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麒麟区四中附设小学刘兴荣

教材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和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教材重点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义解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

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教材的编写特点

1.细致改进计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改进估算的编排,突出估算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量与量的教学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加强对估测能力的培养。

5.调整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编排,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

6.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丰

富且可操作的案例。

7.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本册教材为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2课时。

各单元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具体内容的编排:

1.认识时间单位“秒”,分与秒的关系。

2.体验时间的长短。

3.解决问题

(1)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例1)。

(2)计算经过时间(例2)。

教材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具体内容的编排:

1.口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例1)。

两位数减两位数(例2)。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例3)。

3.用估算解决问题(例4)。

教材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教学中设计了学生参观“世博会”买车票的张数,比较各种车票的价格、“海宝”的销售量等实际问题;估算教学中还设计了“看巨幕电影能不能坐下”等实际问题。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突出估算的策略。

教学建议:

1.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教学中注意复习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

第三单元测量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如何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我问题的过程。

具体内容的编排:

1.毫米、分米认识。

(1)认识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例1)。

(2)认识分米,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例2)。

(3)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例3)。

2.千米的认识。

(1)认识千米,千米与米的关系(例4)。

(2)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例5)。

(3)估计长度,培养长度观念(例6)。

3.吨的认识。

(1)认识吨,吨和千克的关系(例7)。

(2)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例8)。

(3)列表法解决问题(例9)。

教材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知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材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2.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渗透数学思想。

3.将验算分散编排。

4.突出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建议:

1.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推中探索完成计算任务。

2.注重实质,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和表达算法。

3.重视错题,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

4.对计算速度不做过高要求。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倍”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

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模型。

3.重视方法指导,培养几何直观。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重视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

3.重视估算的教学,体会估算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5.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结结合实例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使学生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活动。

2.重视几何探究过程,为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创造机会。

3.了解教材编排的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

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借助多种直观模型和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

3.重视主体参与,培养几何直观。

如何把握好本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要求?

本册教材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分数的简单加减法。由于是初步认识,本册教材涉及到的分数,分母都不超过10。而以后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抽象地学习分数的一般意义和各种性质,并且,所有形式的分数都在研究范围之内。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

它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1.关注“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2.重视多元表征,感悟集合思想。

3.把握好教学要求。

第十单元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指导学生整理本学期所学内容,使学生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全册所学内容的理解。

2.借助总复习中的数学活动,在回顾梳理、查缺补漏的同时,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积累复习知识的经验,感受复习的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1.借助具体情境,指导学生掌握有序整理知识的方法,积累复习活动的经验。

2.处理好全面复习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3.探索多样复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