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2详细教案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标内容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②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时间内迁的主要民族及其影响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年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北朝政权名称北周统一北方①通过对少数民族内迁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
②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三、教学纲要(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1、西晋统一南北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4、东晋和十六国(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建立和民族融合趋势增强2、北魏孝文帝改革3、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统一北方四、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分析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要从以下三方面把握课文内容:①上述各族内迁的时间和分布情况;②内迁各族同汉族的相互影响;③西晋王朝与内迁各族的关系。
匈奴等族的内迁开始于东汉时期,到西晋时期,内迁形成高潮,人数达几百万。
内迁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称为“五胡”。
他们分布的地区可根据教材《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逐一了解。
其总的分布是我国的西部和北部边疆。
汉族与内迁各族的相互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内迁各族首领大都仰慕汉族的文明。
历史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二教案

历史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之二教案
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之二教学目标
了什么作用。
六、“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目,第一段交待了北朝的概念以及北朝更替兴亡的梗概,第二段总结了东汉末年以来,特别是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
教学中,宜从发展趋势、基本情况、影响、特点方面去进行分析。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
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地位。
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诸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与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4.1.3《北方的民族融合》教案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历史分析技能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北方的民族融合”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历史分析技能。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北方的民族融合”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将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放置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时空中,认识其时代特征和意义。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和掌握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历史知识,对于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也曾学习过关于民族关系的历史事件,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有所认识。
②北方的民族融合的过程:重点知识点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历史事件。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北方的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③北方的民族融合的影响:重点知识点包括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北方的民族融合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核心在于:
1.阐述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包括五胡内迁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对黄河流域的影响。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一)、“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全面、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并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习惯。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请大家对比两幅图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通过图片可以看到,拓跋焘持弓背箭,头戴风帽,身着红色翻毛领鲜卑服装,充满着鲜卑游牧民族的狂放气息;而拓跋宏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大袖长衫,褒衣博带,尽显文人的潇洒飘逸,同为北魏皇帝,二人形象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学习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继十六国之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其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当时北方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如何?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观察地图,结合教材P107,说一说统一北方的是十六国中的哪一个政权?该政权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后来在谁的统治下变得强大起来?答案提示:前秦、氐族、苻坚2、教师指导:【历史解释】阅读材料思考,随着前秦实力的增强,苻坚的理想是什么?答案提示:消灭东晋,统一中国教师指导:前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和他们商量说:“自从我继承大业,已经三十年了,四方之地,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隅,尚未蒙受君王的教化。
由此可知,苻坚想去讨伐晋朝。
3、自主学习:①【时空观念】结合视频及教材P108,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答案提示:383年;前秦和东晋;以少胜多;东晋胜利;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教师指导:淝水之战的失败激化了前秦内部各种矛盾,北方诸侯纷纷复国自立,再度回到诸侯混战的局面,而这一战役,也使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鲁教初中历史七上《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1)

山东省莱芜市高庄中心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鲁教版自学和分组讨论“北魏迁都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改革的目的,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措施,减少阻力,达到改革目的。
图一请回答:(1)表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哪一时期?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族的礼法C.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D.推行茶文化,提倡以茶会友8、如右图,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于( D )9、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1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教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A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1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杜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B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 .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C .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D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12、《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D )A.实行“三长制”B.严惩贪污受贿C.实行“均田制”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13、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B )A.呼韩邪单于B.北魏孝文帝C.辽太祖阿保机D.金太祖阿骨打14、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C )A.三国时期 B.两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元朝时期15、北魏孝文帝在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采取措施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其措施有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②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③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④迁都长安( 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6、南宋时“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的现象,是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首先详细讲解北魏的建立、统一北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介绍北魏的政治制度、官制、均田制等内容,阐述这些制度在北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接着,教师着重讲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以及这次改革对北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同时,讲解北魏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如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佛教在北魏的传播等。
4.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关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
6.课后作业:布置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作业要求:
1.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字数不限;
2.请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避免照搬教材;
3.作业需在课后认真完成,按时提交;
4.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北魏政治制度、官制、均田制在北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3.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4.北魏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的北方民族历史,如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活动。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方民族会不断南迁?南迁对北方和中原地区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设计.doc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主要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政治局势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融合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讲述了前秦与东晋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北方民族大交融创造了条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则从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2)感受孝文帝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教学难点(1)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2)分析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主备人课型新授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时间年月日分管领导课时 1 第周第 1 课时总第 21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3、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第一种方法: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哪些民族内迁?他们同汉族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有利于民族融合。
还有哪些事件促进民族融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二导入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大屏幕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那么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探索研究,自主学习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北魏骑马佣)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2、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3、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学生答: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间的交融现象,分析其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通过研究本教案,学生将深入了解北周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民族融合现象。
教学目标- 了解北周政治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结构- 掌握北方民族的主要特点和融合现象- 分析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1. 北周政治的特点和组织结构- 北周的政治制度- 北周政权的组织机构- 北周政治的特色和变革2. 北方民族的主要特点和融合现象- 北方民族的起源和发展- 北方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北方民族对北周政权的影响3. 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影响- 北周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和挑战- 北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对后世政治和历史的启示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与理解。
-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重要事件和影响因素。
- 视频资料欣赏:播放与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作业写作:布置与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相关的作业,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包括积极回答问题、讨论和提问等。
-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相关作业,包括作文、小组讨论记录等。
- 课堂测试:安排与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相关的知识测试,检测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教科书:《中国古代史教程》- 视频资料:《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影响》- 人物传记:《周武王传》等相关资料教学延伸-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报告,深入了解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更多信息。
- 动手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历史遗址或博物馆,感受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实际场景。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对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通过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
民族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析:少数民族内迁后与汉族长期相处融合,共同
发展,孝文帝改革加快了融合的步伐,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
经济发展,也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教材分析】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它有两大特点,即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本课侧重民族融合
这一特点,介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
族融合两个内容。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
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深远的意
义甚至影响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本课极具知
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学情分析】
从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喜欢鲜明的、时尚的、未
知的事物。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历
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从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动口、动手能力都较
强,因而适合开展一些体验、探究性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
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
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
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
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民族大融合进程的探究,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
史观和民族平等原则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
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
本线索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问题观,使学生认识到
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也
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五、【教学重、难点解读】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解读:通过五胡内迁和黄河流域的再次统一,说明北方民族
融合的趋势已经明显加强,北魏迁都洛阳也顺应了这一潮
流,孝文帝改革既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又是北方民族
融合的又一个表现,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处理方法:采用史料学习法,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根据史
料得出相应结论,既是一种学史方法的渗透,又可以反馈学
生自主探究的效果。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解读: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
上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目前阶段不可能,
因此本课的民族融合是指民族同化中的自然同化,但它不是
简单的汉化,是多个民族相互影响,民族差异缩小,变成“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处理方法:学生探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教师结
合“五胡内迁”的历史现象分析,再列举生活中民族间相互
影响的种种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探究式教学:根据陶行知先生的 “六大解放”思想,构
建灵动课堂,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
积极吸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
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史料教学法: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史料教学法,
学生合作分析,借鉴语文文章分析法得出正确历史结论,在
此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
3.问题教学法:学习新知识,采用层层设疑的方法引导学
生达成教学目标。设疑分成两种形式:学生设疑、教师设疑。
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补充设疑,激起学生
探究未知世界的愿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投影猜谜语:“两点三十八分”(打一古代历史人物) 教师
可做提示
投影:《木兰辞》节选和图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问题①从“可汗大点兵”中可不可以看出木兰是汉族还是少
数民族人呢?
(木兰是鲜卑族)
问题②从“木兰当户织”中看出木兰在织布,这是哪一个民
族的传统?
问题③今天56个民族当中还有鲜卑族吗?
导语: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鲜卑族到底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
们就一起穿越时空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感受一下那时
北方的民族融合吧。
设计思路:通过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
然而然的让他们进入到新课中。
层层设疑,紧扣课题,激发他们探究新课的兴趣。
2.讲授新课(35分钟)
环节一:学生设疑(5分钟)
要求:
①学生浏览整篇课文,看看有几目,整体把握教材;
②学生分组提问题,将小组问题整理清楚,尽量使用书面语
言表达;
③小组交流展示,比比哪一组提的问题多,哪一组提的问题
最有价值;
教师投影同学所提出的问题
①前秦瓦解后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
域?它是怎样统一黄河流域的呢?
②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
表现有哪些?
③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什么历史
意义?
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实际上是教会学生浏览教材,整体把握
教材“是什么”“怎么样”的方法,而且培养学生设疑的习
惯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环节二:学生合作探究上述疑问(5分钟)
要求:(1)第1、2组同学讨论问题①;第3组同学讨论问
题②;第4组同学讨论问题③;第5、6同学讨论问题④;
(2)将讨论结果整理好以便小组交流时思路清晰,完整;
(3)不能解答的问题做好标记。
设计思路: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加强
小组学习的竞争力和协同作战的凝聚力。
环节三:师生合作,展开新课(20分钟)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教师设疑:第1、2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时候
完成统一的?
②历史上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曾经也统一过黄河流
域?
③根据《敕勒歌》内容介绍鲜卑民族特点?
④鲜卑族原来生活在什么地方?他们什么时候内迁到黄河
流域的?
(教师投影五胡内迁地图)
⑤还有哪些少数民族也在这个时候内迁,我们称之为“五
胡”?
过渡: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
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
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
势。
(2)学生释疑:第3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
现有哪些?
投影: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
教师强调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
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
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
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过渡: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新一任魏主孝文帝也想像苻坚
一样,通过自己的实力来逐鹿中原。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
怎么做?
学生小讨论形成共识:要吸取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教
训,防止民族矛盾激化;鲜卑族落后于汉族,要改变鲜卑族
落后的现状必须向汉族学习,促进民族间友好交往;“顺者
昌,逆者亡”,我们应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主动向汉族学
习。
教师总结过渡: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在迁都前他受冯太
后影响,进行过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
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进行迁都。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教师设疑:
观看历史剧:《孝文帝迁都洛阳》,第4组同学解答问题,其
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②迁都洛阳的过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什么阻碍?
③孝文帝是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④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
设计思路:环节三两大问题的设计思路是一样的,在学生探
究自设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深化设计延续性和因果性的问
题,引导学生在表象基础上认识本质,从而理解难点,并为
理解孝文帝改革深化民族融合奠定基础。
过渡: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迁都以
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
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论从史出,第5组同学解答问题,其他同学倾
听补充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
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娶汉臣李冲之女