尔斯的影片《公民凯恩》,该片讲述了报业大王凯恩的一生。以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影片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段落:“小凯恩监护权转让”,这个片段,母亲、撒切尔、父亲三人在商讨着小凯恩的监护权转让,我们一直都能看得见同时也都听得见,小凯恩虽然在远处的窗户范围内活动,我们也能看得见听得见,所以声画同步使得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幕上所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两者吻合一致。声音和画面形象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感觉处于真实的时空环境。 (二)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也称声画分立,与声画同步正好是相反的,也就是说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匹配、不同步、不相吻合、互相剥离,即声音和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内,声音通常以画外音的形

电影叙事中画外音的声音塑造与功能_984

电影叙事中画外音的声音塑造与功能 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再也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像电影这样真切的再现客观现实。电影的发明也源于观众对于再现完整现实的幻觉心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声音的发明让客观世界的还原更加真实,从此以后,“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的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1]。如何才能还原现实?那就需要观众在看到影像的同时也需要听到相应的声音,这是一般观众对于电影声音的界定。并且每个人的知觉让声音本能地从属于影像(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影像非常重要,而声音仅仅是客观世界的从属品)。但随着技术的完善和电影人对于声音的探索让电影不仅仅还原真实,还在艺术的领域更进一步。于是电影的声音也开始被区分为各种各样的信息单位,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声音元素中,最为重要的毫无疑问是语言,整部影片故事的进展、人物的交流绝大部分都是依靠语言。而当语言首次出现在好莱坞的影片时,演员所遭遇到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字正腔圆地说话,于是开始出现规范演员说话的正音班。随着电影人对声音的探索,电影的语言也不仅仅是人物的对白,不同的语言形式开始在电影中出现。

所谓电影的画外音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画外音指所有来自画外的声音,其中有语言,也有音乐和音响。狭义的画外音则专指画外的人发出的声音,并且被限定在人的语言这一部分。本文则以狭义的电影画外音为研究对象,更多的来谈电影演员对声音元素的塑造。当狭义的电影画外音成为电影叙事的一个重要手段之后,对于画外音的要求就不仅是最基本的那样字正腔圆而已。声音的个性、情绪和状态、音频的高低等因素也成为表情达意,塑造人物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这样的结果对演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演员的声音塑造和声音表演成为所有演员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成功的电影台词也离不开演员的再度创作,并且叙事的发展、剧情的进展和氛围的营造也离不开演员的声音塑造。 电影画外音的能指与叙事的关系 电影画外音的能指可以区分为各种声音单位,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人声,作用于观众的心理中最直观的就是声音本身所具备的音色。它能揭示发声对象的基本特点,比如性别、年龄等。因为性别的缘故,男人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的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的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的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而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推出的《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声音使电影银幕上的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 如今,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造型手段。正如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的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所以,声音与画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分离;3声画对位。 一、声画同步 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产生的,显得真实自然。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的情绪、情调保持一致。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的效果。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梁》中,具有西北风味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气息。电影《孔繁森》中主人公与边防战士同唱“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对画面中的人物和情绪起着烘托作用。电视剧《苍天在上》中市委林书记追赶前往山村小学调查情况的代理市长在铁道路口相遇,此时,急速奔驰的火车将二人隔开,画面中火车哐当哐当的碰撞声和长长的汽笛声,展示了两人激烈的内心冲突。另外,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的轻松的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的两个德国兵,而是“3个…4个……10个……16个”,女战士那轻轻的、平静的声音却让观众的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的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对5个主人公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和忧虑。平静的、优美的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和女兵轻轻的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这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加强了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二、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的。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于此同时一段悠扬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这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一) 一代人浓缩了的回忆。它近得就像是你的昨天,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呼啸而过,身旁有个傻子嘴里叫着“傻比、古伦木、欧巴”,管他三七二十一,老子是这世界的主人。美帝苏修都等着我们去打倒,台湾同胞还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等着我们去解放,在青春期的时候,渴望成熟和伟大的心理支配了热血燃烧的孩子们,大人都不在,给了自由的空间,所以阳光灿烂起来。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一代特殊的人群,正是当前社会的中坚力量。影片开场的画面就极具历史意味,欢送解放军的喇叭里唱着赞扬文化大革命的歌曲,现在听来滑稽,那时却飘荡着庄严的调子。快乐的人群、纯真的笑声,那样的场面可能再不会出现,这里的人民都是简单的,看的是折子戏,读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穿着几乎统一的服装。在唯一的观念和信仰下生活,有理想、有勇气,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痛苦,却深深受到战后思想压制的影响。可孩子是看不到这些的,文革在这只是电影的背景,姜文要说的是他们的青春岁月,他们在快乐得成长,没有教条和准则,放任自己亲生去体验,去检验。 教育方式粗暴的父亲和对生活忿忿不平的母亲,加上思想封闭的学校教育,是那个时期的家庭缩影,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但这也禁锢不住渴望自由和成长的青春。自由是理想的社会状态,只有他们拥有过,北京城里只剩下孩子。书包都扔上了天,做些叛逆却无伤大雅的事,抽烟、打架、编些下流歌曲,撬门溜锁去人家家睡觉。空荡荡的军区大院随意穿行,体味着那个年龄的困惑和对性的冲动。 冯小刚演出的笨拙严厉的老师,把马小军这帮孩子顽皮机灵,侧面的表现出来,老师在他们眼里的形象也就是卓别林式的假正经和愚蠢懦弱。耿乐出演的刘忆苦是压抑他同性角色的人物,刘忆苦拍婆子在行,甚至抢夺了他的恋人,他也无能为力;刘忆苦打架手狠,马上被众人推举为头目,迫使他不得不为自己的渺小找一个出口,在一次打架过程中,急于表现的他下狠手重伤另一个孩子。陶虹饰演的于北蓓和宁静饰演的米兰,是马小军对性的认识的两个

试论《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声音与声画关系

试论《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声音与声画关系 作者:胡杨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4期 摘要:声音和画面是影视作品当中的基本元素,对影片情节的发展和影片的戏剧性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姜文导演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十分注重对电影声音以及声画关系的运用,从而使得本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佳作。文章主要围绕《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探讨电影声音与声画关系给影片带来的诗意与激情。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声音声画关系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11-01 一、《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声音 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的发展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声音对电影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电影声音按照声源主要分为人声、音乐和音响,这三类声音,作为电影声音的整体,给影片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力。 (1)人声。电影声音主要有对白、旁白、独白、解说几种形式。在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中,他特别善于运用旁白的形式来解说电影,旁白是用来补充和解释画面的,而且也给影片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 比如在影片开头:“北京,变得这么快!十几年的工夫它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阵阵发黑。”这里的旁白是姜文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从旁白中我们得知故事发生在北京,到底又是怎样的故事呢?让观众产生了联想和期待,带着问题继续观看。在接近影片的结尾马小军的生日宴上,姜文又旁白道:“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讲故事……记忆都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搞得我头脑混乱,真假难辨。”从这段旁白,我们不难发现,姜文甚至否认了故事的真实性,亦真亦幻,充满了朦胧美。 (2)音乐。《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画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热情洋溢、充满阳光的。影片中只要涉及米兰的场景,就会想起意大利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中的著名的间奏曲。《乡村骑士》叙述了农民图里杜与前女友罗拉婚外情的故事。这段音乐贯穿影片,富有内涵而又具有阴郁的情感色调。

声画关系名词解释

声画关系名词解释 《声画关系》指的是音乐与画面形成的一种密切的表现手段,即音乐声音的改变与画面的图像之间的联系。一般来说,声画关系 is realized through two main aspects: One is to synchronize the sound and the picture, which is to make the sound and the picture’s change in a certain rhythm。The other is to convey feelings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und and pictures, which is to make the sound and pictures express the same emotions. 声画关系作为艺术表现开始于20世纪,它是动画、影片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声画关系也在许多艺术和媒体作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为作品带来充满感情的感觉。比如,电影《蚂蚁人》中,画面和音乐的配合使人们在欢乐的画面中分享豪言壮语,并体验主角的冒险旅程;电视剧《海洋的盛宴》里,画面和音乐的搭配,营造出热闹而又美妙的海洋生物在海洋中的景象,吸引观众浸入其中。 此外,声画关系在许多动漫作品中同样突出,这也是最能体现声画关系魅力所在。一般来说,动漫中使用声画关系可以极大地扩大动漫形象,使作品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几乎每一部动画都会特别强调以特定的音乐诠释动漫内容,如高达系列电影里使用高达特有的战斗音乐,让观影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战场中。 一部好的动漫电影肯定是精心设计的主题曲加上精心设计的画面所组成的,这些歌曲可以调动观影者的情感,将观影者带入到动漫画面中去。它们往往使用节奏性强烈、富有层次感,并具有旋律和激情、感慨和愉悦的特色,从而使作品充满活力和艺术气息。 声画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媒体表现形式,能够在画面和音乐中创造艺术魅力。它不仅能体现诉说者的想象力和音乐的和谐,而且能将音乐和视觉作品的感受完美地结合起来,营造出影院的完美氛围,也让作品传达给更多人,不管是情感,还是美学,都能得到表达。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这里所说的“节略”不是从普通语言学立场上看到的单一形式对多重意义的复合的那种由能指部分重叠引起的所指增容.多样的影片其所指千变万化,对于电影声画来说,“节略”主要是指能指形式的变化.假设一段3分钟时长的对话可以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和谐感,现在将它放在一段线性的有分切的画面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和谐感,它听起来可能快了也有可能慢了.在视听感知的模式中,原先出于广播需要而强化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随着电影声画的逐 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 1声画合一.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的创造.即画 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 调一致.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2声画对位.对位概念借自音乐的,原指中两个以上的,有独立表现的旋律的同时存在.音调不同,节奏不同的若干声部可以结合,共 同构成一首乐曲并形成复杂多变的对位.各声部的强音、高潮、 终止都不同时出现,各声部动机长短不一,力度、音色各不相同, 但在统一风格的统领下,多声部可以达到和谐.提倡声画对位的目标是建构理性以反对直接表现对话给视觉语言带来的灾难.因此,对位关系下的声画由于承载了同时进行的多种信息,它们的并置 组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触发观众思考超出画面和声音之和 的新的意义.就人声而言,声画对位意味着它和形象的关系应是同质异构的,也就是说,人声的形式与画面内的形象运动并无必然性,但在隐喻的意义上,二者可以借助蒙太奇手段获得同质性.这种形式强调声音与画面的独立性与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观众的联想,达

.谈谈《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视听语言的华彩,影视艺术概论

.谈谈《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视听语言的华彩,影视艺 术概论 我感激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知识。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便认识到他们是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我至今坚持认为人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 ——《动物凶猛》(王朔)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拍成的电影。姜文为什么将名字改了,可能那些日子对于那时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段阳关灿烂的日子,无人管教,放任自流。在他们的眼中文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时代,就像电影中姜文的独白一样,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或许还有一些讽刺的意味在里面吧。至于王朔的原著为什么取名《动物凶猛》,我不知道,因为没有看过原著,但网上有人评论说,“小说里有一句话解释了题目的由来--‘那时的我就像凶猛的动物,关在笼子里没什么,但放出来就会危及他人’(大意如此)”。那一种凶猛的野性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青春的躁动”,人就是一种动物,同时人也是最凶猛的生物…… 本片作为中国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它所取得的成就就不再多说,由于本论文是为《视听语言》这门课程而作,故主要方面讲画

面和声音,其他方面则次之讲述。 本片的摄影是顾长卫,录音是顾长宁,他们是哥儿俩吗?答案:不是兄弟,但是他们都是从事和电影有关的工作,顾长卫是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一位知名的摄影师,顾长宁也是一位国内知名的录音师,《孩子王》《红高粱》都是他的杰作。总之两位都是厉害人物,必然会成就这部片子的。导演是姜文,不用说了,这么厉害的人,但要说明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 那先从画面开始讲述吧。为了突出主题“阳光灿烂”,全片90%以上的戏份都是在白天,而且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黄的晃眼的光芒,是本片的一大特色。尤其在米兰房间的戏中,这种感觉体现的最为突出,阳光透过窗户射进屋中,形成一束束明显的光束,连灰尘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充满了神圣和庄重。马小军张开双臂,伏在米兰的床上,那一束束的光线象征着马小军对于米兰的迷恋,是那么的热烈,又体现了他将米兰看作是女神一般对待。他把他的初恋看作是神灵一般。可见这些光在影片中也起到了象征的作用。还有一段,马小军带着米兰去农场,一排排的杨树,夏天下午4、5点钟的太阳将它们的影子拉长,伴随着镜头慢慢向上拉起,在配合上姜文的旁白,路上只有他俩,充满了温馨浪漫,还夹杂着对往事的不堪回首之意。并且这个影片都是以成年的马小军回忆的姿态讲故事的,所以片子用这种黄调子为全片色调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因为黄色(确切的说是泛黄)本身就有追忆感伤的情怀。 而且这种黄色不是明黄也不是暗黄,而是处于中间的一种色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研究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2-0131-02 一、影视艺术中的声音 声音充满了无声的空间,带给观众更完善的知觉感受,它能有效地将影响我们对影像的领悟和理解,能相当明确地引导观众在影像中的注意力,让观众形成期待。在影视艺术中,声音可分为人声、音响和音乐。 首先,人声是人们表达自我、相互交流、传达信息的最根本方式,在影视艺术中人声是最积极、活泼,信息量最丰富的局部。人声主要是指人物语言,还有喘息声、呼吸声,以及群众场合中的嘈杂人声、交谈声等等。如果编剧能够考虑到上述种种人声的运用,自然会有助于创造出真实环境中的气氛来。其组成主要有人声主要由对话、独白、旁白组成。对话是指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相互交流的声音;独白是指画面中人物单独说话的声音;旁白是指由画面时空以外的人所发出的声音。如?肖申克的救赎?中全片的语言画外音共51处,

总长度21分48秒,占全片长度〔142分钟〕的4%,相当于每2分多钟就出现一次画外音。本片主人公雷德的画外音,共42处,长度为18分钟左右,约占全片声音的13%,超过片长的1/8。其作用是有利于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大明宫词?;有利于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创造,如?肖申克的救赎?中摩根弗里曼的旁白影片就像瑞德的一部回忆录,瑞德缓慢而平静地讲述一个奇迹的故事。很难相信这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种真真切切的真实感不断地扩散镜头的每一个角落,隐忍的痛苦、纵然的接受、致命的依赖,禁锢侵蚀每一个人的头脑与心灵,致命的毒药随着时光的缓慢流逝而不断扩散,人生苍白得犹如一张白纸,时间仿佛静止了,毒性不断蔓延着,梦想与自由遥远得似乎根本就不存在;最后那么有利于画外空间的创造。 其次,音响是指对影视作品中人与物体运动所产生的声音以及所有的背景和环境声音。作为背景或环境出现的人声和音乐一般也可以被看作音响。其种类有自然音响〔如水声、动物声音、脚步声等〕;机械音响〔如汽车、火车声等〕;枪炮音响、社会环境音响〔如人群声、收音机声音等〕;特殊音响〔如电子合成音响等〕。音响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逼真感的复原上,音响既是对现实存在方式的复原,也是对人的感知愿望的满足;在刻画人物上,通过声响来突出、衬托人物形象;同时,音响不仅是对生活声音的复

叙事作文之从叙事学角度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从叙事学角度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由演员改行当导演的电 影导演处女作。影片以文革为背景,描述了在那一特定时期下生活 于北京部队大院中的孩子们的生活故事。影片根据王朔小说《动物 凶猛》改编而成。本文旨在以叙事学角度来剖析电影中独特的艺术 语言,尝试解读出影片中所蕴含的不一样的“姜文”。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文革;叙事学;解读 引言 某种意义上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亦是一部青春片。姜文 以其极尽个性的方式展现了青春中懵懂、迷惘、充满未知的一面。 同时,也以青春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段不一样的文革。和大多数 的青春片相同,《阳光灿烂的日子》突出的电影主题主要有两个: 带着朦胧感的诗意化的爱情和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纯洁的友情。 《阳光灿烂的日子》斩获了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及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虽然上映至今已有20年 之久,但其艺术成就仍为人所乐道。究其原因,除了演员不落俗套 的出色表演和摄影师独到的拍摄视角之外,更重要的是影片中颇具 意味的叙事艺术。本文即是结合电影叙事学相关知识,对该片进行 分析。 一、个性化的叙事主体 不同于大多数的电影,以“上帝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来讲故事,本片则是以叙事者为叙事主体,一边“演故事”,一边“讲故事”,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便被导演“牵着鼻子走”。 从影片的最开始,导演便以一种回忆的方式,巧妙地将第一人 称的视角植入到电影之中。这样的叙事方式,缺少了一种客观性与 整体性,甚至会造成故事发展中的局限性,但恰恰是这种方式贴合 了导演姜文所追求的真实感,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故事通通带着一 种主观的色彩,好像每个大银幕之前的观众即是自己又是电影中的 那个“我”。 影片中还运用旁白很巧妙地创造了“两个”讲述者:一个是电影 中我们所看到的马小军,另一个则是电影中看不到的第一人称的“我”——成年后的马小军。这种非同寻常的叙事手法一方面带着强 烈的主观意味来讲故事,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投入其中;另一方

表意分析论文: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表意分析论文: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摘要:每个人都会有很多记忆,对青春的记忆则是里面最灿烂的一笔。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一部人们对记忆再现、诠释的好例子。马小军青春的某个夏天,早已逝去,但是那个夏天在他心里仍旧是那么的熠熠夺目! 关键词:表意分析;叙事分析,影像分析 一、表意分析 爱情是青春永远不朽的话题,在马小军的那个夏日里,最美好的莫过于有了米兰,虽然有些许伤感。 “我终日游荡在这幢楼的周围,像一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地守候着画中那个人的出现。她像一个幽灵来无影去无踪。只有我的感觉和嗅觉里留下的一些痕迹和芳香能证实她的存在。我延长了我守候的时间,甚至披星戴月,仍旧一无所获。”成年马小军的这段自述旁白,很清晰地道出了年少马小军当时的心理——焦躁,蠢蠢欲动。十六七岁的他,面前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充满了诱惑,蛊惑着他的心灵。 在马小军这场单恋里面,他始终处于被动,老练成熟的米兰与稚嫩的高中生马小军在一起,他们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况且,马小军开始还以认米兰当姐姐为借口接近她。马小军为了能征服米兰的心,做出了种种努力,平时的夸夸其谈,跳烟囱的壮举都没有打动米兰的心。

后来,在那个暴风雨的晚上,马小军以为完美了自己的恋情。没想到,暴风雨过后,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天却又是平静。这让马小军痛苦万分。他一时冲动,欲强奸米兰,结果被米兰修理了一顿,落荒儿逃!他是无法面对刚圆满的而马上又被粉碎了的爱情幻想,强奸米兰也只不过去想满足自己心里的平衡。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要么是正在年轻中,要么是年轻过。正年少的男孩子们都知道,自己正怀揣着一股子劲儿,都想成为英雄。年轻过的男人们也知道,自己年少时的那份英雄梦的分量。片中的马小军就是男孩子们的典型代表。当他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英雄,“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苏开战。因为我坚信在新的一场大战中,我军的铁拳定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将由此诞生,那就是我!” 影片中,并不是米兰和马小军两个人就独挡全场,和我们一样,年少的我们肯定有一棒子朋友。年少时的我们轻狂冲动,不会那么在意学习成绩,但是,我们会在意我们是否讲义气,是否够洒脱。影片中的那个年代,被父母留下的那一群孩子像失去绳索的羔羊,肆意地放纵自己心中的狂热。他们打架、抽烟、喝酒、追女孩子,这些似乎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一伙人当中,基本是以刘忆苦为中心,跟刘忆苦比他们年纪都大是原因之一,但是中年马小军的旁白也道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青春、乱世、现实中的超现实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分析 内容提要:姜文的处女作电影《阳光》在艺术和票房上都成绩卓越。不同于其他导演,姜文的片子冲斥着这样的标签:乱世,男子汉,现实中的超现实。在《阳光》除了叙事角度的新颖,在视听语言上也很有特点。本篇文章将从电影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此片。 【故事梗概】 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们忙着“闹革命”,愉学校停课,某军队大院里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孩子们整佑日沉溺于打架,闹事儿,马小军就是其中之一。他有一个嗜好是用万能钥匙偷开别人家的锁,经常趁白天大部分家中无人的时候,开锁溜进别人家中,玩够了再走,并自鸣得意地告诉别人没有他打不开的锁,而且他也从没被人发现过。一天,马小军又进了一户人家,看到一张女孩子的泳装照片。他立刻被这个笑容灿烂、浑身透着青春朝气的不知名的女孩所吸引。通过院里小孩们的“头儿”刘忆苦,马小军竟然认识了他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女孩米兰。比照片上还要好看的米兰立刻成为马小军的梦中情人,可米兰根本不拿他当大孩子看,而是喜欢刘忆苦。马小军气得找茬儿跟刘忆苦打了一架。马小军的父亲对他成天与别人混在一起玩闹非常生气,骂小军不好好学习,并狠狠打了他一顿,但父母们并没有时间认真管他们,孩子们仍然继续混在一起……就这样,在那个混乱的时期,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在现实中的超现实中长大了。 镜头: 影片刚开始的段落,童年的马小军和他的朋友们在一块空地上奔跑着,孩子们围成一个弧形,把装载着学校教育的陈腐知识的书包抛向充满诗意和想象的蔚蓝天空,比谁抛的更高,书包落下的时候,接书包的已是成长为少年的马小军了。这个镜头用了仰角拍摄,把书包抛向天空象征着对自由的的向往,童年的马小军包书包少年的马小军接书包又揭示了他们行为的继承,仿佛他们是在抛书包中度过学生时代的,也反映了对刻板的腐朽的教育的反抗。 在《阳光》中大量的使用了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以便于表现少年人的在情感上的骚动。镜头随着角色的移动而位移。例如:马小军第一次去米兰家,一打开门,阳光洒满了整个屋子,当他用望眼镜无意间扫到了米兰的照片。这里电影运用了摇镜头。摇镜头表现出对人眼的模仿,观众看到的画面是马小军通过望远镜看到的。由于摇镜头有一个连续划过场景空间的过程,这是在作一种展现式的表现,是介绍场景或人物关系时最常见的镜头运动方式。这样的镜头处理不是在一个换面中整个呈现出场景,而是随着镜头的摇拍逐步呈现的,让观众更强烈的意识到对眼睛的模仿和引导。当马小军找到了出现在望远镜里的姑娘时,米兰在电影中出场了,那种似梦有不是梦的感觉令人恍惚。

电影创作专题期末作业

电影创作专题期末作业 艺术学院付相波 一、各堂讲座概要 3月9日苏牧《阳光灿烂的日子》 主题:青春的觉醒,生命的觉醒。生命中阳光一般的时光,蓬勃的少年。 激情电影像写诗一样蓬勃激情的发泄。 标准叙事框架(好莱坞模式): 情节点:A. 结束开头,发展后文。马小军初见画中人。 B. 发展部结束。马小军强奸米兰。对爱情的绝望。《美国往事》。 C. 高台跳水。告别少年时代。 片头的制作方案:控制。亮彩的天空,给人眼前一亮;黑底,火一样的片名闪出;鲜明的对比,音乐也是对比。笛子独奏。中年马小军旁白。中年时空既渲染了回忆色彩,又构成全片叙事轴,用力观众最近的时间叙事,有亲近感。 第一个镜头:毛主席雕像,降+摇,使毛主席雕像有了生命。父权。 第一个段落:送父出征 时代感:父权。大场面。色彩:绿+红。道具,人物也成为符号。红旗作为前景出现。 声音:《毛主席万寿无疆》贯穿整个段落,没有个人声音。飞机轰鸣,父权崇拜。 画面:照明。渲染出“阳光灿烂”。 色彩。绿色,时代——坦克、飞机、军装。 红色,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的色彩。 组接:频繁。激情。 景别:大量特写。节奏快。直指本质。 环境:没有任何小的空间。宽阔的大路、飞机场。浓烟——父权。 道具:哨。权力。渴望。 角度:迎面扬派飞机起飞。 第二个段落:窥视跳舞。 节奏缓下来。对比。个人段落。马小军的真实世界(大时代很多时想象世界)。 反推。逆光。聚灯光模拟阳光。 “切断”,是前边的“看”更加珍贵。电影永远不让人看尽。 扔书包段落: 幼年到少年时光的快速流逝。一个时间连接两个时空。生命的流逝,升格,非真实时间。 专场:扔书包的“神奇”——1.长镜头,表示客观,固定仰拍,带来一个视点的“看”。 2.非真实,拍得很“拖”,书包飘起来。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4篇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4篇 1音画同步 音乐与画面情绪一致,节奏一致,主题一致,更好烘托与渲染画面内容 2音画对位 音乐与画面是一种对立关系 从整体上: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有音乐,整部电影中的音乐以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中的旋律和文革,苏联,朝鲜歌曲构成本片一大特色。剧中开头运用了文革时期的歌曲一下把人带到了文革时期。 随着姜文充满感情的画外音的结束,一片湛蓝的天空在静场中出现了,稍顷,激越的音乐骤然响起,毛主·席那只全中国人们无比熟悉的巨手和头部,在下摇的镜头运动中缓缓入画。接着,歌声响起来——“革命风雷激荡,战士胸有朝阳,毛主·席呀毛主·席......”。在歌声中,是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镜头组接,充分显示了姜文的导演才华。 从局部上: 在马小军初见米兰照片时响起的缠绵音乐以及马小军在屋顶等待米兰出现时响起的音乐表现了马小军急切盼望米兰出现时的焦躁不安以及马小军送米兰去农场的路上响起的柔和的音乐使人体会到马小军对爱情憧憬。无源音乐--画面中没有发出音乐的人和物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了“文革”年代的一群孩子的故事,其中一场是表现他们在街头械斗的情形,然而音乐却以有源音乐--画面中出现发出音乐的人和物的方式,播出了《国际歌》作为影片的插曲。这首插曲强烈的对比,深深的刻画了特定年代的特定年龄段的主人公们的心态和行

为,充满了黑色、荒谬、冷酷的意味。 景别 ①开头童年时的男主和另外三个小伙伴扔书包的场景,采用了仰视的视角。最后演童年马小军的韩冬把书包扔到了最高点,掉回来的时候被夏雨接住,童年就这样结束了,这种处理方法颇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而仰角镜头在这里不是在表达庄严,而是在力图解构。 ②影片结尾的俯角镜头,拍的是呈“大”字形漂在游泳池上的马小军。他瘦弱的身躯和游泳池宽阔的水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俯角镜头多用于表现人之于世界的渺小感。马小军的渺小,在这个镜头过后已经无需赘述了,所以影片理所应当地切入了演职人员表。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2)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分析 1.关于“阳光”的理解和画外音对叙事的支配 《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尊重了主人公的心理真实,这种阳光并非真正的物理阳光,而是因为爱情因素的参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愉悦。主人公表现的是对记忆的筛选,侧重于对自己记忆中美好事物的表达,因此阳光灿烂所表现的主题就是自己对青春的缅怀以及主人公的爱情体验与回忆。另外,画外音奠定了整体的叙事基调,配合支配了影片的叙事。导演从自我观念出发讲述故事,从而使影片具有更大的灵活度,可以任意打断并重新编叙故事,使观众时刻与影片保持间离,从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叙事线索,整部影片按照线性结构发展而画外音的出现则使叙事生出不同的支线,让观众体会导演思想的复杂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