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功能作用

五脏六腑的功能作用
五脏六腑的功能作用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i n

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和位置何谓五脏六腑“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胆、小肠、大肠、胃、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一)心脏位于胸腔内,左、右之间,约1/3在右侧,2/3在左侧,所以心尖搏动在左前胸。心脏约比本人的拳头销大,呈圆锥形。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 心脏内面是空腔,被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部分。心房和心室分别与主动脉、肺动脉、腔静脉和肺静脉相通。心腔内有二尖瓣、三尖瓣。另外,还有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这些瓣膜在心脏搏动时,促使心腔内的血液向一定方向流动,推动血液循环 (二) 肝脏在人体位置和形态结构:肝脏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大部分肝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面则与膈及腹前壁相接。从体表投影看,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骨,右腋中线平第6肋骨处;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9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正中线,到左侧至肋弓与第7、8软骨之结合处。一般认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如在肋弓下触及肝脏,则多为病理性肝肿大。幼儿的肝下缘位置较低,露出到右肋下一般均属正常情况。 肝的位置常随呼吸改变,通常平静呼吸时升降可达2-3cm,站立及吸气时稍下降,仰卧和吸气时则稍升,医生在给患者肝脏触诊检查时,常要患者作呼吸配合就是这个道理。肝脏是人体最大腺体,正常肝呈红褐色,质地柔软。成人的肝重量相当于体重的2%。据统计,我国成人肝的重量,男性为 1157-1447g,女性为1029-1379g,最重可达2000g 左右,肝的长、宽、厚约为25.8cm 、15.2cm 、5.8cm 。 肝右叶上方与右胸膜和右肺底相邻;肝左叶上方与心脏相连,小部分与腹前壁相邻;肝右叶前面部与结肠相邻,后叶与右肾上腺和右肾相邻;肝左叶下方与胃相邻。 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 1、代谢功能 ①糖代谢: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肝脏将它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机体利用。② 蛋白质代谢: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γ球蛋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及血浆蛋白的生成、维持及调节都要肝脏参与;氨基酸代谢如脱氨基反应、尿素合成及氨的处理均在肝脏内进行。③ 脂肪代谢: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酮体生成与氧化、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均在肝脏内进行。④ 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如A B C D 和K 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⑤ 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当肝功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 2、胆汁生成和排泄胆汁生成和排泄胆汁生成和排泄胆汁生成和排泄: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承担。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胆囊浓缩后排放入小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汁中主要成份是胆盐和一些酶类,胆盐起的作用是类似乳化剂(也就是洗涤剂一样的东西)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把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乳液,以便吸收;酶类是帮助消化脂肪的。平时肝脏产生的胆汁会随时流到胆囊,贮存起来,当进食脂肪,食糜到达胃里时,胃壁细胞上的感受器会产生信号,反馈到消化中枢,通过神经体液渠道将指令传达到胆囊,胆囊就会收缩,将其间贮存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与此同时,胰腺也同时接到指令,排出胰酶,与胆汁一同排入十二指肠,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如果没有的胆,消化功能会减弱,特别是肉食更不易消化。 3、解毒作用解毒作用解毒作用解毒作用: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废物及外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i n

来的毒物、毒素、药物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 4、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免疫功能: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它能通过吞噬、隔离和消除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5、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肝脏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肝功破坏的严重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的程度相平行,临床上常见有些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衰竭而致出血甚至死亡。 6、其它其它其它其它:肝脏参与人体血容量的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调节。如肝脏损害时对钠、钾、铁、磷、等电解质调节失衡,常见的是水钠在体内潴留,引起水肿、腹水等。 (三)脾脏 脾脏是中枢免疫器官之一,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最大的淋巴器官最大的淋巴器官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下腹部。脾脏是一个富于血供的实质性脏器,质软而脆。一般认为生理脾长10~12cm,宽6~8cm,厚3~4cm,重110~200g 。脾脏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脾门与胰尾相邻。脾脏为腹膜内位器官,由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与邻近器官相连。 脾脏的功能脾脏的功能脾脏的功能脾脏的功能::::胎儿时脾脏是造血器官,出生后造血功能被红骨髓取代了,但脾脏仍能制造淋巴细胞等与免疫相关系的细胞和物质。它还有过滤血液的作用,进人人体的细菌、病毒及其他异物在这里经过处理后,被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消灭掉;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这里被破坏、清除。脾脏还会对新生的红细胞进行必要的“修整”,并贮有大量的血小板。脾脏像浸了血的海绵,贮有较多的血液,当人体紧急需要时,脾就收缩,挤出血液,所以脾还是个应急的小血库。由于脾脏参与骨髓造血的调控和红细胞、血小板的破坏、清除,所以当人因疾病造成脾脏肿大或脾功能亢进时,就会出现贫血和血小板缺少性紫癜,甚至会因大出血危及人的生命。成人脾脏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其他组织器官代替。所以,在脾脏肿大危及人体健康时,可以把它切除,这样会使病情好转。但如果是婴幼儿时期就把脾整个摘除,往往容易造成抵抗力下降。 (4) 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位于胸中,上通喉咙,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 (5)肾脏的位置: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系皮带那里上面10CM--15CM 处)。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右肾门针对第二腰椎横突,左侧针对第一腰椎横突,右肾由于肝脏关系比左肾略低1-2厘米。正常肾脏上下移动均在1-2厘米范围以内。肾脏是在横膈之下,体检时,除右肾下极可以在肋骨下缘扪及外,左肾则不易摸到。 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脊肋角),当肾有病变时,触压或叩击该区,常有压痛或震痛。 肾的作用有以下五点: 肾的作用一肾的作用一肾的作用一肾的作用一、分泌尿液,排出代谢废物、毒物和药物:肾血流量约占全身血流量的1/4~1/5左右,肾小球滤液每分钟约生成120mL,一昼夜总滤液量约170~ 180L 。滤液经肾小管时,99%被回吸收,故正常人尿量约为1500mL/d 。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多肽类物质和少量蛋白质,在近曲小管几乎被全部回收,而肌酐、尿素、尿酸及其他代谢产物,经过选择,或部分吸收,或完全排出。肾小管尚可分泌排出药物及毒物,如酚红、对氨马尿酸、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药物若与蛋白质结合,则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而排出。 肾的作用二肾的作用二肾的作用二肾的作用二、调节体内水和渗透压:调节人体水及渗透压平衡的部位主要在肾小管。近曲小管为等渗性再吸收,为吸收Na 及分泌H 的重要场所。在近曲小管中,葡萄糖及氨基酸被完全回收,碳酸氢根回收70%~80%,水及钠的回收约65%~70%。滤液进入髓袢后进一步被浓缩,约 25%氯化钠和15%水被回吸收。远曲及集合小管不透水,但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i n

能吸收部分钠盐,因之液体维持在低渗状态。 肾的作用三、调节电解质浓度:肾小球滤液中含有多种电解质,当进入肾小管后,钠、钾、钙、镁、 碳酸氢、氯及磷酸离子等大部分被回吸收,按人体的需要,由神经?材诜置诩疤逡阂蛩氐鹘谄湮?收量。 肾的作用四肾的作用四肾的作用四肾的作用四、调节酸碱平衡: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包括:①排泄H ,重新合成HCO3-,主要在远端肾单位完成;②排出酸性阴离子,如SO42-??、PO43-??等;③重吸收滤过的HCO3-。 肾的作用五肾的作用五肾的作用五肾的作用五、内分泌功能:可分泌不少激素并销毁许多多肽类激素。肾脏分泌的内分泌激素主要有血管活性激素和肾素、前列腺素、激肽类物质,参加肾内外血管舒缩的调节;又能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3及红细胞生成素。 总之,肾的作用是通过排泄代谢废物,调节体液,分泌内分泌激素,以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使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六腑 (一)胆囊 胆囊在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外型呈梨形,长约7~9厘米,宽约2.2-3.5厘米,其容积为30-50毫升,分为底、体、颈三部。底部游离,体部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床内,颈部呈囊状,结石常嵌顿于此。胆囊管长约2-4厘米,直径约0.3厘米,其内有螺旋式粘膜皱襞,有调节胆汁出入作用。 胆囊的功能如下:①储存浓缩胆汁,②排空胆汁,③调节胆道压力。胆汁中主要成份是胆盐和一些酶类,胆盐起的作用是类似乳化剂(也就是洗涤剂一样的东西)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把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乳液,以便吸收;酶类是帮助消化脂肪的。平时肝脏产生的胆汁会随时流到胆囊,贮存起来,当进食脂肪,食糜到达胃里时,胃壁细胞上的感受器会产生信号,反馈到消化中枢,通过神经体液渠道将指令传达到胆囊,胆囊就会收缩,将其间贮存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与此同时,胰腺也同时接到指令,排出胰酶,与胆汁一同排入十二指肠,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如果没有的胆,消化功能会减弱,特别是肉食更不易消化. (2)小肠 小肠位于人体腹腔内,体表位置在腹部脐周围,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组成,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端,长约25厘米,相当于人的十二根手指并在一起的长度,故称为十二指肠;除十二指肠外小肠上段的2/5为空肠,下段3/5为回肠。小肠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部位。小肠能够分泌多种消化酶,这些消化酶共同组成肠液,肠液呈碱性,小肠分泌的消化酶可以把食物最终分解为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小肠还能够吸收水分、电解质和各种维生素。如果小肠发生疾病或者小肠的功能扰乱,人体的营养吸收功能就会发生障碍,人体就会产生营养不良。 (3)大肠 大肠位于人体腹中,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肠全长约1.5m,起自回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六部分。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接;其下端出口为肛门。 大肠的主要功能大肠的主要功能大肠的主要功能大肠的主要功能::::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粪便中的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如氨、胆汁酸等),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同时大肠还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如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 (4)胃 胃在人体内腹腔的上部,主要是左上腹部,界于食道和十二指肠之间,是消化道最宽大的部分,它的形状和位置随内容物的多少和体位变化而改变。上端入口处与食道下端相连,称为贲门;下端出口处移行于十二指肠,称为幽门。整个胃是一个大的囊状器官,分为胃小弯、胃大弯、贴近腹壁的胃前壁及与之对应的胃后壁。 胃的功能胃的功能胃的功能胃的功能:::: ①存放食物:液体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很短,油脂性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较长,混合性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约4~6个小时。②胃蛋白酶可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③制造内因子及吸收维生素B12。④胃酸可杀灭随食物进到胃里的细菌。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i n (5)膀胱 成人的膀胱位于小骨盆的前部,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在男性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和直肠,女性后方为子宫和阴道。膀胱颈在男性下邻前列腺,在女性下方直接邻接尿生殖膈。膀胱上面有腹膜覆盖,男性邻小肠,女性则有子宫伏于其上。新生儿膀胱的位置比成人的高,大部分位于腹腔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盆腔的发育,膀胱的位置逐渐下降,约在青春期达成人位置。老年人因盆底肌肉松弛,膀胱位置更低。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储存尿液和周期性排尿。在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对脊髓排尿中枢起到制约作用,膀胱逼尿肌处于持续的轻度收缩状态,使膀胱内压经常保持在10cmH2O 以下,即使当膀胱内尿量增加时,由于膀胱具有较大的伸展性,其容积能随尿量的增多而增大,其内压也无多大变化。当尿量增加到400~500mL 时,膀胱内压便超过10cmH2O 并明显升高,这时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排尿反射中枢,产生排尿欲。如果条件许可排尿,则冲动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尿液进入后尿道,并刺激后尿道的感受器,进一步加强其活动,并反射性地使外括约肌开放,尿液就在强大的膀胱内压下被排出。尿液对尿道的刺激还可进一步使排尿反射活动一再加强,直至排完为止。如果条件不许可或不去进行排尿,则膀胱内尿量继续增多,当达到700mL 时,膀胱内压也增到35cmH2O,此时逼尿肌出现节律性收缩,排尿欲明显增大,不过,此时还可由意志控制得住。如果等到膀胱内压达到70cmH2O 以上时,便会出现明显痛感以致不得不去排尿。 (6)三焦 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

2020年整理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pdf

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 1、长夏养脾(黄色食物养脾) 脾属土;思伤脾;脾开窍于口、唇,其华在于肌肉;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巳蛇(9点到11点)对应脾经。 2、冬季养肾(黑色食物养肾) 肾属水;恐伤肾;肾开窍于耳,其华在于发、骨,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巳时(17点到19点)对应肾经,肾和我们的生育、生长、生殖都有关系。 3、春季养肝(绿色食物养肝) 肝属木;怒伤肝;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筋,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丑时(1点到3点)对应肝经,肝主疏泄,丑时不入睡对肝伤害很大。 4、秋季养肺(白色食物养肺) 肺属金;悲伤肺;肺开窍于鼻,其华在于皮毛;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与肺对应是大肠。寅时(3点到5点)对应肺经,寅时对于年纪偏大人士是生命最危险的时刻,此时脉搏、呼吸,血压最有可能发生危险情况,从而威胁到生命。“肺主皮毛”肺经和我们皮肤有很大关系。 5、夏季养心(红色食物养心) 心属火;喜伤心;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脸,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午时(11点到13点)对应心经。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脾与胃 脾与胃互为表里,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巧观五脏六腑:照镜子诊断身体健康状况

女人爱照镜子是天性,照镜子也能照出身体的健康状况,只要善于每天早晨在照镜子时好好观察脸上一些变化,再综合自觉症状等,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就能大致掌握,可以让你及时就医。 一、脸色:气血是否顺畅 面部的色泽是气血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 脸色潮红:心脏可能有问题 脸色常常像婴儿一样经常红扑扑的人,并非是好事,尤其需要注意心脏方面的健康状况,比如患有狭心症、心肌梗塞的人,或是有这些疾病潜在病因的人,多半拥有一个红红的脸蛋。当身体的血液循环不良时,就会使得体内热气不平衡,而造成上半身热下半身冷的状况,同时腿部容易累积过多的水分而呈现浮肿的症状。心脏若无法正常运作,就会造成体内的热分布不均而使得脸色容易潮红。 脸上长斑:警惕妇科疾病 脸上长了斑,除了妊娠期和口服避孕药外,更多时候,反映出一些女性内分泌失调性疾病,诸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附件炎、不孕症等。中医将成年女性面部色斑称为“肝斑”,并认为肝郁气滞的人易出现面部色斑,也就是说,情绪异常与面部色斑的形成和加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调畅情志才是预防和治疗面部色斑的关键。 医生提醒:

脸色发黄是脾虚的表现,如果突然出现脸色变黄,则很可能是肝胆功能不佳的迹象,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会发出上述“黄色警报”; 脸色发黑是肾虚的表现,应适当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枸杞等。 二、牙齿:反映肾脏骨骼 在中医里,有“肾生髓,主骨,齿乃骨之余”的说法。牙齿的状况,不仅表示着全身的骨骼健康,而且和肾脏的关系密切。如果牙齿或骨骼发育不好,通常肾脏功能也不尽如人意。 牙龈红肿:胃炎或疲劳 中医将牙龈视为胃的一部分,因此若是牙龈呈现红肿的症状,首先就应该怀疑是否有胃部发炎的情况发生。若同时牙齿变得松动,并伴随强烈的口臭等症状,则表示是牙周病。引起牙周病的原因,除了钙质摄取不足或刷牙刷得不干净外,同时也与过度疲劳造成免疫力降低有关。 牙龈出血:肠胃不好 牙龈容易出血的情形不仅会发生在牙龈炎或牙周病患者身上,肠胃不好的人也很容易在刷牙时出现出血的倾向。肠胃不好时,由于消化、吸收能力不足,使得血管变得脆弱,只要稍微遇到刺激会造成微血管破裂。强健的牙齿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肠胃吸收功能上,因此要想拥有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齿,首先从加强肠胃开始做起。 医生提醒: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 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

脏腑辨证论治(一):概述

脏腑辨证论治是中医各种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首先运用四诊八纲,掌握、分析病情,然后结合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映判断出病变的脏腑和确定所患何证,最后根据证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药。证是脏腑阴阳盛衰或外邪内犯的反映。由于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病证也不同,据根脏腑不同生理病理变化来推断病证,这就是脏腑辨证的理论根据。如心有主血脉、藏神志、开窍于舌的功能,故把心悸、脉结代、失眠、神志昏乱、舌尖红、舌强不语等证候归之于心。据此,可以推断出病变在何脏腑,再结合八纲辨证,进而作出全面诊断。脏腑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步骤是: 1.首先通过四诊来掌握病史、主诉、症状和体征。如心慌、气短、自汗、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或结代等。 2.运用八纲辨证来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如见心慌、自汗等脏腑症状,知病在里;见面白、畏寒、肢冷,知证为寒;见气短、倦怠无力,知正已虚。 3.再根据脏腑病理反映判断病变脏腑,如见心慌、脉细无力或结代知是心不主神与不主血脉之症,从而判断病变在心。从以上分析看出,八纲辨证为里、虚、寒,脏腑辨证,知病位在心,综合诊断为“心、虚、寒”,即“心阳不振”或“心阳虚”。 4.辨清何证,就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根据。诊断是“心阳虚”,虚则补之,寒则热之。虚在心就要用补法治心之虚,心有寒,就要用温法祛心之寒。据此得出“温阳补心”或“补心阳,益心气”的治则。方用参附汤加减;熟附子、干姜、桂枝(温心阳);人参、远志、炙甘草(益心气)。以上是脏腑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也是阴阳、脏腑、病因、四诊、八纲、方药等基本理论联合应用于临床实际的过程。这一过程解决了病人所患的是什么“证”?为什么是这个证,根据在那里?这个证怎样治?为什么要这么治等四个问题。

五脏六腑的功能复习过程

五脏六腑的功能

五脏六腑的功能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以藏为主。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但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五脏六腑位置图详细介绍

人体五脏六腑位置图详细介绍 人体五脏六腑中何为脏何为腑呢? 脏包括肺、肝、心、脾、肾五脏. 腑包括大肠、胆、小肠、胃、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地五个腑,但是有六腑是怎 么回事呢?因为将人体地胸腔和腹腔分为下焦、中焦、上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b5E2R。 下面是一张人体五脏六腑位置图,从图中你可以清楚地看见各个器官地位置.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其外.是人体地生命主宰. 《内经》认为,心有三大主要生理功能: 其一,主血脉.即心推动血液运行和促使脉管跳动.若心跳停止,脉跳亦停,血液不流,人体各组织器官就“断炊”而死亡.p1Ean。 其二,主神明.“神明”指人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功能正常,就表现神志清晰、对外界反应灵敏;若心有病变,则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地症状.中医认为,血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地物质基础.临床上接受心脏移植地人,其性格、爱好、兴趣、爱憎都有倾向于授予脏器者倾向,足以说明心脏是人地主宰.DXDiT。 其三,开窍于舌.开窍,是指心脏与体表五官九窍地特定联系.透过舌质地淡红、淡白、紫暗,可知血地亏损和血中有热,此皆与心紧密相连.《灵枢.脉度》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RTCrp。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中医认为肺为国之宰相.肺有四大生理功能: 其一,主气司呼吸.全身气机(即气地升降出入运动)随着呼吸而动.肺也是人体吸入清气地场所;清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地重要物质.修炼瑜珈功法,除“调身”、“调心”外,更重要地是“调息”,只有配合腹式呼吸才能达到真正地功效.5PCzV。 其二,主宣发、肃降.“宣发”可呼出浊气,把脾胃吸收地水谷精华宣发至全身;“肃降”可吸入清气,把吸入地清气和脾转输来地水谷精华向下布散.jLBHr。 其三,通调水道.由于肺地宣肃作用,可将水津宣发至体表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并通过呼吸,化山水汽,呼出体外,同时使水液肃降下行,化为尿液,这样使水液内外上下畅通而行,故中医治疗水肿病,往往采取治肺之法.xHAQX。 其四,朝百脉.即人体地“百脉”之血都聚会于肺.经过气体交换以后.又朝向百脉,而使血液正常运行.也就是说,肺朝百脉可辅助心脏维持正常地血液循环.LDAYt。 宰相之谓贴切至极.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中医认为肝为刚脏,性如将军. 肝有四大生理功能: 其一,主藏血,可储藏血液,调节血量,而防止出血和保持一定地循环血量.如人在发怒时,易出现咳血或吐血.这是因为怒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使肝藏血功能失职,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与病症

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与病症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心包)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斜,鼻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一)心 1.心气虚: 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 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 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 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

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 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 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 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 1.小肠虚寒: 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治宜温小肠寒。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与病症教学提纲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 与病症

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与病症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心包)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 (2013-12-25 22:15:07) 转载▼ 标签: 育儿 脏腑辨证是应用脏象学说理论,将四诊收集到的症状及体征加以分析归纳,以判断病变所在脏腑及病证类型的辨证方法。《内经》已有五脏辨证雏形;《金匮要略》将临床症状进行经络和脏腑归类,建立起了理、法、方、药治疗体系;《中藏经》和《备急千金要方》中较为系统的对脏腑辨证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但直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才将其发展成为五脏(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的最大特点是将临床各种复杂的症状最终以五脏的某项功能失调加以概括和解释。由于人以五脏为中心,万变不离五脏;任何疾病,无论外感、伤寒、温病,还是内伤杂证总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脏腑的某项功能失调。所以,自从脏腑辨证诞生以后,就被后学重视,广为流传,成为了今天内伤杂证及外感疾病的重要的辨证方法。 中医儿科体系建立的标志是脏腑辨证的确立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小儿推拿其实是针对某一病机采用与儿科方药功效类似的手法治疗的一种外治手段。 一、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一)生理功能与特点 脾与胃居于中焦。二者以经络相连,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脾主统血、主四肢、在体合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色黄而应土;胃主受纳,主通降,脾胃为后天之本,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其中,脾主运化最为重要,是脾胃生理功能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运化水谷与运化水湿。由于运化水谷包括了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气血的化生和糟粕的排泄的全过程,而气血充足是小儿出生后生长与发育的必要条件,气血的主要生成和来源主要在脾胃,故传统中医将脾胃誉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相对于小儿对气血的需求,脾的运化显得不足,于是,古人提出了“脾气多不足”的观点。这一理念在小儿调护与儿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十分重要。 (二)脾胃病证的辨证思路 1. 运化与升清功能失常生理上脾的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一旦脾失健运,水谷和水湿的运化将会失常。 (1)气血生成不足:表现为贫血、脾胃功能低下、全身虚弱、发育迟缓、毛发唇甲不荣、虚劳、消瘦、少气、倦怠、懒言等。 (2)积滞:主要为饮食停滞、或发展成为痰饮、气滞、血瘀等。 (3)自身运化功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呃逆等。 (4)水液停留:水溢于全身为肿,溢于局部为饮为痰。古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5)脾气不升、脏气不固:表现为各脏腑及器官位置下垂和头昏、乏力、动则喘喝、声音低怯、久泄等中气不足之征。 2. 脾不统血脾统血的功能为统摄血液,使血行脉中,不溢出脉外,其为病当表现为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衄血、紫癜等症。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五行学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五行学 1、人体的五脏六腑 人体的五脏是肝、心、脾、肺、肾,也是按照东、南、中、西、北排列的。五脏所对应的是五腑,可是我们都知道是“五脏六腑”,怎么对应五腑?这里有一个相表里的关系。因为五脏之外还有心包络,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的作用,其病理变化大致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心包络对应的是六腑中的三焦。三焦:上焦是指心和肺、中焦指肝和脾、下焦是肾,它是把五脏分为了三块。 2、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1、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一、五行与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 系。 相生 木→ 火→土→金→水

身体五脏六腑功能

身体五脏六腑说明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

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导读:以下内容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手诊面诊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文章中的图片不是书中原图。原图太多,所以就用头条自带的东方图为大家展示内容。第二课: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关系“刚翻过了几座山,又越过了几条河。崎岖坎坷怎么它就这么多!(曰:俺老孙去也!)去你个山更险来水更恶。难也遇过,苦也吃过,走出个通天大道宽又阔。” 跟俺老孙看看前面的器官关系吧!!!1.人体器官七大系统组合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2.人体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3.人体器官实在是太多了,说些主要的内脏器官吧。第一章中已经比较明确了。这里在重复回忆。心脏-负责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肺--把肺部血液中的CO2排除,吸收氧气,交给心脏循环至全身。肝脏--对身体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质作出处理,如酒精。肝不好的人不能多饮酒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是和胆藏一起的。另外在人体少量缺血的时候肝脏就给补充了。如果大量失血就是骨髓造血了。胃和下面的肠子管消化吸收。肾很有意思,肾是统管人先天之气的,肾不好表现为性功能衰退,且肾属水,克火,火为心。肾不好可以直接的对心脏产生影响。比如心率不齐,心颤等等。脾脏。中医上说思伤脾。思念某人

太厉害早晨起来嘴里就是发干,有异味,是由于脾不好影响了胃,进而对口腔造成影响。4 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脏,淋巴结,骨髓,淋巴管。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中医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

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五脏六腑功能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五脏六腑功能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 肝脏 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 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心脏

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脾脏 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 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鼻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肾脏 一、储藏精气——精气有三种功能,其一为成长发育;其二是吸收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血气的来源;其三即支配生殖作用。肾有储藏精气的功 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 二、支配体内水分——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浮肿、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三、支配骨、耳、发——肾虚使人容易衰老,进而导致各种关节骨病,变弯、重听、头发脱落等现象的产生。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胆——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 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都是胃病的症状。

人体五脏六腑的作息时间表

中医观点而言,一天二十四小时可分为不同时段,由不同器官来执行不同的功能,说明如下: *早上9—11点: 是脾脏排毒的时间,这段时间不宜吃冰,最伤脾脏,影响发育及生育。 *中午11—1点(午时): 是心脏工作颠峰时期,也是人体能量最强的时刻,此时心跳次数快速。 *下午1—3点: 是小肠吸收养分的时间,过了这个时刻,肠胃功能减弱,故有过午不食的养生之道。 *下午3—5点: 是膀胱排毒的时间,此段时间是下午到健身房运动的好时段,有助于排尿功能。 *下午5—7点: 是肾脏排毒的时间,此段时间也是到健身房运动的好时段,有助于肾脏排泄毒物的功效。 *晚上7—9点: 是血液循环旺盛的时间,此时血压升高,应该要在家中休息。 *晚上9—11点: 是人体免疫系统休息与滤毒的时间,也是女性内分泌系统最重要的时候,这时一定要休息,不要再为家人操心,此时适合听音乐、洗澡、为明天作计划、或回想今天作了那些美好的事情,将错误原谅与放下。 *晚上11--1点: 是胆的排毒时间,要进入熟睡才能进行,不能只是入睡。 *晚上1—3点: 是肝的排毒时间,也是要熟睡才能进行。夜间工作者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每月最少要有一周、每年最少要有四个月能早睡。 *早上3—5点: 是肺脏的排毒时间,肺有问题的人在这个时候咳嗽会较厉害,肺的排毒要做心肺运动才

能排出。起床的时间参考当地当季太阳出来的时间,太阳出来后较有氧气,适合做运动,因此正常的人约5点就要起床。 人的排毒过程 晚上9-11点/ 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 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夫妻同房应排在此时,不应在11点之后,要不便先睡一觉,天亮再来。 晚间11-凌晨1点/ 肝的排毒时间.凌晨3-5点/肺的排毒时间: 需在熟睡中进行! 凌晨1-3点/胆的排毒时间: 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经,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凌晨5-7点/ 大肠的排毒时间: 应上厕所排便。 凌晨7-9点/ 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间: 应吃早餐! 半夜至凌晨4 点/ 脊椎造血时间: 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图完整版

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 图

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图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知道了人体六腑器官分布图,那么五脏六腑都有哪些具体功能呢?五脏六腑的功能,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脏六腑的功能 1、心脏 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2、 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腺肿大等,都是异常所引起。 3、脾脏

脾将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使身体消瘦。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4、肺脏 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5、 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6、胆 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7、胃 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消化不良、恶心都是胃病的症状。 8、小肠

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 病性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 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 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 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 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 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 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 痰热 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湿热 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 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 水身体浮肿 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 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 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 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 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 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气)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

五脏六腑的作用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